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春-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他说'咱家',闻人师师心中有些喜悦的味道,忍不住娇声就道:“那还不简单,给皇帝上个折子好了。”

“上折子?我能上折子么?内阁说不准看也不看就扔掉了。”乖官没好气儿,闻人氏掩嘴笑,“那就让那位南京守备太监从厂卫的渠道递上去好了。”

“我写什么?难道去哭诉,说王喜鹊若是做了首辅就来吞并我的家产,让皇上别给王喜鹊做首辅?”

“爷,干嘛那么说啊!你就随便写点东西,譬如跟皇上说说,就说,姐夫,我抢了王阁老家的闺女,如今该怎么办!皇上肯定会帮爷你安排好的,即便皇上没主意,德妃娘娘也会有安排的,岂不是比自己拿主意强么!然后再写,你小舅子我为了大明,勉为其难娶了那么多番邦老婆……”她说着,掩嘴先低声咯咯笑了起来,“……总要给点好处罢!什么诰命夫人的头衔,总得给上十几个罢!爷那位在九州岛坐镇的老丈人,怎么也得讨要一个世袭海外九州岛都统使的头衔罢!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嘛!顺便再给姐夫报报喜,送点银子……别的不说,只要那位立花老大人的九州都统使职位能拿到手,天下再无人敢动爷。”

听到闻人氏说的这话,孙应龙本就对这位绝世尤物感觉到害怕,这时候更是又忌惮三分,自觉像是自己这般给国舅爷跑腿儿的,恐怕跑断了腿,功劳也不抵这位脑筋一转的一个主意。

这个所谓都统使,实际上就是等于让立花道雪在扶桑九州自立一国了,要知道,如今安南国王在大明的官职就是世袭安南都统使,这个官职一旦到手,谁要再来打国舅爷的家产主意,就得掂量掂量了,用后世话来说,惹出国际纠纷来,你负得起那个责任么!

而这个九州都统使,日后必然就是国舅爷和那位誾千代公主的子嗣的了,可以说,此言一出,国舅爷的基业就奠定下来了。

而且这个主意并非不可能实现,别的不说,云南三十六个土司,包括着后世的缅甸和老挝,如今都在大明治下,诸土司自治,每隔几年上供朝廷一次,这是有先例可循的。

比起自立一国,这个从二品的都统使显然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你要说让国舅在海外自称王,整个大明天下谁也不会答应的,可一个从二品都统使,还是给国舅爷的老丈人的,这个难度可就低多了,甚至可以说是没难度,别的不说,总比封侯简单罢!一个从二品,一个超品。

乖官眼睛一亮,忍不住就狠狠在闻人氏丰满的屁股上掐了一把,“小娘皮,怎么早不说,吞吞吐吐的,倒如今才说出来。”闻人氏被他一掐,喉管中顿时发出一声呻吟来,身子一软就趴在他身上,媚眼如丝一般,“爷,奴奴要是早说了,你哪儿还肯疼奴奴……”

这等闺房话,孙应龙哪儿敢听,低着脑袋,恨不得能把脑袋垂到裤裆里头去。

不过,乖官一时间却是注意不到孙应龙了,他把闻人氏说的话在心中咀嚼了好几遍,越想越觉得皮球踢得妙,把问题交给万历帝头疼去,不管好坏,最终都赖不到我头上,我年轻骤进,不好封爵,可老丈人在海外,捞银子也是给皇上的,给个世系罔替都统使,不过分,而这个官职一旦捞到手,那还不就是立国了,虽然说,日后是传给我那还没影儿的儿子……

他忍不住手舞足蹈,狠狠一拍椅子把手,高声叫道:“好,日后我跟誾千代生的儿子就叫福松丸了。”

快把脑袋垂到裤裆里头的孙应龙听了忍不住提醒国舅,“国舅爷,这名字可是扶桑人的名字。”乖官手一挥,“那有什么,小名儿么,好养活,长大了再改名叫成功就是了。”

孙应龙赶紧拍马屁,“郑成功,这名字威武。”心里头却说,国舅爷可真是,儿子都不知道在哪儿呢,名字都起好了。

不过,这话可轮不到他来说,何况,他看情势,觉得自己还是赶紧告退的妙,当下就道:“国舅爷,那下官就先告退了。”

乖官点了点头,“行,你先回去罢!我晚上写封信,明儿你过来一趟,拿了信就去和牧九公知会一声,然后去北京,把信交给我姐姐……”孙应龙顿时大喜过望,恨不得立马儿改名叫慕天颜,能见到德妃娘娘和皇上,那自己飞黄腾达的日子还远么?国舅爷,你就是我亲爹啊!

他使劲儿按捺住兴奋,小心翼翼从花厅退出去,只觉得心脏都要从嗓子眼跳出去了,慢慢走了二十来步,终究没忍住,狠狠攥起拳头一蹦老高,合该我老孙发达了,真是祖坟上冒青烟啊!

而这时候闻人氏趁着乖官高兴,就开口求乖官给个体面,“爷,你龙精虎猛的,奴奴一个人也伺候不过来,下次奴奴让手下人一起伺候可行么!”

乖官正在琢磨那都统使呢!就没口答应,“那些小事你瞧着办就是了。”却是根本没听进耳朵去,闻人氏一笑,站直了身子就道:“那贱妾就先告退了。”

他等闻人氏走了,又在花厅坐了好久,这才把要写的东西在脑中仔细捋顺了,当下起身回房,高声让小倩磨墨,把毛笔尖儿舔得饱饱的,提笔写到,姐姐、姐夫尊鉴:

旁边小倩轻轻磨墨,慕颜在香尊里头燃了香,轻轻盖上尊头,里头青烟渺渺飘起,书房内就弥漫起淡淡香气来,她这才走到少爷跟前,侧过脑袋凑过去看,忍不住就张大了嘴巴。

拽了拽小倩,慕颜压低了声音道:“小倩姐姐,少爷这是……在给皇上和娘娘写信么?”

乖官这封信写的半文不白的,小倩和慕颜都能看得懂,即便是她们这样儿的小丫鬟,也震惊非常,这里头的内容若是流传出去,肯定惊世骇俗。

即便是在脑中捋顺了话语,乖官这封信也足足写到月上西楼,这才大功告成,起身把信再从头到尾瞧了三遍,当下哈哈大笑,“大功告成,来,小倩,亲个嘴儿。”对着旁边丫鬟一口啃下去,亲完了才发现是满脸儿羞色的慕颜。

第二天,孙应龙进府,从乖官手上郑重接过密封的信件,发誓信在人在,领着一干锦衣卫,到了码头,把国舅爷的手信给小窦子公公瞧了,领了一百五十万雪花银子,坐船直奔京师而去。

第236章 绝地大逆转

孙应龙一路北上,因是五桅的军卫用快船,只十数日便到了,这时候,京都爆出天大丑闻,以叶梦熊为首的一干御史,联合弹劾内阁首辅张四维,说其无君无父,一个连死了亲老子都要隐瞒的首辅,有资格当我煌煌大明的首辅大臣么?

这时候张四维的老爹已经死了一个月都不止了,用乖官的话来说,怕已经化尸水了,这消息终究还是被捅了出来,京师顿时风云震荡,文武百官一时间连早朝的心思都没了,一个个的心思,全部都在这上头。

当年张居正死了老子,朝廷夺情,无数盼望张阁老守制三年的人都失望了,然后,天下督抚们纷纷奔走,甚至有巡抚穿着孝服给张居正死鬼老爹哭丧,曰:死了老太师,怎不死了小子?

堂堂巡抚,天下屈指可数的封疆大员,居然自甘为孝子,虽说的确也是张居正手腕高明,可何尝不是内阁首辅位高权重,这么一个炙手可热的位置,自然有无数人做梦都想上去坐一坐。

张四维不甘心回家守制,就是当初亲眼目睹了他的老大张居正死了老爹的威风,他才愈发不甘心,怎么也要活动出门路来,联络了不少官员准备联合上书,要求首辅按惯例夺情,可他到底不是他的老大张居正,威望差了不少,即便一个月来上窜下跳,心中也没把握把这件事情办成了。

尤其是,他其实私底下已经禀告了慈圣皇太后了,希望太后开口保他,可不知道为何,这一次慈圣皇太后紧紧闭嘴一言不发,导致他气得脸色发白,回家甚至还甩了茶盏。

和普通人想象的不一样的是,大明的皇太后其实没想象中的那么权力大,在文武百官的心目中,皇太后是要尊重的,但是,也只是尊重罢了,别的不说,只看三百年大明,连个垂帘听政制度都没有,所谓皇太后的权势,就可见一斑了,实际上也就那么一回事。

若是皇太后真的位高权重,民间至于传闻张居正和李太后有一腿么?实际上,不管是百官还是百姓,在他们眼中,皇太后的权威先天性就不合法,若是再引申一下的话,在文臣心中,皇帝的圣旨若是没内阁盖章,那也不合法。

当然了,作为皇太后,若是李太后肯开口保张四维的话,张阁老对自己按例夺情就多上几分把握,可是,这一次李太后一言不发,让张四维恼羞成怒,时间越拖越长,却是失去了良机,若他有张居正的决断,再有闻人奶奶的脑子,肯定转身就去抱年方二十的皇帝的大腿,再花钱走德妃的路子,未必不能按例夺情。

可惜,他满脑子还是当年他的老大张居正的路数,自然就是自寻死路了,要知道,张居正可是传闻和李太后有一腿的,你张四维有么?没有那么大的驴货,就不要臆想那么美的好事。

故此,叶梦熊等人突然弹劾张四维,的确是一下击中了张四维的要害,他这时候四面楚歌,痛定思痛,觉得即便有太后肯保他,可皇帝大了,未必就能保得住他,一时间后悔不已,先就走德妃娘娘的门路,想递十万两银子进去,进而获得皇帝的支持。

可惜,他这个决断未免下的太晚了,而且也不是时候。

若是以前,十万两真是不少钱,皇帝一年金花银也不过一百二十万,这不是给皇帝一个人用的,而是包括皇帝赏赐亲贵在内的花费,那些说皇帝的女人一年有四十万脂粉钱的所谓史书纯是没脑子的话,就像是郭沫X考据出来的七千万现银子一般,为了黑而黑,睁着眼睛说瞎话。

在古代,皇帝贿赂大臣,大臣贿赂皇帝,其实都属于正常现象,即便五百年后,看一看所谓政治献金、民煮选举,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情。所以,送十万两银子的事情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要是这在万历十年,张四维给万历送上十万两银子,万历保证一张脸儿笑得跟菊花差不多,皇家也没余粮啊!一些比较严谨的史书上曾说过万历'上以片纸,在太仓取银二十万',导致御史言官们纷纷上书唾骂万历,说陛下你有病,病的还不轻,你的病叫做贪鄙。

文官们所谓片纸,其实就是没有内阁盖章的圣旨,皇帝没钱,用圣旨在国库取了二十万两,结果被百官骂有病,可想而知,万历有多穷,所以说,若是去年张四维送上十万两银子,万历保管笑成一朵花,反正张四维家也不缺钱,他家可是山西豪商,多了没有,百万家私还是有的。

可如今么,国舅爷在扶桑得了扶桑国主送的银山,这事儿传的铺天盖地,如今整个大明天下都知道,开始万历还有些疑惑,即便是看了锦衣卫的密报,也觉得不太可能,可德妃娘娘却是很肯定,说我弟弟自小便乖,绝对不会说谎。

姐弟两人虽然年纪相差不是很大,也不过就是三四岁的差距,可两人自幼丧母,可说是相依为命,所谓长姐如母,在德妃眼中的弟弟,就相当于那些溺爱儿子的老娘们,怎么看儿子都是十全十美,没有任何毛病,若是有什么错儿,不用说,肯定是有坏人挑唆的,我家孩子,那是一万个乖。

万历也觉得锦衣卫不会瞎报,虽然说,那是小舅子的钱,可当初被派到国舅身边的程百户在密奏中言之凿凿,说国舅爷在扶桑亲口说的,要给姐姐五十万做头面,给姐夫五十万放在手上当闲钱。

这皇帝夫妻两个乐呵成什么样子就不去说,虽然钱还没到手,可万历已经看不上张四维送上的十万两银子了,他心想,你张四维还是赶紧滚蛋回家罢!朕好用申先生……

王锡爵要是知道万历的内心活动,怕是得一口老血喷在地上,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申时行曾经做过万历的老师,朝野口碑也不错,俗称'申长者',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朝廷上下都觉得申时行是老实人,都给他发了一张好人卡,称他为申好人。

喜欢不喜欢申时行是一回事,可若是申时行要上台做首辅,几乎没什么阻力,那些坐不上那个位置的就会想:申好人嘛!他做首辅就他做首辅了,即便我和他有仇,以他的为人,想必做了首辅也不见得为难我。

在口碑上,王锡爵可就差着申时行一大截了,别的不说,他儿子考榜眼结果把不少弹劾他儿子的官员贬官的贬官下狱的下狱,这事儿得罪了很多人,要知道,即便不相干的人,看了也会兔死狐悲的,我弹劾下你王阁老的儿子,就可能贬官下狱?卧槽泥马勒戈壁,这简直就是横行霸道的螃蟹,老子以后还能说话么?谁做首辅都行,你王喜鹊,甭想。

清朝皇帝亲口说过'不以文字、言论之中略有违碍之处罪人',实际上清朝文字狱是最恐怖的,清帝说话跟放屁没啥区别。

而明朝虽然被黑成'太监当政,民不聊生',可实际上大明基本不以言论罪人,所谓廷杖,大多数时候是御史文官们扬名天下的好机会,被打一顿,清名有了,有了清名,别人仰慕,就会送银子,钱财也有了,正是做了婊子也立了牌坊,所以说御史和名妓差不多,区别只是名妓上下两张嘴,御史只有上面一张嘴。

而德妃对万历要用申时行也没意见,她被万历封做嫔的时候,很多官员上书,认为皇帝太过宠爱后宫一人,这不好,当时万历曾经破口大骂,这些御史言官,整天闲得没屌事,朕喜欢哪个女人,与你何干,当时申好人没吱声。

后来郑嫔升格成了德妃,朝野震动,很多官员都上书,认为皇帝年轻,做事太不稳妥了,骤宠骤信,无明君之气象,而申好人又没吱声,等到仁圣皇太后说是她抬举郑氏,官员们这才熄火,张四维还巴巴地抢着写告表,普通的嫔妃和民间的小妾差不多,但德妃这样的妃子,乃是自古以来的四夫人之一,要带到祖宗庙中,焚表告诉祖宗,这是我老朱家正式的女人了,而申时行那时候又没吱声。

德妃那可是帮万历处理朝政的主儿,自然觉得这位申好人的确不亏长者的称呼,对这个人谈不少好感,但绝对没什么恶感,至于王喜鹊,和郑家的恩怨还浅么?已经不用多说了。

当然,王锡爵也是老谋深算的主儿,闺女被郑国舅抢了,消息传到耳中,他当时哦了两声就低头喝茶,完全没有家被人拆了女儿被人抢了的老羞成怒,后来还暗中让人给德妃送了些礼物,虽然礼物不起眼,不过一些珍珠、首饰,也要几万两才能置办下来,其中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德妃那是什么样儿的女人,自然心知肚明王阁老是什么意思,不过她并没有被几万两的礼物晃花了眼睛,正所谓所馈者重,所谋者愈厚,你下了几万两的本钱,自然是冲着几十万几百万的目标而去的,德妃娘娘那是随便好糊弄的么!

故此,王喜鹊认为德妃不言不语,他就有资格可以和申时行竞争一下,只能说他太瞧得起自己了。

总之,京师乱成一团糟,上至百官下至黎民都在谈论叶梦熊大人弹劾张四维的事儿,激流涌动,其实,棋已经下完了,结局是,申好人胜出。

不过,堂堂内阁首辅,隐瞒了自家老爹去世的事情足足一个月还不止,这件事情的确没法对天下人交代,要知道,这是一个百官动则要说'圣天子以孝治天下'的时代,虽然说还没有汉朝那样听说某个大孝子就召到朝廷为官的份上,但是,你若不孝,肯定没法当官了。

所以,叶梦熊等人烧起来的火是越烧越旺,到后来,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官员随着叶梦熊的意思弹劾了张四维,张阁老的脸那是愈发黑了,心也愈发沉了,心中有数,自己怕是一败涂地了。

不得不说,能坐到内阁首辅位置上的都没有简单的,张四维被群起攻击了数天后,宣大总督上折子了。

张四维的亲舅舅,太子太保、领兵部尚书衔、宣大总督王崇古,亲自上书,说自己因为眼看外甥在首辅位置上头,怕外甥因为家事而乱了天下事,故此,私下隐瞒了外甥他的父亲去世的消息,如今自觉有愧,对不起君父,自请辞去宣大总督的位置。

天下哑然。

这可是宣大总督,真论权势,未必比内阁的阁老轻多少,如今王崇古王大人都上书了,自请辞官,那意思就明摆着了,你们这些御史们,还想闹到什么地步?这可是太子太保、领兵部尚书兼宣大总督啊!

这一招当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招,张四维顿时死中求活,他若是因为被弹劾而下台,和回家给老父亲守制,这完全是两回事。

被弹劾下台了,他张四维就屁都不是,而若是回家为老父亲守孝,三年后他就可以大笑着返回京师,来一句'我张四维又回来啦!',依然还是内阁首辅。

京师风向顿时一转,那些原本弹劾张四维的,纷纷改口,有的甚至上书给宣大总督王崇古大人说情,认为王太保数十年为朝廷兢兢业业,对天下有功,正所谓瑕不掩瑜。

这时候,张四维亲自上书,说臣为首辅,当为天下标榜,臣的母舅做出此等事情,应该受罚,不然何以彰显朝廷威严。故此他制表,王崇古罢宣大总督,又举荐了提刑按察使、整饬兵备道方逢时为宣大总督。

这个举荐一出,聪明人顿时看了一个通透,兵备道方逢时一直是王崇古的副手,跟张四维更是交情颇深,不错,王崇古是辞官了,可王崇古多大了?六十八岁,还能做几年总督?方逢时上位做总督,和王崇古在位置上头,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已经不能用丢车保帅来形容了,简直是绝地大反转,或许唯一遗憾的只是张四维没能夺情,可张四维回家守孝,只能由次辅代理首辅,虽然干的是首辅的事情,可名义上头依然是次辅,关键是,三年以后,张四维一回来,你还得把位置让出来,这三年你次辅干的好了,功劳有首辅的一半,若是干不好,罪过全是你次辅的。

总之,这一出大戏,让京师百姓们看的过瘾,津津乐道,这阁老的脑子,到底是跟咱们不一样啊!顷刻间天旋地转,今儿这样,明儿顿时那样,那些文武官员们更是唱大戏一般,今天对张四维张府寸步不迈,明儿张府门口又是车水马龙,那变化,真是比孙猴子的七十二般变化还厉害。

等尘埃落定,孙应龙进宫见万历,那已经是到了京师的第十天了,这十天来,朝廷每天的变化都让他有目瞪口呆之感,可最终,他觉得,还是没有逃脱那位闻人奶奶的估算,虽然略有些小偏差,可大势没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