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虎啸-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该怎么办?难道放任李啸如此猖狂作乱不成?若山东各卫所人人起而效尤。则山东之地,只恐再无宁日!”刘泽清恨恨而叹。

    “名不正。则言不顺。待我将李啸反逆作乱,斩杀上官之事,一一禀奏皇上。若皇上亦欲剿灭此人,则我等出师有名,那时,再出兵灭了李啸不迟。”朱大典冷冷而道,眼中闪过一道冰冷的寒光。

    朱大典正在挥毫疾书奏章之际,监军高起潜一手中掂着李啸的信件,一手轻拍着那装着5000两雪花纹银的银箱,一个人静静地发呆。

    那个李啸军哨骑甲长方胜热切而哀求的眼神仿佛还在自已眼前跳动。

    “高大人,我军方回安东卫,便被原安东卫指挥使王铭世设伏围杀,幸得李大人用兵如神,消灭了王铭世四面合围的敌兵。我军在混战中斩了王铭世,实属无奈。现有李大人亲笔书信在此,请大人为我军主持公道啊!李大人另有些微银两奉上,但求高大人看在李大人对您忠心耿耿的份上,为我军仗义执言,以使我军免遭小人暗害为盼!”

    一身汗臭的方胜言毕,形容悲切,长跪于地。

    好个李啸,方回安东卫就闹出这么大动静,这家伙,真不是个省油的灯!

    高起潜抑制住内心的惊惶,对方胜几番相劝,并一再强调自已会禀公办理此事,方胜才起身告辞,退出帐外。

    不知不觉,高起潜已然呆坐了近一个小时。

    高起潜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心下烦躁,他对旁边的小太监唤道:“速叫我义儿三桂入帐议事。”

    很快,吴三桂来到帐中,高起潜立刻简略地向他讲述了李啸之事。

    吴三桂同样一脸惊讶,他仔细看过高起潜递过来的李啸书信后,习惯性地抚摸自已鼻子上的那道伤口,陷入深思之中。

    “吾儿,事已至此,为父当如何处理,你可有甚想法?”高起潜在椅子上烦躁地扭了扭身子。

    “义父,孩儿觉得,此事需得紧急向朝廷奏报,万万不可拖迟延误,恐致生变。”吴三桂皱眉答道。

    “你觉得,这李啸,会不会是想要造反?”高起潜目光灼灼,声音极低。

    吴三桂眉头皱得更紧,最终还是轻轻地摇了摇头:“孩儿与李啸多有交流,我观此人,心志远大,绝非池中之物。但其志虑忠纯,人品正直,打击叛军亦出了死力,实不象是忘恩负义阴谋造反之辈。”

    “唉,既如此,我便直言向皇上禀报,对了,这封李啸的亲笔书信,我也一同上奏给皇上。等待圣上裁决吧。”高起潜长长地叹了口气,一脸无奈。

    “义父,我觉得,除了要奏明皇上外,义父还需另写一封书信给一人述报此事。”吴三桂赶紧说道。

    “此人是谁?”

    “温体仁,温大人。”

    “哦”

    三天后,首辅周延儒呆坐在书案旁,这个外表儒雅君子风流的状元首辅,脸上是密布交织的焦虑与不安。

    书案上,散乱地摆着朱大典的六百里加急的奏报。

    朱大典在奏章呈报的事情,有如一枚大锤,狠狠地敲击周延儒早已衰弱不堪的神经。

    “贼子李啸,原安东卫一卑贱小卒,乘时得运,骤得高位。贼子胸藏虎狼贪残之心,腹怀狂悖恣肆之意,背负皇恩,私谋作乱。近日已杀安东卫指挥使王铭世,破其军,夺其地,反逆之意明矣。此贼若不早除,定致遗祸无穷,唯请圣上明察之”

    周延儒定定地望着雕花窗棂出神,他突然感觉极其疲累满心悲凉,山东战事已历两年,糜烂至今,叛军尚不知何日方可剿灭,现在这个李啸也来谋反,这山东的局势,还能收拾吗?

    看来,自已最终是逃不过从首辅的位置上下来的命运了。

    周延儒呆坐良久,最终缓缓地从椅子上站起,揣上朱大典的奏章,有如机械人一般,一步一步向皇宫挪去。

    东暖阁中,一只拳头狠狠地敲在一张楠木雕龙桌案上。

    案上的茶杯惊跳而起,茶水四溅,将桌案的摊开的奏章洇得精湿。

    旁边的曹化淳,王怀心等太监一脸惊惶,随即垂头而立,等待那熟悉的狂风暴雨来临。

    “你们!你们做得好啊!登州叛军未灭,安东卫又开始内乱,你们能不能让朕省省心!”崇祯皇帝一把抄起洇满茶水的奏章,狠狠地掼在地上。

    他年轻而憔悴的脸上,呈现出一种莫名的扭曲。

    “请陛下善保龙体,不可因怒伤身啊。”曹化淳颤抖着说了一句。

    “哼!”崇祯狠狠地咬了咬牙,跌坐在龙椅上。

    年轻的皇帝无法理解这样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一名忠君报国抗击叛军的优秀将领,回到安东卫后,竟会被他的顶头上司四面围杀?

    为什么作为顶头上司的王铭世,不为有这样的优秀下属而高兴,却要必除之而后快?

    高起潜的奏章中没有说明,而李啸的那封亲笔书信则说是王铭世妒贤嫉能,恐自已将来会取代他,而先下手为强。只是,事情真的是这么吗?

    最让皇帝感觉悲愤的是,这些人,竟然丝毫不以国事为重。现在叛军、流寇、鞑子已将大明折腾得奄奄一息,而自已这些地方将领,打击叛军不肯出力,却能如此你死我活的内斗厮杀!

    皇帝又是狠狠地一拳捶击在桌案上:“都在瞒朕!都在骗朕!李啸击杀安东卫指挥使王铭世一事,定然大有隐情!”

    一名小太监嗫嚅地向他禀报,说周延儒觐见。

    崇祯皇帝猛地想到,周延儒手上,定然有朱大典关于李啸事件的奏章,故连忙让人宣他入见。

    周延儒颤抖着将朱大典的奏章交了上去。

    不一会儿,朱大典的奏章,从年轻的皇帝手中无声地飘然而落。

    周延儒伏跪于地,身上冷汗涔涔。

    整个东暖阁有如死去般的寂静,掉根针都听得见。

    良久,一个凄凉的声音颤颤响起:“李啸,连你也要背叛朕么?!”。

    昨天有事耽搁,今天双更为歉。还是求推荐与收藏,这是作者写作的动力啊。

第一百三十章 温体仁之策() 
崇祯皇帝重新跌坐在椅子上,脸色灰败,双眼怔怔地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发呆。

    “禀皇上,那李啸方回安东卫,立足尚未稳固,若朝廷立发大军讨伐,必将李啸这跳梁之

    小丑,一扫而灭。”见皇帝一下子如此颓丧,伏跪于地的周延儒急忙讲述了自已的想法。

    他正欲往下讲,皇帝却厌恶地一挥手,周延儒立刻知趣地闭上了嘴。

    “讨伐!讨伐!山东已出了孔有德与耿仲明这样至今无法讨灭的反贼,难道还要再加上一个李啸吗?莫非还嫌乱得不够?朕对你们,实在失望透顶!”皇帝失声大吼,眼中是满满的失意与悲凉。

    一个小太监急急上前禀报:“陛下,礼部尚书温体仁求见。”

    “他来干什么?”

    “奴婢听说他是为安东卫李啸之事而来。”

    “哦,宣他入觐吧。”

    温体仁,字长卿,浙江乌程人,崇祯六年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温体仁入得殿来,一眼瞥见正伏跪于地的周延儒,嘴角不觉泛起轻蔑的浅笑。

    “微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温体仁跪地叩拜。

    “两位爱卿皆平身。”崇祯伸手虚扶了一下。

    “谢陛下。”周延儒温体仁一同站起,两人目光深刻地对视了一下,便分站两旁。

    “陛下,微臣特为安东卫李啸击杀上官一事而来。”温体仁略略整了下衣冠。字句清晰地拱手说道。

    “哦,长卿,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崇祯努力让脸色表持平静。

    “微臣以为,李啸击杀安东卫指挥使王铭世一事,在未了解清楚之前,断不可对李啸大加征伐,以免寒了忠诚将士之心啊。”温体仁缓缓言道。

    崇祯沉默不语。

    “温大人,你难道不怕养虎为患,以致让此人再成为另一个孔有德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周延儒毫不客气地咄咄相问。

    “周大人的意思。是要在事情未了解清楚之前,就要将李啸硬逼成孔有德第二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温体仁毫不退让,双眼之中满是鄙视之情。

    “你。你简直一派胡言!”周延儒一时语塞,脸皮瞬间涨红。

    “周大人,那李啸在半个月之前,还在与登州叛军生死搏杀。并身先士卒斩杀巨寇李九成。受到陛下擢升奖慰。难道,你认为,这样忠勇之人,会在半个月后,就突然转身一变而成了阴谋作乱,杀官夺地的反逆分子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温体仁冷冷说道。

    “长卿言之有理。”崇祯缓缓点头。

    温体仁向崇祯拱手说道:“陛下,良将难得而易失,山东局势如此糜烂。岂能让安东卫再生动乱,徒寒将士之心。再为浇油之势乎?以我观之,李啸击杀王铭世,定有其无奈之处,还望陛下派亲信之人,详细调查之后再做决定不迟。”

    崇祯点头沉吟,随后说道:“长卿之言,甚合我心。就着曹大伴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一同前往安东卫调查此事吧。“

    看着崇祯皇帝对温体仁一脸的欣赏之色,周延儒心下又嫉又恨,他赶紧拱手争急说道:“陛下,昔时孔子日:名位其顺,万事乃安。陛下万万不可轻纵此人啊,且不论李啸究竟有无道理,若下面的卫所皆如此效仿此人,以下反上,动辄兴兵作乱,后果恐不堪设想!”

    崇祯刚刚舒缓的脸色,瞬间又绷紧。

    “陛下,周大人此语,在下认为亦是道理。”温体仁也拱手说道。

    “哦,你倒替他说话,却是难得。”崇祯一时有些迷惑,反应不过来。

    “周大人之语,为老成谋国之言,防微杜渐以防效尤之举,却是必要的。只是,微臣以为,凡事在于变通,不可执于死理。”温体仁脸上泛起了一丝莫测的微笑。

    “长卿详细说来。”

    “臣以为,此事分两个结果,若调查后,确查得是李啸谋反,杀官夺地,则朝廷立派兵马加以讨伐。若李啸果真是被逼无奈,或如其信中所言,是王铭世妒贤嫉能先欲杀他,李啸不得不自卫的话,此事当另作别论。”

    “那若确是李啸被逼无奈而击杀了王铭世,此事复当如何处理?”崇祯紧接着问道。

    “陛下,若是如此,微臣之意为,对李啸不予征伐,但需对其出惩罚,绝不可让他因此而成为安东卫指挥使,以绝他人篡位之思。”温体仁眼中冷光闪烁。

    “哦,那敢问温大人,如何对李啸进行惩罚呢?不会是诉叱一顿吧。”周延儒斜了温体仁一眼,出言讽刺道。

    “禀陛下,微臣看过安东卫地形图,以日照城为界,南部富庶,田地丰饶,更有安东卫城这样的人烟稠密物阜繁华之大城。而在日照城以北,东至灵山卫夏河寨前所,西抵五莲县、莒南县之界,此处土地贫瘠,人口稀疏,多为乱石盐碱之地。臣意以为,可将安东卫以日照城为界,一分为二,将这贫瘠荒凉之地,交于李啸管理。”

    “长卿此法,釜底抽薪,遏其根本,倒颇得唐代抑制藩镇坐大的玄妙。”崇祯皇帝脸上泛起淡淡的微笑。

    “禀陛下,古往今来,凡心怀不轨者,皆需手中握有壮盛之兵马,丰足之粮草。那李啸若至此地,一难养兵,二难屯田,臣说句谮越的话,纵其有安禄山之志,曹孟德之才,复能何为?”温体仁拱手言毕,眼中寒光闪烁。

    一旁的周延儒,一脸阴沉,却也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来。

    “好!长卿妙策,大解朕忧。就如你所说去办吧。”崇祯皇帝脸上重现了舒心的笑容。

    “微臣谨遵圣谕!”

    一周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与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率一众锦衣卫与内官,风尘仆仆地赶至李啸军所在的安东卫马耆山。

    骆养性,为原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之子。心性狠毒,手段残忍,史载其好敲碎犯人的牙齿为乐。上一任锦衣卫指挥田尔耕于崇祯元年倒台后,此人子承父位,掌得锦衣卫指挥使的大权。

    骆养性新娶了两房侧室,正在日日眠香卧玉的他,对于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离开京师,前往安东卫调查这个李啸,极不乐意。

    一路上,他紧绷着脸,嘴里嘟嘟囔囔地骂个不停。

    相比满心不情愿的骆养性,太监曹化淳倒没有太多抱怨,跟着崇祯这么多年了,他早已把崇祯事情,当成自已的事情一样看待。

    骆养性与曹化淳受到了李啸的热情接待。

    接风宴后,李啸给两人每人送了3000两雪花纹银,而且下面的锦衣卫与内官也各按官职大小送了银子之后,一直脸色紧绷的骆养性,脸上绽出了笑容。而曹化淳看向李啸的眼神,更是满满的欣赏之色。

    李啸一脸沉痛地简略地讲述完不得不击杀王铭世之事,正提出要带骆养性与曹化淳去看看碑廓百户所的战场,被骆养性与曹化淳一同拒绝。

    “不必了,骆某看得出来,李同知实乃正直之士,朝廷忠臣。那王铭世妒贤嫉能,暗害李同知,其死实为咎由自取。“骆养性的声音,带着一种金属摩擦的尖锐。

    “咱家亦是这般认为。李同知攻下安东卫城却军令严整,不曾扰民,安东卫各处依然井井有序,实实令人可敬。可见李同知对朝廷对皇上的一片忠心。咱家回去后,定要向皇上如实禀报。”曹化淳的脸上,笑得如同一朵秋天的菊花。

    李啸大笑,宾主之间,一片和洽融煕之情。

    次日,骆养性曹化淳等人即回返京师。

    李啸复给骆养性与曹化淳每人500两辛苦银子后,曹化淳一张微胖的脸上,满满都是笑意:“李同知真是盛情,咱家点提一下,李同知还需不要负了温体仁大人的一片苦心。”

    “温大人,骆大人,曹公公休恤下官之恩情,李啸须臾不敢忘。”李啸心领神会,言语真挚地对曹化淳笑着说道。

    目送骆养性与曹化淳等人离开后,李啸随即又亲书一封信件,和一个内装5000两银子的大银箱一起,让已回返安东卫的方胜,带一哨骑兵将这箱银子与亲笔信件送给温体仁。

    望着方胜率一众骑兵远去的背影,李啸脸上浮现了舒心的微笑。

第一百三十一章 雄唐所() 
温体仁在自家客厅,会见一脸笑容前来的曹化淳。

    “温大人,我观那李啸,言语恭敬,态度谦和,而且为人甚是慷慨,此人当真不错。”曹化淳呷了一口茶,一脸笑容地说道。

    “我亦收到了此人之信件与礼物,这个李啸如此年轻,倒是颇通人情世故,却是难得,老夫没有看错他。”温体仁回想昨日方胜送来的5000两银子与李啸亲笔信,感慨地说道。

    “咳,还是温大人你看得长远,这釜底抽薪之计,端得极妙!李啸击杀王铭世,木已成舟,正是需得力求转轘之际,那周大人却定要征伐,实非上策矣。岂不知现在朝廷粮饷极缺,如何再负担得起这样一笔开支。”曹化淳脸上露出无奈的神情。

    “他是被孔有德吓怕了,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总归是书生之见。”温体仁脸上又露出了轻蔑的笑容。

    “温大人,这样一来,这李啸必定对大人感恩戴德,也许,此人日后可凭为我等外力?”曹化淳的声音低了下去。

    “哼,那李啸正日夜如居炭火之上之时,我之建言,让皇上满意从而息了起兵征伐之心,又凭空送了安东卫一半土地给他,他如何会不感激涕零。李啸是个聪明人,自然会明白日后要如何与我等相处。”温体仁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得意。

    二人双目对视,不觉大笑

    很快。将安东卫以日照城为界,一分为二的圣旨颁了下去。

    看着秉笔太监代写完圣旨,年轻的皇帝回想起昨日骆养性与曹化淳的禀报。犹是一脸欣喜。

    骆养性与曹化淳皆信誓旦旦地说道,确是那王铭世妒贤嫉能围杀李啸之军,方被李啸无奈反击,而最终自取灭亡。而这李啸忠诚正直,绝无反心,是皇上与朝廷可为倚靠的栋梁之材。

    这个消息,让原本日夜焦虑的皇帝有如吃了一颗定心丸。一脸笑容舒展而欣慰。

    封给李啸那日照城以北的土地,约有两个千户所那么大,心情大好的崇祯皇帝一时心血来潮。给这块土地取了个颇具气势的名字,雄唐所。

    饱受压抑与打击的崇祯皇帝心下希望,自已治下的大明也能象雄健的大唐一样,威震八方。四夷宾服。

    另外一半的安东卫。皇帝令原安东卫指挥佥事高怀恩与原来的安东卫一众官员暂时代管。

    皇帝在心中有种直觉,这个李啸,虽然只是拔给他这样一块贫瘠荒凉之地,却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果是如此,却不知是福是祸?皇帝听着烧得劈啪作响的炭火,心下暗叹

    李啸率众跪地叩拜,静听面前的太监宣读圣旨。

    “着安东卫指挥同知李啸,即日驻防雄唐所。仍需勤为砥砺,忠勉自珍。得酬朝望。以慰朕心。钦此!”

    “微臣李啸,领旨谢恩。”李啸长揖一拜,从笑意盈盈的太监手中接过圣旨。

    随后,李啸让人捧出一盘300两的雪花纹银,送给宣旨太监。“公公一路远来辛苦,李某这点心意,公公但请笑纳。”

    宣读旨意的太监顿双眼笑得眯成一条细缝,连声笑道:“李大人,你真是太客气了,咱家谢过了。”

    目送着太监离去的李啸,心情激动得无以言表。

    张行猛大笑着凑了上来:“李大人,这下咱们终于有了名正言顺属于自已的领地了。”

    雷傲同样一脸欢喜,大声说道:“入他娘,总算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了,这些日子,着实憋屈得紧。”

    李长材微笑着走过来:“想必李大人得到这偌大一个雄唐所,定然又有新的规划与安排吧。”

    李啸见众情激昂,亦朗声大笑道:“长材说得对,如何建设雄唐所,请各位随我共议。”

    马耆山狮子峰上的议事大厅内,李啸召集各名主要将领,喜气洋洋地一同议事。

    各人落座后,李长材率先发言:“李大人,现在我军有整个雄唐所为基业,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