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山地兵不好组建,要求很高。
身体健壮,体格魁梧,这是基本要求;要熟悉在山地间的环境,了解在山地里的作战方式。身手要灵活,不能够太过笨重,也是其中一个要求。
总之,想要练成山地兵,并不容易。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故而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是一个构想。
“公子,其实兵员并不难寻。”
“此话怎讲?”
王平犹豫了一下,沉声道:“早年间,益州马相作乱,自称天子,聚众十余万人,攻破巴郡。后有州从事贾龙将军,令兵数百人与犍为,打破马相,而后才有刘焉入西川之事。当时贾龙将军,所用者皆为南中蛮人,便是公子所说的山地兵。平曾闻祖父言及此事,而且祖父当年,便是贾龙将军部下,故而也知其作战方法,后尽数教授于平知晓……”
“子均,竟知山地战法?”
“略知一二。”
曹朋顿时,惊喜异常。
对于王平这人,曹朋一开始并未有太多重视。
或者说,对王平的重视,远不如对马谡和向宠的重视。在他看来,王平不过是运气好些,才具不过中上,算不得大将。却不想,这家伙竟然知道山地作战模式。
贾龙是谁?
曹朋并不清楚。
不过听王平的介绍,似乎也是个牛人。
可惜早在初平二年时,便死于刘焉之手……
“那兵员,如何寻找?”
王平笑道:“公子,当年贾龙将军的兵马,便是从南中蛮族手中招揽过来。今公子有沙摩柯将军,何不派人至五溪蛮征召兵马?五溪蛮虽不在西川,但也是生活在山岭之中,对于山间环境,自然也不会陌生。”
“着啊!”
曹朋闻听大喜,连连点头,表示称赞。
他忙摆手,让孙绍过来,“伯文,去把沙沙找来,就说我有重要事情吩咐他。”
“喏!”
孙绍急忙转身而去,不一会儿的功夫,就见沙摩柯鼻青脸肿的跑过来。
“沙沙,你这是怎么了?”
“嘿嘿,没事……方才与子龙切磋,不小心被他打中……
不过公子放心,他也没讨得便宜。咱狠狠的给了他几拳,估计这会儿,正在吃痛呢。”
曹朋清楚的看到,孙绍在一旁撇了撇嘴!
很明显,沙摩柯话中的水分不少,恐怕是赵云在收拾他。
不过,曹朋没有往心里去,他把沙摩柯找来,并不是问他和赵云的战果。
“沙沙,你五溪蛮族人,可有擅长在山地间作战之人?”
沙摩柯一怔,旋即咧嘴笑道:“公子莫说笑,我五溪蛮人,从小在大山里长大,个个都能在山地中搏杀。莫说男人,便是女人,也不可小觑。”
“我要三千精卒,你可否为我招揽?”
“啊?”
沙摩柯先愣了一下,但立刻连连点头,“莫说三千,就是五六千,一万人都成。”
“我不要一万,也不要五六千,只三千人足矣。
不过,我此次挑选,会极为严格……挑选出来之后,就由你来出任校尉,统帅兵马。我会让子均陪你一同返回五溪蛮,招揽过来之后,由子均负责操练,你可愿意?”
“我为校尉?”
沙摩柯惊喜异常,连连点头。
“那你就马上准备,最迟明日一早启程。
到了武陵之后,你们便和邓太守与潘将军两人联络。人马召集整齐之后,与当地训练。什么时候能训练出来,什么时候再向我报到,明白吗?”
“末将明白!”
曹朋素来都是快刀斩乱麻,说做就做。
既然要训练山地步兵,那么最好的环境,便是在武陵。
汉中虽然也不错,但此时却不适宜继续派驻兵马,以免令刘璋紧张起来。
武陵,有邓范和潘璋在,而沙摩柯统帅兵马,可以让王平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全力训练兵马。
“公子,既然组军,不知当以何名称呼?”
曹朋想了想,突然笑道:“无当,就叫无当飞军,大家以为如何?”
第713章 上魏王治荆南策
无当飞军,是历史上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组建而成的一支兵马,与刘备的白眊兵齐名,甚为勇烈。这支完全以蛮人组成的兵马,有着非凡的战斗力。其形象便是身披铁甲,使弓弩毒箭,配备扎马丁与团牌,奔走山林,犹如鬼魅……在后来与曹魏的战争中,曾建立下巨大功勋。
曹朋对无当飞军的印象很深!
不过,在历史上,刘备不仅仅征召过南中蛮族,更在坐镇荆南时,雇用过当时的武陵蛮人。甘宁便是死于武陵蛮之手,而当时武陵蛮主将,便是沙摩柯。
刘备可以雇佣武陵蛮,诸葛亮能征召南中蛮,那么他为何不能组建无当飞军?
无当飞军的意思,便是所当无前。
曹朋既然决定组建一支山地兵团,那么无当之名,又岂能弃之不用?
不过,组建无当飞军,并非一件易事。
需要各方面的调解,还需要有专门的设计。曹朋匆匆决定组建无当飞军,看似容易,实际上还要做许多后续的工作。当晚,他和庞统、法正,以及马谡向宠邓艾孙绍四人,在书房里讨论这无当飞军的细节问题。
冒然组建一军,可不是小事!
随着曹操权势愈来愈大,对军中控制,也越发严密起来。
这件事,肯定要告之曹操。但如何能让曹操对这支人马重视起来?也是一个麻烦的事情。想当初,曹朋建议曹操组建水军,结果曹操在三年后,才真正认识到了水军的重要性,并且下大力进行组建,不惜耗费重金。
这是曹操吃过水军的亏,所以才能下定决心。
但山地步兵呢?
曹操既然已经着手准备刀盾兵,那么还会有多少精力,投注于山地兵的建设中呢?
所以,曹朋必须要有一个能够说服曹操的理由。
法正道:“自古以来,农耕使人缺乏果毅,而渔猎则使人好勇斗狠……荆南武陵蛮之所以一直尾大不去,也正是因为这两者间的区别所致。
五溪蛮尚好一些,然则似飞头蛮这样的部落,却始终是一个问题……
而今荆南正逐渐恢复民生,百姓渴望大治。所以,大规模战事在短时间里,不太可能发生。如此一来,势必造成哪些好勇斗狠的山蛮无用武之地,于是开始寻衅生事。一开始,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时间久了,一次次小冲突,必然酝酿成巨大的矛盾,到最后,演变成一场冲突。
治荆南,先治蛮……
蛮若不定,则荆南必难和平。
公子欲建无当飞军,最好还是从这方面着手,来说服大王,如此方能显示出,公子高屋建瓴的目光来。这样,大王那边,也一定会给予方便。”
庞统也连连点头,“孝直所言极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终究不是好事。公子若只是组建飞军,大王就算同意,也未必给予太多重视。可如果是为治荆南平定,则大王必然赞同。”
做什么事,你不能只从眼前的事情考虑。
应该站的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曹朋思忖良久,认为庞统法正所言极是。
“既然如此,请你二人尽快做出治荆南策,我当呈报大王,以获取支持。”
“公子……”
“嗯?”曹朋一转头,“幼常何事?”
“让子均主持无当,是否有些仓促?”
“此话怎讲?”
马谡犹豫了一下,沉声道:“我不是说子均不行,而是说,他年纪不过二九,又是方才投效,也无甚功勋。子均识字不多,刚猛有余,可是……
既然公子如此重视无当,还需谨慎从事!”
马谡这番话,是出于好心。
曹朋如此重视无当飞军,若失败了,只怕王平难有复起之日。
历史上,王平也的确是无当飞军的首任无当监。可那已经是在他三四十才做到的事情。而今王平不过十八,就去训练无当飞军,必然有许多困难。
法正笑了!
“幼常好意,我待子均谢过。
公子命子均前往,是因为他知道,如何操演训练,而不是要他统帅无当。况且,子均勇烈,且能吃苦。虽然识字不多,可是却很有心思,之所以让他去,正是看重这一点。子均和幼常不同,他最大的优点,便是性子谨严,能身先士卒,并要求严苛。也唯有此,无当方能为精兵。”
马谡点了点头,不再赘言。
既然曹朋他们已做了决断,想必王平确实合适。
“最好在荆南设立一府!”
“嗯?”
“专门负责调解与武陵蛮之关系,并协助治理武陵蛮人。
无当,最好为此府所辖,而此府,则应隶属大王……如此则能事半功倍。”
按道理说,治理武陵蛮,自有大鸿胪卿所掌。
但由于五溪蛮还牵扯到了一个无当飞军的事务,那就不是大鸿胪可以插手。
“那么设立此府,当以何名?”
“大行……可设立大行府,治都督,比两千石。
名义上归于大鸿胪卿所辖,实际上却由大王执掌。于礼法上,无人能说出不是,而于大王而言,一可以治荆南,二可以获得一处丰富兵源。”
大行府都督?
曹朋记不得,历史上是否出现过这么一个官职。
不过于曹操来说,这应该不是什么大事。毕竟曹操把持朝政以来,已经设立了不少新的职务。令工作细化,更加具体,也使得这效率更高。
“就依士元孝直所言,你们立刻准备,做出奏折,我明日就送去王都。”
“喏!”
所谓师出有名。
先把无当飞军的名,正下来,再进行细节的安排。
似马谡、向宠、邓艾,都是那种统兵的将领,而孙绍虽被幽居,却熟知江东兵马的习性。
曹朋博采众长,讨论这无当飞军的具体事宜。
首先,要确定无当飞军的衣甲装备。
历史上无当飞军身披铁甲,虽然防御力增强,却在某种程度上,令负重增加,降低了灵活性。可是,如果以皮甲为主,未免又显得有些单薄。
最终曹朋选定,在皮甲下镶嵌铁片,一方面可以减少重量,二也可以增强防御能力。兵器还是以武陵蛮最为熟悉的弓弩和毒箭为主。曹公连弩,配以钢矢。毒药自有武陵蛮人解决,也可以让华佗设法调配。
但连弩毒箭,都是远程兵器。
在山地间用刀剑,肯定不太合适,而且与武陵蛮而言,那东西也太过奢侈。
“老师,我印象里,曾在贺齐叔父那边,见过一些山越兵器。”
“哦?”
“山越人好用一种名为铁镩的兵器,配以小盾防身,威力极为惊人。山越人称之为排镩手,近战时威力巨大。而且,这铁镩和小盾,打造起来方便容易,也不是很重。贺齐叔父说,当初山阴之乱时,山越排镩手,给他制造了不小的麻烦……若不是后来他用计,未必能胜得过。”
贺齐,在演义当中,并未登场。
但是在正史里,这贺齐贺公苗,却是江东一员上将,更是智将……
孙策早期征伐会稽,可以说这贺齐,有一半以上的功劳。甚至相比下,他的功劳比周瑜还大。不过周瑜好水战,贺齐善于山地战,性质不同,两人也没什么矛盾。孙策死后,孙权曾有意对贺齐进行打压,可是却又担心贺齐背后,庞大的会稽士族力量,最终也只能与贺齐妥协。
不过,也就是因为这原因,贺齐在孙权掌权后,几乎少有统兵机会。
一直为会稽太守,坐镇山阴,震慑山越。
用陆逊在私下里与曹朋的通信而言:“征伐江东,有两大难处。
一为水军,守御大江天堑;二为贺齐,最善陆战,虽友学未必能与之争雄。”
贺齐,是一个孙权埋没的名将。
终其一生,都是治理地方,打击山越。
虽然才能卓著,却因为对孙策的忠心,乃至于比周瑜都有不足。不管怎么说,周瑜是水军大都督,而贺齐,却始终留在会稽,未曾出战……
曹朋当然知道贺齐的厉害,但是却没有太多的交集。
眉头紧蹙,他沉吟片刻后问道:“伯文,能画出那排镩的模样吗?”
“当然可以!”
一旁马谡,立刻铺开了纸张。
邓艾则拿出一支炭笔,递给了孙绍。
孙绍想了想,在纸上画出排镩的形状。说穿了,那铁镩就是一种类似于短矛的兵器。不过比短矛更短,甚至不足两尺五寸。刃长一尺,成扁平状,两面开封,中间凸起……有点像三尖两刃刀,但更细,更窄。
排盾比普通的团牌要小三分之一,但拿起来更加方便。
武陵蛮人的个头,普遍偏低。若团牌太大,则会成为负担。这种山越团牌,明显更为合适。
曹朋大致上了解了排镩的形状后,便使人找来了祝道。
祝道,而今为将军府掾属,与王双共同执掌闇士。
“你立刻持此图,赶赴荥阳。
请王荣太守代为加工,打造这图纸上的兵器。而后,我给你三十天时间,与史老大一起研究出一套使用排镩的招数,方便在山林之中使用。
不必太复杂,简单明了,而且尽可能发挥出这排镩的威力即可。”
史阿身为东汉末年一代剑术宗师王越弟子,其武学底蕴之高明,自不需赘言。虽然瘸了一腿,残了一手,可是在这些年来,却凭借其底蕴,创出左手剑,变得更加厉害。在去年与雒阳几位剑手交锋中,几乎无一人能抵挡他三招,重又恢复了当年声望。
不过,史阿在恢复了之后,依旧留在荥阳,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隐士生活。
曹朋把当初蔡琰的那个庄子,赠给了史阿。
史阿也是见惯了风雨,实无意再回从前的圈子。帮着曹朋训练一下闇士,平日里或是在洞林寺礼佛,或是在洞林湖泛舟游玩,逍遥快活的紧。
祝道立刻领命,连夜赶奔荥阳。
而曹朋呢,则继续研究无当飞军的细节问题,不知不觉,已然天亮……
送走了沙摩柯和王平,曹朋带着庞统和法正连夜写好的治荆南策,呈报曹操。
至于曹操会有什么反应?
却不是曹朋,可以揣测出来。
数日后,曹彰领着秦朗,登门拜访。
“老师,却做得好事!”
一见曹朋,曹彰就苦笑摇头。
秦朗站在一旁,则好奇的打量曹朋。
他也早就听说了,有这么一个族兄,号称是曹氏宗族之中,最为出色的栋梁。
只可惜,秦朗一直在王府长大,并没有机会与曹朋相识。
他倒是知道,曹朋曾做过曹彰,曹冲的老师,还和曹植翻过脸,差点揍了曹植。他胆大妄为,闯过辅国将军府,砍过伏完,杀过韦端……更闯下而今显赫的‘曹阎王’之名。但在此前,他还有‘孝子’、‘性情中人’、‘点金手’等不同的称号。更是享誉士林的‘曹三篇’。
就连秦朗小时候所读的启蒙书《八百字文》、《三字经》和《弟子规》,也出自于曹朋之手。
再大一点,秦朗学了《陋室铭》和《爱莲说》。
连授业的先生,也要赞叹一声,曹公子乃当世奇才……
后来,秦朗又读了曹朋的《三十六计》,据说这《三十六计》和曹操所著的《孟德新书》,被曹操评定为,曹氏二代子弟,三代子弟必修课业。
在曹氏宗族里,称《孟德新书》为‘书’,《三十六计》为‘策’。
‘书’为本,‘策’为用!
也是未来曹氏宗族必须传承的家学之一。
曹朋,对于曹氏子弟而言,有太多的传说。
他在和秦朗一样大年纪的时候,便闯出了马中三宝,并随而今的并州牧邓稷,远赴海西,生生打下了而今的大海西格局,是两淮得以开发。
秦朗对曹朋,即好奇,也崇拜。
听闻将在曹朋门下效力时,秦朗也是激动万分!
曹朋笑道:“子文,我怎地害你了?”
“老师,你所书《上魏王治荆南策》,已经被父王所认可。
今日父王唤我过去,除了考验我近来课业外,还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父王已决定,罢了我镇北将军之职,转为镇南将军,五官中郎将,大行府都督。”
“啊?”
曹朋闻听吃了一惊,但马上欣喜若狂。
他没有想到,曹操会这么快便做出了决定,并且还做好了安排……
既然设立大行府都督,也就是说明,他同意了自己的主张。
原本,曹朋还在担心这大行府都督的人选。
毕竟若换个不晓事的,说不定会弄巧成拙。但是任命曹彰,却是合适。
曹彰早年就有和羌氐交道的经历!
驻扎北方之后,又先后与乌丸、鲜卑、匈奴、羯胡等异族进行接触。他手段强硬,但也知道怀柔,在处理异族关系上,也算得上经验丰富。
曹彰是最了解曹朋心意的人,也是坚定的支持者。
更重要的是,曹彰是曹操的儿子,也是曹操的长子,未来继承人最有力的争夺者之一。由他出任大行府都督,一方面可以表现出曹操对武陵蛮的重视,另一方面,则可以统领荆南。邓范、潘璋、魏延……哪怕是包括夏侯渊,都会尽力配合曹彰行动,更不可能给予曹彰任何刁难。
只看这人选,就可以看出,曹操对于《治荆南策》的重视。
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曹朋轻轻出了口气,“若是子文执掌,我倒是可以放心了。”
“老师放心了,可学生对此,却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这大行府都督,究竟是做什么用处?还有,对武陵蛮,又该以什么态度?
父王要我向老师讨教,正好元明要过来,学生便冒昧登门。”
曹朋闻听,顿时笑了……
“你这黄须儿,却是来向我炫耀吗?”
秦朗在旁边听得真切,吓了一跳。
曹家诸子当中,曹彰脾气最为暴烈。
据说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不管是谁,只要惹怒了他,都敢发作。就连曹操,对曹彰也无可奈何,私下里说:“若子文能压制脾气,胜子桓多矣。”
也就是说,曹彰能控制脾气的话,连曹丕都不如。
曹朋敢直呼曹彰的绰号,万一……
不过出乎秦朗意料之外的是,曹彰却没有发怒,反而嘿嘿笑个不停。
对于曹朋这笑骂,好像是非常得意,也让秦朗吃惊不小。
记得昨日,母亲拉着自己的手叮嘱:“明日就要去武乡侯那边做事,要多听话才好。武乡侯是唯一能压住世子的人,将来你要得世子所重,首先便要经过武乡侯一关。”
秦朗有些不信,可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曹朋站起来,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小册子,递给了曹彰。
“这是这两日,我着人订下一些章程,你可以拿去作为参考。
我已命沙摩柯和王平前往武陵,着手征召,操练新军。关于新军要注意的事情,我都已经写在上面。不过也只是一个框架,具体事务,还要子文随机应变。
你有子远先生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