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卧龙助理-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中国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本来应该在去年秋就举行的,但由于关中之战的原因,不得不推迟到今时。而方绍作为科举制的首创者,也理所当然的被汉中王委任为了这次选试的主考官。

通过一番观察,方绍还真发现了几个不错的苗子,所以便想着借着这次当主考官的方便,将这几位英才收入门下。

大殿中考试的气氛紧张不已,而偏殿中,方绍却正喝着小酒,一副的闲然之情。

正当方绍一杯小酒下肚,兴致刚起之时,姜维匆匆而入,说道:“先生,东边出大事了,刚刚传来的消息,曹操称帝了”

方绍身形一震,端着酒杯怔了一小会,惊容换作笑容,淡淡道:“是吗,看来又到了加官进爵的时候了。”

第三卷 争雄 第三百二十八章 不甘落后

建安二十二年,汉帝刘协禅位于曹操,曹操遂登皇帝位,国号大魏,改元黄初元年,立曹丕为太子,升赏百官,大赦天下。

消息传往长安,自是一片哗然,有愤慨者、有惋惜者,当然亦有兴奋者。

方绍就属于兴奋者的一员。

果然,在得到曹操篡汉自立的消息后不久,诸葛亮便相邀方绍、庞统、张飞、法正、糜竺、马超等重臣齐聚一堂,共商应对之策。

“诸位,曹操篡汉自立的消息,想必你们已经都知道了,诸位都有何看法?”诸葛待众宾齐聚之后,便先问道。

张飞慨然道:“曹贼篡汉之心久矣,如今也没什么好惊讶的,依我之见,曹贼他篡的好啊,他篡了位,汉中王才好名正言顺的继承大统,身登九五之尊啊。”

张飞果然是急性子,话说得有点不太厚道,不过,却也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诸葛亮微微一笑,轻咳道:“翼德的心思我理解,不过这话可不能这般说,天子被逼禅位曹贼,我等做臣子的,当悲恸万分才是,幸灾乐祸就有点不合适了。”

众人皆是一笑,张飞也是一时激动,方才意识到自己那番话多有不妥,遂是搔着头道:“这个嘛……我自然是很悲恸的很,不过咱们更该化悲愤为力量,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将汉室社稷续上,所以我们才更当放下悲恸,先拥立大王继帝位再说。”

这时,庞统摆手道:“翼德话糙理不糙,其实以大王的身份、基业和功劳,本就已经是无冕之皇,先前顾忌着有汉帝在,而今汉帝被废,正如翼德所言,大王正可名正言顺的继帝位也。”

诸葛亮询问法正的意见,法正道:“如今汉帝被废,汉室正统就此中断,如果大王不去继帝位,重新树起汉室正统这面旗帜,那汉朝的威信就会在天下士民心中渐渐远去,将来进攻中原的战争,在世人眼中就会被视为国与国之间的侵略之战,而非兴复汉室的正义之战,所以,正也认为,大王必须继帝位。”

包括法正在内的诸人,对于汉中王称帝都持赞成态度,原因无他,有好处在内嘛。刘备一称帝,大家该升官的升官,该封爵的封爵,将来一统天下之后,也能做个中兴名臣,光宗耀祖,造福子孙万代。

所以说,汉中王称帝对于大家伙来说,那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谁会跟近在眼前的利益做对呢。

在征得众人的一致意见后,诸葛亮便拍板道:“既然大家都一致赞成大王称帝,那我等不日就面见大王之时,就共同上表劝进。”

诸葛亮一定计,众人一片赞同之声。

这个时候,方绍却道:“我等一番心意是好,可是我只怕大王他未必会同意呀。”

诸葛亮摆手断然道:“此事乃天意民心所向,亦由不得大王一人做主,他若是不同意,那我们就一请再请,一直请到他同意为止。”

…………

数天之后,曹操称帝的消息遍传关中,与此同时还传来汉帝刘协被害的消息。汉中王听闻这个“噩耗”之后,自是悲愤欲绝,一日之中数次晕厥,茶不思来饭不想的,只是在众人苦劝之下,才勉强进食。

几天后,汉中王的身体和精神稍有好转,遂是在长安设下灵堂,令全国吏民披麻戴孝,以为汉帝治丧。

不过,在“举国同哀”的情势之下,渐渐的也有好消息传来。

京兆尹马超上报,言长安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霄而起,其势壮丽无比。

汉中太守刘封上报,言帝星见于天野,煌煌如月。

南郡太守糜威上报,言近有祥风庆云之瑞,光彩万般炫丽。

……

汉中王所统治下的各州郡,祥瑞之兆如雪片般的飞向了长安城。

在为汉帝治丧后一个月,时间已近初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诸葛亮便率身在长安的文武重臣,一齐入汉中王府面见刘备。

诸臣齐聚于殿,候得半晌,刘备方在侍婢的搀扶下转出大殿,两颊间尚自挂有泪痕,虽然气色比以往好了许多,但精神仍稍显委靡。

诸葛亮先向许靖使了个眼色,许靖立时会意,出班道:“大王,近闻各地频现祥瑞之兆,此正应大王当即帝位,以继汉室血统,此乃臣等百官共同签名之上表,共请大王即皇帝位。”

许靖说着将那封密密麻麻的签了数百个名字的劝进表呈上,刘备却是大惊失色,惊呼道:“卿等这是要陷孤为不忠不义之徒啊”

这时,诸葛亮进言道:“大王此言差矣,曹贼篡汉自立,而大王却乃汉室之裔,续继大统正是顺天意应民心之举也。”

接着庞统也慨然道:“今天子已被曹操所弑,大王若不即帝位,如何名正言顺的兴师讨逆,这才是真正的不忠不义也。今天下士民无不恳盼大王进位为帝,以为先帝报仇雪恨,大王若不从臣等所请,只怕将失万民之望呀。”

接下来,什么法正、糜竺、张飞等文武重臣,一个比一个大义凛然,一个接一个慷慨陈词,纷纷劝刘备继位为帝。

面对着众臣的劝进,刘备倒并未喝止,他只是精神不振的,耐心的听完了群臣的进言,然后方才叹道:“孤虽乃景帝之孙,却并未有恩德泽被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曹贼这等篡窃之举又有何异,众卿勿需再劝,孤绝不会效逆贼所为也。”

刘备说罢,但是拂袖入内,把众臣给晾在了大殿中。

众臣们不想汉中王拒辞之心如此决然,一时间都有点失望,人们皆围到诸葛亮周围,询问他下一步该当何是好。

诸葛亮也显得有点无奈,这时,方绍却是笑道:“军师不必心急,绍倒有一计,或可迫使大王接受我们所请。”

诸葛亮便问何计,方绍遂是附耳一言。

…………

两天之后,汉中王又收到了一个令他吃惊的消息,说是诸葛军师忽染重病,快要不行了。

刘备自然是大吃一惊,他自己有学高祖刘邦之心,可若是这萧何没了,他这刘邦的梦只怕也要跟着碎了。

于是,刘备当即出宫,匆匆忙忙的前往诸葛亮府中去探视他的这股肱之臣。

当刘备忧心忡忡的进入内室时,却瞧见诸葛亮正披头散发,无精打采的躺在床上哼哼唧唧,看起来虽不似病得马上要挂掉的样子,但似乎也病得不轻。

“军师,你怎样了。”刘备几步上前,一把携起了诸葛亮的手,万般关切的问道。

“咳咳——”

诸葛亮本欲言语,但却忽然间大咳起来,咳得是声嘶力竭,连肺也要咳出来一般,吓得刘备一个劲的抚其背,直折腾了好一会方才缓过劲来。

刘备见着诸葛亮这般样子,如是感同身受啊,皱眉叹道:“军师,你到底是了染何疾,怎的前几日还好好的,今时却成了这副样子。”

诸葛亮喘了几口气,幽幽叹道:“臣所染的乃是忧心如焚之症,只怕是命不久矣,只怕是没有机会再辅佐大王到汉室兴复的那一天了。”

诸葛亮说得悲悲切切,但刘备紧皱的眉头却是微微舒展了几分,心想:‘忧心之病,嘿嘿,军师,原来如此啊。’

刘备猜到了诸葛亮几分用意,但嘴上却顺着诸葛亮的话引子问道:“但不知军师所忧何事?”

诸葛亮喟然叹道:“臣自出茅庐,幸遇大王知遇,相随至今,大王对臣是言听计从。如今大王身有四州之地,已不负臣当年隆中定策。现下曹贼篡位,汉室四百年基业将不存,文武百官皆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汉,图取功名利禄。不想大王却执意不肯,百官自是渐有怨心,臣只怕不久必将尽散矣。若文武尽散,莫说兴复汉室,只怕自保都万难,臣如何不为此心忧如焚呀。”

诸葛亮这番话,堂皇之中, 却也道出了实情。大家伙都是有能耐的人,跟着你就为图个功名利禄么,你若不称帝,咱们哪里去加官进爵,你断了大家伙的功名之路,大家早晚也得弃你而去。

连曹操都称帝了,作为刘姓皇族的刘备,又如何不想称帝,其实,他只是需要个梯子罢了。

诸葛亮都用装死来给他搭梯子了,刘备又岂会不领情,于是,在听闻诸葛亮这番话后,刘备摇头一叹:“军师之心,孤又岂有不察。这并非是孤在有意推阻,孤只是恐天下人议论呀。”

诸葛亮神色一动,忙道:“今天子已去,大王作为刘姓皇室,继承大统乃是名正言顺,何来议论?”

刘备这时站了起来,一脸犹豫不决的表情,在这屋中踱来踱去,似是在做艰难的抉择。

良久之后,紧锁的眉头终于松开,刘备定在原地沉顿了一会,方道:“这称帝之事,待军师病可之后行之未迟。”

此言一出,诸葛亮从床上一跃而起,兴奋道:“大王既然允诺,何需再拖延,便请择日就行登基大礼吧。”

刘备吓了一跳,怔怔的瞧着“活蹦乱跳”的诸葛亮,惊讶道:“军师,你的病……”

诸葛亮轻咳了几声,讪讪笑道:“臣这忧心之疾,今得解药,自然是药到病除了,呵呵。”

第三卷 争雄 第三百二十九章 郁闷的那个人

今天这章晚了点,唉,没办法,谁让领导有点二呢,加你妹的班啊。

—————

这一日秋高气爽,长安之南高台耸立,汉字旗号遮天蔽日,八万汉军,衣甲鲜亮,刀斧森森,每一位健儿的脸上,都散发着昂扬向上之意。

台下万军环抱之中,乃是以诸葛亮为首的文武百官。

号角声响起,一辆黄色伞盖笼罩下的车驾徐徐而来,所过之处,将士与百官皆伏跪于地,不敢仰视车上那面色肃然之主。

车上的刘备,此时此刻是何等的威严肃穆,但他的心里却如无数的鸟雀在飞舞,用尽了所有的心思,才勉强的压制住内心难以克制的喜悦,以免在群臣面前失去帝王的威信。

五十多年前,那个年少的自己,曾指着家乡的一颗参天大树,对小伙伴们戏称:假如我将来当了皇帝,一定用此树做伞盖。

四十年前,十几岁的自己,离开母亲的怀抱,一人一剑独闯天下,拜当世大儒卢植为师,结交豪杰游侠,多少年少者都趋附于自己的身边。

三十年前,黄巾乱起,以小小县尉之职,怒鞭督邮。

二十年前,得徐州,一夜之间名动天下,但转眼之间,又从事业的顶峰跌落于谷底。

吕布、袁术、陶谦、田楷……多少当世豪杰,都在这生命中最灿烂的年华与自己发生了碰撞。

十年前,几番起起浮浮,却最终落得南逃荆州,寄人篱下,眼看垂垂老矣,却仍一事无成,手中所有的,仅只那天下皆知的“仁义”之名而已。

而现下,自己却身着龙袍,站在这高台之上,接受着无数人的跪拜于敬畏,很快,自己就将成为苍天之下最有权力的人。

此时回想过往的种种,真是恍然如梦也。

此刻的刘备,忽然想起了方绍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当上天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他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这时的刘备,方才知道上天打开的不仅仅是一扇窗,而是道通达权力顶峰的光明大道。

祭罢苍天,祭罢列祖列宗,刘备于建安二十二年九月的这一天,正式称帝,改元章武,并封子刘封为荆王,刘禅为齐王,刘泰为楚王,刘山为秦王。

在登基为帝的第二天,一道封赏群臣的大名单也新鲜出笼,公昭天下。

封诸葛亮为丞相,为百官之长。

许靖为大司徒,糜竺为大司空,刘巴为太尉,是为三公。

庞统为大司马,法正为左大司马,方绍为右大司马,徐庶为御史中丞。

关羽为大将军,马超为骠骑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黄忠为卫将军。

吴懿为前将军,魏延为后将军,黄权为左将军,赵云为右将军。

蒋琬为大司农,董和为大鸿胪,简雍为光禄勋,孙乾为太常,费观为太仆,刘琰为宗正,费祎为少府,孟达为卫尉,赖恭为廷尉,此九人是为九卿。

其余文武百官,皆有封赏。

刘备的这道封赏大名单,可谓是煞费了一番苦心。

其中诸葛亮有萧何之功,升任丞相统御百官自无话可说。

许靖虽徒有虚名,却乃当世大名士,又是关陇集团与益州集团的关联人士。刘巴虽为刘备所恶,但其为当世名士,生于荆州而早年入益州为官,又是结连荆州与益州集团的重要人物。至于糜竺,乃是追随自己起兵的徐州集团的元老,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刘备授以此三人“三公”的之尊,却又不令他们手握实权,可谓是实质名归。

大司马位于三公之上,掌握着帝国的军事权力,以军谋与诸葛亮并立的庞统任此职自然实质名归。但又因法正与方绍在刘备手下起着举足轻重的谋略作用,故刘备特在大司马之下,设左右司马,令二人分别担任,算是一种器重,也算是一种平衡。

至于大将军,乃是将军中最高的封号,位在三公之上,自东汉之时起,便多由贵戚充任,关羽作为刘备集团头号名将,又与刘备情同手足,故以其担任大将军自无可厚非。

武职之中,大将军之下即为骠骑将军,本来刘备是想让张飞担任的,但考虑到马超在雍凉门阀中的地位,综合考虑一下,最后还是决定由其担任。而张飞则屈居于下,升任车骑将军。

黄忠虽然年势已高,但因在汉中之战,关陇之战中的突出表现,再加上他身兼荆州藉将领,以及刘表旧部的双重身份,故刘备称帝后升其为卫将军,军职只在张飞之下。

至于徐庶,亦是刘备起家时的重要谋士,刘备对他其实一向都是很信任和器重的,虽然因其坐镇陆口,多年来未能有表现立功的机会,但刘备仍不忘其劳苦之功,故封其为御使中丞。

至于其后的魏延、吴懿、赵云、简雍之辈,有的是元老之辈,有的是功勋着著之人,有的则代表一方门阀代表,刘备权衡之下,便令他们担当前后左右四将军,以及九卿之职。

可以说,这一封升赏的名单,充分照顾了四州门阀士族,以及元老功臣的利益,同时又体现了对关陇集团以及荆州集团士人的依重,其中荆州士人自然仍为朝廷文武的支柱,这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刘备的这升赏名单,也并不出人意料,而且,刘备这一次的称帝,仍如上次进位汉中王时一样,并未立太子,也未立皇后,显然,当年的顾虑仍然是存在的。

不过无论怎样,不管是黄初元年也好,还是章武元年,或者是建安二十二年也罢,这一年三分之二的天下都处在喜庆之中,同时诞生的两位皇帝,多少人要跟着加官?多少囚犯要在天下大赦中逃过一劫?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刘备、曹操称帝的消息很快传往江南,随同而来的,还有汉、魏两国派来的使者。

汉国的使者声称,章武皇帝继承了汉室大统,既然东吴你孙仲谋一向自诩为汉臣,抱着兴复汉室的大旗,那么,如今你就该向新的汉帝臣服,并上贺表。

而魏国的使者则宣称,魏帝曹操乃是受汉帝刘协的禅让,名正言顺合法的继皇帝位,我魏国才是正朔之朝,你孙权应该同退位的汉帝一样,将效忠的目标转移到新朝和新帝这里来。

这个时候的孙权就郁闷了,心想你妹的,刘备你小子本来是跟老子平起平坐,后来不声不响的称王为罢了,现在又堂而皇之的称起了帝,还想让老子这个盟友反过来奉你为尊,你还真是厚脸皮啊。

还有姓曹的,也不是个东西,你说你废了汉帝,帮着刘备称了帝,害得老子被他骑在了头上就罢了,还有脸派人来让老子承认你这个篡位之徒是合法的,这脸皮也不是一般的厚啊。

突然之间蹦出来的俩皇帝,着实令孙权有点不知所措,又或得说,让他有点羡慕。

于是,在汉魏二国的使者抵达后不久,孙权便急召重臣前来建业军府商议应对之策。

顾雍、张昭、吕岱、步骘,甚至是远在柴桑的鲁肃也风尘赴赴的赶了回来,东吴举足轻重的人物,难得聚齐了一次。

“诸位,刘曹相继称帝的消息,想必你们早已耳闻,他们劝孤称臣的使者都已经到了,不知诸位有何高见?”

顾雍先道:“曹操废汉而自立,刘备自立为帝,都名不正而言不顺,依雍之见,无论是汉国还是魏国,主公谁都不应该承认他们。”

步骘也道:“元叹所言极是,曹操本为我们敌人,如今他废汉而立,我们更与他势如水火,又岂能上表臣服。至于刘备,与我们本为盟友,如今却不顾同盟之谊,擅自称帝,还想叫我们臣服于他,实在是过分。”

孙权微微点头,“依两位之意,孤是应该谁都不承认。”

这时,吕岱也道:“曹刘相继称帝,彼此间必为正朔之争而拼个你死我活,想来过不久中原烽烟又将燃起,主公正好坐山观虎斗,待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时,便可趁机取渔人之利。”

东吴从孙权到众臣子,鲜有统一的大局观,要说有,只怕就剩下这一句“坐收渔人之利了”。

孙权在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之下,似乎又准备回到原来骑墙观望的外交状态。'Zei8。Com电子书下载:。 '

而这个时候,沉默许久的鲁肃却道:“主公切不可只看表面,如今虽然曹操与刘备都相继称帝,看起来是平起平坐,但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曹操而刘弱的局面仍然很明显。这样的话,只要曹操仍然强大到足以威胁我东吴的存亡,那么联刘抗曹的大方针就不应该变。”

听罢鲁肃之词,孙权却是稍有不悦,“子敬固然言之有理,可是,莫非你要让孤向刘备俯首称臣不成?”

曾经那个来东吴低声下气的求借荆州的刘备,十年之间却已一跃为帝,事实虽然如此,但要让孙权臣服于刘备,打心眼里他是受不了的。

便在此时,众臣之中,有一双老眼看透了孙权的心思。

大殿在陷入短暂的沉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