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易经明道录-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 

     饮水思源,本书之能出版,不得不再向台东叶隆雄先生致谢。古往今来, 
千里马多不胜数,而伯乐却仅一人。叶隆雄贤伉俪与我素昧生平,竟慨然将 
其座落于都兰山下的别墅借住。近两年来,我率同弟子,闭门耕读,不仅鲜 
与外界往来,也从未与居停交际应酬,叶先生伉俪全不以为忤。 
     有人谓,此小惠也,岂不见大德之士捐资亿万,兴办福利之壮举焉?夫 
水之为水,可拯救饥渴于大漠荒原,可灌注名园以踵事增华。时人独钟ABCD, 
轻忽之乎也者,为博美人一粲,黄金千镒无悔;今中华文化面临存亡,竟然 
一缕甘霖难得。 
     二十年前,全盘西化之信仰者,咸认信息时代的到来,中文势将被淘汰。 
曾几何时,中文计算机已成为时代的宠儿。如今功利主义的崇拜者,将中文 
计算机视为牟利之本,我则以之作为文字处理的工具,工具既得,自当进而 
为文化奋战也。 
     唯不幸者,我生于「乐将杭州做汴京」的时代,除了国号不能更名为「金」, 
实则连山川大地皆已镀金殆尽。在以往,封建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安定,还要 
以文化的传承粉饰太平。在今日,人民为主,人心唯金是问,金沙江早已泛 
滥成灾矣。 
     我抗金难胜,既不甘 「降金」,却又「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若非叶隆雄贤伉俪适时伸出援手,我早已 「乘桴浮于海」去了。 
     寄居蟹尚有待潮水之助,在台湾恩益禧公司总经理松井隆先生以及研发 
部经理白惠方大力支持下,一项技术转移的计划,使得我们在两年之内,生 
计无虞。加上曾为诠脑公司设计手持式计算机,也小有进益,遂得以安心从 
事研究工作。 
     为此,我交出了一份成绩单,除了中文字库及自然语言外,计出版了《老 
子止笑谭》、《智能之旅》第一、二集,以及这本《易经明道录》。在明年之 
前,计划中还要出版 《智能之旅》第三集有关中文计算机的史实,以及《巴 
西狂欢节》、《东尼、东尼》、《易理探微》、《新易》及《智能学九论》等书。 
     在计算机技术上,将是弟子们出道的时机了,封家麒的手写辨识、印刷 
文字辨识等系列产品即将问世。王传宏的动态数据库、全文索引、学习系统 
也将出炉。明年也将是自然语言与多媒体结合的关键,如果成功了,即将大 
规模地从事 「界面文化」的工作。 
     那是利用计算机工具,将书籍中之文字数据,转换为视听讯息的影像, 
可作为原始数据、格式数据,也可转成电子书籍、录像节目等产品。 
      《道德经》与《易经》,是中华文化上两颗明亮的钻石,前者揭橥人性 
与自然的互动真相,后者阐明宇宙时空的结构。真正懂《道德经》的人,也 
就是实信的人,而唯一证明其「懂」、「信」的验证标准,就是其生活的方式。 
也就是说,真懂《道德经》的人,一定是身体实践。否则口中把《道德经》 
倒背如流,而生活行为则与所知大相径庭,那么,《道德经》只是一种可有 
可无的 「知识」而已。 
     懂 《道德经》者如斯,懂《易经》者更属凤毛鳞角,连大圣人孔老夫子 

… 页面 2…

都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偏偏坊间书店中,易经丛 
书是道道地地的汗牛充栋,人人都以易谈易,反正大众都自认不懂,究竟谁 
懂,也就不重要了。 
     因此,被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也就成了当今印 
刷术昌盛的明证。君不见稍具规模的书店中,都有 「易经专柜」,其中有文、 
有图,更有图文并茂者。其内容都已经 「白话」化,甚至于力求「儿童」化。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大陆近年来掀起了一股 「研易风」,据说大约有一千 
多万人,卷入其中。 
     表面上看来,这种易经热是文化的契机,我却认为,若不能将这股力量 
导之于正,则又将是文化上的灾难。因为大陆的研易之风,很可能系一种心 
理苦闷的发泄。在数年前有位邵伟华先生以易卜出名,也有一些人因而获利。 
中共本以群众运动起家,加上人多,很容易聚息成风,言者无意而听者深信, 
三三两两、口口相传就成了力量。前一阵子的功夫热、特异功能热,以及目 
前的易经热,无不如此。 
     功夫也好,特异功能也好,信或不信,对中华文化并无损益。《易经》 
则不然,古人推崇为 「天人之道」、「宇宙的真理」,今人却在蒙然无知的状 
况下冒然投入。尤其是几十年的文化断层后,年轻人的古文基础薄弱,对儒 
家思想以及天数象术等,几乎一无所知之下,怎能期望在沙漠之中,立即开 
出一片新绿? 
      《易经》之珍贵,在于四端:一为儒家伦理的理论基础,其道统由文王、 
周公、孔子一脉相传,至程颐、朱熹发《周易》为理学之源。而今儒学不兴, 
伦理沦丧,在崇尚权势实利之大环境下,若干大陆出版之 「白话易经」,无 
一不是冠以科学之名而大作文字游戏,完全丧失了《易经》的内涵。 
     其次,《易经》是象术之总汇。上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之鬼谷子,下至 
孔明、邵康节、刘伯温等,无不以易象作为知过去、测未来的工具。然在中 
华文化中,「山医命相卜」五术,往往受到儒教正统主流的排斥,五术之信 
仰者,始终只能终了山林,而难登堂奥。 
     第三项,则是易卦的分类法则,易是以阴阳两种观念,作相对的二元分 
类。过去没有信息处理的观念,前人往往忽视了分类的重要性,以致于二元 
分类始终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德国的莱布尼兹发明了二进制法。(据他 
所言,此观念是来自《易经》的启示)。今日的计算机,就是利用二进制理 
论,以机械或电子的开与关两种功能而实现的。 
     最后一项,则是思维理论的阐扬。众所周知,中国人是一个很实际的民 
族,重实务而轻理论。几千年来,中国的 「读书人」(有别于科举中人)所 
读的书中,就少不了 《易经》。实际上,《易经》是「水平思维」以及「垂直 
思维」的模板(两种思维方式之总和,即为「抽象思维」)。儒家义理可以说 
是水平思维,而在象数及分类的应用上,则相当于垂直思维。所以凡是通晓 
 《易经》的读书人,在中国历史上,经常是属于神话式的传奇人物,任何能 
掌握抽象思维诀窍的人,当然能够超凡入圣。 
     我曾赴大陆教学三载,深知其人多势众,发展之潜力无限。但是,由量 
变到质变,有其必然的过程,尤其是在思维上,人们观念的形成,是与心理 
的自由度成正比。大陆在国家稳定的优先要求下,思想箝制必不能轻废,否 
则一放必乱,一乱必亡。所以,此时之 「易经热」,在缺乏全盘的认知下, 
很可能的社会导向,一为占卜的迷信成习,使得政府不得不介入。再则为一 

… 页面 3…

味崇古非今,产生社会的异化,最后必然也以政府的介入为终。 
     计算机所采用的数据结构,来自 《易经》的二进制分类,我在「自然语 
言」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中国文字本身,与易象的原理不谋而合。这正是「沟 
通界面」的基本理念,在以有限表达无限的条件下,必须以简驭繁,分层定 
义。相信对初民而言,易象与文字必有相当密切的渊源,后来因为应用的方 
式不同,才分道扬镳。 
     为此,我将《易经》列入研究的计划中,唯因时间不敷分配,一直拖到 
今年初,才陆续写了些有关时空结构的理论。并为了求证,特由弟子王传宏 
把 「占卜」写成电脑程序,开始大量收集数据,以便进行统计分析。 
     待至《老子止笑谭》一书出版后,在教学时的确方便了不少。但为了解 
释书中引用的 《易经》卦、爻辞,不得不事先准备。以往我个人对《易经》 
的义理部份,虽然略知一二,总以为时机未到,不如敬而远之。现在到了用 
时,才发现爻辞不仅晦涩难懂,而且其象数的表征,并不如想象中的严谨、 
完整。 
     为此,我下定决心,由四月初起,提前开始向《易经》挑战。如果《易 
经》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包袱,到了该淘汰的时候,任谁都保留不了。反过 
来说,如果《易经》真是人智与时空的界面,那么当仁不让,我当尽力为往 
圣继绝学才是。 
     我原拟将前述四端全部整理成册,大约有四十万字。时报出版社则建议, 
每册以十余万字为宜。遂将原书分为三册,本书为第一册,专论 《易经》的 
义理,也就是 「《易经》所说的是什么」。然而,真正重要的是「为什么《易 
经》要这样说」,本书特别以来知德夫子的「易象」为引,以此阐释「易理」。 
姑不论 《易经》与真理的关系,也不论《易经》的说法是否正确,本书仅站 
在客观的立场,以科学探讨的精神,将先圣先贤的见解,先整理出一个头绪 
来,故本书特名为《易经明道录》。 
     至于二至四项与占卜有关的术数,我在深究之下,发觉兹事体大。因为 
易占不同于其它的星象算命,它是一种在随机界面上,截取时空系数的技术。 
如果这种技术只是迷信,我极乐意著书以为见证,并把全部数据公开。但是 
万一易占不是迷信,而的确是一支通往时间秘道的钥匙,这种技术能够公开 
吗?如不能公开,那又有什么可写的? 
     因此,有关占卜部份,我的想法是,做研究则可,若要出书,必须三思 
而后行。然而其理论却攸关人的思维以及认知,颇有讨论的必要。我将把所 
有涉及玄秘的先天数、抽象思维、时空流程、主客观结构等科学理论,综合 
成为《易理探微》一书,预计年底可以付梓。 
     我本是在 「知」的立场,也就是所谓「了解」的观念上,发展中文自然 
语言。妙的是,采用 《易经》的二进制分类结构,把概念讯息设计到计算机 
中,竟然发现其结构与人的认知了解,丝丝相扣!易卦原来是一种「时空语 
言」,唯因其卦象太少,而象征的事物无限,以致于一般人无法理解。但在 
计算机的处理下,六位的六十四个易卦,可以扩充到卅二位的 「天文卦」, 
由此居然形成了中文的「概念」! 
     当中文自然语言的基本模块完成后,我拟将易理与语文概念合并,写成 
一书。由于内容有异于《易经》,而原理上又源之于易,故此命名为《新易》。 
当然,此书尚有变量,如果自然语言不可行,则新易不如无易,书亦免矣。 
     在当今这个时代中,「精致文化」早被「快餐观念」所取代。一般人只 

… 页面 4…

看包装,对内容顶多寄以潇洒的一瞥。毕竟时间太宝贵了,工作、消遣占据 
了绝大部份。剩下的已经不多,还要斤斤计较的分配,愿意看书的没有几个, 
对这些已经属于少数民族、「不齿下看」的大德来说,能懂多少,还有谁去 
苛求呢? 
     更难为的,是坊间新书不断,够水准的又不多,即使有心看书,也不知 
从何下手。 
     好在 《易经》本非为普罗大众所备,得者有缘,有缘始为真有所得者。 
我有幸,早在一九七四年,即闻家岳易炯老先生云,要看《易经》,一定要 
从瞿唐来知德先生的《易经图解》下手。此事一直萦绕于心,果然今日参考 
此书,一下手就发现 「象数」才是《易经》的精要。不知此点,则读易不过 
看一本圣贤所言、为人处事之道而已。 
     偏生今人但知白话文,以阅读古文为苦,是以坊间各种易经书籍,多翻 
成白话文。 
     需知前人将易理及易象特意的设计成 「模糊」的形式,使之能代表许多 
不同而类似的情况。一旦用明确的语文,则原意尽失。所剩下来的,将是些 
似是而非、无关紧要的 「处世摘要」。难道被尊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只不 
过是些老生常谈?将来还有谁会投注其毕生心血,把这些处世摘要发扬光大 
呢? 
     翻译是一门大学问,除了要精通原文及译文之外,还要对所翻译的对象, 
有深透的了解才行。《易经》之难懂,人尽皆知,本书不敢说是翻译,只能 
说是略加注释,并点出其爻文由来。真正有心研究易经的朋友,看完本书后, 
请先看朱熹《周易本义》的爻辞部份,其文字简明易懂,只要略通文言即可。 
掌握住了义理,知其大概,则可以看程颐的《易程传》了。此书系以各爻的 
关系,阐述吉凶的因果,但其理似明而晦,言之必然,再深入却未必尽然, 
知其大意则可,细究之则如坠五里雾中。真有志钻研易理者,最后再看来知 
德夫子的《易经图解》,即可知易与象之究里了。 
     来夫子的 《易经图解》,专谈象数,他为了追究其理,钻研三十多年, 
终于发现了爻辞与象数间关系密切。对重义理的道学家而言,本书实属旁门 
外道,但对想窥知易经真相者,本书实不愧为宝典秘籍。 
     只是,识货者需知所识之货为何,人谓此书为穿凿附会之大全,其见极 
真。盖来夫子所穿凿附会者,正是先圣先贤将原有之大量占卜数据,费尽心 
思浓缩之简易卦象。至于附会之正误并不重要,其价值在于启示后人《易经》 
系透过数据统计,所归纳之结果。 
     既然如此,今日吾人有计算机可用,正宜效法先人,以科学精神及方法, 
先将《易经》彻底了解后,再重新整理。 
     如果仅仅为求实用,兹建议读者不妨再看邵康节夫子的《梅花易数》, 
在象数的灵活应用上,必会若有所悟。总之,有心研究 《易经》者,请不要 
只看白话本,因为易理不是主观的文学作品,其中有着极为严密的逻辑系统。 
语文翻译本就是唯心而且主观,一旦误解了,便如同盲人引盲,作为日常的 
谈话数据尚可,要想借以了解宇宙人生的大道理,那可真是缘木而求鱼了。 
     如果说看不懂文言,不妨先在这方面下些功夫,把工具备妥再说。请不 
要把 《易经》当作快餐面,天下没有不先备妥钓鱼工具,就有鱼儿自动上钩 
的。更何况涉及天人之道,一本《易经》也只能引进门口,其它要看的书、 
要了解的道理,多不胜数,其中也没有几本是白话文写成的。 

… 页面 5…

     本书经沈红莲一字一句斟酌推敲,务求其明畅通顺,全书前后计修改三 
 次,所幸采用自行设计之计算机软件作业,否则难以为继也。 
                                      朱邦复 序于都兰山麓 1994;5;20 

                             第一章 何谓易 

     “易”即“改变”,只要宇宙中的能量不断变化,事物之改变即永不停止。 
 古人长时期的居住于黄土高原上,以农维生,生活安定。因此得有余闲,观 
 天察地,发现天时信而不爽,事物有因有果。先民怵于生存环境之规律,为 
 求生活的福祉,穷究人生之至理,而得到了一些认知,是为事物变易之道, 
 后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即为“易”。 
     古人的认知之一,即宇宙中时空恒定,并称之为命。有一数循环运行其 
 中,此数可谓为时间流程,人乃应此运数而生。故而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命」 
 中有注定之得失,「运」则决定得失之机缘。以天文而言,地球绕日运行, 
 是为命定,而何时行经黄道之何处,则归之于运。当人察知地球绕日之规律 
 后,即能预知天象于未然。 
     认知之二,人生存在二元世界中,诸如主观--客观,物质--精神, 
 有--无,阳--阴等等,皆属于相对的观念。此外,人所面对的客观实体, 
 即为天与地,因此产生了天上、地下,而人在其中的三才结构。再将此三才 
 结构,各以阴、阳为爻,组合成卦,其排列组合共有八种。若以卦、爻、位 
 分别象征某些信息,则可于卦爻之排列组合中,观察出一些复杂的象征信息。 
     设若宇宙事物之变化毫无规律可言,则一切皆是不可知、不可测,世界 
 混沌一片。 
     但若宇宙事物变化有必然之规律,人即可经由规律本身之必然性,观察 
 认知宇宙。假设前述之卦符合自然规律,则其象征之事物,必然也符合此规 
 律。 
     认知之三,是在经过大量的观察、应用、印证后,人们可以归纳出自然 
 事物中最基本的一些现象及属性。由此一层一层的发展下去,便衍成象征思 
 维。并得以由简单的表象,推断出更为复杂的情况。 
     下表所列是卦、爻、位的基本象征,根据三才结构,初爻为地,在最下, 
 其上为人爻,最上为天爻。各爻之阳阴分别象征相关之属性,如阳为健、动、 
 刚、强、变化等,阴为静、顺、柔、弱、稳定等。其排列组合与经验推论, 
 则设定为各卦之卦名,并依其性质假定为所象征的自然现象,如: 
┌─┬────┬────┬────┬──────┬──┬──┬─┐ 
│卦│初爻在地│二爻人位│三爻在天│ 经验推论 │卦名│性质│征│ 
├─┼────┼────┼────┼──────┼──┼──┼─┤ 
│ │阳,动健│阳,刚强│阳,变化│变化不止  │干卦│变化│天 │ 
│ │阴,稳定│阴,安顺│阴,静顺│静顺不变  │坤卦│顺静│地 │ 
│ │阳,动健│阴,安顺│阴,静顺│下动上顺  │震卦│下动│雷 │ 
│ │阴,稳定│阳,动健│阴,静止│动在天地之间│坎卦│流动│水 │ 
│ │阴,稳定│阳,静顺│阳,动健│动在上端表面│兑卦│上动│泽 │ 

… 页面 6…

 │ │阳,稳定│阳,动健│阴,变化│动在地上天上│巽卦│上动│风 │ 
 │ │阳,动健│阴,安顺│阳,变化│动在外表  │离卦│外动│火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