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定南中之所以迫切,是因为自从蜀汉建立以来,南中就没有过真正的稳定,而且形势越来越紧迫,越来越复杂。
刘备、诸葛亮在占领益州后,为稳定南中作了很大的努力。根据历史的经验。他们对派往南中官员的选择是非常谨慎的,生怕由于用人不当,激化了南中与蜀汉的矛盾。
第一任派往南中的长官是邓方。邓方字孔山,是南郡人,在荆州时便加入刘备集团,又随刘备入蜀。刘备入蜀第二年即建安二十年(215),改犍为属国为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任邓方为郡太守。后来,又任他为安远将军、降都督,总管南中事务。当时人评价邓方,说他〃安远强志,允休允烈,轻财果壮,当难不惑,以少御多,殊方保业〃。可见邓方负责南中事务是很称职的。
蜀汉章武元年(221),降都督邓方逝世,南中负责人的人选又成了大问题。在诸葛亮看来,邓方论才干,论品德,无疑都是统管南中最合适的人选,但就是这样的人选,在管理南中的六年中,也没使那里风平浪静。他不由得想起六年来发生的几件事:
建安二十三年,越嶲郡夷帅高定在郡内发动叛乱,派军围攻新道县(治今四川屏山西)。多亏犍为太守李严率兵急救,将高定叛军打退。高定受此打击,气焰略有收敛。诸葛亮为了不使事态扩大,也没有对越嶲大举征讨。但谁能保证高定不会死灰复燃呢?
建安二十四年,正当刘备率军在汉中与曹军鏖战正急时,孙吴左将军、领交趾太守士燮引诱益州郡大姓雍辏У龋慷と伺牙胧窈海皇笨つ谛谛凇4送猓綆Q、牂柯也出现了动荡不安的迹象。诸葛亮此时本应该镇守成都,为刘备汉中前线输粮补给,但为了兼顾南北,却不得已曾一度屯驻于地处越嶲、益州、牂柯之间的江阳(治今四川泸州)。
不久,益州郡大姓雍辏У幕疃嚼丛讲绷耍坏焙α丝な卣海共欢吓扇擞胨镂饬纭N俗柚褂宏'与孙吴接近,诸葛亮又派成都人张裔任益州郡守。雍辏Ъ乓岬饺危钟妹孕攀址ㄉ慷偈褡逅担骸ㄐ吕吹恼盘兀拖窀鲇煤龅暮獗硭涔饣诶锎植凇9砩衩钅忝遣灰彼阉笃鹄此偷轿夤ァ!
对于南中发生的这些事情,蜀汉政权早就应该给予彻底解决,但刘备、诸葛亮实在〃奇〃书〃网…Q'i's'u'u'。'C'o'm〃没有精力顾及。因为比这里更严重的事还要等他们处理,特别是邓方逝世时,蜀汉正处在与东吴争夺荆州的紧急关头,这是要处理的头等大事。至于南中问题,当时要紧的是暂时把局面维持住。
诸葛亮并不认为邓方无能,他知道,邓方做到这步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他不在了,派谁去接替他呢?他与刘备商议的结果,是派李恢去。
李恢出身于南中大姓,他是建宁俞元县(治今云南澄江)人。在刘璋任益州刺史时,李恢任建宁郡督邮。李恢不仅是南中大姓,他的亲戚也是大姓。他的姑父爨习就是南中著名大姓爨氏家族首领。爨习任建伶(治今云南晋宁)县令时,有违法之事,李恢也因此受到牵连,都应被免官处理。那时董和任郡太守,他为了利用大姓稳定南中,没有将他们免职。后来,董和还把李恢推荐到成都任职,李恢走到半路,正赶上刘备进攻刘璋。他知道刘璋难成大事,便改道北上,投奔刘备。在绵竹遇到刘备后,又随刘备至雒城。刘备派他到汉中联络马超,他便说服马超,一同为攻下成都尽力。李恢的身份,李恢的才能,李恢的忠诚,得到了刘备的重视、赏识和信任。刘备为益州刺史时,任李恢为功曹书佐、主簿。有人污蔑李恢谋反,刘备不信,不但不予处罚,反而迁其为别驾从事。李恢有南中大姓的身份,有治理地方的才能,对蜀汉忠诚不二,是接任邓方理想的人选。
第64节:第八章南抚夷越(4)
刘备把李恢召来,问:〃如今邓方已去世,你看谁能接替他?〃
李恢倒也干脆,他说:〃西汉时,孝宣皇帝准备攻打羌人,物色指挥官,赵充国就说:〃没有人比老臣更合适了。〃如今我不自量力,想作赵充国,希望陛下考察。〃
刘备听了,高兴地说:〃我的本意,就是想让你去啊!〃于是,便任命他为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驻平夷县(治今贵州毕节)。
……
第三节攻心为上
千百年来,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利蛮王。
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自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南征绘声绘色地描写以后,人们更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似乎诸葛亮征南中就是征孟获,诸葛亮被南中各族人民尊崇,就是因为有对孟获的七擒七纵。
人们也许要问:既然诸葛亮七擒孟获有了异议,那么,还有诸葛亮对南中实行心战的事么?还有诸葛亮对南中人心的征服么?如果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上一节我们曾经说过,无论七擒七纵之事是否存在。但孟获之人是存在的,诸葛亮与孟获的战争也是有的。孟获的投降,一是因为迫于强大的军事压力,二是诸葛亮不失时机地对孟获发动了心理攻势。
这心理攻势是怎样进行的?我们认为,有可能是在孟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对他进行劝降,也有可能是在生擒孟获后对他表示宽容。这两种可能都合乎情理。第一种可能在对待雍辏侍馍戏⑸罡鹆猎美罨指葱畔嗳埃皇怯宏'没到孟获走投无路的地步,因此没能奏效。第二种可能在张飞对待严颜问题上发生过。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即张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蜀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砍头。颜色不变,曰:〃砍头便砍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严颜非常效忠刘璋,张飞一擒一纵便把他争取过来,诸葛亮为什么就不能呢?
诸葛亮与孟获之间的战斗,有攻心战的成分,但把对孟获的攻心看成对征服南中的攻心就错了。对孟获的攻心只能征服他本人和他的一些亲信,即使〃七擒七纵〃真有其事,也不能使所有人心服。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了解人心要日久,征服人心也需要日久,征服一个地区的民心更需要日久。
诸葛亮对南中地区民心的征服,也是一个比军事征服更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他在军事征服中的攻心战术,也包括他在战争结束后的一系列开明政策。
两汉时期,中央王朝曾多次对南中地区大加征伐。汉昭帝时,大鸿胪田广明征南中益州郡,〃斩首捕虏五万人,获畜产十余万头,富埒中国〃。汉成帝时,陈立任牂柯太守,到郡后,召见夜郎王。夜郎王带少数民族首领数十人来见陈立,被陈立杀掉。陈立又兴兵讨伐夜郎,〃威震南裔〃。东汉安帝时,杨竦率兵讨伐南中,〃凡杀虏三万余人,获生口千五百人〃。
即使在与诸葛亮同时的汉末三国时期,其他政权的统治者对周边及境内的少数民族也是重武力镇压而轻心理征服的。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大军征讨北方的乌丸,两军对阵于凡城(今河北平泉东南)。曹操〃登高望虏阵,抑军未进,观其小动,及击破其众,临阵斩蹋顿首,死者被野〃。
两军阵前,刀兵相见,死人流血也在情理之中。但我们观察诸葛亮在南征战争中,除了杀人流血之外,还有爱惜生命,尽量争取少死人的一面。比如,对待高定那样〃恣睢〃妄为的叛乱魁首,诸葛亮在对他们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还希望他〃归首以取生〃。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中还记载这样一件事:
诸葛公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其俗必杀人以其首祭,则神享为出兵。〃公不从,因杂用羊豕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祀,神亦享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第65节:第八章南抚夷越(5)
在上述记载中,有人劝诸葛亮按照当地的风俗用人头祭神,当然是要用当地夷人之头,很可能是与孟获交战时抓到的俘虏。这个主意看起来荒谬而且残酷,但当时人却认为是有效的办法,可以对孟获军心理上产生镇慑作用。因为在当地人看来,用人头祭神,就可得到神的佑助,而神佑助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在一般的军事统帅眼中,为了战争的胜利,牺牲一些人是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更何况所牺牲的是敌人的俘虏呢?而诸葛亮却不是这样,他采用用面包裹猪羊肉的办法代替人头,既起到祭神的作用,又免于人的牺牲,若不是出于对少数民族生命的爱护,谁会去动脑筋想这个主意呢?
《事物纪原》虽为宋人所记,但这个馒头故事是可信的。因为它所反映的对人的生命的爱惜,符合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对人的生命的重视,我们在其他一些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来,在征伐南中取得军事胜利之后,诸葛亮用当地少数民族渠帅管理南中,不留外人,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征伐就要杀戮,就要使生灵涂炭,这点诸葛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他对少数民族群众由于父兄死亡而产生的仇恨心理是理解的,并用不留外人的办法使这种仇恨心理慢慢缓和化解,可见他对战争中少数民族群众的死亡不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这种做法,在两汉统治者对南中少数民族的征伐中,在曹操对北方乌丸的征伐中,在孙权对山越人的征伐中,都是看不到的。
南中战争结束后,诸葛亮征服南中人心的工作并没有停止,这个阶段的时间比起军事征伐来要长得多。可以说,南中战争以后,诸葛亮一直都在对南中展开〃心战〃。这个工作大致分两个阶段。
……
第四节一举两得
南征是一次军事行动,它更是一次特殊的军事行动。
蜀汉政权要通过它基本解决南中问题,但又不能耗费时间过长。
蜀汉政权要通过它平定南中叛乱,但又不能杀得尸横遍野,激起强烈的民族仇恨。
蜀汉政权要通过它来表示朝廷绝不能对叛乱姑息不理,但又不能给南中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因为对诸葛亮来说,征服南中不是最终目的,南中之战一是为了开发南中,增强蜀汉国力;二是为了另一次更大更重要的军事行动服务的,这就是北伐曹魏。
〃思惟北伐,宜先入南。〃
北伐宜早不宜迟,然而,若在南征行动中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就无法实现上述的两个意图。
北伐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然而,若在南征中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专力北伐就是一个梦想。
北伐需要有后方的物力、人力依托,然而,若使南中因战争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就不能从那里取得人力、物力的支援。
因此,南征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一次关系到下一步北伐能否顺利进行的至关重要的军事行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诸葛亮亲自领兵南征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他对南征的重视。
对于南征的必要性,蜀汉政权内的认识是一致的,但由谁统兵,有人就提出了不同看法。大约在诸葛亮决定领兵亲征的决定作出后,丞相府长史王连来见诸葛亮。
王连是南阳人,早在刘璋任益州刺史时就离乡入蜀,被任为梓潼(治今四川梓潼)县令。刘备从葭萌进攻成都,经过梓潼时,王连紧闭城门拒守,坚决不降。后来,刘璋投降,王连才归顺刘备。王连不但有气节,而且有才干,不论是担任县令还是任郡守、司盐校尉,都有很突出的政绩。诸葛亮对王连的品德与才干十分赏识,在建兴元年(223)让他领丞相府长史,总管丞相府各分支机构的事务。王连作为丞相府长史,常给诸葛亮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每当他主动见诸葛亮时,总是要提一些不同意见。诸葛亮想,这次王连又要提什么不同意见了。
诸葛亮猜对了。王连此次见诸葛亮,就是为诸葛亮亲自南征的事。
〃丞相。〃王连见到诸葛亮,开门见山,直突主题:〃南征之事是否决定了?〃
第66节:第九章殚精竭智(1)
诸葛亮知道王连这话的含义。所谓〃南征之事〃,是指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之事。诸葛亮笑了,十分肯定地点了点头。
〃丞相。〃王连的声音有些激动:〃您是否知道南中是不毛之地、疫疠之乡?我蜀汉先遭兵败又遇大丧,如今举国之望,全在丞相身上。丞相若有闪失,将置北伐曹魏大业于何地?〃
王连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征讨南中的确有很大的危险。军事上的冲锋陷阵自不必说,那里的自然条件也极其恶劣,对于不熟悉、不适应南方气候的北方人来说,仅那时的瘴气就很可怕。据说瘴气剧毒,人触之便死。传说西南夷地区有大湖,名曰禁水,水中有毒气,湖中还啧啧地往外喷毒气。木石被它喷中,会破裂;人若被它喷中,会立即死亡。人们都管这东西叫〃鬼弹〃。对于这些传说,诸葛亮当然不陌生。
对王连的劝告,诸葛亮明白:从私人角度讲,王连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从国家角度讲,王连是出于对社稷前途的关心。无论于国于私,王连的话都值得认真考虑。王连告辞以后,一连几天,诸葛亮都在考虑自己该不该统兵南征。对于个人的生死利害,诸葛亮已经置之度外。自从白帝城受托以来,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蜀汉的事业了。他所考虑的,是把自己的毕生心血浇灌在何处,当然,北伐曹魏、兴复汉室是他值得为之献身的事业,如果能有一个人能把南中的事情妥善解决,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北伐曹魏,那是再好不过了。但想来想去,诸葛亮始终没找到一个可以胜任的人。诸葛亮忽然意识到,聪明的王连在思考南征的问题上犯了个错误,他把南征与北伐割裂开了。其实,南征与北伐是分不开的,南中的问题处理不好,就无法进行北伐。而有较大把握解决南中问题的,除了自己别人都不合适。为了早日北伐,诸葛亮认为自己亲征南中,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也是必要的,值得的。
事实证明,诸葛亮亲自率兵征服南中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南中的问题是复杂的,民族的、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只有诸葛亮这样既有高度政治水平又有高超军事才能的人才能解决南中问题。解决南中问题是重要的,因为南征与北伐是紧密相联的。这种密切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南征是北伐的基础,只有南中问题解决了,蜀汉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北伐才没有后顾之忧。第二,南中问题一天不解决,蜀汉就一天没有北伐的实力,因为南征动用了蜀汉军队的主力,只有南中问题解决了,主力部队才能从南征战场上撤出来投入北伐。用最短的时间,迅速地使南中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在当时确实也只有诸葛亮才能胜任。
诸葛亮率军南征,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战略目标。
……
第九章殚精竭智
第一节上表披心
自从离开隆中草庐加入刘备集团以后,诸葛亮的生活始终被繁重的公务和紧张的节奏占据着。
赤壁之战前,他为联吴抗曹而忙碌奔波;
赤壁之战后,他为在荆州立足而日夜操劳;
进入益州后,他为〃跨有荆、益〃而精心设计;
夷陵战败后,他为摆脱困境而苦苦思索;
刘备去世后,他为新的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百般努力,与孙吴重结旧好,兴农植谷,闭境息民,深入不毛,'奇‘书‘网‘整。理提。供'平定南中……
建兴四年(226),征尘未洗的诸葛亮又投入了准备北伐的忙碌之中。
虽然忙碌,但诸葛亮的心情是轻松的。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修改过的新的战略方针已经初见成效。由于放弃了与孙吴争夺荆州的打算,使孙吴对蜀国战略意图感到放心,对与蜀汉重结旧好抱有诚意和信心。建兴二年(224),当蜀汉使者邓芝再次来到孙吴时,双方已经是开诚布公,坦诚相见了。在解释孙吴为什么要与曹魏结好时,孙权对邓芝说:〃吴国因山民作乱,江边守兵撤回去很多去对付山民,边境力量虚弱,因此很担心曹魏乘虚而入。不料曹魏不但没有来攻,反而寻求和好。众臣都认为如今我们内有民乱,答应与魏和好,于我有利。但我又担心蜀汉不明吾心,对我产生猜疑。我吴国土地边外,间隙万端,而长江巨海,皆当防守。曹魏对我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我怎能忘此主要危险而另有所图呢?〃孙权这番话,向蜀汉表明了他对魏国和蜀汉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第67节:第九章殚精竭智(2)
由于南征的顺利结果,南中地区实现了纲纪粗定,夷夏粗安,郡守县令各司其职,大姓渠帅各尽其守,蜀汉朝廷不用再担心南中大规模叛乱的发生,不用分出很大的军事力量去维持后方的稳定。
虽然忙碌,但诸葛亮的情绪是振奋的。因为一个时期以来,不断听到有利于北伐的好消息。
诸葛亮南征班师凯旋,走到汉阳时,就听说魏新城太守孟达有叛魏降蜀之意。此时的新城,已经没有了当初诸葛亮跨有荆益、打通汉水时的重要地位。那时候,蜀汉跨有荆、益二州,荆州一路军队,担负着北攻襄樊的任务,而占领新城打通汉水,循汉水东下,南可附襄樊之背,有着配合荆州军的意义。那时候,曹魏的首都还设在许昌,从新城沿汉水东下,越过襄樊,再东北行可直指南阳,进围许昌。而现在,荆州已不再归蜀汉所有,进攻襄樊的荆州军已全军覆没,曹魏的政治中心也已经从许昌移到洛阳,不论从哪一方面讲,新城的战略地位已今非昔比。更何况,孟达是个反复无常之人,他最早追随刘璋,后又叛离刘璋归附刘备,以后又背刘备投降曹魏,如今又要背魏归蜀。很多人都认为孟达不足信,劝诸葛亮不要理他。然而,诸葛亮仍对此消息感到振奋不已,这倒不仅仅是因为蜀汉之重得新城和孟达,而是因为诸葛亮通过这个消息看出了曹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正是蜀汉北伐曹魏的有利条件。
诸葛亮还听说,如今曹魏的关中守将是大将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这个夏侯楙与曹氏关系特殊,他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为妻,是曹操的女婿。不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