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俞国振问了刘铁锅几句,又和康强说了几句话,康强只觉得眼前这位极年轻的南海伯,身上有种让他心悦诚服的力量,恨不得能时时在旁,听他教诲。

虽然身居高位,可是与他相处,却不让人觉得因敬生畏,只有因敬生爱!

与这些“线头”说完之后,俞国振又踏上一块石头,示意这些准备赶到新襄去的流民聚拢过来,他笑着在石头上拱手:“我便是俞国振,多谢各位信任,千里迢迢来新襄,大伙儿加把劲,再往前几十里,便可以到渡口,那边有船等着。上了船就轻松了,会有人招呼诸位。诸位背井离乡,为的可不仅仅是自己一口吃食,更是为新襄、为华夏效力,我虽然没有太大的本事,但有一句话,可以给大伙承诺的。”

他说的话很浅显,没有什么大道理,众人听了都觉得心中暖洋洋的。俞国振稍停了一下,然后指着天上的太阳:“在新襄,只要勤者,总能不愁温饱,只要智者,总有施展才能之机。贩夫走卒之子,亦能在学堂里学得本领,将军伯爵的亲族,也不敢在街上欺凌百姓。胥吏游手,在新襄必被治罪,踏实勤奋,在新襄必受褒扬。”

这话在山间响着,令众人不知不觉为之神往,俞国振话音落了,没有任何人鼓动带领,这些从不同地方赶来投奔的百姓,情不自禁就鼓掌欢呼起来。

俞国振望着鼓掌欢呼的人们,微微点头致意,那天田伯光问他,新襄的人力能不能撑住扩军,到了现在,他可以确定,自己扩张的步伐,不会因为人口的牵制而太受影响。

他又向众人招了招手,然后跳下岩头,正准备离开时,康强突然上前,大声道:“南海伯,小人有一事……有一事相告!”

第九卷五三一、桃李无言下成蹊(三)

俞国振微微扬起了眉,他此次来是考察一下南方“地道”系统的,因为这关系到接下来他的计划是否能够实现,因此他对此极为重视。

自从朝廷有意阻拦公开向新襄移民的事情之后,俞国振便令高二柱组建了一北一南两条“地道”系统,北方的是从直隶京畿与中原,过运河后到山东,直至登莱青岛口,在这里乘船后到耽罗。这条“地道”去年一年给新襄带来了六万多人口,平均起来,每个月都有五千。但这点数量与俞国振对人口的渴望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俞国振需要更多的人口,因此就重视起第二条也就是南方“地道”。从湖广、江西和南直隶,或水路或旱路,抵达横州,再在此被船运到钦州。原本这种路上的人不多,去年这条路上总共来投的人数,也只是三万,但到今年夏粮收获之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俞国振在夏粮上市之时低价销粮,而农民需要售粮纳税,被这种经济手段打得纷纷破产,再加上张献忠于湖广、赣浙闽一带大闹,于是走南方地道的人就多了,仅仅是杨久一人手中控制的十余个“线头”,这三个月里就带来三万多人,而象杨久一样的地道转运使,一共有八人之多!

照这个样子下去,俞国振估计,今年新襄将新接纳三十万人口,正好是新襄一百二十万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也是俞国振心中觉得新襄接纳的极限。

倒不是他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工作给这些新增的人口。而是新来移民身上有些东西,是俞国振希望摒弃的。华夏民族漫长的历史,在给予我们无尽的财富积累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隐患负担,俞国振希望能充分发掘出财富积累,比如说勤劳智慧、富有集体精神,乐善好施愿意奉献。仁义礼智信勇等等。但他不愿意背上那些历史包袱,比如说宗法、僵化和教条,再如轻视实学。注重八股,勇于私斗,怯于国战。

到了明年。新襄就可以接纳四十万人,那时新襄的人口就接近两百万,实力将再上一个台阶,兵力也能从现在的近四万人扩充到七万人左右。再加上从倭国、鲜国和各地土著中得到了劳力,新襄真正治下的人口,能够达到二百五十万以上。整个南海的局面就可以彻底稳固下来,无论是大明,还是欧洲各国,都休想动摇华夏对南海的控制了。

遇到锦衣卫,已经是此行的意外。没有想到,还会遇到一个唤住他有事相告的线头。

俞国振看着这个汉子,他三十四五岁的模样,看上去倒是孔武有力。

“这位是康强,原是横州人。如今在替我跑着赣南一线。”杨久立刻解释道。

见康强欲言又止,似乎有什么极为隐秘的事情要说,俞国振便行到一旁,然后将康强招来。

“康大哥,你有何事?”俞国振称呼极为客气。

这一声康大哥,让康强心头顿时热了起来。他几曾被如此身份的人这般敬重过!

与完全没有尊严的欧洲平民不同,华夏文化当中,即使是社会最底层的百姓,也拥有自己的尊严。故此才有种种“士可杀不可辱”、“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之语,原本这士为士大夫,为贵族官员,但到后来,已经深入华夏每一个普通人之心了。康强原本心中还有些犹豫的,此时便不再动摇,拜倒于地道:“小人要献金矿与南海伯!”

俞国振愣了一下:“金矿?”

康强便开口说了起来,原来与别的“线头”都是外地人不同,他却是横州本地人。无意中发觉在横州莲塘有一处大金矿,但这矿已经在被人偷采,偷采者颇有势力,他不敢声张,又怕被发觉,恰好杨久招人充当“线头”,他便投到杨久手下。

横州就在钦州之北,相距不过百里,可以说这也是俞国振的势力范围,这里发现金矿,倒是意外之喜。康强说完之后,有些惴惴地看着俞国振,却发觉俞国振并没有他想像中的那么高兴。

“小人句句实言,真是一处大金矿!”康强道。

“你懂得勘矿?”俞国振没有问那金矿的具体位置,而是问起这事来。

“是,广西多矿山,小人父祖相传,便是勘矿之人。”

“呵呵,若是如此,你倒不该当个线头……你愿不愿意去新襄,为我勘矿?”

新襄控制的地界里,矿产资源有的是,许多都一时间无法勘探出来,比如说台湾岛上的矿区。智一二和他的弟子,最擅长的是勘探煤矿、铁矿,金矿、铜矿的勘探上还不是很强,而且他们人数有限,俞国振正希望着多补充些勘矿的人才,比起康强说的横州金矿,他本人才是一座金矿吧。

“小人愿为南海伯效力!”

康强再度跪拜下去,这一次无论虎卫如何将他扶起,他都执意拜下。俞国振只能受了他一礼,然后他看着那些莫明其妙地望着他们的移民,心中微微一动。

华夏百姓都是勤劳能干的,而且相当聪明,几乎所有人,都有谋生的手段。或有一门手艺,或有一技之长,哪怕这些都没有,也会耕田种菜。这里有一千余人近两千人,他们当中,象康强这般有一技之长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他向章篪低声说了一句,章篪便快步来到那人群之中又说了几句,无非是新襄广纳贤才,凡有所长者,哪怕是会耕田善种菜,也可量才而用,请大伙到了新襄之后及时报告自己长处之语。

对于俞国振来说,查看各路“地道”只是为了下一步做准备。横州的金矿他根本不在意,他印象中,台湾北部、吕宋,都有大金矿,而且黄金虽然贵重,目前对新襄的作用却还比不上钢铁。

更比不上人口。

与这些移民一起翻山越岭,同行了二十余里,俞国振等才离开。康强他没有带走,到了新襄,自有人会安置他。

“如何,你们现在放心了吧?”远离了人群的喧嚣,俞国振向身边众人问道。…》小说下栽+。电子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