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不勉明,则人无从倡,道无从宏,教无从成也。
——张载 《正蒙·至当》
11·10《学记》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人未安之,又进之;未喻之,又告之,徒使人生此节目。不顾安,不由诚,
不尽材,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
后告之。圣人之明,直若疱丁解牛,皆知其隙,刃投余地,无全牛矣。人之
才足以有为,但以其不由于诚,则不尽其才。若曰勉率而为之,则岂有由诚
哉!
——张载 《礼记说》
11·11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
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祥恭敬。
——张载 《礼记说》
11·12孟子说:“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
非。”非惟君心,至于朋游学者之际,彼虽议论异同,未欲深校。惟整理其
心,使归之正,岂小补哉!
——张载 《孟子说》
… 页面 37…
卷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
官隆福盛之家
12·01濂溪先生曰: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
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周敦颐 《通书·过》
12·02伊川先生曰: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德逾于禄,则虽盛而非满。自
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丧败者也。
—— 《程氏易传·泰传》
12·03人之豫乐,心悦之,故迟迟,遂至于耽恋不能已也。《豫》之六
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终日。如二可谓见几而作者也。
盖中正故其守坚,而能辨之早,去之速也。
—— 《程氏易传·豫传》
12·04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则骄侈生,
乐舒肆则纲纪坏,忘祸乱则衅孳萌,是以浸淫不知乱之生也。
—— 《程氏易传·临传》
12·05《复》之六三,以阴躁处动之极,复之频数而不能固者也。复贵
安固,频复频失,不安于复也。复善而屡失,危之道也。圣人开迁善之道,
与其复而危其屡失,故去“厉无咎,”不可以频失而戒其复也,频失则为危,
屡复何咎?过在失而不在复也。
—— 《程氏易传·复传》
12·06睽极则喭戾而难合,刚极则躁暴而不祥,明极则过察而多疑。睽
之上九,有六三之正应,实不孤。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如人虽有亲党,
而多自疑猜,妄生乖离,虽处骨肉亲党之间,而常孤独也。
—— 《程氏易传·睽传》
12·07《解》之六三曰:“负且乘,致寇至,贞吝。”传曰:小人而窃
盛位,虽勉为正事,而气质卑下,本非在上之物,终可吝也。若能大正,则
如何?曰:大正非阴柔所能也。若能之,则是化为君子矣。
—— 《程氏易传·解传》
12·08《益》之上九曰:“莫益之,或击之。”传曰:理者天下之至公,
利者众人所同欲。苟公其心,不失其正理,则与众同利,无侵于人,人亦欲
与之,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损于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
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
—— 《程氏易传·益传》
12·09《艮》之九三曰:“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传曰:夫止道
贵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时,而定于一,则处世乖戾,与物睽绝,其危甚矣。
人之固止一隅,而举世莫与宜者,则艰蹇忿畏,焚挠其中,岂有安裕之理?
厉薰心”,谓不安之势,熏烁其中也。
—— 《程氏易传·艮传》
12·10虽舜之圣,且畏巧言令色,说之惑人,易人而可惧也如此。
—— 《程氏易传·兑传》
12·11治水,天下之大任也,非其至公之心,能舍己从人,尽天下之议,
则不能成其功,岂方命圮族者所能乎?鲧虽九年而功弗成,然其所治,固非
… 页面 38…
他人所及也。惟其功有叙,故其自任益强,喭戾圮益甚,公议隔而人心离矣,
是其恶益显,而功卒不可成也。
—— 《程氏经说·书解》
12·12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个身与心却不要好。苟
得外面物好时,却不知道自家身与心已先不好了也。
—— 《二程遗书》卷一
… 页面 39…
卷十三异端之学 (略)
卷十四圣贤气象
有自然祥和之气
14·01明道先生曰:尧、舜更无优劣,及至汤、武便别。孟子言“性之”、
“反之”,自古无人如此说,只孟子分别出来,便知得尧、舜是生而知之,
汤、武是学而能之。文王之德则似尧、舜、禹之德则似汤、武。要之皆是圣
人。
—— 《二程遗书》卷二上
14·02仲尼,元气也;颜子,春生也;孟子并秋杀尽见。仲尼无所不包,
颜子示“不违,如愚”之学于后世,有自然之和气,不言而化者也。孟子则
露其才,盖亦时焉而己。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
岩之气象也。观其言皆可见之矣。仲尼无迹,颜子微有迹,孟子迹著。孔子
尽是明快人,颜子尽岂弟,孟子尽雄辨。
—— 《二程遗书》卷五
14·03曾子传圣人学,其德后来不可测,安知其不至圣人?如言“吾得
正而毙”,且休理会文字,只看他气象极好,被他所见处大。后人虽有好言
语,只被气象卑,终不类道。
—— 《二程遗书》卷十五
14·04传经为难,如圣人之后才百年,传之己差。圣人之学,若非子思、
孟子,则几乎息矣。道何尝息?只是人不由之。“道非亡也,幽、厉不由也。”
—— 《二程遗书》卷十七
14·05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己失;扬子虽少过,然己自
不识性,更说甚道?
—— 《二程遗书》卷十九
14·06董仲舒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董子
所以度越诸子。
——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14·07孔明有王佐之心,道则未尽。王者如天地之无私心焉,行一不义
而得天下,不为。孔明必求有成而取刘璋。圣人宁无成耳,此不可为也。若
刘表子琮,将为曹公所并,取而兴刘氏,可也。
—— 《二程遗书》卷二十四
14·08韩愈亦逝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中言语虽有病,然自孟子而后,
能将许大见识寻求者,才见此人。至如断曰:“孟子醇乎醇。”又曰:“荀
与扬,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若不是他见得,岂千余年后,便能断得
如此分明?
—— 《二程遗书》卷一
14·09学者本是修德,有德然后有言。退之却倒学了,因学文日求所未
至,遂至有得。如曰:“轲之死不得其传。似此言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
凿空撰得出,必有所见,若无所见,不知言所传者何事。
—— 《二程遗书》卷十八
14·10伊川先生撰 《明道先生行状》曰: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
… 页面 40…
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忠诚贯于金石,孝悌通于
神明,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
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苍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不足以形容。
先生行己,内主于敬,而行之以恕。见善若出诸己,不欲弗施于人。居广居
而行大道,言有物而动有常。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同茂叔论道,
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
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于孝
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辩异端似是之非,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
未有臻斯理也。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其言曰:“道之
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难辩。昔之惑人也乘其迷
暗,今之人人也因其高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言为无
周遍,实则外于伦理。穷深极微,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
固滞,则必入于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诞妖异之说兢起。涂生民之耳目,溺
天下于污浊。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是皆正路之蓁
芜,圣门之蔽塞,辟之而后可以入道。先生进将觉斯人,退将明之书。不幸
早逝,皆未及也。其辩析精微,稍见于世者,学者之所传耳。先生之门,学
者多矣。先生之言,平易易知,贤愚皆获其益,如群饮于河,各充其量。先
生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
有序。病世之学者舍近而趋远,处下而窥高,所以轻自大而卒无得也。先生
接物,辨而不间,感而能通,教人而人易从,怒人而人不怨。贤愚善恶,咸
得其心。狡伪者献其诚,暴慢者致其恭。间风者诚服,睹德者心醉。虽小人
以趋向之异,顾于利害,时见排斥,退而省其私,未有不以先生为君子也。
先生为政,治恶以宽,处烦而裕。当法令紧密之际,未尝从众为应文逃责之
事。人皆病于拘碍,而先生处之绰然。众忧以为甚难,而先生为之沛然。虽
当仓卒,不动声色。方监司兢为严急之时,其待先生率皆宽厚。设施之际,
有所赖焉。先生所为纲条法度,人可效而为也。至其导之而从,动之而和,
不求物而物应,未施信而民信,则人不可及也。
—— 《二程文集》卷十一《明道先生行状》
14·11侯师圣云: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
了一个月。”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俟立。既觉,顾谓曰:
“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 《二程遗书》卷十二
14·12刘安礼云:明道先生德性充完,粹和之气,盎于面背,乐易多恕,
终日怡悦。立之从先生三十年,未见其忿厉之容。
—— 《二程遗书》附录《门人朋友叙述》
14·13吕与叔撰《明道先生哀词》云:先生负特立之才,知大学之要;
博文强识,躬行办究;察伦明物,极其所止;涣然心释,洞见道体。其造于
约也,虽事变之感不一,知应是心而不穷;虽天下之理至众,知反之吾身而
自足。其致于一也,异端并立而不能移,圣人复起而不与易。其养之成也,
和气充浃,见于声容,然望之崇深,不可慢也;遇事优为,从容不迫,然诚
心恳恻,弗之措也。其自任之重也,宁学圣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宁
以一物不被泽为己病,不欲以一时之利为己功。其自信之笃也,吾志可行,
不苟洁其去就;吾义所安,虽小官有所不屑。
—— 《二程遗书》附录
… 页面 41…
14·14吕与叔撰《横渠先生行状》云:康定用兵时,先生年十八,慨然
以功名自许,上书谒范文正公。公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
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以为未
足,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祐
初,见程伯淳、正叔于京师,共语道学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
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晚自崇文移疾西归横渠,终日危坐一
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
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性,变
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己。闻者莫不动心有进。尝谓门人:“吾学既
得于心,则修其辞;命辞无差,然后断事;断事无失,吾乃沛然。精义入神
者,豫而己矣。”先生气质刚毅,德盛貌严。然与人居,久而日亲。其治家
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语人。虽有未喻,安行
而无悔。故识与不识,闻风而畏,非其义也,不敢以一毫及之。
—— 《张子全书》卷十五
… 页面 42…
续近思录
卷一道体
此卷论道体,黄勉斋所谓“无物不在,无时不然,流行发用,无少间断”
者是也。学者溯本原而穷其究竟,则学问之纲领在是矣。
1·01朱子曰:这道体浩浩无穷。
1·02朱子曰:道体浑然,无所不具,而浑然无不具之中。精粗本末、
宾主内外,有不可以毫发差者。故虽文理密察、缕析毫分,而初不害其本体
之浑然也。
1·03朱子曰: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若不见得,
则虽生于天地间,而不知的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
人之理矣。
1·04朱子曰: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只寻时,先从自己身上寻起。
所以说,“性者道之形体。”
1·05朱子曰:仁,只是个浑然温和的。其气则天地阳春之气,其理则
天地生物之心。
1·06朱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由尔。
1·07朱子曰:圣人之道如饥食渴饮。
1·08朱子曰:圣人之道,有高远处,有平实处。
1·09朱子曰:天理固浑然,然谓之理,便是有个条理的。故其中仁义
礼智,合下便各有一理,不相混杂。以其未发,莫见端绪,不可以一理名,
是以谓之浑然。非是里面都无分别,而仁义礼智后来施次生出也。天理只是
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1·10文蔚曰:先生《易说》中谓“伏羲作易,验阴阳消息两端而已。”
此语最尽。朱子曰: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只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
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一气
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所以阴阳做一个说亦得,做两个说亦得。
1·11朱子曰:在天地则为阴阳,在人则为善恶。有不善未尝不知,知
之未尝复行。不善处便是阴,善处便属阳。“上五阴,下一阳”,是当沈迷
蔽锢之时,忽然一夕省觉,便是阳动处。
1·12朱子曰:始者气之始,生者形之始。
1·13朱子曰:天命之性,若无气质却无安顿处。且如一勺水,非有物
盛之,则水无归着。程子云:“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
之则不是。”所以发明千古圣贤未尽之意,甚为有功。大抵此理有未分晓处,
秦汉以来传记所载,只是说梦。韩退之略近似。千有余年得程先生兄弟出来,
此理益明。
1·14道夫问:气质之说始于何人。朱子曰:此起于张、程。某以为极
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读之使人深有感于张、程,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此。
如韩退之《原性》中说三品,说得也是,但不曾分明说是气质之性耳。性哪
里有三品来!孟子说性善,但说得本原处,下面却不曾说得气质之性,所以
办费分疏。诸子说性恶与善恶混。使张、程之说早出,则这许多说话自不用
纷争。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1·15朱子曰:性是未动,情是
已动,心包得已动未动。盖心之未动则为性,已动则为情,所谓“心统性情”
… 页面 43…
也。欲是情发出来底。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
但波澜有好底,有不好底。欲之好底,如“我欲仁”之类;不好底则一向奔
驰出去,若波涛翻浪;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如水之壅决,无所不害。
孟子谓情可以为善,是说那情之正,从性中流出来者,元无不好也。因问:
“可欲之谓善”之“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