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还要走吗?〃
〃要走。〃
他拔枪打伤了兰波,兰波叫来了警察。魏尔伦被逮捕。
这是1873年7月的一天。被捕期间,魏尔伦甚至被迫接受了一系列具有侮辱性的心理治疗,原因是魏尔伦的妻子指控她的丈夫和兰波之间不正常的〃友情〃。开庭审理时,尽管兰波一再宣称自己撤回对魏尔伦的控诉,法官还是判魏尔伦入狱两年。
胳臂受伤的兰波缠着绷带,对铁窗内的魏尔伦说:
〃我要回巴黎了。〃他一个人步行回了旅馆,然后一个人回了他的家乡。在那里,他闭门不出,在极度绝望和狂乱中完成了一生中最杰出的诗作《地狱一季》,此诗成为象征主义文学的精品。
在诗中,他称呼魏尔伦为〃悲伤的兄弟〃、〃疯癫的童贞女〃,而自己则是他的〃下地狱的丈夫〃。
他在诗中说:
我曾被彩虹罚下地狱,
幸福曾是我的灾难,我的忏悔和我的蛆虫:
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不会仅仅献身于力与美。
两年以后,1875年,魏尔伦出狱了,他们在德国相遇。
〃你还是回到上帝这里来吧,在那里你才能得到救赎。〃此时的魏尔伦已经皈依了天主教。
〃我再问你一次,你是爱我的身体还是爱我的灵魂?〃兰波问。
〃身体。〃魏尔伦答道。
兰波挥舞拳头将魏尔伦打倒在地,然后把他拽到一棵树下,让已经晕倒的魏尔伦背靠着树干。
月光下,兰波嘴角扬起嘲讽的笑容。他迈开大步走远了。
17岁的时候,他就在那两封著名的《通灵者书信》中,表达了他对诗歌革新的看法:
〃在无法言喻的痛苦和折磨下,他要保持全部信念,全部超越于人的力量,他要成为一切人中伟大的病人,伟大的罪人,伟大的被诅咒的人同时却也是最精深的博学之士因为他进入了未知的领域。〃
他真的成了最伟大的病人,伟大的罪人,伟大的被诅咒的人,他用所有的生命体验来完成了他的诗歌,他去探询了地狱的真相,他让地狱里的火升腾而起,将自己烧尽。这些都是他愿意的,是他早就知道的,是他的宿命。
他带着有罪之身,从地狱归来,向我们描绘那里的火焰和油锅、火山和硫磺。他的生命如此辽阔,正像他在《醉舟》里说的:
比酒精更强烈,比竖琴更辽阔。
他在最后两部作品《彩画集》和《地狱一季》中,化身为〃任何人〃轮流登场,他既是审判者,又是罪人,既是旁观者,又是当事人。他自导自演,自问自答,他身心俱裂。
在《地狱一季》里,兰波宣布告别诗坛。从此,他弃文从商,远离祖国,开始了冒险生涯,直到病入膏肓才回国治疗。
魏尔伦晚年凄凉,酗酒,他穿梭在曾经与兰波奔跑过的街道里,怀念着那个有酒神精神又有美丽清新肉体的兰波。那个少年是一场噩梦,是一场春梦,是几世才能一见的精灵。
难忘他那近似自虐的生命体验,疯狂的反叛姿势,神秘而混乱的情感。
1968年,法国巴黎反叛的学生就将兰波的诗句写在革命的街垒〃我愿成为任何人〃、〃要么一切,要么全无〃!青春向来相似。
Arthur Rimbaud
兰波(1854~1891),法国诗人,天赋极高而短命。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现存的兰波的诗有140首左右,主要在16至19岁期间所写。兰波早期的诗中可以看出帕尔纳斯派的影响,后期诗作则加强了象征主义色彩。主要诗集有《地狱的一季》、《灵光集》,最有名的诗歌是《元音》。最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年长10岁的诗人魏尔兰的亲密关系。
第39节:泰戈尔:寻找遗失的美好(1)
14。 泰戈尔:寻找遗失的美好
Es tan corto el amor; y es tan largo el olvido。
我渴望静默地坐在你的身旁,我不敢,怕我的心会跳到我的唇上。
因此我轻松地说东道西,把我的心藏在语言的后面。
我粗暴地对待我的痛苦,因为我怕你会这样做。
我渴望从你身边走开,我不敢,怕你看出我的懦怯。
因此我随随便便地昂着头走到你的面前。
从你眼里频频掷来的刺激,使我的痛苦永远新鲜。
《园丁集》 泰戈尔
得不到的才是最美好的,失去了的才最刻骨铭心。
泰戈尔实在是文学史上少见的幸运儿,家境殷实,让他不用担心柴米油盐,可以安心地写诗做梦;文途坦荡,未及花甲就获得诺贝尔奖,名动天下。那一年,他来中国访问,春日和暖,缓步登上黄浦江码头。一袭长袍,长须飘拂,而后由徐志摩、林徽因这一对金童玉女左右相伴,南来北往巡回演讲,真真一位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
再超凡脱俗的人也免不了情海翻沉,泰戈尔心里的那根刺叫安娜。
他把刺狠狠插进胸口,和着自己的血写下了最美的诗篇。
无限美好的18岁。泰戈尔准备去英国留学。那里有他无限钦慕的文学天堂。
仿佛是命中注定,启程前,他奉父亲之命去学习英文。年纪相仿的安娜成了他的老师。第一次见面的详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安娜,活泼可爱的安娜就这样搅进泰戈尔的生命里。
安娜被这位英俊少年的天才诗人所吸引,情窦初开芳心暗许。她总是主动接近泰戈尔,惹他生气和激动。作弄嬉戏,年少无知。
有一天,安娜在教英国生活举止的奥秘时告诉泰戈尔,能偷到正在熟睡的女人的手套就有权吻她。可惜,少年泰戈尔如此纯朴,以致没有明白这种暗示的全部含意。
泰戈尔后来回忆道:
〃她躺在安乐椅上,我突然看到,她酣睡着。一睁开眼,她就向自己的手套飞快瞟了一眼,却发现手套原封不动地搁着,任何人也没有动过偷它们的念头。〃
也许他明白,只是不敢、不能,以至于自己都替安娜惋惜。
安娜要求泰戈尔给她起个独特的名字,他就取了个美丽的孟加拉名字纳莉妮。他把这名字编织进诗里。安娜听完朗诵,说道:
〃诗人,我想,假如我躺在临终的床榻上,你的歌声也能使我起死回生。〃这不是爱情表白是什么?然而,他却浑然不觉。
想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话:
〃你的声音对我来说有着一种魔力,即便是我已经死了,只要你叫我,我想我也会从坟墓里起身,然后毫不犹豫地跟你走。〃看老徐的电影,这个片段最让人黯然神伤。我站在你面前,我有了你的儿子,我看着你穿枝拂叶,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一样的感伤幽怨,一样的摧肝裂胆。
不是没有想过表白。但是一想到即将去国离乡,韶华易逝,他就深感承载不起这份暖融融的爱。甫一开始,他就失去了勇气。一次的擦身而过,一生的失之交臂。
第40节:泰戈尔:寻找遗失的美好(2)
临行前,他以诗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我梦见她坐在我头的旁边
手指温柔地撩动我的头发
奏着她的接触的和谐
我望着她的脸
晶莹的眼泪颤动着
直到不能说话的痛苦
烧得我的睡眼
如同一个水泡
我不知道她在这个时候
有没有和我做着同样韵律的梦
两个月之后,泰戈尔踏上了赴英的旅程。两年后归国,已是物是人非。安娜被迫嫁给了一个比她大二十多岁的男人。没有爱情,她只是生育工具。安娜整日忧郁感伤,向隅而泣,不到一年就郁郁而终。死前她曾写信给泰戈尔的兄长,提到他俩相处的美好时光。
〃旧时天气旧时衣,唯有情怀,不似旧家时。〃闻知死讯,泰戈尔流着泪写道:
〃当世界的万物消失不见了,你却完全重生在我的忧愁里。我觉得我的生命完成了,男人与女人对于我永远成了一体。〃
一个飘然而去,留下痛苦让另一个独自承受。说是错,不如说是错上加错。
人生有三苦: 一曰得不到;二曰付出了得到了,却发现不过如此;三曰轻易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它在你生命中如此重要。
几年后,泰戈尔结婚了,他22岁,新娘11岁。洞房之夜,他就给这个小姑娘改名为〃穆里纳莉妮〃。泰戈尔将情人的名字安在了这位陌生的小姑娘身上。
换了我,我一定不肯。我不是小姑娘,太独立,死也不肯活在别人的阴影里;也太平凡,不求名留青史,只希望平静安好,和所爱的人平静走完这一世。
〃天空中没有鸟飞过的痕迹,但是我飞过了。〃
〃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生命中,是否有些事情必须经历?放弃的前提是否是必须曾经拥有?安娜拥有过,所以从从容容地走了。泰戈尔经过半个世纪的反思,也变得淡定了。
歌手朴树唱了首歌叫《生如夏花》,借用了泰翁诗的前半句,却舍弃了后半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朴树太年轻,又处于消费主义的时代,只求尽情享受,尽情狂欢。〃痴迷流连人间我为她而狂野〃,一边狂欢一边焦灼,又谈什么安静坦然地面对死亡呢?
倒是林忆莲,当年她多么深情地唱道:
〃有时爱美在无法永恒,爱有多销魂,就有多伤人,你若勇敢爱了就要勇敢分。〃一路走来,她的情路曲曲折折。唱《伤痕》时,她有李宗盛,曲子里满是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未曾想一语成谶,李林和平分手。据说是因为Sandy和20年前的初恋情人旧情复炽。是谁说的,在爱情里,吃不到的葡萄永远最甜。重新在一起以后,她发现她的甜葡萄并非想象的那么delicious。于是又是分手。分手。分手。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两情相悦却无缘结合,是情人之间的生死相隔。
于泰戈尔,这是痛,却也是另一种福祉,因为〃她走时,已在我枯燥的经纬线上,绣上了瑰丽的花边,使我们日夜充满幸福〃。那一季短暂的美好,已经足以滋润他后半生的干燥生活。滋润了的,还有那些诗篇。
最后要提一句,有首传播很广的小诗,如下: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煽情。格调。小资。让我想起飞鸟和鱼,想起梁咏琪的《天使和海豚》。
据说是泰戈尔的作品。
上百度搜索一下,会刷的一下出来近百万条结果,大部分都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我们伟大的泰戈尔。但是,全诗浅陋直白,缺少灵气和神性,实在不似他的风格请原谅,我绝没有挑战大众审美的意图事实是,泰戈尔的各种诗集都没有收录这首诗。
这本是香港言情写手张小娴的作品,流传到网上后被屡次改写,不知怎的就被归到了泰戈尔的名下,遂以讹传讹,真假莫辨了。
有名如泰翁,居然要以这样一种周星驰喜剧式的方式重回大众视野,偏偏这首诗又恰好是他本人的写照。
世事的荒诞和巧合,总让人无法言说。
Rabindranath Tagore
泰戈尔(1861~1941),1861年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富裕的印度教领袖家庭,印度诗人、哲学家。他的诗歌主要用孟加拉语写成,1913年因《吉檀枷利》(即〃饥饿的石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第41节:叶芝:起初不经意的你(1)
15。 叶芝:起初不经意的你
Es tan corto el amor; y es tan largo el olvido。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叶芝
叶芝。Yeats,Yeats,我轻轻地念道,一种旖旎婉转于舌间,竟如柳丝袅娜春无力。这是一个适合午夜梦回低低地呼唤的名字,是一个千转百回依然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名字。
有人说,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是17岁和23岁,你在这两年中遇到了谁?
叶芝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在17岁开始写诗,23岁遇到了毛德·岗(Maud
Gonne);一个终其一生让他意乱情迷,让他顶礼膜拜,却又可望不可及的女人。他的大部分诗都是写给这个女人的,他怨过,他怒过,他恨过,他等过,可是还是爱她。他用尽所有的方式来写,都是爱。
阴雨连绵的爱尔兰,都柏林。
在推开那扇门之前,叶芝从来都不知道都柏林还有这样明媚的春天。
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
多年以后,叶芝这样写道。
刹那间,雨停了,天地空空,只有眼前这个光彩夺目的女人和她的馨香。所有的一切都是她的背景,包括亘古不变的雨水,阳光。她是唯一。后来,她成了民族自治运动的领导人,在万人聚集的广场上演讲,她是唯一;甚至在又臭又黑的监狱里,她依然是光彩夺目的唯一。当有一天,她年老色衰,她依然是唯一。
她是一个神谕,她是一道禁令。
诗?对,她喜欢叶芝的诗,也仅仅喜欢他的诗;他的诗打动了她,也仅仅是他的诗打动了她。
当我看到叶芝回忆毛德·岗的那段文字,一刹那间,我在想爱尔兰那么寒冷的地方有苹果花吗?有那么灿烂的春天吗?有那么让人惊为天人的女子吗?其实,爱尔兰有一首民谣《伦敦德里小调》:
我心中怀着美好的愿望,像苹果花在树枝上摇荡。它飘落在你温柔的胸膛,把它当作我的家……
正如中国有个词叫〃艳若桃李〃,西方一直将美好的女子比作苹果花。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苹果树的历史》一文里曾经说过:
苹果花也许是所有树当中开得最好看的,与其嗅觉效果相得益彰。要是见到一棵不同凡响的苹果树,花苞绽放了大半,香味氤氲,恰到好处,路人不免会让它勾住脚步。这是多么卓尔超然,梨树在它面前将尽失花容。
难怪在毛德·岗16岁的时候,戏剧家萧伯纳见到她,会惊叹不已。
难忘的是初次相见。事实上,他们相见的那一天是1月30日,叶芝所见到的苹果花实际是他的幻象:
料峭的春寒因为她而温暖,爱尔兰的荒原上顿时盛开了只有南欧才能媲美的大簇大簇的苹果花。
叶芝向我们描绘的那幅画面,总让我想起拉斐尔前派伯恩·琼斯或者是罗塞蒂的画。亚瑟王的王后桂乃芬?百合夫人?浓密的金发,中分,从两肩披散下来,神情慵懒,眼睛大而黑,如杏仁。背景是一片浓黑,窗外却伸进熠熠生光的似锦繁花。如梦如幻,令人目眩神迷。
毛德·岗的美是一种拉斐尔前派的理想。她永远赐予叶芝以诗歌的灵感。
初次相见两年以后,叶芝向毛德·岗求婚,遭到拒绝。这期间,毛德·岗告诉叶芝自己在19岁时就与老迈的激进记者吕西安·米勒瓦生下了一个私生子,在两岁时即夭折。为了让儿子复活,毛德·岗竟然又与米勒瓦的儿子在墓地交合,并生下一女。
好一个好莱坞式的桥段。
第42节:叶芝:起初不经意的你(2)
毛德·岗正是在吕西安·米勒瓦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一个美貌的女演员变成了一个民族自治运动的领导人。她为此逃亡过,被捕过,坐过牢,一直到老,房子外面还有成群的警察监视。
她在叶芝心目中是一个〃朝圣者〃。
认识她5年之后,他写下了那首《当你老了》。那年他29岁。
整首诗都是假设。假设你老了,会想起我?会被我的诗歌感动?被我的爱感动?会为你年轻的时候不懂我的爱而后悔?
这不像是一首年轻人写的诗,因为他太悲哀,太绝望了,竟然有暮年般的悲凉和无助。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只有我守住你的最后一刹那芳华。
年轻的时候,你是一只绣在屏风上的金鹧鸪。日月暗换,屏风上的金线亦喑哑了,朽了,化了。金鹧鸪竟成了百衲图。而我,一如既往地凝望着,任凭我的相思也化成了灰。可是,尽管你老了,有一天恍然想起我,我也许已经死去。
有时候,读这首诗,你会心痛得想哭。因为那种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坚守,因为那种无诉无求的隐忍。
这首诗又是地地道道的一首年轻人写的诗歌。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不是绝望而退守底线,而是带有小孩子和女子才有的因为委屈而撒娇、微微的抱怨,甚至是无伤大雅的威胁。
你年轻美丽,你飞扬跋扈,你骄傲,你对我的爱视而不见,可是你总有一天会老去,那时候围在你身边的狂蜂浪蝶都会离去。只有那个一直默默站在你花园外面的年轻诗人,会为你拾起夏季最后一朵落花。因为他不仅爱你的惊世容貌,更能欣赏你的内心,你有朝圣者的心灵。
那时候你会后悔爱情的消逝。怎么样?趁现在年轻,珍惜眼前人吧。
有时候,读这首诗,你想笑,就像看见一个孩子那么天真,那么招人疼爱,为了引起你的注意耍一点儿小小的诡计。
那种心机是清澈见底的河水下面的彩石。
毛德·岗并不是不理解叶芝,相反她识他太深。年老的时候,她曾经说过:
叶芝太女人气了。我常常想,毛德·岗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心里微微一动,继而笑了,像纵容孩子那样的笑。
她的美是出鞘的宝剑,光彩夺目。
她的心是圣女贞德的心。
她的情是烈焰焚烧的情。
从19岁开始,她的每一次恋情都是惊世骇俗。
1903年,她嫁给了爱尔兰军官John MacBride(约翰·麦克布莱德)。1917年,因为政治问题,约翰·麦克布莱德被处以极刑。
这个悲伤的夏天,叶芝一直陪在毛德·岗身边,并向她求婚。从第一次求婚到这次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