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建虏坐了天下,总得任命他们这些儒生去治理天下,他们照样有权可掌有钱可捞。而宦官么,新朝怕是不会要这么许多,所以总得积攒上足够的银子,好管自己下辈子。

“我们正准备着,但如今城中街禁,许多事情都办不成了,范公公,你能不能帮我们弄到通行腰牌,好能在城中便宜行事?”

“此事不难,就要委屈田将军,先充一个锦衣卫小旗。”范闲这个时候哪会犹豫:“只不知田将军何时动身,小人也好准备。”

“外头都是流寇,我们要安排好撤退线路,你放心,我这些日子就住在你这,只要我走,你立刻跟着动身就是。细软什么的,收拾好来,免得到时收拾不及!”

这话让范闲稍稍放下心来。

第十卷五五九、一城阴霾压紫禁(三)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京师仍然是一片阴霾,一大早,崇祯便在大殿中等待前来早朝的百官,他已经安排王承恩提督京营,主持京城防务,又将文武重臣安排于京城各门,就像以前应对建虏入侵一般。

他也算是衰运连连,登基之后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建虏频频扣关入侵,流寇将中原、南直隶一带搅成一团浑水。种种事情,在这十五年中接踵而来,他虽然频频下罪己诏,可是他心中明白,这些事情不是罪己诏能够解决的。

无非就是胡弄一些百姓罢了,只不过现在,终于到了胡弄不下去的时候了。

“王承恩,你提督京营主持防务,城上情形如何,将士士气如何,城中百姓如何?”

百官没有到齐之前,倒是一眼血丝的王承恩来了。听得崇祯的问话,王承恩跪倒在地:“陛下,城中兵马,已经被高起潜尽数带走,奴婢只能招募勇壮充作城丁,便是加上锦衣卫和内监,城上每个人都得守着五六个垛口,实在是人手不足啊。”

“京城里百万百姓,就招募不到忠勇之士?”

“陛下,不是没有忠勇之士,而是……实在是没有银钱,如今守城之人,每日也只有十五文,只够买粥吃,陛下,还是得想法子凑些银子,将眼前的难关先过了再说啊。”

“让朕去哪儿变银子出来,朕又不是南海伯!”

崇祯险些就爆了粗口。他看着眼前零星的官员,心中恼怒至极,让这些官员掏些钱出来,他们一个个比最吝啬的土财主还要小气,而崇祯自己已经是真的没钱了!

感受到他愤怒的目光,众人都纷纷低下头。

“唐通到了哪儿,从居庸关过来。一天功夫足够了吧?”崇祯又问道。

“大军行进,一天未必能够,皇爷放心。他定然……”

话还没有说完,外边又传来了噪杂声,不一会儿。殿前武士进来,脸色惶恐不安:“陛下,唐总兵……唐总兵兵败了!”

“什么,唐通怎么会兵败,他从居庸关来,谁能拦他?”

“李闯骑兵夜袭唐总兵……”

还没有听完那殿将武士的报告,崇祯就觉得眼前发晕,整个人直挺挺向后栽了过去。幸好后面是龙椅,他沉重地摔进了龙椅之中,人的眼光也变得木讷起来。

“这不是真的。”他心中想。

他自认不是一个差皇帝。登基以来,夙夜忧叹,勤勤恳恳,从不耽于美色歌舞,也极少铺张浪费。莫说历朝历代的庸主。就是那些开国或者中兴之君,崇祯自认为也不比他们逊色多少。

但如今,他偏偏走到了亡国之君的地步!

“不,我还有路可走,我可以迁都,我可以和谈。我可以……可以……”

崇祯心中是想迁都的,京畿经过建虏三次入侵,已经残败不堪,不足以在财力上支撑京城和边防。迁到留都南京去,借助富庶繁华的江南之地,休养生息,将北边的沉重包袱扔掉,无论是扔给建虏还是闯贼,都能拖住他们的脚步。然后他便可以在南方徐图恢复,反正他还年轻,才三十余岁,哪怕是十年生聚十年复仇,他也可以在六十岁之前回来。

可是他又不愿意承担丢弃都城和祖宗皇陵的骂名,必须有一个大臣出面向他这样建议,然后他才能半推半就地采纳这个建议。自然,这个大臣在正式南迁之后,也必须承担起丢失京师和皇陵的责任。崇祯在心中不知发过多少次誓,只要有人出面担下这个责任,哪怕一时间他不得不将之贬窜,日后也必然要厚厚加恩。

只不过这个时候,崇祯就完全忘了,孙承宗、卢象升等一心为国,结果是个什么下场的事情。

初时他是属意周延儒,没有比周延儒更适合提出这建议的人了,抛出一个首辅替罪,天下儒生的清议应该满足了。但是周延儒这厮却一口咬定要让南海伯来勤王,难道他不知道建虏、闯逆来了,还可以迁都避之,若是俞国振来了,连迁都都不可能吗!

现在……终于走到了绝路了。

崇祯觉得泰和殿里的空气凝滞,让他无法呼吸。

关于空气之说还是坤兴为了逗他开心告诉他的,为此还专门做了实验验证周围一片虚空中有气体存在。而坤兴又是从俞国振妻子方氏寄来的一些实学文章里看到的。俞国振讲实学,不讲究忠孝节义的儒学,他若是来京,必然会谋朝篡位。不对,便是学了忠孝节义的儒学,难道就不谋朝篡位了么,一样都会!

半昏迷状态中的崇祯,满脑了都是胡思乱想,他总算以绝大的毅力,压制自己没有将对俞国振的猜忌、对文武百官的愤怒吐露出来,他只是勉强说了一句“退朝”,便晕了过去。

他并没有晕多久,太医还没有走入大殿,他就已经醒了过来。只不过当他醒来之后,面前的大殿中已经空荡荡的,只有几个内监宫女还在。迎面是王承恩关切的脸,崇祯看到这张原本白白胖胖的脸变得老态龙钟,他喃喃地说道:“王伴伴,你怎么这么老了……”

王承恩顿时失声痛哭起来。

“唐通情形如何?”定了定神,崇祯意识到自己现在的处境,他开口问道。

“皇爷放心,并无大事,并无……”

“王伴伴,你也想学那些文臣欺君?”崇祯吃力地支撑起身体,挥手让太医离开:“如今这情形……还有什么可瞒的,朕便是要失了江山,总也要做个明白鬼,免得到了地下见列祖列宗时答不上话啊。”

王承恩才收住的眼泪又哗哗而出了。

他哭的不仅仅是唐通兵败,使得离得京城最近的一支援军也没有了,哭的是宣大监军太监杜勋,此人竟然投降了李闯!

李自成这一战当真是他最得意的手笔,战前李岩就认定,崇祯肯定会弃居庸关,调居庸关的守军来援京城。因此无论是为了消灭京城援军,还是避免建虏乘机入长城收渔翁之利,都必须先消灭居庸关的明军。在确认这一点之后,牛金星便建议由高一功率领闯军骑兵一人三马兼程北上,而李自成也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在半途截住宣大监军太监杜勋与居庸关总兵唐通。夜袭中先是擒获了杜勋,唐通带领亲兵据险而守时,杜勋便投降了闯军,奉高一功之命到阵前劝降。迫于形势,唐通只能投降。

“连杜勋……都降贼了?”

听得这个消息,崇祯突然间发觉,自己似乎已经众叛亲离了。

他定了定神,低声道:“王伴伴,你说,事是否尚有可为?”

“皇爷,奴婢是内监,是皇爷家奴,奴婢……奴婢实在不知啊!”

王承恩说到这,身上的压力一齐压下来,他瘫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崇祯看着他,情不自禁也是泪珠双垂,然后一声长叹。

“陛下,陛下!”

正在他心中惶惶之时,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又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他哭丧着脸:“阜成门外,忽见闯逆侦骑!”

“多少人,多少人?”崇祯青着脸问道。

“有数百骑……离城不过二里。”

闯军来得如此之快,让崇祯知道,现在再不决断,便没有决断的机会了。他沉默了会儿,终于开口:“拟旨,宣南海伯入京畿勤王!”

“皇爷,南海伯远在山东,此时便是去传旨,只怕也来不及了!”王承恩大急,起身道:“皇爷,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崇祯暴躁道:“那你说当如何是好!”

“此事当陛下下群臣商议……”

崇祯沉默了一下,这种情形下,朝臣中应该也有人能看清形势,知道再不南迁就不行了吧。他精神一振,闯逆只是前锋到达,如果顺利,他还是可以南迁的!

“敲响景阳钟,替朕召集群臣!”他向骆养性吩咐道。

于是景阳钟的钟声再度在京城上空回响起来,这钟声急急如风,刮来刮去,却连片树叶都没有卷起,更别提带来一个人了。足足等了半个时辰,也没见着一个大臣赶到,甚至崇祯平时最为信任的倪元璐等,都没有出现!

这个时候,崇祯脸色已经如死灰一般。

“皇爷,怎么办?”王承恩也绝望了,崇祯再这样犹豫不决,他就真走不脱了。

“还能怎么办……将太子他们兄弟召来,摆驾,去……去周国丈府!”崇祯惨笑:“好吧,都想着朕担这责任,那朕就担起这责任,只求周国丈瞧在皇后的份上,救一救他的外孙,将太子他们兄弟藏起,能送出京城最好。”

很快,太子兄弟三人被带到了崇祯面前,崇祯看着三人,叹了口气:“你们逃出京城后莫要学父皇,去学……去学南海伯,学得他的本领之后,要好生善待百姓……”

三个儿子中,除了年长的太子外,另两人都大哭起来。稍年长的太子也是强忍着泪,恭敬地行礼:“儿臣遵旨……父皇,何不与儿臣一起……”

“休提,休提。”崇祯打断了他的话,拉着他的手,又是一声长叹。

宫中还有些太监,王承恩带着他们将天子肩舆抬了来,崇祯拉着太子坐上去,有些话,他还必须对太子单独交待。

第十卷五六零、一城阴霾压紫禁(四)

“李自成的动作倒是好快,他这些年果然没有虚度。”

当战报到了俞国振手中的时候,他人已经到了青岛口。若说大批灾民涌入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道路的修葺有了充足的劳力了。俞国振最初的赈济灾民计划,是将他们运到大员岛去,但为了防止冬天来临海运因渤海的封冻而中止,他不得不将相当数量的灾民送到青岛口。为了方便运送,于是将济南府到青岛口的道路重新修葺了一番——工具上是不用愁的,新襄有的是铁器,自从昌化县的轨道铺成、基隆的煤矿开采之后,新襄的冶铁能力已经从崇祯十一年的五千六百吨飞跃到崇祯十四年的两万三千吨,而今年前十个月的产量更是激增到四万吨!

强大的钢铁产能,为新襄带来了滚滚的财源,同时也支撑起了新襄的腰杆。在充足的钢铁工具和熟练的爆破工人支持下,灾民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便将原本破败不堪的六百里官道用泥土、碎石填平了坑洼,大车行车也不再象往常那么艰难了。

“李自成在京畿造成的震动越大越好,这些时日,逃来的灾民,不仅仅是山东诸府,京畿也有避战火的百姓来了,听闻主公招工,他们纷纷来投靠。说起来,也是亏了李自成在京畿横行,否则却哪儿找这么多廉价的劳力!”

说话的是徐孚远。在新襄呆了三年之后,他如今已正式加入新襄的体系,若不是熟人,很难从他一身打扮和黑黝黝的皮肤上看出,他就是当初的复社才子之一。

他和一批基干人力被调来组织灾民劳作自救,以弥补虎卫之不足,总数约有两千人。这是俞国振从方孔炤那边“抢”来的,方孔炤现在已经在搭建未来的两广督抚衙署的结构了。

“暗公说的是……只是让百姓受累了。”

暗公是徐孚远的字。而此时开口的却是张秉文,他担任过很长时间的山东布政使,听闻《。文。》李闯炸开黄《。人。》河北堤致使黄《。书。》河夺大清河《。屋。》道入渤海之后便在新襄呆不住了,执意北上来看看。而且这件事情给他的震动非常大,原本他是想着独善其身,在这新旧鼎革之际保持个人的政治气节,但现在他已经有所动摇。

唯有让整个华夏如新襄一般。才有可能避免进一步的悲剧。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像他这样的以正人君子和忠节自诩的人。就不能避世不出。

“也不算累。有饱饭吃,有暖衣穿,家人也有安置,百姓平时里也不就是出把气力干活,能这样挺好。”徐孚远道。

修六百里官道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俞国振运用了足足三十万灾民,平均每里五百人。即使是这样。也只是在旧路的基础上将坑洼填平,在某些地方将路拉直罢了。

短短的一个月内。已经有近十万人顺着这条道路抵达青岛口。组织百姓行军的是虎卫,每一千名虎卫帮助一万名灾民。这样的运送速度,到了过年时应该有三十万人可以在青岛口过年了。

就是这样,还有大约五十万的灾民聚在济南府周围,一些是不愿意离开故土、只想熬过这个冬天的,但有更多是后来从各地来的。

“山东省内煤炭不少,而且从青岛口乘船至大员只要三日功夫,以‘郑和’、‘法显’两船的运力,每趟可以运一万人,来回只要九天,一个月便可运三万人上大员岛。再加上其余运输舰队,一月可以两趟两回,每趟可运三万人左右,这样就是九万多人。”

俞国振说起这个,便有些自得了,“郑和”与“法显”两舰,是蒸汽轮船问世之后,新襄举全部力量建造的两艘巨舰。这两艘纯钢铁龙骨的巨舰每一艘的排水量可以达到三千吨,几乎是这个时代帆船的极致,而它们的动力却是蒸汽。俞国振最初是将之用作新襄的运兵船,但现在被用成移民的主力。

即使以新襄的造船业实力,这样的巨舰,一年也只能造出一艘来罢了。最初时罗九河等海军系统是强烈要求建成铁甲战舰——当然只是木板外挂铁甲层,但是俞国振还是坚持建成运输船。

“若不是这两艘船,粮食补给也难。”张秉文对此也是深表赞许:“济民,你的先见之明是有的。”

“姑丈谬赞了,其实我现在还有一个新想法,正想与姑丈商议。我原本是想要放弃山东的,但现在想想,若是放弃了山东,中原京师一带受难的百姓就没了出路。若是大明真有什么动荡,我便正式将山东置于新襄控制之下,到时还要请姑丈出山,重为山东布政使,不知姑丈意下如何?”

原本俞国振的计划中,山东只是起一个翘板和桥头堡的作用,可是事易时宜,看到如今的局势,俞国振觉得,自己有必要对战略安排进行调整。

他深信,无论是李闯还是建虏控制了中原,都不敢来攻击虎卫所控制的山东,而退至南方的南明朝廷,对于俞国振愿意在北方为屏障,最初时也必是举双手支持。

至于这之后的争权夺利,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且,他在山东布下一子还有另一个作用,北方的势力虽然会对南方构成巨大的威胁,却不敢恣意妄行,更不敢发动大屠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战乱对百姓的伤害。

那么他就必须有一个各方势力都能接受的山东行政官员,张秉文毫无疑问是最佳人选。名义上仍然是南明朝廷任命的山东布政使,就象方孔炤将成为两广巡抚一样。

“济民,我只想知道,天子救出来后,你准备如何安置他?”张秉文拉着俞国振走到了一边:“这些日子我细细想来,你的性子,绝对不会为了救他回来继续当皇帝的……莫非你是要逼他禅位?”

张秉文问出这个问题时声音有些发颤,俞国振能体量他身为大明忠臣的痛苦,笑着道:“若是崇祯被救出来,那就证明他已经失国,既然失国,自然就不能再继续为帝。但姑丈只管放心,赵匡胤尚能容李煜,我如何容不得崇祯,难道我比起欺负孤儿寡母的宋太祖还差器量了?”

这话说出,俞国振个人的政治野心也表露无疑!

但张秉文觉得这样才是正常的、正确的,若是俞国振说要让崇祯继续为帝,自己当个大忠臣前去辅佐,莫说张秉文这样的老官僚不相信,就是俞国振自己也不会相信。

崇祯坐稳江山时,俞国振尚且不听宣调,到丢失了江山,俞国振反倒将他扶起来——哪有这么可笑的事情!

“你究竟是何打算,都到这一步,还有何不能说的?”张秉文有些急了。

“崇祯这十五年来,虽然乱来的时候居多,但也是为众臣所逼。党争四起,文人只有一张嘴,每日里喊些大口号,实际上却一个个只管着自己的那点私利。崇祯勉强还算是个勤政爱民的天子,他不当死,而且我觉得……他活着对未来有更大的教育意义。另外,我既然不准备立刻占据全国,总得在手中留个手段,对付将来的南明朝廷吧?”俞国振平静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南方士林之无耻,姑丈也应该心中有数,天子就是将来我对付他们的一把刀。”

说到“刀”字,张秉文身体一颤,惊骇欲绝。

“你……你当真要对儒士动刀,那,那圣人之言……”

“有伯父等治易,何愁圣人之言不传?”俞国振道:“当今之世,至于此境,只因伪儒横行当道所致,故此去伪存真,祛邪扶正,必需要一柄锋利之刃!”

听得这里,张秉文只能长叹。

若不是伪儒横行当道,国势怎么会到这个地步,而若是大明垮台,伪儒们不为此付出代价,却还能在新朝中继续醉生梦死,这样的话,天道何在?

“天子只怕不会……不会听你的。”

“我不需要他听我的,我只需要他在海外某个地方存在,在某个时候出现,那便可也。”俞国振举目向北:“他现在就已经身不由己了,何况那时?”

北京城中的崇祯,确实已经身不由己了。

在周国丈的家门前已经等了小半天,敲门的小太监连手都捶肿了,但是大门之内,仍然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声音。

周国丈肯定是在家的,这个时候,他不在家还能去哪儿!就算他不在,家中也不可能连个开门的仆人都没有,可是,就是他在这里,让崇祯吃了一个时辰的闭门羹!

换在别的时候,崇祯一道诏令,天下人中,除了俞国振外,还有谁不是立刻屁颠屁颠地跑来。可到了这个时候,就连他的岳丈都敢闭门不纳,将他和他的三个皇子,放在冬季的冷风中凉上一个时辰!

“哈,哈,哈!”

崇祯凄凉地笑了起来,是啊,他真傻,原本就不该来此,就连让富可敌国的周国丈掏些银子劳军,他都支支吾吾,甚至崇祯搬出周皇后来说,他仍然一毛不拔,又如何会念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