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3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十九年七月二十日,天津卫。

守卫于此的华夏军数量并不多,在京师落入吴三桂之手后,这里一直是由李岩占据。李岩去了山西,为了方便接收京师附近的难民,俞国振便派人接管了天津卫。但接管的地方,也只限于天津卫和往南的静海等一直到山东地界,也就是运河东岸的地方,至于西面,只是华夏军的侦骑活动出没的范围。

如今守卫这里的只是一个营,人数并不多,他们最重要的工作,也只是安置从吴三桂治下逃出的百姓,然后装船,运往耽罗、羊口或者青岛口,再转运到大员岛去。

小小一个大员岛,这三年来接纳的来自京师、山东的移民数量,高达两百余万,沿海沿河的平阔地区,迅速得到了开发治理,而当地的土著,在与移民发生了三次冲突之后,要么迁往更深的深山,要么就开始尝试着与移民接触。

毕竟华夏移民与欧洲白人移民不同,比他们要宽容得多,这是华夏民族的道统使然,势不利必自强不息,事极顺亦厚德载物,那种得志便猖狂的心态,乃是岛夷小民的痼疾。

守卫天津卫的营正名为聂霖,他被派到这里,可谓孤军深入,乃是俞国振亲自点将,这与他为人谨慎小心密不可分。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在年初接到俞国振的密令,让他注意吴三桂和建虏的动象之后,他所带的这个营至少有两个连是一直处在战备状态。

“吴三跪这龟儿子,他老爹当初真有先见之明,不过还好没有给他取名为吴四跪,若是吴四跪岂不又要投降咱们……我可不愿意让这汉奸加入咱们!”

丁胜在聂霖耳边唠叨着,聂霖没有理这个话唠。

他们一行二十余骑,贴着运河缓缓南行,这是每日聂霖必做的功课。虽然他巡视的这段并不长。只是二十余里,但每天行过一遍,聂霖便觉得心安一些。

“嘘。别出声。”

丁胜还要唠叨,另一边的白宁却嘘了一声,然后这个马贼出身的华夏军士兵。翻身便伏在了地上,侧耳听起动静来。

随着华夏军的扩充,加入其中的也不再是当初当纯的少年移民。象白宁,他其实是流寇马贼出身,曾经跟随过张献忠,后来在湖广被俘,因为年幼,在服了一年苦役之后转为半工半役,又因为表现出众,最终加入到了华夏军中。他打小就跟着张献忠四处厮杀。因此熟悉马性,是个非常出色的侦察兵,如今也成了聂霖的警卫。

“有发现?”聂霖皱着眉问。

“三十余骑,离此大约一里多,被庄稼挡着了。”

挡住他们视线的庄稼是玉米。因为大量的人口或逃或死,所以华北平原靠近运河的地方,大片大片地都被种上了玉米。聂霖听得是三十余骑,他看了看周围,判断对方肯定会顺着这条路过来,便向白宁道:“你回去先发警报。传我命令全城戒严,全员在岗,其余人跟我埋伏进玉米地里!”

白宁应了一声,飞快地上马,然后调头回奔,聂霖与其余人散入了玉米地中。

只是很短时间之后,来人便到了他们面前。

“是……吴三跪这厮的人,竟然跑到这边了,送上门的礼不收不成。”聂霖看到对方身上的衣裳,微微露出了笑容。

以人数来说,聂霖身边只有不足二十人,但众人没有一点害怕,只是稍稍有些紧张——毕竟他们已经有三年没有正经打过仗了。

火枪上膛,瞄准,令下,射击。

玉米地里突然响起的枪声,惊破了周围的宁静,那三十余骑中,有六人立刻中枪落马,还有人虽然中枪,却不是要害,因此还能伏在马身上。其余人知道遇袭,一边向着玉米地中回射弓箭或火枪,一面拨转马头调头就走。

聂霖心里骂了一声“跑得倒快”,口中却第二次下令射击。

这次是自由射击,又有七人落马,其余人循来路逃了回去,但华夏军所用火枪射程较远,在敌人逃跑的过程中,足够再穿弹射击一回了。

不过这次只有三人被击落。

“打扫战场,有没有人受伤?”聂霖大声道。

“哈哈,大宝这傻子扭着自己腿了。”

“胡说,我是在做战术规避动作之时不慎扭着的!是因战负伤!”

听得这样的回应,聂霖微微一笑,方才的紧张完全没有了。他们装好弹,用枪指着落下马的敌人,有两个还在动,看起来并没有断气。

樊车儿惊恐地摸着自己的胸,方才两边枪声响起时,他觉得那儿突然剧痛,初时他只顾着转身逃命,没有仔细想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身后已经没有枪响了,他才记起此事,摸来摸去,都没有摸着伤口,这让他稍安心了些。

回头望了一眼,被伏击的地方已经很远了,他让马慢下,再看周围的袍泽同伴,一共出来了三十人,但现在就只剩余十一人,除了被击落的,还有跑散的。

每个人脸上,都写着恐惧。

“回去怎么说?”有人硬着头皮道:“你们谁见着有多少人伏击?”

“我方才回头望了一眼,只看到十来个人,但真正有多少,却是算不清,两边的玉米地里应该还藏着些,总共……应当与我们人数相当。”

樊车儿知道这是夸大,方才枪声响的数量就可以听出,对方人数绝对不超过二十。但是华夏军战力之强天下无双,稍稍夸大一些,能涨自己的颜面,又更易回去向将主交待。

“奶奶的,与俞国振开战……真不知将主是怎么想的。”有人嘟囔了一声。

“闭嘴,休得胡说。”樊车儿吼了一声,大伙都是一凛。

“回报去吧。”樊车儿又道。

就在与他们相距约三里的地方,吴三桂在马上站起身,举着望远镜,向这边望过来。

在他身边,是五千余骑。吴三桂行军可顾不得爱惜庄稼,因此这五千余骑散在田里,将大片的玉米都折腾得不成模样。

眼见就可以收获的粮食,糟蹋成了烂泥,少部分军士心中还是有些惋惜的。吴三桂却顾不得这么多,他心思全部在望远镜里。

身边的一个副将道:“听枪声响,应该是华夏军的,狗日的倒是机警,咱们离得还有十余里便被发觉了!”

“能到这里才被发觉,已经是不错。”吴三桂哼了一声,心中颇为自得。

华夏军的情报系统非常发达,吴三桂与建虏不止一次吃过其亏,这几年来更是每年都能侦破些部下被收买的例子。此次为了瞒住华夏军的情报系统,吴三桂花费了不少心思,最初是说要学着华夏军搞对抗性演习,然后猛然南下,一夜狂奔,前锋抵达了距离天津卫十余里处,这个速度与这个效果,吴三桂想来就是俞国振指挥的虎卫,也不过如此了。

只可惜自己部队的装备比起华夏军还是有所不如,否则倒是可以和俞国振争一争。

很快,派出去的侦骑退了回来,三十骑只剩余不足一半,回来的也有几人身上带伤,而且一个个甚为沮丧,这证明他们在与对方的较量中吃了亏。

“怎么回事,你们方才来报,不是说发现敌踪么,怎么这么狼狈?”吴三桂有些不快地问。

樊车儿垂头丧气:“不是兄弟们不争气,实在是华夏军太狡猾,他们在玉米地里伏击,人数与我军相当。”

“啧。”

吴三桂微微咂了一下嘴,不必问对方的伤亡,问出来的结果也只是徒惹人伤心罢了。

“不过从敌情来看,应当也只是一队巡哨侦骑,此地距离天津卫只有十里,在此才遇上华夏军的侦骑,反而说明华夏军并无戒备。”吴三桂身边的副将笑道:“恭喜侯爷,果然建立殊勋,自俞国振起事以来,尚不曾听闻有人能夺下他部下守卫的城池的,侯爷妙算,当世无双!”

这马屁拍得实在笨拙,更何况吴三桂还没有进入天津卫。吴三桂狠狠地瞪了这厮一眼,心中想着这等只会拍马的家伙,以后还是少重用为妙。

“目标,天津卫,全军——攻击!”他拔刀向着东南方向一指。

五千骑兵顿时上了马,他们浩浩荡荡,便向天津卫逼去。

不一会儿,便到了方才双方前锋发生遭遇战的地方,看着地面上的尸体,特别是有两个分明是询问之后补刀的尸体,吴三桂心中明白,自己此次袭击的突然性到此为止了。

这让吴三桂心微微有些紧张。

“让前锋小心埋伏。”他向传令兵道:“每隔一柱香时间,便向我禀报一次敌情。”

前锋的禀报始终都是“一切顺利”,甚至到了天津卫城下,仍然是“一切顺利”。这让吴三桂心中的那微微紧张变成了忐忑不安:天津卫地理位置如此重要,俞国振不可能不重视它,那么到现在为止的顺利,是不是俞国振设有什么阴谋诡计?

“天津卫城防情形如何?”他又向传令兵道:“让前锋速速报来——我们也加紧一些!”

他是如此急切,几乎与传令兵同时抵达了前锋,到了这里,用不着前锋禀报,他自己便可以看到天津卫的城墙。在天津卫的西门之外,他惊讶地发现,城门是大开的,城头也没有看到火炮的痕迹,甚至连个人影都没有。

天津卫像是一座空城!

第十一卷六一零、津门火起天下动(二)

吴三桂惆怅无比。

天津卫确实象一座空城,城上城下,都没有任何人影,面对吴三桂的五千精兵,简直就是一个脱光了的姑娘。

但偏偏吴三桂不敢上。

随着俞国振慧星一般在华夏大地上崛起,他的有关战例也都被各方兵家一一详解,吴三桂也不例外。他发觉俞国振每每作战,看似常以少战多,但实际上,俞国振在绝大多数战争中,都形成了局部的优势。

这种局部的优势不是体现在人数上,而是体现在战力上。俞国振对于自己的优势非常清楚,对他的敌人分析得也很透彻,是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不被表面上的数字所迷惑,而是能看破双方实力的本质。

因此,吴三桂可以肯定,他在研究俞国振的同时,俞国振也一定研究过他。俞国振一定做过预案,判断万一战事重开,他猛扑天津卫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那么这座空城,也应该是俞国振的应对措施之一吧。

“我们城里的细作,有没有出来?”他问道。

“到现在没有动静,派人向城上射箭了,也无人理睬。”

吴三桂摘下头盔,抹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低低骂了一声。

他不怕天津卫的华夏军有准备,却怕对方像现在这样,不知道究竟打的是什么主意。

“派一百人去夺城门。”在稍稍思忖了一会儿之后,吴三桂下令道。

一百骑从大队中分了出来。在呼喝声和喊杀声中,他们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着天津卫城门奔去。

吴三桂在后死死盯着城头,眼见自己的部下距城只有百步、七十步、四十步……

一直没有火枪声响起,这不但没有让吴三桂安心,反而让他更为紧张。

暴风雨之前,总是宁静的。

但就在他的心弦绷得最紧之时。看到那百骑竟然就这样进入了城门之中!

没有任何抵抗?没有任何阻拦?

派去的这支部队,在发觉没有任何人阻拦他们之后,立刻冲入城门。然后准备抢占城橹等各处关键位置。吴三桂举起手,正要下令全军进发,就在这时。他听到了密集的枪声响起。

在枪声响起的第一个瞬间,吴三桂先是松了口气,觉得有埋伏才是正常,然后才开始为冲入城中的部下操心。

不过事先有吩咐,让他们只是试探,若遇着抵抗则立刻撤退。但是当时吴三桂是想着攻击来自于城头,却没有想到会是到了城内才遇袭。

这队先锋中,便又有樊车儿这悲摧的。

枪声响起时他觉得自己仿佛又遇到了此前的袭击者,他在第一时间从马上跳了下来,然后翻身爬向一边。

就在这同时。他身边反应不及的同伴,纷纷栽落下来,还有战马,也一匹匹惊嘶着倒地,一片人仰马翻。

樊车儿惊恐地发觉。虽然他伏在了地上,但周围并没有房屋或者其余东西可以掩护他的身体,他唯一的选择,就是爬向一匹倒地的战马,借助马尸挡住那疾雨一般的子弹。

“该死——将主,赶紧派人上来啊!”樊车儿明白。他们一百来人在这种狂野攻击下根本支撑不了多久,除非他们将到手的城门放弃,否则的话,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将不留孑余!

吴三桂却有吴三桂的考量,既然确认城中有埋伏,那么这一百人的生死就不重要了。他目光阴阴地扫了一眼,然后回头道:“炮火准备。”

俞国振大量使用重量轻、射程近的短炮进行机动作战,多尔衮在崇祯十二年时吃了这种战术的大亏,这也让所有的关注虎卫动态的人意识到火炮未必是一味追求射程与威力,灵活同样也是关键。七年来,无论是建虏还是吴三桂,都在竭力想仿制轻型短炮,而且在确定虎卫所铸的火枪射程比起他们要远大约三分之一至一半距离后,用轻型短炮来压制虎卫的射程优势,更显得刻不容缓。

虽然有些勉强,但七年时间,也足够能工巧匠们为建虏造出属于建虏的轻型火炮,只不过他们用的材质不是铁,而是青铜,因此装药量小,射程也短。建虏造成了之后,紧接着吴三桂就同样仿制而成,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火炮也就是价格昂贵,太耗铜料。

但托华夏金银铜元的福,因为京师、建虏控制的地盘里现在也开始流行华夏货币。这就使得建虏和吴三桂可以大规模回收铜钱铸炮,而不虞市面上缺乏货币流通。

现在证明城头没有敌人,敌人全部聚集在城内准备巷战,那么吴三桂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用青铜炮了。青铜短炮射程足够压制虎卫的火枪,吴三桂想的就是这个来弥补火枪射程上的差距。

炮兵将青铜火炮推到了距离城池不过两百余步的地方,建虏这种短炮的射程可以达到四百步,但那种距离的准头就根本无从谈起了。然后,吴三桂下令道:“开炮!”

火炮集中发射,如今已经成为炮兵运用的常识。随着这一轮火炮射击,天津卫城头开始冒起了浓烟,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火焰。这个效果让吴三桂很是满意,他不停地说:“开炮,开炮!”

在第一轮炮声响起之后,聂霖便放弃了对城门前残余的几名吴三桂士兵的清剿,他下令撤退。

吴三桂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其中有一半是关宁军,既有他自己带的,也有被建虏释放的俘虏。这些军队的战斗力胜过一般的官兵,而俞国振出于一个很久前就制定的计划,并没有在天津卫保留太多军队。因此。聂霖接到的俞国振命令,就是在给敌人予一定杀伤之后,可以放弃天津卫。

他原本是想在巷战中沉重打击吴三桂,然后再撤退的,却不曾想吴三桂竟然如此残忍,直接用火炮轰击城中。这样下去,对华夏军的杀伤虽然有限。可城中百姓就要受罪了。

“营正,这可就有些憋屈了,才刚开刀。还没怎么见血,就缩回去。”听得他的命令,丁胜不高兴地唠叨起来。

“就你废话多。再胡说八道,赶去耽罗岛养猪去!”

“嘿嘿。”丁胜笑了一下,舔了一下唇,意犹未尽地向着敌方阵地望去。

这时他看到一个敌方身影动了一下,方才激战时,那身影一直趴着丝毫不动,看起来像是一具死尸,因此没有人注意,现在他动了起来。

“竟然是在装死,若是让他就这样脱了身。岂不丢了丁大爷的脸面。”

丁胜心中如此想,端起枪,对着那正手足并用拼命想向门洞外逃的身影就是一枪。

砰的一声,那身影晃了晃,倒了下来。重重摔在了同样趴在地上装死的樊车儿面前。

樊车儿哆嗦了一下,看着这个同伴瞪得大大的眼睛,满是不甘地望着自己,他缩了缩脖子:“老德儿,你太性急了……放心,你妻子。我养之!”

被称为老德儿的同伴已经没办法说什么了,樊车儿听得那边笑声渐远,知道自己这一次运气不错,又侥幸逃了一条性命。

似乎还有立功的机会。

他悄然抬头,看了一眼华夏军方向,这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虎卫所筑的街垒,距离他们足有两百步。

两百步!华夏军的射程竟然到了这里,几乎与火炮相当了,莫非华夏军又换装了新式火枪?

两百步折成新襄的米制,足足是二百四十米,而此前便是虎卫型火枪的有效杀伤射程,也只是一百二十米左右。樊车儿想明白这一点,不由得喃喃骂道:“这仗还怎么打法!”

不管怎么说,虎卫是向着港口那边撤了过去。见没有人再会杀个回马枪,樊车儿跳起来跑出了城门,捡了面旗帜在城下拼命挥动。

吴三桂看到这一幕,示意炮队暂停,然后下令:“派人去看看。”

“逃了,逃了,华夏军逃了!”不用派人去,樊车儿的大嗓门已经传了过来。听得华夏军“逃”了,诸军不由自主地欢呼出声,吴三桂注意到,自己身边的诸将,也都明显露出松了一口气的神情。

这些年来华夏军积威太甚,故此谁都不愿意与华夏军打恶仗。

“小心为妙,俞国振最为狡诈,安知他不会杀个回马枪?”吴三桂却没办法放松心情,他喃喃说了一声,然后道:“派人一队队进城,当心埋伏,炮队不要散了,再向城推进五十步!”

他这般谨慎,却赢得人人点头称是,而且都是发自内心。

不过很快便得到证实,华夏军确实在弃守城垣之后,又弃守了街垒,他们缩到了码头附近,如今正在燃烧物资,看情形是准备登船撤离。

“你确认了?”吴三桂望着跪在自己面前的樊车儿,依稀记得此人名字:“樊车儿,你倒是员福将。”

“小人亲眼所见,将主也可以看到,码头那边浓烟滚滚,据当地人说,华夏军物资堆积如山,啧啧,可都是些好货……”

谁都知道,华夏军的军资是好东西,无论是军械还是服饰食物,包括满是肉油的罐头。吴三桂手下对此更是垂涎三尺,此时对方既然已经确认是退回到码头去了,吴三桂终于稍稍松了口气。

“追,别的不说,多抢些物资下来!”他大声道。

他的部下顿时欢呼,有人觉得,就这样便攻下了天津卫,华夏军三年未战,看来战斗力也弱了不少。

或许天下大势,还有一争的希望?

第十一卷六一一、津门火起天下动(三)

“追来没有?”

“来了。”

聂霖与白宁的对话非常简短,聂霖是相当器重这个话语不多却行事干练的部下,比起喜欢和他凑在一起套近乎的丁胜,白宁才更象是一个纯粹地军人,一点都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