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九十九章 加入河西军?()
顾元溪摇了摇头道:“石堡城险要之地,极其易守难攻。倘若吐蕃知道朝廷的想法而增兵防卫,那我大唐天军想要攻克石堡城岂不是难于登天?”
李晟摇头苦笑道:“虽说大国之间的兵事急需隐秘,但陇右、河西两镇与吐蕃打了一百多年,彼此间都布有无数探子与情报地点。何况石堡城乃两国你争我夺几十年的险要之地,自吐蕃偷袭以来便严加防范,我们若是真的要攻打石堡城,其实是瞒不过吐蕃人的。”
“那依良器兄之间,倘若我大唐要夺回石堡城,需要多少兵力?”顾元溪问道。
李晟摇摇头,以不肯定的意思道:“我不知道。吐蕃军队的勇猛不下我大唐军士,其国力也远非南诏、新罗以及西域各国可比。况且又雄踞高原,本来就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进彼退,我退彼进,国朝百年来也是拿这些犬戎没办法。”
顾元溪点头表示理解,毕竟青藏高原的险峻天下闻名,即便是后世交通都不是很发达,何况一千多年的唐朝。
况且最为致命的是高原气候反应,吐蕃在青藏高原土生土长自然没问题,而唐军根本无法适应高原气候。这就导致了一百年来,大唐与吐蕃为什么打了那么多年战争,都无法寸进一步。吐蕃虽然的确十分强大,但真与大唐国力相比,无异于小巫见大巫,但因为高原气候的原因,导致唐军只能采取战略防守的策略。
这样是陇右、河西两镇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屡屡被动的原因,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基本是无法解决的困难。
当然,既然这个时代出了顾元溪这个本不该出现的人,那么本来无法解决的困难,将来也一定能解决掉。
顾元溪叹息了一声道:“这么说来,不知道王大夫对攻打石堡城有什么看法?”
他之所以这样问,着实是历史上的王忠嗣被贬,与屡次违逆李隆基攻打石堡城有很大关系。
李晟喝了一口酒回答道:“王大夫作为四镇节度,其计谋战略,并非是我一个区区校尉所能知道的。”
“不过”李晟犹豫一下,又补充道:“倘若我大唐真的决心夺回石堡城,那么吐蕃必然也是倾国之力反抗,到时恐怕就不仅仅是河西、陇右两镇之间的战争了。”
顾元溪皱眉低声道:“良器兄的意思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朝廷决意夺回石堡城,那么将会引发大唐与吐蕃的倾国之战?”
“倾国之战或许有些夸张”李晟摇头道:“不过倘若吐蕃倾尽全力,那我们我大唐恐怕也得动员关中以西半国之力才可。至于粮草后勤、恐怕得倾全国之财富了。”
顾元溪相信李晟的话没有夸大。因为吐蕃的国力、战力的确很强大。历史上,随着阿拉伯帝国东侵,以及大唐帝国的西进,从中亚到阿富汗之内的国家或者部族政权,要么归顺大食,要么顺从大唐,夹杂在两大帝国内当墙头草,惶惶不可终日。
只有吐蕃是个例外,他不仅在西域陇右与唐军抗衡,在安史之乱后,又阻挡了阿拉伯帝国的进一步东进。在当时的古代世界里,恐怕国力仅次于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在军力战力方面,恐怕甚至比代表西方唯一文明的拜占庭帝国还要强大几分。
故而,若吐蕃真的倾巢而动,那么大唐无疑也要动员全国之力,而那势必有可能引起两国之间的一场全面战争。
只不过这件事情,似乎考虑的有点早,因为若历史没有改变的话,王忠嗣会始于石堡城一事,而陷与接下来新的东宫案之中。而石堡城之战,得拖延至三年后的天宝八年了。而那时是新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不惜代价与损失才拿下来的。
“来,希望良器兄与太玄贤弟两人接下来能建立不世之功,光宗耀祖。”顾元溪举起酒樽,索性不再想石堡城的事情。
几人喝酒完毕,李晟终于犹抱琵琶半遮面道:“实不相瞒,此次乃是李将军让我前来拜访三兄的。”
“李将军?”顾元溪知道知道李晟口中的李将军指的是李光弼,只是不知道李光弼叫他来做什么,半眯着眼睛道:“哦?不知李将军有何吩咐嘱托?”
李晟有些难以启齿,而一旁安抱真却声如洪钟喊道:“我们李将军想邀请你到我们河西军。”
“什么?”顾元溪一口水没咽下,差点喷出来,瞠目结舌道:“太玄这话可否说明白一点?”
他与安抱真不过初见面,却也是良器兄长,太玄贤弟短的叫。
安抱真笑他大惊小怪,咧嘴道:“李将军看三兄你箭术超群,便大生爱才之心,想招揽你到赤水军里当校尉,为我们河西军效力征战。”
“赤水军”便是河西节度使治下的一个军级军事单位。因为河西节度使管制范围广,所有下辖有八军、四守捉。
其中赤水军作为河西节度司的军队主力,驻扎在河西节度使的治所武威郡城内,也就是凉州城内,管兵三万三千人,马万三千疋。
赤水军不仅是河西军的主力,也是天下方镇里军队人数最多的一个军级单位。所谓“军之大者,莫过于此”,说的就是编制规模最大的赤水军。
须知,安西四镇节度使不过管兵两万四千人北庭节度使不过管兵两万人,而岭南五府经略使管兵不过一万五千四百人而已。这些都是方镇节度使级别的军事单位,而赤水军作为河西节度使治下的一个军级单位,编制甚至超过剑南节度使的三万九百人,差不多接近平卢节度使的三万七千五百人军队规模。
所以赤水军虽然属于河西节度使下的一个军,却超过了十大方镇里面半数的规模。
故而赤水军使的职位一向是天下最炙手可热的军使之职。李光弼承蒙王忠嗣的超级宠任而提拔为赤水军使,曾经便引起很多河西老将的不平。
而李光弼在以赤水军使的职位兼任河西兵马使后,更是引起无数人的妒忌嫉恨。因为按照排资论辈,河西兵马使与赤水军使的要职是绝对乱不到李光弼的,王忠嗣的这种超乎常人的提拔,甚至引起河西军老将安思顺的不满。
只不过如今李光弼以河西兵马使的身份总领河西镇全军,又统领规模最大的赤水军,无论名义上的职位以及实际上的实力军力都远超他人之上,故而河西军许多自认耆宿的将领也是敢怒不敢言。
而如今李光弼竟然要把自己提拔到赤水军辖下去担任校尉,这无疑是超乎寻常的高看了。
须知校尉这一级别相当于团长。在府兵制时代,大唐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入。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每军府辖46团,团200人,团设校尉。而李光弼想要顾元溪担任的便是团校尉这一职。
而府兵制崩坏的今日,募兵制盛行,各大方镇边军的编制已经不同于府兵制时代。校尉虽然同样是团级军官,却已经管辖有500人之多,而一些大方镇则更是不止。而赤水军作为天下最大的军,其团长管辖的军士竟然达到独一无二的1000人。
也就是说,只要顾元溪点点头,他马上就可以去河西军当个管辖帐下一千军士的校尉,也就是千人长。
由此可见,顾元溪早上的箭法骑术在李光弼心目中留下了多么与众不同的强烈印象,以至于他用如此超乎寻常的提拔来为自己开了一张巨额支票。
顾元溪还真是感到受宠若惊,但还是露出难为情的神态道:“承蒙天子与朝廷诸公的提拔,今日才刚步入官场,恐怕无法接受李将军的好意了。”
他这番推辞与方才婉拒封常清的言语如出一辙。不过刚刚封常清只是叫他去安西发展而已,无疑只是给了自己一个空头支票。而李光弼如今叫自己去河西军效劳,可真的实打实给了一张巨额的支票啊。
故而他此番推辞,远没有方才那般有底气,生怕李光弼等人给他下了一个“给脸不要脸的”定论。
安抱真摆摆手,大大咧咧道:“这有什么了不得的,不过是朝廷吏部照例的铨选罢了。你在那个啥什子太乐府唱歌跳舞,混吃等死有啥意思。跟我们去河西军,以你的本事包不了几年就能青云直步。若是遇上大战,三年四载做到五品将军中郎将的位置,也并非水楼台亭。”
顾元溪哭笑不得,这安抱真说话的确话粗理不粗。因为即便是吏部铨选的官员,倘若自己要去边疆从军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这种例子多不胜数。像张仁愿甚至以侍御史这样的清贵要职出身而转投军旅,从而威震天下。
故而,倘若顾元溪真要放弃鼓吹署乐正职位而投身军戎,虽然在手续上要大费一番周折,但也绝非不可能之事。
当然,这是建立在他们不知道顾元溪的任命是皇帝李隆基亲自下令的情况下,倘若他们知道这一点,那么无论如何也不会生出这种想法。
李晟见顾元溪面露难色,也不禁有些失望道:“难道顾兄也像那些只会吟诗作对的贵公子一样,视边塞军事为苦差不成?”
新书三国英雄封神榜更新至第二十一章纵情恣欲。益州牧刘焉与冀州牧韩馥的儿子在宴席上当众戏辱侍女,陆一打抱不平,却因此引出世家之间的明斗。
第一百章 篝火夜话()
皓月当空,群星璀璨,太乙猎场的草野上铺满薄薄的雾与淡淡的月色。
在山里游猎的公孙公子们陆陆续续回到营帐堆前,连营两三里的帐群纷纷亮起了万千篝火。
满地星火、满天星光,草野空地上,堆成小山似的木头被烧得噼里啪啦作响,王孙贵戚犹如得胜归来的将军一般,满怀兴奋地把射杀的猎物送给心仪的美丽女郎,然后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享受着正在烤炙的野物发出来的肉香味。
顾元溪自然是与李倓、顾元清、南霁云、雷万春以及建宁王府的人坐在一起,意外的是,旁边还有个初日相识的刘长卿,他与宁愿跟顾元溪待在一起,也不愿意跟他们蒹葭诗社的舍友相聚。
顾元溪悠闲地坐在篝火堆边,看着李倓一群人忙里忙外地弄着烤制猎物的事情,不禁露出一丝惬意的笑容。
今日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先是自己在猎场与史思明、李晟较量后一举成名,然后又糊里糊涂入了大唐的官场。除此之外,还亲眼目睹史思明遇刺的事情,以及碰到李适之的试探、封常清的嘱托还有李光弼、张均等人的拉拢。
种种事情,差点让顾元溪心力交瘁。旁人五年十载才遇到的事情,他今日一整天就全碰上了。真不知道该说是幸运还是倒霉好。
况且这还不早上算偷窥万春公主李婧宸洗澡,以及被她逼迫参加招亲大会的事情。
想到这些,顾元溪就大感头痛,这哪一件事都是容易惹事招非的难题。更别说三日后,还有个秦国夫人杨玉珮要费尽心思去敷衍。
“唉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顾元溪被这些事情挤的头昏脑胀,索性摇摇头努力使自己不去想它,“罢了今朝有酒今日醉,明日之事明日愁。”
“不过李光弼、李晟那边到底要怎么才能婉拒掉呢?”顾元溪心情阴郁,愁绪满怀。
他今日可是费劲心思才勉强把李晟、安抱真敷衍过去,且答应在对方离京前给个交待。但自己目前着实没打算去河西镇参军,那么到头来还是得想方设法去婉拒对方。
毕竟按历史发展的话,明年王忠嗣若是一倒,继承河西节度使职位的肯定不会是李光弼,而是如今的河西节度副使安思顺。虽然顾元溪不知道安思顺为人如何,但此人与安禄山十分亲近无疑是事实,自己可不愿意跟安胖子搭上哪怕是一丝的关系。
既然如此,怎么样婉拒对方而又不得罪李光弼等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技术性问题。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李倓见顾元溪闷闷不乐有心事,便放下手中的活,缓缓坐到他身边问道:“话说三郎你今日到底去哪了,下午跑了一两里,回头就不见你人影了,真是害得我们好找。”
顾元溪暗道这事叫我怎么跟你说?只得摇头苦笑道:“说来话长。你们呢,今天打猎的成果怎么样?”
李倓闻言,目光往顾元清身上瞥了一瞥,点头笑道:“今天很有趣,我很久没这么开心过了。”
哪想这一幕被顾元溪看在眼里,倏然生起戒备之心,本来懒懒散散的身子也坐直了起来,脸色阴阴沉沉地质问道:“告诉我,你们今天干了什么事?”
李倓一头雾水道:“在猎场,自然是骑马打猎,还能做什么事?”
“哦?”顾元溪半眯着眼睛,似笑非笑道:“那你们骑马时候,有没有做出什么天地不容的事情。比如骑着骑着,就变成两人共骑一匹马这种”
“没有没有”李倓吓得面无人色,连忙摆手道:“我们发乎情,止乎礼,怎么会作出这种有悖常理的事情呢”
“是么?”顾元溪一双犀利的眼睛在李倓身上打量了很久,感觉李倓神色不像作伪,才松了一口气,摇了摇头,长吁短叹道:“唉建宁殿下,你在泡妞方面的技术的确有所欠缺,这么好的机会,你居然什么事情都没做,真是令人失望透顶。”
李倓为之一滞,哭笑不得道:“那我到底该怎么做,你才满意?”
顾元溪咧了咧嘴,摇头摆手道:“你若肯是跟家妹保持一些该保持的距离的话,那么我就谢天谢地了。”
李倓闻言大为不悦,皱着眉头,沉声道:“我说顾三,我与令妹的情投意合,天地可鉴,这些你又不是不知道。难道你要棒打鸳鸯不成?”
“我呸”顾元溪不爽道:“什么叫棒打鸳鸯。我说李倓,你可是堂堂皇孙郡王,将来可是要有好几个王妃侧妃的,我还真不可能让我妹妹嫁入王府去受委屈。”
“受委屈,我说顾三你什么意思?”李倓勃然变色,怫然不悦道:“难道我堂堂一个建宁郡王、当朝皇孙还配不上你们顾家不成?”
“你说的对。”顾元溪不以为然,反唇相讥道:“我还真就觉得你配不上了。反正你们李唐皇室太乱,我是绝不会把我们妹妹送入苦海的。”
李倓嗔目切齿,悲愤填膺道:“我说顾三,你今天是怎么了?你这是无理取闹你知道吗?”
“我就是无理取闹怎么了?”顾元溪疾言倨色道:“反正我绝不可能让你得逞。我妹妹万万不能嫁入皇室王府。”
顾元溪本来是愁肠百结才导致发了一些脾气,但后来一想到自己尽被这些达官贵戚玩弄于鼓掌间而身不由己,不由大动肝火,将满腔怨气发泄于李倓身上。
怪只能怪顾元溪把李倓当作是管鲍分金的好兄弟,而最倒霉的是李倓又恰好姓李。
因为导致自己今晚愁雾漫漫、愁肠百结的罪魁祸首,偏偏又大多姓李。如李婧宸、李琦、李适之、李光弼、李晟
故而顾元溪不知道为什么跟李倓说着说着就火大,不可遏止地将怒火发泄到对方身上。
他虽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却又碍着面子不好意思道歉。
李倓瞥了他一眼,双眸清澈如神,似乎想要把他里里外外看个清楚,长叹一声道:“你若是遇到什么烦心事,可以跟我说。用不着用这种方法来发泄。”
顾元溪虎目射出惊讶与感动的神色,心里暗道一声好兄弟,压低声音苦笑道:“今日燕国公张均来说过我。”
“什么?”李倓闻言色变,沉声道:“张均找你做什么?”
“他邀请我过几日去参加他燕国公府的宴会。”顾元溪没精打采地问道:“你可否说说张均兄弟的为人呢?”
李倓愁眉锁眼,思索片刻后才沉声答道:“张均的父亲乃是已故中书令、尚书左丞相、燕国公张说的长子。张说作为开元名相,其地位身份大致与如今的李林甫无二。”
“只是他所处的开元年间,几个宰相虽然官位高低不同,却都各掌重任大权。而不像如今的李林甫一人专断独行,将其它宰相致于下属一般的地位。”李倓补充道:“这张均作为张说的长子,与他的弟弟宁亲公主驸马张垍都是文采斐然,深得我皇祖的爱宠。”
“我听说宁亲公主乃是太子殿下同父同母的亲妹妹。”顾元溪粲然道:“这么说来,张家兄弟都是属于你们东宫党一脉的人咯?”
李倓撇了撇嘴,低声细语道:“这张垍娶了我姑姑宁亲公主,与我父王的确往来甚密。但他的兄长燕国公张均却属于十三皇子颖王李璬一党,你要小心此人。”
顾元溪心里对已了解清楚,点了点头道出自己的疑问:“这么说来,他们张家兄弟是分头下注了?”
“这有什么好奇怪。”李倓无可奈何地苦笑道:“即便张垍是我的亲姑丈,但张家毕竟是个大门巨族,为了张氏一族的前途,自然不可能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故而张垍支持我父王,而张均却是颖王一党。”
“这十三皇子颖王李璬,其人如何?”顾元溪腾起身子,侧着耳朵粲然问道:“我听说他可是众多皇子里面一个难得的贤王?”
对于颖王李璬,顾元溪了解的不多。只依稀记得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逃到成都之前,曾先任命李璬为蜀郡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为李隆基巡幸蜀地的事情做好准备。而李璬在成都管事两月,人民安定。
可见此人,的确是李隆基儿子里面,很有能力的一位皇子亲王。
李倓嘘唏一声道:“颖王乃是皇祖与高婕妤所生的十三皇子。此人读书有文词,辞采华美,故而深得一部分才士文官的慕心,与同样博学多才的张均兄弟走到很近。若非张垍娶了我的亲姑姑宁亲公主,恐怕他也会义无反顾投入颖王的怀抱中吧”
顾元溪忧深思远,因为从早上的三言两语中,他看出张均此人外愚内智,城府深沉,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故而早早就大生防备警惕之心。
“燕国公张均、驸马都尉张垍、御史中丞贺兰进明、颖王李璬。”顾元溪将身子躺在草野上,一双眼睛抬头仰望夜空,嘴角勾起一抹傲笑道:“看来事情变得越来越有趣了呢”
三国英雄封神榜已更新到第二十四章“传国玉玺”。以后本书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