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杆兵虽然有着西南山地作战的丰富经验,但是热带森林和寒带森林所要面对的危险还是有所区别的。而索伦人丰富的狩猎大型猛兽的经验,也不是白杆兵能够相比的,更不必提只是被白杆兵训练的普通步兵团。
当兀零策和那布穿过了人迹罕至的密林抵达了明军防线之后时,立刻便发现了明军最大的弱点。那就是明军和清军一样,只是注重于山中各据点的防御,而忽视了联系各据点之间通道的护卫。
不过在清军派出这些精干的小部队之前,明军也未曾想过清军敢于翻越密林峭壁出现在自己后方,因此也就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由于医巫闾山的山势陡峭,虽然山头的高度不高,但是上山的通道都是蜿蜒曲折,极易在高处设伏袭击。区区10余人守住隘口,就能挡住数十人的进攻。而兀零策、那布这些新满洲人自小狩猎,拿着一张劣弓就能在密林中生存下去,现在装备了工匠置备的良弓,更是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因此,当他们穿过明军防线之后,便袭击了数只明军运送物资的后勤队伍,甚至和其他小队配合攻打过防备不甚严密的小堡寨。短短十五日里就作战十一次,杀死了上百明军,而自己这个小队不过死一人,伤二人而已。
不过虽然取得了如此好的战绩,但是兀零策和那布等人心中却越打越是沉重。因为这些明军和那些老满人口中的明军完全是两回事,老满人常常在他们面前夸耀,明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却只是一群没有勇气的绵羊,只要打死了头羊,整个羊群就一哄而散,绝不敢向后看上一眼。
因此和明军对战,并不需要在意对方的人数,只要抓住明军的指挥将领在什么地方,朝着这个将领所在的位置猛冲猛打,只要把这位将领吓跑或是杀死,剩下的明军哪怕还占据着优势也会一哄而散的。
但事实上和明军亲自交手之后,兀零策和那布等人就觉得,那些老满人完全是在胡说八道了。这些明军士兵一开始交手,很明显就能看出缺乏这种小规模战斗的经验,作战时显得极为笨拙,有时候常常会犯一些不该有的错误,从而导致自己或同伴的伤亡。
但是这些士兵并不缺乏勇气,特别是在同伴被射杀的时候,他们为了保护受伤的同伴,甚至不惜多付出几条生命。正因为明军这种坚韧抵抗的精神,使得兀零策这只小部队有数次不得不放弃了全歼的打算,以防止自己被赶来支援的明军队伍给包围。
而明军在初期数次被袭失利之后,很快就汲取了一些教训,他们把后勤补给集中合并了起来,让清军的小部队难以伏击这样大的队伍。并在一些制高点设立了了望哨,通过了望哨来传递通道的安全。
明军还安排了大量的巡逻队伍,在主干道之间不停的巡逻,这些巡逻队伍都带有猎犬,使得不少道旁埋伏的清军部队露出了痕迹,不得不放弃了伏击逃亡。
到了10月7日,兀零策这只35人的小部队已经三天没有找到机会出手了,而他们也被明军制造出来的巡逻网络慢慢的逼向了望海山的西南方。
这日清晨,从宿营的山缝内走出的兀零策,拿着从明军那里缴获的望远镜巡视了一下周边的地势,发觉自己这队人差不多在鹅头峰和双线天之间的位置。
那布跟着走出来,在一旁找了个地方解手,然后顺手扯了几张树叶擦手,走到了兀零策身边说道:“我这两天心里有些七上八下的,我们要是继续往南,可就要穿过明人的阵地返回自己那边去了,咱们是不是该换一换方向了?”
兀零策转头看了看另外两个方向的山道,都是一览无余并没有什么树木遮蔽的石山峭壁,他有些无可奈何的说道:“难道你打算光天化日之下走双线天和十八蹬吗?这两条路要是被人堵在了半路上,那可就是明人的靶子了。”
第668章 围二()
兀零策观察了下周边的山林状况后,便对着那布说道:“那边,那边,还有那边,宿鸟盘旋在树林上空不落,显然有人隐藏在树林之中。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应该都是我们的同伴。
你不觉得有些奇怪吗?这可是上百里的防线,我们这些部队如果不是计划好的话,根本不可能凑到一起。但是现在不到3、4里的地方,我们就发现了3支部队,加上我们就是四支。
为什么我们都会汇集到这里来?这好像不太对劲啊。”
那布歪着脑袋想了许久,才恍然大悟般的说道:“我们往这边走,难道不是因为其他方向的明军巡逻突然加密,只有这边防线的漏洞依旧,我们才选择了这个方向吗?嗯,你的意思是,这是明军的陷阱?”
兀零策摇了摇头说道:“我不确定,不过眼下这个局面,我总觉得的味道有些不大对。我看,我们今天还是不动为好,先看看其他队伍的动向再说。”
那布向后头看了看,发觉山缝内的同伴并没有人出来,他才小声的对兀零策说道:“你是说,拿他们去探路,那我们就不去和他们联络了?”
兀零策小心的把望远镜收好,这才面无表情的说道:“不,我们只是没有发现他们。告诉兄弟们今日不许举火,就拿那些从明军那里缴获的干粮对付过去再说…”
同一时间,鹅头峰上的明军据点内,少校营长王兴国正和驻守鹅头峰的部下也在观察着山下的状况。他们的视野比兀零策所处的位置更为良好,因此除了兀零策发现的三处可疑地点外,王兴国还发现了另外三处。只有兀零策这只小队所处的山间缝隙,被遗漏了过去。
王兴国是陕西边军出身,在洪承畴手下围剿闯王高一功立下功劳而被推荐入北京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刚刚组建的第33野战步兵师。
医巫闾山的特殊地形,使得明军被分隔在了各个山口据点之内,即便是明军拥有着更为出色的火力,也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这才给这些穿越了密林峭壁的清军小股部队机会。
阎应元虽然接受了年轻实习参谋的建议,但是也没把猎鹿枪当做唯一的依靠。他在师部的参谋会议结束之后,又多次和本地的猎户、农户交谈,对于医巫闾山的各条山道终于有了足够的了解。
于是最后同身边的参谋探讨出了一个为渊驱鱼的计划,医巫闾山的地势固然限制了明军的快速集结通过,但是同样也限制着清军这些小部队的行动范围。
阎应元身边的参谋们经过了数次讨论之后,认为这些清军虽然是出色的山林猎手,但是他们也不可能一边打猎一边作战,因此必然有一处或是几处物资储备点,让他们存放粮食和武器等作战物资,这样他们才能够轻装上阵,袭击明军通过山道的后勤供给部队。
而根据这些参谋军官的仔细测算,清军即便携带的是体积小而耐饥饿的牛羊肉干,一次也不可能携带三日的份额。超过这个数字,就会影响到清军行军的速度。
于是,明军的参谋们把之前的袭击地点一一标注在了地图上,然后按照同心圆的范围寻找圆心,果然成功的发现了一些清军部队的行踪。
明军并没有着急动手,而是先观察了这些部队的移动和联络方式后,才决定选择拉网捕鱼的做法,把这些部队驱赶到适合于围歼的山谷之内。
鹅头峰、十八蹬、双线天之间的狭窄山谷,正是明军给附近驱赶过来的清军小部队选择的葬身之所。一下子发现了六只清军小队的踪迹,王兴国也是极为振奋。
之前被这些地老鼠一般的清军小队切断了几处据点同营部之间的联系,导致他这个营损失了半个多连的兵力,这令他极为愤慨。
作为一只新组建的野战军,王兴国还是很想让同僚们认可下自己的才能,竖立起自己的威信的。不过清军这种狡诈的作战方式,让他闹了个灰头土脸,也使得他迫不及待的想要报复回来。
既然阎应元选择了在他的防区内围歼这几只清军小队,王兴国便亲自跑来了鹅头峰坐镇,生怕让这些清军逃了出去,那他可什么面子都丢光了。
确定了清军小队果然抵达了鹅头峰下,王兴国的心情也好了不少,他随即对着自己的部下问道:“下面山谷能藏人的地方都挑出来标记好了么?这些满虏会不会在这些地方躲藏?”
他的部下很有信心的说道:“卑职三、五天之前已经亲自下去验证过了,除非这些满虏全部分散逃离,否则能够容纳多人躲藏的地方,也就只有七、八处。
我们把不好攻击地方的植被都给清理了,现在下面只剩下了两处山洞、三处小丛林可以藏人。我们之前已经把开山的*运了上来,他们要是躲进山洞,我们可以直接炸塌洞口把他们封进山洞里。
至于另外三处小丛林,两处可以直接瞄准炮击的,已经标定好了诸元。另一处大炮打不到的丛林,我们打算直接放火烧,我们已经观察过,就算山火着起来也不会涉及到山谷以外的区域的…”
王兴国满意的点了点头,于是对着另一侧的副官说道:“可以发信号,让西面的部队开始打草惊蛇计划了。顺便给十八蹬和两线天发暗号,让他们做好戒备,绝不容许一名清军穿过他们的防区。另外,今天务必全歼这群老鼠,所以不必招降他们了。”
随着王兴国的下令,副官令几名士兵搬来了几面镜子,通过反射阳光,打出了几组简单的讯息,于是一直跟着这些清军小队身后的明军部队很快就活跃了起来,就算他们距离鹅头峰还有十余里,鹅头峰上的明军将士也听到了风中隐隐传来的狗吠声。
一开始山下的密林里并没有什么动静,但是随着明军包围圈的缩小,明军巡逻队的不断汇合密集,终于有清军沉不住气开始行动了起来。
在这样视野良好的白天,站在高处了望的明军士兵很快就发现了逃亡的清军队伍。凡是向着鹅头峰下山谷逃亡的,明军也不理会,但是想要反向穿过明军包围圈的人员,很快就被高处的明军士兵指了出来。
在这样密集的搜捕圈中,明军调动部队拦截的速度,可比清军逃亡的速度要快的多。一只试图从包围圈缝隙中逃离的清军队伍,很快就被明军数只巡逻队给包围了起来。
即便这些清军身手再怎么出色,在这样数倍人马的围歼中也是无能为力的。就像是他们在山林中围猎猛兽一样,一旦把猛兽包围了起来,再凶猛的野兽也是难逃一死。
而围剿的明军将士极为痛恨这些让他们这些日子吃尽苦头的清军,甚至不允许他们投降,直接乱枪打死了最后丢下武器的几名清军士兵。
兀零策和他的同伴脸色惨白的观看着这场明军的围猎,他们所选择的这处山中缝隙外狭而内宽,又有一些植物遮蔽了出口,他们也是在攀爬山崖时无意间发现的这处地方。只要明军不跑到他们面前,或是他们主动暴露出来,就没人能够发现这里还有处藏人的空间。
因此兀零策和同伴们能够小心翼翼的观看眼下发生的作战,却不用担心被明军发现。但即便是如此,兀零策也把其他人都赶回了山缝里,而只留下了那布和自己观察着外面发生的动静。
也直到这一刻,他们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思才淡了下来,开始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了起来。他们此前一直都认为,明军拿他们没办法,凭借他们在山林中多年生活的经验,他们可以在这医巫闾山里来去自如,这也是他们敢于袭击明军防线后方的勇气。
兀零策看到被明军围歼的那只小队的下场,也不知是安慰身边的同伴,还是在安慰自己,就这么自言自语的说道:“还有机会的,这些队伍先逃进山谷,然后挨到晚上再跑路,那些明军是拿他们没办法的。下面这处山谷这么大,足够他们藏到晚上去了…”
应该来说,除了那队返乡突围的清军之外,剩下的几队清军领队想法和兀零策差不多,选择了暂且退入鹅头峰、十八蹬、两线天这三座山峰下的大山谷内,准备和明军周旋到晚上再做打算。
限于角度关系,此时兀零策已经看不到下方的动静了,他也不敢触动缝隙前的植物,从而让人发觉自己的藏身之地。于是他便安静的靠着石壁坐着,努力倾听下面山谷的动静。
应该来说,这些清军的运气还是不错的,兀零策坐了快两个时辰,也没有再听到明军开火的声音,而此时距离天黑也差不还剩下两个时辰,兀零策的心总算是放下了一半,开始转而思考自己这些人该怎么从这里撤出去了。
不过就在他稍稍有些安心的时候,突然就传来了一阵巨响,连整个山头都隐隐撼动了一下,突入其来的声响,让他身后缝隙中的同伴惊呼了半声,似乎又被人强行堵上了嘴。
兀零策差点以为是山塌了,他正感叹自己这些人运气真不好时,身后的石壁掉了几块碎石后又安定了下来。看着远处明军纹丝不动的样子,而下方这时又传来了满人的惊吓和哀嚎声时,他这才意识到明军似乎用了一种新式武器对付下方的同僚。
刚刚那声巨响带来的震撼,让他又是好奇又是畏惧,不知道明军动用了什么样的手段,给自己那些向来自称勇敢的同僚以这么大的惊吓。
于此同时,鹅头峰顶上站立的王兴国此时也有些腿软。他知道军器监发明了一种性子猛烈的*,这种*只能用于开矿和开山,任何炮膛和枪膛都承受不了这种*的威力。
更为糟糕的是,这种*摇晃震动时会炸,被阳光暴晒会炸,一不小心摔在地上也要爆炸。如果不是这种*的威力太过惊人,对于开矿和开山修路作用极大,都没人愿意去接触它。
为了能够使用这种*,总参谋部居然还设立了一个工兵单位来管理使用它。这些专门摆弄*的工兵,死亡率比战场上的明军普通士兵阵亡率还高,也因此他们的待遇极好,就算是新兵都达到了少尉军官的生活待遇。
第669章 围三()
人类畏惧死亡,但更畏惧于未知。明军采用的新式*直接把一处藏人的山洞洞口给封住了。看着尘烟散去后被大小石块封锁的严严实实的洞口,亲眼看着一只清军小队进去的清军将士们顿时被吓呆了,这意味着进入洞内的人员将会活活饿死在里面,这堵在洞口的数万斤大小石块可不是洞内那队同伴能够清理的开的。
而距离爆炸现场较近的清军士兵也有几人被飞来的碎石给击伤发出了哀嚎声,但是大家此时已经顾不上堵住他们的嘴了。几乎每一个在现场的清军将士都在想着,明军到底动用了什么手段炸塌了这处洞口,他们见过的*可没这么大的威力。
在未能想明白明军的手段之前,这些清兵便不自觉的远离了一切山崖洞穴,生怕头顶的山石突然崩塌下来。和这样莫名其妙的死法相比,他们到更愿意面对明军的枪弹作战了,起码还有机会捞一个本钱回来。
被明军赶入谷地的清兵实际上是八队人马,约300余人。因为其中有4队人在之前已经合并为2队了。岳托和济尔哈朗挑遍了驻扎在北镇的2万余人马,一共也就凑出了900余熟悉山林狩猎的新满人而已。
这里所谓的熟悉,并不是指拿着武器在山林里能射到猎物,而是指他们即便只带着一副弓箭和少许物资,也能在山林中待上十天半个月的程度。当然在明军的包围下,这些清军小队不能分心狩猎补充食物,因此无法做到这样长时间的野外生存。
但是即便是如此,这些拥有丰富山林生活经验的清军将士,也要比普通士兵更适应在山林中行走和生存。但是,作为个人来说,这些清军士兵都拥有着在山林中生活的特殊经验,可作为一只军队来说,他们并没有在山林中作战的针对性训练。
岳托不过是将一群经验丰富的猎手组织成了一只军队,然后凭借他们本身的才能去发挥战力。而在明军这边,虽然明军33师的将士同样汲取了白杆兵在山地生存作战的经验,但却是在总参谋部的军官们汇总了白杆兵个人的山地生存作战的经验,从而针对性的建立了各种条例和注意事项,从而让一群普通士兵熟悉如何在山地地形中配合作战。
明军个人的山林生存经验也许远不如清军的这些老猎手们,但是在配合作战的意识上,明军显然更像是一只真正的军队。在围剿这些清军小队的过程中,明军将士也在快速的成长着,从而把之前僵硬的条例变为自己的生存能力。那些无法把条例活学活用的明军士兵,基本上就已经为死亡所淘汰了。
所以当清军各小队士兵被明军的这次爆炸失去了平常心之后,之后的战局的发展已经完全落入了明军的控制之中。此前清军各小队人马虽然被明军逼迫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但是凭借着他们的山林狩猎经验,明军其实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这些清军小队的运动轨迹,除非他们行动时惊扰了鸟类和动物。
但是随着这些清军失去了平常心之后,他们作为一只不成熟军队的缺陷就暴露了出来。在受到威胁的时候,除了久经训练的军人之外,普通人很难再继续保持冷静作出判断,而是会选择以最快的速度离开危险区,特别是身处于一个群体之内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跟着群体进行移动。
八旗制度虽然讲究出则为兵入则为民,但究其根本其实和汉人的民团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这依然是一种半职业的军队编制。只不过满人大多有狩猎的习惯,所以八旗比民团更有组织性和战斗力而已。
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中只有白甲兵和红甲兵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职业士兵,前者是完全脱离生产的职业武士,而后者还是没有完全脱离劳动生产。只不过努尔哈赤中后期,八旗常年征战,根本无暇顾及生产,加上从明军和辽东汉民那里截获的物资足以养活八旗上下,这才让这只半职业军队变成了事实上的职业军队,而这也是八旗军队最为强大的时候。
不过这种专事劫掠的国家政策是难以为继的,到了努尔哈赤最后几年,后金国内的社会经济已经几乎全部瘫痪,斗米达到了一两白银的高价。不要说辽东汉人纷纷逃亡,就连满人都开始逃跑了。
黄台吉上台之后,开始扭转努尔哈赤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