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塑国魂-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有道理,有什么道理?大家伙儿眼巴巴在这儿等着呢,结果世三爷一垂脑袋,不说话了。大家伙儿明白了,哦,感情这世老三是在和稀泥啊。

光绪皱了皱眉,转而又对翁同龢道:“翁师傅,你说说?”

翁同龢对这件事不止思虑一日,当下便说:“甲午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要想重建,就朝廷目前财力而言,几无可能!陆军方面,湘军早已解体,淮军现在也已经彻底溃散,再搜罗旧部,没有必要也没有好处!其他如在八旗或绿营兵基础上改造也很困难。加之北地何……因此,臣以为,应当重起炉灶,组建一支陆军,朝廷尽可能的财力去扶植它……”

光绪眼里露出赞赏的神色,却问慈禧:“翁师傅所言,亲爸爸以为如何?”

“翁师傅说得好!”慈禧毫不含糊。''“只是这练兵之事,实在太重要,由谁来统领,皇帝想过没有?”

一下子触到最敏感人事问题,几个大臣几乎屏住了呼吸。杨士骧、荣禄,二选一,怎么选都对帝党不利。其实此前翁同龢一直琢磨着用凯泰。尽管凯泰资历浅,可那是正经的黄带子,挂着贝子衔头,也是姓爱新觉罗的宗室!更难得的是在甲午战场上屡建功勋!凯泰练兵,不敢说练得如何,可起码,这兵权绝对不会落到后党手里头!要知道,郑亲王这一脉,可是备受慈禧打压!

不过老翁也知道,这事儿是绝无可能的。现如今虽说皇上还摆在前头,可真正的大权可都在老佛爷手里头攥着呢。但凡有点儿什么出格的事儿,老佛爷一准儿就得跳出来!

由谁来统领练兵之事?这事光绪岂止想过百十遍?但他也知道,这种事情上从来是只有慈禧说了算的。因此,他微微躬身道:“儿臣正要请亲爸爸圣裁!”

谁料慈禧竟很严肃地道:“皇帝这话说得差了,这样的头等军国大事,怎么能够由我老太太来定?你是皇帝,你决定吧,我决无异议!”

邪门儿,今儿也太邪门儿了!前头慈禧的那一番作为,算作收拢人心也就罢了。可这会儿在这关键问题上,居然也让光绪拿主意!那场宫变近在眼前,慈禧就不怕再来这么一遭?光绪有了兵权,而且练兵的地点就在直隶,再来这么一遭,慈禧以及后党绝对是下地无门,上天无路!

下头的一众大臣,这会儿也是心思各样。

七老八十的徐桐,胡子抖动着,明显动了心思。他可是四朝元老,比威望,这里头谁也比不过他!又是心学大师,儒家内圣外王那一套也不含糊,他觉得他行。

世铎与奕劻本来就对兵权没了指望,就求着靠着老佛爷这棵大树,安安稳稳地富贵一生。听闻这句话,二人已经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心里头那句‘老佛爷三思’已经呼之欲出!皇上有了兵权,回头得怎么收拾他们?那下场绝对好不了!

相对而言,翁同龢心里的激烈程度比之这三人还要强!皇上拿主意,皇上拿主意!那不是说,只要光绪动一动嘴皮子,这兵权就到了自个儿手里?最次也是落在帝党手里头吧?有了兵权撑腰,帝党……大有作为!老翁这会儿已经激动得喉头来回嚅动,满脸的热切,朝着光绪不停地打着眼色。

光绪同样惊愕得不成样子,愣愣地瞧着慈禧,眼神里满是疑惑。而对面的慈禧,却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眼神。

良久,光绪总算是抬起了头,深吸了一口气,肃容道:“儿臣谨遵懿旨。”

(这算人品爆发不?:))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二五二风潮(八)

光绪的目光缓缓向下头几人扫去。奕劻一副稀里糊涂的样子;世铎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老佛爷身上;徐桐竭力精神一些;而翁同龢竟有些耳热心跳。

光绪围着龙案踱步而行,众人的目光也随之而动,他思虑着说道:“这个人必须精通军事,久经历练,还须勤慎忠诚,朕思来想去,只有一人合适……”骤然停足:“思来想去,也唯有新晋北洋大臣荣禄可堪重任!”

此语一出,不仅几个大臣,就连慈禧也感到意外!老佛爷这会儿欣喜之情已经是溢于言表,站起身激动道:“皇上决策英明,此职非荣禄莫属!”

这会儿,慈禧瞧着光绪的眼神满是慈爱,光绪的眸子里同样闪烁着温情,真是好一处母慈子孝!

“臣等遵旨!”老佛爷这么一发话,众人连忙下拜领旨。'零''点''看''书'

“起来吧,练兵的事是交给荣禄了,但你们几个肩上的担子却丝毫没有减轻。朕希望咱们君臣同心同德、卧薪尝胆,共度艰难!”

瞧着光绪颇有些意气风发,精神振作的模样,慈禧不禁连连点头称赞道:“皇帝,你是我打小儿抱着长大的。从小就带在身边,除了偶尔,大多就睡在哀家身边儿。这情分,亲母子也不过如此。外头人说哀家把持朝政,他们知道什么?皇帝年轻,总是浮躁一些,朝政不比寻常,稍稍一乱,就不可收拾。有哀家在旁边儿,不也好提个醒么?”

光绪连忙俯身下拜:“亲爸爸教训的是,甲午……儿子还是浮躁了。'零''点''看''书'”

身子还没拜下去,已经被抢过来的慈禧给扶住了。“傻孩子……如今瞧着你处理朝政张弛有度,哀家总算放了心。皇帝不是要变法么?没说的,哀家头些日子不是说了那么一嘴么?这大清也是该变一变了,再不变咱们孤儿寡母都快没活路了!变吧,皇帝主持,哀家放手!”

“亲爸爸?”光绪的眸子里闪着激动。

慈禧用力握了握光绪的手,眸子里已经现了泪花:“哀家瞧着你长大了,这心里头高兴!”

“是!儿臣定然实心变法,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光绪已经涨红了脸,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下头那几位这会儿已经彻底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谁也没琢磨明白,老佛爷怎么就来了这么一出?翁同龢琢磨了半晌,骤然就想起了午时之前送来的电文,这才恍然,心道:这老佛爷怕是让何绍明给逼得吧?

想明白这点,脸上的笑容已经化作了苦笑。

宣武门外,强学会。

已是掌灯时分,园子里的景物都被一片苍茫暮色所笼罩。园子里火把丛丛,房檐上更是挑了几盏马灯。与会人等就静静地站立在一旁,围成一个半圆,将中间的康有为如众星捧月一般凸显出来。

在众多火辣辣目光注视下,康有为从容地抻了抻衣襟,站上椅子。''神色之间满是自信!像在万木草堂对着他的弟子讲课一样,康有为将目光缓缓扫过人群。在康圣人看来,如今这大清国,了知天下事儿的,知道怎么变法图强的,就他这么一号。其他人等,均是芸芸众生。懵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别说是给一帮读书人讲课,就算对象是给朝廷里的大臣,他康圣人一样不憷!

“法为什么必须变呢?”康有为劈头就是惊心一问!

没听过他那套说辞,抑或是没见过康圣人的,不少人已经嘴巴撇上了天。为什么变法?这不废话么!连小日本都能欺负到头上来,更要命的是北方出了个活曹操,再不变法,如往日一般尸位素饕,这大清国要么被列强给瓜分了,亡国灭种!要么,就得改朝换代!

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康有为已**地说了起来:“因为天地万物都是在变化的!风吹云动,天无时不在变;春华秋实,地无时不在变;生老病死,人无时不在变。''所以,变是古今的公理,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如果我们把变的权力拿到自己手中,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如果我们放弃了,那结果就不是我所敢直言的了……日本以自变而强国,印度以不变沦丧于英国,波兰眼见得要被瓜分而准备变法了……要变,就得维新,就得改良!”

康有为的一番说辞,已经引得下头喝彩连连。

“好!”

“好!”

“康南海不愧为新圣!”

“广夏兄变法之理缜密,他日朝廷定然邀兄主持变法!”

士子们以及那些年轻的官吏,一个个躁动着,满是仰慕地瞧着意气风发的康有为。''改革势在必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真正视野开阔的,还真没几个人。康有为一番自圆其说的说辞,算了让大家伙儿开了眼界。不说别的,这些人知道日本,知道英国,可能还知道印度,可知道波兰的少之又少。更有些人,交头接耳地询问着,这波兰到底是在大清东面还是大清西面。

就在这一片躁动当中,谁也没注意到,人群之中,一名白衫士子微笑着缓缓地地摇了摇头。'零''点''看''书'这人不是旁人,却是考场失意的梁启超。

自从梁启超做了《时文报》的主笔,这师徒二人已经有年许未曾相见。二人对于一些见解的分歧,最后演化为矛盾,已经是路人皆知。碍着此时康圣人的名声,梁启超已经沦落为欺师灭祖、助纣为虐的叛徒!

听了昔日恩师还是早年的那些说辞,这会儿梁启超心里头只有深深的失望。无论是波兰变法,还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其情形绝对与大清迥然不同。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所有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所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的皇帝是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皇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康有为一直把维新的希望寄托在光绪身上。潜意识里,他还觉得现如今是圣主蒙尘,是慈禧从中作梗,欲除之而后快。只要把慈禧除掉,光绪掌握了实权,那么维新就一定会成功。

错了!错的离谱!他错在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清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一年来与何绍明频频的书信电文往来,让梁启超看清了一个事实:清朝就是一个外族统治的朝代,并且满人在全国人口中占的比例是绝对少数。几百万满人统治着四万万各族百姓,这就使得满人为了统治一个比自己本族庞大得多的民族时,本能地更多的是去考虑自己本族的利益,以及怎么去控制占据人口大多数的汉人。''朝廷里的官制,大学士尚书侍郎满汉各半外,军机处与六部及封疆大吏绝大多数都是满人。并且在这些官位里,许多都是父传子、子传孙这么一代代世袭下来的。这种情况直到太平天国之后才开始由汉人担任封疆大吏。

一个满人来统治的朝代,做为少数族群,他们之间共同的利益就是维持本民族的统治,这个共同的利益使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所有的满人组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来统治国家,在这个利益集团里,皇帝只是这个利益集团的代表或者说是家长,如果这个利益集团不复存在,那么皇帝的统治也就不复存在了。

而日本、波兰则绝对不存在这种情况。人家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全体民众的利益,是整个民族拧成一股绳的奋发向上!试想,一个在不改变少数民族统治利益情况下的变法,可能成功么?即便成功,那又能改变多少?

思索的光景,整个场面已经是热闹非常,一群人簇拥着康有为东拉西扯往里就走。''而康圣人则是一脸刚愎的谦虚着。

梁启超实在看不下去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是他对昔日恩师抱负、理念的评价。失望,甚至是绝望!他深锁着眉头,似乎已经瞧见了来日变法的失败。洋务派这条路走不通了,维新变法这条路眼瞅着就要走进死胡同,难道这泱泱华夏就没有出路了么?

也许……

梁启超叹息之后,转头瞧着北面,神色从迷茫到犹豫,最后终于变作笃定。随即再深深瞧了一眼园内的喧嚣,对着谈笑风生的康有为一揖到底,而后转身,头也不回地去了……

贤良寺。

两张对坐的藤椅,中间摆放着一张茶几。一双妙手将托盘放置在茶几上,而后擎起茶壶,行云流水一般往几只杯子里点了茶水。涮过之后,再斟了七分。

“荣大人,请用茶。”开口就是一口甜甜的嗓音,这服侍之人正是李鸿章的半个闺女,玉敏。

荣禄借着端茶的光景,连连瞟了几眼玉敏这个俏婢,心里头连连称赞这李鸿章还真是好福气。

李鸿章瞧着荣禄有些干槁的面容,感叹道:“遥想仲华当年,白马红缨,英气勃勃……还真是岁月催人老啊。”

荣禄一听笑了:“我受的那点苦,和老中堂比起来,那简直是福了。”

李鸿章摇头戏谑一笑:“只怕从今而后,仲华就要架在这火堆上烤了……”

“朝廷简拔了荣某做这个北洋大臣,而直隶总督却是老中堂的门生得意弟子杨士骧。从来直隶总督就跟北洋大臣不分家,这回分了也好,他日荣某最多有一半被架在火堆上。”

二人对视一眼,随即大笑不止。

荣禄仰天长笑半晌,而后肃容拱手道:“老中堂,实不相瞒,荣某此番就是向老中堂来问计的。”

(恩,不用怀疑,真算是人品爆发了。大伙儿开心了吧?)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二五三风潮(九)

乐寿堂。

榻子上,慈禧端坐着,手里擎着一碗参茶,一边呵着气,一边慢慢地品着。

下头,奕劻与世铎跪伏在地,磕头如捣蒜,急得满脑门子的汗珠子。这二人可算是慈禧的铁杆心腹,都是从破落户里头简拔出来的,其自身的权势完全跟慈禧结为一体,根本就不可分割。这会儿,俩人你一嘴我一句,说话间已经带了哭腔。

“老佛爷明鉴万里,皇上始终太过年轻,性子不够沉稳,若是任由皇上变革祖宗成法,他日必酿成大祸啊!”

“……皇上是好皇上,甲午的时候,没日没夜地批阅公文,奴才可都看在眼里呢。可有一点,老佛爷,您瞧瞧皇上身边儿都是什么人啊?都是奸佞小人,头一个就是翁同龢!”

“康有为更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口口声声要废了咱们旗人的铁杆儿庄稼,没了俸禄,百万旗人都喝西北风去?”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变法还得一点点来,奴才恳请老佛爷收回成命!”

“奴才附议!”

任由这俩人如何苦口婆心,上头的慈禧依旧安安稳稳地坐着,半点儿也没有明悟的意思。'零''点''看''书'这俩人就纳闷儿了,今儿老佛爷到底犯了什么邪性?

“老佛爷,若是任由皇上胡闹,国将不国啊!”

奕劻悲切的一嗓子,总算喊动了慈禧。可事态并没有按照奕劻的猜想进行,只见慈禧重重放下了茶碗,而后美好气儿地瞧着他们二人,开口就是训斥:“混账!私下非议圣上,你们可知罪?”

“这……”

“啊?”

眼瞧着慈禧动了肝火,二人满脸惶恐,无助地瞧着慈禧身旁的李莲英。''

李大总管轻咳一声,低声劝慰道:“老佛爷,庆王爷与世大人,还不是为了大清国着想么?皇帝还是急躁了一些,这朝廷说到底还得老佛爷您来把关。”

听了李莲英的劝慰,慈禧脸色好了一些,长出一口气叹道:“你们呀,做事儿不动脑子!甲午打成这德行,还出了个活曹操,我瞧这大清是得变一变了。否则,他日何绍明来个叩关南下,我们孤儿寡母的,连带着你们这些当臣子的,都得没了活路!”顿了顿:“你们担心的也不无道理,从前皇帝是急了一些,光想着好的,没想着坏的。''可这些日子再瞧瞧,不也稳健了许多么?遇上这档子事儿还真锻炼人。”话音一转,询问道:“北面的通电,你们都知道了?”

见二人点了点头,叹息一声道:“这何绍明又是开铁路,又是扩军的,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逼着咱们赶快变法啊!人家有了成绩,天下有目共睹。比较之下,朝廷无所建树,还不丢尽了民心?哀家也想缓一缓,只是如今的情势……诶!再者说了,变法势在必行,可这操作之人是你奕劻能成啊,还是你世铎能经手?不由着皇帝去闹腾,难道咱们真坐这儿等死?”

这话说开了,二人也就明白了。'零''点''看''书'甲午一战,将大清朝最后一块遮羞布彻底地撕掉了。老佛爷想要维系固有的局势,已经是不可能了。若要维系,也只有革新一途。可她一个连铁路都要用马拉着火车才敢坐的老太太,能懂得什么?后党份子更是如此,忠心够了,半点儿能力全无。唯今之计,也只有由着光绪去闹。

世铎兀自犹疑道:“老佛爷,倘若……倘若他日局面不可收拾……”

慈禧嗤的一声笑了:“皇帝年轻,难免听信一些小人的谗言。你们这些做臣子的,关键时刻就得提醒一二……再者说了,荣禄不是得了练兵的差事么?”

明白了,全明白了!二人对视一眼,恍然,而后齐齐拜倒在地:“老佛爷圣明!”

贤良寺。'零''点''看''书'

李鸿章无奈一笑道:“仲华,有句话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老头子从这个位置退下来了,明眼人都瞧出来老头子这条道走绝了。你这话不该问我啊。”

荣禄却一脸诚恳地道:“当官人人都会,但要当好,特别是如老中堂那样当出一番作为来却就难了。”

李鸿章悲怆一笑,“仲华,你这是夸我呢还是骂我,我有什么作为!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岂不闻,‘杨三己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杨三己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这对子就出在甲午年。''当日清日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一时间,国人义愤如潮,将丧师辱国之罪统统划归李鸿章名下。适逢著名的昆剧丑角杨三去世,有人挖空心思,作了一副对联,把李鸿章捎带进去加以痛骂。自此,‘杨三己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这对子广为流传。

荣禄正色道:“李中堂乃大英雄,怎么能在意小人中伤之语!不是荣禄恭维老中堂,若论审时度势,脚踏实地能办几件实事的,当今朝野,无出老中堂之右者!”

“北面还不是有个何绍明么?我老李不如他远矣。”老李这话酸味十足。

荣禄连连摆手:“不一样!老中堂是大清的忠臣,怎可与那乱臣贼子自比?”瞧着李鸿章依旧没提起兴致,荣禄凑过去低声道:“不独荣禄这样看,太后老佛爷更是这样看,今日让荣禄登门求教,也是她老人家的意思。''”

“知李鸿章者,太后也!”瞧着荣禄诚恳至极,李鸿章信了,说出一句,眼中已是泪光闪闪。

荣禄扶他在椅上坐了,又端起一杯茶奉上道:“老中堂且先用茶……”

李鸿章揭开碗盖,啜口茶,待情绪平静,这才慢慢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好,办洋务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