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支撑者-第2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遍之后,终于,大部分人学到了十成。

    明中信满意地点点头,令大家今后要相互学习。

    “这套招法,你们要细细揣摩,切不可如朱寿般私自改动,否则只怕会出现不可测的后果!尤其是我不在你们身边,也无法随时监管你们!今后,你们成为袍袍泽,要相互监管!切记,切记!”明中信望着学员们肃然叮嘱道。

    学员们齐声应是。

    “如何?这次,你尽数学会了吗?”明中信望着朱寿。

    朱寿高,讪然点头。

    “好,今后我不在的这段时间,你就好好调整内息,熟练招式,自有好处!”

    “是,大哥!”朱寿望着明中信眼圈一红。

    “本来,我还想着什么时候能见着你,与你告别,今番正好你来了,咱们兄弟就在此告别吧!”明中信走上前去,拍拍朱寿的脑袋,老气横秋道。

    朱寿不自然地躲开明中信的魔爪,但眼圈却是更红了。

    “对了,我这儿记录了一些东西,你无聊之时看看吧!只当是个消遣!”说着,明中信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子,递给朱寿。

    朱寿有些不解地看看明中信,接过小册子。

    “记住,不可外传,如果看完,收好,或者消毁它!”明中信叮嘱道。

    朱寿一听,郑重其是地将小册子收入怀中。

    “好了,今日我亲自下厨,与你作别!对了,大家都有份!”明中信见朱寿收好,故作潇洒地一笑,转头望向大家道。

    如果是往日,大家听得明中信要亲自下厨,必是眼冒绿光,垂涎三尺,然而,今日大家听得此言,却没什么反应,尤其是学员们,更是眼圈发红,有些情难自禁。

    明中信见大家情绪不高,故作不知,一摆手,问道,“好了,我去准备,谁来帮忙?”

    大家面面相觑,一时反应不过来,转而看向明中信。

    “看来,得我点名了!”明中信微然一笑,一指学员中间,“你,你,还有你,跟我来!”

    说完,明中信逃也似地冲出了大厅,直奔后厨。

    大家对视一眼,苦笑一声,推了几位被点名的学员一下,让他们跟随而去。

    福伯闭了闭眼,将眼中的泪花偷偷挤去,上前冲朱寿道,“朱少爷,还请上座,稍稍等候一下。”

    朱寿点点头,不声不响地转身坐在椅上发呆。

    “大家各司其职,下去各自安排吧!别呆在这儿了!”福伯冲大家吩咐道。

    明府精英,像孙宇、师逸房等在大厅中找地方坐下,继续发呆想事。

    学员们一哄而散,各自准备其事。

    而此时,出了大厅的明中信长出一口气,环视一眼明宅大院,这就是自己在京师的基业啊!

    随后,甩甩头,将离愁别绪甩了出去,直奔厨房。

    此时,王守仁刚刚从刘府出来,抬头看看天色,长出一口气,目光一凝,转头深深看了刘府匾额一眼,大踏步而去。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各行其事,忙碌不已,各自完善手头的事务,同时,不断出入明宅,询问明中信。

    而朝廷各部协作连动,为钦差出行准备。

    终于,这一日,万事俱备,钦差即将起行。

    提到“钦差”,一般人脑中浮现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官员手拿尚方宝剑,口含天宪,诛杀贪官,为民申冤。从字面上看,“差”是临时性质的,钦差不是一个常设官职,而是某一时因某一事,皇帝派出信得过的人四处巡视,差事办完了,使命也就完成了。钦差的出现,一种原因是某种突发事件,关系到政局的稳定,如灾荒、民变发生,不能循规蹈矩地依靠行政体系运转来应对,皇帝只得临时派出官员,越过已有行政程序,去“救火”;另一种原因是已有的监察体系已经生锈了,皇帝觉得对原来的官僚体系有失控之忧,于是派心腹来直接处理政事,恐吓官员。

    而本次派遣钦差王守仁,就属于第一种情况。

    何谓“钦差”,顾名思议,“钦差”是由皇帝(国王)亲派外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的统称。“钦差”大致可分为两个发展时期。

    1。“特使”。“特使”最早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战争频发,“特使”主要扮演军事外交活动家的角色,如《左传?成公九年》载,“兵交,使在其间可也”。秦汉时期,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皇帝不断派遣“特使”处理内外重大事宜,这时的“特使”主要负责出使外国和少数民族地区、监督军务、督修水利、督修堤防、征聘人才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特使”的特点,一是负责访民疾苦、抚恤百姓,如南朝宋多次派大使“观风采政”、“广求民瘼”、“案行灾害”、“巡行抚恤”;二是督催地方政务,如南朝宋孝文帝遣使督催郡县赋税;三是负责督捕盗贼、治理案狱、刺举吏民奸非等,如曹魏的“校事”、北魏的“候官”。隋唐尤其是唐朝的“特使”制比较成熟。首先是“特使”的派遣范围扩大,几乎运用到一切领域,除了前代在军事、吏政等方面派“特使”外,更注重派遣督理经济事务的“特使”,如两税使、转运使、盐铁使、青苗使、铸铁使等;其次“特使”行事有明确的规范,如唐太宗贞观二十年遣大理卿孙伏伽、黄门侍郎褚遂良等22人以“六条”巡察四方,黜陟官吏。以后数遣使者,或名按察,或名巡抚。至唐玄宗天宝五年正月,命礼部尚书席豫等分道巡按天下风俗及黜陟官吏。巡抚、巡按的出现,为大明钦差巡抚、巡按的设立奠定了基础。五代、宋的“特使”派遣基本沿袭唐朝,只是北宋皇帝很重视派亲信监军,初名“走马承受公事”,徽宗时改称“廉访使者”,钦宗又复旧名。金元时特命使臣巡察地方更达到经常化,如金世宗“凡数岁一遣使黜陟之”。总起来说,大明以前的“钦差”有如下特点:一是名称含混,特使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称谓标准,具有随意性;二是“特使”的权限相对较小,多属巡察、监督、办理事务等权限。

    2。钦差。“钦差”之名正式使用是从大明开始的。开国之初大明设官分职咸有定额,往莅职掌者领部檄焉,皆不颁敕,不称钦差。其后因事繁难,添设职掌,各于其职衔上加‘钦差’二字。”而大明巡抚职官的出现,即标志“钦差”的出现,这可从大明臣子奏议中即可看出,“臣闻国初未尝有巡抚,宣德间始设于南直隶、河南、山、陕,今则除浙江福建外悉有常置。秩皆都御史也,方领制置之权,腹里则兼转运之职,手持敕旨以便宜行事”。将上述两文比照,可知,宣德时巡抚手持敕旨,其职衔上方加“钦差”二字。之后,大凡由皇帝特派奉敕旨(或敕书)处理大事的官员,其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简称为钦差),如“钦差总督军门”、“钦差巡按御史”、“钦差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处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大明“钦差”制的特点,一是正式命名“钦差”,体现了皇权专制得到高度的强化。御音曰钦敕,御使曰钦命,因而“钦差”比“特使”更能体现皇权专制的特征。二是“钦差”的职掌、权限规定更加具体、细致。

    钦差的钦封职能是十分复杂的,但一般都有权力的象征物,如秦汉“钦差”持“节”,大明钦差奉“敕”等。另外,从“特使”到钦差,也反应了钦差赵来越受到重视,其权力也渐大、职责渐重、地位日隆、影响愈深,这与皇权逐渐强化是一致的。

    在大明常规官僚体制中,各级官吏的职掌、权限、升降奖惩等都有较为固定的程序,而“钦差”则显得模糊,富于弹性和变化性,加之“钦差”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得难以找到“钦差”的内在规律性。然而,将“钦差”放在常规官职中对比考察,“钦差”有其共同的特性。

    1。自主权。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除皇帝外,其他角色均无多大权力,一切权力均由皇帝一人控御。比如,最底层的县令的任用升降多由皇帝亲自面试过目,而县令的生死更不是一般官员所能定夺的。除帝王之外,各级官吏都受制于人,没有自主权。而“钦差”不同,他们往往被皇帝赋予自裁的权力,甚至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这在政制中是独特的。如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 年)“遣严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太守稍一犹豫,严助就下令斩一司马,太守只得服从命令。有时,“钦差”还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用“先斩后奏”,或“斩而不奏”的办法行使权力。如魏晋南北朝“以持节为重,南齐书王敬则枉杀路氏,路家诉冤,上责敬则,人命至重,何以不启闻?敬则曰:‘臣知何物科法,见背后有节,便谓应得杀头’”。可见“钦差”权力之大。当然,大部分“钦差”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不能任意妄为,如大明成化九年派钦差抚治江西,明确指出,钦差有权惩治三司佐贰官以下贪酷不法者,“凡有益于军民者,悉听便宜处置,”但“事干方面正官,具奏究治”。自主权使“钦差”有别于许多正规官职权而具有皇权的某些特性,因之有人将“钦差”看成皇权的象征。

    2。专职化。上至皇帝下至县官都实行集权统治,他们往往集政治、军事、法律、教育诸权力于一身,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种管理体制具有宏观控御的性质,但又往往难以面面俱到。“钦差”则不同,他往往具有专职化的特点。或处理某件冤案,或处理某件外交纠葛,或镇压某场起义,或巡察吏治、风俗,或督理某些经济事务等。可见,使“钦差”专职化可使他们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解决重大问题。

    3。独立性。“钦差”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容易受地方复杂关系的牵制,游离于盘根错节的地方关系网之外,有助于办事公正;二是不受正规官僚体制中的上下级之间的等级关系的束缚,可以独立办事;三是设置自由,废止亦自由,全看办事的效果和皇帝的意愿。

第五百九十四章 长亭践行() 
京师传言纷乱,但当事人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把事来排,王守仁、明中信二人经过几日的安排拜访,终于将手头之事告一段落。

    在各方瞩目之下,王守仁这位赈灾云南的钦差终于要起行了。

    这一日,艳阳高照,风清气爽。

    钦差王守仁上殿领取“敕”,向弘治辞行。

    作为幕僚,明中信及其仪仗停在皇宫门口,静候钦差王守仁。

    明中信身后是赵明兴,以及几位武堂学员,紧紧跟随着他。

    明中信打量着眼前的钦差仪仗,好奇不已。

    毕竟,他也没有见过钦差仪仗,此时有机会,岂能不打量一番!

    仪仗之前,立着两位骑马的将军,顶盔贯甲,目不斜视地望着皇宫大门。

    之后,有两队共二百人的卫士,分列左右,穿着鲜亮甲胄,手持明晃晃的长枪立在前面,后面紧跟着一百兵士,打着刺绣绘画的各色旗帜,木雕铁打金装银饰的各样避、肃静、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一对又一对……随后,是一柄题衔大乌扇,一张三檐大黄伞儿,罩着一顶八抬大轿。

    身后的赵明兴等人更是左看看右看看,新奇不已。

    吱呀呀,宫门大开,只见一位青年官员双手捧着敕书,当先踱步而出,只见他面如冠玉,双目神光闪现,顾具生辉。

    哟,这就是钦差吗?太年轻了吧!明中信心中一动。

    咦!旁边的赵明兴口中发出一声,明中信转头望向他,却只见他满面的震惊之色,指着钦差,说不出话来。

    难道明兴认识他?明中信有些惊讶,他何时论识的?

    然而,此时的场合根本无法询问,却只见那两位将军翻身下马,迎了上去。

    明中信连忙,紧走两步,迎上前去,毕竟,他可是钦差的幕僚,之前因为家中琐事,未曾去钦差府上拜访,就有些失礼,如今第一次见,如果再没礼貌,只怕人家更是会对自己有意见啊!

    “末将吴起见过钦差大人!”

    “末将李兵见过钦差大人!”

    二位将军上前行礼道。

    “二位将军有礼!恕王某有旨在身无法全礼!”王守仁冲二位将军一点头,回礼道。

    “钦差大人客气!”

    “学生明中信见过钦差大人!”明中信见二位将军见完礼,连忙上前行礼道。

    “明幕僚有礼!”王守仁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上下打量一番明中信,点头道。

    明中信笑笑,躲过一旁。

    王守仁也不客气,不再看他们,转身向身后道,“各位大人留步,王某就此别过!告辞!”

    嚯,却只见王守仁身后站着一群身着官服之人,一个个头载乌纱帽,身着红袍,满面威严。

    嚯,看这服饰居然尽皆是四品以上官员,而且以三四品为多。

    大明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明中信只是听刘大夏为他介绍过,但却未曾见过,乘此机会,细细观瞧一番,心中默默对比,将这官场中的第一课补齐。

    “王大人,此行身负重任,还望殚精竭虑,此去云南,控制灾情,安抚百姓,建功立业,为陛下分忧!”为首之人谢迁冲王守仁道。

    “王某自当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守仁一脸正气,满情激情道。

    谢迁点点头,微笑不语。

    “祝王大人一路顺风!”众官员上前,冲钦差王守仁,回礼道。

    王守仁冲大家点点头,手捧圣旨,返身来到八抬大轿前,轿夫掀起前帘,令得王守仁入轿。

    待两位武将、明中信及学员们纷纷上马,轿边一位差役高声叫道。

    “钦差起行!”

    一声令下,随着十三声锣声响起,仪仗队伍哄然起行。

    在这里,咱们得介绍一下官员出行的规矩。

    官员出行(或者出巡)所乘坐及随行的仪仗也都有严格的区别。各方面都体现了等级上的区别。除了微服出行,官员出行所用回避、肃静、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金瓜、尾枪、乌扇、黄伞等随行仪仗之外,还要“鸣锣开道”,提醒前面的百姓人等避让。州县官出行鸣锣,打三响或七响,称为三棒锣、七棒锣,意为“速回避”、“军民人等齐回避”。道府出行鸣锣,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回避”。节制武官的大官出来,要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回避”。总督以上官员出来,因是极品,打十三棒锣,意为“文武百官官员军民人等齐回避”。官员出行时鸣锣开道,被认为是必行的官仪;仪仗大小、鸣锣多少下,也都反映了所使相应此仪仗官员的品级大小。

    而钦差出行,按督抚出行规矩,故敲十三下锣。

    “停轿!”刚出城门,却只听八抬大轿之中传来一声命令。

    钦差仪仗立刻停下,众人目光纷纷望向八抬大轿。

    却只见钦差王守仁从停下的八抬大轿中出来,嚯,早已经换了一身短衫,显得更加英武挺拔。

    好一个俊秀的青年!众人心中喝彩道。

    “钦差大人,有何吩咐?”二位武瘵催马上前拱手问道。

    “牵匹马来!”王守仁吩咐道。

    二位武将一愣,对视一眼,齐齐请示道,“难道钦差大人要骑马?”

    “嗯!”王守仁点点头。

    “备马!”吴起转头冲后面吩咐道。

    “是!”队伍中自有人应声。

    “收起一切繁琐之物,放入马车,快马加鞭,赶往云南!”王守仁吩咐道。

    什么?二位武将一阵愕然,这位可真是雷厉风行啊!刚刚出了京师,居然就要快马加鞭赶赴京师。

    旁边的明中信一听,也是一惊,不由得以怪异的目光投向王守仁,这位钦差是真的心系百姓?还是做秀呢?

    在明中信的神识笼罩之下,这钦差的语气语出真诚,应该不会是做秀啊!

    难道,自己今次摊上了一位为民做主、想做实事的钦差?值得观察啊!

    无论如何,钦差大人是这支队伍的一把手,他的命令无人敢于反抗,整条队伍依令而行,纷纷将繁琐之物收起,放入仪仗之后的马车之中,将目光望向钦差大人,静候起行命令。

    王守仁不管众人的目光,吩咐完后,来到为他准备的马匹前面,翻身上马,利落的身手令得明中信眼中精光一闪,看来,这位还真不是文弱书生啊!

    “起行!”王守仁一声令下,快马冲向前面。

    二位武将一挥手,大队人马奔跑了起来,一阵烟尘腾起。

    明中信微微一笑,催马跟随,看你能坚持到何时?

    不声不响,整支队伍不声不响向前赶去。

    令明中信惊异的是,这支队伍居然未曾有掉队之人,即便是那步兵也是如此,这可就不得了了啊!难道大明的步兵也是如此厉害?

    再看看前面的钦差王守仁,明中信的眼中更是闪过一丝兴趣,有趣啊!这位钦差可真是不同寻常啊!这支队伍也不同寻常!

    远处一座小亭呈现人前,令他们惊异的是,小亭前居然有三股人马站立着,仿佛等人一般。

    明中信却是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一缕微笑浮现于嘴角。

    前面一马当先的钦差王守仁脸浮喜色,缰绳一拉,马匹的速度减了下来。

    “停!”钦差王守仁举手命令道。

    霎时间,整支队伍马匹嘶叫之声响起,然而,队伍却是整齐划一地缓缓停了下来。

    这一幕被明中信看在眼中,满眼的不可思议,连忙将神识罩向这支队伍。

    他可未曾想到,这支队伍的表现居然如此精悍!要知道,令行禁止,这可是精锐的标准啊!随便一支钦差队伍就是如此精悍之伍,这可是出了他的意外!

    然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