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我独裁-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的实战才明白,这种大口径主炮对战车的损伤极大,反而得不偿失。

 不过,当时的德军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因为德军也没太多的坦克大战经验。

 在德国仿制中华帝国的m07和m10战车之前,德国自己也在设计战车。

 其中a7v是德国第一款自己设计的战车,a7v战车的战斗全重为30吨,车长7

 350毫米,车宽3

 060毫米,车高3

 350毫米,履带宽度2

 115毫米,车底距地高200毫米。a7v战车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世界上乘员人数最多的坦克。高达23人操作。23人的布置是除了车长、驾驶员、副驾驶员、通信员、信号员、信鸽员和瞄准手、炮手、装填手外,光机枪手就有12人,另有2名机械师。这23名乘员还是从不同的部队抽调来的,车长为军士或军官,驾驶员和机械师来自工兵部队,炮手和装填手来自炮兵部队,12名机枪手来自步兵部队。这也为整车的指挥和协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a7v战车为典型的箱式结构,拿现代的观点看,它更像一辆装甲输送车,灵感来自中华帝国m07式装甲运兵车。

 由于德国人没有弄清楚中华帝国的主战战车和装甲运兵车的概念,因此将装甲运兵车当做突击战车。最终设计出方方正正的壳体,众多的武器,活像一个“活动堡垒”的怪物来。

 a7v战车在设计上和总体布置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它没有严格的战斗室,车体前部有一门火炮和2挺机枪,无疑火力是强大的。战车上的主要武器是1门57毫米低速火炮,

 26。3倍口径。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80发(后增加到300发),堪称是又一项“世界之最”。辅助武器为6挺“马克沁”7。92毫米重机枪,车体两侧各2挺,车体后部2挺,弹药基数为18

 000发,由12名乘员来操纵这6挺机枪。发动机位于车体中部,车长和驾驶员席布置在发动机的上方,有固定的指挥塔,这使a7v的整车高度增加。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传至车体后部的变速箱,带动主动轮旋转,推动履带前进。

 由于a7v上采用了螺旋弹簧式悬挂装置,乘坐舒适性上也比协约国坦克要强。在关注战车的通信性能上,a7v也是走在前头的,安装有从中华帝国进口的短距离无线电系统,使得该战车可以在战场上接到指挥,这时中华帝国战车和协约国战车所无法做到的。

 当然,a7v的不足之处是,车体高大笨重,机动性差;履带长度和履带中心距的比值较大,转向困难;车底距地高太小,坦克容易“托底”。当然,乘员人数太多,整车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也是一件麻烦事。不管怎么说,能在坦克诞生的“第一时间”内,独立造出这样水平的坦克,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

 在1915年11月,德军在马恩河战场上准备了500辆m10式战车、1800辆m07式战车,a7v…3战车1600辆,a7v…4战车900辆,a7v战车500辆。

 尽管德军在战车数量上不如英法联军准备了7000辆坦克,但是在质量上德军占据优势。这样,德军因为战车数量不如英法联军,因此在索姆河西线迅速转入战略防御。

 双方都有目的的在索姆河方向上集结,于是一场大规模坦克大战即将在索姆河战线上爆发。

 !~……内容结束~……

第421章 坦克大战【二更】

 全文字无广告

 第421章坦克大战

 不论是同盟国一方,还是协约国一方,当他们的坦克或者战车数量增加到5000辆以上时,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装甲集团军、装甲师等名称。

 全文字无广告

 由于交战国都没有大规模装甲部队作战的经验,因此在编制上面,基本上都参考中华帝国皇家禁卫军第一装甲师的编制方式,然后再将各个装甲师扩大为装甲军,装甲集团军,协约国因为部署了7000辆坦克,甚至出现了装甲集团军群的编制。

 本该在二战时才出现的装甲集团军群,却因为中华帝国的刻意挑唆和暗中操作,在一战时就已经出现了。

 1915年11月3日,英法联军在布雷勒河的布朗日击退了德军的一次试探性进攻,取得了布朗日战斗的胜利。这场胜利使得英法联军司令部又充满了信心,霞飞希望通过一次诱敌进攻后的防守反击来歼灭骄横无比的德军军。

 他提出在冬季实施1个代号为“防守反击”的大胆行动,其目的是通过迂回到在英吉利海峡法国西北部的维尔通以包围德军,但英国统帅部却选择比较传统的阵地突击行动意在粉碎位于库雷希昂的突出部。

 之所以选择在初冬,主要是因为协约国自己生产的坦克无法做到像中华帝国的战车那样,在气动式布局(空气流通)和热量的及时散发方面上的合理布局,使得英国山寨中华帝国的坦克像是微波炉一样,士兵很难长时间呆在里面,因此选择在初冬投入坦克作战,可以抵消坦克内部过热带来的非战斗减员问题。

 霞飞为了顾全英法联军大局,只得接受了这个构想。位于协约国的中华帝国战地观摩团李飞少校在战役后称库雷希昂战役并非是来自霞飞的最早策划,英吉利海峡法国海岸围歼战才是他的最初设想,霞飞其后制订库雷希昂战役计划并坚持把这个战役进行到底,

 充其量只是初衷未能实现,退而求其次服从英法最高统帅部的构想和意志。因为之前霞飞曾提醒英法最高统帅部的注意,无论如何,推迟和中止这个战役将在整个战略上非常不利的,所以霞飞在战役过程中异常坚决的要求将这个战役坚持下去。而这一情况特别容易让一般人误解为霞飞主张计划并实施了库雷希昂战役。而对于这个退求其次的库雷希昂战役,霞飞也提出他自己的两种建议,一是趁德军立足未稳,先期发动进攻战役,二是等待德军先行进攻,待其疲惫和消耗,能量耗尽之后,英法联军再行反攻,并抄击德军后路。后者霞飞更为看好。

 但英法联军统帅部拒绝了后者战术,认为让德军抢先进攻过于冒险。

 可是,英法联军统帅部虽然选择了前者,试图抢先攻击,但又一再犹豫和推迟,并期待美军主力赶到,等到己方力量的增加。

 当然,德军的力量在中华帝国暗中帮助下增加的更快,这是协约国乃至全世界各**事家们所尽人皆知的事实。

 库雷希昂突出部犹如一个拳头从德军的战线中延伸出来,其正面长约250英里,而底部却不到70英里,而且经过严密侦察,在该突出部发现了众多成建制的部队驻地,霞飞计划通过一次南北两翼协调的钳形攻击,合围并歼灭整个突出部内的德军重兵集团。并且这次战役的成功将缩短英法联军的战线,使英法联军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加,不但可以夺回索姆河西线,更可以一举将德军赶出法国,甚至取得战争的胜利。

 霞飞的计划得到了英法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元帅亨利?威利?诺曼爵士(1902年获得元帅衔)和陆军总部参谋长约翰逊上将的支持,但也遭到第9集团军司令彼得上将和装甲兵总监乔治上将的反对。反对是有理由的,1915年春,英法联军在东线坦克损失巨大。而且作为主力的马克型2号、3号坦克已被证明不是德军a7v…1和a7v…2的对手,而英法联军新一代的雷诺ft…17式坦克,月产量低,数量上与德军直接从中华帝国购买现成的战车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乔治认为对库雷希昂的进攻将使协约国坦克军团遭受很大的损失,他的改编协约国装甲集团军的计划也将破产。协约国统帅部最终决定采纳霞飞的计划,于10月15日发布第6号作战命令,决定英法联军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以摧毁在库雷希昂突出部的德军主力。作战代号为“盾牌”。

 “盾牌”作战按计划应于11月4日发动,但由于协约国遭到德军海上破交战的重大打击,冬服迟迟未能送到前线,数百万英法联军拒绝在寒冷的冬天作战,迫使英法联军统帅部不得不将作战计划不得不一再延期。

 在月中的一次讨论“盾牌”计划的会议上,第9集团军司令彼得上将带来了一叠航空照片,这些照片显示了德军在英法联军计划的进攻路线上,已经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彼得认为进攻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了,德军已经恢复了元气,“盾牌”计划应该放弃。协约国最高统帅部再次显示出犹豫,但在英国陆军元帅亨利?威利?诺曼爵士、英国参谋长约翰逊和法国元帅霞飞等的坚持下,以及对于几个月前德军突然在第三次索姆河战役中采用中华帝国陆军大学崔明博世提出的“闪电战”计划所取得的胜利的自信,“盾牌”作战最终被确定在12月5日发动。

 协约国最终确定了兵力部署,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彼得上将的第9集团军在库雷希昂突出部南部,该集团军共有21个法国师和3个英国师,33。5万人,其中有6个坦克师,共有1790辆坦克,424门火炮。在在突出部的中部是协约国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9。6万人,他们在这个攻势中,将起辅助作用,主要任务是保持突出部东西的英法美军之间的联系。

 在突出部南部是霞飞的南方集团军群,包括莱顿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汤姆逊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第52步兵军、第48装甲军和第2装甲军共22。4万人,1925辆坦克,704门火炮。右翼的汤姆逊集群,拥有10个师,12。6万人,1344辆坦克和125门火炮。

 此外,还有约20个师部署在上述各突击集团的翼侧。第4、第6航空队的航空兵负责支援陆军。这样英法联军的进攻总兵力达到19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1万门,坦克6000辆(另外1000辆在预备队中),各种作战飞机3050架。英法联军为这次进攻还投入了大量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仿制于中华帝国的白磷弹、毒气弹等,一旦逼急了,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不受约束的投放到战场上。

 德军方面,当英国统帅部的将军们为“盾牌”计划争吵不休的时候,德军也在计划下一步的行动。贝蒂娜方面军司令法尔肯海因大将主张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以打乱英法联军的进攻准备,并夺回在凡尔登战役中失去的战略主动权,威廉二世本人也倾向于这一方案,而保罗?冯?兴登堡、凯恩斯等则认为德军应先保持防御状态,以坚强的防御消耗掉英法联军的进攻能量,摧毁其装甲兵力,然后再发动反攻。

 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此时的德军内部军官们都对中华帝国陆军非常崇拜,不但崇拜中华帝国陆军的强悍装备,更是崇拜中华帝国陆军的战术思想,中华帝国陆军给德国陆军提出的闪电战战术,在第三次索姆河战役中令德军占了大便宜,如果不是德军没有准备好后勤,最终掉了链子,英法联军估计已经被德军赶下大海了。

 基于这种胜利为背景的崇拜,德军大部分军官开始研习中华帝国的孙子兵法,研习中华帝国陆军大学的战术课程,尤其中华帝**在中俄战争中多次使用防守反击战,而且屡试不爽,都取得了巨大的战役胜利,因此德军决定这次也效仿中华帝**一次,玩一次防守反击战。

 此时,根据前线的侦查和间谍情报都预示英法联军将对库雷希昂突出部的德军展开大规模进攻,在11月12日的一次会议上,威廉二世最终被说服,采纳了保罗?冯?兴登堡的计划。于是德军开始在库雷希昂转入了积极的防御准备。

 在前沿阵地上,德军精心地设计他们的防御,构筑了数道防线,防御纵深超过100英里,整个防御体系由大量互相紧密配合的战壕、铁丝网、反战车火力点和反坦克沟壕以及雷区组成,在英法联军最可能的进攻方向上,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

 最终德军在库雷希昂突出部北部,正对着英法联军中央集团军群方向的是威廉皇太子的中央方面军,包括第70、第13、第48、第60、第65集团军以及第2坦克集团军,总兵力达71。1万人,1。1万门大炮和迫击炮,2785辆战车。

 由于德军认为强大的英法联军中央集团军群会担当此次协约**的主攻,德军在这个方向的力量也是最强的,保罗?冯?兴登堡元帅也亲自在此坐镇指挥。

 在库雷希昂突出部南部,面对协约国南方集团军群的是法尔肯海因的贝蒂娜方面军,下辖第6、第7近卫集团军、第40、第38、第69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以及步兵第35军,总兵力62。5万人,8718门大炮和迫击炮,1704辆战车。

 在中央方面军和贝蒂娜方面军的后方是阿特的莱茵草原方面军,它的任务是当前方两个方面军形势吃紧时,向它们提供增援,而一旦库雷希昂防线被英法联军突破,它将成为最后一道防线,而当德军转入反攻时,它将提供新鲜的兵力。该方面军辖近卫第4、第5集团军、第27、第47、第53集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近卫第3、第5、第7骑兵军、近卫第4坦克军、近卫第1、第3机械化军。总兵力为57。3万人,8510门大炮和迫击炮,1639辆战车。

 一个个被认为英法联军可能发动进攻的日子都平安地渡过了,三个月来前线显得十分平静,时间到了11月鲁登道夫上书威廉二世认为德军应该率先展开攻势因为德军所做的准备都是为了冬季的英法联军攻势而准备的。如果到了来年春夏,德军的工事就将失去作用。

 于是德军统帅部下令抓住一个英法联军俘虏,之后在12月4日夜,在突出部南部的德军近卫第6集团军捕获了英法联军第168步兵师的一个士兵,他供认英法联军即将在第二天开始进攻。12月5日凌晨,在突出部北部的德第13集团军俘虏了一个英法联军第6步兵师的中士皮特,他也供认英法联军将在几小时之后发动进攻。

 为了打乱英法联军进攻的步骤,保罗?冯?兴登堡于5日凌晨2点20分下达向英法联军阵地实施了炮火反准备的命令,库雷希昂会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在南线:

 德军的炮击完全出乎英法联军的意料,造成协约**很大损失。虽然比原计划推迟了3个小时。而协约国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根据预定计划发动进攻,在损失36辆坦克后,协约**艰难的越过了德军的反坦克雷区,猛攻德第67近卫步兵师的防线,面对协约**3个师的进攻,德第67近卫步兵师难以抵挡被迫后退,法尔肯海因于是把方面军预备队调了过来,以期能把英法联军挡在第二道防线外。但不幸的是协约**还是于6日在德军第二道防线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并强渡了布雷纳河。

 由于协约**的进攻比预计的要猛烈的多,法尔肯海因被迫取消了原定于12月6日的反攻,而将计划用于反攻的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分战车布置在防线后方以支援步兵进行防守,部分战车布置在侧翼打击英法联军。

 这一天,英法空军出击了超过11000架次,由于协约国得到了美国的强力支持,他们的飞机数量庞大,完全压制住了德国空军。

 经过一天激战,双方都受到了很大损失。

 在6日傍晚,法尔肯海因向凯恩斯请求增援,后者在得到最高统帅部的同意后,立即把莱茵草原方面军第5近卫集团军的第2和第10坦克军453辆坦克调往贝蒂娜方面军。同时法尔肯海因接到威廉二世亲自打来的电话,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协约**在库雷希昂突出部南部的突破。

 在7日的战斗中,英法联军只向前推进了数公里,未能达成突破德军防线的任务。第二天,英法联军仍然顽强地继续他们的攻势,而法尔肯海因也在计划反攻,为此他向最高统帅部请求把莱茵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调给他指挥。他的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但这些部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

 在制空权的争夺上,通过7、8两日的空战,德国空军凭借从中华帝国获得的正版原装的猫妖战斗机,也逐渐扭转了劣势,完全夺取制空权只是时间问题。

 12月9日是库雷希昂会战的关键的一天,法尔肯海因指挥部队继续在正面抵挡英法联军向康步龙的推进,同时在两翼连续发动反击,虽然这些反击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败,但却使英法联军无法全力以赴的攻击他们的主要目标。

 协约**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斯将军见无法从正面突破康步龙,便决定先从右翼突破,他命令第2装甲军转向东北的阿布维尔。接下来的两天,英法联军的进攻还比较顺利,他们攻到了阿布维尔城下,库雷希昂会战的**于是上演了。

 12月12日晨,战斗打响,双方几乎是同时发动了进攻,在战斗中德军的m10式战车的攻击优势明显,而协约国的雷诺坦克在同样距离下无法对德军造成威胁,大量的协约国坦克在交战距离以外就被德军战车击毁。不过,协约**的坦克数量庞大,对德军战车的攻势很快达到了3比1的地步,结果德军战车团的质量优势被抵消。最终,德军近卫第5战车集团军的战报报告所属战车军已经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已经将余下的战车编入步兵部队。

 在这天的坦克大战中,德军以相对较小的损失,摧毁了更多的协约**坦克,协约**最终以坦克数量优势打败了德军战车兵团,但他们却没能攻占阿布维尔,而随后源源赶到的德军援兵使他们的防线将更加坚固。

 该战役可被评为在战术上付出很大代价及德军被迫撤退,无论德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或英法联军第2装甲军均不能达到其目的,坦克的损失已经是引起争论的题目,德军损失1822辆,其中大部分为绝对损失。同样地,英法联军的损失达到2300辆。

 当双方的准确损失数字被确定后,战役的结果很清楚,德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不能达到攻占有利地形或击溃协约国第2装甲军的目的,双方部队均在战役中被削弱,阿特决定用近卫第5坦克军团对抗协约**的战术对战局有很大影响,因为这里是协约**的主要进攻方向。

 事实上,德军强大预备队的突然进攻,及在库雷希昂突出部北面的协约国第9军团因德军的梅伟尔行动而被迫中止进攻,并令协约国最高统帅部勒决定停止整个突击行动。而德军在福利维尔以南的索姆河发动对协约国第6军团的攻势,令协约国统帅部必须将本来用于取得在库雷希昂突出部南面最后胜利的预备队调往该处,而英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亦决定将一部份部队调往地中海战区以应付英法美联军于12月10日在西西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