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3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俞国振对于新兴城市,包括上海在内,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因此道路两旁都留有宽阔的绿化带,每个街区都要求有开放式的公园。这个要求让他多花费了不少钱,但俞国振很清楚,花出去的钱是用在了各种工匠的薪水上,而这些薪水又会通过购买工厂里的工业产品回到他的手中。只要他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激发百姓购买的愿望,那么他就不愁这些钱不能回笼。

不过,现在百姓们投资的渠道还算窄,还有大量的资金沉积于银行或者各种钱庄之中,如何将这些资金变活来,创造更多的财富,则是俞国振下一步要动脑筋的了。

“这一圈转下来比较辛苦吧?”俞国振略有些关心地问道。

“还好,船上稍有些巅,不过习惯就好了。济民,你现在应该很忙,怎么有时间来接我,相关礼仪都理清了么,莫要被那些文臣欺瞒了,他们最惯于做的,就是欺下瞒上。”

崇祯现在是真心觉得,那些儒生文人乃是误了他江山天下的罪魁祸首,无论他们分属东林清流,还是属于阉党,本质上都是一路货色。太监只是皇帝的家奴,就算是崇祯打掉的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也不能去当阁老去督抚一方,负责替他在各地立生祠争权夺利的,大多数仍然是儒生文人。特别是那些只会清谈实无一策的儒生文人,更会不择手段,他们根本没有耐心从基层做起从点滴改变做起,为了尽可能夺取权力实现自己的野心,于是便会选择投靠魏忠贤,更有甚者会投靠异族为奴为婢,然后再到华夏百姓面前去耀武扬威。

“陛下寓所我已经安排好了。”俞国振笑着道:“陛下现在是去寓所,还是去见见一些故人?”

“想来愿意见我的自然会寻来,不愿意见的,我也不去勉强他们。”对于那些故人,崇祯很是冷淡,他更关注的是别的事情:“朱由崧呢,我倒是想见他。”

旁边的几人都是一片哑然,俞国振道:“那好吧,我让人安排他来见陛下。”

他二人在码头上说话,远处望着这边的黄宗羲则是目瞪口呆。

即使黄宗羲再蠢,也知道来的人是谁了。

竟然是崇祯!

黄宗羲心目中,俞国振的形像越发高大起来。俞国振不仅善待了崇祯,而且从两人现在的情形来看,倒像是长辈与晚辈之间在对话!

这怎么可能,黄宗羲是知道崇祯的脾气的,崇祯性子刚烈,怎么可能和要夺取他朱明江山的俞国振谈笑风生?

他百思不得其解,忍不住便向着这边走近了些,走了几步,便被华夏军拦住,黄宗羲心中一片混乱,行事便有些忘了收敛,竟然推搡起士兵来,当即被士兵摁倒在地,眼见要被带走,他急中生智,大叫道:“俞济民,俞济民!”

俞国振听得有人叫自己,向着这边望了过来。

他一向行踪简易,这次调数百华夏军来码头,已经是怕有人借着崇祯想要闹事而如此,若是他自己出外,身边跟着几十个警卫就了不得。当见着被摁倒在地的人有些眼熟,他便示意了一下,黄宗羲起身之后,他才认出来:“咦,黄太冲,你如何会在这里?”

黄宗羲昂起脖子:“我就来不得么?”

“此人是谁?”崇祯有些惊讶地问俞国振。

“黄尊素公之子,黄宗羲,字太冲,性子也确实有些偏激,只以为东林清流就是好人,东林清林执政天下就能富足太平。”

“东林就天下富足太平?太年轻,太幼稚!”

严格来说,黄宗羲如今也是四十岁的人了,他被崇祯一句“太年轻太幼稚”的评论弄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这位大明天子的评论,像是一记耳光,狠狠抽在他的脸上,让他此前的自以为是,都变成了无尽的耻辱。

“若不是东林的诸位先生阻止,朕原是要迁都金陵的,若不是东林的诸位先生阻止,朕原是要开放海禁以富国足兵的,若不是东林的诸位先生阻止……呵呵,诸位先生的良苦用心,朕在离京之日便体察到了。”崇祯看着黄宗羲,很平静地说到这里,然后再也不理睬他:“济民,先去寓所,你让朱由崧来见我吧。”

第十二卷 六八一、雾潜云隐日光长(一)

夏完淳踱到报亭边上,向里面望了望,看到最新的报纸,当见着封面的消息时,他眼睛顿时突了出来,人的动作也变得极为迅速,几乎是一把将报纸抢了过来。

以前他最爱看的是南都周末,但这几年渐渐改了,变成了民生速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十八岁前看南都,那是人不热血枉少年,十八岁以后不再看南都,则是人不可能永远活在自己的想像之中。

这个世界绝不是非黑即白的,有时它是灰色的,有时它是紫色的,但单一的黑色与单一的白色,是很难找到的。

这句话夏完淳记得,应该是俞国振所说,那次他随父亲前去拜访俞国振,谈到儒家学说时俞国振曾如此评价。从这评价中可以看出,俞国振对儒学并非一昧地排斥,但也绝不会完全认同。

将夏完淳吸引来的,是今日民生速报上的标题新闻。

“前明天子崇祯昨日抵达南京,统帅俞公亲往码头相迎。”

夏完淳跟着夏允彝去羿城不止一次,因此亲自拜见过几回这位崇祯天子,总体上说,这位天子给他的印像是相当不错的,谈吐儒雅,学识渊博,见解也深刻。有时夏完淳也有些遗憾,若是给崇祯再来一次的机会,他一定能成为一代名君。但是这个时代,有俞国振就够了,再也没有别的一代名君的发挥余地了。

“竟然到金陵来了……”夏完淳买了一份报,也没有离开。就在报亭边上开始看。

《民生速报》的准备相当充分,因此这篇文章里除了对崇祯抵达金陵之事有所描述,还特意留了版面将崇祯的生平展示出来,其中有其被华夏军救出的内容。这也是华夏军第一次公开承认,当初李自成攻入京师时,他们专门派遣了一支人马前去救援崇祯。

此事在此时公开,再也合适不过了。那些想要以俞国振代替朱家坐江山来攻击他不臣者,面对这种情形就要掂量一下。百姓心中都有一竿称,自然知道在李闯的大军围攻下仍然抽调兵力去救崇祯的俞国振。不是那种无情无义之徒。

报纸上还有崇祯这些年在羿城生活的一些记载,诸如他爱上了园艺和钓鱼,也学会骑自行车。甚至还写了一部名为《我的前半生》的手稿。还有对崇祯本人的采访,特别是他在环绕东海转一圈后,在上海时的采访,既有对华夏在海外领地的评论,也有对俞国振本人的评价。

崇祯的评价说得很直接,既有夸赞,也有批评,比如说对俞国振的批评里,就说他“偶有妇人之仁”,“容人太滥”。至使“儒冠群丑,跳梁于内”,这一番话夏完淳一看就知道确实是崇祯所说。他与父亲拜访崇祯时,便听他说过类似的话语。

报亭除了卖报,还卖些南杂、小吃之类的。生意倒是不错,就在夏完淳看报的同时,几个儒生模样的人恰恰从此经过,他们看到了报纸也是激动万分,每人各自买了一份去。

只是匆匆扫了几眼,便有儒生破口大骂:“俞国振狗贼敢尔!”

“嘘。小声,小声,如今这城可是在那狗贼手中。”

“你们看,他竟然操纵圣上,伪造圣谕,攻击儒林——这狗贼果然是要取消咱们这些读书人的特权!”

此前在五年统一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取消读书人的一些经济上的特权,比如说不纳税、可荫庇佃户等等。按照规定,金陵小朝廷应该在一年前就完成这一工作,但是必须承认,这工作牵涉面太广,而且得罪的人太多,无论是钱谦益还是马士英,都不愿意背这个骂名,因此拖延至今尚未解决。但是俞国振如今既然已经接管了金陵,同时他派出的工作组也在华夏军的护卫下赶赴各地,接管原被小明廷控制的各个地方,那么下一步,他将凭借着华夏军的力量,强行推动此事了。

“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这俞国振果然是赵高、王莽一类的人物!”

“便是赵高王莽,做得也不会像他这般丧心病狂……”

夏完淳听得直摇头,这些书生,在背后骂俞国振倒是骂得快意,但是这种叫骂有什么用,而且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私心,若是俞国振不取消他们以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只怕他们一个个就要迫不及待地去为俞国振歌功颂德吧。

他们绝对做得出来这样的事情,若是俞国振再说将他控制的各大工厂分给他们这些读书人,他们定然更要口口声声称颂俞国振尧舜禹汤了。

果然,夏完淳便又听得一个书生愤然道:“俞国振这厮,手中控着无数厂矿,今后又专有盐铁之利,他收刮天下民脂民膏以实其库,劫夺四海奇珍异宝以充其玩,还见不得咱们一点点免税之利,当真是,当真是贪心不足,欲壑难填!”

“就是,原本他该将那些赚钱的厂矿,尽数分给天下之人,不该与民争利才对!”

“听闻会有人联名上书,让俞国振施行仁道,如大唐之均田制,将他手中掌控之厂矿,尽数分与百姓。”

夏完淳听到这里不禁微笑了一下,这些人所谓的“分与百姓”,只怕是分与自己吧,至少是分与那些掌握了话语权与舆论的儒生清流,还有在背后与他们勾结的那些豪商。

那些厂矿,就算真分给百姓了,哪个百姓有这个精力与能力去将之经营好,还不是要将之交给那些“有本领”之人,而这些“有本领”之人,免不了都有私心杂念。据夏完淳所知,嚷嚷着联名上书者中,不少背后的支持者,甚至干脆就是如今俞国振的厂矿中的一些主官。

他们是眼见着这些厂矿带来丰厚利益的。在天下板荡之时,为了一个安宁,他们可以暂且忍耐,可现在天下太平,他们的心思不免就活动起来。这些赚钱的行当,若是能分到他们手中,能给他们带来多少财富!

“当真有此事。若真是能行此道,俞济民倒不愧其名,振国济民。呵呵……”

听得这个大饼,方才还对俞国振破口大骂的儒生顿时改了口。夏完淳再次摇了摇头,那儒生恰巧见到了。瞪了他一眼,夏完淳立刻站起身,瞪了回去。

他与其父一般,身上有股慷慨英烈之气,虽然想投华夏军的理想并未实现,可是这些年也没少打熬身体。他深信,此国家用人之际,也正是他这样的年轻人有为之时。因此,他一站起来,明显气势上压了那个儒生一头。

那儒生先是退了半步。然后一屁股坐在地上,竟然给他吓得不成了模样。夏完淳见他这般德性,反倒懒得与之计较。

“一群废物,若是朝政由你们说了算,整个国家都是阉鸡了。”夏完淳冷笑着道。

然后。他便扬长而去。他在的时候,那几个儒生没有一人敢出声的,但在他走后,几个儒生都气得满脸通红,一人大骂“非人哉”,另一个狂吼“当真是斯文扫地”。坐在地上的那个更是破口大骂。

只不过夏完淳已经走远了,完全听不到他们的骂声。

崇祯来金陵的消息给夏完淳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否已经得到了这个消息,因此赶着来向老父通报此事。

夏允彝自然是早就辞了官,如今在金陵城中闲居,偶尔写些文章,赚些稿费以维持生计。听得夏完淳带来的消息,夏允彝欣喜过望:“当真如此?”

“《民生速报》上的消息,自然不会假,最多只是打些折扣罢了。”夏完淳道。

此时的《民生速报》尚没有学会后世报纸那种一昧歌功颂德吹捧拍马的本领,倒是南都周末最近的文章很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不过文人拍马的水准比起老粗就是高,而像侯方域这样可以称之为名家的手笔,那拍出来的就更为花团锦簇了。

会骂人而又没气节的,往往也会拍人马屁,古来既然。

“那就没错了,完淳,你出去召一辆车来,我们一起去拜谒陛下!”既然知道崇祯来到了金陵,夏允彝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得去见一见,便向儿子吩咐道。

如今想雇车倒是方便,不一会儿,父子俩便在一辆三轮车之中,途中无事,夏完淳便将那几个腐儒之事对夏允彝说了,夏允彝听得之后良久才道:“俞济民不易啊。”

“老大人何出此言,俞济民如今顺天应命势不可当,华夏军对他忠心耿耿,自己培养出来的那些识文断字的属官小吏又个个能干,有何不易?”

“外有反扑,内有分化,比之当年战场硝烟,更为艰难。俞济民志虑深远,所谋甚长,若只是当个几百年一出的圣人皇帝,他如今便可以做到了,管保这新的朝廷两三百年江山总是没问题。但是……两三百年后,甚至不要两三百年,大约一百年,当火枪、蒸汽机等等技术扩散之后,那个时候华夏再无技术上的优势,如何去压制周边?”

“老大人说的有些过了,江山代有雄杰,汉道已昌,何忧胡虏?”

“正是在汉道这两字上,我华夏之道,究竟该怎么走,俞济民好不容易才探出些端倪来,可是……现在,那些蛆虫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想要瓜分这场盛宴啊!”

说到这,夏允彝双眼微闭,竟有泪水自眼角而出:“如今天下才太平些,百姓才有些盼头,他们就迫不及待跳了出来,嗷嗷叫着……你瞧瞧他们是如何说的,能赚钱的都要分与他们,否则就是与民争利,不能赚钱反倒花钱的就该由朝廷管着,否则就是昏君……他们已经这样毁了大明,如今还想毁了华夏……我潢潢中华,为何便如此多艰多难!”

夏允彝年纪长了,看事情虽然深远,却不免有些悲观,夏完淳却握拳摇头:“老大人不必担忧,俞济民不会让他们得逞的,我,也绝不会让他们得逞的!”

这是夏完淳心中第一次生出,要加入到华夏的政治体系当中,要在将来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俞国振探索出来的这条道路。或许这条道路未必是绝对正确,或许这条道路未必就没有挫折,或许这条道路本身就是泥泞与荆棘铺就,但毕竟这条道咱,让夏完淳看到了中华崛起之希望。

他深信,和他一样想法的人,绝不在少数。

第十二卷 六八二、雾潜云隐日光长(二)

夏允彝到达崇祯下榻的寓所时,恰好看到朱由崧垂头丧气地走了出来。

朱由崧身体肥硕,走路时颇为吃力,有两个小太监扶着,见着夏允彝,他撇了一下嘴,怪声道:“夏卿,你是来见我,还是来见上皇的啊?”

“自然是见上皇。”

夏允彝神情冷淡,明显是在应付他。

“只可惜,上皇和我一样,也不是皇帝了,四天,只有四天,俞国振便是新朝的皇帝,到时候你是去陪上皇还是去拜新帝?”

“福王说笑话了,我是明臣,终身不会再另仕。”

“哈,哈!”

朱由崧干笑了两声,然后上了车,在车夫吃力地蹬行下,他渐失在人群之中。

就像任何一个路人一般。

“老大人,进去吧。”看到父亲望着那辆车发呆,夏完淳催促道,他对这个只知道在女人身上施展能力的福王,没有任何兴趣。

“想来福王再也不会出现吧,听闻……俞济民要将他迁往大员安置。”

“大员?”

“嗯,福王可与陛下不同,陛下是看透了,福王未必看透。俞济民又不想背上赵光义那样的骂名,只能让他远离那些蛀虫了。”

说到这夏允彝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若是陛下未至,俞济民安置福王的消息必然会激起那些蛀虫的反弹,或许那些蛀虫会玩出挟福王再起事的勾当。但陛下到了金陵。那些蛀虫第一个选择仍然是陛下,毕竟若是光复大明,最名正言顺的,还是陛下。”

“这样一来,陛下岂不……岂不危险?”

“坤兴公主听闻出家了。”夏允彝轻轻叹了道:“听闻拜在癸泉子道长门下,与宋思乙等为师姐妹。”

“可是报纸上说她也随着陛下来到金陵……啊,竟然,竟然……俞济民好大的胆子!”

“俞济民胆子不大。便不会有今天了,他若不是贪花好色,也不会有当初秦淮河畔第一风流人的绰号……不过,比起福王,俞济民算是自律至极,除了真心喜欢他的,总不见他滥情。”

夏完淳有些愣。他记得坤兴公主的模样,没有想到。为了自己与俞国振的感情。坤兴竟然“出家”了。

既是如此,难怪俞国振与崇祯相互信任。

夏完淳终究还是不够了解俞国振,即使没有坤兴,俞国振也会信任崇祯,或者说,他会信任自己十年来对崇祯的“洗脑”。

见到夏家父子,崇祯非常开心。将随他一起来的沈犹龙等人召来,又让人准备酒宴。定要留下夏家父子吃饭。寒喧已毕之后,他看着夏完淳道:“小夏先生……”

“臣惶恐。陛下直呼臣名即可。”

崇祯呵呵笑道:“如今没有什么君臣,便是俞济民登基称帝,也没有什么君臣了。”

这句话含有深意,夏允彝讶然,见众人都很惊奇,崇祯捋着须:“俞济民以为,秦政之前无皇帝,夏启之前无君王,尧舜虽被称为千古明君,却并未称王。故此,如今他传承皇帝名号并世袭之,但也只是得一个名号罢了……”

“此话怎讲?”夏允彝震惊地道。

崇祯没有再说下去,事实上,崇祯自己也不太理解俞国振的计划。俞国振言下之意,他的子孙虽然传承皇帝这个称号,却未必会永远拥有如今皇帝的大权——这让崇祯觉得不可思议。

皇帝若没有了大权,岂不是就是傀儡?就像他现在一样,俞国振见他还是尊称他为陛下,但他却一点权力都没有,就连自己家的生计,都得靠着自己的双手去赚取。

想到这,他顾左右而言他:“完淳,你如今还年轻,我记得你才是二十二吧?有什么打算,如今国家正是用人之时,便是吾儿,也已经进入了耽罗研究院当一个弟子,好为将来的华夏出一份力,你呢?”

这次崇祯本人来到金陵,他的长子慈烺却未曾来,夏完淳心中本来有些奇怪的,现在听得崇祯如此说,这才明白:“太子进了耽罗研究院?”

“是啊,这还是我托了俞济民的人情,否则那小子的学识,根本不够资格进研究院。现在他在研究院,也只是一个实习生,能不能呆住来还难说。他对着海洋气候变化极感兴趣,每日都在做气候观测,测温度,量降水……真是从早到晚不亦乐乎!”

“太子怎么会对这天像感兴趣?”夏允彝心中一凛。

自古以来,研究天文就是大忌,不得朝廷许可私自研究,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