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完颜长之对中都的安全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就在两年以前,南宋就是因为在大军在外,国都空虚,而发生了叛乱,险此政变成功,这个教训可不能轻视。因此完颜长之留下斡勒明、术鲁、兀林台、乌延托赤四员大将留守中都,虽然禁卫军只剩下三万,但又从各地调来三万五千多人,保卫中都和皇宫的安全应是足够了。
八月二十八曰,完颜长之在中都皇宫前的大广场上正式举行誓师仪式,正式出征。在中都的文武官员几乎全都参加了出征仪式,就连完颜长之的后宫嫔妃,子女也在皇后完颜瑞仙的带领下,也全部都出席。
虽然这时大部份参于南征的部队都以经开拔出发; 到南京集结,但参加这次誓师出征的金兵依然有三万余人,可以说这是参加南征的金兵中最后出发的队伍。其中也包括金国的另一支强悍的骑军队伍——破矢军。
当日完颜长之一身戎装,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三万余名士兵,一色玄衣黑甲,再加上马匹,车辆,己将整个广场站得满满当当,但三万余名士兵站立在场上,刀枪如林,纹丝不动,只有旗幡迎风飘摆,而且除了偶尔会发出一两声马嘶之外,再也洠в邪氲闵臁M暄粘ぶ源耸致猓饩褪嵌嗄暌岳矗恢毕M约菏窒碌木佑Ω镁惚傅乃刂省R虼艘捕哉獯文险鞒渎诵判摹
首先由张鹄当众宣读了南征的徼文,随后完颜长之当众祭拜天地祖宗,讫求大金的太祖太宗皇帝保佑这次南征胜利。
接着是完颜福寿代表大金的文武官员向完颜长之敬献了三杯御酒。最后是以被策封为太子的完颜承麟来向完颜长之敬酒送行。
这时完颜承麟以经十岁了,十分聪慧,因此也甚得完颜长之的喜爱。见他手捧一杯御酒,来到完颜长之面前,双手高举过头顶,用还很幼稚的声音道:“儿臣祝父皇此次出征,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完颜长之哈哈大笑,接过酒来,一饮而尽,然后对着台下的众士兵们大声道:“出发。”
第十一卷 盛世 四十四 大宋的布防(上)
金国将要进行南征的确切消息;这时早就以经传到了建康,大宋朝野上下再一次被杨炎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所信服。同时赵忱也立刻开始招集文武官员,商议如何应付金军的入侵。
这一次金军南征的动静不小,而且兵力也十分雄厚,超过了四十万,虽然还不比了上一次南侵,但也是大宋复国之后,所面临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兵戈。
不过这回大宋朝廷上下都并没有显出太慌张的样子来,因为在大宋复囯之后,对外的征战几乎无一例外的保持着全胜,并且成功的收取了大理、西夏两个地域大国,宋军整体战斗力的強悍,甚致以经超过了绍兴前期,而且现在朝中文武齐备,因此赵忱和群臣的心气都非常高,并没有把金军的南征当作多大的危胁,都认为这一次金军南征,不过是自取灭亡罢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保持乐观和镇定的态度,还是有几个脑袋不太清醒的大臣一听金军又打过来,立刻吓得慌了手脚,上书赵忱,要求与金国议和。结果正好被赵忱拿来当作典型处理,在朝堂上把他们狠狠训斥了一顿,然后都被贬到遍远的地方去了。意在向大宋各界显示,朝廷与金军决战到底的决心。
赵忱坚决的态度自然也赢得了大臣们的一致赞眷,毕竟在这个时候,留在大宋朝中的,基本都是主战的官员,区別只是急进和缓进而己。因此面对金国的入侵,自然都主张一个字“打”。
朝廷的态度统一之后,立刻就开积极准备,首先派人通知蒙古,要求蒙古能够给大宋提供支持。其实大宋君臣都知道蒙古正发生內乱,只是做为连盟关糸,通告他们一声,这个过场还是走的。不过谁也没有对蒙古抱以太大的期望。
随后朝廷又立刻下旨到前线各地,要求边境各府、州、军、县的官员和十二支御前驻军都要提高戒备,以防金军袭击,同时又传令到各地,命令调集粮草物资民役等等,预备支援朝廷的调庋。 而中书省的几位宰相也开始分工,由韩彦直和张栻坐镇建康、统一调度,粮草、物资、民役、军马,赵汝愚和范成大则分头寻视各地,去视查督促地方的工作落实。
当然具体的防御计划还是由枢密院来制定,两位枢密院的长官王炎、杨炎也连同兵部尚书陈亮,又招集李显忠、陈敏、戚方三位禁军主管公事一起商议。
首先是要确定这一次金军南侵的规模和战略目标,只有这两样明确之后,大宋才能有针对性的布置和调动兵力、物资和民役。金军规模到也并不难判断,因为现在大宋在金军以经形戍了完整的谍报网络,而几十万大军的调度,人员物资的移动,是根本不可能完全隐敝得了的。
根据种种迹像和情况分析,金军这次南侵动用的兵力在四十到五十万左右,要稍逊于上一次南征的规模。而杨炎也判断,这一次南侵,金军首要的目标并不是要一口气打过长江,彻底吞并整个大宋,而是先攻占整个江北地区,因为到目前为此,金军并洠в谐龆O匀皇遣淮蛩愣晒そ敲淳椭荒芤越敝匚勘炅恕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宋现在的军事实力以非昔日可比了,想要一口气吞掉大宋,以目前金国的力量基本是没有可能的。相信完颜长之不会不明白这一点。而夺取江北之地,这个目标也更符合实际情况一些。
长江天险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能够阻挡敌军的进攻,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长江水道来运送物资兵员,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障后勒供应,因此自古以来,偏安于南方的政权,守江必须守淮,一但江淮前沿失守,一方面失去了长江水运的便利条件,在另一方面,整个长江水系,连绵数千里,再强大的水军,也不能完会控制住,只要突破一点,就可以长驱直入了。 因此南方政权一但失去了江北的缓冲址带,也就基本离灭亡不远了。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金国的这一次南侵,实际上不过就是为了摆脫宋蒙南北夹击的局面,而做的一次以攻代守的军事行动。利用现在蒙古内乱,无暇南顾的机会,把大宋的势力限制在长江以南的范围里,也让金国日后能够取得更大的纵深空间,从而进攻退守,将完全掌握战略的主动权。
参与讨论的众人都是熟知兵法和历史的人,杨炎做出的这一点判断自然也得到了其他人的一致认同。那么接下来就是讨论金军的进攻方向。
杨炎指着地图,道:“金军这一次进攻,必然是以襄阳府为首要目标。”
但这一次杨炎的判断却让众人都有些疑惑不解了,自古由北攻南,虽然都是釆用西攻巴蜀、中取京湖、东侵淮东这三路并进的策略,但宋室南渡之后,自从绍兴二年(1132年)金军进攻川陕失败之后,就基本都是以淮东地区做为突破口,一方面是因为川陕地势险要,难以攻取,而京湖一带又有岳飞坐镇,金军也不敢轻易去掠其锋芒,只能以两淮地区为突破口。而在建炎四年(1130年)完颜宗弼单兵突进,搜山捡海就是以江淮突破,直取两浙的。
在绍兴十年、十一年(1140,1141年)完颜宗弼又两度兴师南侵,也基本是沿袭着这条路线。而且进取江淮,几乎也就成为金国南侵的一种定式。既使是后来岳飞死后,金国也没有改变这个定式,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南侵,和乾道六年(1170年)完颜雍南侵,也是釆用的都是相同的战术。从而使大宋基本也陷入了固定的思维中,认为金军南侵,必是进取江淮之地。
杨炎道:“前者金军南侵,都是以并吞大宋为目地,因此一但突破了江淮,渡过长江,就可以直接面对建康仍至临安,简单直接而且有效。但这一次金军却只是以攻取江北之地为目地,江淮地域广阔,易攻而难守,而且水网密布,兵势难以展开,完颜长之是深通兵法的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绝对不会墨守成规,一定会转攻襄阳,做为突破口。”
众人听了,虽然觉得杨炎说得有道理,但又不太相信,李显忠皱眉道:“襄阳府虽是拆冲要路,但四面通达,滨临汉江,又有郢州、荆门、江陵、鄂州互为犄角之势,也未必能够轻易攻取。完颜长之难会舍易而取难吗?”
杨炎道:“正是因为襄阳府是江防前哨,西连川陕、连通江淮,才正是兵家必争之地。只要襄阳府不被攻破,沿江防线就不会失守,同时还能三面出击,联通川陕和江淮,因此完颜长之才必来争夺。”
他又在地图上比划着道:“而且金军只需在京兆府派出一些兵力,进攻利州东路,就可以牵制川陕人马,无法出峡东援,再攻取随州,就可以遏断汉水,使江淮的人马无法逆江而上,就可以孤立襄阳府。然后分兵合围,先取樊城,后攻襄阳,即可一战而下。襄阳一得,即可沿汉水入江,沿江东下、整个两湖、两浙之地便尽在彀中了。自古北方收取江南之地,莫不如此。各位不曾忘了,乾道六年金军南侵,两淮两浙之地尽失,但我们就是守住了襄阳,才不致全线溃败。后来才能反攻成功。”
王炎也点点头,道:“我看子昊所言,极有道理。襄阳重地,不可不防。”
陈敏道:“杨枢密之言,虽然有理,但万里有一,如果我们又集中重兵把守襄阳府,而金军却并非攻取襄阳,而其他地方岂不空虚了吗?”
陈敏提出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道理,尽管到目前为止,杨炎的预判都很准确,但毕竟也只是猜测。因此包括杨炎在内,谁也不敢打百分之百的包票,金国首要的目标就是襄阳府。而且这是军国大事,非同儿戏,一但压错宝,就可能造成全局被动。
王炎道:“这一点到也并不难办。金军也不可把十几万大军一下子就全都调到襄阳府去,大军行动,总是有迹可寻的。而且襄阳府本来就有御前驻军防守,金军想要一下攻取襄阳府,也不可能,因此只要多派斥候探子,打探到金军的动行之后,我们在调兵援助。”
杨炎想了一想,道:“我看可以把大军分成两部份,一部驻扎光州、一部驻扎濠州,一但发现了金军的动向,也可立刻发兵救援。”
其他人听了,也都点点称是。就在这时,外面有人进来,道:“杨枢密,职方司的周监承请您去一下,有急事商议。”
众人也都知道,杨炎现在还主管着职方司,现在有人找他,一定是有重要情报,因此王炎道:“职方司有事,孑昊就先去吧,今天我们就商议到这里,明天再继续议论。”
第十一卷 盛世 四十五 大宋的布防(下)
“啪!”的一声,赵忱一拍手掌,兴奋的道:“好,真是太好,如果金国发生内乱,不仅这一次南征将不战而退,我大宋还可以趁乱而伐,一举收复中原失地。”
然后他又对杨炎道:“姐夫,立刻下令中都的职方司人员,想尽一切办法,也要策动金国的内乱,越快越好,而且动静越大越好。必要的时候,职方司的人员也可以参与其中,甚至我大宋给他们提供支持,也都可以。”
原来光衍从中都发回了报告,说在中都金囯有一批老臣、宗室、贵族,并不满意完颜长之的统制,在暗中聚集策划,寻找机会想要扳到完颜长之。这一次南侵,完颜长之御驾亲征,正是一个大好机会,他们有可能会釆取行动。并寻问朝廷,职方司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报告一传到杨炎手上,杨炎就立刻进宫,把这个消息告诉赵忱。
尽管赵忱以经决议要与金军决一死战,但要说丝毫也不担心,那是根本不可能。毕竟这次面对的对手可不再大理、西夏之流,而是五十多年,就一直是大宋心腹之患的强敌金国,其国势之大,兵势之多、人口之众,犹在大宋之上,岂是好易与的吗?这一次敢主动出兵,进攻大宋,自然是做好了充份的准备。而且大宋现在还有些底气不足,毕竟收取西夏之后的国势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而且现在的赵忱也不是当初刚继位时的懵懂少年,只凭着一股锐气,就可以无所顾忌。随着年岁的增长,执政经验的日益丰富,凡事也都会从多个角度来考虑,以救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同时,虽然赵忱并未亲上战场,但大宋复囯后的几次大战过程,他都了解得十分湥С钪髡降男紫蘸筒蝗范ㄐ浴
尽管大宋现在有杨炎这根台柱子撑着,但这一次的金军主将完颜长之也是当代的名将,既使是杨炎也多表示过对完颜长之用兵能力的敬佩,坦言对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赵忱虽然在大殿上慷慨激昂,但回到宫中之后,想起来也不禁有些忐忑不安起来。这一战大宋能否抵挡得住呢?万一敌不过金军,被金军打过了长江,兵临城下,那可怎么办,自己是否也要学孝宗皇帝那样,天子死社稷,也以死殉国呢?
而正在赵忱胡思乱想的时候,有内侍来报:杨炎进宫求见,赵忱知道必然是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因此立刻下旨传见。
君臣见礼之后,杨炎立刻递上了职方司发回来的光衍的奏报。赵忱看完之后,也不禁大喜过望。国君远征在外,朝內权臣发动政变夺位,这种事情在金国可是很有传统的。当年完颜雍就是利用完颜亮亲征南宋的时候,在中都发动谋反夺位,结果造成了南侵的金军溃败,完颜亮也被乱军所杀。而完颜长之能够上位,同样也是利用当时的皇帝完颜允恭亲征西夏,朝中空虚,才发动兵变成功。现在看来,金国这一次是又要重蹈复辙了。
而对大宋来说,这种好事简直就像是天上掉下馅饼一样,怎么叫赵忱不欢喜呢?
杨炎却道:“陛下,金国內部不稳,固然可喜,但却不足以为持。要想保全大宋目前的这半壁河山,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能力。而且金国的內乱是否会发生,也不在于职方司如何活动,而在于我大宋的抵抗力度。”
“哦!”赵忱也从狂喜中冷静下来,笄道:“姐夫前半话朕到是懂,但后半话朕却有些不解,为何金国内乱,却在我大宋的抵抗能力?”
杨炎道:“如果金军的南侵顺利,攻城取地,连连获胜,那么完颜长之在国内必然会威信大增,纵然有人想要谋反,也未必就能成功,就如任氏叛乱一样,昙花一现而与大局无足轻重。相反,如果金军的进攻受挫,完颜长之就会威信大跌,人心背离,就算有人并无反意,那时恐怕也会另有所图了。因此金国内部是否会发生叛乱,在江淮战场上,而不在中都。整军备战之事,决不能掉以轻心。”
赵忱沉呤了一会儿,才点点头,道:“还是姐夫看得周全,到是朕把这事情看得太过简单了。说起来完颜亮和完颜允恭确实也都是在亲征受挫之后,国内才发生叛乱的。而史弥远和任氏发动的叛乱,却是在我大宋获胜之时,纵然能够一时得呈,但到底人心不附,所以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不过金国这次南侵,也是来者不善,不知姐夫以为胜负如何呢?”
杨炎道:“陛下尽管放心,别看金国这回来势凶猛,但不过是以攻代守而己。其目地只是攻取江北之地而己,绝不会渡过长江。” 说着就把枢密院讨论的金军规模和战略目标向赵忱详细说了一遍。然后又道:“所以我大宋必需加强兵力,固守江北之地,与金军对持,并不急于进攻,花费的时间越久,对金军就越不利。( )只要先遏制住了金军的势头,然后再让人在中都活动,煽动金国的大臣叛乱。只等金国内部一乱,金军必会撤军。到那时我们就可以乘胜追击,顺势收复中原失地。”
听说金军这一次不会渡江,赵忱也不禁大为安心,后来又听杨炎分析的情况,赵忱也完全放下心来,笑道:“看来姐夫果然是成竹在胸,此番大宋中兴大计,就全在姐夫肩上了。”
虽然说还没有正式宣布,但目前的大宋,也确实只能由杨炎领军去迎战金军,这一点是任谁也不会反对。因此赵忱现在就这样说了; 到也并不为过。
杨炎听了,立刻拜伏于地,道:“陛下放心,臣必当尽心竭力,为国尽忠。只是此番出战对手不同于往常,因此胜负得失,或许会反复拉距,陛下在朝中切不求胜心切,因一时小胜而轻视金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因一时小败而惊慌失措,丧失信心。”
赵忱点点头,道:“姐夫请尽管放心,军前之事朕尽于附姐夫,一切安排,皆甴姐夫做主,朕决不会从中御驶。”
三天以后,经过枢密院、兵部、禁军三部的共同商议,终于制定出一个详尽的防御计划。
十二支御前驻军各守自己防区,安西路、利州西路,由毕再遇节制、利州东路由孟宗政节制、淮东、淮西仍分由曹勋和高震节制。而全部的战区则由杨炎统一节制。不过在实际上,是把大宋的全部防区分为三块,毕再遇付责雍凉和汉中一线,孟宗政付责川陕一线,杨炎付责荊湖和江淮一线。当然在名义上,全都是由杨炎来统一调配。
而兵马情况。由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陈敏,率马军司忠锐、威边两军、步军司左、中、右三军,共计三万人马,驻守荆门军,可以随时增援荊湖路和利州路的战场。而由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戚方,率领步军司前、后、雄武、效顺四军、马军司飞骑军,共计两万七千人马,驻守庐州、作为江淮一线的守军后盾。
而杨炎率领殿前司骁捷、游奕两军,马军司威远、克戎两军,步军司常宁、劲勇两军,并会同先前调出的殿前司催锋军和踏白军,马军司骁骑军。共计五万四千人马,驻扎在鄂州,作为整个湖北、江淮以至川陕的总体接应人马。另外殿前司的前、后、中、左、右五军作为后援人马,暂时在建康集结,听候调遣。
同时命李宝率领殿前司水军,赶到楚州,与楚州御前驻军都统刹李公佐汇合,准备从海上出击,进攻金国的山东沿海各地。并且又在长江沿岸征集大小船一千五百余艘,沿岸停靠,准备随时运送物资兵员。
这一次大宋总共调动了正规军四十三万,加上边境的辅助人马和水军,总体兵力超过了五十万。这是因为大宋是处于守势,每一处防线都要保证有足够的兵力驻守。再加上考虑到后来可能会展开反击,因此投入的兵力还要多于金国。
赵忱和中书省的四名宰相认真审阅了对这份防御计划,也都觉得十分满意,同时也都一致认同,由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