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在李佑他们出发的那一天开始,营口的物价突然又开始上涨了,作为镇守营口的将领李岩自然要进行巡查,结果那些贩卖粮食蔬菜的商贩说,因为西面的不少村落都收到了征收粮食的命令,供应给营口城的粮食蔬菜变少了,市场上的价格自然也就升高了。
李岩调查了一下,发觉过去几年内,营口附近都没有突然收到过征粮命令。倒是北镇及沈阳周边,一旦要出兵打仗,这些村落就会收到这样的命令。
李岩于是立刻猜测到,沈阳已经向营口出兵了,于是便将营口的防御交给了海军,自己带着驻守营口的一个营去接应正在围攻耀州城的李佑等人,事实证明他并没有猜错。
接回了李佑所部之后,李岩并没有轻松下来,反而陷入了更紧张的忙碌之中。因为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之后,接下来便是赶紧向正在围攻熊岳镇的孙传庭、黄得功通报清军的动向,要求他们放弃准备和金州军围攻复州清军的计划。
第691章 中止()
孙传庭接到李岩托海军送来的信件,已经是李佑军返回营口的一日之后,此时清军所驻守的熊岳镇,几乎已经被明军的火炮打的千疮百孔,似乎下一秒就要举旗出降了。
不管是明军也好,还是驻守熊岳镇的清军也罢,谁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攻城战。明人的炮弹以不要钱似的,往这座军事要塞倾泻了一天多的弹药,城墙上的清军尚未见敌就已经损失惨重。
如果不是这座要塞内的军队主要以满人为主,估计早就有人开城投降了。第一次指挥这样作战的黄得功,对于攻下这样一座清军要塞的功绩也是跃跃欲试,甚至已经跑去了一线部队,打算在这轮炮击结束之后,和自己的部下一起攻击城去。
但也就在这个时候,主持大局的孙传庭突然派人传令,要求他们停止进攻并做好撤退的准备,这令黄得功十分不满,他立刻跑回中军要向孙传庭讨要一个说法。
虽说新军成立以来军人的地位正不断提升,但是对于孙传庭这样进士出身而转入总参谋部身份的官员,黄得功心里还是颇为敬畏的。只不过他仗着自己是受皇帝亲领的近卫军出身,方才能够大着胆子来讨要一个说法。
对于黄得功的质问,孙传庭虽然有些不耐,但还是向他解释了几句,“李岩那边收到了消息,沈阳的反应比我们预想中的要快,其前锋已经抵达了耀州城,李佑他们未能占领耀州,还差点被清军给夹击了。
战场上的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时再进攻熊岳镇已无意义,因为我们根本来不及同金州军一起合击复州清军。打不下复州,我们就不能把营州、盖州、复州、金州、旅顺连成一片,熊岳镇和营口城就变成了两片互不相连的孤立之地。
我军在辽东本就没有地利、人和,再过上一段时间就连天时都失去了,以这样一只孤军驻守一处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更何况是分守两地。在目前状况下继续攻打熊岳镇,除了耗费将士们的生命和宝贵的作战物资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因此不如中止作战行动。”
黄得功显然有些难以理解孙传庭的考量,他不由提高了几分嗓门说道:“可是我们兴师动众而来,又打掉了这么多炮弹,眼看清军都躲在城内不敢露头了,现在只要加把劲…我敢拿项上人头担保,只要给我一个小时…不,半个小时就好。我亲自带兵冲城,必能一举而破之…”
孙传庭冷冷的看了他一眼,随即打断了他说道:“够了,这是近卫军不是你自家的部队,近卫军是拱卫陛下和国家的军队,一切当以军令为重。
我既然已经告诉了你为什么现在要中止进攻,你就应该服从军令。这里是中军大帐,不是讨价还价的街头菜市。现在你只要告诉我,你到底服不服从军令就是了。你要是做不到,我就找个能做到的来指挥部队。”
黄得功的脾气虽然暴躁,但是脑子可不愚笨。旧军中最注重门生故吏的关系,就连军中阶级也大都破坏。打个比方来说吧,旧明军的普通军官就算军士犯了错误也不敢随意责打,生怕打出问题来。
而新军则最重条例和上下阶级之分,下级看到上级不主动行礼,或是上级对下级主动行礼,都是要受到军律处罚的。撇开孙传庭的进士出身,以孙传庭现在所任的总参谋部副总长和战时大本营副总参谋长的身份,都是他的直接上官,是不容许他抗命冒犯的。
更何况,现在新军的军官体系,也使得总参谋部不再如从前的兵部一般,只能依靠主将来掌握一只军队,而是通过一整个军官系统来指挥军队的。从理论上来说,总参谋部只要愿意,甚至能够绕过主将直接指挥到基层的一个连。
在目前的局面下,孙传庭直接免去他的职务,令其他军官接替他的职务,黄得功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毕竟近卫军中的军官升迁,还是由总参谋部进行综合考核的。虽然最终还是皇帝来决定,但也没人愿意正面同总参谋部进行冲突。
黄得功喘了半天粗气,终于还是向孙传庭行礼道:“下官愿意服从军令。”
孙传庭对他点了点头后说道:“那就好,你现在下去收拢部队,安抚士卒的情绪,并整理辎重。天黑之后我们撤离到港口,明日一早海军的船队就会来接应我们”
看着黄得功心有不甘的转身离去,孙传庭心里也是极不舒畅。第一次独挡一面,就出现了这样的判断偏差,让他也是心有不甘。
事实上若是有的选择,他更希望能够自己带领一支军队同敌军面对面的厮杀,而不是处在这样的位置上控制全局。如果不是李岩信中的一句话打动了他,他此前抱有的想法和黄得功也没什么区别,好不容易煮熟了一锅饭,难道连尝一口都不尝就丢弃了么,这也太让人难以割舍了。
不过李岩在信中向他强调道:“…陛下设总参谋部是为了驾驭六军,不是为了六军在朝堂上自立门户而建总参谋部…”
人都是有**的,小人和君子概不能例外。就连大成至圣先师不也念念不忘恢复周礼和三代之治,甚至不惜诛杀了和他唱反调的少正卯。
孙传庭在出征之前也得到了一些消息,知道这次出征的成果将会决定他是否能够接任参谋总长一职,他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当孙承宗渐渐淡出总参谋部的日常事务后,追随他的部下门生渐渐分为了两派,一个以袁崇焕为首,一个以茅元仪为首。至于孙传庭这种后来加入的参谋官员,如果不是在皇帝的支持下,其实很难同这两人争夺总长之位。
孙传庭自然不会在这样的时候玩什么谦恭的姿态,把总长之位让于他人。这不仅辜负了皇帝对于他的支持,也会令他的政治理想难以落实。他也好,袁崇焕、茅元仪也好,每个人的治军理想都是不一样的,而想要落实自己的政治理想,除了皇帝的支持之外,陆军参谋总长的位置也不可或缺。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面对一个可以实践自己政治理念的位置,就是孙传庭也是忍不住生起了**。这才使他在轻易夺下了营口之后,有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忍不住想要再进一步,将辽南沿海之地连成一片,从而进一步改善明军在辽东的态势。
不过现在看来,他当初下决定时还是过于仓促了些,过于轻视了沈阳的反应速度,使得此次出征熊岳虎头蛇尾,甚至还差点丢掉了前去进攻耀州的两个营。
在被李岩点醒之后,孙传庭终于清醒了过来,明白了自己的职责究竟是什么,从而断然中止了眼下的这场战斗。作为总参谋部的总长视野,和军队主将的视野终究是不同的,如果他还在一味的追逐战术上的胜利为目标,那么最终还是要被排斥出总长候选之外的。
就在孙传庭督促围攻熊岳镇的部队撤离时,收到了耀州城被明军围攻消息的清军前锋主将多铎,随即将辎重部队丢给了叶克书,自己亲自率领一千余骑强行军赶往了耀州。他刚到耀州城不久,便收到了明军突围而去,劳萨等骑兵正尾随寻找机会的消息。
于是多铎放弃了赶往盖州前线为熊岳镇解围,转而继续带兵西进试图先行吃掉这只逃回营口的明军部队。在多铎想来,熊岳镇毕竟是一座军事要塞,虽然不及明军要塞这么坚固,但也不是数千明军能够轻易攻下的。
而这只逃向营口的明军已经成为了孤军,吃掉了这只明军部队,不及可以打击守备营口的明军士气,也确保了自己向盖州出击时后方的安全。更何况吃掉了这只明军部队再南下盖州,围攻熊岳镇的明军士气也应当有所疲惫了,正好让他们发起进攻。
但是他在半路上碰到了正在返回的劳萨等人,得知他们不仅没能找到出手的机会,反而眼睁睁的看着明军进入了营口城,这让多铎极为生气。他感觉自己率领的前锋被明人羞辱了,如果不讨回这个颜面,这让八旗诸将还如何瞧得起他。
不过多铎倒也明白,营口的城墙再怎么低矮,终究还是一堵城墙,光凭借骑兵可攻不了城,因此他一边下令后方的叶克书把部队直接带来营口城下,一边则重新带着劳萨、星讷、图鲁什等人重新返回了营口城外。
多铎这一举动直接影响到了清军的进攻方向,自然也错过了留下围攻熊岳镇明军一部的机会,令得孙传庭从容将部下从海上撤回了营口。
劳萨、星讷、图鲁什等人作为作战不力的清军将领,自然巴不得多铎选择直接进攻营口城。多铎若是攻城胜利,他们就能挽回一点颜面。万一若是失败,也能掩盖掉他们此前进攻明军不利的表现。
毕竟连带着两白旗精兵的豫亲王都败了的话,他们之前败给这些明军也就不算是丢脸无能了。
在这样的状况下,来自盖州官员的求援,也就难以引起众人的重视了。甚至还被这些清军将领认为,盖州官兵实在是太过胆怯了。
清军攻城的方式,便是先造盾车,以粗厚笨重的盾车阻挡住守城军士的火器和箭矢,掩护自己这边的弓箭手靠近城墙射击,待到城墙上的守军混乱之后,再架设云梯登城肉搏。而这也是过去千年以来攻城作战的主流方式,清军并没有做出什么革命性的变革。
第692章 攻城不利()
对于明军这边来说,守城的方式却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以往守城方依托城墙,守的就是一条线,这条线一旦被突破,城池也就失守了。
不过自从欧洲的棱堡工事传入大明之后,总参谋部就开始不断的研究棱堡守备体系,寻找这一防御工事的优点和缺点。这不仅在于试图修建更为完美的防御工事,明军也在研究当敌人修建了棱堡之后,自己应当如何去克服。
总参谋部越是研究,便越是发现,一座完美的棱堡工事,不仅在于小而坚固,重要的还必须使来犯的敌军不管选择那一面,都要面对低、中、高立体交叉火力的封锁。简单的说,防御工事的正面要尽可能的狭小,但是防御工事正面的火力却要尽可能的密集。
如果进一步的研究下去,这就变成了一个数学问题,即如何确保守军发射的枪弹数量超过正面进攻的敌军数量。
燧发火枪、*和身管较短弹道比较弯曲的*炮的出现,使得守军的防御手段更为丰富了起来。从而让明军开始从城墙顶部的一条线防御,开始转向了高低错落的立体防御工事时代。
营口城虽然不是按照明军研究的棱堡体系完成的成品,但是当初明人设计这座城池的时候,却是按照棱堡的布局去布置的。虽然受限于清军的监控,营口只建设了最基础的城墙和城门楼,但是在靠近城墙的一侧,明人除了普通的住宅之外,还修建了七座大型的土台,原本是明人声称用来晾晒山货的。
不顾是人参还是木耳、蘑菇等,都会在这里再次晾晒,然后分等包装。满人并没有对这些大型土墩有所怀疑,因为这些土台基本和城墙持平,并没有修建什么围墙,他们并不认为这些晾晒山货的平台有什么危险可言。
直到明军攻占了营口之后,营口的百姓才发现,短短几日之内,这些晾晒货物的土墩已经变成了一座座炮台。
多铎以自己的镶白旗压阵,令耀州军、海州军及周边屯田汉军冲城,以此来试探营口的防御布置。
于是这些清兵有幸领教了,被总参谋部参谋们优化过的立体防御体系。经过数学计算过的火力覆盖区域,使得攻城的清军始终处于火炮及明军火枪的交叉射击区内。
清军过去倚为步战攻城利器的盾车,在这样的火力交叉射击中基本没有死角可躲藏。而且守城明军更为狠辣的是,并不是一味的把清军驱逐出城墙附近,而是通过计算引诱一队清军上城,然后城墙上两面围歼,火炮遮蔽清军的增援通道,从而给予清军最大的杀伤。
与其说明军是在守城,不如说明军正借助着城墙和火炮的优势,对清军有生力量进行绞杀战。这种战术上的指导思想,已经同过去明军守城的理念大相径庭了。
当多尔衮接到汇报,亲自跑来阻止这位弟弟蛮干时,多铎几乎已经将手中近四千兵力折损了近三分之一,虽然这其中大部分是汉人和两白旗以外的人马,但是也足以让叶克书以下的满人将领对于这位年轻的豫亲王生起不满了。
应该来说多铎这位年轻的宗室亲王虽然脾气性格怪异,也许是因为母亲阿巴亥的非正常逝世,导致他年少时和其他宗室成员的关系都相处不好。
随着他成年后亲自执掌一旗,在出征朝鲜一役中积极作战,方才让人对其有刮目相看的意思。
叶克书,尼玛察部长泰松阿子,努尔哈赤时已经归顺于这位天命汗,曾经参与过辽阳之战,也可算是八旗老人了。多尔衮令叶克书同多铎一起领军,为大军前锋,也是希望这位八旗老将能够约束住这位弟弟,从而不要出现什么重大的失误。
但是当他听说多铎督军强攻营口,毫不顾惜军中将士时,他终于开始着急了。现在黄台吉本就对两白旗存在不满,没有问题都要找出问题来,更何况多铎还亲自送上了这个借口。
尼堪和博洛这两位宗室子弟也被多铎赶去攻城后,更是坐不住了。尼堪是褚英三子,现年29岁。因为长兄杜度投明,加上其父的事,一直不受重用,崇德改元时才得了个固山贝子的称号出仕。
不过多尔衮倒是极为欣赏这位及稳重的侄子,因此令其跟在了多铎身边。当然,多尔衮也未尝没有借助尼堪,到时同杜度进行沟通的想法。
而博洛是阿巴泰的第三子,阿巴泰虽然因为生母地位不高而不被宗室所看重。但是这位好歹也是和代善一样,是经历过不少开国战役的宗室将领。
博洛跟在多铎身边有黄台吉的意思,但是多尔衮却也同样有拉拢这位侄子以为助力的意思。
然而性格乖戾的多铎居然在攻城不利的状况下,把两人送上战场,这岂不是平白把支持两兄弟的力量往外推么。
于是多尔衮向黄台吉请求,希望能够前去营口前线亲自督战,为大军的到来做好一些准备。
黄台吉同意了多尔衮的请求,于是他便带着数百骑连夜赶往了耀州,最终在多铎继续逼迫开始恐慌的士卒攻城前制止了他。
对于外人像条疯狗似的多铎,在自己这位同母兄长面前倒是正常多了。多尔衮了解了部队的伤亡之后,便解除了他的军权,亲自掌握了这只人员混杂的前锋队伍。
多尔衮首先对部队重新进行整编,把那些伤员和尸体都送回了耀州城,从而使得清军大营内不再充斥着伤员的哀嚎声,让士兵们终于好好睡了一觉。
接着他便停下了攻城行动,开始重新打造各类攻城器械,并借助这个时间对之前的战事做了一个了解。从尼堪、博洛、劳萨、星讷等将领口中,多尔衮终于拼凑起了一个对于营口防御和明军战力的初步印象。
虽然清军能够看到的城墙上只摆着数门小炮,但是在城墙后方明军还设置了不少炮兵阵地,因此每当战斗最为激烈时,清军的进攻部队总是被明军的炮火所打断,令的他们的攻势难以为继。
营口北面的城墙虽然矮小,但是在炮火的交叉封锁守备下,却成为了清军难以逾越的天险。就算清军一时登上墙头,因为没有后方部队的接应,不是在城墙上战死,就是不得不跳下城墙,趴在死人堆里等待炮击结束,再找机会逃回本阵。
听完了这些满人将领们的诉说之后,多尔衮转过头远远的看了营口城许久,才向着他们问道:“那么照你们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攻下这座城池?”
尼堪向着多尔衮说道:“营口城南面靠海,西面临辽河,东面则是沼泽地,唯有北面一面可攻。
以目前我军的力量,困住这座城内的明军不出来尚可做到,但是想要强攻此城恐怕尚嫌不够。毕竟这可以交战的阵线实在是不长啊,利于明军坚守,而不利于我军进攻…”
博洛则说道:“明人所依仗的不过是火炮而已,虽然明人这些火炮和从前看到过的那些颇有区别,能够躲在城后开炮射击,令我们难以防范。
但这种火炮的射程似乎都不是很远,我听说大汗这次出征带了乌真超哈军,也许我们可以向大汗申请调拨这只汉人军队中的红衣大炮。以红衣大炮去压制城内的火炮,那样就可以抵消掉明军在火器上的优势了。
另外我军应当在城外筑起高台以观察城内的动静,不应让明军这么轻易的在城内调动军队,而我军一无所觉…”
听完了这些将领们的想法之后,多尔衮只是沉吟了片刻,便对着一旁的叶克书说道:“我满人将士的性命不能白白的损耗在明人的火器之下,博洛说的不错,既然我们有乌真超哈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压制城内的明军,就没必要用满人的性命去填城墙了。
你以诸将的名义起草一份文书,向大汗请求拨乌真超哈军一用,以便让我军能够压制明军的火炮,减少将士们的伤亡。”
叶克书拱手行礼道:“是,下官这就去写。”
多尔衮又对着博洛说道:“在城外筑高台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