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7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渐渐起了一些矛盾的后宫妃嫔们,却因为崇祯十五年元宵后皇帝颁布的一件事迅速的团结了起来,到崇祯这边来求情说项来了。

    朱由检还是第一次看到,后宫的女子们这么团结的出现在自己面前。往日即便参加什么不重要的庆典,这些女人们还要为谁站在自己身边吵的不可开交呢。

    在这些嫔妃们的吵闹声中,朱由检总算知道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女人讲道理了,而一个女子相当于500只鸭子的典故是怎么得出来的了。

    当头痛欲裂的朱由检不得不动用了身为皇帝的权力,将除了皇后之外的嫔妃们都强行送出了西苑精舍之后,他的办公室内方才算是安静了下来。

    喝了一大口茶水润了润嗓子,先解了自己的口干舌燥之后,朱由检才颇有些气急败坏的向周玉凤质问道:“朕不过是让两个孩子去上军校,究竟刺激到她们什么了,一个个都跑过来和我吵架。你执掌六宫之权,不拦着她们干蠢事,还跟着她们一起过来和我抗议,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皇后很是委屈的看了朱由检一眼后说道:“陛下,慈烺为什么是两人之一?他比慈照还小两岁呢。就算陛下不待见慈烺,也没道理让他去军中受苦啊。我皇明自开国以来,有那一代皇帝会把幼子送去军中受苦的,这也不成体统啊。”

    朱由检的目光注视了周玉凤好久,方才冷静的回道:“朕是让他们去上军校,不是去军中受苦…”

    周玉凤却毫不避让皇帝的视线,冷冷回道:“陛下能够担保,让孩子上完军校不去军队吗?再说了,现在的军校规矩森严,勋臣贵戚的家眷来宫内探望臣妾时,哪次不是为自家子侄抱屈军校的规矩太过严厉的。臣妾至今还记得,陛下您亲自出手惩罚被陆军军官学校强行退学的黔国公世子,连教鞭都打折了。

    陛下之铁石心肠,臣妾岂能不知。就算陛下要让慈烺转去军校上学,那也得等他长到和慈照一般大的年纪再去,否则臣妾死活都不会答应的。”

    朱由检一时语塞,他轻轻咳嗽了一声后说道:“在军校里学习些规矩,并不是什么坏事。而且他们上完了军校,再去军队去转一转,也是理所应当之举。

    作为朕的儿子,他们自小就受到了太多的保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于这个世界的真实一无所知。朕原本早就该让他们远离宫内,学一学规矩了,只是一直心有不忍。不过…”

    说到这里,朱由检却住了嘴,冷笑了两声后便转移话题说道:“你虽身为大明皇后,自小也是受过民间疾苦的,这些年宫外的百姓究竟是怎么生活的,朕也一直没有瞒过你。

    光是从哪些赈灾救济人员的口中,你也应当知道,前两年饥荒最为严重的时候,灾区就有母食子,夫食妻等人伦惨剧…”

    “陛下。”皇后急急的打断了崇祯的话语,朱由检抬头望去,看到周玉凤脸上一片惨白,显然是不愿意再一次听到这些过于悲惨的故事了。

    朱由检于是起身走到了皇后面前,一边轻轻拍着她的背部,一边拿起了自己的杯子送到皇后面前安抚道:“喝点水,把恶心的感觉压下去就不难受了…”

    从自己的手掌中感觉到原本不停颤抖的身体开始稳定下来之后,朱由检方才压低声音,在皇后耳边温柔的说道:“慈烺、慈照也是我儿子,难道我这个父亲还会害他们不成。相信我,让他们去军校学习,对于他们是有好处的。不管他们今后要做什么,起码也得先学会如何同其他人相处,军中的同胞,总比那些读书人可靠一些。”

    依偎在崇祯的怀里,周玉凤的神色终于比刚刚好了不少,虽然心里并不满意崇祯的说法,但她也不想破坏现在和皇帝相处的氛围,于是便含含糊糊的说道:“陛下为何如此鄙视读书人,须知道为陛下效力的朝中大臣们,可都是读书人出身。就算是被陛下视为未来首辅的夏允彝,可也是读书人啊。”

    朱由检却不以为然的说道:“皇后岂不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他们忠诚的从来不是我,而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今日我在其位,他们能够为我所用。他日有人取我而代之,又有几人还会效忠于我?

    皇帝者,非因名分而贵,乃因权力而贵。不是每个人坐在龙椅上,就能成为真正的皇帝的。朕看过这么一个故事,说当日太祖皇帝清理开国诸功臣,太子朱标曾经为那些功臣们求情,太祖将长满刺的棘仗丢在太子面前,令其拾起,而太子不敢拾起。太祖于是对太子说道:这些功臣就是棘仗上的刺,刺可伤人,也能伤己,你既然害怕这些刺伤到自己,那就由我将这些刺去除,安稳的接过权力不好吗?

    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朕难以断定。不过故事里有一句话,朕倒是深以为然。皇权就是长满了刺的棘仗,不仅要鞭笞你的敌人,同样要伤害到自己。没有敢于握住棘仗的心志,就不要去奢望权力。

    如果慈烺、慈照连上个军校都感到有负担的话,朕恐怕也只能让他们今后出宫去做个普通人了…”

    在崇祯的安抚、哄骗和一点点的威慑下,周玉凤终于放弃了和崇祯顶撞倒底,把儿子留在自己身边的打算了。

第877章 春天八() 
崇祯十五年注定是一个不安分的年份,正月尚未结束,内阁和户部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对于刚刚调回户部不久,作为笪继良副手的朱万年来说,还是极为佩服户部粮食局里那些年轻的技术性官僚的想象力和胆量的。

    随着大明朝廷各部门的职权不断细化和延伸,不仅在过去的六部之下建立了大量的独立运行部门,在各个部门内还分成了事务官僚和技术官僚两种不同的岗位。原则上来说,事务官僚大多出身于科举仕途;而技术官僚则不仅有从底层公务员提拔的,也有从学校体系内定向培养的。

    前者的长处在于师徒同窗关系遍及各处,因此在仕途上沉淀几年,就能了解整个大明体制的运行状况,从而更具有全局的观念,做出的决策更容易符合朝廷前进的步骤。而后者的长处在于技术专长,对于本部门所负担的责任和能力更为了解,制定的决策更能符合决策。

    一般来说,在户部、工部、兵部这样的部门,技术官僚的职责更重要一些,失去了他们的配合,整个部门的运转效率起码下降了一倍还不止。比如粮食局里最不可少的,不是负责管理粮仓的官员,而是分配粮食运力的官员。只有这些精于统筹安排技术官员们,方才能够把户部能够使用的船只、车辆进行最有效率的配置。

    而这些技术官员们,除了少部分是出身旧吏员,现在的新进人员都来自于各所大学的数学系,其中以燕京大学数学系出身的为最多。甚至于现在粮食局最为重要的一个运力分配模型,就是执掌燕京大学自然科学院的伽利略教授和他的弟子们研究出来的。

    也正是仰仗着这个数学模型,原本无序的大明粮食运输方式让位给了有序的运输安排,使得短短一年之内,从海外和南方运往北方的粮食运输效率提高了三倍。这不仅极大的降低了粮食运输的成本,更重要的还在于降低了路上的损耗,令灾区获得了最低限度的粮食保障,从而使得北方灾区的社会秩序没有最终崩溃。

    也正是通过了这样不同地区粮食调配的考验,使得这些技术官员们激发了自己的想象,想要通过规划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从而消灭掉自然灾害对于大明造成的粮食短缺现象。

    不过朱万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带着这些年轻官员们用梦想制定的规划前往皇帝处报告的笪继良,从皇帝处带回的却是一个更为规模宏大的计划。当笪继良召集下属们,把经过皇帝修改的计划方案宣告下去,看着这些年轻官员们兴高采烈的出门重新修订规划去的时候,朱万年不由有些疑惑的向笪继良询问,为何对方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转变,毕竟此前笪继良对于这个计划可没有这样支持的态度。

    笪继良看了自己的副手一眼,便闭上眼睛靠在自己的座椅上说道:“因为有个人告诉我,官员的责任是激浊扬清,是惩恶扬善,是引导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并教导百姓什么是对和错…

    仅仅因为害怕担负责任而什么都不做,倒不如脱下这身官服归隐田园更好。对于农业的规划一事,不管怎么看对我大明都是有利的。只要能够让我大明的民力宽裕上一分,那么这件事就应该去做。

    至于日后会不会有着其他后遗症,那就到时候再去考虑、解决。须知以我大明目前的状况,也只能先安内再顾外了,否则朝廷和士绅之间的矛盾就更要激化了,倒时便是烽烟四起的局面啊。我想了很久,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啊…”

    对于朱万年这样的普通官僚来说,很容易就漏过了笪继良前面说的那一大段话语,只记住了最后两句话。他转而一想,也是吓出了一身冷汗。果然再不往海外转移人口获取财富,恐怕朝廷这边就要先撑不住,要往江南士绅富户那里下手了啊。

    这事神宗皇帝、熹宗皇帝都没少干,以崇祯帝对其兄长的倾慕之情,恐怕学着下手也不会有什么心理障碍,毕竟这位陛下可是敢于强行在北方各省推行土地改革的存在。朱万年从笪继良的办公室内退出之后,突然就想起了什么,于是便转身离开了粮食局,跑去了相隔两条街的大明粮食商人协会。

    朱万年进去没多久,就被协会在京城的代表郑海山、郑海林兄弟亲自恭送了出来。郑海山小声的在朱万年耳边约好了上门拜访的时间,这才放手让朱万年飘然而去。

    “哥,这个消息要不要尽快回报家里…”

    “闭嘴,有什么话进去再说。”郑海山迅速打断了弟弟兴奋不已的话语,看着朱万年的身影消失在街角,方才转身走进了院子里。

    这边郑海林也赶紧跟了上来,走过了人多眼杂的前院,进入到安静的后院中门后,他才忍不住再次向兄长说道:“朱大人传来的消息如果是真的话,今年粮价肯定要暴跌啊,咱们还是早做准备为妙啊…”

    看似平静的郑海山,却转头狠狠的向弟弟训斥道:“你只看到今年粮价会跌这点小事吗?难道看不到若是粮食局对海外农业进行规划种植,这件事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吗?赶紧去通知在外的各家代表,我们要就这件事进行全面的商议。”

    郑海林顿时傻住了,好半天才恼火的回道:“为什么?这朱大人的消息给的是我们郑家,凭什么要这么轻易散布出去,爹要是知道了也不会同意的。”

    看到如此冥顽不灵的兄弟,郑海山终于发怒训斥道:“你个榆木脑袋,没看到我们这边挂着的是协会的招牌吗?朱大人这是向协会188名粮商示好,不是向我们郑家一家示好。以他的身份,是我们郑家能够驱使的吗?

    刚刚朱大人的意思是让协会就这件事拿个章程出来,好让他对照着敲打敲打粮食局的那群下属,可不是过来卖消息的。若是我们把这件事捂着,过两天协会没有动静,朱大人难道不会找其他人去吗?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不仅得罪了朱大人,就连协会内部的同业都得罪了,你是想要让我郑家粮行被赶出协会吗?”

    在郑海山的一顿喝骂声中,郑海林终于抱着头跑出门去通知那些协会成员去了。他没注意到的是,自家兄长双拳紧握,其实也是紧张的不得了。

    对于大明粮食商人协会来说,今日的确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在过去的三年里,因为配额制和余粮征集制度,许多粮食商人不得不歇业转行,退出了粮食买卖这个行当。而能够生存到今天的粮食商人,不是本身规模庞大,便是还有着其他生意补贴着粮食生意。

    可以说,现在粮食协会中留下的这188家粮商,资本最小的都能控制住一个府的粮食市场。至于那些地方上的中小粮商,都必须要依附他们中的一位,才能把生意支持下去。

    当郑海山听到朱万年带来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今年粮价要跌,而是大明的粮食市场终于要放开自由买卖了,他们这些粮商也终于熬到头了。

    虽然过去三年里朝廷对于粮价和粮食运输都进行了补贴,但是固定价格制度下的买卖,对于商人来说就是最大的恶政。事实,过去三年里粮商们也的确没赚到多少钱,在这样大规模和严重灾害的年份里,粮商居然赚不到什么钱,这简直是一种耻辱。

    不过对于拿着刀剑的朝廷来说,粮商们的抱怨显然是无足轻重的,更别提四海贸易商行同样经营着粮食生意,朝廷并不用担心粮商们彻底罢市不干,反正也有人能够先撑着。

    而最为麻烦的是,朝廷还给粮商们颁发了营业执照和资金注册制度,也就是说如果他们不听从朝廷的命令,就会被吊销粮食买卖的执照,起码十年内不得再次申请粮食买卖的执照。如果买卖粮食的资金远远少于粮行的注册资金,那么他们的粮食配额也会削减到相应的数目,并失去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银行贷款扶持。

    正因为朝廷颁发的这一系列手段,郑家和其他百余家粮行才不得不把生意支撑下去,等待着风调雨顺的年景到来。

    而从朱万年那里传来的情报,让郑海山意识到他们等待的希望终于到来了,甚至于现实给与的机会,还要大于他们所期待的。毕竟朝廷如果在海外实施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产区分开规划的话,那么粮食就会成为那些经济作物产区的硬通货,而那些属国可没有武力能够威胁他们。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用粮食将这些海外属国的财富统统赚到自己口袋里。

    这样一看,现在联络协会的同业代表们,一起筹集资金购买粮食产区的土地,或是订购这些粮食产区出产的粮食,就成为了最为迫切的需求。郑海山还谋划着,应当鼓动同业者一起投资建立一家专门向粮商放贷的银行,如此一来他们就不必再给那些可恶的银行家们分一杯羹去了。

第878章 春天九() 
就在京城的粮商们为户部的动向躁动不安时,在南方待了将近一年的检察官李琎,也终于返回了京城。

    当他雇佣的马车行驶入朝阳门后,李琎才觉得自己紧绷的身体一下就放松了下来,这是他回南方家中也未曾有过的感觉。他自己心中也明白,之所以会如此,也是因为除了天子脚下的北京城能给他一些安全感,在其他地方却总是让他觉得有人想要对付他。

    这可不是他自己吓唬自己,而是他得罪的人的确是多了些。不管是当初上书皇帝建议向士绅富户加税以补充国用,还是就任检察官之后连连对江南士绅掀起大案,都让他成为了士绅们的眼中钉,对他的愤恨几乎都可以赶上昔日的阉党领袖了。

    李琎虽然不后悔自己做的事,一直以来他都认为,国事败坏到今日这种程度,就是士绅富户占有着大明最多的土地和财富,却对国家一毛不拔,反而让那些贫困的下层百姓卖儿卖女的去支付,本应该是这些士绅富户们应该缴纳的赋税。

    因此国家就应该强力打压这些士绅富户,从他们手中夺取土地和财富,一可用来填补国库的乏用,二则可以用来赈济底层破产的百姓,从而让国家走回正规。李琎坚定于自己的主张,并不畏惧士绅富户的愤恨,但他也并不打算白白的牺牲自己,所以在外办案时从来都是警惕万分的。

    而唯有在京城,李琎才能感到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还有着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僚友人是支持自己的,所以他的身心才会安宁下来。

    当马车走上朝阳门大街时,李琎拉开窗帘向车窗外看了几眼,这里的热闹依然和他出京时没什么区别。不过他倒是能够察觉到,街上的店铺似乎比过去更为拥挤了,临街已经看不到什么住家的门户了,都是连绵不绝的商铺门面。

    李琎虽然对士绅富户态度严厉,但是他自家可不是什么贫苦百姓,在老家也算是小有钱财的地主之家。再加上他任官虽然也就五六年,但是办的都是些大案子,即便他自己再怎么清廉,也是有着相当积蓄的。

    所以在北京城西咸宜坊丰城胡同附近,他已经置办下了一幢小四合院,和大多数官员相比,也算是有房一族。回到了丰城胡同的家中,得到了消息的妾室很快就赶来了前院,把李琎迎了回去,亲自下厨为他做一桌子的美食。

    和大多数在京官员一样,李琎的妻子正在家乡伺奉双亲,而小妾则在京城照顾他的生活。将近一年不见,小妾自然是对他痴缠的很。不过即便是如此,第二日一早,李琎还是照着往日的习惯起床了。

    小妾迷迷糊糊的就想要起身服侍他穿衣,口中还嘟嘟囔囔的说道:“这才几点,老爷就起了,刚刚回来不能歇上两天再去上班么?”

    看了一眼眼睛都睁不开的小妾,李琎伸手将她按回了床上说道:“算了,你还是别起了,我自己能够收拾好。”

    小妾无力的挣扎了两下,还是忍不住困意缩回了温暖的锦被之中。李琎笑了笑,便重新起身整理起了自己的衣服。

    当他走出房门时,顿时被屋外寒冽的空气冲击的打了一个冷颤。“京城的确要比南方冷上不少啊。”李琎一边笼了笼自己的领口,一边坐上了自家的马车。

    从丰城胡同转入西单北大街,然后在西单牌楼附近转入刑部街,便到了三法司。刑部街其实只能称之为一条小胡同,因为三法司都在这条街上,所以附近也看不到什么商铺。

    不过当李琎再一次看到刑部街时,却有些认不出这条街的原貌了,仅仅一年没见,刑部街和南边箔子胡同之间的民居已经被拆了个精光。看着两条街中间这个围起的工地模样,似乎这里要被改造成一条比东面长安街还要宽敞的大街了。

    李琎欣赏着京城的这些变化,突然又叫停了马车,从经过的路边报摊那里购买了一份最新的大明时报。因为印刷业和邮政业的发展,大明时报在京畿地区差不多已经是一日一报了。和南方报纸专注于文人雅事、青楼花边和海外财富等新闻不同,大明时报可算是一张很讲大局观的报纸了,尤其是注重于大明和周边相邻各国的政治性新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