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2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这也是保全功臣之道!

他在盘算着怎么处理俞国振的时候,俞国振已经在准备离开金陵了。

从青岛口来的连波号停在金陵港口已经三日,随着来自新襄的大型船泊渐多,因此在金陵码头上出现了一块可以说专属于新襄船只的泊锚点,莫说连波号,就是华清号来了,也足以完全停靠。连波号上有百余虎卫,还有就是被替换回南方的顾家明,一见到俞国振,他立刻行礼问道:“官人的身体可大好了?”

“没有问题了,不过就是感冒。”俞国振反问道:“百姓的安置情形,将岸全部接过去没有,他是个爱牢骚的,一定是喷了不少口水吧?”

“是,将总督埋怨官人收拢了太多百姓,这可不是一万两万,而是十余万,而且今后还会源源不断涌来,他那边好不容易空闲出来点,现在又要开忙了。他只是说耽罗的水泥实在不足,建议择地建水泥工坊。”

“那是自然的,不过水泥工坊我的意见是建在青岛口,孙克咸虽然受到训斥,不过登莱总兵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位置却是没有人能抢过去。有他在,青岛口的水泥工坊不仅可以办起来,而且还能赚钱。”俞国振道:“到时我会派人去青岛口协助此事……关键是要用煤,耽罗又不曾听说过有煤和石灰石。”

“是,水泥经水运折损太大,耽罗又不能自产,只能放在青岛口。”顾家明连连点头,然后旋即意识到不对,这是民政事务,他只是转述将岸的牢骚即可,而俞国振却和他说这个事情!

难道说小官人有意让他也转到民政上来?

俞国振看着他笑道:“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陆上战事,至少不会有大的战事,家明,经此山东之战,我觉得你有一项特质,是其余诸将没有的。”

“官人指的是……”

“你爱百姓,乃是真爱百姓,而他们只因我爱百姓而爱百姓罢了。”俞国振眯着眼:“我回去后可能要去昌江,我们要熟悉如何将新襄的模式搬到大明治下的一县之地,先是一县,接着便是一府、一布政司,而这其中,有关军务如何同民政结合于一处,都需要摸索,你可愿意随我去?”

顾家明愕然了好一会儿,然后用力点头:“官人只管吩咐就是!”

“其中麻烦的事情,比起训练新兵只多不少……我希望你能放下济南府中死难的百姓,死者死矣生者生,我们现在更需要看到的是更多的生的百姓。特别是没有被逼到绝路的百姓,他们要接受我们,必然会有一个过程。”

当崇祯心里想着的只是如何稳固自己的朱家皇朝时,俞国振想的却是引领百姓走向一个全新的光明的前途。顾家明看着俞国振极目远眺,忽然间觉得,自家官人的目光,似乎能穿透时空,看到百年之后的未来!

俞国振也确实看到了未来!

第九卷四八五、暴风骤雨临小村(一)

正中俞国振料想的那样,方孔炤在崇祯十二年七月,果然因为“贻误军机”、“丧师败绩”而入狱。

不过消息传到他耳中的时候,他人已经到了昌化,位于昌化县靠海的昌化港。

“看来昌化港可用,用不着转到海尾老市去。”俞国振直起身,向着向边的万时华道:“茂生先生做事还是细致,比起我粗略看过要仔细得多,这也省时省力得多!”

“多谢主公,自从上任以来,老朽不敢怠慢,三个月走遍昌化沿海和重点地方,总算是略有小得。”

万时华仍然是矮小枯瘦,但是精神头却是非常好,因为营养跟上和锻炼的缘故,他的身体不但没有因为辛苦而垮下去,反倒越发健康了。他捋着须,笑眯眯地看着眼前蓝色的海水,还有海面上大大小小数十艘渔船,颇为自豪地道。

原本俞国振是想将昌化县的港口定在海尾老市,那里是天然良港,又一向是汉人渔民聚居之所,但是万时华经过亲自勘察之后,觉得昌化便足以供给新襄所用:在这里规划的港口,南岸与昌化江北岸相距仅是两里,规划中的港口东西长三里,南北宽二里半,稍事疏浚,港内的水深可达五米。而且附近河砂资源丰富,正好适合用于建筑。在港口南面有一座名为四通的小岛,其外海五里处水深达十五米,若是十几二十年后要扩建昌化港,便可以在这里填海造港。形成万吨船都可以停靠的深水良港。

正象俞国振对万时华要求的那样,这种战略性的规划,不可只考虑三年五载,而是得考虑三五十年后。在新襄的行政官员自学教导手册中,俞国振便很直接地指出:今后船只会越建越大,出现十万吨级的船都不意外,估计在二三十年内便能出现万吨级的巨轮。故此一些条件适合的重要港口,在建设时都必须考虑二三十年后的需要,不可目光短浅。做破坏性的建设。

“昌化江还是要疏浚,争取能让百吨级别的船顺利通过,然后在陆上。沿着河岸修筑河堤,再在河堤之外修建道路,要预留好轨道的建筑空间,其中石碌至叉河的这一段,准备如今就动手,征地之事,便请茂生先生做好来,务必要令沿途汉黎百姓都接受——智先生,这一段轨道全长是多少?”

在一旁全身都是绫罗绸缎像个暴发户的智一二笑嘻嘻地道:“小人量过两回,从石碌到叉河共是二十四里。”

“我准备调新襄基建团第一营、第二营和第三营来。这可都是精兵强将!”俞国振道:“水泥准备就地建厂,钢材自新襄运来,先调第一营来在叉河建水泥厂,智先生说了,这附近便有极好的石灰石。可用来烧制水泥。三个月之内,从石碌到叉河的简易路、叉河的水泥窑要造好来,一年之内,叉河到昌化的简易路、石碌到叉河的轨道要造好!”

“人手充足的话,没有任何问题。”

接口的是雷振声,雷家如今是新襄的工程建筑总设计师。不仅是雷王成这个老宝贝级别的人物,就是雷振声、雷振宙,也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毕竟像他们一样有数以百计的建筑练手,就是学徒也该成为大师了。除了这三位之外,虎卫一期的郑重、丁善,虎卫二期的李喜、司绍瑜,也都可以独当一面,负责一处重大施工了。

俞国振从崇祯五年前就开始培养人才,到了现在崇祯十二年,经过长的是九年短的也有七年,终于开始结出硕果。这些原本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少年,如今都成长为目光长远而手段巧妙的人才。象虎卫一期,除开高家兄弟一共是十六人,如今还在军伍中的,却只有叶武崖、罗九河和齐牛三人,其余十三人中,阵亡三人,病死一人,另外九人,郑重、丁善自四年前便转至工程建设,皮定邦、郝能容则在农庄,其余五人有一人在学堂,三人在各个研究所,还有一人则在负责船坊。虎卫二期一共八十三人,先后有十七人阵亡,三十余人乃是如今虎卫中高级将领,另外三十余人,也在各自岗位上崭露头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俞国振从来不放弃人才的培养,他从来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原本的读书人身上,自己培养人才,靠着他的新式教育流程,一而二二而四,有个十年左右,他就能培养出十万受过基本教育能写能算的基层人才,等这个数量达到一百万,便完全可以取代华夏政治史中的毒瘤胥吏,然后再从他们当中选拔官员,便可以将八股考出的废物们全部淘汰掉。

“人手没有问题,从耽罗来的人手,无论是国人还是鲜人、倭人,我都优先供与你这边。另外,我从新襄、会安、新杭抽调了五百名基层人员,来此相助。”

原本俞国振是想调更多基层人员来的,但随着他对昌化的了解,特别是万时华上任之后做了极多工作,这才知道自己有些事情还是想当然了。比如说人口一项,俞国振觉得昌化如此大的一个县,万余人口就是有的,但结果才知道,即使是在鼎盛之时的洪武年间,昌化全县总户数也仅是一千九百四十四化,在籍人口八千三百六十一人,而到了崇祯年间,总户数更是急降到七百一十九户,人口一千七百五十三人!

这其中自然有大量的人口隐藏,特别是黎人数据没有在册,但根据万时华估计,昌化一县人口最多也就是四千人……这点人口,俞国振派五百名基层人员来都嫌多了。

“这五百人如何安排?”万时华问道。

“县衙门的那些人都不动,你约束好他们,莫让他们出县城捣乱就是。顾家明任人武组长,负责军事事宜,下设军备、治安还有征兵、军属四司;孔令玉为医卫组长,下设医疗、卫生防疫和生育与人口增长三司,谭秋为教化组组长,下设初等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异族教化三司;程世拓为法务组长,下设预法、审判两司……”

“主公所说的预法可是指预备立法?”万时华一边听一边暗记,当听到这个词时,举手示意俞国振暂停然后发问道。

“正是,新襄的法律,未必完全适合新地方,另外新襄地狭人少,肯定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立法之上,我们切勿以为可以一法行千年,但也不能朝令夕改,还是那句话,须得有前瞻性。”

万时华点了点头,又继续听下去,俞国振看着他道:“设民政组,茂生先生你亲自为民政组长,下设农林牧渔、工矿、宣教、户籍四司,这可都是俗务,茂生先生觉得如何?”

“老朽可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废物,指着韭菜说水稻。”万时华开了一个玩笑,然后肃容道:“老朽必不负主公所托!”

“嗯,再设工程道路组,由雷振声任组长,下设勘察设计、施工维护、质量监理三司,雷振声,轨道、公路、桥梁、房屋,不仅要考虑通行便利,更要考虑防灾减灾,若是来了大台风,我希望这些都能撑得住,你看如何?”

“是。”

“另外,水利设施、河道疏浚,需要茂生先生与雷先生合作,许多事务都是如此,需要合作才能完成,诸位都当勉之!”俞国振又道。

“是!”

在他身边,众人哄然应命。

这是俞国振带众人在昌化开的第一次现场会,随着他的命令,基建团一营在叉河、二营在昌化、三营在石碌,同时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工程。

开山炸石的炮声、人力肩挑背扛拖拉推抬的号子声,打破了昌化群山的宁静,同时在三处开工,所动用的人力多达一万二千余人,每天为了保证这一万二千人食物和物资消耗,便需要动用五百吨级的运输船,至于最初时所用的货物,更是要动用数艘千吨级的大船每日来回。

幸好,昌化离钦州近,顺风顺水,当日可至,不过七月可是海南多风的季节,每个月总有一半时间得停在港中躲避风浪,故此此次借着时间晴好,俞国振调动能调动的所有运力,运来的物资共是一万一千吨,其中不怕风吹雨淋的就堆放在昌化码头上,别的则塞进了用预制部件组装而成的铁皮屋中。

对于新襄的生产能力、运输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但在众人为此而忙碌时,一向身先士卒的俞国振却没有在昌化码头。

他带着三十余名虎卫,到了昌化东南的无名小村。

对于村子里的人来说,俞国振一行的到来,是极为新奇的,无论是他们的服饰打扮,还是他们言行举止。而此村中的人,对他们好奇之余,更多的还是冷漠。

那种对外来变化毫不关心,只顾着自己生活的冷漠。

村子不大,只有十六户人家,七十口人,分为五个姓,多在昌江畔种些水稻,也有些入不得海的小渔船在江上捕捞,生活极是穷困,至少俞国振放眼过去,便是十一二岁的少年,也是光着身子满地跑的。其贫困若此,让已经渐渐习惯了新襄富庶的虎卫觉得难以置信。

特别是王启年,他性子还是和孩童一般,木木讷讷之余,也喜欢在年龄相近人群中炫耀,因此才一到此,便开始发糖。

结果便引发了事端!

第九卷四八六、暴风骤雨临小村(二)

“你们须得赔偿!”

“正是,正是,若不赔,你们这些外乡人就休想走了!”

周围是一片噪杂之声,俞国振觉得有趣,最初他们到时,小村里的百姓对他们还是有些畏惧的,因为是个无名小村,也就没有什么保长里正之类的,准备好的公文也就没有派上用场。但在几个小时之后,见他们搭起了帐篷,露出准备住上一段时间的模样,小村里的百姓开始凑上来看热闹。王启年虽然愚拙,却是个喜欢卖弄的,便将自己带着的糖果分给村里的孩童,不曾料想这却惹出了麻烦。

几个孩童为争抢糖果自己打了起来,但打了会儿后想到王启年身上还有更多,于是又扑向劝架王启年,要抢他的糖果。抢糖倒还罢了,见他不还手,便大着胆子要抢他身上其余的东西,甚至连短剑、短铳都要夺。

这让王启年不得不反击,新襄虎卫的军律之中,遗失武器可是重罪,不经主官批准,将武器给别人看都要受罚!

结果王启年虽是大获全胜,可打了小的却引出大的,最终便是一群村民拉着几个鼻青脸肿的孩子跑来找麻烦。

看了眼中噙着泪在一旁抽泣的王启年,俞国振摇了摇头。

这小子在战场上已经露出悍将风范了,却给几个百姓逼到这模样——不过这有什么办法呢,虎卫的军纪可是深深烙在他的骨子里了。

本质上,他还是太过良善了。

“你们的意思是。你们的小子打架,抢我们的东西,然后被打伤了,要怪到我的这个属下身上?”俞国振在听得对方吵嚷了半天之后,开口问道。

“哪里抢了东西,有谁证明抢了东西?”人群中有人大叫起来。

俞国振看了此人一眼,是个三十多岁的瘦黑汉子。因为此地人普遍不高的缘故,他的身材与虎卫相比,至少矮了半个头。但他气势倒是极盛,想来是自觉人多,这些外来者不敢怎么样。

“看什么看。你这小白脸儿,傻大个子,便是到了官府面前,你们打了人也得赔!”见俞国振望向自己,那瘦黑汉子轻蔑地吐了口唾沫,吐在俞国振面前的地上。

周围虎卫都是暴怒,齐牛更是一个大步过去便要抓着那厮胖揍,俞国振却笑了。

“让他把地上的东西舔回去。”俞国振道。

那汉子被齐牛揪住按倒在地,然后齐牛踩着他的头,逼得他一点点靠近自己吐出的浓痰。那汉子杀猪般地叫着,周围上来两人想要帮忙,却立刻被虎卫挡开。

当那汉子的脸贴上浓痰时,周围一片寂静。

原本以为这群外乡人和气富裕,故此村民都想占占便宜。自古以来人离乡贱强龙不斗地头蛇,他们觉得小小敲诈一回没有什么关系,就算激得对方怒了,最多也就是道个歉了事。

但他们没有想到,一脸温和笑意的俞国振,会做出这么大的反应。

“大伙静下来就好。方才七嘴八舌地,实在闹得慌。”俞国振没有理睬地上的那瘦黑汉子,而是转向沉默中带着愤怒、仇视的那些村民:“你们记住一点,你们来和我讲道理,那我就会和你们讲道理,若是你们不讲道理,我会比你们更不讲道理!”

“下面我再问一句,你们是来找我们要赔偿的么?”见众人脸上全是敢怒不敢言,俞国振又问道。

他早就看到这瘦黑汉子与别人不同,手上没有什么老茧,分明是个好吃懒做的闲汉,说话时更是轻佻无比,正是他认定的“流氓无产者”,今日挑事,十之八九就是他,故此便对这汉子动手。

“打了人总得给个说法……”人群中一个老人见平日里的二癞子已经被制住,不得不出来,怯怯地说道。

“打人?”俞国振看了一眼鼻青脸肿的王启年,点了点头:“说得倒是没错,打了人,总得给个说法,启年,把你上身衣服脱了。”

王启年不知他是何意,但还是将上身衣裳脱了。这一脱,周围顿时一片冷气之声!

王启年幼时吃的苦头就不说,便是跟了虎卫之后,日常摸爬滚打,战时突击临阵,身上留下的伤痕之多,便是齐牛都比不上。他是个真正的憨人,又不会投机取巧,故此这些伤皆是实打实的,看上去触目惊心!

“我这小兄弟身上这么多伤,你们说该给他一个什么说法?”

“这不是我们打的……”

“很好,那你们那些小子的伤,真是他打的么?”俞国振冷笑道:“我这小兄弟上过战阵,手里八九条性命总是有的,若是他动手,你们那群废物一般的小子,现在还能有一个喘气的?”

无论王启年有没有动手打人,俞国振首先都要坚决维护他,若真打了人,事后惩戒可以,但当着外人的面,他绝对不会认这笔帐!

“莫说是那些小子,你们以为凭着你们便能抓住我这小兄弟么,他只是不愿意伤人罢了。”俞国振心中也是很生气,他来这村子,便是调研,想看看自己亲自带领工作组来,能不能打开局面,却不成想刚到便被这群愚昧的村民给了个下马威!

这样的小村子尚且如此,可想而知,那种宗族势力盘根错节的大村,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老爷,我们只是穷乡僻壤里的可怜虫儿,没有什么见识,还求老爷不要怪罪我们……”从看到王启年身上的伤疤时开始,那老人便知道今天肯定撞着铁板,原以为只是外地来海商,却不曾想是真正动过刀兵的强龙!

“怪罪自然不会,但是做错了事就要受罚,特别是这些小子,胆敢向军人挑衅,试图抢夺军械,这样不知好歹轻重,显然是父母未曾教好。”俞国振一指那几个缩头缩脑准备在大人掩护下溜的小子:“既然父母未曾教好,那么,就由我来代为管教!”

“老爷,老爷,小孩子家……您大人大量,就放过他们吧?”

“我没有说要拿他们怎么样,家人每天可以在早晚来看望,一个月之后便放回家中。”俞国振哼了一声:“你们不懂教小孩规矩,那我来……谁想反对?”

周围顿时跪下了一地的人,不停有人哀求,俞国振却心若铁石,只是不理。

这场风波的到来,虽然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却也给了他一个推行自己政策的切入点。对于任何村庄来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只要控制了孩子,便可以说控制了这个村子。

至于村民现在的反应,俞国振根本不在乎,想来过个十天半月,这些穷困潦倒的村民就巴不得将这些孩子送来了。

“为了便于管理,我准备在此建房,你们若是愿意赚些钱,便为我平整土地。”俞国振指了指村子东北角的一块地:“我看此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