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卧龙助理-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朕说如此不敬之话,就不怕朕一怒之下杀了你吗?”

蒋干淡然一笑,全然无惧:“陛下若是杀了蒋干,蒋干便可与那苏武、张骞一样名垂千古,为后世所景仰,对我这个读书人来说,倒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呢。”

面对着这般自若的蒋干,孙权沉怒了半天,忽然哈哈大笑:“果然不愧是公瑾的同窗,蒋干,你这一张嘴真是独步天下呀。”

蒋干谦然一笑:“陛下过奖了,其实,干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孙权抚着紫髯,饶有兴趣的说道:“既然先生给朕描述了这般恐怖的一个未来,但不知先生可有解决之策吗?”

蒋干道:“既然陛下问了,那干也就不吞吞吐吐,其实干确有一计。”

孙权问:“愿闻其详。”

沉寂了片刻之后,大殿中发出一个充满杀气的声音。

“奇袭荆州”

…………

陆口。

此时的陆口,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人烟稀少的小村镇,作为柴桑以东最重要的军事要塞,经过汉吴两国十数年的经营,此地已成为一个军民两用的繁华的港口。

汉军在此地设有仅此于夏口的庞大水寨,作为防备东吴的最重要的前哨基地,陆口集结了将近七百余艘大小战船,这个数字已经接近荆州水师的三分之二左右。

在汉帝刘备去世前的大多数时候,陆口汉军的规模,至少保持在两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大多数时候,也会根据东面柴桑的吴军驻军数量做相应的调整。

水寨高台上,徐庶望着一艘艘满载着士兵驶离水寨,脸上渐渐露出焦虑之情。镇守陆口,一镇就是近十年的徐庶,此时已身任右大司马之职,尽管这个官职显赫无比,但其实他所能动用的兵力,大多数时候仅只陆口的数万驻军而已。

但是现在,他麾下这点可怜的兵力也要被收走,前线的上大将军关羽已经下令,从陆口调动大部分的军队增援前线,这也就意味着,现下徐庶手中的兵力,只剩下不到五千。

“云长太过托大,他这么做,只怕是会给别人钻了空子呀。”

徐庶遥望东面而叹,目光之中布满了担忧之色。

第三卷 争雄 第四百一十二章 隐患的种子

“大司马,兵马皆是集齐,若无什么吩咐的话,我就上船出发了。”

上前说话的是关平,此时,这位曾经的关家小将军,已经成长为成熟的将军,他也已有妻室儿女,现下官任荡寇将军。这个官位是他的父亲曾经拥有过的,显然,他的父亲为他争取到这个官位,表达出对自己的这个长子寄有强烈的期望。

“定国,上大将军真的打算把陆口大部分的兵马调走吗?”徐庶明知事实已定,但仍忍不住多问了一句。

关平面色凝重:“前线的那个于禁抵抗非常顽强,父亲说了,若想击败此人,就必须向前线增兵,用绝对的兵力优势冲垮他。”

徐庶叹道:“话虽如此,可是陆口如今被调得只余下不到五千的兵马,若是东吴来攻,却当如何应对。”

关平不以为然道:“大司马多虑了吧,我大汉国如此强盛,东吴焉敢来犯。再则,前不久新到柴桑上任的那个什么吴国大都督陆逊,只不过是个软弱的儒生而已,你看他给父亲写得信,那讨好之词用的,哎,连我都觉得肉麻,这样的人,能成什么气候呢,吴帝又不是蠢货,若是想侵我荆州,又焉会用此人。”

关平洋洋洒洒一番论词,表示了对陆逊的轻视,以及吴国不敢对荆州用兵的自信,显然,他的意思也正是关羽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关羽敢将陆口之兵几乎调光的原因。

关平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徐庶也无话可说。以他右大司马的身份,如果在长安的话,当然是极有发言权,但这里是荆州,是上大将军关羽的地盘,这里是关羽说了算,特别是当先帝故去以后,更是如此。

‘唉,若是先帝尚在的话,绝对不会令云长这样做。’

徐庶心下唏嘘,却只得勉强笑道:“既是如此,那定国你就尽快出发吧,莫要耽误了行程。”

“那定国就此告辞了,大司马多保重。”

关平拜别徐庶,上得巨大的斗舰,扬帆出港,向着下游而去,经由夏口转入汉口去往襄阳,再经别的水路赶往前线。

目送着大部分的将士离港之后,徐庶方才怀着闷闷不乐之心回往他的中军大帐。

他前脚刚一入帐,后脚便有一个匆匆而来,兴奋的叫道:“大司马,东吴发兵了。”

徐庶心头一震,回头一看,却见来人正是张辽。

自当初与方绍和关羽达成协议之后,张辽就投于汉国麾下,一直坐镇陆口协助徐庶提防东吴。

这么多年来,东吴并未曾向荆州动过兵,因此张辽也一直没有立功的机会,不过,先帝刘备对这位曾经的故友仍然不薄,在其去世以前,已将张辽的官职升为镇东将军。以四镇将军的官职授与一个魏国归臣,这已经是十分之厚爱了。

不过,这看似荣耀的官职,张辽却一点都不在乎,这么多年来,支撑着他熬下去的唯一力量,就是对东吴的复仇之心。

现在,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所以他才会如此的兴奋。

与张辽的兴奋相比,徐庶却显得忧心忡忡,他将张辽带来的情报忙是接过来细看,情报上言,数天之前,吴帝孙权下达了集结令,下诏十五万吴军于皖口集结,准备北上伐魏,以盟友的身份,用实际行动来响应汉国的伐魏行动。

这一封情报,表面看起来应该是对汉国有利的,因为吴国的旗号是伐魏。不过,以张辽的谋略,听其方才之言,就说明他看出这情报之中必有破绽。

徐庶先不发表意见,凝眉再度审视那情报,良久之后,忽然眼眸一亮。

这情报之中,果然有蹊跷啊,关键之处,就在于吴国的集结地点。

理论而言,吴军若要伐魏,大军必经淝水转往淮水,兵马集结地就应设在濡须口,但事实上却是,孙权设定的集结地却在皖口,这也就意味着吴军是要经皖水入淮,这其间要转好几道水系,无形中减慢了行军的速度,破坏了兵贵神速之道,以孙权的军事才能,这一点他不应该想不到啊。

徐庶的神色立变,他几步走到高悬的地图之前,举目扫视着图上的各点位置,片刻之后,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冷笑。

“皖口离柴桑只有不到一日的行程,吴帝此举,看来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真实意图是想侵我荆州啊。”

张辽亦露出笑容,显然徐庶的看法与他不谋而合,遂道:“孙权那厮自以为虚幌一枪就可以瞒过我们的耳目,哼,真是自以为是。这一回正好,若是吴狗敢来,我们就给他们迎头痛击。”

张辽的语气中充满了即将报仇的兴奋与快感,而徐庶却没他那么乐观。

“孙权可不蠢,他之所以敢玩此低劣的计谋,无非是打探到上大将军把陆口之军调得差不多了。如今我军只有不到五千,想要抵御十五万吴军的入侵,怕不是件易事啊。”

张辽却豪然道:“大司马莫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贼军虽众,我张辽焉会惧怕,若是孙权此番亲来,我必生擒活捉他,以报当年合肥之仇。”

张辽的自信是有理由的,当年他坐镇合肥之时,曾多番以弱势兵力,击退吴军的大举进攻,除了最后一次意外失手,每一次孙权却是灰头土脸的退回江东。

但在徐庶看来,张辽却是有点意气用事了,要知道,这里可是长江,在长江上,吴人就是无往而不利的蛟龙,尽管当年方绍曾在长江上打败过吴人一次,但这并不能改变吴军在长江一线的优势地位。

徐庶也不好扫张辽的兴,只得道:“有文远在此,吴人自无所惧。不过此事也不可托大,咱们就一面备战迎敌,一面给上大将军发信,请他速速增兵陆口。”

…………

邺城,汉军大营。

此刻,方绍正在浮桥上散步,也许是在荆州呆了很多年的原因,他喜欢这种浮浮沉沉的感觉,因为这样能让他的思想得到放松。

行走之际,他不时的会拿出那封密信来看一看,那封信是陈群的献降之信。

与上一次的加密信件不同,这一封信乃是陈群亲笔所书,并派了一名亲信的家丁,冒着风险偷越出城所献。

亲笔所书的归降信,若是被忠于曹操的魏军查获,陈群的叛国之罪将无可置疑,于陈群而言,这一回可是冒了极大的风险。

显然,他这是在弥补上一次“爽约”的过错,想以这冒险之举,来表明自己这一次归降的诚意,以解除方绍对他的戒心与疑虑。

方绍相信陈群这一次的归降是真的,因为与上次邺城之战时相比,这一次他已经没有选择。

‘陈群、司马懿这帮人,可都是些老狐狸啊,若是这帮人以功臣的身份,在朝廷中站稳脚跟,以这帮士族强大的能量,只怕将来大汉国会重复曾经历史中魏国的悲剧,被代表士族的晋国摘了桃子……’

方绍思绪流转,种种担忧涌上了心头。

曾经历史上的五胡乱华,让方绍对司马氏的晋朝有着深深的厌恶,这晋朝,恰恰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由始至终都以维护士家大族利益为根本国策,这也使得方绍对士族也怀有着强烈的戒心,尽管在外人眼里看来,他自己本身也是士族的一员。

不过,作为无人知晓的穿越者,方绍在某种程度上,并未把自己完全视为士族的一员。

正因为如此,方绍当初才不遗余力的改造了造纸术,创建了科举制度,这一切的作为,就是为了打破士族对权力的垄断,在士族与寒门之间,确立一种平衡与制约。

这些年下来,科举制运行的相当良好,在朝廷与地方中,越来越多有才能的寒门之士充任要职。不过,这科举制之所以能够良好的运行下去,一方面是刘备的魄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汉国的统治区域内,并没有中原那样可以作到真正“独霸一方”的豪门大族,因此,在推行科举上也并未遭到很大的阻力。

而在魏国统治的两河腹地,像司马氏这样独霸一方的豪门大族却数不胜数,而九品中正制已广泛推行多年,这些大族的势力在此期间得到了更大的膨胀。

在这时,如若接受这些大族士人的归顺,为了安抚他们,朝廷必然会为司马懿、陈群这样极具名望的人物封大官,而这帮人又极具智谋,凭借他们自身与外部的支撑,在新朝中重新树立起权势应该不是难事。

如此的话,这些重新获得权势的豪门大族们势必会对科举制造成威胁,而这些人又具有极大的能量,到时候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朝廷对科举制进行修改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而言之,中原士族的归附,对于眼前的大汉国来说是好事,但将来是好是坏,却实难预料。这一点,上次的邺城之战中,方绍并没有考虑周密,但是现在,他的心头已怀有深深的忌惮。

“必须把隐患的种子消灭在萌芽之中呀。”

合上那封密信之时,方绍的脸上已浮现出带着淡淡肃杀之意的诡笑。

第三卷 争雄 第四百一十三章 够狠

徐庶的求援信发往前线,整整过了五天之后,他才收到关羽珊珊来迟的回复。

关羽的回复很简单,他认为徐庶完全是杞人忧天,东吴方面的军队集结完全是就了伐魏作准备,根本无需担心。

徐庶询问了信使关于前线的近况,由于兵力的增加,在前线,汉军的攻势渐渐占据了上风,魏国方面已显露出力不从心之势。

显然,在好不容易才将要获得优势的情况下,关羽是不会仅凭徐庶“捕风捉影”似的个人猜测,就将兵力调回陆口,从而放弃难得的机会。

关羽的回复令徐庶大感失望,即使是张辽也颇觉意外,疑惑道:“云长非是那种不沉稳之人,怎会这般大意。”

关羽镇守荆州十余年,刘备在时一向谨慎,而今却变得这般“托大”,张辽明其中原由,徐庶却清楚得很。

无他,唯权而已。

此次的伐魏之战,换而言之,也可以是一场权力的争夺战,谁在这场战争中获得的军功最大,自然可大大提升在朝野中的威望,从而获得很大的权力。

历史上,无数的权臣,无一不是通过建立巨大的军功而获得莫大的权力,即使是两汉以来,外戚专权不断,那个戚贵们也不泛通过战争立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由于关羽坐镇荆州,那么攻打魏都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耀之战,他自然是无法参与了,所以他才迫不急待的想攻破于禁,抢在方绍之前夺取中原,而收取许洛的功劳,则足以盖过方绍攻取魏都之功。毕竟,曾经做为汉朝都城的许洛之地,即使魏国已迁都邺城,但在天下人眼中,许洛同样仍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政治意义。

便是因此,关羽才会不顾一切的向前线增兵,甚至放弃了后方的安全。而偏偏刘备已然故去,如果关羽执意而行,没人能够阻止得了他,即使是长安城的新帝亲自下诏,也不见得能够改变关羽的战略,因为以关羽现在的权势与地位,他完全可以用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来搪塞回绝掉皇命。

关羽的思想,徐庶心里跟明镜似的,但是他却不能跟张辽坦言,毕竟,眼前这位名将,乃是与关羽情同手足,关系非同一般之人,徐庶当然不会当着他的面来剖析关羽的心理。

“看来上大将军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前线,一时间难以顾全到荆州了。文远,现在这个时候,看来只能靠我们自己了。”

面对徐庶的感叹,张辽自信满满道:“陆口乃荆州第一要塞,即使只有五千兵马,但我相信,依靠着坚固的防御工事,也绝对能够抵挡得住吴人的进攻。只要我们能抵得一时片刻,撑到云长的大军回援,则自然可破解吴人的奸计。”

“但愿如此吧,不过,这一点吴人应该也猜得到,我有种预感,这一次吴人的入侵,绝对不会那么简单。”

正如徐庶所言,他的心中此刻确有不祥之兆,只是他手中兵力有限,即使有所担忧,也无法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无可奈何之下,徐庶只得下令陆口之军整军备战,广派细作深入吴境打探消息,同时于长江一线多设巡游舰,以加强预警。

七天之后,东吴发兵的情报雪片似的送到徐庶手中,正如徐张二人所料,东吴终于出兵了,十五万大军,一千多艘大小战舰的庞大舰逆江西进,尽管此刻尚在吴国境内,但吴人的目标已经很清晰——荆州。

在得到吴人发兵情报的第一时间,徐庶便派人带着十万火急的求救信赶往前线,同时,陆口的五千兵马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各种示警也迅速的发往荆南,以防止吴军从桂阳郡北攻荆南三郡。

在接下来的三天之内,情报陆续的送到,吴国的舰队越过柴桑,越过沙羡,已经侵入汉国境内。

三天之后,一封最新的情报却让徐庶大吃一惊。

吴军并未按照预判的那样,十五万大军杀奔陆口而来,试图在夺取陆口之后直取江陵,从而将荆州由长江一线截为两段,如此一来,荆南三郡可不战而定,而全据长江之后,即使关羽大军回援亦将无济于事。

事实却是,吴军对陆口视而不见,十五万大军进围夏口,同时,吴国的舰队北入汉水,截断了荆北与荆南的水上通道。

“陆逊此人,实在不简单啊”徐庶沉眉感慨。

夏口城位于陆口的下游,本为江夏郡的治所所在,同时,夏口又据守着汉水与长江的交汇之地,从表面上来看,夏口应该比陆口更重要。

但事实却是,夏口位于长江北岸,汉水东岸,吴人只能截断夏口通往荆州的水上通道,但陆上的通道吴人却无可奈何。同时,夏口经过关羽经营多年,城坚无比,以吴人的攻坚能力,在夏口外援不断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内攻破此城。

而在此时,聚集于夏口水域的吴军,却要面临着从襄阳顺汉水南下,以及从江陵和陆口顺长江东下的荆州水军两路的夹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强攻夏口显然不是最高明的方案。

但是,陆逊在此时仍采用这等“不高明”的方案,却正体现出了他的高明之处。

原因,就在于关羽先前的那道调令。

荆州约有十万正规军,具体部署一般是陆口两万,襄阳三万,江陵一万,宛城两万,其余两万兵马,分散驻防于夏口、长沙等地。

至于荆州的水军战船,因为襄阳、宛城等地水师作用不突出,因此大部分的战船都部署于陆口和江陵二地,而荆北襄阳水军战船只在全部战船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两百艘左右。

但是现在,江陵、陆口,以及夏口、长沙等地的军队,几乎都被关羽调往了北方,陆口之地,虽有战船接近四百余艘,却仅有不到五千兵马,根本无法从西面对夏口的吴国水军发动进攻。

而前线的关羽虽有兵八九万,但手中却只有襄阳不到两百的战船,人多而船少,依然无法从汉水对吴军发动强有力的进攻。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徐庶是有船而无兵,关羽是有兵而无船,这也就是说,吴人此时已经可能凭借其绝对优势的水军,完全控制住汉水与长江水道。

在南方,谁控制住了水路,就等于在现代战争中掌握了制空权。

徐庶的担忧变成了现实,仿佛在一瞬间,吴人就占据了所有的优势,而接下来发回的情报,则让徐庶更为震惊。

陆逊命甘宁率五万兵马围攻夏口,命吕范率军两万向陆口挺进,自率八万大军延汉水北上,直奔襄阳而去。

陆逊这一招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够狠。

此时的襄阳兵力空虚,如果陆逊能赶在关羽大军回师之前摧毁襄阳港的水军,便可一举将关羽截断于汉水以北。没有了水军的支持,就算关羽手握雄兵十万,也奈何不了吴军。

这一招,与当年魏延奇袭潼关之计有着异曲同功之妙,不过徐庶所面临的处境却更糟,原因很简单,因为自襄阳以南的整个荆州地区,仅有五千余兵马。

“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徐庶猛然拍案,脸上尽是愤恨之色。

…………

邺城,卫将军府。

夏侯尚看着手中那封信,脸上流露着极为复杂的表情,时而疑惑,时而愤慨。

许久之后,他将那信合上,猛一拍案。

堂前那跪伏于地的家丁,吓得浑身一抖,把头伏得更低了许多。

“你可是陈群的家丁?”夏侯尚厉声问道。

那家丁默不作声。

“这封信可是你家主人亲笔所书?”

那家依旧不敢吱声,不过,在夏侯尚看来,不吱声就代表着默认。

夏侯尚当然识得陈群笔迹,再加上这家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