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6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于一只部队在撤退时应当表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基本上都是心中有数的。虽说此前明军为了撤退故布疑阵,连昂贵的大炮都没有搬走,使得一直监视城内的动静的清军直到今天一早才发现问题。

    但是在多尔衮等满清宗室大将的调配下,清军反应极快的向营口城发起了攻击,轻松的夺取了没人防守的营口城墙。可是在清军这样的尾随压迫下,这最后撤离的明军小股部队依然有条不紊的撤往了码头,没有出现任何的崩溃状况,这就相当的让人震惊了。

    直到亲眼看到这只明军撤退时的表现,这些满清的宗室大将方才理解,为什么劳萨等人在耀州城下会拿不下一只人数相差不大的明军,让这只明军硬生生的突破了清军的围追堵截,安然返回了营口。

    就像他们现在这样,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军退守码头,然后从容不迫的登船撤离。这只明军完全是把撤离当做了一次郊游,没有人脱离自己的岗位逃亡,似乎他们笃定自己总能登上身后的船只的。

    虽说营口的街道并不狭窄,但是那些同街道平行的运河却把码头和城市分为了两个部分,清军根本无法在这样的环境里发挥自己的人数优势。明军只要用小股部队封住路口,就能阻碍住清军大队人马的进攻。

    而最让清军感到忌惮的,还是停靠在码头附近的明军军舰,现在成为了海上的浮动炮台,虽然这些军舰的底层重炮无法射击岸上的目标,但光是上层的火炮就已经足以封锁住码头附近的街区了。

    明军的小股部队加上这些军舰上大炮的支援,把急于抢功的几队清军打了个几近覆灭后,之后的清军将士就开始束手束脚,再无人敢冒险上前去领教明军舰炮的威力了。

    能够对付明军舰炮和街垒的,自然就应该是清军的火炮。但是明军丢弃在城内的火炮都已经被破坏,而清军自己的火炮因为过于笨重,想要将之运入城中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做到的,就连多尔衮自己估计,当自家的大炮运入城时,估计这些明人早就上船离去了。

    为了把这股明军留下来,多尔衮和部下们不知费了多少脑子,但是就在快要接近成功时,明人却不声不响的撤离了。这种最后一刻翻盘的挫折感,让多尔衮心中甚为难受,一时都失去了说话的兴致。

    在他身边的其他满人宗室大将,此刻心情也都是非常恶劣,他们同时也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之中。督促部下进攻,则无疑就是让他们去送死。但是就这么站在一旁目送明人远去,满人满万不可敌的神话就要落幕了。

    义州之败还可说是偶然,营口这一仗又该如何去遮掩呢?沮丧、挫败和对未来的担忧等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蒙蔽住了这些满洲亲贵的心灵。就连黄台吉此刻也难以说出任何激励部下们的言辞了。

    和身边这些满洲亲贵们相比,黄台吉心中还多了一层担忧,那就是从这一仗中看到的明朝国力的恢复。在过去,虽然大家都知道明国富庶无比,但是官吏贪婪、将领无能、士兵胆怯,同样也是明国的痼疾。

    就算是明人所称道的,国泰民安的万历朝,明军普通将士的铠甲和武器也是有不少老旧而不堪用的。而到了天启朝,京城兵部管理的武器工坊打造出来的刀剑,居然连祭祀用的牛都杀不死,大明军队的武器铠甲还不及刚刚从深山老林中走出的女真人更为精良,这也是殊为可笑的笑话了。

    但是在今日,在满人眼中极为出色的火炮,明人也能够毫不迟疑的毁坏丢弃,而优先保住将士们的性命,这在过去的明军中是不可想象的。毁坏军械和军用物资,在明军中可是重罪,所以明军宁可把这些东西完好无损的留给敌人,也是不肯自己动手毁坏的。

    在明军将领眼中,这些军械和物资可比士兵的性命值钱的多。越是兵荒马乱的时代,人命就越不值钱。因此他们宁可死人,也要保住军械和物资,只有在最后的关头,才会迫不得已的下令毁坏物资。

    但是将领所认为的最后关头,和士兵眼中的最后关头显然不是一回事。因此不是尚未到达最后关头,士兵已经一哄而散,无人去毁坏这些物资了;便是真的到了最后关头,士兵们反而期待用这些完好无损的物资来换取自己的安全了。

    明国朝廷重物而轻人,最终却是人物两失。但是在今日,明明这些明人还有机会抢救几门大炮离开的,但是为了保证撤退行动不为他们所察觉,明人居然就将这些贵重的大炮不动声色的毁坏抛弃了。

    这种反常的举动,让黄台吉感觉非常不好。因为这样的举动只代表了两种可能,要么明国的官员终于开始转变观念,从重物而轻人变成了重人而轻物;要么在明国,制造这样的火炮花费低廉,所以明人才能毫无顾忌的毁坏抛弃。

    这两种可能性,对于满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像大明这样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如果明国开始重视普通将士的性命,那么像他们现在所面对的这只明军将士,就会变得越来越多,满人对明国武力上的优势就会越来越小。

    如果明人铸造这样出色的火炮也非常廉价的话,这种廉价自然是相对的,明军铸炮使用的精铁和青铜,对于满人来说还是相当昂贵的。那么就只能说明一件事,明国的国力不仅在恢复,甚至比之从前还在成长。

    过去的大明对于满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了,如果这样的大明还要继续成长下去,那么迟早有一日会变成让满人无法匹敌的怪兽。所以这两种可能性都预兆着一个可怕的未来,那就是满人的失败。

    黄台吉看的总是比旁人更远一些,自然也就比旁人更早的感受到了来自未来大明的威胁。在这样的前景下,黄台吉发觉自己居然想不起任何应对之策,这种从心底发出的无力感是他这一生从来未有过的感受,让他发不出任何声音来。

    虽然对于这只明军的从容撤离无法可施,但是多尔衮却无法继续沉默下去了。这不仅在于,他不能将自己这些满人主子的束手无策展现在奴才们面前;也不能够让这些满汉官兵眼睁睁的目送明军撤退而无所作为,从而在他们心中竖立起一个明军无法战胜的形象,这对于满人武功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

    因此他还是硬着头皮对黄台吉说道:“汗王,现在这种打法恐怕是不成的,我们还是应该把大炮运进城来。只有把大炮运入城,我们才能轰开码头几处入口处的街垒,把这些明军赶下海去。”

    黄台吉只是扫了他一眼,便面无表情的回道:“睿亲王所言甚是,接下来的进攻就由你来安排吧。传令下去,先攻入码头者,不论何人都赏三个半前程。我身体颇为不适,这就先回大营休息了。”

    对于这场欢送战争,黄台吉已经无心再观看下去了。而他所说的身体不适也不是虚言,这些日子的操劳加上心中的忧思,也让他眼前一阵阵的发黑,他可不希望昏倒在战场上,再打击一次自己这方的士气。

    多尔衮松了口气,赶紧和其他满洲将领一起恭送黄台吉下楼。多尔衮正和身边部将交代军令时,却突然听到城下传来了一阵喧哗声,他赶紧出城门楼观看,却发觉索尼、鳌拜等侍卫围成了一个圈子,圈内豪格正抱着自己的父亲大呼小叫的。

    受到惊吓的多尔衮等满人宗室将领赶紧下楼询问,却原来是刚刚走出城门的黄台吉听了一名传令兵带来的消息后,顿时就晕了过去,去给黄台吉牵马的豪格就立刻呼喊了起来,让周边的将士们都受到了惊吓。

    多尔衮听后立刻上前止住了豪格的呼喊举动,一边让人给将士们传话,汗王只是扭伤了脚并无什么大碍,一边则吩咐找担架和大夫过来替汗王看病。

    好不容易将这事压制下去之后,多尔衮才退到一边向亲信问道:“刚刚汗王是听了什么消息才晕过去的?”

    “说是岳托贝勒薨于军中了…”这位满人将领满脸不可思议的回了一句,显然他还没有从这个消息中回过神来。

    多尔衮心中一惊,他还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个消息时,却陡然感到脸颊一凉,于是便朝天上看去,发觉原本阴沉沉的天空,不知何时起已经飘起了雪花。多尔衮下意识的想着,“今年的冬天一定很冷啊。”

    

第717章 战后() 
虽然义州前线这边已经打到了北镇城的面前,但是卢象升还是不得不下令阎应元所部后撤了,因为雪季已经到来了。

    以火枪火炮为主要装备的大明新式陆军,比之过去的旧明军更为依赖后勤的供给,一旦后勤通道被截断,整只军队的战斗力下降的就非常厉害,毕竟没有了弹药的枪炮就和烧火棍差不多。

    总参谋部虽然一直对新军的将士灌输着忠诚、勇气、奉献和牺牲精神,但是总参谋部对于自己同样也有着这样一个约束,那就是绝不让军队陷入一场毫无胜算的战斗。这是总参谋部对辽东明军同建州女真历次战争的总结,当朝廷把一只军队陷于绝境时,这只军队不是迅速垮塌,便是干脆直接投降了建州女真。

    这两种结果对于朝廷来说都是最坏的选择,军队崩溃之后,散兵游勇并不会乖乖回到后方的军营集结,而是直接逃回家乡去做山匪强盗去了。这种受过军事训练的逃兵比之普通的匪盗更为凶狠危险,根本不是内地过惯了太平日子的卫所军和治安警察对付的了的。

    而对于那些直接投降建州女真的明军部队,更是直接增强了建州女真人的力量,这些投降的辽东明军将士对于辽东明军的虚实了如指掌,有着这些带路党为建州女真开路,辽东各城也就迅速沦陷了。

    正是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之后,总参谋部终于开始重视起如何保存自身的力量,而不至于轻易被满清所围歼一支完整建制的部队了。医巫闾山一到冬天就会被冰雪覆盖,山中道路就变得艰险难行,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就无法大量运输军队所需的大量物资了。

    因此卢象升所部虽然已经控制住了医巫闾山中部的主要通道,但是卢象升也判断出阎应元一部是无法拿下北镇城的,甚至于在大雪封住医巫闾山的通道之后,阎应元所部还有可能被清军反包围的危险。

    再加上此时锦州已经传来消息,孙传庭所部已经开始从锦州撤离,本次战役已经开始进入到收尾阶段。失去了近卫军在营口吸引沈阳之敌的牵制,北镇这里显然就成为了明军的一个突出部,面对满清的全部压力,卢象升并无把握夺取并守住北镇,因此他最终还是决定撤兵了。

    崇祯十二年由大明主动发起的这场对清战争,时间持续的并不长,而且战争结束时双方的势力分界线也没能得到什么样的改变,看起来双方似乎打了一个平手。当然若是算上营口人口损失的话,满清这边要稍稍吃了点亏,不过这也算不上什么重大的损失。

    不过在明清两国的高层官员眼中,这场战争却并不是以简单的胜败来解读的。这是大明军队自义州之战后发起的第二次主动进攻,而且此次动员的军队和交战区域要比上一次广泛的多,在这样广大区域内发起的作战,实是对大明军队改革之后战斗力最好的检验。

    通过这样一场战争,双方的高层都已经开始意识到,大明军队对于满人军队的恐惧症状正在渐渐消失。在普通的交战过程中,明军已经能够中规中矩的发出自己应有的战力,而不再像之前那样,满人的军队尚未抵达,自家的军心已经涣散不能用了。

    一旦失去了恐惧加成,满人军队的武力也就恢复了正常。再想像过去那样,数十上百骑就追着数千明军四下逃窜的场景,也就很难再出现了。

    只不过大部分的满人尚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在为黄台吉亲征,打的明军丢盔弃甲逃回海上去的胜绩而兴高采烈。看着军队从明军手中缴获的大炮,谁敢说这不是一场大胜呢?远远围观的满人自然是看不到,明军塞入炮膛的木块和用铁钉封住的火门,这些大炮看似气势非凡,但实际都已经成为了一堆废铁。

    在返回沈阳的途中,躺在马车上休养的黄台吉苦思数日,终于不得不承认,当下还是没到同明国翻脸的时刻。这不仅仅在于他花费巨资和大量心血组建起来的乌真超哈军,在实际作战中没能发挥出预想中一锤定音的作用。更在于,随着岳托的暴毙,八旗内部的权力架构便失去了平衡。

    没有了岳托替他压制住多尔衮,并牵制住两红旗的力量,两白旗和两红旗就隐隐有着失去控制的危险。而且他之前强行吞并正蓝旗,其实受到最大好处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长子豪格。

    原本在黄台吉眼中,长子豪格虽然是镶黄旗的旗主贝勒,但实际上不过是他推出的一面旗帜,镶黄旗的人事同样还是抓在他自己手中。但是随着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就算是正黄旗的将士,他都不能面面俱到的照料到,更何况是差着一个名分的镶黄旗。

    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这位长子居然动用了自己的积蓄去安抚镶黄旗的将士,这在黄台吉眼中是不可饶恕的罪行。毕竟在他眼中,豪格这个旗主贝勒不过是一个对外的幌子罢了,他可没真想把镶黄旗交付给豪格。

    看看他的兄长代善就知道,当代善把镶红旗交给岳托之后,他的命令在镶红旗中就有些行不通了,没有岳托的首肯,代善根本指挥不动镶红旗。黄台吉用豪格担任镶黄旗的旗主贝勒,不过是因为他只有这个儿子是成年了,能够帮他代领一旗,并不是说他打算立他为自己的继承人了。

    一旦让豪格真正把镶黄旗控制在手中,日后他想要挑选其他儿子作为汗位继承人就会遇到许多不可测度的风险。毕竟在这几年的补充下,镶黄旗已经从八旗垫底的一旗上升为中流实力的一旗了。

    加上豪格还有着代善的支持,一旦在他亡故之后,只掌握了正黄旗的汗位继承人能不能够镇的住豪格,还真是未知之数。更何况还有一旁虎视眈眈的两白旗和没有立场的镶蓝旗,这很显然会爆发一场激烈的内斗,这是黄台吉所不愿意看到的。

    只不过他之前还指望着岳托能够幡然醒悟,只要岳托愿意同豪格划分界限,那么他也就不必这么着急去处理豪格的事情。光凭一个老朽的代善,是无法让豪格拥有挑战自己权威的胆量的。

    但是岳托的突然暴毙,完全打乱了黄台吉对于内部政治力量整合的计划。空缺出来的镶红旗旗主贝勒之位将会成为诸方争夺的焦点,刚刚才吞下正蓝旗的黄台吉可以想象的到,这些宗室贝勒们会如何反对他将镶红旗再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最令他担心的就是,代善也许会借助这次机会,直接以两红旗支持豪格,从而夺回对于镶红旗的控制权。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豪格的力量就会压倒自己,成为八旗第一的势力集团。如此一来,他就无法继续模糊豪格继承人的身份,从而必须要正式确认他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否则两黄旗内部就要先发生分裂了。

    然而这恰恰是黄台吉不愿意去做的事,因为豪格确实无法承担起他座下的这个位置。虽然豪格在战场上的表现还算出色,但是在政治上他既对付不了多尔衮,又无法摆脱代善的操纵,且也难以得到蒙古人及汉人的认可。让他成为满清的继承人,无疑就是满清内部分裂的开始。

    面对一个开始恢复国力的大明,就算是内部团结一致的满清也是如履薄冰,更别提是一个四分五裂的满清了。黄台吉苦思数日之后,终于确定了这样两件事,一是要同大明恢复和平,好腾出手来处理内部的问题;二是必须向众人暗示豪格并非自己继承人的身份,以防止满蒙亲贵继续向其表示忠心,从而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就在黄台吉苦心积虑为爱新觉罗及满清的未来思考的时候,北京城的百姓们已经兴高采烈的等待在街道两侧,准备迎接解救了大明商民的近卫军回城了。

    和过去百姓对于国战漠不关心不同,现在的大明百姓对于国战显然要关心的多,这不仅仅在于报纸上成篇累牍的宣传作用。更重要的是,大明发动的对外战争,已经越来越同市面上的物价和股市的债券股票涨跌联系在了一起。

    但凡有些头脑和资产的百姓,都不会对这些战争视而不见。特别是大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受到战争的影响就更为深刻。毕竟军队出征所需的各种军需用品,现在已经成为各家工坊眼中最为稳定的订单。

    而大明军队在海外的胜利,不是为这些大明的工厂主们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便是为大明商人获取了更为有利的商业环境和税收。甚至于,在被征服的南洋诸岛上,有着大批未曾开发的土地,可以分配给国内的失地民众。

    在这样的局势下,战争就意味着利润、财富和土地,哪怕是最为保守的士绅们,不管他们平日是如何批评朝廷穷兵黩武的对外政策的,但是在购买战争公债和投资制造军需物资的工坊时,也是不曾落于人后的。

    在大义面前,生命也可以被抛弃;但是在利益的面前,人们往往会忘记自己坚持的大义究竟是什么。而对于满清的作战,可谓是再正义不过的战争,这样的胜利自然更能激发大明百姓的自豪感,因此听说今日是出征营口的近卫军回城之时,京城百姓也就自发的等候在了街道两侧,准备迎接这些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了。

    

第718章 凯旋式() 
安定门在元时又被称之为安贞门,是内城北垣东门,其得名的来由在于《易经》坤卦的彖辞“安贞之吉,应地无疆”。明将徐达将元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推了五里重建,并在与安贞门相对应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城门,叫安定门,取的是“天下安定“之意。

    安定门也是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时的收兵之门,刚好和内城北垣西门的德胜门相映成趣,京城出兵走的便是德胜门,取一个出兵得胜的意趣。正因为如此,和其他京城瓮城内修建的关帝庙不同,唯有安定门内修建的是真武庙。

    在等待近卫军返城的时间里,朱由检便带着几位近臣在真武庙内游览了起来。这座真武庙并不大,不过平日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