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犹豫间,来人已走上前。
不过,他举手投足间,并没有任何纨绔矜傲之色,而是恭恭敬敬朝着荀衍,搭手一揖到地。
“小侄周瑜,见过叔父。”
荀衍一怔,旋即露出恍然之色。
“周瑜?你是周伯珍之子,当年的洛阳小神童吗?”
“叔父尚记得侄儿?”
“哈哈,我如何不记得你……想当年你满岁时,伯珍府中设宴,你还在大兄怀中……哈哈哈哈。”
周瑜俊面,陡然通红。
果然是周瑜周公瑾!
曹朋在一旁,偷偷打量来人,心中暗自感叹:人道美周郎,果然是俊美脱俗。这副相貌若在后世,不晓得会迷倒多少女人。
周瑜之美,并非阴柔。
事实上,他脸型轮廓虽然柔和,却颇有阳刚之气。
比起后世那些所谓的人造俊男美女,周瑜更显自然。特别是那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贵族之气,更是让曹朋,感到惭愧。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句话在后世,本是用来形容女人。
可放在周瑜的身上,似乎比用在女人身上更为恰当。
……
周瑜是庐江舒县人,也是祖世豪门世家。
其堂祖父周景和叔父周忠,曾为太尉。而他的父亲周异周伯珍,也出任过洛阳令一职。
听上去,雒阳令只是个县令。
可在当时,洛阳是大汉帝都,即便是县令,其规格也远高于寻常。
就好像后世的北京市市长,和郑州市市长相比,虽然都是市长,但北京市的市长明显高于郑州的市长。二者的规格不一样,雒阳令看似不高,但却不是什么人都能做,什么人都能当。
此外,周瑜的叔父周尚,是丹阳太守。
黄巾之乱以后,周异被罢去官职,返回了老家,周瑜随父亲一同离开洛阳。
初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0年,孙坚应关东诸侯之邀,出兵讨伐董卓。同时,他把家从富春搬到了舒城。也就是因为这一次搬家,使得孙策和周瑜相识。两人同年,当时都十五岁,所以便成了好友。周瑜好客,性情慷慨;孙策豪迈,为人大方,两人形同莫逆,后来周瑜更把自家城南的宅院让给孙策一家,而且对孙策更是升堂拜母,两人遂以兄弟之礼相待。
兴平二年,周瑜前往丹阳,拜见周尚。
时孙坚已死,孙策入历阳。他在渡江时写信给周瑜,周瑜便带着人马和粮草,迎接孙策渡江。
后又和孙策先后攻破横江、当利。
接着又渡江攻破秣陵,击溃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熟、江乘,进入曲阿,还击溃了刘繇……
这时候,孙策已初具规模。
他便对周瑜说:“以我现在的兵力,攻打吴县和会稽,平定山越已经足够。”
周瑜旋即便返回丹阳……毕竟他手下的兵马,是他叔父周尚的兵马,总不能一直跟随孙策征讨。不过,在周瑜返回丹阳之后不久,袁术便派他的堂弟袁胤,代替周尚做了丹阳太守的位子。周瑜随着周尚返回寿春……此后,周瑜和孙策之间,便减少了联系,不再来往。
周瑜才学出众,即便是张昭,也为之敬佩。
不过,张昭也有些好奇,当周瑜拜见过了荀衍之后,他轻声问道:“公瑾,你怎么在这里?
此前我听人说,你做了居巢长啊……”
“袁术,汉贼耳我焉能从贼?”
袁术称帝,便有了汉贼之名。
张昭闻听,顿时喜出望外,“如此说,公瑾此来,便不走了?”
“嗯!”
“那有没有告诉伯符?”
“这个……我途径阳羡时,仲谋应该已经告知了。
对了,我来为你引见一下……叔父,这是侄儿的好友,名叫鲁肃,字子敬,原是东城长。”
对鲁肃这个名字,荀衍倒是没有太留意。
但曹朋心里又是咯噔一下,他骇然抬起头,向周瑜身边的青年看去:这就是那三国第一老实人吗?
三国演义中,鲁肃鲁子敬堪称第一实诚人,屡屡被诸葛亮所欺。
后来还有一处单刀赴会的戏码,更是把鲁肃说的如小丑一般。加之演义中,周瑜心胸狭窄,气量甚小,多次谋害诸葛不成,最终被诸葛亮气死。使得前世曹朋,对东吴众将并无好感。
可是看眼前这周瑜,却不是那种小气的人。
而鲁肃看上去精明强干,一身戎装,更透出英武气概。
这和曹朋印象中的鲁肃周瑜,好像不太一样。但不得不说,曹朋觉得眼前这周瑜和鲁肃,才是历史中真正的周公瑾和鲁子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此等人物,又怎可能是小气之人,又怎可能是那‘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周郎呢?
眼见周瑜风采,目睹子敬之英武,曹朋不由得,有些恍惚起来。
而周瑜此时,则好奇询问:“方才我听有人在此赋诗,其意清远高洁,莫非是叔父所做吗?”
终于又返回了正题,张昭不免有些羞愧。
他轻声道:“非休若所做,而是休若之书僮即兴。”
如果刚才那一首诗,真的是出自荀衍之手笔,张昭反倒不会如此。你堂堂名士,让你做赋,你弄个非主流的七言。说实话,张昭反而有了借口,可以小小的嘲讽一下。可问题是,那阙诗章,却是处在曹朋之手。他张昭偌大的一人,总不可能为此,而去找一个小书童的麻烦?
再者说了,那首七言的确不错,颇有意境。
即便是张昭,也无可挑剔。
他如果硬要去找麻烦,那就下作了……张昭就算是再不要脸面,也不可能去为难曹朋。
这年月的文人,品性很不错。
当然了,偶尔会有些歪瓜裂枣的蹦出来,但总体质量,还是很不错。
能尊为‘名’士,这个‘名’,有时候并不是单纯的文化和才学。还包括了道德等各方面的综合考究。若是道德不好,纵有才学,也未必能冠以‘名士’之称。至少张昭的道德并不差。
周瑜闻听,不由得讶然。
他好奇的看了一眼曹朋,脸上顿时流露出一抹温和笑容。
“今日与叔父在震泽重逢,确是一桩喜事。又闻好诗,公瑾不免心痒,不若献丑抚琴一曲,以应和今日之事?”
荀衍顿时笑道:“常听人说,公瑾乐律无双,今日我有耳福了!”
包括王朗在内的众人,都纷纷点头。
曹朋更是一副不置可否的模样,站在荀衍身后,默默无声。
不是他不想说话,而是他心里有些紧张。此前,他接触过很多人,包括一些特牛之人。但总体而言,那些人大都和他没有冲突……可眼前周瑜,却注定了会和他成为敌人。别看他姿容俊美,笑容温和。可是在刚才看向曹朋的那一眼中,曹朋清楚的感受到了一种压力。
难道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王霸之气吗?
曹朋也说不清究竟是什么原因,这心思突然间变得纷乱,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挫败感……
忽而,琴声响起。
就在曹朋魂游天外的时候,张昭已命人在湖畔摆好了一应器物。
大凡张昭荀衍这些人出游时,都会做好完全的准备。而周瑜此次举家从舒城迁移过来,更带的非常齐全。
曹朋清醒过来,抬头看去。
只见荀衍等人已围坐在周瑜旁边,静静聆听琴声。
周瑜的那副琴,也是用上等的桐木所造。不过琴弦颇有古怪,看上去平淡无奇,但随着周瑜拨动琴弦,却泛出一抹抹奇异的绿色芒影,犹如幽潭碧波之中,泛起的绿漪波纹,层层散开。
曹朋不太懂得这音律之学,可是却也能感受到琴声之美。
一曲毕,那琴声萦绕不绝,令人陶醉其中。
许久之后,荀衍长出了一口气,轻声道:“此曲,若天籁否?我曾听人说,曲有误,周郎顾……今日一见,方知此言不差。哈哈哈,江东果然是人才辈出,只闻一曲,某心愿足矣。”
张昭王朗鲁肃,纷纷表示赞同。
一方面,他们是称赞周瑜的琴声,二来则是钦佩荀衍的胸怀。
曹朋所做的七言虽然绝妙,但是和周瑜的琴技想必,终究还是输了一筹。
荀衍虽然没有明说,却在言语中表示出,曹朋的七言,比之周瑜的琴技,终究是有所不如。
这,就是一种胸襟!
曹朋也不禁笑了……
又何苦在这里自哀自怨?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周瑜的琴技的确高明,除非……曹朋觉得,输了似乎也没什么了不得。在他想通的一刹那,这心胸和眼界,也随之一下子变得广了。
“此琴,莫非绿漪?”
王朗好奇的看着周瑜身边的古琴,忍不住问道。
绿漪,是古之名琴。相传汉代泡妞大师司马相如,就是凭此琴走《凤求凰》,而打动了卓文君。
曹朋倒也听说过这个典故,不禁也有些好奇。
周瑜微微一笑,“正是绿漪!”
“今日先得一阙七言,又闻公瑾之琴,足矣,足矣!”
荀衍哈哈大笑,站起身,见道路已经通畅,于是笑道:“既如此,我们还是快些赶路,我已迫不及待,想要一睹江东英才之风采。”
张昭恭敬起身,侧身让路。
对于荀衍,张昭此刻无比尊敬。
相比较,王朗虽然是使团的正使,但与荀衍一比,还是缺了些风范。
周瑜和鲁肃也站起来,躬身送荀衍上车。
曹朋紧随荀衍身后,突然间想起了一件事,猛然停下脚步,扭头向鲁肃看了过去。
鲁肃从头到尾,并没有表现的太出色,其人慎言,似乎不太喜欢说话,也不太喜欢表现自己。
但那种沉静,与周瑜的雄姿英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突然快走几步,到了荀衍的身边,在荀衍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
荀衍一怔,也停下来,扭头向鲁肃看过去。
“子敬?”
“啊……学生在。”
荀衍展颜一笑,轻声道:“子敬好手段,一招金蝉脱壳,却把个袁公路,玩弄于股掌之间。”
鲁肃闻听,先是露出茫然之色,但旋即……脸色大变!
第177章 孙家有女
金蝉脱壳,是一种生物现象。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曾经出现过: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过金蝉脱壳这个名词,在东汉末年还没有出现。所以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是用‘蝉蜕’来进行解释。
毫无疑问,从荀衍口中说出‘金蝉脱壳’四个字,是源于曹朋。
历史上,这个成语作为军事计谋正式出现,应该是源自于宋代的《三十六计》。不过,其含义并不难理解。鲁肃是个聪明人,一下子便听出了荀衍的意思,不由得顿时心中一颤。
鲁肃,出生于富豪之家,是淮南豪族。
天下大乱时,他不仅不去治家事,反而大量施舍钱财,出卖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良,在东城一带极有威望。为此,连袁术也对他生出了敬重之意,任他为东城长,也就是东城县长。鲁肃因此,而名扬淮南,甚至连周瑜也听说过他的名字,对他也是非常的重视。
去年,周瑜曾拜访鲁肃,请求鲁肃资助粮食。
作为淮南最大的粮商,鲁肃当时的情况并不太好。家中只剩下两囷米,一囷约三千斛左右。鲁肃毫不犹豫,便指着一囷米,让周瑜拿走。也因为此,两人结交下深厚友谊,非常牢固。
早在去年,袁术败走淮北,其治下法度废弛。
鲁肃便看出袁术不足以成就大事,于是便生出叛离之心。
但鲁家家大业大,想要一下子撤离,并不太容易。于是鲁肃在盱眙买下云山米行,做出鲁家准备扩大淮南产业的姿态。同时又通过云山米行,把家中的资产秘密转移到了江东。而后他便投奔周瑜,和周瑜一起东渡江水。这件事他做的自以为很秘密,连周瑜也不清楚。
可荀衍这一句‘金蝉脱壳’,一下子扰乱了鲁肃的心思。
“子敬,你怎么了?”
周瑜看出鲁肃有些心思不宁,便上前轻声询问。
鲁肃目送荀衍登上马车,使团缓缓启程。突然深吸一口气,“公瑾,荀休若绝非等闲之辈。”
“这是当然!”周瑜笑道:“荀氏八龙之后,三若一豫最出众。荀休若是三若之一,又岂是等闲?”
“不,我是说,他不像你我看上去那么简单。”
“此话怎讲?”
“还记得我在东城变卖土地吗?其实是我准备东渡的一个准备……我借由在盱眙开设米行,囤积粮米为借口,通过盱眙将家产秘密转移到了曲阿。原以为我做的很隐秘,可是这荀休若,竟然看出了破绽。他刚才说我‘金蝉脱壳’,这四个字,端地是最妥帖,也很形象。”
周瑜一怔,轻轻点头。
对于鲁肃转移资产的行为,他还真不是特别清楚。
上次去鲁肃家中借粮,身为淮南第一大粮商,家中居然只有两囷米,令周瑜感觉到很吃惊。
只是,周瑜当时并没有往深处去想。
如今看来,当时鲁肃已准备转移产业,做好了叛离的准备。
相比鲁肃起来,周瑜这次东渡长江,就显得很仓促。只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鲁肃胆大心细,智谋过人。其人谋后而动,考虑事情也非常的周全。这也是周瑜对鲁肃最为看重之处。
金蝉脱壳……
真的很形象!
在盱眙设下一个壳子,而后悄然脱身。
不过,荀衍竟然能看出鲁肃的计划,让周瑜也有了警惕。
荀氏三若,友若休若文若,文若最强。相比之下,荀谌和荀衍,被荀彧所掩盖,倒显有些平庸。周瑜一直把荀衍看作长辈,但事实上要说周瑜对荀衍有多么重视,倒还真的说不上。
也许,自己看走了眼?
周瑜那双璀璨如星辰般的眼睛,眼角一挑,闪过一抹精光。
“看破又能如何?”他轻声笑道:“荀休若还不至于如此量窄,坏人的好事。”
鲁肃点点头,“咱们快点跟过去,顺便询问一下张子布。”
“正合我意。”
周瑜和鲁肃两人飞身上马,追上了张昭的车马。
随后,两人登上马车,与张昭在马车里,认真交谈起来……
……
吴县的历史,非常久远。
远在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避让王位,从岐山脚下的周原本荆蛮之地,在梅里与当地土著结合,建立了勾吴。西周初,武王克商后,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子,吴国始名列诸侯。公元前514年,也就是阖闾元年,伍子胥修筑阖闾大城,便是今之吴县。
后历经吴越之战,战国更迭,吴县从一个边荒小城,逐渐演变成了江东地区最为繁华之地。
最初,吴县属会稽郡。
在永建四年,也就是129年,会稽郡一分为二。
钱塘以西,设置吴郡,以吴县为治所。而会稽郡则迁涉治所到山阴县,从此形成江东二郡。
这里,在后世,就是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
抵达吴县时,天色已晚。
孙策率江东诸臣出吴县十里相迎,显示出对使团的足够重视。
不过曹朋并没有见到孙策。因为荀衍早在抵达之前,便离开了马车,乘马和王朗张昭一同行进。
这,同样也是一种对孙策的尊重。
曹朋和夏侯兰坐在车上,随大队人马进入吴县城门。
随即,便被孙策派来的使者,安排到了吴县最为华丽的驿馆中歇息。而荀衍等人,则因为出席酒宴,所以没有一同入住驿馆。丹徒一战,曹朋夏侯兰在使团之中,立下了足够的威望。
所以使团非常自觉的把一套很宽敞的跨院,先行安排出来。
这跨院里,设有独立的马厩,回廊和庭院……环境应有,屋后还有一个竹林,显得很清幽。
曹朋和夏侯兰径自把马车赶进了院落,并招呼几名家将,搬运马车上的行李。
一名驿馆小吏,紧随左右。
这也是江东方面给予荀衍的重视。
专门安排了一名小吏,随时等候召唤。若有任何不满或者不足,可以通过小吏,传递上去。
小吏的年纪倒也不大,约二十上下。
身材不算特别高,但是给人一种干练的感觉。
他皮肤黝黑,手掌粗大,似乎是久务农活所致。但气质很好,有一丝书卷气,谈吐恭顺笃慎,颇有条理。他随着曹朋站在门廊上,看着几名家将自行忙碌,而曹朋却不过去帮忙,不由得有些好奇。
就在这时,两名家将抬着一个箱子从车上下来。
也许是由于长途跋涉的缘故,那箱子底儿有些松了。加之箱子沉重,才一离开马车,就听呼啦一声,箱子里的书卷就散落地上。荀衍好读书,即便是出使江东,也会带一箱子书籍。
曹朋一见,连忙跑了过去。
“快点把书收好,否则先生回来,必然责怪。”
而后,他回身对小吏道:“可否请先生辛苦,找个箱子过来?”
“喏!”
小吏连忙答应,飞快跑出去,不一会儿便扛着一个木箱进来。
看着一地的书卷,曹朋也有些头疼,“先把这些书,都放进屋子里,然后我再进行整理吧。”
每一卷书,和什么书放在一起,那都是有讲究的。
曹朋把箱子放进房间,然后和家将一起,把地上的书卷都捡起来,放在房间的地板之上。
小吏很机灵的又取来两支大蜡,在房间里点上。
而后站在门口,看着曹朋收拾那些书卷。
不过看了一会儿,他突然一蹙眉头,上前一步道:“要不,我来帮你收拾?”
“嗯?”
“你把书卷摆错了位置。这卷《韩诗》,不是和《诗》放在一起。还有这几卷,也都错了。”
“你识得字?”
曹朋不禁好奇问道。
“恩,读过一些书。”
小吏说话,带着很重的口音,不过大致上,曹朋能够听明白。
当下他挪开了身子,请小吏上前帮忙。
那小吏也不客气,在一旁坐下,一边帮着摆放,一边热切的看着那些书卷,眼中光芒,灼灼闪动。
“你喜欢读书?”
“那是自然……”
小吏和曹朋有一句,没一句的交谈起来。
“既然识得字,为何在这驿馆中,屈身为吏呢?”
“这个……”小吏看了曹朋一眼,露出黯然之色,轻声道:“我家祖世农夫,到了我这一辈,偏好读书。加上我兄弟姊妹也多,所以也没有那么多田地分配。去年吴侯攻占了会稽,在本地征发徭役。我乡里大户不愿应征,可是又不敢不来。于是就在乡邻中招募人手,来顶替徭役。反正我在家也没什么事情,所以便去报名……嘿嘿,为此那大户还送我两卷书呢。”
小吏言语中,透着轻松。
好像代替别人徭役,两卷书便足矣,一副满足的表情。
“是什么书?”
“嗯……一卷《乾象历》,还有一卷《九章算术》。”
乾象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