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7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在奥尔纳姆市,十分之一的家庭需要定时从济贫税中获得补助,还有近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家庭有时需要领取救济物资或补助(燃料或衣物)。

    所以工作对于制造业的工人们来说是关系着生存的重大问题,但是英王对出口货物的增加税收,特别是对英国出口的大宗货物毛纺织品的加税,就是在削减英国毛纺织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了。

    早在1565年,英国呢绒出口就占到了英国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78%,到了17世纪30年代,呢绒的出口价值依旧占据了英国出口商品总额的四分之三。由于英国的呢绒产业所需羊毛完全出自本国自产,因此在呢绒业的背后,还存在着乡村地主和羊毛商人的庞大利益。

    而大量毛纺织业工坊往城市集聚的过程里,又为城市附近的地主带去了大量粮食和副食品订单,从而刺激了城市附近乡村的农业生产。

    但是英国呢绒在海外市场上并不是没有竞争对手的,比如英国对面的荷兰、法国南部和西班牙、意大利的呢绒制造商们,都是英国呢绒商们强劲的对手。更不必提,随着中国、印度印花棉布的输入,欧洲的呢绒市场也开始了萎缩。

    而东方的印度、中国虽然人口基数庞大,但是两地因为气候的特点和本国就有更出色的棉布、锦缎等纺织品,对于又贵又重且色彩单调的呢绒并没有什么兴趣。

    只不过因为大明皇帝向英国提出了平等互惠的贸易主张,强制性的规定大明贸易商船归国时必须采购一定数额的英国商品,才刺激了英国呢绒业的进一步发展,让英国的呢绒业在近10年来一直处于繁荣状态。

    10年前英国出口的呢绒还不到20万匹,但是到了1641年光是出口中国的呢绒就超过了20万匹,其中上等的宽幅呢绒约占近四分之一,而廉价的新呢绒约占四分之三。

    上等的宽幅呢约16英镑1先令11便士每匹,粗绒2英镑7先令每匹,长发绒3英镑1先令4便士每匹,总价值接近百万英镑,占了英国呢绒出口总数的近一半。也就使得英国势力强大的呢绒商会始终站在了支持中英互惠贸易的立场。

    虽然内务府一开始在呢绒贸易中是亏损的,但自从皇帝陛下重新设计了军服,把这种比棉布、丝绸更为笨重的纺织品用于军队之后,呢绒在大明就开始慢慢变得受欢迎了起来。新式军服使用呢绒显然比用棉布和丝绸更为挺括,而皇帝带头穿用呢绒服装之后,京城的勋贵也开始把这种色彩不够华丽的纺织品当成了自己艰苦朴素的象征。

    上等的宽幅呢绒被勋贵和高级军官们所消费了,而廉价的新呢绒则成为了中下级军官们的日常服饰。当京城穿用呢绒的风气形成之后,很快就传播到了地方甚至是海外。这样一来从英国进口的呢绒终于不再亏本了,但是大明的商人们却看中了这个新兴起来的纺织品市场。

    大明的军队数以百万计,即便去掉南方那些不适合穿用呢绒的地区,一年最起码也能消耗上百万匹呢绒制作的冬装,这还没提蒙古、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军队呢。

    再加上,此前皇帝从海外收购的美利奴等绵羊差不多在河北、承德等地形成了群落,国内并不是没有羊毛原料来源了。因此,一些大明商人们正千方百计的想要从英国这边弄些工匠回去,在国内设立呢绒制造工厂,以赚取更多的利益。

    英王查理一世再次对出口呢绒加税的行为,刚好给了这些大明商人一个借口,让他们开始缩减呢绒订单,并把原因推到了英王加税的头上。

    库尔缠知道这些商人的小算盘,但也只是给他们下达了一个底线,要求他们缩减的份额不得超过上一年度的10%。毕竟库尔缠知道,皇帝之所以要维持着呢绒贸易的目的,可不是为了这么一点点经济利益,而是要让英国的商人和民众更为倾向于同大明结盟的立场。

    两国结盟对于大明的未来好处,他一时还未能看到,但自从中英呢绒贸易额度不断上升之后,大明商船在大西洋内的安全更加受到英国海军的重视了。原本抵触中国商船直接进行跨洋贸易,宣称应该由英国商船运输进入英国货物的声音,已经完全被呢绒商会给压制了下去。在英国,大明商船和商人享受到了本国的待遇。

    现在因为英王对于出口呢绒的加税行动,呢绒商人、毛纺织工人、羊毛商人、乡村地主都受到了一个极大的挫折,也令的原本左右摇摆的城市居民,现在转而开始倒向议会了。

第867章 伦敦四() 
查理一世不仅将乡村和城市的统治阶层都得罪光了,整个社会下层民众也一样对他毫无好感。他对于日用消费品和出口货物的加税,不仅让城市里的居民支出大增,也令那些城市中的工人无法获得足够的工作,难以养家糊口。

    但是和乡下的雇农家庭相比,这些城市中的工人家庭又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因为圈地运动的方兴未艾,大量的公有地被贵族们圈占为私产,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赶出了自己的家园,要么四处流浪最终被治安官逮捕,要么就只能进入城市,成为制造业所需工人的候补,让工厂主们获得廉价的劳动力。

    当然也有着大量人员离开了英国去寻找更好的生活,其中大半前往了大西洋对岸的美洲大陆地区,为英国在北美大陆的土地上开拓殖民地。在这种苦痛生活中的社会下层人士,又会有多少人关心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斗争呢?估计期待着双方同归于尽的心理,也许在下层民众中会更多一些。

    那么围绕在查理一世身边的都有着谁呢?是那些旧贵族、企图维护乡村传统的旧乡绅、特权商人和保税商们。虽然在英国的传统政治里,贵族才是这个国家的主导力量。

    但是随着新贵的崛起和知识分子进入有产者阶级之后,贵族的权威在社会中正不断的下降。

    在中世纪的英国,社会阶层的划分只考虑男人的地位,也就是三等划分,为上帝祈祷的,为国王作战的和做苦工的。人们虽然知道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但依然认为有些人生来便是统治者,有些人生来就是被人统治的。

    因此贵族和国王就是国家的统治者,没有人认为这有什么特别和不公正的,人们相信这就是上帝的安排。

    而什么是贵族,就是依靠地产生活,除了为国王服务外,不接受任何人的雇佣。他们位于国王和乡绅之间,基本上都有着称号的爵位头衔。有位不知名的英国诗人这样写道:他们心里思想:他们的家室必永存,住宅必留到万代;他们以自己的名称自己的地。

    在整个英国也就120个左右的贵族家庭,不过他们占有了英国20%的土地,平均年收入超过6000英镑。他们平日里除了打猎之外,就是招待宾客。而每一位英国贵族都标榜着自己拥有仁慈、慷慨和公正的贵族品德。

    刚刚抵达英国时,库尔缠听过宫廷中认识的朋友向他介绍什么是贵族精神。比如贵族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骑士精神,勇敢尚武就是骑士精神的首要内容。第二个特点是强烈的主人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贵族天然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参预、干涉国家大事,秉持公正处理社会和民众的平常事务,并为民众疾苦向国王发声云云。

    库尔缠听后顿时对英国的贵族们高看了一眼,认为即便是中国之外,也是存在着人类高尚文化的。只不过当他对这些英国贵族们了解的多了一点后,就再也没什么仰慕之心了。

    在库尔缠看过的一本贵族自传里,舍伯里的赫伯特勋爵如此记录着,在1609年他在多佛遭遇海难时,立刻跳上了船上的唯一一艘救生艇,并对所有人持剑相向,除了托马斯。鲁西爵士外,不允许他人再入艇。待到爵士上艇后,他们便舍弃了沉船和全体船员,安全抵达了海岸,勋爵吹嘘着自己的勇敢,却只字不提船上的人员有多少活了下来。

    英国贵族们所吹嘘的骑士精神,对于社会下层人士生命的轻贱,让库尔缠悚然而惊,都让他不知该不该拍案而起斥责一番了。

    而在他翻阅英国的法庭审判记录,以参考英国法律和大明法律之间的区别时,他又翻看到了这样两个令人咂舌的案例。

    其中一个案例是:1637年两个赶运货车的马夫撞到了埃克塞特伯爵的马车,法庭的被陪审团宣告两个马夫无罪。不过枢密院听闻后马上利用特权当众鞭笞了这两个恶棍,之后又将两人投入监狱强迫苦役。

    而在同年的另一个案例中,乡绅托马斯。贝内特被星室法庭罚金2000英镑,因为他告诉马尔伯勒伯爵:他和他的爵爷一样,都是德行端正的绅士,贝内特家族和利家族都一样的品德良好。

    好吧,贵族的仁慈、公正和骑士精神,库尔缠总算知道究竟是个什么破玩意了。正是这些贵族们平日的为非作歹和欺凌弱小,使得贵族的权威在这数十年里急剧衰退,遭到了新贵和新兴乡绅阶层的挑战。

    作为王权和民众之间伟大的联系纽带,贵族已经失去了这种号召力。甚至于在两院中,上院大贵族们对国王的逆来顺受姿态,也让下院的议员们瞧不起,下院开始成为国王的正面对抗者,这也就让下院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成为了两院的主导力量。

    而下院的新贵和上院的旧贵族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旧贵族们依靠祖传的土地和国王的赏赐生活,而新贵们则是在商业贸易中获得了大量财富,然后再购入大量土地,并向国王购买爵位和头衔,成为新的土地贵族。

    旧的土地贵族们排斥这些新贵,认为这些暴发户不过是一时走了运,怎么能够和自己这些历史悠久的世家们共享统治王国的权力。而新贵们则认为既然他们拥有了土地和爵位,那么就应该获得同旧贵族一样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在英国,土地所有权是获得下院议席和在地方政府占有一席之地,以及充当治安法官、郡长、副郡长等地方官员的必备条件。说到底,政治乃是绅士们的专利品。既然新贵们已经具备了参与管理这个国家的条件,他们自然就不认可旧贵族们继续把持着上院了。

    旧贵族的权力来自于国王,而新贵们的权力来自于自身。不管库尔缠怎么衡量,他都不认为,缺乏财富、民众和军队支持的国王,和议会的斗争有什么胜算。

    当然,对于大明这样一个旁观者来说,原本是应该谨慎的守着局外中立地位的。毕竟大明和英国的文化差异过大,不管大明倾向于哪一方,都会引起英国有识之士的警惕,从而破坏了两国目前的融洽关系。

    另外么,战争这个东西本就是说不定的,即便是议会这边优势再大,也不能说是稳操胜劵的。毕竟在萨尔浒之战前,也没人会认为大明会输。

    只是,查理一世对进口商品和日常消费品加税的事,同样也损害到了大明的利益。自大明开通了欧亚之间的贸易航线之后,原本以生丝、丝绸为主的贸易,正扩大为茶叶、瓷器、棉布、水果罐头等多种商品的贸易。

    其中增长最快的大宗货物,还要数茶叶。安汶惨案孤女得到了中国人的帮助,最终作为中国的代表出使自己的母国,一度在英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而中国使团带来的茶叶、瓷器,也很快就在英国的宫廷和上流社会流行了起来。

    和欧洲商人总想着做垄断生意,抬高价格赚取高额利润不同,崇祯则是要求大明的商人尽可能扩大茶叶在欧洲的销量,以培养出欧洲人喝茶的习惯。因此茶叶运往欧洲的数量,都是逐年上升的。

    随着茶叶运来欧洲数量的不断增长,茶叶也就从贵族和上流人士用来炫耀自己品味的奢侈品,进入到了中产家庭的日常消费品名单中。而随着英国的茶商们将茶叶称之为可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使得这种饮品一时流行了起来。

    事实上,这句广告词原本是用在荷兰人推销的咖啡身上的,不过茶商们借用了之后,倒是让茶叶显得平民化了起来。而且有不少医生也发现,饮用茶水的家庭,发现霍乱的病例要远远低于其他不喝茶水的家庭。

    当然这些医生们并不知道,饮用烧开的开水,肯定是要少得一些肠胃传染病的。不过他们的发现,更是助长了茶叶在英国的销量。到了1641年,大明在英国销售的茶叶数量,大约为销往欧洲茶叶的三分之一,当然要扣除掉俄国地区。

    于是从最初出口欧洲的400担茶叶,已经增长到了光是英国就要6万担品质不同的茶叶了。但随之而来的,是茶叶税收的逐年上涨,从原本的5%关税,上升到了最新的106%关税。

    也就是说原本在中国33。6便士每磅的好茶,在英国要卖出138。4便士每磅。即便是8。1便士每磅的劣茶,在英国也要花去33。4便士。而此时英国一名成年男工的工资,也就12—18个便士。

    显然英王对于茶叶增加的高额附加税,已经极大的影响了茶叶在英国的市场扩大,而这也就影响到了大明茶商的利益。毕竟在英国和欧洲各国茶叶销量逐年上升的结果下,大明的商人们已经把茶叶当做了继生丝和丝绸之后的主要出口货物,更别提随着茶叶的流行,更是扩展了瓷器茶具的销售量。

    因此负责中英贸易往来的四海贸易公司驻英代表,已经多次向库尔缠请求同英王进行交涉,以维护大明的商业利益。不过查理一世却几次拒绝了同他会面,而在刚才库尔缠才收到消息,查理一世早在几天前就离开了伦敦,前往中部和北部的郡去巡视地方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库尔缠也只能放弃了和查理一世接触,转而默许四海贸易公司的代表去同议会的代表去接触了。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868章 伦敦五() 
在内格罗斯维诺大街的茶馆里,四海贸易公司驻英商务代表罗九、陆阳正喝着茶水交谈着。虽然两人名义上是四海贸易公司的职员,但实际上却是大明各大商会共同指定的驻欧商务代表之二,只不过主要是负责英国境内的进出口事务罢了。

    中欧之间的贸易总额虽然不到大明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但却是利润最为丰厚的一条贸易航线,这还是不包括俄国和东欧地区的贸易市场。因此在大明打通了这条欧亚海上贸易航线之后,欧洲市场就成为了大明海商们最为关注的海外市场。

    虽然此时大明的海商们正一边整合东亚和东南亚的市场,开拓美洲和印度大陆的贸易,欧洲这边只能依赖于欧洲的商人来开拓巩固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明的商人能够任由这边的国王、领主对他们横征暴敛,就连大明皇帝都不能让这些商人屈服,何况是这些万里之外的蛮夷。

    去年10月,国王的财政大臣通知他们,从今年的新茶开始,茶叶的附加税要从64%上升到108%。这个征税比例顿时惊呆当时在伦敦的大明商人们,在国内朝廷对商业十税一都要被舆论骂个狗血喷头了,这蛮夷国王征收64%的重税还不满足,还想提升到108%的税额,这也是太不把他们当一盘菜了吧。

    虽说大明的茶叶在英国的售价是出口价格的2倍+税收,而喝得起茶叶的人是不会在乎这点税金的增加的。但这完全打乱了茶商们想要继续在英国扩大饮茶人群的计划,要知道出口茶价是产地价格的一倍加税金,因此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之后,茶价完全可以继续降低,从而覆盖到英国的市民阶层,也就是年薪15—30英镑的家庭。

    在大明的商人看来,这些英国的普通市民应当穿着大明出产的棉布,饮用大明出产的茶饮,食用大明出产的水果罐头,家中摆放着大明制造的瓷器和漆器,这才是一个文明国度应该有的样子。

    但是他们辛苦的把大明的文明生活带到欧洲,英国的国王居然用重税来阻止英国的国民接受先进文明的熏陶,这就让人难以忍受了。更让他们感到担忧的是,要是欧洲各国都学习英国对大明商品征收重税的话,这对于大明同欧洲的贸易活动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原本并不想介入英国政治的斗争的大明商人,不得不接受了议会通过东印度公司传递而来的友谊。

    不过作为大明商人在英国的代表,罗九和陆阳虽然来到了约定见面的茶馆,年纪较轻的陆阳还是有些不安的向自己的同伴问道:“东印度公司不是依赖于国王的特许状才建立的特权贸易公司么?为什么他们会投向议会那些反对国王的议员那一边?这会不会是一个陷阱?”

    罗九端起茶盏喝了一口奶茶,很快就皱着眉头放了下去,口中抱怨道:“茶香味都被羊奶的味道给掩盖住了,这些英国人为什么喜欢喝这样的茶水?”

    陆阳听到后下意识的回道:“主要是这些茶叶质量本就不佳,再加上长途运输,味道就更差了些,加了奶和糖之后,倒是掩盖了这些缺陷。不过上等的绿茶用锡罐密封,味道就正宗多了,那些上层家庭不一样喝原味的绿茶么?不过说到这个,好像东印度公司正准备建造两艘快船,专门用于运春茶来英国,估计到时候茶叶抵达英国的质量会好的多。”

    罗九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道:“果然是茶行出来的,这里的门道也只有你最关心了。不过我们江南制造局已经开始建造新式快速船了,英国人这次是赶不上我们了。

    至于你刚刚问的那些问题,我就回问你一个问题。你说这人对人的怨恨,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陆阳楞住了,他不明白罗九何以问出如此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不过似乎对方也没想让他真的回答这个问题,看他支支吾吾的说些不知所云的话语后,罗九便截断了他的话语自己回答道:“这人的怨恨啊,不在于人家不给你什么,而是在于给了你又想拿回去。

    英王给了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贸易的特许状不假,但是他看到东印度公司盈利颇丰之后,又想着收回特许状,允许其他人参与东方贸易的活动,这不就招人怨恨了么。

    这东印度公司的股东又和下议员的不少议员有着亲密关系,虽然他们不会公开站出来支持议会,但是私底下帮议会做些事情,肯定是一点心理负担都不会有的。”

    陆阳这才恍然大悟,对着罗九钦佩的说道:“九哥果然是经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