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1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他如此说,但从他的神情,俞国振不难判断出,无论是胜是负,对新襄来说都是不错的结果。

“皮岛没守住,东江镇也彻底完了。”将岸道:“最终我们还是退出皮岛,实在是补给跟不,无法与建虏打消耗战。”

这是皮岛之战给将岸的最大感受,对于新襄来说,皮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耽罗,因此他必须为守卫耽罗留下足够的物资。谁知道建虏会不会又心疾发作,跑来攻击耽罗岛!

而虎卫的物资补给要从新襄运过去,这个距离也太遥远了。虽然还有青岛口这个中转,但经营的时间还很短,青岛口处囤积的物资也不算多。

“嗯,原本就犯不着为了皮岛与建虏死拼。”对于他们的选择,俞国振点头表示认可。

“不过,东江镇二十余万百姓,有十七万被我们转移到了耽罗岛,朝鲜人帮了大忙,他们供船供粮,这十七万人如何处置,还要请小官人做主。”

将岸提到这个的时候,笑得像只刚偷了鸡的狐狸,俞国振愣了愣,旋即明白:只怕撤离皮岛之事,这厮背地里还做了些手脚!

“此事你安排得好,但是十七万人到耽罗,吃喝拉撒都是大问题,乘着现在还南风,我们得再派船北进。大头是粮食……可以就近解决。”俞国振淡淡地道:“十余万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运回新襄,快也要一年时间,从新襄运粮过去养着成本太高,你们可以去倭国征粮。”

竟然俞国振口气平淡,但“从倭国征粮”五个字,还是让将岸听出一股狠厉。

显然,若是倭国不主动配合征粮的话,那么少不得要给他们找些麻烦了。

“提到倭国,还有一事,倭国平户的一个什么天童,叫天草四郎时贞的,派人去寻欧夷援助,船飘到了耽罗,为我所救,此次人我也带来了,还请小官人处置。”

“天草四郎时贞?”

虽然俞国振并不熟悉倭国这段时间的历史,但对这个名字他绝不陌生。曾经是街机游戏里的重要反派,没有想到竟然是这个时代的人物!他兴致大起:“这厮向欧夷求援,这又是为何?”

“这厮是一神邪教的信徒,自称什么天童,在平户、岛原一带为人治病,影响颇大。如今倭国幕府严禁天主,故此其有意勾连欧夷起事。”

俞国振还真不知道天草四郎时贞在历史竟然是这样一个人物。听到这,他不由得大笑起来:“引狼入室者,便是此人了……咦?”

引狼入室,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可引虎入室呢?

他看了将岸一眼:“你是如何想的?”

“倭国越乱越好,乱,他们就要兵器甲胄,就有多余的人口。”将岸毫不掩饰地道:“故此,小人有意给予他们一定的援助!”

俞国振的眼中也闪了一下,他想到地图的一个点。

目前吞并倭国,他还没有这么强的实力,但是,给德川幕府惹些麻烦,有耽罗这个据点在,那可是绰绰有余了。

第七卷四零一、号令一声大潮起(四)

那群倭人的事情说完之后,将岸的话题又回到了皮岛攻防战来。

沈世魁离开皮岛后退至鹿岛,结果被华清号轰退的硕托等人也到了鹿岛,损兵折将的硕托便拿平时没有多少兵马的鹿岛出气,一顿乱打后才知道,东江总兵沈世魁竟然在这岛。沈世魁最终被擒,落入马福塔手中,马福塔见他身的军大衣好,便要他脱衣,沈世魁这时倒展露出气节来,坚决不同意,斥责建虏“每欲杀人,夺其衣裳,已为习惯。杀我之后,沾血之衣,由尔自取”,马福塔怒极便杀了他,当真将染血的军大衣得意洋洋地穿在了自己身。

沈志祥则退到了石城岛,在得知沈世魁死后,自称东江总兵,寻监军副使黄孙茂要总兵敕印,黄孙茂不给,他便杀了黄孙茂。他收拢沈世魁的败兵,再加石城岛之兵民,总共得了一千七八百人,便以此投靠建虏。

建虏折损了一个尚可喜,却得了一个更清楚皮岛虚实的沈志祥,而且在闻知初攻不利之后,黄台吉便遣阿济格等率援军与硕托会师,继续攻岛,在僵持了半个月之后,登莱兵损失也过了一千,这种情形之下,还是顾家明带援军来打破了局面,他们奇袭铁山,烧毁了建虏和朝鲜船只近百艘,迫使建虏无法大规模出海。而将岸乘机转移皮岛和东江诸岛百姓。偶尔还岸去抢夺人口。借着夺来的朝鲜船,一批批转运民众至耽罗,大约在四月底时,转运全部完成,他们也正式放弃皮岛,退回耽罗。

故此,这一战的最后,是建虏如愿以偿得到了皮岛,解除了这根卡在嗓子眼里的鱼刺,新襄得到了十七万人口。试验了新的武器、战船,孙临得到了功劳,而大明朝廷则得到了孙临的几封大捷战报和两千多建虏首绩。

“看起来各取所需啊……”俞国振听完后哈哈笑了起来。

“那是,听闻朝廷要给孙临加官晋爵。”将岸笑眯眯地道:“但愿能多拨些银子给孙临。也让我们节约一些。”

“你话里有话啊。”俞国振皱了皱眉:“有什么不能当众说的?”

将岸目光在众人面前转了转,倒都是熟悉的人,唯有宋献策,他此前并未见过,不过看这个外貌矮丑的人所处的位置,应该也值得信赖。…

“既是如此,那小人就直说了。”将岸挺起胸,神情肃然:“小官人,孙总兵与咱们不是一条心,他想的。无非是借着小官人的帮助为他立功升官光宗耀祖,若有一日朝廷与咱们有了争执,他不会站在咱们这边!”

将岸这话说得极为大胆,这甚至可以说是新襄的高层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说出,新襄有可能会和朝廷起冲突。

但周围的人,没有一个觉得他说的不妥。

现在新襄所采用的政策,对于日渐散发出腐尸臭味的大明来说,几乎都是不可饶恕的:不经八股选拔官员的制度,不专注教授四五经的学堂,还有。高达一成五到三成的商税!

大约对大明朝廷里的高官来说,那一成五到三成的商税,是他们最为难过的东西。除了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税低一些外,新襄对来此贸易的商人征收的税款之高,几乎让所有商人咂舌。他们也曾经想过一些歪门邪道的方式绕过这个税额,其结果自然是不仅要如数照交。还得付出一大笔让他们肉疼的赔偿。

俞国振的表情却有些复杂。

他能说将岸说的不对么?将岸不仅一片忠心,而且,他在耽罗独当一面显示出他不一般的掌控能力,从战略眼光到战术细节,都让俞国振心中大为宽慰。但是,所提的孙临与他的关系却不同一般。

倒不是因为两人间因为方家女儿产生的亲属关系,孙临和方以智,都是俞国振在这个时代少数谈得来的同龄朋。比起张溥之流来说,他们率直得多,相互间的帮助不少,而且在某种程度,志同道合。

他们都对这块土地充满感情,只不过俞国振认为这块土地叫华夏,而孙临却以为她叫大明。

“我知道了,从今往后,我会控制规模的。”俞国振在迟疑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干脆地道。

“是,小官人英明……”

“少对我拍马屁,若不是看着你此次做得极妥当,少不得踹你一脚——宜娘身体如何?”

俞国振将话题转到了罗宜娘身,他得到消息,罗宜娘已经有身孕,正是因此,将岸此次南下,并未与她携行。

“来时还好,嘿嘿听闻主母也有孕在身,还未向小官人道贺!”

“宜娘有孕,我这边就不留你,你歇息几日就继续北,主持耽罗事宜。倭国之事,我允你专擅,除了华清号之外,伏波号、玄策号也随你北,另外,待武崖去新杭城之后,我再派更多的船北去支援你。此次我们尽可能只用自己的船,不用寻郑家。”

听得此话,将岸心中一动,脸色微微变了:“和郑家的关系?”

“如今有些紧张,郑一官有些贪心不足,而且他器量也太小了,次分他的人手,他在大员岛也只有两万余人,几年的功夫,连荷兰红毛都斗不过。”俞国振小小地贬了一下郑家。

事实,他们与郑家的关系,随着双方实力的变化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如果按着俞国振的意思,他还是希望能继续维持这种某种程度的盟身份一段时间,反正这又不影响他扩充自己的实力,可是郑家却不适应新襄渔政局的壮大,特别是当华清号北被他们看到之后,龙门岛外就时不时有郑家的船转悠了。

“若是如此,伏波号和玄策号还是留下?”

“只靠这两艘战列舰,不足以同郑家在海正面决胜负,他们可不是没打过海仗的建虏。”俞国振摇了摇头:“与其将它们留在这里让郑家感到威胁,倒不如送去积累些经验,我希望等到我真正需要与海强敌对决的时候,渔政局拿得出手。”

“公子只管放心,渔政局必不令公子失望!”

俞大海在旁边兴奋地道,他是知道伏波号与玄策号的,在建华清号的同时,这两艘的图纸便已经绘制出来了,建造的材料也已经准备完毕。故此,五月底的时候,这两艘战舰彻底完工,从而极大增强了新襄的海军实力。

当得知又有两艘华清号同一级别的战舰交给渔政局之后,俞大海在流口水之余,也知道这两艘只怕一艘要交给罗九河,另一艘则会交给荀世禄,却没有想到,俞国振竟然将两艘都拨到了耽罗,这岂不意味着,他手中有三艘超强战舰了!

“嗯,你办事我放心。”俞国振笑道。

“呜呜!”

就在这时,他们听得了响亮的笛声,俞国振没有再谈别的,而是回头望去,将岸、俞大海等也跟着回头,只见一连串轨车在马的牵引之下,顺路而来,每一辆轨车都坐满了人。

一共是十辆轨车,在车站处排成五列,然后车的人纷纷跳了下来,迅速排好队伍。每个人都背着一个大包还拎着一个大包,大伙都笑嘻嘻的,看模样满是欢喜。

王保宗便在这些人群当中,他没有排在队列中,而是站在队列之外,因为他如今被任命为新杭城生产建设兵团农垦部部长,也算是被普通市民称为“首长”的人之一了。

“这是?”将岸认得王保宗,这五排队列里他至少认识其中百余人,因此好奇地向俞国振问道。

“今日我在新港,可不是来接你们的,而是来送他们,新杭城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总督是武崖。你给我拉了十七万余人,我总得有地方安置他们,准备在澜水三角洲建新杭城,以新杭城为中心,沿周围水道,先建六到八座镇子。”

“生产建设兵团?”

这个词让将岸很感兴趣,他问道:“小官人,这个机构是怎么回事?”

生产建设兵团乃是众人商议的结果,兵团之首称为总督,下设军务部、农垦部、建设部三个部,军务部掌管战备和司法,农垦部掌管囤垦与水利、河道还有渔业,建设部掌管砖窑、水泥窑和新镇建设。用俞国振的话来说,这就是放下兵营、农田和矿场。这也是总结了新襄、会安和羿城的经验,特别是羿城建设不如意的教训后才商议出来的。

听完俞国振的介绍之后,将岸道:“那我们在羿城是不是也如此安排?”

“那是肯定的,十七万人只怕要分两到三年才能运到新襄,在这个过程之中你有的是操心的事情,靠你一人怎么也忙不过来。羿城除了这三部之外,还应再设一个教育部,教育部负责两件事情,一件是十七万人的孩子教育,必须让他们为自己能进入新襄而自豪——有多少十二岁以下孩子?”

“这个……六千九百一十五人。”

听到这个数字,俞国振短暂地沉默了。

以人口比例而言,孩子的比例再怎么也应该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这十七余万人中,应该是有三万左右的孩子,但结果却只有六千九百余人,这背后,定是无数血泪斑斑的故事。

“建虏造孽!”不知是谁人说道。

“建虏造孽!”许多人回应。

第七卷四零二、号令一声大潮起(五)

等了许久,霍彦也没有等到谁来传话,他只能孤零零地站在远处,看着俞国振在棚子里与众人说什么。

隐约能有他们的话声传来,但都断断续续的,没有完整的意思。霍彦也无意去猜,他脑子里各种各样的念头乱成一团,到后来就全部化成了恐惧。

当看到一队队人都排列齐整后,俞国振来到他们面前,开始大声讲话,他悄悄向这边近了几步。

“大伙来新襄之前,都听闻钦州乃是蛮荒之地,结果大伙看到了,这里分明就是未发掘的宝藏之地;大伙未见会安之前,都以为那是有去无回的域外绝地,结果大伙也知道,如今会安一年产粮高达一百一十万石!”

俞国振说的一百一十万石,是崇祯九年秋粮和崇祯十年夏粮加起来的数字。如今整个会安有一城九镇,人口十二万,主要从事开垦、耕作、建筑、加工、矿冶、纺织等行业,其中农业开辟出了水旱良田二十八万亩,而且这个数字在今年将会变成四十万亩以上,大多用于粮食种植,还有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土地则种植经济作物。从棉花、茶叶、果树,到甘蔗、橡胶等,都为新襄的工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料,比如说棉花,现在新襄纺织业所用棉花就基本能够自给。再如蔗糖,如今各种漂亮的粮果,成了新襄的一项重要物产。

因为离着新襄近,顺风顺水时乘枕霞号甚至只要一天半就可以抵达,正所谓“千里会安一日还”,故此会安才能发展得最为迅速。

龙门船坊正在建造一种比枕霞号要大上一倍、满载足以达到千五百吨左右的大型客货两用船,准备在新襄和会安之间作为定时轮船对开往来,天气情况允许的话。基本上保证每旬有一趟对开。

总而言之,会安如今成了新襄的各类作物基地。而种植业和工矿业的繁荣。也让安南的阮家和郑家暂时忘了相互争战,开始学着会安进行垦殖。

俞国振说到这的时候,停了一下,让众人想一想新襄与会安的变化。然后他才笑着道:“新襄与会安能有今天,绝不是天赐。乃是我们大伙一手一脚做出来的,如今我们既然决意要开拓新杭,那么能否将之建得如杭州一般甚至更胜过杭城。就瞧诸位的了!”

“万胜。万胜!”

因为虎卫的缘故,兵军欢呼的声音也与之无二,听到这一片“万胜”之声,霍彦身体猛地抖动了一下。

然后泪水夺眶而出。他怕的是什么,不就是像现在一样,当别人在喊万胜的时候。自己却像是个毫不相干的旁观者。

“过些时日,我会去新杭城。看你们的成果。”俞国振在众人安静之后,又补充了一句。

这一句意味深长,众人都是兴奋地笑了起来。

在新襄挑出作为第一批开拓者前往新杭城的,共有一千人,他们去的目的是为后来者打好基础,一千人分乘五艘船南下,老的福船、广船经过桅帆改造之后,充当运输舰问题还不是很大。同时,新建成的伏波号与玄策号将随护前往,送到会安之后与会安挑出的人选会合,那时伏波号、玄策号会返航。

望着载有这一千人的舰船缓缓启锚远去,俞国振觉得心情分外舒畅,他笑着对将岸道:“咱们新襄,便是火种,将一团团火焰传到各地去!”

这是对新襄最恰当的评价。虽然新襄的条件很不错,可毕竟还是大明的地盘,因此到现在就是极限,除非大明内部出现什么大的变动,否则,俞国振也不准备在新襄继续扩大规模。因此,新襄就成了一所学校,从北方运来的人,在这里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适应新襄的各种规矩制度,再用三个月到半年时间激发开拓进取的意识,然后再送到会安、新杭等地去。

“小官人说的是!终有一日,这火种会传遍天下。”将岸道。

“好,我们该走了。”俞国振指了指那些轨车:“你们还没有乘过轨车吧,一起乘轨车过去,如今机械物理研究所已经造出了蒸汽机,只是还在想法子将之弄到轨车上,终有一日,咱们用不着马,就能乘轨车前进了!”

从俞国振设机械物理研究所任命宋应星为所长开始研究蒸汽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个多月,对于宋应星这样才华横溢的学者来说,五个月的功夫足够他吃透俞国振的要求,研究出蒸汽机的样机了。事实上第一个月他便拿出了小型简易蒸汽机,证明蒸汽确实能带动物体进行运动,然后开始想着法子对其进行改进。以新襄此时的铸造水平和打磨技艺,造早期的蒸汽机真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在第一台原型机造成之后,宋应星曾感慨道,若能想到运用蒸汽之力,便是一个手艺稍好些的乡间铁匠,也能造个出来。

但这样的蒸汽机用处不大,唯有在密封性和齿轮传动上再下气力,提高其能量利用率,才能造出真正实用的蒸汽机。比如说六月初宋应星造出的新型蒸汽机,通过机括,将重达一千五百大斤的铁块轻易推动,这也达到了俞国振与宋应星的使用标准,因此接下来就将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如何应用上了。

“小官人说的是真的?”将岸也很惊讶。

“那是自然……说起来你方才神情像极了王传胪,他见到蒸汽机时,也是一般无二,哈哈。”

王传胪现在将钦州的庶务全部交给了自己幕僚,自己则跟在宋应星后面整日里忙着玩蒸汽机,在如何运用蒸汽机上,他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说,用蒸汽机为干旱地方打井水灌溉。一心研究天文星像的王浩然都被他拉了出来,同样加入到蒸汽机运用研究工作之中。他们几个可谓是此时读书人中的异类,都对这机巧之学感兴趣。而且此时读书人善于学习的长处,在他们身上也完全发挥出来。至少到现在。俞国振已经觉得,自己记得的那点儿机械物理常识,对上他们已经有些不够用了。

将岸笑了一下,没有继续谈。他回头看了仍孤零零位于码头区的霍彦一眼,低声道:“小官人。霍彦之事,还是处置一下吧。”

俞国振哼了声,心中的欢喜没有了。

他对霍彦还是寄予厚望的。虽然这小子喜欢玩些小动作。但俞国振还是宽容了他,现在看来,或许刚开始就该给他迎头痛击,唯有如此才能让他老实。

“唤他来。”俞国振道。

有家卫去将霍彦唤来,霍彦抹了抹脸,让自己显得精神些。然后仍是腰杆笔直地向着这边行来。

他到了俞国振面前,立刻行了军礼。俞国振却没有还礼。

这还是俞国振第一次不还礼,对于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虎卫,他其实是相当尊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