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题已经进入“E学生”的最核心的特征,也即我们说的“第二种智慧”。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倾向于把今天的时代称为“情商时代”,这是因为,有证据表明,情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确比智商更重要。我们还发现,把“E学生”和其他各个层次上的学生区别开的种种因素,几乎都是属于情商,而非智商。
这正是“E学生”的第七个秘密。
从“D学生”到“E学生”
一个好习惯比那种特别强烈的“期望值”更重要,比“名次”也重要。
——张黔
“我好几个月没有回来。有没有新的啊?”张黔一边说,一边在那些石头块里面寻找。这是微软公司颁发给员工的“专利碑”,一个小小的正方体,以墨色大理石制成,通体晶莹,闪闪发光,每一个都表明了一个国际专利,还雕刻着“微软”的字样。
我们已经介绍了“微软四少”中的三位——童欣、高剑峰和吴枫,而张黔是我们要叙述的第四位,也是最杰出的。这位研究员三个月前开始休产假,然后有了一个儿子。今天,她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把停止了的研究重新恢复。就像那些男性研究员一样,她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当作“儿子”看待,现在,她面前的“儿子”——“专利碑”,有12个。
很快,她找到了期待着的那块碑:“啊,这个是新的。这个也没有看到过。哈,来了三个,来了三个。”她开心地笑起来。
假如真像“微软小子”们说的,我的研究项目就是“我儿子”,那么张黔的“儿子”可就不只12个。事实上,过去4年里,她在国际会议和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80多篇论文,其中至少有20篇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这个人十分优秀。”张亚勤说到她的时候,满脸放光,“那种世界一流的文章,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发表一篇,她才毕业5年,就发表了至少20篇。这种水平在计算机领域里绝对是出类拔萃。”
“她真是了不起。”朱文武有一次这样评论张黔,还嫌不够,又补充道:“她是最棒的。”
这女孩子有一副非常朴素的外表和一对非常敏捷的眼睛,喜欢沉默,也喜欢开怀大笑,对深刻的思想和轻灵的幽默都有极快的反应。你看着她的时候,不免想到:如果不是拥有非常的想象力,怎么可能在4年里面冒出80个想法?如果不是拥有非常老实的工作习惯,怎么可能在4年里把80个想法一一实现?
“想象力和老实巴交,好像很少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有人问她,“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
她听了就咯咯笑,然后忽然沉默,沉默之后谈到自己迄今为止的经历。她说她始终觉得自己是在学习。在中国的学校里学习了21年,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里做的事情,偏偏不是自己原来学习的东西,于是接着学了4年。她回忆过去这些年,得到一个结论:学习是一种习惯。
第81节:第七章 情商时代(2) ↑回顶部↑
我们发现,从上小学直到上大学,张黔始终少有我们期待着的“E学生”的种种素质。她是那种典型“第四级学生”,也即“D学生”。
是什么力量、在什么时候让她成了“E学生”呢?
我是那种让父母包办一切的女孩子,小时候什么都是现成的,不用我想,妈妈到现在还说我有娇骄二气。那时候爸爸妈妈不愿意我做社会活动,就是让我当学习委员。小学考中学,我是学校第一,然后上了“省重点”。其实我并不是那种特别认真的学生,在初中也就是班里的第十名,高中也是第十名,老师开家长会,总是对我爸爸妈妈说:“这孩子还有潜力。”他们不知道我的潜力在哪里,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的成绩考清华大学大概够不上,所以就上了武汉大学,这是一个综合一点的学校,气氛活跃,所以我喜欢这学校。虽然我是个乖孩子,但性格里还是有那种野一点的东西。
我不是那种“电脑神童”,不是伴随奥林匹克竞赛成长的那种孩子,我家里没有计算机,我考大学的时候,是爸爸给我挑了计算机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的功课一般,玩心很重。我是排球队的主力,二传、主攻都打过。还喜欢田径,400米栏在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得过第六名。母亲的体育很好,所以我的运动细胞可能是天生的。但是我不愿意吃苦,训练的时候,我能逃就逃,所以体育老师也不太喜欢我。有些人好像一定要拿个第一名才舒服,我自己就没有这么一个强烈愿望。
可是很奇怪,从二年级开始,我对计算机忽然有了兴趣,成绩也好起来,到了大学四年级,我又成了好学生,结果就保送我在本校继续读研究生。我也没有像别人那样,酝酿着要不要读博士,只不过是因为当时做了一个很长期的项目,硕士做不完,就转成博士。我就是这样,一直按部就班,很自然地过来了,成绩算不上最好,是中上游。
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建立起来的“好学生”的标准,之所以变得简单而且有误导作用,有个原因是“名次”的概念。
其实,好学生有两类:
1。心里被学习塞满了,总是名列前茅,却没有一点空间想别的。
2。不是很用功,也不是第一名,更多的时候是中上游,但心里有一些空间,可以想别的东西。
张黔说:“我可能更像第二种学生。我比较乐意在中上游。”
这两类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不一样的,一种是集中,一种是发散;一种是深度,一种是广度。这是两种看上去完全不同的能力,有没有一个人能集两者于一身呢?
“如果有,那可真是超人了。”张黔一边说一边笑,忽然又严肃起来:“我能做到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一个科目里面有很多很多点,我不能在所有的点上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
小时候张黔虽然贪玩,可是一旦学习,精力就很集中。开始的时候是在父母强迫之下做到的。因为她不做完作业爸爸妈妈就不允许她看电视。为了早一点看电视,她只好集中精力把作业做完。慢慢的就不是强迫,变成了一种习惯。是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需要培养。比如有些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说:“你必须给我做三小时的作业。不能干别的。”这样,孩子就会拖,看起来三个小时坐在那里,其实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这种习惯的害处比我们能够想象的还要大。
爸爸妈妈对女儿的期望值一直都不高,至少他们没有让她感觉到。他们不是说你一定要有怎样的成绩,“今天第十,明天就要第一”之类的要求,他们从来没有过,也没有要她一定要读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她说要读研究生,他们就说:“那你去读吧。”她说要到北京去工作,他们就说“那你就去吧。”就是这样。没有人强迫她,她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喜欢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他们只是非常严格地培养我的学习习惯,而且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我的好习惯都是在我懂事之前养成的,懂事之后,一切都很自然,就没有和父母发生冲突。”她这样说。
现在回想起来,我相信,一个好的习惯比那种特别强烈的“期望值”更重要,比“名次”也重要。在我身上,好习惯的作用非常明显。所以我小时候虽然没有得过很高的名次。但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旦开窍,很容易就上去了。
好的习惯能让你更聪明,或者是帮助你更好地使用聪明。我觉得90%的人开始的时候都是一样聪明的,只是不会使用。一旦你学会使用了,让别人看起来就是你更聪明了。比如工作很多年以后,你和大学同学聚会在一起,会发现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后来差别越来越大。不能说有些人更聪明了,只能说他们更好地使用了聪明。
张黔的确是更好地使用了聪明,不然她就不可能变得如此杰出。从她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发现,她在形式上虽然处处属于“D学生”,但在她的内心世界却有着“E学生”的最重要的因素。转折点并不清晰,大致发生在大学二年级到博士生的一段时间里,她能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刻苦了”。她说她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她的转变,其实你从她的叙述中还是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那种动力:
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我看了很多论文,结果发现国内的博士和国外的博士差距很大。国外的很多人,一辈子做得最好的工作就是他的博士论文,这是他的最辉煌的顶点,后来的工作都是从这里延伸出去的,有很多人后来当了教授,一辈子快过去了,还是从他最初的博士论文向外扩展的。但是国内的学生就没有这种感觉,因为我们的学校里没有世界前沿,没有独创,我们只是在做改进的工作,看到人家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就去改进一些。至于那种攀登世界最高峰的感觉,那种在这个领域里留下一笔的感觉,一点都没有。
第82节:第七章 情商时代(3) ↑回顶部↑
说着说着,她的率真活泼的劲头没有了,变得深沉。她提到李开复每天用16个小时来写博士论文,既佩服又羡慕,因为中国的博士几乎没有可能拥有李开复那样的环境。中国的学生不可能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的导师不可能给学生足够的钱。从制度上说,导师没有钱就不能带博士生,没有项目也就没有钱,所以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去为导师做杂事。张黔当年读博士的时候就是这样,真正用在博士论文上的时间,连一半都不到。导师忙着找项目,没有时间给她具体的指导,所以她的博士论文从选题到最后完成都要自力更生。这是她第一次自主地做出选择,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她做得很认真,而且觉得自己“在研究能力上有了很大的锻炼”。尽管论文的题目和她后来在微软从事的研究领域全不相干,让她不得不从头再来,但是她经此一役而练就的一种能力,让她在后来的日子里受益无穷。
她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转变。她本来就具有“D学生”的全部特征——自信、主动、积极,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持续性地保持一流的成绩;现在又有了“E学生”的全部特征——坚定、自由、扎实、快乐、富有激情和想象力,不以分数来衡量成败,不一定是第一名,但一定有一个执著追求的目标。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人,你不让她成功都很难。
但是张黔本人在回忆这一切的时候,明显地表现出对早期学生生活的留恋:“我觉得最重要的阶段还是从中学到大学,它培养了我的最基本的习惯和素质。硕士和博士阶段对我的影响,还是没有高中和大学那么大。你要是问我如果在西方读博士会不会更好,我没有经历过,不能肯定,但我的确觉得研究生和博士这几年有点浪费。”
信念在前边引导着他
妈妈终于松开我的手,轻轻一推,说一声:“去吧,走出小岛。不管发生了什么,一定要走出去。”
——张波
2000年4月4日,全中国有100多列火车开进北京,但是只有一列火车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里科学家们关心的。他们已经决定要把本年度“微软学者”奖学金授给一个学生,正在期待他的到来,而他就在那列火车上。他是中国科技大学一个还没有毕业的博士生,名叫张波,个头儿不高,浓眉,椭圆型的脸盘上满是稚气。
就在张波向微软走近的时候,有关微软的坏消息接踵而至。这一年春天的确是微软公司成立25年以来最坏的一个春天了:消费者怨声不已,竞争者虎视眈眈,司法部联合19个州的政府发起诉讼,公司股票大跌。火车开进北京城的那一刻,张波听到了最新消息:微软股票一天暴跌15%。他透过车窗向外看去,就见狂风漫卷沙尘,周天都是黄色,把太阳变成一轮惨白的颜色,不禁惊叫:“北京真是可怕,没有一点阳春三月的江南气象。”
张波出生在浙江舟山群岛中一个小岛上。离开那个小岛的时候,他只有12岁。那一天,他到县城里去读初中,拉着妈妈的手登上一艘船,航行两个小时,上了岸,徒步行走半小时,又爬了半座山,才看到他的新世界。
学校坐落在山腰上,20多个人住在一个大房间里,都是像他一样大的孩子,从四面八方的小岛上来的,唧唧喳喳,很热闹,但是很快就静下来,开始想家。傍晚时分,孩子们跑到码头上,眺望着大海深处,在心里想象着家的方向,可是不能回去,因为家太远,又都是贫苦的渔家子弟,没有那么多钱买船票。
从这一天开始,直到今天,14年来张波兢兢业业,从中学生读到博士生,由小岛走到大岛,从渔村走到城镇,从小城市走到大城市。当他终于走进北京城的时候,14年前和妈妈分手的情形还历历在目。那一天妈妈为他铺好床单,告诉他,以后自己整理被褥,自己洗衣服,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然后抓出一把饭票塞在他的口袋里,终于松开他的手,轻轻一推,说一声:“去吧,走出小岛。不管发生了什么,一定要走出去。”
我们在研究了“微软小子”们的全部经历之后,发现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地方特别相似:他们中极少有人生长在大都市中,其中很多人出生在小城市,另外一些人则出生在穷乡僻壤,他们的起点在小地方,然后一步步走到大都市里面来。他们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证明,成长是一个由低到高、又小到大的过程。
现在我们来看几个经典的“学习路线图”:
张亚勤:运城——太原市——合肥市——美国——北京
张宏江:武汉——叶县——郑州——石家庄——丹麦——新加坡——美国——北京
沈向洋:村庄——公社——溧水县——南京——香港——美国——北京
郭百宁:遂宁县——北京——美国——北京
吴枫:岳口镇——天门县——西安市——哈尔滨市——北京
沈国斌:公社——扬州市——哈尔滨市——南京市——香港——北京
刘新国:九江县——九江市——杭州市——香港——北京
李世鹏:威海市——合肥市——美国——北京
朱文武:齐齐哈尔市——长沙市——北京——美国——北京
童欣:张家口市——杭州市——北京
张波:鱼山岛——舟山——合肥——北京
“微软小子”中生长在大都市里的人不超过20%,这看来有些奇怪,其实有着很深切的道理。城里孩子聪明有余而坚毅不足,他们的生活过于安逸,因而性格中缺少一种顽强的、百折不挠的信念。信念是你对自己的今天和明天的一种看法,是你对待周围世界一种方式,它将决定你选择什么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像王益进说的:“那些真正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内心深处一定会有一种强大的动力。”
第83节:第七章 情商时代(4) ↑回顶部↑
我们回头来看张波的“路线图”。
这张“路线图”的起点,是东海万顷碧波之中的那个小岛。岛的形状像一条鱼,所以叫做鱼山岛。1974年张波出生的时候,岛上居民只有千余人,以打鱼晒盐为生。没有汽车,没有电话,没有计算机,没有电视,没有任何家用电器,甚至没有电,一到晚上,只能点一盏油灯,或者借用天空的星光。
爸爸是公社的一个小干部,妈妈是村里小学校的民办老师。学校坐落在岛的正中心,因为学生太少,老师更少,所以好几个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一个老师不但要教几个年级的学生,还要教好几门课。
还在学龄前的时候,张波就喜欢往学校跑,因为好奇,还因为妈妈在那里。他常常坐在教室的后排听课,觉得妈妈讲的那些东西是那么神奇。
妈妈是岛上最有文化的人了,她出身农民,本人也是个农民,为了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直到35岁还要去城里的师范学校进修。她后来果然实现了“农转非”的梦想,而且还当了这个小学的校长。在这个女人的心目中,一个农民的孩子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用心读书之外别无他途。所以她对张波兄妹二人的要求极严,这有点像沈向洋的母亲对待自己儿子的态度。
但是张波那时候还不懂这些,他生活在小岛上,就像生活在天堂一样快乐。小岛人少,大家都认识,亲密无间。一群孩子整天玩在一起,既开心又热闹,没有成绩单,没有周末辅导班,没有竞赛,也没有什么“重点学校”之类的复杂念头,这让张波觉得自己的童年特别开心。
母亲从不干涉儿子的游戏,也从不给儿子增加作业,但她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回家,一旦坐下来学习就不能三心二意,无论作业多少,都必须完成之后才能起身。她说:“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比学习本身还重要。”如果做完作业却养成一身不好的习惯,那就还不如不做作业。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张波从来不会担心自己的能力,也不会为了考试成绩感到压力。但他总是特别注意自己的品格和习惯。自从有一次撒谎被妈妈痛打一顿,他就知道妈妈最在乎的是他的品格。
12岁那年张波小学毕业,该读初中了。鱼山岛上有一个中学,但妈妈知道从那里根本无法找到通向大学的道路。这不是成见,在张波之前,这所中学里出来的学生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大学。所以妈妈权衡再三,终于决定让儿子离开她,也离开快乐童年,到县城去读初中。
县城也在一个岛屿上,比“鱼山”只大一点,在小张波的眼睛里已是一个繁华世界。他在这里呆了两年,直到初三。现在,他不再是那个12岁的孩子了,不会再往家乡的方向张望。他明白这世界不仅是大海中的小岛,不仅只是这座小城,还有大岛,还有大陆,还有更大更繁华的城市。他打算一步一步向那里走去。
初中毕业的考试他是全区第一名,进入了舟山群岛最好的高中。他走进了舟山市。舟山是我们国家的第三大岛。这是张波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大的一片陆地,和最大的一群人。夜晚华灯齐放,就成了他见过的最大一片灯光。儿子现在再次想到妈妈的话:
“去吧,走出小岛。不管发生了什么,一定要走出去。”
他已经知道,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