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3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算是女真人为华夏之奋起赎罪了。

这两项处置措施,赞同的比率是百分之九十一,这一次俞国振倒没有预先安排投票结果。

完成这一项之后,紧接着是第五项内容。有关统一策略的。如今在华夏境内,汉人的政权除了华夏之外尚还有三,即张献忠的大西、刘宗敏的大顺和李岩的闯军。这三个政权都派人参与了俞国振的国家统一会议,而且表明愿意接受五年统一计划,但实际上,除了李岩确实是在为五年统一计划做准备外,张献忠和刘宗敏所作所为。依旧是试图割据。

不过在俞国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牛金星势力之后,张献忠与刘宗敏便都失去了侥幸之心,他们开始考虑后路。而得了俞国振暗示。李岩也积极与他们联络,李岩透露出自己同俞国振达成的协议,即他率军攻入玉门关以西的原哈密卫治下。以收复华夏故土之功换取俞国振不咎既往,这让刘宗敏与张献忠也动了心思。刘宗敏选取的目标,乃是吐蕃,他取道青海入藏,而张献忠所选则是西南诸国,走茶马古道,为华夏寻找陆上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

这三年来,李岩的成果极大,他甚至已经控制住吐鲁番盆地,正在向葱岭探索。在此与浩罕等国还有正兴起的准噶尔人发生过冲突。而刘宗敏与张献忠也有收获,只不过他们的进度让俞国振很不满意。

“故此,统一华夏第一优选仍是武力,李岩、刘宗敏与张献忠必须将其据有之地逐步交出,由中枢派遣兵员、官吏进行接管。作为交换,中枢可以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后勤补给,数额基准以他们的实际人数来确定,此后以他们交还中枢的土地、人口来增减。也就是说,他们归还中枢越多的土地与人口,那么就能得到中枢更多的支持。此为最终之通牒。不允许就这个原则进行谈判,因此,我决意组建西北军团,以田伯光为西北军团总督军,组建青藏军团,以齐牛为青藏军团总督军,组建西南军团,以叶武崖为西南军团总督军,向三方持续施加压力,迫使他们接受我方条件。”

虽然俞国振说出这段话时,语言仍然平稳,可是满座之人几乎不约而同都坐直了身躯,因为从俞国振的话语里,众人都听出了杀伐之意。

如果刘宗敏与张献忠还不识趣,很显然,等待他们的将是大兵临境的绝境!

华夏军如今全部正规兵力约有三十万,加上还有五十万左右的武装民兵、两百万普通民兵,组建三大军团甚至不需要进行怎么样的动员。而且,以华夏的武器研究能力,至少从方才的阅兵式上,众人就不难判断出,华夏军的装备又有了新的进步。

“另外,组建北方军团,以王浩然为北方军团总督军,准备与罗刹人的战争。三大军团作战环境都极为恶劣,西北的沙漠、青藏的高原、西南的密林群山,还有北方的苔原,四位总督军必须做好充足准备,尽可能减少因为环境原因造成的非战斗减员。”

俞国振必不讳言,对于四大军团来说,真正的敌人不是他们的对手,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这四面出击的做法,对于新建立的华夏国力也是一大考验,在座的前明官员中,便有人在小声嘟囔“穷兵黩武”、“隋炀之祸前鉴不远”,马士英回头看了一下,却没有找到是谁在这样说。

他也唯有苦笑,原本以为这几年他已经尽力配合俞国振,俞国振该会给他一个合适的位置,至少在内阁次辅中能安排一下,没有想到,他等来的结局却是如此。

此时他心中暗暗有些后悔,当初要是坚决抵抗,或许还可以博一个青史留名,可现在再想回头,为时已晚,俞国振已经控制住了一切,甚至连最后有可能给他惹来麻烦的江南士绅,也在马士英等人的配合下被将势头遏住。

关于这些士绅如何处置的问题,一直到现在,马士英都没有得到答案。

俞国振的第五项国策很快就在投票中通过了,这场公决,对于所有人都是极新鲜的,因此虽然第五项国策唱票也已经结束,可是众人还是不愿意散去。俞国振见他们如此,便笑着道:“看来大伙觉得意犹未尽,我也同样如此……乘此时机,我也愿与诸位说说我对华夏今后之看法。”

众人听得眼前一亮,特别是前朝旧臣。今日大失所望,正想着如何挽回,听俞国振这样说,便觉得有了一个极好地揣摩上意的机会,一个个竖直了耳朵。

“坦率而言,我今日登基,喜并不多。忧却不少。”俞国振道:“前朝天子宗室,我虽不曾如何善待,却也不敢迫害。因为我总在想,两三百年之后,我俞国振后世子孙。是否也会成为亡国宗室。今日我种善因,只求彼时亦结善果。”

此语一出,众人便是一阵骚动,这大喜的日子却提灭国灭族之事,俞国振当真是毫无忌讳!

“不可能,华夏朝必是千秋万载!”

“正是,陛下无须担忧,华夏军永远忠于陛下,忠于陛下子孙!”

底下有人出声表忠诚,俞国振笑着做手势压下声音:“此等谀辞。就不必说了,自古以来便没有千秋万载的皇朝,秦一统华夏之后,我们看历朝历代,秦二世旋灭且不去说。汉前后相加,也不过是四百年,晋不足百年,隋亦是二世,唐不足三百年,宋北南相加亦就是三百年稍多。大明二百余年……坦率地说,我开创之华夏朝,能传至三百年,便已经是了不起了。”

听他一一举出历代皇朝,众人安静下来,有些人不得不开始真正思索俞国振之意。

“前朝之所以跳不出治乱交替的循环,我窃以为,一方面有朝廷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百姓的原因。朝廷中或某人大权独揽权倾朝野,或群党并起党同伐异,或昏君,或藩镇,自天子、群臣到地方大员、胥吏,一个个将心思尽数放在争权夺利上,为此不惜牺牲大局,不顾百姓死活。百姓畏事恋乡,因为畏事,故此劣绅胥吏之流能勾结欺压之,而不惧其上诉陈情,因为恋乡,故此非水旱饥馑不足以使其迁移流动——而到忍无可忍之时,多年积怨便会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毁灭一切破坏一切,无论良莠,玉石尽碎。”

俞国振的这个分析还很浅,但这已经是他目接能让这些人接受的极限了。他说到此处,稍顿了一下,然后又道:“故此,我有意用上三四十年,试试能否改变这两种弊端。我将这三四十年分为四个阶段,其一为察弊之时,其二为校错之时,其三为训政之时,其四为宪政之时。察弊校错,诸位想必都知晓,至于训政,非是我要为太上皇,而是我欲实现君权、臣权、民权此三者权力能够平衡。而宪政,则是将这平衡以国家大宪形式固定下来,传之于后世,轻易不得修改。”

俞国振这番坦露心声,对于旧朝诸官来说,仿佛是一声惊雷,特别是对崇祯来说,更是觉得错愕:皇帝若不能大权在握,还算什么皇帝?

特别是群臣都各怀私心的情形下,全天下唯一能够替天下考虑的,恐怕只有皇帝本人,将权力交给群臣,岂不又要犯大错?

崇祯几乎都要忍不住,当着几百人的面让俞国振释疑,何论别人!马士英、钱谦益等人知道俞国振向来无虚言,而且考虑问题极为长远,俞国振这番话,让他们在开始的失望之后,又看到了一线希望——二三十年前,华夏进入训政、宪政之时,或许他们的学生便可以再掌握权力!

或许只有极少数人才注意到,俞国振强调的是君权、臣权与民权的平衡,而不只是君权与臣权。君权与臣权根本不可能平衡,君主一方面需要给予群臣治理国家的权力,另一方面又恐惧群臣将所有权力都夺去,为了压制群臣,往往要借助外戚宦官之力对其制约,这样就会形成同样属于群臣中的另一支力量崛起,或者会造成群臣中党争不断。但若是引入民权来监督群臣,形成三者间的三权鼎力,那么华夏朝将会稳固得多。

自然,这还只是他的设想,从来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他能做的,也只是尽可能让这套设想变得合乎华夏国情与需要。

俞国振意犹未尽,正想再继续说下去,突然间听得外头响起了喧哗,他面色不改,可是谈兴却淡了,不一会儿,便有人递上一张纸条,俞国振看了一眼纸条上的内容,脸上露出了讥嘲之色。

“终究是忍不住了……”他喃喃说了声,然后扬起了纸条:“前朝太学生如今齐聚于外,抬着孔子圣像,要向我请愿!”

第十二卷 六八九、急敲登闻效陈东(一)

黄宗羲既是兴奋,又是不安。

在他身后是近千名士子,其中既有太学生,也有在这些天里闻讯赶来的廪生,黄宗羲自以为保密得当,这几天里赶到金陵城来的士子数量竟然有数千之众。

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士子赶来。

这与江南文风极盛有关,而且也与俞国振在这五年时间里打造的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各地的水运航线有关。各种小火轮穿行于长江运河之间,使得江南的交通运输空前便利,而黄宗羲派人出去,仅仅是几天间,就聚来了这么多人。

有些人甚至连黄宗羲都没有想到会来。

人群把他挤着,给他力量,也让他觉得自豪。

登高一呼,赢粮景从,不过如此!

就在这时,一个人气喘吁吁地从人群中挤出来,挤到了他的身前,一把揪住了他的胸口。

“黄太冲,你快把人散了!”

揪着黄宗羲胸襟的人,不是顾炎武,也不是归庄,而是侯方域。

一脸灰败的侯方域身体都有些发抖,也不知是激动的,还是挤的。黄宗羲轻蔑地看着他,推开他的手,正了正自己的衣冠。

子路当初正冠而死,也不过是如此吧。

黄宗羲此刻心中满满当当都充盈着一种使命感,在俞国振建立新朝的五项决策中,连前朝的诸多官员,都被他随意打发掉,那么天下的士子今后的前途可想而知。此次召集江南士子闹一次学变,向俞国持施加压力。即使不能改变俞国振的决定,却也可以振奋士林的人心士气。

因此,对侯方域这个“变节者”,黄宗羲没有半点好感。

“侯兄,你自去吹捧新朝,换取你的荣华富贵,道不同不相以谋。我等承续东林贤者之风,必不与名教敌人妥协!”

此语说得正气凛然,周围一片叫好之声。黄宗羲环首四顾,美中略有不足,这叫好之声都是来自士林。而旁边的那些看热闹的百姓,却是一个个默不作声。

这让黄宗羲多少有些不快,不过也没有什么,百姓们只是畏于强权,故此不敢吱声,但他们回去之后,自己领导士林给俞国振一个下马威的消息,便会传遍天下。

“黄太冲,你疯了,你这般做。是以卵击石!你原该再隐忍,寄希望于二三十年后……”

侯方域凑在黄宗羲耳畔低声说道,黄宗羲惊讶地看了他一眼,却还是把他推开。

无论侯方域如何巧言令色,黄宗羲走到现在这一步。都不会退缩了。

“你带着你的如意算盘去吧,去隐伏,像蛇一般缩入洞中冬眠去!”黄宗羲推了他一把,正待再说,突然间就听到军号声响起,紧接着。大批的华夏军士兵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将这些士子与普通百姓隔离开来。

黄宗羲知道最重要的时刻到了,他高傲地昂起了头,没有再理睬侯方域。

从侯方域方才短暂的话语里,黄宗羲约摸明白了他的心思,他大约是想潜伏入华夏体制之内,避开俞国振如朝阳初升一般的腾起之势,寄希望于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人。这个算盘打的很如意,因为侯方域的年纪很轻,足以同俞国振拼寿命。但是黄宗羲却有一种危机感,如果俞国振控制住全部局面,下一代、下下一代人还知道东林君子的铮铮铁骨么?还知道儒生清流的风采风度么?

到时候,就算儒学大昌,可是没有了东林,这大昌的儒学也必然是变了味的货色!

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直到周围又是一阵喧哗,黄宗羲才醒悟过来。

现在可不是发呆的时候,那些华夏军过来,想必接下来就是武力弹压了,甚至可能流血……

“自古以来,正人君子斥奸邪,扬正气,未有不流血者。先君太仆卿公,于阉党气最盛之时,为国流血,死于牢狱。某黄太冲不肖,不敢堕先君清名,此华夏朝激浊扬清第一滴血,请自黄太冲始,勿涉其余士子也!”

想到这里,黄宗羲跳上路旁的一处台阶,扬声大喊,声嘶力竭之下,竟然将周围的一片喧闹弄静了下来。

他又喊了第二遍,眼见那些沉默的百姓似乎流露出敬仰之色,他心中觉得,只要再添一把火,今日之事便成了大半……

但就在这时,周围却一片铜锣之声响起,此后他无论说什么,周围都没有人听得到了。

却是华夏军士兵在敲着锣,倒不是有意掩饰他的话语,而是因为拥堵的人群实在太多,让人走都走不过去。

黄宗羲也不急,他看着士兵将百姓排开,排出一条通道来,然后从那正在召开国务联席会议的楼里,一队人齐走出,为首最先者是十几个雄壮的卫士,但却不拿仪仗不举旗号,跟在他们之后的,便是俞国振。

俞国振一步步走了过来,每接近一步,黄宗羲的心就紧张一分。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很坦然地面对俞国振的,但当俞国振真如他想像的那样出现时,他才发觉,自己所谓的准备,永远也不充分。

“黄太冲,你诱使这些士子来此,究竟是何意?”俞国振没有和黄宗羲客气,直接问他的来意。

“他们不是我诱使的,而是你迫使的!”

“哦?就算是我迫使的吧,你们来此,是为何?”

“你既立新朝,便应开科举,以儒家正统弟子为官,方是天下正道。可是你却只言不提科考之事——莫非你当真要当独夫民贼,独揽天下之权,不重士人?”

无论如何,黄宗羲这样的质问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俞国振看着他强自镇定的神色。忍不住轻蔑地笑了起来。

色厉内荏,大约是所有嘴炮的共同特性了,只看着别人的缺点,从不反躬自省——也亏他们还敢将“吾日三省吾身”的孔子当成先师。

“科举考八股,我记得你黄太冲也是不屑的,我觉得八股取士,所得者人才少。庸才多,贤士少,犬儒多。故此,废八股乃势在必行之举。黄太冲,你莫非要天下才志之士。死抱八股不放,只求以此为晋身之阶?”

“这个……八股可废,科举不可废,书、经不可废!你不顾民意,乃是倒行逆施!”

“科举自是不废,我在原先的华夏军略委员会中的考选吏员制,原本就是科举制发展而来。只不过考取的吏员,大多欠缺实务的经验,故此所有人需从最基层做起。只要想做事,想在华夏朝取一番功业。大可以去参加吏员考选,但再想要一考定终身,只凭着一次八股文章侥幸做得好便能在翰林当清要显贵之官,就再也休想了。”

俞国振是经常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说到这。他意犹未尽,转向那些围观的百姓:“八股取士,考出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来当亲民官,来管着百姓的生计,大伙也可以想想,让这群连韭菜与稻子都分不清的官员主持一方政务。出了差池坑了成千上万的百姓,美其名曰称之为交学费,这样的事情,能不能容忍?”

“不能!”百姓中有大胆的便接了口。

“那种在衙署里混日子,只因为写得花团锦簇的好文章,能给上司溜须拍马,能在官衙里勾心斗角,再能收刮百姓行贿,便可以升迁为一方大员甚至主政中枢,这样的事情,能不能容忍?”

“更是不能!”

俞国振转向黄宗羲:“你瞧,民意如何,已可知之,谁不顾民意倒行逆施,亦可知之。”

“他们这不是民意,不过是愚氓……”黄宗羲这话脱口而出,但旋即意识到不对。

将百姓当作愚氓者,如何能真正站在百姓这一边,为百姓鼓吹?

自家视百姓如草芥,如何能为民请命?

那些口口声声说要为百姓争取各种权利者,是真心还是想着利用百姓,只须看他待自己身边百姓是何种态度便可知,自己不善待身边为自己服务的百姓,乃至蔑视轻视其利益,这等人,与那些大喊“是站在百姓一边还是站在官府一边”的丑恶官僚,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无非就是一个已经骑在百姓头上拉屎拉尿一个想着在百姓头上拉屎拉尿罢了。

百姓不蠢,黄宗羲一时失言,原本百姓中还有人对他有些敬意的,转眼间就全变成了冷漠与敌视。而旁边的侯方域虽然缩入了人群之中,却忍不住跺脚,都想着冲出来大骂。

骂的当然是黄宗羲,此刻黄宗羲,当真是猪一般的队友!

黄宗羲也意识到这一点,他倒不是真的完全漠视百姓,只不过士大夫的高傲,让他在多重压力之下口不择言,因此他脸色涨得通红,向着周围做了个团揖:“黄某方才失言,实是心急所致。黄某今日怀必死之心来,为的只是替天下数十万孔孟弟子讨个出路,绝无对百姓不敬之意!”

俞国振讶然道:“孔孟弟子的出路,莫非这些孔孟弟子比旁人就要多一些功劳,不用做事便可以有吃有喝?”

“我们愿意做事,可是你不以科举取士,断了我们晋身之阶!”那些士子中又有人道。

俞国振微笑:“谁说的,数十万士子,我如何会不替他们着想,他们学了几十年孔孟之道,正是我华夏宝贵财富,我如何会使明珠弃掷?华夏风范,儒门学术,正需要他们来发扬光大!”

他这番话说得和前面似乎自相矛盾,黄宗羲知道他从来不是轻易屈服之人,心中隐约觉得不对,仿佛看到俞国振高高抡着巴掌,只等他们这些儒生脸送上来挨打。但这个时候,众人情绪都调动起来,黄宗羲也无法控制局势发展了。

第十二卷 六九零、急敲登闻效陈东(二)

无论黄宗羲本人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发起这次行动,但是那些士子们愿意来此,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废八股。

侯方域在认为黄宗羲是猪一般队友的同时,黄宗羲也在暗骂那些士子们同样是猪一般的队友。

因为他们绕来绕去,还是把话题绕回到八股取士之上,倒是俞国振只字不提八股,而是大肆宣扬儒生对于华夏的重要性。若黄宗羲不是熟悉了俞国振的性格,只怕以为俞国振立刻就要封衍圣公了。

“故此,华夏朝将拨专款,用于扶持儒门学术的发展与传播。诸位都是前朝的监生与廪生?那就是儒门精英了,我最欣赏精英,诸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