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武圣-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违背对方命令,丁原根本担不起后果。

第122章 兵临常山() 
关羽等到乌桓中郎将宗员,以及匈奴中郎将张修后,三方合兵一处。

    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居然都凑足了五千兵马。

    虽然,两人麾下兵马大多都是新兵,战斗力非常有限,却也让关羽压力稍减。

    有了两人麾下兵马,再加上本部五千步骑,关羽麾下已经拥有一万五千人。

    除此之外。

    乡间招募的乡勇,以及从并州各郡县征调的郡兵,共有五千人。

    如此,关羽统领兵总兵力达到两万五千人。

    “兵力还是不够啊。”

    关羽骑在马上,脸色有些凝重。

    历史上。

    皇甫嵩、朱儁两位名将,统领北军五校及三河骑士,共四万余精锐。

    再加上当地郡兵,以及孙坚所统领的义军,初期失利,被波才围困于长社。

    若非皇甫嵩使用火攻,正好又碰上曹操率领的援军抵达,也不见得能够获胜。

    后世网络上,很多人说黄巾军没有纪律,缺乏装备,战斗力低下云云。

    关羽了解过那场起义,却并不这么认为。

    张角三兄弟筹划十年之久,对武器肯定早有准备,核心黄巾军私下绝对有训练。

    否则,黄巾起义初期,也不会那么威风了。

    也许有人会说,黄巾起义初期顺利,那是因为汉王朝没有做好准备。

    不可否认,的确有这么方面因素,却也并非全部。

    黄巾军战斗力虽然不及官兵,却也弱不到哪里去。

    黄巾军之所以兵败,也有很多方面因素。

    不过,最重要的两点内在原因,却是由于缺乏优秀统帅,以及兵力太过分散。

    假如波才是位优秀将领,不会被皇甫嵩火攻之计击败,颍川战局可能就要改写。

    除此之外。

    这场起义,百万黄巾看似声势浩大,却也分散在各州郡,其中还有许多老弱。

    真正能战之兵,最多不过五十万。

    黄巾起义主要分为三大战场。

    第一战场,乃是波才率领的豫州黄巾,具体兵力未有记载。

    然而通过官兵斩获,大致推算在十万以内。

    第二战场,乃是张曼成、赵弘、韩忠、孙夏率领的荆州黄巾,总兵力十余万。

    第三战场,乃是张角三兄弟率领的冀州黄巾,总兵力在二十五万上下。

    五十万可战黄巾,分布在大汉三郡之地。

    他们既要应对豪强、义军,又要与当地郡兵作战。

    当皇甫嵩、朱儁,率领四万余大汉精锐,再辅以各地郡兵、义军,逐个击破也就不令人惊奇了。

    特别是张角死后,黄巾群龙无首,成了强弩之末,败亡已成定局。

    饶是如此,皇甫嵩北上接收卢植兵马后,与张梁交战仍然不能攻克。

    最后,皇甫嵩还是设计才能斩杀张梁,大破黄巾。

    若细细思量,大汉王朝这次参与平叛的兵力,却也不在少数。

    仅仅皇甫嵩、朱儁,麾下就有四万余兵马。

    至于卢植,所率领与黄巾主力周旋的兵力,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不过,卢植前期能够连战连胜,甚至把张角围困于广宗,料想兵力也不会太少。

    再加上各地郡兵、义兵,以及豪强大族私兵。

    这场镇压黄巾起义的总兵力,至少有二十万之众,甚至可能会更多。

    以二十万对五十万,看似差距很大。

    然而。

    考虑到黄巾太过分散,以及郡兵守城占据地利优势缘故,局势仍然对汉王朝有利。

    故此。

    黄巾起义时,总兵力虽占据优势,局部战场优势却也不太大。

    可是现在,关羽手中只有三万兵马。

    最为重要的是,这三万兵马还不是皇甫嵩、朱儁麾下精锐,反而是乌合之众。

    就算关羽本部五千兵马,也只有三千骑兵乃是精锐,其余两千都是新兵。

    除此之外。

    张修、宗员两人麾下兵马,绝大多数也都是新兵。

    三万人中,真正有战斗力的精锐,甚至不足一万。

    其余士卒,恐怕也和黄巾军战力相当,甚至还比不上豪强、大族私兵。

    反观张角。

    冀州乃黄巾军老巢。

    起义之初,巨鹿郡、安平国以及清河国大部分地城池,就已经被黄巾占据。

    这里聚集了黄巾军最强大的主力,可战之兵有二十五万左右。

    要知道。

    这三郡之所以如此迅速沦陷,也与百姓受压迫过甚,大多信奉太平道有关。

    三郡中任何一个郡城人口,都要超过整个并州人口总数。

    三郡总人口逼近两百万,甚至比三国后期整个蜀国人口还要多。

    再加上这里又是张角老巢,二十五万可战之兵都是保守估计。

    如此庞大兵力差距,再加上还有张角坐镇冀州,也怪不得关羽感到压力了。

    常山国,元氏。

    常山国国相、国傅,听闻关羽领兵抵达,不敢有丝毫怠慢,急忙率众出城相迎。

    常山国乃常山王封国。

    所谓国相,与郡守相当,负责处理郡国大小事务。

    至于国傅,却是郡国特有,专门辅助国王个人,也是朝廷派出监视国王的眼线。

    国王虽然是郡国名义上拥有者,国相、国傅却都由朝廷任命。

    “见过关将军!”

    国相、国傅及常山国众官吏,看到关羽及其后面持节的张飞,不敢怠慢。

    所有人,全都躬身行礼。

    “国相免礼!”

    关羽翻身下马,扶起常山国国相,而后令徐晃在城外安营扎寨。

    关羽自己,却是带着张飞、贾诩,以及百余亲卫进入城中。

    “常山王何在?”

    关羽环顾四周,始终没有看到常山王,当即出言询问。

    国相、国傅对视一眼,全都苦笑不已。

    “常山王见黄巾势大,又有甘陵王及安平王为前车之鉴,早就带领家眷逃离常山。”

    这件事虽不光彩。

    然而面对关羽询问,两人倒也不敢隐瞒。

    关羽闻言,眉头微皱。

    甘陵王乃清河国封王,安平王乃安平国封王。

    黄巾起义刚刚爆发,这两人就被太平道信徒捉拿,送到张角那里。

    后来,二人被杀掉祭旗。

    两位身份尊贵的王爵,就这样轻易死了,也难怪常山王心中畏惧。

    不过甘陵王及安平王被杀,倒也是咎由自取。

    若非二人压迫百姓过甚,也不至于有此下场。

    “冀州局势如何?”

    关羽暗自叹了口气,再次出言询问。

第123章 临平县令() 
“张角在冀州根基深厚,反叛初期应者无数。”

    “安平王、甘陵王先后遇难。”

    “以致巨鹿郡、安平国、清河国,几乎全都落入贼人之手。”

    “张角驻军广宗,张宝驻军下曲阳,张梁驻军巨鹿,三人呈掎角之势,守望相助。”

    “好在巨鹿太守郭典,仍旧占据巨鹿郡治所瘿(ying陶,又有临平县令守住城池,与瘿陶遥相呼应。”

    “张梁率巨鹿兵马,屡屡攻打临平,皆铩羽而归。”

    关羽目光,随着常山国相声音,不断在地图上游走。

    当他得知张角占据广宗以后,瞳孔不由紧缩。

    前世。

    关羽只知道黄巾军据守广宗,却并不了解广宗重要的战略地位。

    今日比对地图,才知道广宗有多么重要。

    巨鹿郡乃冀州中心。

    其被赵国、常山国、中山国、安平国、清河国、魏郡六座郡国包围。

    巨鹿郡地图,就像是一只人立起来的小狗,狗嘴位于西北方向,狗尾位于东南方向。

    广宗,正好处于狗尾。

    广宗虽只是一个县城,却由于独特地理位置,分别与安平国、清河国、魏郡接壤。

    若加上巨鹿郡本身,广宗可谓是扼守四郡之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

    不仅如此。

    清河桥还横贯广宗,黄巾军只要扼守住界桥,就能保证东部安全。

    至于界桥,更是战略要冲。

    历史上,公孙瓒和袁绍爆发的界桥之战,就是在此处。

    现如今,巨鹿郡、安平国、清河国,都在黄巾军势力范围内。

    张角屯兵广宗,正好可以居中指挥三郡黄巾兵马,可谓布局深远。

    “张角可不像其余黄巾将领,胸中没有韬略,若其历史上没有病死,黄巾军绝对不可能一败涂地。”

    想到这里,关羽心中有些沉重。

    不过很快,关羽就收敛心神,将目光放在了张梁驻守的巨鹿上面。

    “如果说,清河及界桥乃张角东部屏障,那么巨鹿就是黄巾军西部屏障。”

    “若想攻破张角,就必须先拿下巨鹿。”

    关羽目光沉凝,视线再次缓缓往北移动,最终停留在位于狗头位置的下曲阳。

    下曲阳位于巨鹿最北方,也是一座雄城。

    下曲阳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与中山、常山两个郡国接壤,乃巨鹿郡北方之屏障。

    关羽如今,正好屯兵常山国首府元氏。

    若想进入巨鹿剿灭黄巾,就必须先攻破下曲阳,然后挥兵南下收服各县。

    最后,再攻打广宗西部屏障巨鹿。

    看到黄巾军兵力部署,关羽心中暗惊,感叹张角超强的大局观。

    张角这种兵力部署,进可攻退可守。

    若官兵占据上风。

    张角完全可以凭借这个部署,与官兵在冀州周旋,打消耗战。

    若黄巾军占据上风。

    张角就能向北向南,迅速攻下冀州全境,完全占据这个大汉第三富庶的州城。

    假如张角占据整个冀州,就可以凭借冀州那庞大的人口,迅速壮大自身实力。

    再辅以其余地方黄巾响应,未尝不能和汉王朝一决雌雄。

    “你是说,临平、瘿陶尚未落入黄巾贼之手?”

    不过很快,关羽就有些失态的说道,脸上满是震惊。

    按理来讲。

    巨鹿郡乃张角老巢,这里黄巾信徒及张角同乡无数,绝对会是最先沦陷的郡城。

    关羽却没想到,巨鹿首府瘿陶以及临平县,居然都没有被黄巾攻破。

    最为重要的是。

    假如这两座城池没有被攻破,那么张梁、张宝两路大军,就被人拦腰斩断。

    张角三路兵马互为犄角的部署,就会出现致命漏洞。

    下曲阳,也将会是黄巾军最大弱点。

    关羽并不相信,聪慧如张角看不出这点,却仍旧没有拿下临平以及瘿陶。

    这件事情,绝对不符合常理,所以关羽才会如此震惊。

    至于常山国国相,方才提到的巨鹿郡太守郭典,关羽却从未有过耳闻。

    常山国国相急忙说道:“其实不仅仅是瘿陶以及临平,巨鹿郡整个北方,除了下曲阳以外,其实都在官兵手中。”

    “张宝虽屡次兴兵南下,却始终未能攻破临平,反而损兵折将,铩羽而归。”

    关羽闻言,心中更惊。

    张宝手中至少有八万兵马,临平不过一座普通县城,兵马只有数百。

    哪怕张宝是头猪,以八万兵马攻打临平,也能轻易击破。

    他想不明白,临平县令究竟是何方神圣,居然有能力挡住八万黄巾南下。

    关羽自忖。

    哪怕他处于临平县令位置,也不见得能够守住这座县城。

    对于临平县令,关羽也好奇到了极点。

    他急忙问道:“国相可知,临平县令乃何许人也?”

    常山国国相摇头道:“张宝占据下曲阳,我们想要得到冀州详细情况,并不容易。”

    “只是从逃难的百姓口中得知,临平县令文武双全,知兵善战。”

    “黄巾叛乱之初,临平县令就看出端倪,屡次向巨鹿太守进言,却并未引起重视。”

    “临平县令自己却做好准备,修筑防御工事,招募乡勇。”

    “黄巾叛乱开始,黄巾军想要里应外合攻破城池,却被临平县令识破,将计就计把来犯黄巾尽皆斩杀。”

    “临平县令也趁机竖立威望,而后从当地豪族那里抽调私兵,帮忙防御城池。”

    “甚至于,就连巨鹿郡治所瘿陶,也是因为临平县令再三进言,巨鹿太守郭典才能有所警觉,以致能够守住城池。”

    关羽闻言,不由眉头紧皱。

    按理来讲,临平县令既然有这种才华,绝对不应该不被重视。

    以至于,立下如此赫赫战功,邻郡国相都不知其名。

    当然。

    黄巾起义以来,各地战乱不休,以致交通受阻,消息闭塞也有很大原因。

    然而。

    若临平县令早有名声,哪怕官职只是县令,常山国国相也不应该不知道。

    巨鹿郡太守郭典,更不可能屡屡不听对方谏言。

    那么只有一个解释,临平县令在此之前名声不显,所以才不为众人所知。

    “他,究竟是何人?”

    关羽好奇心越来越重。

    不过很快,他就抛弃所有杂念。

    关羽对常山国国相道:“临平、瘿陶尚未被贼人所得,实乃不幸中万幸。”

    “所谓兵贵神速。”

    “我欲星夜兼程赶往冀州,率兵攻打下曲阳,先斩张角逆贼一手足。”

    “常山黄巾不显,我欲征调五千郡兵随行平叛,国相也要筹备粮草,保证大军后勤供给。”

第124章 议战() 
关羽从常山征调五千郡兵,而后星夜兼程开始行军。

    常山国人口众多,郡兵数量也远远多于并州,是以征调五千并非难事。

    只是常山国和下曲阳相邻,时刻遭受黄巾威胁,关羽才不敢征调更多郡兵。

    关羽率领大军最终抵达九门,和下曲阳遥遥相望。

    九门县衙,关羽召集麾下进行军议。

    “下曲阳已经遥遥在望,诸君可有破敌之策?”

    诸将闻言,相互对视,却并不任何人发言。

    下曲阳有八万黄巾,官兵纵然加上从常山征兆的郡兵,也不过三万之众。

    若三万兵马,全都是精锐倒也好说。

    然而。

    三万兵马战斗力如何,众人自然知晓,并不敢报以太大奢望。

    徐晃见久久无人应答,当即上前说道:“我军兵少,又是长途鞍马劳顿,乃疲惫之师。”

    “黄巾贼据城而守,占据地利,若贸然交战,恐怕不妥。”

    “为今之计,当先令士卒休整,而后派遣斥候打探城中消息,再徐徐图之。”

    乌桓中郎将宗员、匈奴中郎将张修,二者闻言尽皆颔首。

    关羽闻言,不由眉头微皱。

    最终,他将目光放在了贾诩身上,问道:“军师可有破敌之策?”

    贾诩摇头道:“公明所言之策,已经是当下最好选择,剿灭黄巾非一朝一夕之事,将军不可太过心急。”

    关羽眼中露出失望之色,不过很快就释然了。

    现实中就并非剧情,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以官兵如今战斗力,哪怕与黄巾军正面交战,恐怕也很难获胜。

    贾诩纵然多智如妖,却也不可能眉头一皱,就计上心头。

    谋士所献计策,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他们所谓的计策,也只是在僵局中寻找机会,或者提前很早布局才行。

    官兵初来乍到,对于敌我双方战斗力,尚且不甚了解。

    贾诩也不了解局势,如此就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破敌之策。

    更何况。

    真正能够决定双方胜负的重要因素,还是双方将领以及士卒。

    官兵初来乍到,敌情不明,若贸然交战,胜负不可知也。

    关羽沉吟半晌,心中却有其他想法。

    官军有三万兵马。

    更有自己、张飞、徐晃、高顺这等良将,这也是官兵优势所在。

    既然如此,就要将优势发挥到最大。

    若比较大局观以及见识长远谋划,关羽不及贾诩。

    假如只是临阵决断,捕捉战机,关羽却远远不是谋士所能比拟。

    如今征讨黄巾迫在眉睫,关羽并不想浪费时间。

    他可没忘记,历史上的卢植,就是因为久久不能攻克广宗,以致被天子问罪。

    当然,其中也有宦官左丰进谗言的因素。

    既然没有机会,就应该像后世毛爷爷那般,在运动战中寻找机会。

    假如尝试都不敢尝试,又如何打破僵局?

    关羽心中虽然有些想法,却也不好明显表露出来,否则会给人不听人言的跋扈形象。

    他目光在屋内游走,最终定格在张飞身上。

    感受到关羽,那夹杂着莫名意味的目光,张飞心中微动,当即踏步上前。

    “黄巾兵力虽多,不过只是乌合之众。”

    “某不才,愿请三千兵马前去叫阵,若不能获胜,甘愿受罚。”

    关羽脸上,浮现出了笑容。

    很多时候,某些人看似莽撞的行为,却能够振奋人心。

    以如今为例。

    官军本来兵少,若刚刚抵达就小心谨慎,未免让人觉得害怕黄巾。

    官兵大多都是新兵。

    如果不能给这些人信心,后面与张宝交战,就很难拥有斗志。

    张飞未尝不知道,黄巾军不可小觑。

    然而,他看起来还是不将其放在眼中。

    如此行为并非狂妄,而是战前必须拥有的情绪。

    只有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略上重视敌人,才能始终保持警惕的高昂斗志。

    “翼德有何破敌良策?”

    关羽眼中含笑,继续鼓励。

    张飞看到关羽表情,心中大定,道:“正如军师所言,破敌不可急于一时。”

    “然我军初来乍到,锐气正盛,正当前往叫阵,振奋军心。”

    张飞说到这里,却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当即有些尴尬的挠了挠头。

    如今的张飞,尚且二十出头,也没经历过什么大阵仗,自然还是无比稚嫩。

    只有经过不断磨练,才能等同甚至超越历史上的张三爷。

    关羽却恰如其时的接过话题。

    “翼德之言大善。”

    “我军新卒甚多,若畏畏缩缩,反而会给这些新卒心中蒙上阴影。”

    “且黄巾势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