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贼-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为穿越众,若不懂得剽窃,焉能被称之为穿越众。

道最后,曹朋已经全无感觉。当剽窃已成为了一种习惯的时候,还能有什么感觉呢?至少,曹朋已经麻木了剽窃一次是剽窃,剽窃十次还是剽窃。但剽窃百次,千次,那叫宗师!

司空府花园里,阳光明媚。

桂花香满园,五彩斑斓。

卞夫人行走于花海之中,神态极为轻松。

虽已三旬有余,可是却风韵犹存。娼家出身的经历,已无人再提起。可是娼家的经历,却使得卞夫人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妩媚风情。她性格清冷,不喜繁华,与环夫人正好是相反。

环夫人充满了活力,而卞夫人则显得沉稳,有雍容之气。

两人各有千秋,说不上谁好谁坏,总之都甚得曹操所喜……

官宦人家,看似和睦。

然则暗地里勾心斗角,却不足为人道。

卞夫人停下脚步,轻声道:“果果,消息可确实?”

“夫人,的确有这回事。”

说话的,是一个十七八岁,明眸皓齿的少女,神态恭敬。

她,叫夏果果,本是吴郡人士。早年随家人来到谯县,父母双亡,后来被卞夫人收留,成了卞夫人身边最贴心的婢女。

卞夫人道:“仓舒聪慧,确需人教导。

我倒不是说曹朋不合适,他是司空族侄,对司空又忠心耿耿,而且素有才名。只不过,他今年好像才十七岁吧,也就是比子衡大三岁。让他来教导仓舒,会不会有一些不太合适?”

夏果果听罢,哪能不明白卞夫人的意思。

“以小婢看,定是不合适的。”

“嗯,不过仓舒是小环之子,我不好说什么。反正,谨慎一些比较好,莫要耽误了仓舒……”

“小婢明白!”

夏果果搀扶着卞夫人,恭敬的答应。

“回去吧,我累了!”

……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胜似真刀实枪搏杀的战争。

环夫人的意思很明白,曹朋人脉广,而且才学好,将来必然是曹操重臣。让曹冲随着曹朋,虽然只是蒙学,却坐实了师生关系。有了这层关系,将来必然能为曹冲带来许多方便。

不过,环夫人能看到的,卞夫人同样可以看出来。

曹朋的人脉太广!

他是曹操族侄,又是小八义之一,有文名。

他救国典韦,和典韦许褚两人的儿子,是结义兄弟;他与颍川士子关系密切,特别是陈群,据说关系很好;他是胡昭的弟子,也就有了足够的资本;他和夏侯渊、曹洪、曹仁有生意上的往来,隐隐成同盟关系;他在士林的名声很好,与许多外姓将领,也颇有来往;他……

如果不认真的思忖,谁也不会觉察到曹朋身边的力量。

更不要说曹朋的父亲曹汲,如今已是比两千石俸禄的执金吾丞,又是造刀名家;他的姐夫,也有独镇一方的能力,和郭嘉还有同门之谊。短短四年时间,曹朋已隐隐发展成了气候。

卞夫人开始感觉后悔,此前似乎忽视了曹朋的存在。

但后悔也没有用,既然如此,我断然不会让曹朋和仓舒,达成关系……

总之,曹朋属于那种躺着中枪的主儿。

他在家中每天练习华佗传授给他的五禽戏,同时也没有落下白虎七变。

无事时,则看书练字,日子倒也过得挺逍遥。

可是在外面,已掀起了惊涛骇浪。

许都作为汉室都城,自然汇集了天下英才,更有无数知名大儒,聚集在许都城中。

五公子要找老师?

这是一桩好事啊!

什么,让曹朋做五公子的老师?

这怎么可以那曹朋,不过是写过几篇文章,做过几首诗而已。没听说他著过什么经典,更不要说有传世之作。再者说了,曹朋今年才十七岁吧,他懂得什么?他知道什么是治国之道,知道什么是上古之风?当然了,不能否认曹朋也有才学,可是为人师,却万万不能。

包括孔融在内,也表示出强烈反对。

曹操,就要回来了!

官渡之战,已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袁绍退过大河之后,与袁谭、袁尚,以及外甥高干汇合。官渡一战,袁绍几乎是全军覆没……二十余万大军,折损与河南岸,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不过,河北人口众多,袁绍尚有一战之力。他退回河北之后,便下令整顿兵马,休养生息,准备与曹操再一次决一死战。

不过,田丰在官渡之战结束后,被袁绍下令赐死。

沮授被曹操俘虏后,誓死不降,最终被曹操斩杀于延津……

曹操虽大获全胜,却已无力进击。他需要消化这一次大胜,同时也需要让自己的兵马,休整一下。

建安五年九月,官渡大战结束两个月后,曹操班师返回许都。

……

“曹友学何德何能,又岂可为人师?”

许都的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

话题的重点,还是集中在曹朋是否有资格担当曹冲老师的问题上。

环夫人并没有让人阻止,而是冷眼旁观。当争论开始之后,她就觉察到了其中隐藏的奥妙。'Zei8。Com电子书下载:。 '

这一场争论,定然是有人在暗中主使。

本来嘛,只是启蒙而已,怎可能有这么大的争议?

启蒙,不同于正式教授。也就是教一些最粗浅的东西……识字,写字,能粗通一些典籍。

在乡村私塾中,许多启蒙老师,根本没有什么名气,有的时候粗通几百个字,就能开课授业。而真正接受教育,是要从《诗》《论开始》,一般在这个阶段,就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如果再进一步,如《尚书》《春秋》《周易》《史记》之类,授课先生的门槛更高。

环夫人不是要曹朋教曹冲那些高深的东西,说简单一些,她其实还是希望能为曹冲找一个帮手。

然而,事情演变到这一步,已不受环夫人控制。

她也只能在一旁,静静的观察,等待事态的发展……

曹朋是否能为人师,最终还是要看曹操的态度。而在此之前,环夫人也只能是按兵不动……

孔融在朋友家中吃了酒,天黑以后,才回到家中。

今天,在朋友家里谈的很愉快,也让孔融的心情非常好。若在平时,不到亥时,他已上床睡觉。可今天有些兴奋了,回到家后,他也睡不着,干脆来到书房里,想找本书打发时间。

桌案上,放着一个布包。

孔融疑惑的拿起来,沉声问道:“这东西,是谁送来的?”

“老爷忘了?这是几天前,曹八百派人送来……当时老爷没有在意,只让小人放在一旁。”

“曹八百?曹朋?”

孔融愣了一下,似乎有点印象了。

几天前,曹朋的确是让人送来了这个布包,但当时孔融并没有在意,于是随手放在了案上。

接下来几天,他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几乎快要忘记。

若非今天吃多了酒睡不着,他恐怕也不会留意。不过,孔融却想不起来,自己和曹朋有什么交情。他对曹朋的印象不错,一方面是因为曹朋那篇《八百字文》,另一方面则是当初那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更重要一点,曹朋的老师是胡昭,才学名气并不输孔融。

只是,之前曹朋大闹辅国将军府……

孔融突然想起来,最近闹得沸沸扬扬,关于让曹朋当曹冲老师的事情。

莫非,曹朋要我帮忙?

他冷笑一声,随手把布包扔在案上。

小小年纪,也敢为人师?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孔融对这个启蒙老师,一点兴趣都没有。他就好像是大学教授,你让他去教一个幼儿园的孩子,他怎可能来劲儿?坐下来,孔融闭上眼睛沉吟片刻,而后睁眼盯着书案上的布包……

“也罢,让我看看,你究竟送的是什么。”

孔融目光涿州,忍不住好奇,将布包解开。

第341章 一篇文章动天下

建安五年十月初三,曹操凯旋而归。

官渡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坐稳了河南霸主之位,并隐隐有赶超袁绍的迹象。这种时候,再也无人叫嚣着让袁绍与曹操共同把持朝政了。曹操用一场大胜,证明他比袁绍强上百倍。

汉帝刘协率百官,出城迎接。

曹操下马,叩拜刘协,上演了一出君臣相知的和谐戏码。

事实上,曹操在官渡大获全胜,最失落的人并非袁绍,而是汉帝刘协。他本指望着让袁绍惨胜曹操,然后他以汉家天子之名站出来,力挽狂澜……他希望袁绍胜,却不想曹操死。曹操活着,才可以制衡袁绍,而惨胜之后的袁绍,也必将元气大伤,到时候刘协就能顺理成章的将两人手中权力收回……只可惜,刘协的小算盘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成一场空!

袁绍,不足与谋!

这也是刘协心中最强烈的感受。

想你袁绍,坐拥四州,麾下雄兵百万,钱粮广盛,人口众多,结果却被曹操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这种人,和废物无甚差别。

至少在刘协心里,袁绍的地位一落千丈。

不过,刘协不可能就此罢休。

在迎接曹操还许之前,他已下诏,加封曹操为太傅之阶。

曹操本已官拜司空,属三公之列。而太傅,则在三公之上,负责执掌以善劝道天子职责,无日常事务。

想必,袁绍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会很不舒服吧!

天子下诏,按照规矩,曹操需三次请辞,而后才可以正式接受。

但这个太傅的名头,已经十拿九稳。对曹操而言,太傅不太傅无所谓,关键是这个面子问题。

后世人常说,曹操喜欢翘尾巴。

当官渡大胜之后,曹操的小尾巴,又有点想翘起来了……

入城之后,又有一番繁琐礼仪。

当晚,汉天子刘协在金銮宝殿设宴为曹操庆功,文武百官,悉数参加。刘协只露了一个面,便退场了。他心里并不舒服,为曹操庆功也是不得已为之。但要他一直陪伴,那绝不可能。

刘协退场后,酒宴的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

“诸公,诸公且听某一言。”

曹操突然高声说话,大殿上众人,顿时止住声息。

“某有一私事,欲与诸公相商。

我家五儿已五岁,正当启蒙。只是这先生却不好求,不知诸公对此,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此前,环夫人已多次派人送信,表示了她的想法。

她希望由曹朋为曹冲启蒙。

不过,曹操当时忙于战事,所以并未决断。而且,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决断此事……曹朋嘛,倒是个好人选。不管怎样,曹操对曹朋的忠心,对曹朋的才学也很赞赏。但正如卞夫人所说的一样,曹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的年纪。至于他的官职,说实话倒算不得什么……

而时下所争论的焦点,恰恰也是在曹朋的年龄。

环夫人的心思,曹操不是不清楚。

但他并不认为环夫人有什么错。膝下几个孩子,年纪都还小,最大的也不过十四岁,立嫡之事尚早。曹操本人,也非常喜爱曹冲,自然希望将来能有一个人,扶持曹冲,帮助曹冲。

至于是否立嫡曹冲,曹操并未考虑。

他正值鼎盛之年,考虑这个问题还早……再说了,就算帮助曹冲,也不意味着一定要立嫡曹冲。

可问题是,他不想立嫡,家里却不这么认为。

曹操与郭嘉说过好几次,但郭嘉却始终不肯表达主意。故而,曹操在庆功酒宴上把这件事提出来,也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只不过,当曹操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殿上鸦雀无声。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肯开口。

本来嘛,这是你老曹的家事,何必要拿出来问我们?

这牵扯到一个站队的问题……万一站错了队伍,那可是会死人的。

“想来司空也听说了坊市流言。”曹操既然开口了,不回答肯定不成。所以,一双双眼睛,便落在了前太尉杨彪的身上。杨彪如今也是个白身,但却有爵位,故而今日酒宴,也把他请来,“有传言道,司空有意请曹友学为启蒙先生,恐为谣传。倒不是说曹友学怎地,他品行不差,只是年纪却小了些。若再大几岁,必然是最合适人选,可现在,恐有些不妥。”

“是啊,曹八百才情出众,只是年纪小了!”

“恩,曹朋确有真才实学,但性子不免冲动……若让他来担当,未必合适。”

不管是出于好意,还是别有用心,有人开口,其他人自然跟上,议论纷纷……

这话题,主要还是围绕着曹朋的年纪。当然也有些人,因此前曹朋大闹辅国将军府,对他颇有不满。趁此机会,他们倒不介意踩上两脚。虽然未必有效果,但是却可以恶心一下曹朋。

众人七嘴八舌,曹操很认真的听取。

私心里,他也觉得曹朋的年纪有点小了……

可是又觉得,启蒙而已,不过是读书识字,和年纪有什么关系?

“文举,你怎么不说话?”

曹操的目光,环视殿上众人后,落在了孔融的身上。

平日里,就他是个话痨,今天却不知为何,居然一言不发。

听到曹操点他的名字,孔融咳嗽了一声,站起身来。此前,杨彪回答时并未起身。而曹操所问的,又是私事,故而大家交谈时,也都是坐着说话。孔融突然这么郑重其事的站起来,所有人都不禁一怔。孔融可不是普通人,他的声名之大,可算得上是清流名士的代表。

他这么站起来,莫非有什么用意?

曹操,也愣住了!

孔融平日里最是不拘小节,说好听一点叫洒脱,说难听一点叫狂放。

和曹操说话,他很少表现出如此郑重之态。曹操心里面,不禁有些好奇,想要听听孔融的说辞。

孔融绕过酒案,走到大殿中央。

只见他,正了正进贤冠,抖了抖衣衫,向前走了两步,“融正欲为司空举贤。”

“举贤?”

“前些时日,融曾得一奇书,愿献于司空。”

说着话,孔融从怀中取出一本书册,双手高举过头顶。

“悦亦愿为司空举贤。”

“荀彧愿为司空举贤……”

“陈纪请为司空举贤。”

呼啦啦,一下子站出来七八个人。

而且说的内容,居然一样。

曹操愕然看着众人,也有点懵了。

“文举,你们这是……”

“司空可先看过这册《三字经》后,自然明白。”

曹操走上前,从孔融手里接过书册。

书册薄薄一本,并不厚。封面上用飞白体草隶,写着‘三字经’三个字,落款署名,正是曹朋。

吾家万里侯,又有新作?

曹操不禁好奇,翻开了封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曹操一开始,只是小声的念诵。

但随着读下去,声音渐渐变大,在大殿上空回荡。

三字一组,六字一句,简单明了,却蕴意深远。最重要的,是这些文字读起来琅琅上口,极有韵律。当曹操念完一遍之后,居然就记下了几百个字。自古以来,尚未有过这样的文章。

曹操开始明白,孔融为何称之为‘奇文’。

“此篇,唯友学之八百字文可比。”

曹操忍不住大声称赞,可说完以后,又想起来,这篇文章岂不就是曹朋所著?

“文举,你们……”

“前些时日,曹朋命人送来此书,当时我倒没有在意,便随手扔在一旁。

直到坊市之中流传,曹朋欲为五公子之师,我才想起这本书,于是便拿来翻了一下。可是……

融以为,友学才思之高妙,可为人师。

此篇《三字经》一处,则诸文失色。融持此书,访诸贤,皆以为此篇文章,可传千古。”

大殿上,尽是倒吸凉气的声音。

曹操并未开口,而是返回坐榻,重又读了一遍。

他突然笑了!

“此文之高妙,果非等闲。”

他发现,站出来说话的这些人,或本人,或祖先,皆在文中被提及。

比如孔融,‘融四岁,能让梨’……

比如荀彧荀悦,又有‘淑神君,未四长’……

曹操越看,越觉得有趣。看到后面,还发现有祖宗曹参的事迹,更使得曹操开怀大笑起来。

这个友学,果然是聪明。

他写出这么一部书来,凡被提及者,勿论是本人,亦或者是子孙后代,岂能置之不理?

别的不说,这些人一定会拼了老命的推广。

你们不是说我年纪小,不是说我不够资格吗?我用这么一篇文章还回应你们的质疑,看你们还有什么话可说。除非,你们要否认自己,或者自己祖先的事迹。否则就定然会赞同……

曹朋那倔强的模样,似乎又浮现在了曹操眼前。

当初酸枣撤兵,曹朋建议曹操把酸枣百姓一并撤走。当时曹操不同意,曹朋竟然在府衙大堂上跪了大半夜,最终使得曹操回心转意。而结果,却是曹操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那些从酸枣撤退下来的百姓,对曹操感恩戴德。

以至于当袁绍兵临官渡的时候,当地百姓给予了曹操极大支持。

民心,民意……

官渡一战,固然是曹操运筹帷幄的胜利,也未尝不是民心的胜利。

‘水载舟,亦覆舟’,似乎也明白无误的表达了曹朋的观点。这小子,这次又要出风头了!

曹操甚至相信,当这篇《三字经》出来,必然会被迅速推广,甚至会取代自秦汉以来的《仓颉书》,成为日后最为流行的启蒙读物。因为,这本书里几乎涵盖了这天底下的世家大族。

有郑玄,有卢绾,有崔业……

曹朋在这篇《三字经》中,给足了那些世家大族利益。

为了这些利益,他们也必须争相推广。

事实上,曹操却猜错了。

曹朋把书送给孔融的时候,还没有传出环夫人要请他做曹朋老师的消息。他之所以送给孔融,是希望能拉近和孔融的关系,以便日后能掌控住舆论的导向。这三字经,是曹朋晋身清流的一块敲门砖。想要得到整个清流的支持,单凭几篇文章还不行,更需广阔的人脉……

不过,这篇《三字经》一出现,足以杜绝所有人的议论。

能写出一篇如此‘美妙’启蒙读物的人,难道还当不得一个启蒙先生?

试想一下,若十几年后,全天下人都在试用《三字经》、《八百字文》的时候,昔年的作者,却连个启蒙先生都当不得,还被所有人认为不合适。那岂不是对在座之人最大的嘲讽?

曹操抬起头,“如此说来,友学当得?”

“当得!”

荀悦更大声道:“若曹友学当不得,则天下无人能当。”

废话,这个时候否定曹朋,就是否定《三字经》;否定了《三字经》,那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