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受。
mig…9的气动布局类似老式活塞飞机,喷气动机放在前机身下部,前三点起落架,机翼为平直中单翼,头部装三门机炮,炮管伸在机身外。最大起飞重量55o1千克;最大平飞度o。8马赫;实用升限128oo米;航程11oo公里;武器系统为1门37毫米航炮,2门23毫米航炮。
由于米格9的性能比德联其他厂家研的型号都要先进,鉴于中华帝国庞大的军事压力,约15oo架J11战斗机部署到北约周边地区,迫使德联做出应对。
因此,到1946年3月第一架米格9喷气式战斗机原型机飞成功后,希特勒立即下令生产1ooo架米格九战机的命令,使其成为德联战后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喷气式战斗机。
不过,作为喷气式战斗机,mig…9并不成功,只是德联急着对抗中华帝国J11战机的临时性产物。其服役时间不长,在局部战争中被证明不是J11的对手,因此到1952年新的先进战机批量生产后便退役了。
但米格9战机去成为德国入和苏联入jīng诚合作的典范,此后希特勒将原苏联的米高扬公司、苏霍伊公司等飞机企业同德国本土的容克公司、福克公司等巨头企业列为同等对象,德联空军在他们当中进行公平竞争。这不但安抚住了原苏联入在德联统治下的心,更令苏德科技力量结合到了一起,对未来德联抗衡中华帝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直到多年后,中华帝国面对前苏联入为德联设计出来的先进武器都感到惊讶和后悔。很多军事家们感叹当年如果不抛弃苏联,或许不会为今夭树立强敌而担心了。当然,也有很多军事专家们认为,如果当年留下苏联,或许今夭中华帝国将面临更强大的苏联武器的威胁。
世事难料,中华帝国要做的不是后悔,而是全力打败眼前的任何敌入。
第710章 喷气时代下的海军航空兵
尽管纳粹空军的mig…9战斗机的性能不如华约的j…11,但由于德联大力加强了情报管制,使得中华帝国的特工难以获得mig…9的真实数据。这样一来,中华帝国军方便难以判明mig…9战机的战斗力,加上德联空军大规模生产mig…9战机,并迅速装备给北约各国空军,这令中华帝国军方认为mig…9战机已经具备了对抗j…11a/b系列战机的能力。
作为同纳粹空军mig…9战机的对抗,中华帝国空军批准研制新型战机,并要求在未来十年内具备争夺制空权的优势。
二战后,中华帝国充足的财政收入保障了对空军装备加速现代化更新。各大航空公司都看好未来喷气式飞机领域的发展前途,因此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开发研制。两次世界大战最终都未能将德国彻底打垮,这让他们将目光瞄准下一场世界大战,即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最后决战。
当中华帝国军方的军备扩充法案出台后,中华帝国同德联之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也随之拉开序幕,这些航空巨头们自然不想错过这个大餐,于是竞争日趋激烈。
最终,经过中华帝国空军装备委员会的十几轮审核,江南重工集团的wp…15喷气式战斗机以性能出色,造价低廉的大比分优势击败了中华帝国其他七个航空工业巨头,入选中华帝国空军五十年代制式装备名单。
根据中华帝国战后装备发展条例,中华帝国陆海空天四军在和平年代的装备更新速度为每十年更新一次,战时根据实战需要另行制定。因此江南重工的wp…15喷气式战斗机将在光华五十年至光华五十九年这十年间成为中华帝国空军的主力战机。
wp15能够杀出重围获得中华帝国空军的认可,主要是因为该机搭载了4门20毫米机炮。在空军的试验场上空,wp15战机在同对手进行空中格斗时,其4门20毫米机炮打败了配备6门12。7毫米重机枪的来自皇家重工的种子拳手k…40战机。
在空战演习中,wp15的20毫米口径特种炮弹给k…40造成致命打击,一至两发该炮弹即可将k…40摧毁。反过来。k…40的12。7毫米机枪多次击中wp…15战机,最多的一次累计133发,但等到wp…15降落后,机师们为其检查时却惊人的发现wp15的结构性依然完整,飞行员理论上依然安全,战机的防护性能极为出色,观看对抗演习的空军司令部官员们为该机的出色性能喝茶。
在最后的评估报告上,空军委员会认为德联的米格9战斗机已经安装了37毫米机关炮。认为k40的12。7毫米重机枪已经无法满足实战需要了,因此采纳了wp15。
wp…15入选中华帝国空军五十年代主力战机后,其在中华帝国空军战斗序列里的编号为j…15。原本是要赋予它j…12的,考虑到对西方世界的真真假假战略迷惑才放弃的。这样会造成德联空军会认为中华帝国已经完成了j…12、j…13、j…14几款战机的研发。给他们造成无形的压力。
j…15作为中华帝国空军战后第一款喷气式战机,为了对抗德联的mig…9,已经支援前线盟友所需,中华帝国空军累积装备了4000多架,成为中华帝国空军在五十年代的主力战机。
j…15战机相比较j…11战机而言,发动机性能大幅度提升,采用1台wj65…16a涡轮发动机,推力达34。3千牛。其翼展11。91米,机长11。07米。机高4。24米,采用后掠翼布局,航速达1100公里每小时。而其设计采用了大量的镁铝合金材料,空重只有5992千克,满载燃油航程可达2240公里。尤其配备的四门20毫米机炮,备弹1000发,火力极为凶猛。其搭载的雷达系统等各种电子战系统比j…11都先进很多。
j…15战斗机被用来压制北约的mig…9战机,但实际上包括德联随后研制的me350、ju…18、ft…33等喷气式战斗机都不是j…15的对手,在五十年代的外高加索局部战争中,华约的j…15战机单机创造了击落北约战机77架的世界纪录,令j…15战机一跃成为五十年代的国际明星,除北约外的全世界各国都积极购买这款战机,直到其停产时,累积出口了两万多架。直到八十年代末。在落后的非洲地区依然能够看到这种战机的影子。
就在j…15战机入选中华帝国空军的同时,竞标失败的皇家重工集团将另外一款k…14战机交给海军装备委员会进行测试并获得了通过,成为中华帝国海军航空兵在五十年代的制式舰载战斗机。
k…14获得海军航空兵舰载战斗机命名委员会命名为f…12,以取代海军航空兵现役的f…6野猫舰载战斗机。
f12舰载战斗机相较于f6舰战在整体性能上大幅度提升。该机于光华四十六年开始研制,原编号k14…ubk。光华四十七年三月原型机首次试飞,两年后正式交付中华帝国海军使用。
f…12是中华帝国海军的第一种舰载超音速战斗机。首飞时就突破了音速。同时也是中华帝国设计的最后一种以机炮为主要武器的飞机,所以f…12的飞行员们常称自己为“最后的枪手”。
f…12作为中华帝国海军五十年代主力战机,由于其优秀的性能,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一直是中华帝国海军的主力舰载战斗机之一。
当然,这也跟对手太弱有直接关系。毕竟德联体国家在航空母舰发展上面十分落后,他们一直使用滑降起飞技术来代替他们蒸汽弹射技术不过关的尴尬。同时,喷气式战斗机在航母起降需要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德联海军航空兵根本达不到那种技术水平和设备保障能力,因此在有限的技术下,德联海军航空兵一直使用陆基战斗机。只需要将其略微改造一下,变成折叠机翼和增加着舰尾钩等技术含量相对低一些简单一些便可以打造德联独有的海军舰载机部队了。
而中华帝国作为超级海军强国,在航母技术上和海军航空兵准备技术上一直领先,拥有全球唯一的一座大型综合海训中心,华约国家所有海军航空兵大多数都在那里培训过。蒸汽弹射技术处于垄断地位,使得舰载喷气式战斗机能够短距离起飞,这些限制海军航空兵战斗机先进性的因素对中华帝国海军而言都不是问题,这就造就了在海军航空兵方面。德联海军被中华帝国海军远远的摔在了后面,迫使德联海军不得不在其他水面舰只上面做文章来超越中华帝国海军。
正因为这些因素,中华帝国海军的f12舰战一直保持对德联海军航空兵的战机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中华帝国内阁也就很难批准为海军航空兵更换新型飞机了。
f12就在这种大环境下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其主要型别有:a型。单座昼间战斗机,共生产318架。b型,有限全天候型,共生产130架。rf…8a,侦察型,共生产144架。c型,a型的改型,空战能力加强,共生产187架。d型。有限全天候型,时速接近两倍音速,共生产152架。e型,d型的改进型,共生产286架。f…12e,英国海军和土耳其海军订购,共生产142架。
整体而言。f12的特点是采用可变安装角机翼,起飞着陆期间,飞机上的液压自锁作动筒可把机翼安装角调大7度,这样既增加升力,又使机身基本上与飞行甲板或跑道保持平行,避免因机头抡起而影响飞行员的视界,平飞时,机翼再回到原来的位置。另外。机翼外段是可向上折叠的,便于舰上停放。
f…12空重817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338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5420千克,机内燃油量6300升。作为海军航空兵的骄傲,f12可进行空中加油。这在全世界航空领域成为一个耀眼点。从f12服役中华帝国海军那一天开始,就被全世界各国海军所关注。
当然,f12的知名度还是靠它强大的性能来支撑的。其最大平飞速度2124千米/时,实用升限17000米。由于是舰载战斗机,其作战半径自然不能跟j15相比了,只有370…800千米,转场航程也不过2250千米。
武器方面,皇家重工在空军订单竞争中败给了江南重工,因此f12的武器装备也做了大幅度调整。机头装4门20毫米机炮,每门备弹84发。机身两侧各有2个武器挂架,可挂8枚火箭弹,后来生产的f…12e又增加两个挂架,可以挂载空空导弹和航空炸弹,最大载弹量2270千克。
不过,尽管中华帝国海军航空兵拥有先进的f12舰战,但这并不代表海军航空兵一直顺风顺水。
由于海军飞行员训练条件苛刻,战机在海上起降的风险极大。中华帝国海军航空兵从建立那天开始,就少不了牺牲。不过,早期的螺旋桨舰战伤亡事故还是很低的。到了喷气式舰战时代,伤亡事故节节攀高,一度让海军司令部多次叫停飞行训练来减少伤亡。
中华帝国海军总共制造了1261架f…12战斗机。在f…12战斗机从海军中退出现役时,已有1106架战斗机在事故中坠毁,而只有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才是在地中海战役、黑海战役和海湾战役等战争中被击落的。由于引擎故障、飞行员失误、天气或运气不佳,大量的f…12战斗机(88%)撞向了地面、掉在了水里或变成了飞行甲板上熊熊的火球。这段中华帝国海军的航空史是1947年到1988年的一段历史。直到九十年代初,中华帝国海军喷气式飞机的坠机率才少于10万飞行小时一次,让事故成了极不平常的偶然性事件。这与光华五十四年时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海军航空兵(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加起来)在这一年里总共损失了776架飞机和535名机组人员,其坠机率远远高于10万飞行小时50次的坠机率。而且,舰载战术飞机的坠机率比这一坠机率还要高得多。
在这个漫长的转型过程中,中华帝国海军航空兵共参与了六次大的战争和无数的危机,当然,有许多飞机和机组人员在敌方的火力下损失了。但是,大部分喷气式飞机是因为事故损的。换言之,从f…12战斗机服役到退役的这二三十年的时间,大量粗心的机组人员因为飞机的操作性能和可维护性差丢掉了性命。在面临诸多挑战的海上环境中,中华帝国海军飞行员勇于献身,在中德冷战期间,维护了中华帝国海军的世界霸权地位,他们的牺牲令中华帝国海军为之骄傲,赢得了全世界各国海军航空兵的尊敬。
第711章 钢铁的碰撞
二战后,德联因为经济困难在海军、空军以及天军三个烧钱的兵种上完全不是中华帝国的对手。但在陆军装备上,德联却不落后于中华帝国,反而在装备规模上远远的超过了中华帝国陆军。
中德两国在战后的陆军发展方向上正好相反。中华帝国陆军继续奉行精兵路线,帝国常备陆军保持200万左右,装备极为精良。而整个华约集团则拥有陆军930余万,装备精良但比中华帝国陆军略低一个档次,成为牵制北约的主要力量。
换句话说,中华帝国陆军担心跟北约的军事冲突中会遭到首轮猛烈攻击,这点中华帝国陆军吸取了二战闪电战的经验教训,中华帝国陆军主力不在接近北约地区部署,而是向后纵深部署,避免遭到北约突然袭击。而在前沿,都是其他华约国军队充当炮灰直接面对北约军队。
德联则不同,其陆军总兵力在战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倍多。主要因为德联战后经济困难,大批军人解甲归田根本无事可做,反而因为生活不能温饱而成为社会上的恶势力。德联于是采取原苏联在一战后的恢复兵团生产策略,将大部分军队一边生产一边执行战备。
当中华帝国陆军恢复和平战备水平时,德联军队总兵力却增至630万人,整个北约总兵力高达1380万人。
如此庞大的军队,所需要的陆军装备也是惊人的。战后初期北约各国拥有各种坦克战车1。8万辆。由于德联在海军、空军和天军装备上难以在短时间内追赶中华帝国。因此希特勒便大力建设陆军,力图成为世界第一陆军强国。
而坦克作为陆军的重要标志。于是便成为德联重点发展对象。
二战期间,德军的坦克吃尽了联军坦克的苦头。除了技术落后于中华帝国之外,更多的却是生产成本过高导致数量不足所致。苏军的坦克生产成本低,坦克群在后期对德军的冲击巨大。
战后,德国陆军吸取了教训。随着原材料市场的放开,德军生产坦克的成本快速下降。而苏联灭亡,沙俄加入德联,使得德俄两国的坦克技术进行了大融合。性价比高的苏军坦克配上德军坦克的强劲发动机。终于让德联坦克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1949年3月,原苏联的t44主战坦克同德国的6号坦克结合起来,成为德联战后第一款主战坦克——t50。
t50主战坦克总重39。7吨,炮塔装甲203毫米(仅在炮塔最底部有这个厚度)、车壳99毫米。主要武器为pd…9型100毫米线膛炮,2挺12。7毫米重机枪。采用德国六号坦克的v8柴油发动机,最大行程600公里(有副油箱),最大时速55公里。
总体而言。t…50主战坦克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尤其显著的缺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阵营对其有不同的评价。在中东的几次战争中,阿拉伯军队的坦克遭遇了滑铁卢式的惨败,而其中被波斯帝国军、科威特军击毁,击伤。缴获的就不计其数。其实战缺点表现为由于经济吃紧关系,德联片面追求防弹外形,缩小降低车体的大小,造成操作上的不便。弹药库和燃料仓位置的缺少防护,坦克一旦被击中后。生存力差,而且容易爆发“二次效应”(就是传说中的内部爆车。特别危险)。
但最根本的却是德联的坦克火炮缺少先进的火控系统,射击精度一般,填装弹药对坦克手的体力消耗大,而且发动机的质量大大的落后东方华约国家坦克。
不过,由于t50坦克的生产成本极低,希特勒为了短时间内形成北约对华约陆军上的绝对优势,在五六十年代里陆续生产了高达4万辆。期间t50坦克不断进行改进,衍生了一百多个型号版本,适应不同地形的战争。由于t50坦克的数量庞大,虽然德军在日后的中东战场上失利,但在非洲战场上却大显神威,成为非洲国家亲睐的高性价比坦克。
在德联陆军推出t…50主战坦克的同时,中华帝国针对德联坦克部队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坦克计划。
首先,中华帝国集中力量大批生产m36虎王重型坦克、m28a3猎豹中型坦克和m35猎犬轻型坦克,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提高研制出综合性能突出的m43主战坦克,作为中华帝国陆军五十年代的主战坦克。
m43坦克使用120毫米火炮,相比较t…50坦克使用的100毫米火炮而言,仅从火炮口径来比较,m43处于优势。且中华帝国在电子设备研发和制造上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使得m43坦克的火控系统先进,射击精度高,炮弹自动装填节省炮手体力。从m43只有两个乘员来看,就比需要4个乘员的t50智能化高得多了。
不过,尽管m43坦克在性能上领先t50,但从五十年代的整体战略态势来看,实力的悬殊关键在于坦克的数量上,中华帝国仅仅生产了1。45万辆m43坦克,跟4万辆的t50坦克差了三倍有余。双方都同属二代坦克范畴,m43性能的领先同样造价高昂,这点德联的廉价t50坦克最终以数量绝对优势处于领先地位。
1951年,元气日渐恢复的德联开始露出侵略的爪牙。但在五十年代,中德冷战中德联处于弱势,因此希特勒不敢挑起新一轮的世界大战,而是通过支持和武装格鲁吉亚军入侵亚美尼亚。
希特勒的目标是干掉亚美尼亚,从而结束中华帝国对外高加索地区的控制,为德联夺取外高加索——黑海——里海石油区扫清道路。
对于希特勒的野心,中华帝国浩早有准备。帝国皇帝王辰浩谕旨全力支持亚美尼亚,包括将中华帝国军现役的多款先进武器装备出口亚美尼亚,其中首推m43主战坦克。
1951年11月2日,格鲁吉亚不宣而战,七万格鲁吉亚军向亚美尼亚发起攻击。亚美尼亚当即向格鲁吉亚宣战。
这样,冷战背景下,以中德两大军事集团背后支持的两个外高加索国家开始一场高强度局部战争。
第712章 外高加索战争
外高加索原本在二战期间已经完成了统一,由中华帝国支持的亚美尼亚成为实际的主宰。【。。】格鲁吉亚原来是苏联的成员国,迫于中华帝国的压力才脱离苏联,但跟苏联却是关系密切。
随着苏联灭亡,俄国人加入德联和北约,格鲁吉亚人也受到俄国人影响,开始支持希特勒的阻止东方奴役西方的言论,积极支持西方崛起。
德联和中华帝国两个核武国家展开冷战,这让原本就蠢蠢欲动的格鲁吉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