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轮希翟谑敲挥刑嗟墓夜常疃嗑褪亲プ×税驯螅么蛞环蛘呤敲馊ブ拔瘢簿褪橇恕�
当然,像锦衣卫这种地方,人自然是要抓的。不过抓了人之后,少不得是要将他弄干净,别说是贪渎的钱要吐出来,就连他自己的身家财务也绝对不会放过的。然后人也不会就只是免职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好的还能有一条命出去,不好的就直接死在里面了。不要觉得这件事情很不可思议,很草菅人命,这就是大明朝的特务机关。如今听起来很是可怕,可是在当时,这种事情实在是太过平常了。
不过这路王道倒是不同,他平日里也并不是个会贪赃枉法的人。总之,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他在朝中的官员们的心目中,口碑一直是不错的。当他被抓之后,虽然众人都觉得是没什么希望了,但是他们还是上奏,给路王道说了不少好话。
而正当众人都觉得无望了的时候,路王道却是被锦衣卫放了出来,不仅是毫发无伤,更是官复原职。
毫发无伤,百官们自然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就算是锦衣卫,也不是只知道抄着刑具逼供的主,也有过偶尔的仁慈。但是官复原职,这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要知道,即便不是锦衣卫审案,倘若是冤枉了好人,也不会这么承认自己的过失,总是要找个什么理由说点事,这样才好保存自己的颜面。
后来众人才知道,是张凡去到隆庆面前说明了原委,有人诬告路王道。隆庆听说了之后,亲自下旨,让路王道官复原职。
这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满朝百官们对于张凡的印象是大有改变。虽然说还不至于一下子就觉得只要有张凡坐在锦衣卫的头把交椅上,以后就再也不会有冤假错案了,但是毕竟好了不少。
而葛守礼不同,他从那个时候就认识到,张凡是真的和别人不一样。张凡或许会被同化,但是心中绝对能够保留着那么一份心思。也是从那个时候,葛守礼就一直关注着张凡,这才有了后面,葛守礼会毫无征兆地站出来为张凡说话。实际上,那是因为葛守礼已经认同了张凡。
想明白了这一点,张凡对于葛守礼又有了新的看法,他觉得葛守礼看人的眼光当真是精准无比。虽然这么说,张凡觉得实在是有些太过自夸了,但是他对于葛守礼的看法不会改变。
“那……葛大人,以后……”张凡还有件事情想要继续向葛守礼确认,“以后葛大人会不会对老师他……”
没有等张凡把话说完,葛守礼就明白他想要说什么了。笑着摇了摇头,葛守礼说道:“这点你放心,老夫既然这个时候想到了顾全大局,就不会半途而废。以后倘若张居正做出了什么错事,老夫依然会站出来说不。但是倘若他所说的事情是对的,老夫也会站出来同意他。”
听到葛守礼这么说,张凡也就放心了下来。如今他所要担心的,就是张居正和冯宝两人会不会主动去找葛守礼的麻烦了。张居正或许不会,但是冯宝那里,可就不一定了。
“不过……”葛守礼接着又说了两个字,却是没有继续说下去。
看着葛守礼,张凡再一次迷惑了。
第551章 困难重重
这件事情似乎就这么过去了。
第二天的早朝上,圣旨颁下,葛守礼加太子少保之衔,表其几十载在朝为官,忠君体国。另有文书下发五湖四海,神州大地是皆知此事。葛守礼对此表现的是淡然的很,既没有显出什么愤怒的模样,却也看不出有什么高兴的样子,完全就是一副心平气和的模样。
这一点张凡是早有准备了。不过张凡有了准备,这并不代表着其他的那些大臣们会就这么认同。他们对于葛守礼的遭遇依然是心中不忿至极,毕竟太子少保这个荣誉虽然是荣耀无比,但是说到底,权力,根本就没有什么。也因此,他们在同情葛守礼之余,也对于冯宝和张居正是恨得牙痒痒。
不过既然连葛守礼这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没有说什么,其他人也就不好再插手了。毕竟,葛守礼既然连张居正说了那么过分的、诋毁他的话,他都容忍了下来,其他人也就不好再多管闲事了。
不过张凡倒是知道一些别的。那天下了早朝之后,他特意去找到张居正,谈了谈。言谈之中,张居正的表现虽然是和以往一样,并没有表现出来什么,但是张凡总是能够感到一些愧疚在里面。看来,张居正虽然为了很多事情而说出了那番话,如今这模样也是他想要得到的记过。但是显然,张居正心中也不是一点点愧疚都没有的。得到了这个消息,老实说就连张凡的心中也是觉得好受了不少。
但是,张凡心里面也是还有个疑问。昨天他在葛守礼家中与他相谈,最后末了,他听到葛守礼吐出了“但是”两个字,他知道葛守礼必然是还有什么话想要说。
不过正当张凡想要询问之时,他却是见到了葛守礼面上那副不想再谈的表情。因此,张凡最终也是没有问出为什么。但是他的心里面也一直是有了个疑问,觉得葛守礼似乎是有什么心思,而且跟他不再想要踏入任何纷争之中有所关系。
从第二天开始,张凡有时候会偶尔去找葛守礼说说话。而葛守礼与他的相谈之中,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说一些关于他家乡的事情,有时候也是谈谈他和老友杨博之间的书信往来。
一开始,张凡对于这些情况也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再加上时间已经渐渐的又过了三个月,葛守礼一直都是如此,张凡也就是没有放在心上。而且,如今已经是六月了,骆灵儿身怀有孕也有了八个月的时间。加上她本就是因为以前的一些事情,让这次怀孕变得异常的艰难。虽然在有欠了张凡一条性命的太医王有才的帮助,如今看起来骆灵儿想要顺利生下孩子,并且母子得保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这次怀孕依然是消耗了她太多的生命力,张凡对此是十分地烦恼,因此最近他也是一有空就回到家中陪着骆灵儿,好让她能放松心神,不要太过紧张了。
因此,张凡对于葛守礼虽然一直是心中很是疑惑,却也没有太多的关注。但是他心里面也开始渐渐有了个想法。
的确,这段时间的葛守礼有些不同寻常,经常提及家乡之事,而且他的身体虽然还是不错的,但是面上的那份疲态却也是表露无疑。因此,张凡也是有了些察觉,一来葛守礼的年纪毕竟是大了,二来,可能葛守礼有了退步的心思。
对于葛守礼很有可能告老还乡这件事情,张凡心里面虽然是有些不舍,但是也没有过多地纠结于此。在他看来,还是让一切自然而然最为不错了。而且,这段时间,冯宝和张居正都在忙着别的事情,也没有再提及要清算朝中的什么人,或者是想要找葛守礼的麻烦了,所以张凡也就放下了心来。
说到张居正,最近也是忙得很。倒不是说朝中最近又有了什么事情,而是张居正在忙着自己的抱负。不错,就是新政的事情。
关于这件事情,张凡的关注也是不少,这段时间一来,他也是和张居正多次相聚,一同商量。如今朝中的政局也算是稳定,冯宝和张居正执掌朝政的事情也已经是成为了事实。虽然朝中的百官们对于他们两人还是有很多不认同的东西,但是这个事实已经是被众人所接受了。
如今,条件已经是成熟了,张居正自然是有了打算。
不过虽然是有了打算,但是具体应该是怎么做,老实说还没有个说法。
如今朝廷算是稳定,民间犹豫海禁已开,如今不论是税收还是生活什么的也都是不错。让张凡所注意到的一点就是,随着海禁的开启,大明朝有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出海兴商贸易所带来的巨大的利益,也是有着越来越多的人干起了这一行。虽然说不论哪一行,一旦人多了起来,这每个人所得的肯定要少了不少,也因此,相互使手段,打压对手的行径也是常有发生。
这件事情本来不应该朝廷多管,不过张居正为此还是专门让人理出了一些律法,专管这些事情。张居正的这个举动,老实说在朝中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张居正此举大好,让那些不知礼教、以逐利为首的商人有法可依。但是也有人觉得不好,觉得张居正是多管闲事,那些商人们想怎们样却还要朝廷多管,实在是有些有失颜面。不过不管怎样,情况终究是好了不少。
虽然说很多人都是都干起了出海行商这项事业,不过其中大都是也是住在东边沿海地方的人。也因为海禁的开启,很多人也不再是按照以前所规定的那样出海了,从去年年末开始,很多的人也是如此,不再按照时间规定,只要条件满足了,那就扬帆出海。所以到了今年年中之时,东部几乎是每天总会有一两艘商船出海或者是归航。
这么一来,需要的人力也就是多了起来。
这种情况一开始,让那些人力的价格更是大涨,毕竟到处都是需要人手的地方。虽然说干完了这里又到那里去接活,实在是让人很是劳累,不过冲着那比之以往要多上一两倍的工钱,很多人也都是愿意的。
不错这种情况并没有只需多久,内陆有很多的人得到了消息,也是前往沿海的地方,想要找份活干。
这种情况让张凡想到了上辈子所见到的那种情形,很多人去往发达的地方打工,就是为了多赚些钱而已。
还好,大明朝开过之初,朱元璋就下令,人们不得随意流动,特别是那些有了自己土地的人们。虽然说张凡对于这个命令是有些嗤之以鼻的,但是如今看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情况缓解了不少。
且不说因为很多的问题,在这片土地上,只要人一多起来,就容易生事。最重要的是,虽然到了这边做着繁重的伙计,所得到的工钱比之在家种地还是要多出不少来。若是不限制人口流动的话,张凡敢肯定,很多人绝对会抛下自己的田地,跑到这里来挣钱。
如今就因为有了朱元璋的“远见卓识”,现在虽然很多人都往东边跑,可是那些田地并没有荒废下去,依然有人种地,粮食依然会有。
这才是让张凡松了一口气。所以如今的他,只能够一边鄙视着太祖皇帝的那项措施,一边感谢他的命令得以让如今的局势能够有所控制。
可以说,如今的状况是刚刚好。后面有人在种地,那边也有人在赚钱。倘若去的多了,无人种田,百姓们吃不饱不说;那边的人去的多了,那些商人们所给的工钱也必然会少很多,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这是一方面。
如今张居正又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事情是有关土地的。
记得以前,高拱当政的时候,为了报复已经致仕还乡的徐阶,命令身在应天的海瑞清查田地。虽然说那主要是为了对付徐阶,不过海瑞也是尽心尽责,查没了大批贵族和大地主所侵吞和隐瞒的田地,分配给了农民们。那次就查出了上万顷的田地,可谓是收获丰厚。
不过即便是如此,那也仅仅是在南直隶一地,大明的其他地方还有这数之不尽的土地被贵族和地主隐瞒私藏着,不向朝廷缴税,却还在生产着庄稼。
税收一向都是大明朝最为严重的问题,而这种情况无疑是加重了。虽然如今因为海禁已开,国库中的银钱是没什么问题了。但是不报田地,粮食收不上来,照样是个大问题。
张居正如今也是正在这方面努力着,他心中也明白,想要让那些皇室贵胄和地主老财吐出隐瞒的田地有多么困难,不过他还是打算这么做。
但是他碰到了很多困难。
田地这种事情,说到底是在民间,也是经济上面的事情。但是张居正无法一开始就对这些下手,他需要做好其他的准备。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吏治。倘若吏治不清、政令不通,纵然是想出再多的办法也是枉然。
所以张居正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改革朝中的吏治。但是,大明朝的朝廷自从开国以来,虽然几经重大的变故,但是有些东西是一直都没有变化过的。想要改,那是何其的困难!
第552章 新政之前
张居正对于这一天,这能够施展自己心中报复的这一天,着实是等待了很久了。以前,他就一直想这么干,但是种种的原因全都制约了他想要施展的动作。如今,他总算是站在了官员的最高处,就连比之权力稍稍大些的太监冯宝,也是站在他这一边,并且同意他的想法的人。张居正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
对于这一天的来临,张居正早有预料。所以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他就早早地开始准备了。当然,虽然说这种改革的事情,从历朝历代来看,都是出头一个死一个,很多人虽然是也明白,这种改革措施是有好处的,但是那毕竟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大部分人都是改革的“受害者”,他们不可能赞同这种措施。
因此,张居正谋划之时,却也是有些势单力薄的意思,并没有多少同盟能够与他站在一起。冯宝,他也只不过是支持张居正而已,并不会帮助张居正一同出谋划策。说起来,冯宝之所以会赞同张居正的观点,出了冯宝在朝政之上的独特见解之外,却也是有些利益关系的。毕竟张居正想要怎么弄,跟他冯宝没有半点关系,甚至于,他若是想要从中捞些什么好处、油水之类的,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冯宝才会在这件事情上面跟张居正站在一起。
但是,对于张居正来说,这件事情关系重大之余,所牵涉的东西也实在是太多了。虽然张居正从很早就开始筹划了,但是毕竟只有他一个人,力量有限之余,很多地方也未必能够考虑周全。他还是需要有个人来和他共同完成完成。
而如今,也是有个人和张居正站在一同,共同研究这件事情的。张凡,自然是不二人选。
说起来,这也是有些好笑了。想来,前段时间,因为朝中的很多事情,特别是一些关系到葛守礼的事情,张凡和张居正之间,闹得却也是有些不合的模样。特别是因为关系的葛守礼的那段事情,更是将两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定点。
当然,这两人之间毕竟是有着特殊的关系的。当年张凡初入仕途之时,便是摆在了张居正的门下。虽然说,张凡的上位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毕竟他是得到了隆庆的宠信才上位的。但是张凡的起点太高了,他没有经过任何的历练就走入了这个大明王朝的权力中心,若是没有人帮助的话,灰头土脸都是小的,身败名裂那才最有可能是他的归宿。
也是多亏了张居正对于张凡的指引好叫到,这才是让张凡能够如此之快地融入到里面去。从某些方面来说,张居正对于张凡也的确是尽到了一个为师者的责任,只不过他所教导张凡的,是人情世故、朝中利益而已。不过相比起来,孰轻孰重,什么才是对于自己最为有用的,张凡的心里头是明白的。从某些方面来说,他对于张居正是相当地感谢的。
而如今,张居正要干一件大事。而他一个人,却是又显得势单力薄了,张凡如何能够置之不问呢。即便是两人之前有些什么矛盾,但是却还没有闹成苦大仇深的地步,在这件事情的面前,全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所以这段时间以来,张凡也是经常和张居正凑在一起,研究一些东西。
这种情形,也是让张凡心中有所感叹。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牵涉到政治这种东西的时候,所有的事情全都是带着不确定性的。今天的朋友,也十分容易就变成了明天的敌人。
所谓的“世事无绝对”这句话,用在这里实在是太过贴切了。
这些只是题外话了。说说张凡和张居正人来那个所面临的问题吧。
张居正的想法,所牵涉的东西也是非常之多的。首先一点,那就是要改革吏治。这才是重点,否则政令不清、朝令不通,其他的任何事情都无法运行。想要改革的话,也就完全是一场空了。
所以,改革吏治也就被两人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这改革吏治,所牵涉到的东西很多。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对于官吏政绩的考核。这并不是什么先进的制度,历朝历代全都有,只不过是内容有一些不一样而已。倘若没有的话,官员们也就没有上进心和危机感,做起工作也就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如此一来,国家岂能长治久安。
所以,大明王朝的早期,就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对于官吏政绩所制定的考核制度。按照大明朝的制度,在京的京官,每六年要进行一次“京察”。而对于地方上的各级官员的审查比之京官那是更加严格,毕竟是山高皇帝远嘛。每三年,各地方的各级官员都要进行一次名为“大计”的审查。
这本来是一项非常好的制度,毕竟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官员们有些紧迫感,并且不敢恣意妄为。将来在考核之中,如果政绩突出的话,那么飞黄腾达的日子也就是不远了。
不过这一点在大明朝,不,应该说是在任何朝代,全都不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情。尤其是的大明朝。
倒不是对大明有什么偏见,实在是有明一朝,贪官污吏实在是多入繁星一般,各个是“闪耀”无比。且不说那些在史册上都能够留名的“名人”了,那些下面的官员,没有严重到要被记上姓名的人,他们的危害才是最大的。也是这些人,才会生出了如同刘瑾、严嵩这样的贪官奸宦。
而且,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尤其是在这大明一朝,被发挥的是淋漓尽致。
朝廷所颁布的考核制度,对于这些人来说根本就是无关痛痒。甚至于,这些官员们,全都是读书人出身的,脑子里有想法的官员们,更是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将这种对于他们的制约办法,转化成为能够促使自己升官发财的手段。
这些朝廷的制度,早就流于形式化,每次都不落下,也每次都毫无新意。很多官员是明白这一点,官官相护之余,甚至有很多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习惯了的人,更是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让本城的百姓在监察之人的面前摆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让人觉得他的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世态是渐渐繁荣。
而那些前来检查的人,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就算是偶尔有几个一心为国为民的,却也是在途中受到各种诱惑的同时,还要接受来自上面的威胁。
如果不听话,别说是以后升官发财的道路了,就连自己的姓名都未必能够保得住。但是如果听之任之,不仅仅是将来可以升官发财,还能够在地方上打捞一笔,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也因此,每年各地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