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大学里的少年班,从张亚勤他们那一代人开始,到这时候已经流行了整整10年,全国有很多。所以中学也开始赶这个潮流,办起了“预备班”。进了这个班的孩子们,从第一天起就经受着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用不了多久,我就要去大学少年班。”谢幸和他的同学一走进学校,老师就会对他们说:“你们是全中国最聪明的学生。”他们一走出学校,人们就会对他们格外留意,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说他们是“神童”。可是他从来没觉得自己有过人的聪明,“至少有很多人不比我差,还有很多人比我更厉害。我们和别人不同,是因为我们这个预备班本来就是为了让我们与众不同才办起来的。”

第90节:第七章 情商时代(11) ↑回顶部↑

  他们什么都有,包括一套特殊的学制、特殊的教材,还有一大群最棒的老师从早到晚围在他们身边。
  接下来的四年中,他亲身经历了一个孩子受到激励的全部过程。他们要在四年里面完成六年的课程,所以进度很快。起初他常常感到吃力,不仅没有人家说的那种“神童”的自豪,还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后来他渐渐适应了这种节奏,明白所谓“神童”其实就是跳过一些课程不去学它,对于那些必须学会的东西,也不去没完没了地重复。事实上是老师带领他们挑挑拣拣的,他们知道四年以后这些孩子报考少年班的时候最需要什么。
  四年以后谢幸中学毕业,实际上有很多课都没有学完,但他发现这些漏洞对他参加高考没有多大影响。还有一些内容,大多数学生要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学习,把习题重复10遍,老师才相信他们学会了。可是他发现它们并非考试的重点,他只要在考试之前浏览一下就足够了。“如果把用在我们身上的这种方法用在大多数人身上,我不敢说人人应验,但十个里面至少能有八个可能成为像我们一样的神童。”
  他如愿以偿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少年班有35个孩子,都成了了不起的学生,同学们个个羡慕,父亲和母亲无比自豪,但是如果他们真正了解实情,也许会像谢幸一样感到不以为然。尽管他们参加了全国统一考试,和全中国的考生使用一样的考卷。但实际上少年班的标准明显低于全国统考的标准。他们有一道专门的录取分数线,比如你要招35个孩子,那么就把考生按照分数排队,选出前35名,分数底线是按照考试的实际结果来确定的,和全国的不一样,只要你的分数能排到学校招生名额之内,而且不超过15岁,就足够了。那一年,谢幸刚好是15岁。
  他以前根本不知道中国科大在哪里,还以为是在北京呢,等到考上以后才知道是在合肥。学校把所有系都排了顺序,有一系、二系什么的。少年班是个例外,所以也叫“00班”。听上去很牛,是不是?它是全国第一个少年班,比谢幸大20岁的人全都知道它,过去十几年里中国人中流行起来的“神童”的说法,就是从这里兴起来的。
  等到谢幸真的进去以后,才发现他们也都是普通人,没有那么神奇,也不是“神童”。当然有一些孩子很聪明,比较贪玩,学习的时间比别人少一些,却很出色。但大多数孩子都非常勤奋,每天学习到夜里一两点钟,早上起得也很早,对每门课都非常认真,读的书也很多,和那些普通班级里面用功读书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
  举个例子你就可以明白了。少年班的35个孩子是住在一起的,但是大家的生活能力都很差,自己把自己弄得一塌糊涂,所以学校就从别的系挑选了好多大学生来,大概有25个,和他们住在一起,上课也在一起。他们都很优秀的,成了少年大学生的榜样,就像大哥哥一样照顾着“神童”。谢幸和他们一起上课,渐渐发现他们也很聪明,很多人比他还要棒,其实他们只比他大三岁。
  谢幸的回忆到了这里,忽然声音高了起来:
  你还说我们是神童吗?我们只不过比他们多了一点幸运,遇到了一个环境。这里的气氛不一样,每一个人都对我们说:“你是最聪明的。”于是我们就觉得自己真的很聪明,至少不能不聪明。大家都好好学习,都有自己的目标,都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是这个环境让我们识别了自己的智能,不像很多孩子,一辈子只是羡慕人家,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也很了不起。
  情商的力量
  好多人都觉得进了大学就是革命到头,其实那是人生的十字路口。
  ——李世鹏
  2002年的某一天,李世鹏接到一个电子邮件。那是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从西安写来的,说他上了大学以后,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整天陷在一种莫名其妙的苦闷中,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所以想来请教。
  他拿这个问题来找李世鹏,可真算是找对了人。那时李世鹏已经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一个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很忙,但他仍然坐下来,平心静气回忆往事,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送给那个大学生。
  多年以前,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园里,有个一年级学生,只有15岁。我们已经知道他是李世鹏,聪明过人,付出的汗水也比别人多,还知道怎样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他在迄今为止的道路上总是被成功的光环笼罩着。他在那一年的新光环,是山东省高考理科第二名。当他决定去读中国科技大学的时候,不是他向负责招生的老师介绍自己,而是老师拼命向他推荐自己的学校。他甚至可以自己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专业。
  但是自从走进学校大门,他就发现自己遇到了麻烦。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很糟糕,成为班上的后10名,第二学期也差不多。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他读了这么多年书,总是前三名的,他已经习惯于看到别人都在自己身后,从来没有体会过让别人走在自己前边的那种感觉。那一年他的脑袋里总有一个念头:
  “就凭这样的成绩,怎么回家见江东父老啊。”
  我们见到的这些“微软小子”,大都是一些幸运儿,很少坎坷,很少失败,但是他们前进的道路上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李世鹏从小到大,总是有人对他说诸如此类的话,但是他还从未有过这种体验。现在,他遇到的问题是不是可以作为一次“失败的例子”呢?

第91节:第七章 情商时代(12) ↑回顶部↑

  没有人来给他做思想工作,他只有自己慢慢地领受那种落后的感觉。有一天他忽然想到,“既然我已经落在最后,那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我就尽我最大的努力去追赶好了。”
  说来真是奇怪,内心少了那种患得患失的忧虑,不再在意自己排在多少名,压力也就一扫而空,他感觉到浑身都轻松了。原来“名次”这东西既是个荣誉,也是个包袱。
  到了大学二年级期末的时候,老师有一天忽然对他说:“你的综合评分是班上第二名。”
  “真的?”他不敢相信。但那的确是真的。
  “决定高下的不是智商,是情商。”他就是在这时候有这个体会:“太在意自己的名次反而可能做不好。学会拿开包袱,在失败的时候也不要气馁,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做事情。”
  他重新拾起了自己的信心。他能感觉到,经历过起伏跌宕之后的自信,和那种一帆风顺中的自信是不一样的。
  “好多人都觉得进了大学就是革命到头,其实那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李世鹏在给大学生的回信中写道:“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在这一点上你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我也是一样。问题是你怎么去对待挫折。想办法解决你的问题,永远不要失去信心。”
  “电梯演讲”
  你只有60秒钟。你要在这段时间里把你的想法说清楚。还要让人家接受。这是一门课程。
  ——张亚勤
  有一天你走在公司的大楼里,走进电梯间,忽然看到一个人站在你身边。你认出他来,知道他对你非常重要,因为他很了不起,既有见识又有权力,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一个想法,于是你决定向他推销你自己。可是电梯已经启动,你看到他将在8楼下去,所以你只有15秒钟。你要在这段时间里把你的想法说清楚,还要让他欣然接受。
  这是张亚勤描述过的一个场面。“你知道吗?这是一种专门的训练。”他继续说,“在美国的学校里和公司里都有一个概念,叫‘电梯演讲’,这是一门课程。”事实上,“演讲”是美国学生的必修课,从小学到大学都有。课堂设置具体而微,不仅教给学生说话的艺术,而且还教给学生使用各种各样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老师甚至用摄像机把学生演讲的过程拍摄下来,详细分析学生的手势、表情、目光的方向、眼睛移动和停留的规律,以及脚步的频率,让听众来评价演讲者的表现好不好。
  李开复没有谈到过“电梯演讲”,但是他曾给中国的学生们讲过一课,专门论述“演讲的22种技巧”。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他在学生时代并不是那种“主动的人”,非常不善于表达自己,甚至不爱说话,也没有什么朋友。有一段时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做助教,被学生评为“最糟”。有个学生说:“李开复的课简直就是一个人的剧场,上面他一个人演戏,下面大家都在睡觉。”这话让他受到很大打击,从此下决心学好演讲和沟通的能力。上课的时候,他拼命想自己要提什么问题,要说什么话,然后拼命地训练自己。
  若干年后他已功成名就。有一次他批评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含蓄、害羞,不太习惯做自我推销”,还说,“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在说服他人之前,要先说服自己。你的激情加上才智往往折射出你的潜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学反应。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令事情的发展锦上添花。”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一定有着切肤的感受。
  你为什么不说话
  总有些来自中国的工程师问我:“我很努力,怎么就升不上去啊。”我只问他们一句:“你开会的时候说话吗?”
  ——周克
  凌小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交流是人的本能。你如果不去开发,它就被压抑;你去开发,它就绽放开来。”
  他的小儿子山山出生在美国,3岁那年,该去幼儿园了。像中国的大多数孩子一样,这孩子有些恋家,早上出门的时候总是不高兴。可是每到星期一早晨情形就不同了,他特别开心,总是大叫:“爸爸,快走快走。”“爸爸,我们要晚啦。”这让小宁很奇怪。有个星期一,他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后,站在一旁观察,结果发现,十几个小朋友坐成一圈,山山拿着一个玩具,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原来幼儿园有个规定,每天早上一个小朋友给大家讲“玩具的故事”,就是讲“我为什么喜欢这个玩具”、“爸爸妈妈怎么和我玩这个玩具”之类的事。孩子们轮流讲,每天一个人,而星期一早上轮到山山。
  “这是一个很小的故事,”小宁说,“但是你能看到不少东西。第一,孩子的天性是愿意与别人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的;第二,美国的学校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下面这个《讨论规则》,贴在雷德蒙市史迪文森小学的教室里。在这个教室读书的孩子,不超过10岁:
  1。我的批评是针对人的想法,而不是针对人。
  2。我的目的是得到最好的和最有可能实现的结果,而不是赢得讨论。
  3。我鼓励每个同学参与讨论,并通过参与来学习。
  4。我认真倾听每个人的想法,即使是我不同意的想法。
  5。如果有人还未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会请他重新叙述,并且努力理解他。
  6。我在做出判断之前,会听取每一种观点。

第92节:第七章 情商时代(13) ↑回顶部↑

  7。如果有证据证明我应改变自己的想法,那么我将改变。
  看来事情真的像周克所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学习争吵,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习如何理解别人的想法。他们长大以后,当总统要辩论,当议员也是辩论,在公司里做一个职员,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这是每一个学生应当学习的才能。”
  那些在美国有过留学经历、又来到微软工作的中国学生,有个共同的体验:中国学生最大的弱点之一,是不会表达自己和理解别人。他们来到异国他乡,在开始的时候,大都以为自己的不善交流是因为受制于语言。可是等到语言已经纯熟,还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于是反过来思考自己的全部读书经历,发现在那条漫长的道路上,的确是缺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学习沟通。
  下面是几个在美国微软公司总部工作的中国人的感受:
  “你要说交流的能力从哪里来,我认为第一是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这跟语言没有关系。”韩这样说,“第二才是语言能力。”几年前,韩曾在几十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进入麦肯锡公司,后来又在几十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微软公司。他把这些全都归功于他的表达自己的能力。
  “在美国,一个工程师和一个经理的区别有两个,一个是沟通能力;一个是领导才能。”潘正磊说,“中国人都很勤奋,但是他们整天不说话,就是完成老板交给的事情,很少想到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她列举微软公司雇员中的一千多个中国人,从普通工程师升迁到经理位置的人极少,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太含蓄,不善与人交流”。
  “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听话’,不要抢着说话、要让大人先说。”周克说,“如果是在单位,那就要让资格老的人先说。老张还没说话呢,有你说话的份吗?这样一来,把中国的孩子弄得个个毕恭毕敬,其实这是害了孩子。”
  周克现在是微软公司视窗检测技术小组的总监。过去这些年里,此人之所以能不断升迁,除了技术,就是学会了与人沟通。刚来微软的时候,他和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开会一声不吭。有一天老板问他:“你是不是蠢?”
  周克说:“不蠢啊!”
  老板说:“为什么你开会不说话?”
  周克说:“我刚来,觉得自己应该谦虚。”
  老板说:“我不需要你的谦虚,我需要你的想法。”
  从那以后,周克花了很大力气来改正这一点。“这个老板给了我启蒙的一课。”他这样说。
  现在,总是有些来自中国的工程师问他:“我很努力,怎么就升不上去啊。”
  他只问他们一句:“你开会的时候说话吗?”
  优秀的代价
  他们也许是在用情商交换智商,得到了高分,却也养成了很多毛病。这种代价是很可怕的。
  ——凌小宁
  雷德蒙郊外的那块大草坪上,欢声笑语响成一片。16个足球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这里,规模浩大。每天傍晚,球场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
  凌小宁带着孩子也来到这里。两个儿子,川川和山山,都在美国读书,一个11岁,一个7岁,都喜欢足球,所以每周至少四天到这里来训练,星期天还要来参加比赛。
  现在,球场上的比赛正在进行。斜阳下,孩子们身披万道金光,奔跑跳跃。有个孩子忽然倒在地上,似乎受伤了。教练一声惊呼,场上所有的孩子停止奔跑,就地蹲下,等待裁判为受伤的孩子检查。一会儿,那个孩子站起来,走出场外,脚下一瘸一拐。场内场外的孩子们全都鼓起掌来,为那下场的孩子祝福。
  这小小的插曲并非偶然,它是美国小学教育的一部分。这可以从我们和小宁的对话中看出来:
  问:川川和山山在美国的学校里学了什么?
  答:山山上小学的第一天回来,我问他学了什么。他说老师教给他们一句话,“不要伤害别人,不要伤害一个人的身体,也不要伤害一个人的内心。”他上学第一天,就是学了这么一句话。
  问:中国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老师最可能对他们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一个好成绩。”
  答:我真希望你有机会去看看美国的小学。他们的教室里非常自然,墙上贴了各种东西,五颜六色的,不是什么科学家,也不是什么爱国主义,都是告诉你怎么做人、人要正直,实际上讲的就是情商。有一次我去山山的学校开家长会,坐在那个教室里,看着墙上的那些东西,特别有感触。你看了以后也会有感触,他们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
  几天后,在李开复的女儿德亭的学校——库格小学,我们看到墙上贴着一些格言,字很大,颜色鲜艳,所以异常醒目:大方、友善、诚实、自重、合作、自控、责任、同情心、坚韧。我们后来把这件事告诉朱丽叶的儿子沃伦,他说:“我的学校没有把这些话贴在墙上,但是我们也是这样的宗旨。”库格小学是一所私立学校,和沃伦的中学不在一个社区,但是两所学校的教育宗旨竟是如出一辙。看来事情真像凌小宁说的,学校是把目光集中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库格小学每天早上9点钟上课,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教室的中央有个圆桌,学生们围坐桌前,老师也坐在学生中间。尽管墙上挂着一个巨大的黑板,但老师并不使用,也不站起来照本宣科,她只在自己手里拿一块小白板,就像孩子手中的画板一样,一边说,一边在上面写,然后竖起来给孩子看。整个教室洋溢着一种既亲密又轻松的气氛。

第93节:第七章 情商时代(14) ↑回顶部↑

  一个二年级的女孩子迟到了。老师问:“为什么迟到啊?”
  “对不起,老师,我睡觉了。”
  “啊,你一定睡得很舒服,”老师一边说一边笑,“坐下吧,宝贝。”
  那女孩子也笑了。
  我们目睹这个细节,很长时间都在脑子里面环绕,有一天,忽然明白是什么让我们不能忘怀,是孩子的诚实和老师的友善。当初我们问小宁:“学校怎么教给孩子‘做人’呢?”他说:“不是讲大道理,也不是像中国的学校那样开一门德育课,而是在实际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来的。”现在,答案有了,就在足球场上、在史迪文森小学的毕业典礼上、在一个美国中学生的话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