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台吉上台之后,开始扭转努尔哈赤的一些错误政策,保护汉人的生命财产,恢复八旗的生产活动,恢复了后金的社会生产,才算是扭转了国内经济破产的结局。不过这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八旗战斗力的下降,劳动生产和战斗组织完全是两码事,特别是依赖战场淘汰的八旗军,战斗力下滑的更是厉害。
再加上黄台吉为了打破各旗旗主对于本旗将士的控制,不断的调换牛录和填充新满人,以打破八旗内部形成的旧权力体系,这也不可避免的破坏了八旗的战斗力。虽然黄台吉颁发了各种军律,以加强八旗军队的纪律和组织性。
但是在这个时代的他,威望实在不及另一个时空的他,这也使得八旗的纪律性和组织性也远不及另一个时空。而这些补充入八旗不到二、三年的索伦人,这两、三年内也没有经过大型的对外战争,他们虽然比起一般的普通人要勇敢,但在心理上却依旧没有转变为一个合格的军人。
军人和普通人的区别,不在于平常时日的平常生活,而是要看危难时刻来临时的应对表现。也许在平时这些索伦人的战技和老八旗们不相上下,甚至还更为出色一些。但是到了危机来临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却是大相径庭的。
这些清军小队中还是有那么一些经历过大战的老八旗的,虽然明军的爆炸也震惊到了他们,但是这些老八旗也依然能够沉得住气,试图指挥自己的部下们不要乱了阵脚。但是这个时候,恐惧已经压倒了这些新满人,他们开始成群结队的逃入了最近的树林中,完全没有听从这些老八旗的命令。
在树林中人群分散行动,基本很难被察觉。但是如果人群集结在一起行动,就比较容易让人观察到了。特别是眼下明军在高处设置了数十个了望哨,因此很快就判断出了清军大部行动的方向。
鹅头峰上的明军接到了观察哨传来的讯息之后,立刻实施了对这些清军逃亡进入的山谷丛林的预案。应该来说,明军的炮击其实并没有预想中这么好,因为有树叶的遮蔽加上地面的凹凸不平,即便明军已经标定了射击诸元,实心弹也打不中几个清兵。
但是在身后有明军追击的状况下,还没从刚刚爆炸中回过神来的清兵又突然遭遇到了炮击,这使得他们更是惊恐的丧失了思维能力开始继续逃亡。明军甚至都没来得及实施放火的计划,约200人的清兵已经奔跑到了山谷的另一头,脱离了树林的保护。
到了这个时候,这些清军的带队头目总算是有些清醒了过来。他们立刻意识到,想要活着返回沈阳,便只能冒险翻过两线天或是十八蹬了。否则在他们踪迹暴露的状况下,停留在这里就是等死。
翻过两线天依然还在明军的控制范围之内,翻过十八蹬却可通往还在清军控制下的望海山。这两座山头因为山体陡峭,上面都无法驻扎太多兵力,因此这些清军合计了一下,认为强行翻越还是有些机会的。至于他们身后的鹅头峰虽然山形较为和缓,但是上面的炮声就已经打消了他们想要强攻的念头。
身后明军追击的速度,让这些清军明白,想要进攻这两座山的机会也就一二次。由于不确定那座山更容易攻下,于是再短短的商议之后,这些清军就分成了三队人马。两队五十人,分头进攻十八蹬和两线天,剩下的百余人则作为后备队,一旦确定了某个山头的驻军较为薄弱,后备队就进行强攻。
虽然众人都希望能够穿过十八蹬,但是只要能够先离开这处绝地,穿过两线天在找机会返回自家防线也不是不可以。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发现,他们此时的心态已经从出发前的渴望立功受赏,变成了现在尽快突破明军包围圈安全返回。
正如这些清军所预料的,为了不惊动他们,明军并没有刻意加强对两线天和十八蹬的防御。除了这几天两只辎重部队给这两处据点运送了一些物资,从而留下了一些人员和新式武器之外,两线天和十八蹬顶上的兵力,都是一个排出头,约80余人。
收到了外甥电报的魏晨西,此刻正带着五、六名随从呆在十八蹬顶上,等待着这些清军的进攻,好向军方展示猎鹿枪的威力和优点。
作为一名民间人士,魏晨西本不用亲自出现在此,他身边的那些随从,都是来自台湾极为出色的猎鹿高手,对于这款猎鹿枪的了解并不亚与他。
由他们来教导这些明军士兵如何装填、瞄准、射击这种猎鹿枪,其实并不费多大的事。事实上猎鹿枪和普通火枪的区别,也只是多了两条膛线,木质推杆变为铁推杆,子弹由圆形变为圆头柱身形,其他的射击原理并没有改变。
第670章 十八蹬()
十八蹬位于两线天的西南,其实就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山。这座石山的西南面是近乎九十度的绝壁,而东北侧则是坡度超过45度的乱石坡。因为是石山,所以山上基本上看不到什么高大的树林,只有一丛又一丛的杂草顽强的生长在石缝之间。
十八蹬得名在于其西南侧的绝壁上有一处山洞,乃是当年辽人用于祭祀的所在,辽人在近乎90度的绝壁上凿出了22个台阶以登入山洞内祭祀。因为辽人虔信佛教,18才是佛教的圆满之数,因此将其命名为十八蹬。
十八蹬身后便是数个更为高大的山峰,其中就有医巫闾山的最高峰望海山。如果把望海山比作一个坐起的石人的话,十八蹬就好似这个巨大石人屈起的膝盖。虽然山头不高,却硬生生的挡住了前往望海山的去路。
而从这里往西北去的道路则被双线天所阻,所谓的双线天,就是两座大山的夹缝里突兀的冒出了一块石屏风,把缝隙一分为二。原本这条夹缝也不过容纳七八人并行,被一块石屏风这么一截断,道路在此分为了两条,但是每一条都缩小到了最多两人并行的宽度。站在上下峡口向上观望,就能看到两条天际线,因此被称之为两线天。
十八蹬的东侧是一条难以下去深沟,他们的身后则是正在逼近的明军。所以清军想要逃出生天,其实只有顺着山脊线穿过十八蹬,甚至于他们都不需占领峰顶,只要能够跑到峰顶附近较为平缓的地方,就能从侧面绕过明军在峰顶设立的据点,进入到十八蹬后方的山林之中。
至于双线天,老实说只要有人把守在那里,清军就很难通过。那可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清军对两线天发起试探进攻,也不过是心存侥幸罢了。
因此两边的第一次试探攻击都失败之后,清军果断的把宝压在了通过十八蹬上。
而在清军重整部队,准备一次冲过十八蹬峰顶时,在一边观看了明军将士第一次击退清军进攻过程的魏晨西,立刻找上了本据点的中尉指挥官表示抗议。
“中尉先生,您不能这样使用猎鹿枪。这把枪的射击距离超过150米,就是您现在往下看,山路上那块用红色油漆圈起来的石头,只要清军走过这块石头,您就可以让您的士兵自由射击了…”
驻守十八蹬的明军中尉是一位年轻人,虽然眼前的魏晨西看起来只是一个满身肥肉的普通商人,但是考虑到上官将此人安排在这里的理由,他不得不向对方解释道:“但这是条例规定,按照条例,我们应该把敌军放到尽可能近的位置,然后集火射击才是正确的。”
魏晨西马上反对道:“条例当然没有错,但这不是我带着这些猎鹿枪站在这里的理由。
您的上官让我带着这些枪械来到前线,可不是为了和这些清军对射的。
您看,您有70几位部下,而使用猎鹿枪的只有20人。为什么您不把部队分为两队,先用猎鹿枪开火打乱进攻的清军,然后再集火射击冲到近处的清军残余。
这样,我们就可以即发挥出猎鹿枪的优点,又不必违反您要遵守的条例。否则的话,装填缓慢的猎鹿枪还不及您手中的那些制式步枪更好用。”
中尉还在犹豫不决,他下意识的望了一眼山下已经集结好的清军,口中不由说道:“可是,我不知道这种新火枪的性能,恐怕很难恰当的发出射击指令…”
魏晨西立刻回复道:“使用猎鹿枪的人员请交给我来指挥吧,我知道该怎么使用他,我身边的这几个人都是出色的猎手,他们也能帮上一点小忙的。”
“可你并不是军人,我恐怕不能把部下交给一位平民指挥…”中尉看着他有些迟疑的说道。
魏晨西马上面不改色的撒了个谎:“我当然是一位军人,如果我不是军人,您的上级又怎么会允许我出现在这里?江南制造局和北京军器监一样,我们可都是接受总参谋部监管的单位。”
中尉又看了一眼山下,发觉清军已经开始整队上山了。他无意再同对方纠缠下去,于是便点头说道:“好吧,既然你认为自己的枪支能够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射击,那么我准许你指挥他们。不过我要警告你,你一旦这么做的话,从现在开始你们就不再是平民了,我将会用军法来约束你和你的随从…”
“当然,如果让这些清军冲上来,恐怕他们也不会放过我们这些平民的不是吗?”魏晨西毫不犹豫的回道。
这名中尉虽然将使用猎鹿枪的部下交给了魏晨西,但也一直在关注着对方的行动,准备随时拿回指挥权。不过很快他就认可了魏晨西等人的表现,这些人表现出来的兴奋,并不像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显然他们说自己是军人,还是有点根据的。
当然,这名中尉的判断还是出现了偏差,魏晨西等人的兴奋并不是一名军人面临战争的兴奋,而是商人对于盈利可期的贪婪之心。
在崇祯登基之前,如果有人问大明的商人,什么生意最好做,当然是指合法的。几乎每一位大明商人都会认为,国内的话自然是贩盐,国外的话就是生丝。
但是到了今日,如果再有人问这个问题,大明商人的回答就不会如此一致了。而对于魏晨西来说,没有什么生意比的上军火生意的利润了。
自从皇帝陛下发明了武器升级的理念,和朝廷实施的大规模海外拓殖行动之后。军火生意的利润就立刻超过了盐和生丝的利润。
盐和生丝的产出和需求毕竟还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价格就会不断下降。但军火生意可并不是如此,武器一旦开始更新换代,旧有的武器即便还能用也依然会被淘汰。
特别是大明周边的小国,只要有一个国家开始购买了大明的新武器,其周边的势力也不得不更新自己的军队武装。而单方面的卖方市场,使得军火商人根本不会降低价格出售。
比如日本、暹罗、缅甸、越南、万丹等海外小国,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工业制造能力,有的国家甚至连铁块都要进口。过去这些国家之间打仗,大家都是凑合着使用一些劣质的冷兵器而已。
但是当某个国家从中国进口了火绳枪和铠甲之后,其他国家若是不进口同样的武器,那么同宿敌进行的战争,无疑就是一场屠杀。对于这些海外小国来说,本身国家面积就不是很大,一场战败有可能就是亡国之战,因此当敌对势力购买了新武器之后,他们哪怕砸锅卖铁也要给自己的军队装备上大明出售的新武器。
而且能不能向大明买到新武器,也成为了这些海外小国辨别对方受不受大明保护的标志。如果自己的对手连大明的武器都买不到,这不正说明对方和大明关系恶劣么,这个时候去攻击对方,那么就不用担心会受到大明的干涉了。
而像日本,虽然看起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东西幕府,幕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敌对的关系。虽然眼下日本并没有再次变成战国时代,但是江户幕府也好,日本各藩也好,无不在竭尽全力的发展武备,准备着乱世的来临。
至于大阪幕府,现在已经完全成为了大明陆军的附庸,他们的武器订单都是由总参谋部决定的。整个东亚地区,除了大清以外,基本已经都成为了大明军火的倾销市场。
那么大明军火的利润有多高呢?以最普通的燧发火枪打比方,京城军器监制造一支前膛燧发火枪的成本大约是9。8大明元,江南制造局制造同样一支火枪则需要11元。总参谋部给出的*价却是军器监产的每支14。5元,江南制造局产的却只给13。5元。
理由当然是江南制造局产的枪支质量参差不齐,按照某位参谋官的说法就是:“被江南制造局步枪打伤的敌人,还不及这只步枪炸膛伤害的我军士兵多…”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也充分说明了,江南制造局出产的枪支在总参谋部军官眼中是多么的不可靠。
虽然大明军方给出的价格不高,但是大明军方的*数量却是以万为单位的。而最为重要的是,大明给周边小国派出的军事顾问,同样会优先考虑军器监出产的武器。而海外销售,并不会区分军器监和江南制造局出产,一律是燧发火枪80元…120元一支,火绳枪35…45元一支,其中日本和朝鲜接受大明军事顾问的军队,享受六折优待。
海外军火市场大约为大明市场的六分之一,但是利润却几乎抵得上整个国内市场。江南制造局作为民间股本占据大头的公司,自然是更中意国外市场的。但是因为大明总参谋部的强势,整个国外军火市场的大头都受其控制,没有得到总参谋部承认的武器,自然也就无法得到那些外派的军事顾问的认同,而他们的态度又决定着海外国家采购人员的选择。
江南制造局的股东和主管们一直想要努力改变总参谋部对自己的态度,为了能够在总参谋部中找到自己的支持者。他们也开始向南京陆军军官学校输送子弟和捐赠物资,试图培养一批倾向于自己的陆军军官们。
而此次33师想要用猎鹿枪来挽回战场上的不利形势,对于魏晨西来说无疑是一个惊喜,让他看到了一个获得军方认同的机会。
第671章 溃逃()
后世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为了能够确保猎鹿枪在这场战斗中发挥出威力,从而扭转军方对于江南制造局出产武器的偏见,魏晨西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可谓是奋不顾身了。
就连十八蹬峰顶驻守的明军将士们,也极为钦佩这位南方商人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无畏精神,从而让这些士兵们士气大涨了起来。为了表明猎鹿枪能够在清军的弓箭射程之外击中他们,魏晨西直接站在了胸墙前方指挥着军士轮番射击。
十八蹬山脊上的山路虽然比两线天要宽的多,但也不过能够容纳七八人并列,少数地方还会缩小到4、5人并行的宽度。对于20多只猎鹿枪来说,封锁这样的山道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毕竟走在前头的人倒下时,后方的清军不可避免是要受到干扰的。
因此魏晨西指挥这20多只猎鹿枪轮番射击,倒是刚好把山路封了个严严实实,使得来势汹汹的清军表现的还不及第一次试探攻击时的成果。负责驻守十八蹬的明军中尉,看着魏晨西在阵前跑来跑去,丝毫不弯腰躲闪流矢的表现,总算是相信对方也是上过战场的军人了。
而在山下清军这边,并没有把这次冲锋的失败归结于明军的新武器上,败退下来的清军士兵向清军将领汇报说:“山上的汉人狡猾的很,请了一个萨摩来跳大神,这个萨摩的法力很高啊,跳完之后子弹就突然张眼睛了,一下子飞过来把前面的勇士给打死了,比我们弓箭的射程还要远的多,这仗没法打了…”
不要说这些新加入八旗的索伦人,便是那些领导他们的老八旗,对于萨摩和神佛的信仰也是极为虔诚的。本身这些清军在明军的围剿下已经有些人心惶惶了,当这些败退下来的士兵又说些奇奇怪怪的言论,也不由众人开始将信将疑了起来。
为了适应山林中的行动,这些清军小队几乎都只携带着轻甲,而在明军的围剿下,他们又没有时间去伐木制作盾牌,而这样陡峭的山路,士兵也很难携带着笨重的木牌前进。在这样的状况下,为了驱使士兵再次发起进攻,哪怕是半信半疑的清军将领,此时也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安抚这些士兵的情绪。
终于有一个脑子较为活络的清军将领想出了好办法,他告诉众人童子尿和黑狗血可以破汉人的邪术,黑狗血现在这里没法找,但是这么多人总还是有几个童子的。童子尿应该如何使用,他的建议是把大家身上的轻甲都集中起来,然后让几名童男子往甲衣上撒尿。
接下来他亲自挑选出了30余人的选锋,令这些选锋穿上尽可能多的轻甲,然后把剩下的轻甲制成简单的盾牌,这样一来清军将士的勇气终于稍稍恢复了一些。
应该来说这些清军的做法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的,这些猎鹿枪毕竟是开发用于民间狩猎鹿群的,在准确度和射程上虽然比普通前膛滑膛枪提高了许多,但是百余米外的威力同样衰减了许多。
清军把甲衣集中起来使用之后,明军再使用猎鹿枪射击,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直接击倒这些冲在前面的选锋将士了。虽然子弹镶嵌在甲衣上,依旧给被击中者带去了极大的痛楚,但却保住了他们的性命。
于是十八蹬顶峰上的明军就看到了一个奇怪的景象,七八位清军将士手挽着手举着一排甲衣挡在身前,然后如同乌龟一样慢慢向上移动,在他们身后则是成片的猫着腰的清军士兵,显然是准备在接近弓箭射程之后发起猛烈袭击了。
魏晨西看到子弹虽然连续击中了清军前排的士兵,但是这些士兵只是稍稍晃了晃,便在边上同伴的扶持下稳住了身体继续前进,他立刻向身边的士兵们吼道。
“向他们露在外面的肢体射击,不要老是去射击他们受保护的躯干啊,你们手上的枪支比你们想象中的还要精准,只要你们瞄准了射击,这个距离上就是瞄准了一片树叶也不会打飞的。瞄准了他们的头部和大腿打…”
在魏晨西的吼叫声中,明军士兵的射击终于有了稍稍的改变,不过这时候清军已经差不多逼近了百米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