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主,我留下断后,你们快走!”

一将大声道,然后带着自己的部下便向着汽笛声响处迎去。

正所谓疾风识劲草板荡知英雄,在这个时候,竟然还有人愿意为吴三桂拼死断后,此人忠烈之气,当真直冲霄汉,让人敬佩。

吴三桂心中感激,在马上遥遥喊道:“汝且放心,我回京师,必厚待汝妻子!”

前一句话还听得到,但后一句话时,声音已经飘渺如烟,听不真切了。倒不是他逃远了,而是因为一大队人跟着他逃,马蹄声、脚步声,将他的声音彻底掩住。

那留下的亲将回头望了吴三桂军的背影一眼,再转过头来,看到自己身边,就只余有百来人。百来人看着他的目光,都是迷茫不解,他自己则冷哼了一声。

“小心!”他看了看四周:“快将这边收拾一起,旗帜什么的。都收起来,还有被扔下的军械,也全部收拢!”

眼见那蒸汽船上已经放下了舢板,几十名华夏军正摇桨抢滩,他不思着如何组织防线,却要收拢东西,诸军都是惊讶。

但他是将领。小兵自然只有听命的份,不听的也都逃走,不过片刻。在他身边的,就只剩余三五十人了。

“蠢货,都是蠢货。”那将又冷哼了一声。然后领着剩余的部下:“走,随我过去!”

他当先拎着一杆火枪,便向着海岸而去,见华夏军相距已经是不足百米,对方也开始举枪瞄准,他双手一抬,双膝一软:“都跪下!”

身后的兵士有样学样,也都跪了下来。

“投降,投降,我们投降……”那将大声尖叫。方才的忠肝义胆,此刻荡然无存。

上来的只是一支海军陆战队,他们执行运送、掩护王浩然部登陆的任务结束,在秦皇岛呆了几天之后正准备返航,沿途自然要接近海岸耀武扬威一番。见着这一队人在岸边。看模样丢盔卸甲是打了败仗,便来查看一番。登陆的陆战队连长见这群吴三桂部下大声求饶,喝令他们扔下武器后跟了上来:“你们是什么人,为何在此?”

“回禀将军,我们是吴三桂部下……”

“吴三桂?”那陆战队连长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这只是他个人的习惯。可是听在这些吴三桂部下耳中,就变成了他未曾听说过吴三桂了。

在旧的大明官兵中,这种情形是极多的,当兵的不知道自己将主名字,不知道自己的敌方主帅名字,反正到时候跟着诸位兄弟冲锋或者逃跑就是。因此吴三桂那部将补充了一句:“便是建虏的镇南侯?”

那位连长倒是真不知道吴三桂的镇南侯爵位,撇了一下嘴:“镇南侯是什么玩意?”

吴三桂部将无法,只能道:“我们是大汉奸部下……”

“哦,原来是汉奸。”那连长警惕地盯着他们:“方才逃走的那些人呢?”

吴三桂部将方才被弄得有些糊涂,这时醒悟过来,大声道:“小人要立功,小人要检举,小人要带路,方才是吴三桂,吴三桂往那边逃了!”

“啊哟,吴三桂?”那连长一听,顿时明白自己走失了一条大鱼,顿足道:“来人,来人,快去向舰长报告,就说发现吴三桂,等待他追击指令!”

吴三桂逃离北塘,再也不敢停留,一直向着西北京师方向逃去。但到了宝坻,就看到放眼过去,四处都是民夫——他与建虏南下会战,征发民夫总共加起来都接近百万,如今大溃,民夫自然无人约束,一个个都飞奔似的想要逃回家去。

这时吴三桂身边,已经仅有千骑,而且从民夫口中得知,华夏军中一部已经顺运河北上,抢先抵达了香河。不过京师如今尚未失守,还在他的部下手中。

“田伯光、顾家明兵力有限,他们就是抢占了香河、通州,也没有足够兵力去占据京师,我们要赶在他们之前入京师,唯有如此,我们才还能逃走……”

到这个地步,吴三桂也顾不得许多了,他带着千骑,反而会引来追击,唯一的办法,就是冒充民夫,因为从民夫的口中得知,华夏军对于这些民夫并不详细盘查,他们只是缉拿溃兵。

心意已决,吴三桂没有时间去细想,便让一将带着大队人马向北,只说是要他们抢占山海关,好留住北逃的退路。自己只带着十余人,换了民夫衣裳,骑着挑出来的其貌不扬的驽马,开始向着京师进发。

果然,在宝坻他们便被华夏军拦住,盘查中,吴三桂谎称乃是京师来的民夫,现在要回京师去,那华夏军也没有为拦他,只是塞了一叠纸给他:“进京师之后,替我们在街上分发这传单,你只管放心,如果害怕,扔在京师外边也可以。”

此时已经天色傍晚,吴三桂接了传单,放在手中看了看,上面写着却是一些要求,诸如京城中百姓谨守门户、溃兵不得扰民、各级官吏封存好库房、物资,特别还提到京城乃数朝古都,各种文物都要注意妥善保护,能做到者便是为华夏立功,待大军入城之后便可以此取得奖励。

看了这传单,吴三桂唯有苦笑,俞国振想得太细致,连这传单都已经提前准备好了。

有了这传单至少有一件好处,就是随后遇到的几支华夏军巡逻队都不曾为难他们,还有好心的华夏军士兵,给了他们一些干粮。

吃着华夏军配发的被称为“饼干”的干粮,喝着清水,吴三桂默默无语,低头赶路。到了距离通州不远处时,天色尚未亮,他看到前方大片的火把光芒,看上去是有一千余人正在行军。

“什么人?”他们还没有接近,便听得远处有人喝问。

“回乡的民夫,将军!”吴三桂一个亲信扬声回答,沿途这样的盘问经过不少,他们此时心里已经一点紧张都没有了。

“离部队远一些,不要干扰行军,你们还有马,倒是不错。”

吴三桂他们是骑着驽马,虽然不是奔驰,但怎么着也比士兵步行要稍快些。那个华夏军口气里有羡慕之色,吴三桂心中明白,若是他的部下或者建虏,哪怕是前大明官兵,见着这样有马的百姓,定然是要将马夺来给自己骑的,心狠些的只怕还要杀人夺财。但那个华夏兵只是羡慕地啧了一声,然后便不再理睬他们了。

在军纪这一项上,华夏军甩过此时任何一支军队几百里。这不仅仅是严厉的纪律约束而至,更重要的是属于军队的荣誉感和待遇。若是统治者视军队为走狗,那么军队自然就要做些狗才做的事情,相反,若是能待军队为子弟,那么自家子弟在自家有难时,当然会舍生忘死地迎难而上。

他们跟在华夏军中走了一会儿,突然听得一个走在旁边的军官道:“都累吗?”

“不累!”

“还有力气吗?”

“有!”

“能唱歌吗?”

“能!”

“那便来曲《赫赫华夏歌》,我起头,预备——唱!”

“赫赫华夏立东方,人文初祖数炎黄,三皇五帝遗厚德,夏商两周拓土疆。祖龙一统文轨同,汉武奋烈四边空。魏晋风流今犹在,大唐气魄尚未终。仓颉落笔鬼神哭,蔡侯造纸天地动。孔孟老庄墨韩孙,百家争鸣百花红……”

雄壮的《赫赫华夏歌》顿时被唱了出来,先是那军官所属的一队,紧接着,便是整个千人队伍都高唱起来。每一个唱着这首曲子的士兵,都昂首挺胸,百里急奔的疲惫,似乎根本不存在一般。

吴三桂曾经听人提起过这首歌,甚至在报纸上看到过这首歌的词句,当时觉得这不过是文人的把戏,没有任何意义。但是现在,听得身边千人齐声唱响,一股可怕的气势在歌声中回荡,让他身上起了鸡皮疙瘩。

他竟然不由自主地为之感到自豪!

但当他听到“胡虏难有百年运,代有雄杰汉道昌”之句时,他悚然而惊,自己……可不就投靠了胡虏么?

虽然他也曾经想投俞国振而不得,可是在那之前,他还不是先投靠了建虏么,虽然他可以用迫于形势对人自辩,但瞒天瞒地,还瞒得过自己么?

“我们快点。”他用沙哑的声音道。

在雄烈的歌声中,他们一行惶惶而去。眼见就要超过这支华夏军,歌声暂歇,一个军官见他们追上来,好奇地问道:“你们这是去哪儿?”

“启禀将军,是回京师,我们原是京师里赶大车儿的,被拉了民夫,如今托了诸位将军的福,总算可以回家了。”

“原来如此,难怪赶得这么急,思家心切啊。”那军官爽朗地笑道:“回去告诉左邻右舍,我们华夏军乃是俞统帅辖下之军,乃威武仁义之军,不要怕,再有些时日,大伙日子就好过了!”

“是,是!”吴三桂的那亲信满口忙不迭地应道。

第十一卷 六三二、风声鹤唳溃三军(四)

对于吴三桂来说,这次逃回京师是一次奇妙之旅,最初时他还打着凭借兵力杀回京师的主意,但到后来,诸军皆散,他竟是只带了十余个亲信,打扮成民夫的模样,这才回到了京师。

沿途所见,让他长时间默然无语。他们至少遇上十余次华夏军,既有小队的巡逻,又有大队的行军。本来他们以为,华夏军在这大胜之后,应当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对待他们,却不曾想,华夏军不但没有为难他们这些民夫,沿途他们还吃到不少华夏军携带的干粮!

自古以来,只听说过当兵的抢百姓口粮的,几曾见过军人将自己的口粮让给百姓。那华夏军的军官自称威武仁义之师,威武吴三桂是早就见识过了,现在仁义,他也见到了。

他败得不冤。

这个时候,就算是吴三桂这样的铁杆儿汉奸,心中若说没有悔意也是骗人的。俞国振对他虽然甚为严厉,但是吴三桂此刻相信,若是他当初没有选择建虏,而是选择了俞国振,那么即使俞国振会夺了他的兵权,也不会亏待他,至少会让他回乡富足一生。

俞国振既然不曾难为曾经与他为敌的民夫,那么就不可能因为当初张溥的一点屁事儿难为他,说来说去,还是吴三桂自己,将自己逼到了如今的地步!

可是到现在,后悔已经晚了,这三年他为了迎合建虏,大肆收刮百姓不说。单单是他帮助鳌拜掩藏行踪一路南屠的事情,就足以让他万劫不复。

他已经不再打什么复仇之类的主意了,很明显,他完全没有复仇的机会。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进入京师之后,能够再聚拢一批忠心的手下,然后逃入瀚海之中。一直逃到广武镇去。

京师已经在他的面前。

站在城池之前,吴三桂心中甚为感慨,看到城上的旗帜仍然是他的“吴”字大旗。部下迫不及待上前高喝:“开城,开城,让我们进去。将主回来了!”

城头死寂,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一个人伸出头来,看着城下朦胧的影子:“是将主爷?”

“正是,快开城!”

“请将主爷在火把下露个脸儿,否则休怪我们开火了。”那人声音发颤:“若真是将主爷,千万莫怪小人,如今太乱了……”

“是我。”吴三桂只得站在了火把之前。

城上守军发觉真是他,顿时大喜:“将主回来了,将主回来了!”

“放下吊篮,把将主拉上来!”

即使见到是他,城头的守军也不敢直接开门,毕竟现在乌漆摸黑,万一隐伏着一些华夏军的话,那就麻烦了。吴三桂被拉上城头。看到自己派着守城的亲信闻讯匆匆而来,用力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多亏你了。”

“将主,南边的事儿……究竟怎么样了,从日前开始,谣言四起,城中不稳。属下不得不行街禁,杀了几十个人才镇抚下去。”那守将先是小心翼翼地询问战况,又顺便表了一下功劳。

吴三桂叹了口气:“败了,咱们得另做打算……”

话还未落,他就听得远处传来了一声枪响。吴三桂大惊:“怎么回事?”

“莫非是走火?”那守将道。

吴三桂此时是风声鹤唳,一听到枪声,就觉得京师也不是久留之所。他自己心中明白,虽然守卫京师的人手还号称有十万,实际上都是些什么东西!除了几千精兵是他的亲信外,其余人都是强拉上城墙的百姓,很多都是积年的京油子,只是上城来赚两个零花钱,哪能真的为他打生打死。

他心中突然觉得悲凉,四年多以前,当李自成的大军进入京师的时候,紫禁城中的崇祯,肯定也是和他现在一般的心情吧。当时崇祯寄厚望于他,不仅封了他伯爵,还将一座豪宅华府赐与他的父亲,就是盼着他能早日回来充实京师防卫。如果他完全没有私心,哪怕是先分出部分兵力,莫说几万,就是一万先行入京拱卫,凭着李自成那些泥腿子兵,哪有那么容易进入京师?

不过吴三桂立刻收敛心神,此时不是想那些事情的时候。

他要了一匹马,飞奔向他的侯府,同时下达了召集城中亲信的命令。

不一会儿,城中守将纷纷聚集在他的府中,众人都得到消息,联军惨败给了华夏军,但前日还是好好的局面占优,怎么转眼间就变得大败崩盘,这种突兀的变化,众人都等着吴三桂解惑。

“军情紧急,我也不多说,诸位,我这里有两万金元,都是华夏银行铸币,你们看。”

吴三桂一召手,有亲兵将一口大箱子抬了过来,箱子里全是一包包的金元,这就相当于过去两百万两银子。众人都是惊疑地看着吴三桂,却见吴三桂满脸沮丧。

“我们大败,而且绝无回本之机,我方才也听说了,山海关、古北口都落入了华夏军之手,难怪多尔衮乘夜逃遁,原来是这个原因!于今之计,我们只有一策,便是……”

他话还没有说完,外头便传来了惨叫之声,紧接着,八个满人闯了进来,为首的杀气腾腾:“吴三桂,听说你逃回来了?”

吴三桂双眸一凝,来人乃是巴思哈,他是岳托之子,代善之孙,与尼堪一样,被多尔衮命令留守京师负责转运粮草军械。

看着这个兀自傲气凌人的满清贵胄,吴三桂突然笑了。

“我是回来了。”

“前方大战正急,你竟然敢临阵脱逃,这是死罪……”

“毙了。”

吴三桂一举手,他身边的武士面面相觑,这给了巴思哈反应的机会,巴思哈手中的刀当琅出鞘,二话不说,便向吴三桂扑来。

“给我毙了这满狗建虏!”吴三桂突然咆哮道。

这一次吴三桂的武士反应过来,他们顿时向着巴思哈过来,以往的时候,建虏砍杀吴三桂部下,没有人敢反抗,众人心中都积着怨气,这次与之翻脸,下刀一个比一个狠,转眼间,巴思哈和他带着的护卫便被剁成了肉酱!

看着地上的尸体,吴三桂面色狰狞:“多尔衮想要我殿后替死,被我发觉,这个时候,你这小杂种也想骑到我头上来拉屎拉尿?”

他抬起头:“诸位一人拿一包金元,这是我最后一次颁发犒赏,愿意随我走的,回去收拾收拾,点齐人马跟我离开。紫荆关那边应该还没有被占,去打李岩,总比打华夏军要容易!”

“愿随将主!”众人面面相觑,然后参差不齐地说道。

“事不宜迟,诸位快去,我只等小半个时辰,小半个时辰不到,那么就自求活路吧。”

打发走诸将之后,吴三桂面色森冷,对着地上的尸体又冷笑了一声,然后道:“我们走!”

留在这里的,才是他真正的亲信。吴三桂很清楚,他带人离开,这些部下都是各怀鬼胎,带在身边少不得有人想拿他的脑袋换取荣华富贵,至少会打他携带的金银宝货的主意。而且他带着那么多人离开,哪有不惊动城中百姓的。现在那些人回去准备,闹得鸡飞狗跳,他乘机出城,多少能掩人耳目。

而且,直到现在,他还没有放弃故布疑阵,先是遣人将早准备好的大车向西门赶去——若是真走紫荆关去山西,西门自是不二之选。实际上他却带着几百骑奔向北门,他的目的是走保安州入宣大,最终仍是从张家口堡出塞。

此时尚是崇祯十九年十月一日凌晨三时,天色尚未放亮,京城中无数人却未眠。听着穿过街道急促的马蹄声,不少人家开始寻找藏身之处,百姓虽然消息闭塞,但他们又是最为敏感的,几乎本能地意识到了,一场大变又在面前。

对于京城的百姓来说,这几年大变已经遇到的够多了。

但到了北门时,他隐约觉得不对,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血腥气味。当他到城门前时,听得城头上有人喝问:“什么人?”

“有紧急军务,奉将主之命连夜出城,你们快开城门!”

“有没有军令虎符?”

“有,在这里,你们来拿。”

应对完毕,城头上人却没有立刻来拿虎符,而是道:“将火把点亮些,这么晚,看不着人,我们……”

“不对,快走!”

吴三桂猛然想到一事,喝了一声拨马就要回头:城上应对之人的话语,总带着一种异样的腔调,现在吴三桂想清楚了,那腔调,分明是南音!

所有的华夏军都在新襄进行过训练,虽然他们大多来自北方,但耳闻目睹之下,多少会沾上一点南音!

想清楚这一点时,吴三桂几乎魂飞魄散,他实在弄不明白,自己已经是不分昼夜狂奔逃回,为什么还是被华夏军追上。他更不明白,华夏军是怎么混入城中的!

他却忘了方才部将的话,不少民夫都逃回了城,这些民夫中,便混杂有华夏军。至于武器,华夏军的情报系统早就渗透到了吴三桂的部下之中,此战未开之前,便在京师里藏了数以百计的武器!

他省悟过来得已经晚了,火把一举,仿佛就是信号,城头上枪声齐刷刷地响起,吴三桂被诸亲兵拥在中间,自然是最清楚不过的目标,而他又第一个拨马转身,城头的华夏军哪里会错过这样明显的目标?

吴三桂身体从马上飞了出去,口中狂喷着血污,还没有落地,他就已经死了。

第十一卷 六三三、也无风雨也无晴(一)

这座无名山峰并不高,但相当陡峭,官道在这里打了个大弯儿,将行人的视线阻住,落入人们眼中的,就只有嶙峋的山石和植物。

从山峰顶上,借助望远镜,数十里的情形,都可以尽收眼底。多尔衮也是打惯仗了的,自然明白这一点,他喘了口气,望着近在咫尺的峰顶,手足并用,终于爬了上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多尔衮听过汉人提起这句诗,这种感觉,一向是他非常喜欢的。站在山顶,俯瞰大地,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比他要渺小。他正要看,突然间脚下一滑,却是他踩着的一块石头崩动,让爬山过程中已经累得不行的他失去了重心,摔倒在地。

“王爷!”

“主子爷!”

周围的护卫一片惊呼声,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