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雄霸海外-第3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国得到了西面和南面的大量地盘,与西面的喀尔喀蒙古部族以及布里亚特部族、土尔扈特部族接壤,直达明国的淮河边。

    腾机思的意思是:“清国大量占据蒙古地方,是时候把土地还给我们蒙古人!”

    “长城南边、关内的地盘,是汉人自古以来的领土,我们不会要!”

    “辽东走廊,宁远锦一线,是汉人长期经营的地方,我们也不会要!我们要的是宁远锦西面的土地,那也是我们蒙古人的地方。”

    “以辽阳、盘锦、沈阳为界,南方是你们的,北方是蒙古的,至于沈阳北方的土地,则谁能够占领,就是谁的,兄弟你看可好?”腾机思皮笑肉不笑地道。

    呵呵,这杀猪刀一刀下去,切得够狠的。

    甘辉微微一笑道:“大哥若能打败清国,所占的地方,兄弟我一寸也不会要!”

    他收敛笑容道:“我们牺牲了这么多人力,花费了这么多的物力,打败了清国,得到他们的土地,我们一寸也不会让出来!”

第832节 领袖的关外攻略(订阅多更得多)() 
腾机思争辩道:“我所要的,都是蒙古的土地,被清国占领,现在是物归原主!”

    甘辉淡然道:“以前是蒙古的地方,但蒙古守不住,失去了,就不是蒙古的土地。我们明军打败了清军,夺取了这些土地,就是我们明国的。”

    他指出道:“这是打出来的土地,谁敢相让?我们虽为兄弟,但为弟实在不敢私相授受,把抛洒过热血与牺牲的生命的土地相让,一寸也不行!”

    “嘿嘿,真要这么做,我都回不得南京,路上就被领袖派人持刀给宰喽!”甘辉嘿然道。

    这道理腾机思也明白,换作是他打下来的地盘,谁来都不会让!

    他也不能死皮赖脸,而且他对于明军的战斗力也有所畏惧,他心中明白,蒙古人一团散沙,打不过鞑靼人,而鞑靼人打不过新明军,要是蒙古人对阵新明军?

    八千蒙古人打不过四千鞑靼人,一千明军骑兵却敢迎战四千鞑靼人,然后三千明军骑兵打败了三千鞑靼人!

    腾机思勉强道:“你们在关外人少,这么多的地盘,哪能占得下,而且原来地盘都是蒙古人,不给回他们,将来难免起争端,甚至打仗,何苦呢。”

    “再说了,这次我们跟随你们一起打清国,好处没捞到多少,也说不过去!”腾机思继续道。

    甘辉失笑道:“大哥!我们当初可没有找你们哪!”

    他正色道:“察哈尔的地盘,由我们大明所继承,之前那些蒙古人不能守住,我们大明来守,至于能不能守住,不必操心。”

    ”我们愿意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与各个部族开展公平公道的互市贸易,互通有无。”甘辉道。

    “至于能不能守得住?谢谢关心!我们将移民实边,充实边疆地区!”甘辉告诉腾机思道:“领袖早就作出决定,向边境地带移民,在军队的保卫下开垦耕种,以提供军粮,加强边防,现在只是第一步,先占宁远锦、辽阳、沈阳一线,军队遥控察哈尔,下一步就是实控察哈尔!”

    领土问题不容谈判,话不投机半句多,腾机思失望而归。

    他回去与诸蒙古首领商议,首领们叫嚣起来:“我们蒙古的土地,岂能他们占有!”

    腾机思双眸一翻道:“那你们说怎么办?”

    打?

    好主意,你行你上啊!

    腾机思那么聪明的人,岂会帮那些家伙火中取粟!

    说到打仗,蒙古人也怼了,他们知晓明军的战斗力,他们连鞑靼人都干翻了,蒙古人怎么是对手!

    于是不了了之,但第二天,蒙古人接到了消息,明军出动三千人,进入察哈尔地区巡逻,宣示主权!

    腾机思的拜访反倒提醒了甘辉,他宣布凡是鞑靼人实控的地盘,尽属于大明所有!

    如此,大明的疆域延伸到关外,包括了宁远锦一线往西,该处地区原本是蒙古人所属,后来鞑靼人多次从那些地区进入大明北方(绕过宁远锦防线),甘辉不客气的将其收归所有;然后是察哈尔地区,那大块的地盘的原主是林丹汗,他当时强盛,与鞑靼人是一山不容二虎,双方大打出手,结果林丹汗败阵逃跑,地盘归黄台吉所有,连老婆都给黄台吉抢了去。

    林丹汗亲领辽河套的察哈尔部分为浩齐特、奈曼、克什克腾、乌珠穆沁、苏尼特、敖汉、阿喇克卓特和主锡惕八个鄂托克,鄂托克是蒙古语,汉译为部落、疆城、屯营地,明军宣布该些地区都归大明所有,除去苏尼特东路是腾机思的地盘,因此大明看在腾机思领军助战的份上,同意腾机思领有苏尼特东路,其余鄂托克则是大明的土地!

    大明对那些地区实行实管,设立国碑,不容他人进入!

    消息传出来,跟随腾机思的首领们大为失望,他们埋怨腾机思无法争取利益,腾机思冷笑道:“利益是靠刀箭去争取的,靠嘴得到的利益,也不牢固!”

    且说明军占据原蒙古人土地,苏尼特不敢轻举妄动,而漠南的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诸部则首鼠两端,他们既贪婪察哈尔的土地,同时又担心明军的力量,因此纵横捭阖,派人去联系漠北的喀尔喀蒙古部族,就看谁敢带头挑事了。

    甘辉知道蒙古人色厉内荏,他不客气地在立足不稳的时候派兵出动进入了原鞑靼人的地盘,遂行占领。

    至于往北的土地,甘辉宣布那里的“建州卫”,可是大明对鞑靼人的赐封哦!

    所以,往北的地盘,亦是大明所有,谁都不容占领!

    虎有伤人意,人有害虎心!

    当蒙古诸部对察哈尔土地虎视眈眈时,甘辉召集了军中参将(武三品)以上的高级军官们会议,宣布了领袖的长远攻略:“我大明,必当开拓关外土地!”

    “关外那些黑土肥厚无比,是得天独厚的宝藏,正是农业最好的土地,领袖说了,是我大明最肥沃的土地!”

    “所以一定要入我大明版图!”甘辉斩钉截铁地道。

    “诸位不用担心,领袖一定会经营关外,农业拓荒,并且发展与蒙古诸部的友好关系,开展互市,再有向北进军,进一步消灭野蛮部族,比如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把我们的国土线推向北!三管齐下,离不开军队的支持,所以诸位不用担心没仗打!“甘辉告诉部下道。

    军官们都非常高兴,他们知道领袖是海军出身,怕他对于大陆争霸不感兴趣。

    大家清楚了在关外存在重大利益,领袖会支持关外的战争,军队不是慈善机构,而是吞噬人命的暴力组织,只有打仗,才能体现军队的价值。

    “对于与蒙古人的关系,我们紧守土地,绝不能丢失一寸土地,绝不允许别人侵占我们的土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甘辉强调道:“我们不同于前明,谁敢动我们一根毫毛,领袖说了,我们就要他们十倍偿还!抢了我们的东西,我们就要他们的命,还要他们的女人!”

    他居然低声说了一句话:“莫忘记领袖是什么出身的!”

    军官们哄堂大笑!

    领袖是海贼出身,强盗来者,强盗就是靠抢劫为生,甘辉不是诋毁领袖,而是让大家知道,真要是谁敢动领袖的奶酪,领袖就会把那些人反抢到倾家荡产!

    强盗你也敢抢,找死啊!

    如此大家都明白了领袖对关外的攻略,在与蒙古人的交往、交涉时中气充足,世间交往都是你若硬了,别人就软了,让蒙古人充分地感受到明人的强硬,蒙古人反倒不敢轻举妄动。

    甘辉向北京留守处急报,要求明年开春组织移民,充实宁远锦以西及察哈尔地区!

第833节 劝降鞑靼人(请订阅好买面粉制饼)() 
建州左卫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境内)是座小城,县城狭小,一出城门就是郁郁葱葱的林海,河流也多,有上半百之数。

    正是满洲鞑靼人的“龙兴之地”,明嘉靖三十八年(559年)二月二十一日,老野猪皮出生在赫图阿拉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

    此间森林茂密,所以吹嘘鞑靼人什么“弓马娴熟”那是吹牛p,老野猪皮少年时期与兄弟舒尔哈齐等人是以挖人参、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捡木耳等方式为生,而不是过着放牧牛羊,傲啸草原的生活。

    之所以会马,是他常至抚顺关马市与汉人、蒙古人进行贸易活动。在此期间,努尔哈赤学会骑马,习得蒙古语,对汉语也有了基本的认知。

    他的发家,是他在抚顺期间,曾被辽东总兵李成梁收留,成为其麾下侍从。

    傍上恩主后,老野猪皮发达了,和他的儿子黄台吉,加上其他的好基友,以区区不足十万能战之众,硬是将恩主的东家,拥有上亿民众的老大帝国打得面子丢尽,完成了蛇吞象的大业!

    说句实话,鞑靼人能够入主中原,老野猪皮和黄台吉以前作梦不敢相信的!

    善恶有报应,鞑靼人一夜之间回到造反前,他们在关内关外占据的地盘已经丢失殆尽,连老巢也都快保不住了。

    赫图阿拉城旁边不到几千米有费阿拉山城,意思是老的山岗,这里是老野猪皮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明朝称其为“建州老营”。费阿拉建在一处较高的台地上,四周三面环山,一面面对开阔的平地,易守难攻,老野猪皮在此居住了十六年之久。

    它拥有近六千米的外城墙,外城墙在险峻的山崖部分利用了天然屏障,也就是说城墙并不完全是人工夯筑,还有利用山险的部分。

    继续向里走,在缓坡上可以看出一道向两侧延展的土石隆起,这是90米长的内城墙。

    而不远处最高的小山头上有一片平地,则围起了第三道城垣,里面住的是老野猪皮与他的dd舒尔哈奇的家眷,两家人的居所用木栅隔开。这里是费阿拉的制高点。

    鞑靼人择高而居,一是长期居住山地,喜欢择高;二是为了安全起见,便于瞭望。

    费阿拉的制高点处是鞑靼人的圣地,不敢轻动,自沈阳退出的鞑靼人居于内外城墙以及赫图阿拉城。

    在内城一处屋宇里,为数已不多的鞑靼人首领以索尼、谭泰为首,正在听着堂上一个年轻的明朝文官在侃侃而谈。

    明官叫做张家玉,字元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人,自幼聪明,精通经文诗词书画,好击剑任侠。

    此人是学霸,9岁考取秀才,为广州儒学生员。22岁乡试中举人,29岁(明崇祯十六年43)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翌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攻入北京,张家玉逃回广东,随即投靠了南明政权,在颜常武座下听用,入兵部为官,合乎他的心意。

    颜常武并不反明,他手握大义名份,且东南府自过往起对两广、闽省和江浙地区影响力庞大,张家玉不象其他文官那样高姿态看不起颜常武这个海贼,他积极办差,随北伐军到了北京,又跟随甘辉到了沈阳,接着他加了兵部侍朗头衔,出使费阿拉山城。

    “如果你们归降,则尽被赦免,你们三位大汗皆可用大明王礼葬之!你们的首任大汗原本也是大明的臣子嘛!”身处虎狼窝中,张家玉轻松地道。

    “赫图阿拉城为你们大汗家族的汤沐邑,管治归你们自行其事,朝廷不派人参与。择一子孙封建州公,世袭罔替,即使有罪被追究,亦不绝其祀,可丹书铁券为凭。”张家玉的意思是说某位建州公犯了事儿被追究,做不成建州公了,但不会因此撤销建州公的爵位,而是换另外一个人当建州公。

    要知道,一个稳固政权想要消除异己,是非常容易的事,如朝廷想削某个人的爵位,甚至都不必那个人犯事,在他家族里挑刺,很容易就达到目的,如今这样的处置,表明了了朝廷的诚意。

    “赫图阿拉城财政上若有困难,朝廷可以补助!”张家玉继续提出宽厚的条件道。

    “至于你等,转为守陵兵,定员三千,不必流放东南亚,如果人数有多,则是候补,随缺随补。”张家玉指出一个变通道。

    朝廷称所有活着的鞑靼人都要流放东南亚,说过就要算数,但官字上下两把口,解释权在朝廷,反正都能说得通。

    鞑靼人中,谭泰是个强硬派,主张与明人血战到底,他冷笑道:“明清两国交战,仇怨深如大海,尔等竟有如此优待条件,只怕是存心不善,我们万万不能相信你们!”

    诸鞑靼人也是半信半疑,张家玉从容道:“你们先大汗黄台吉曾经有言‘归降之地土,即我地土;归降之民,即我民人’,又有‘“皆吾赤子,束归之后,自当加以恩养’!你们这等人(蛮夷)可做得到,我们领袖自然更胜一筹!”

    “当你们强盛时,我们坚强,当你们失败后,我们宽恕!”张家玉直截了当地道:“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贯穿和谐与宽恕之道,遇到仁慈的领袖,是你们的幸运。”

    啊!来自天朝的红小兵,是知道那个伟大的政党是如何拥有比海洋还要辽阔的胸怀,她在对待曾经双手沾满中民鲜血的倭军战俘和投诚、起义的倭军官兵的问题上,是不作侮辱和杀害倭军战俘,并给予优待。

    对于倭军官兵的改造非常成功,绝大部分的倭国战犯认识了自己的罪过,忏悔自己的罪行,在回国后都成为了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

    杀死俘虏不难,但把俘虏从“魔鬼”变成“人”,可称得上是功德无量!

    张家玉说得如此的理直气壮,屋内静了下来。

    所有的鞑靼人竟然感觉羞愧,没人再作声,不再置疑他的诚意!

    索尼请张家玉离开先去休息,待明国使臣们离开后,鞑靼人高层召开会议,决定是战还是降。

第834节 宁做关公,莫做于禁!() 
索尼问道:“大家都来说说吧,我们应该怎么样!”

    兹事体大,众人你望我,我望你,不敢轻易表态。

    谁都不想死,但要是降了,身为降臣,两代大汗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在他们的手里丢失,有何面目自认英勇鞑靼人的后代。

    可是不降,就会没命,明军挟大胜之势,已方根本不能抵挡。

    谭泰霍地站起来道:“绝不投降!”

    屋内所有人目光都注视着他,听他大声地道:“我们满洲人的荣光,绝不能在我们的手里被沾污!谁要降,自己去,我不拦你们!”

    “但我谭泰,深受国恩,绝不做贰臣!”谭泰掷地有声地道。

    他的一番话,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个个都慷慨激昂陈明立场,一致赞同谭泰的说法。

    “贰臣”两个字来自汉人的说法,在鞑靼人中居然很有市场,人人表示不能做贰臣!

    换作没受过汉文化熏陶过的鞑靼人,打不过时肯定投降没二话!

    蛮夷部族,信奉拳头大就是大哥,向更强大的势力投降,毫无心理负担。

    索尼很是无语,他看到一位激动地喊着不做贰臣的统领,知道他斗大的汉字不识一个,平时的爱好是喜欢听书,听《三国演义》,也跟着大伙儿一起喊绝不投降。

    说的却是“宁做关公,莫做于禁!”

    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怎么都要回归到大耳儿那里,乃是大大的忠臣,于禁乃曹魏将领,在关公水淹七军时,投降了关公,后回到曹魏,是贰臣。

    时为下午时分,外面阳光照进屋内,照见尘埃飞舞,索尼看着大家坐着的木椅,摆放的茶几和案桌,都是汉人制作的手艺,鞑靼人自己做不出来的,优美的景德镇白玉杯,用来盛放西湖出的龙井雨前茶,案桌上的湖笔、徽墨,大家穿着的丝绸衣服……汉文化的影响,无孔不入!

    索尼不禁有些恍惚,直到有人推他一把,他才醒悟过来,见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他,谭泰不怀好意地问道:“难不成,你想投降当贰臣?”

    听闻他的话,索尼淡然道:“死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能解决问题吗?我们都死了,两汉梓宫怎么办?大汗的祭祀怎么办?难不成真要断祀。”

    梓宫是汉语词语,是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鞑靼人一路奔逃,都带着老野猪皮、黄台吉的棺材,就是怕明军搞破坏。

    这话也有道理,诸鞑靼人迟疑了。

    谭泰赌气道:“我做关公,你来做于禁吧!”

    索尼苦笑道:“为什么不是我来做关公,你来做于禁呢!”

    谭泰恶狠狠地道:“那大家都来做关公吧!”

    他对诸人道:“打不过,那就逃,我们继续向北逃,难不成明人能够追杀我们到天边!”

    “对啊,对啊!”大家闹哄哄地道,谭泰分析道:“往北逃,正是以前对付中原汉人的最好法子,只要我们躲过这一遭,过上一些年,明人就会自已打自己,自己杀自己,我们就有机会了!”

    他是这么说,看来他也读过了汉人历史哦。

    谭泰强势,会议一边倒,都说向北是良策。

    索尼宣布休会,且从长计较。

    大家都散了,留下索尼一人在屋内,侍者给他加了茶水,他望着袅袅的茶烟,不由得呆呆出神。

    向北,有更野蛮的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虽是同族,实为寇仇!

    他们这些建州女真在强盛时期,自然不怕那两种女真,相反,还不断地掳掠他们的人口,充实自己。

    如今建州女真实力大损,还能够是那两种女真的对手?

    而且越往北,道路越是崎岖,山连山,水连水,景色绿色天然,很美,但非常凶险!

    敌对的部族在埋伏,道路对体力的消耗,补给的不易,还有可怕的风雪!

    天寒地冻,没有了补给的满洲人还能够坚持多久!

    不用明军来进攻,只怕自己完蛋。

    明人给的条件确实丰厚,丰厚到由不得索尼不心动!

    他想到其他人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谭泰……

    正在思忖着,门口光影闪动,索尼望过去,却是爱松古来了,是他护送明国使臣张家玉来者!

    爱松古遂行外线进攻,毛都没捞到一根,但逃脱一命,其余在盛京城内城外的酋首统统挂掉了。

    明军这边围剿他,那边派人找到他,请他护送使臣到费阿拉城,将他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