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虎啸-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却只能得到这般冷遇。

    多尔衮瞬间又想到了自已正白旗部所丧失的精锐骑兵1200多名,以及战死的甲喇额真塔昆木,心下更是隐隐作痛。

    不多时,面无表情的汗宫阉奴前来宣旨,着多尔衮立即进宫觐见大汗,所有军队就地返回驻地。

    宣旨完毕,下面的军将立即喧哗骚动起来,每个人脸上都是愤愤不平之色,尤其是孔有德部的乌珍哈超营更是恼怒非常。

    妈的,这算怎么回事?咱们好不容易打下金州,未提半句赏赐,一句话就把咱们给打发回去了么?

    一脸难堪之色的多尔衮,不得不温言抚慰全军许久,承诺等下面见大汗后,一定向大汗提出,要尽早颁给他们相应的功劳与赏赐,才稍稍止住这些人的愤怒,喧哗不满之声有所抑止。

    寒风萧萧,枯叶盘旋,面色沉重的多尔衮,跟着宣旨阉奴,一步一步向皇宫方向行去,这段沉默而行的路程,让多尔衮感觉前所未有的漫长。

第一百三十三章 进京献俘() 
多尔衮在清宁殿外驻步了许久,一脸复杂与无奈交织的神色。终于,他长长地轻叹了一声,走入殿中。

    入得殿后,多尔衮迅速地注意到,清宁殿中,除了一脸肃沉端坐龙椅之上的皇太极外,另有豪格,以及范文程站在一侧。

    多尔衮眉头一皱,不及多想,随即打扦下跪。

    “臣弟多尔衮,拜见大汗。”

    “老十四,你跪安吧。”

    “嗻。”

    多尔衮拍打衣袖起身,他迅速地瞥见了豪格从一旁投来的愤怒的目光,多尔衮心下不由得又是一声长叹。他扭过头去,故作不见。

    “辽南明军,已皆灭了吧。”

    龙椅上的皇太极淡淡地说了一句,脸上依然没有任何表情。

    “禀大汗,大汗威德,加诸四海,天下何人可挡!辽南明军,已被我大金勇士一扫而灭。辽南金州诸地,皆已被我军顺利占领,成为了我大金万世不移的国土。”多尔衮简述了一遍战斗过程后,努力用恭敬而清晰的语气结尾回答。

    皇太极脸上突然抽搐了一下,他有如牙疼一般咧了咧嘴。

    “老十四,你拿下辽南,是为大功一件。只是,本汗想问下你这个统军大将,这次攻打辽南的战斗,我军总共损失了多少兵马?”

    皇太极淡淡的话语,却让多尔衮瞬间变了脸色。

    “臣弟禀报大汗,我军本次攻打辽南,八旗兵力损失约4500人,其中镶黄旗战亡3000余人,正白旗阵亡1400多人,汉兵损失约3000人。”

    多尔衮报完这一串数字,狠狠地咬了咬牙。

    “哦,这便怪了,这辽南明军兵微将寡,为何我八旗将士。战死人数竟如此之多?”皇太极冷冷地说道。

    多尔衮额上细汗渗出,他尚未回答,旁边的豪格已忍不住大喝起来:“多尔衮!若不是你这家伙心怀偏私,暗中报复。强令我我镶黄旗将士从东边山区进军,我镶黄旗3000多忠勇精锐如何会在盘龙山中敌埋伏,以致全军覆没!”

    “豪格,不可造次。”龙椅上的皇太极叱斥道。

    豪格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将后面的话语吞入肚中。只是他依然一脸愤怒。额上青筋暴跳,牙齿咬得格格响。

    多尔衮拱手叩头,语音低沉地说道:“禀大汗,当时,我军一路攻打辽南,势如破竹,全军顺利会师青泥洼后,我之本意为,分兵东、西、北三路进击,分别进攻明军最后的巢穴旅顺城之东门、西门、北门。好让明军应顾不睱,从而顺利拿下旅顺。只是万没想到,竟有那明国将领李啸横来搅局,悄悄在盘龙山处设得埋伏,方让我军大意中计,以致镶黄旗部3000余人被歼,另有我正白旗部1200余精锐骑兵折于此人之手。臣弟无能,未能料到竟会有此人悄然自山东来援,以致我大批大金勇士战死荒野,请大汗责罚!”

    多尔衮说完这一大段话。刷地下跪,长叩不起。

    皇太极的大胖脸在哆嗦,他的手颤颤地抬起,指着地下叩伏于地的多尔衮。却说不出什么话来。

    皇太极明白,多尔衮这段话,明为自贬,实际上是在告诉他,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故,并非是他多尔衮指挥无能。而是那突如其来的李啸,让多尔衮看似完美的计划,遭到了重大的损失。

    只是,这么重大的兵力损失,堪称宁锦之战以来,后金最大的一次战力受损。后金常备兵力才10多万人,这一次便折损了4500人,实在是前所未有让人心惊不已的损失。虽然最终消灭了辽南明军,达到了战略目的,但这样惨重的兵力损失,让这个战役失色不少。而且,如果自已只是轻轻带过,而不斥责处罚多尔衮这个统军大将,皇太极心恐难于服众。

    “多尔衮,亏你还是我大金的墨尔根黛青(聪明之帅之意),当日天命汗在萨尔浒一战中,集中我八旗精锐兵力,将明将杨镐四路大军分别击破的战例,你也忘了么?临阵分兵,乃是为将大忌,你这个统军大将,未免行事太过轻忽。”皇太极语气冰冷而严厉。

    “臣弟无能,惶愧无地,请大汗责罚!”

    “罚你事小,本汗最为忧心之事,却是担心这个李啸啊,此人越发成为我大金之劲敌了!”最终,皇太极长叹了一声,吐了这一句话。

    “汗阿玛,说来奇怪,那李啸人在山东,却怎么会对我军动向了解得这么清楚,莫非其会未卜先知不成?”豪格疑惑地插话道。

    “和硕贝勒,以余观之,当非李啸有什么未卜先知之术,定是其在我大金安插了细作,方让其及时知晓了我军动向,故能立即渡海来援。”一旁一直未说话的范文程插言道。

    “范先生言之有理。”皇太极点头道。

    “大汗,现在那李啸部队精锐,战力非凡,又能用间,诚然已是我大金之劲敌,此人不除,终是我大金之巨患。“范文程忧心忡忡地说道。

    “范先生之忧,本汗深以为然,只是此人远在山东,山遥路远,我军水师又弱,尚难远征其地,只可徐徐图之矣,奈何奈何。“皇太极又长叹了一声。

    清宁宫中一片沉默。

    皇太极终于开口了,他冷冷地说道:“传本汗谕令,多尔衮攻克辽南,扫灭明军有功,但折损兵马太多,损我八旗兵力太过。本汗禀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之规,令多尔衮官位职务不变,所得财物包衣可自行安排,但需罚银2万两,所罚银两,赏于本次进攻辽南出了大力的乌珍哈超营。”

    “大汗英明,臣弟认罚。”

    多尔衮心下暗恨,却无可奈何,依然跪伏于地的他,突然感觉自已这次出征辽南,纯粹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皇太极的声音继续从龙椅上传了下来。

    “豪格,你轻敌冒进,损失镶黄旗全部出征兵马,亦当受罚。暂留你官职不变。罚银一万两,以为惩处。所罚银两,同样赏于乌珍哈超营。”

    “孩儿接受汗阿玛之责罚。”豪格同样跪地叩首。

    皇太极面无表情,他扫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多尔衮和豪格。冷冷地说道:“多尔衮,豪格,你们都跪安吧。”

    “嗻。”

    “嗻。”

    多尔衮重新起身后,皇太极用一种语重心长的语气对他说道:“老十四,你是我大金难得的优秀统帅。是本汗可以倚重的杰出将材,希望你吸取教训,牢记这次战斗的过失之处。待明年开春化冻之后,本汗还要安排你率我八旗将士,远征那逃窜青海的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望你再图振作,不负为兄之望。”

    多尔衮目光灼灼地拱手答道:“请大汗放心,臣弟定尽心尽责,为大汗扫灭察哈尔部余孽,为我大金开疆拓土!”

    。。

    崇祯六年农历十二月初。

    京师。

    乾清宫。

    崇祯一个人在里面独坐了近二个时辰了。

    他双眼木然地呆望窗外光秃秃枯枝在呼啸寒风中瑟瑟飘摇,心情有如那灰濛的天气一般。无比低落消沉。

    两个小太监瑟缩地站在他身后,低头缩脖,生怕发出一丁点响动,以免触怒了已是神经兮兮压力巨大的皇帝。

    接二连三的坏消息,从大明帝国的四面八方向皇宫中传来,令年轻的皇帝心交力瘁。

    其中两条消息,最让皇帝沮丧不安,痛心疾首。

    第一条,便是今年冬天,流寇乘黄河冰冻飞渡冲出河南的明军合围阵地。并连克渑池、卢氏、伊阳(今汝阳)三县,将原本稳定的河南战局重新搅得一片血雨腥风。各路围剿明军,在河南巡抚元默的配合下,重兵堵截。试图重新将流寇包围歼灭。只是流寇却立刻转而南下,经汝州至淅川、内乡、光化、南阳之路,攻入湖广,彻底地跳出了包围圈。湖广等地猝不及防,登时大乱。

    而这第二条,便是东江镇余部飞速报来的坏消息。东江兵黄龙殉城战死,辽南明军全军覆没,金州之地全部被后金吞并。现在,东江镇除了诸如皮岛,广鹿岛等一些残存岛屿外,再没有陆上据点了。

    整个辽东局势,开始变成了辽西一地明军独自苦撑的状态。现在蒙古插汗部首领林丹汗率众西逃,全部的内喀尔喀左翼蒙古基本上皆已归附后金,由此,后金在这块辽东大地上,再没有任何堪称敌手的对手存在了。

    皇帝突然感觉自已正在被流寇与后金两块巨型石磨夹在中间,一并碾压,他悲哀地想到,也许,迟早有一天,自已会被这两块大石磨碾得粉身碎骨。

    “莫非,天已厌明,我大明江山,将会在朕中手中,彻底失去了么?”皇帝轻声的喃喃自语。

    殿外,忽然传来急切的脚步声,皇帝猛地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却见得兵部尚书张凤翼手持一封奏章,跟着太监曹化淳一脸喜色地从殿外跑入。

    “臣,臣,张凤翼,禀告陛下,我大明官军辽东大捷。”

    张凤翼尚未入殿,便气喘吁吁地急切高喊起来,这大冷的天气里,他竟然跑出一脸油汗,且因入门急切,险些被墀阶拌倒。

    入得殿来的张凤翼急急地递上奏章,一边急切地说道:“辽东总兵吴襄,传来急奏,说本次金州之战,虽未能保住金州,但阵斩鞑虏颇多,请皇上过目。”

    崇祯闻言,脸色大变,急急拆阅,随着阅读的深入,他原本青黑色的脸孔,开始有浓重的红色溢现,原来黯淡无神的双目,开始有明亮的光采跳荡。

    “李啸部斩杀鞑子首级2498颗!吴襄部则斩得鞑子首级1000颗!斩杀鞑子甲喇额真三名!另有鞑子俘虏421人!!”崇祯念出这几乎让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声音越念到后面越大声,他拿着奏章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好!好!,我大明官军此战,竟能这般殊胜,当真回肠荡气,大慰朕心!朕,朕,要重重嘉赏!”

    年轻的皇帝大笑着从龙椅上站起,激动得双手握拳,在丹墀之上来回疾走。

    丹墀下,见到皇帝这般高兴,兵部尚书张凤翼与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皆是一脸释然欣慰的笑容。

    许久,皇帝方停下来回疾走的脚步,一脸光采奕奕的他,容光焕发地向张凤翼下达谕令。

    “张伯起,速传朕旨,着辽东总兵吴襄,及雄唐卫指挥使李啸,带上首级与俘虏,一并进京,朕,朕要亲自接见他们。”

    “微臣谨遵圣谕。”

    当辽东总兵吴襄,和雄唐卫指挥使李啸带着3498颗鞑子头颅,以及421名鞑子俘虏来到京城之时,立刻在全城百姓中引发了轰动。

    京师北面的宣武门外,围观的百姓已是人山人海,喝彩声、欢笑声,鼓掌声,汇成潮水般的喧腾声浪,响彻京师。

    3498颗鞑子头颅分装在六辆四轮大马车上,均堆叠得有如小山一般,另有421名垂头丧气步履蹒跚的鞑子,被衣甲鲜明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的虎啸军军士押送,望着眼前这般让人恍在梦中的景象,每个京师百姓的脸上都是惊愕与狂喜的笑容,每个人都欢乐得情难自禁。

    这些京城的大明百姓们,没法不高兴。自崇祯年间以来,他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之中。时有鞑子或流寇兵临京师的可怕谣言传来,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更有崇祯初年的那次鞑酋皇太极亲自入寇京师,让京师百姓几近胆破。这些年来,大明帝国每况愈下的凄惨状况,连绵不绝从各地传来的坏消息,让百姓们压抑无奈,精神时刻处于高压紧张的状态之中。

    现在,终于有一支大明的威武之师押送这大批的鞑子首级与俘虏来到京师,这只在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让百姓们被压抑许久的情绪彻底迸发,京师民众如痴如醉的向虎啸军与辽东军兵们大声欢呼,跺脚鼓掌,尽情的发泄着心中的痛快与惬意。

    宣武门外,勒马而立的一身钢甲戎装的李啸,怔怔地凝望着宣武门那三个遒劲飞逸的大字,望着高大雄伟一眼高耸入云的京师城墙,望着四下欢呼鼓掌的百姓,心下感慨莫名。

    我李啸,终于,来到了京城了!

大结局() 
应编辑与读者要求,本章作为大结局收尾吧。

    如果各位读者对在下的拙作感兴趣,新作明末之虎,期待你的观看。

    。。。。。。

    李啸此次进京,遭到多人忌恨。

    虎啸军被故意怠慢,安排招待甚不如意,有将士发泄不满,被五城兵马司拿获。

    崇祯因为这个原因,怀疑虎啸军兵骄将悍,难于驯服,对李啸原本欣赏之情,消失不少。

    随后御花园召对,李啸所献条陈,虽切中时蔽,却因为触及大多人的利益,难于实施,崇祯对李啸更无好感。

    虎啸军离开京师返回安东卫,李啸心意消沉,原本一心效忠的心思,开始转变。

    对于朝廷的各种征召,李啸开始阳奉阴违,表面忠诚,内心淡漠。

    接下来的两年内,李啸军逐步扩大自已的各类产品经营范围,为今后发展铺平道路。

    李啸长子李建出生。

    两年后,资金不成问题的李啸,开始重组建水师。

    李啸长女李玉出生。

    此时皮岛已失,李啸找了个借口,以朝鲜救援不力为由,征伐朝鲜。

    虎啸军战力强悍,包围朝鲜都城,逼迫朝鲜割让济州岛。

    朝鲜向明朝告状,崇祯下令处罚李啸,却不敢对他有实质性动作。

    有济州岛作基础,李啸的水师日益强大。

    同时扶持朝鲜内部反对势力,让朝鲜处于内斗之中,从而无力对自已造成威胁。

    崇祯十年时,虎啸军拥有先进战舰数百,开始南下拓展。

    虎啸军先败郑芝龙,再败荷兰人,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成功拿下台湾。

    拿下台湾后,李啸大力发展农业和海军,招了大批流民,把台湾建成了一个巨大的粮仓和海军基地。

    李啸二子李世出生。

    崇祯十二年,李啸战船千艘,全力南下,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

    菲律宾土地广大,岛屿众多,西班牙人亦是十分能战,李啸用了近两年时间才全部攻下菲律宾各个岛屿。

    菲律宾拿下后,李啸更加大力开展农业,招收流民。让菲律宾与台湾一样,成了虎啸军最大的两个粮仓。

    李啸二女李妤出生。

    兵精粮足,钱钱丰厚的李啸,开始了侵吞山东的计划。

    在崇祯十六年末,李啸完成了对整个山东的吞并,迫使明朝承认自已为山东总兵兼都指挥使。

    崇祯十七年初,李啸大败李自成,近使其放弃入侵山东的计划。李自成无奈,转而全力攻打京城。

    京师陷落,李啸带人秘密入京,崇祯已尽杀女眷,在自尽前,给李啸留下血书一封,希望他能带太子出城,保全帝脉,重振大明。

    李啸感慨涕泣,在掩埋了帝后及一众公主的尸首后,带太子出城,返回山东,此时,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李啸三女李婕出生。

    李自成大败,被吴三桂及多尔衮派出的清军大肆追杀,一路西逃。

    李啸让太子于济南称帝,年号弘兴,自任太师,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建封为世子,号令天下。

    李啸趁清军与李自成死战之际,向南兼并了江北西镇,铲除了最大的隐患。

    兵力强大的李啸,用了一年的时间,整合明朝残余势力,铲除左良玉,让整个南方听命自已。

    弘兴二年,李啸进位为唐国公。

    李啸三子李吉出生。

    同年,李自成被地主武装所杀,清军入寇四川,与张献忠激战。

    趁清军战线拉至最长之际,一直隐忍无为的李啸,誓师北伐。

    虎啸军兵分三路,一路从山东直逼京师,一路从南直隶征河南山西,一路从湖广直攻汉中陕西。

    虎啸军攻势凌厉,清军大败,陕西,山西,河南,北直隶大部光复。

    鞑子主力,苦守京师,虎啸军形成了围打援之势。

    清军主力困陷四川,动弹不得,陷入虎啸军与张献忠余部夹攻之中。

    征川主力英亲王阿济格,见得京师危急,不得不率军北返,被虎啸军与张献忠部合击,军溃身灭,清军西征主力全被消灭。

    吴三桂及关宁军重新倒戈,效忠李啸。

    李啸进位为唐王,封山东全地,世子世袭。

    清军全灭后,李啸与张献忠反目,经过一番苦战,张献忠于成都毙命,李啸收降李定国,孙可望等人。

    经过一年的围困,京师终于被李啸攻陷,在清军的死命保护下,以死伤无数的代价,摄政王多尔衮被明军射杀,顺治出逃辽东。

    顺治自降国号,称清王,以辽东为界,向大明称臣,李啸思虑良久,暂从其议。

    李啸为崇祯帝举办了盛大的祭祀活动,同时宣布,京师由行都济南,回迁北京。

    至此,天下基本平定,举国皆知李太师复国之功。

    李啸决定,天下战乱已久,财力耗竭,故决定休养三年,再征伐清朝及蒙古。

    弘光六年,李啸受九锡,三辞,乃受。

    弘兴帝朱慈烺,对李啸十分感激,又十分疑虑。

    弘兴帝受人盅惑,设计欲杀李啸,以防李啸功大夺国。

    李啸识破此计,将盅惑之人全部诛灭三族,随后于帝阶前裸衣自数身上伤痕,以剖心迹。

    然朝中汹汹,各朝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