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看。”冯元给了他一叠纸。郑朗打开一看,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他与冯元的对答只关系到学术之争,没有皇家的隐私,这个谈论不需要忌讳,于是传得很快,便传到了洛阳。
有可能欧阳修早有了这种想法,与郑朗一样,没有地位,不敢写出来。有可能是郑朗催生的,让他提前产生了这种想法。这篇鼎鼎大名的《易童子问》便提前若干年面世了。
与历史上的那篇长达近万言的文章略有不同,这篇只有五千来字。不过在古代,有五千多字的文章也很长了。
主要意思差不多,分成三卷,前两卷主要讲叙六十四卦的卦辞与《彖传》、《象传》大义。这也可以,但问题就出现在第三卷,反复考证了《文言》、《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就包括郑朗论证仁义,所借用的证据之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那篇《系辞传》在内,并非出自一手之人。繁衍丛脞,非圣人之作。不可能是孔子写的。不过他治学还是严谨的,或者他同样怕引发争议,又说了,当是“汉初谓之易大传”,因为当时“学经者都有大传”。是汉初时学经者自己的大传,不知道怎么的,变成了孔子的大传。不过前世的经典以及后人的经典都是完美无缺的,也不必抱着那种死教条不放,不用去指责,照样可以学习借鉴。
就是这样解释了,还怕引起争议,正好洛阳有奏到京城,借着洛阳上奏的快马,送给了冯元,让冯元赏读指正。
这两个小才子态度倒也谦逊……可老冯晕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恭贺
两后生态度是谦逊了,也尊重了,可怎么办呢?仁义礼讲错了,连忠恕也要重新诠注,《尚书》很有可能一半是伪作,现在连《易经》都出现了问题。再发展下去,难不成连《论语》也要将它推翻?那儒家还剩下什么?
于是找上刘处,实际心思乱了,找刘处有什么用,刘处只是对郑朗说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并没有传给他任何学说。老刘啼笑皆非,与冯元一道又来到客栈。
冯元将这份文章递给郑朗,那意思,你看怎么办?全是你小子惹出来的事。这一回似乎越闹越大。
郑朗放下了这篇文章,说道:“欧阳推官说得很对啊,即便有伪作,若是好的,同样可以借鉴,比如晚生所讲仁义中引用《系辞传》那段话,就是《系辞传》是伪作,但那句话很好诠释了易卦中的阴阳变化,晚生以后若有机会重新讲仁义,同样会继续引用。再比如《后出师表》是伪作……”
“等等,什么伪作?”冯元又打断了他的话。
“《后出师表》。”
“怎么它又是伪作?”
“冯给事,你听这一句话,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出师北伐曹魏,次年上了此表,这是建兴六年的事。再看《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七年卒,追谥顺平候。虽自先帝死后,诸葛亮一直对赵云轻用,可那时蜀国已无多少大将,赵云身份仍然十分显赫,为什么赵云还没有死,诸葛亮就在表中说他丧了?”
此表着还有其他的漏洞,但郑朗懒得费口舌了。
至少作为蜀国有数的大将,不是一个小人物,陈寿修《三国志》还是当世之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将赵云死期晚写了两年,那样的话,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老冯再次傻眼。
说起来很简单是不是?
往往事情就是这样的,比如郑朗讲仁义,说起来很简单,但不往上面想,就变得很复杂,就连司马光修《资治通鉴》都无视了《三国志》这句记载,强行借用了《后出师表》,生生将赵云死期提前一年多。
郑朗又说道:“虽它是伪作,可这篇文章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其文笔优美凄怆,更使它在文坛上占据一席重要的地位。再比如《庄子》《列子》等篇,伪作更多,好的借用,坏的不要害怕,要勇于甄别出来,将它丢弃。”
“你等一等,又是什么是伪作?”
“《庄子》《列子》,甚至《孔子家语》《阴符经》《六韬》《鬻子》《关尹子》《子华子》《文子》《亢仓子》《鹖冠子》《鬼谷子》《于陵子》《尉缭子》等书籍,多有伪作,有的都可能整本书都是伪作。不过《论语》、《春秋》《孟子》等书籍绝对不会存在问题。”自宋朝开始疑经,最后居然连仅因为司马迁未载《左氏春秋》之故,怀疑《左传》也是伪作,明显是矫枉过正了。
“可有证据?”
“有的有,有的只是一种假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夫子之言,本来就是要后人进一步诠释学习以及扩展的,只要不曲解夫子的思想,无论是孟荀,或者后来的董仲舒、刘歆、杜林、郑兴、马融、郑玄、王肃、二刘、陆德明、孔颖达,我们都可以将他们的思想拿来借鉴,光大儒学,这才是夫子最想看到的。”
冯元终于听明白了,这一回这小子终于露出他的野心,不仅是想做一个才子,还想做一个经学大家,甚至郑玄与孔颖达都不屑做之,要做就做一个孟荀那样的正宗儒家传人!
冯元只好无可奈何,心中不是滋味的离开。但他心中预感到儒学的大事件就要到来了。
这几年优秀的才子辈出,不仅是郑朗与欧阳修二人,从岁数稍大的人,范仲淹、韩琦、大宋等人,再大一点的人,如晏殊、王曾、夏竦等人,稍小一点的,欧阳修、小宋、文彦博、富弼等等,更小一点的,除了郑家子,似乎还有一个陕州司马光,同样很了不得,这些人若将心思分一部分在经学上,再持着郑家子这样的怀疑态度,那后果……
出了客栈门,对刘处说道:“老啦,不管事了,只能看着这些晚生们折腾……”
不想过问,随他们弄吧。
……
于是欧阳修这篇文章,冯元没有有意掩瞒,将它放了出去。这一下更好玩了,几乎所有儒生膛目结舌,大臣啼笑皆非,还有的大臣心中戚戚,千万明年朝廷不让自己担任知贡举的主考官。这个卷子不好出啊,出得不好,就会捅马蜂窝,万一举子答不出来,将试卷一丢,大声抗议道:“此乃伪作,为何作题?”
到时候怎么办?
但就在这时,另一件更好玩的事情发生。
程琳查啊查的,将郑朗这幅图拓摹下来,让衙役分头在京城几百万人海中寻找。还好,有可能是巨盗的原因,作为其女眷,穿戴华贵,这一缩目标变小了些。
但难度还是不小的。
另外又派了寻找了一下,尽管与郑朗皆不相信是契丹人做的,但有些迹象,程琳还是觉得契丹人可疑,稍稍派了几个衙役过问了此事。但就是没有想到,居然真是契丹人做的。
衙役们盯了盯,一对契丹商人住进了驿馆,偶然一次,其商人的妻子出来买东西,让两个衙役看到,很像郑朗所画的那幅图画上的妇人。这一点郑朗也有功劳的,若不是唯妙唯肖的画出来,就不可能立即断定。
沾到契丹人,衙役不敢大意,飞快的回去禀报了程琳。老程一听昏了,又将那个小婢提来盘问,究竟这个妇人是什么样子,不要弄错了。再三的描述,终于断定此妇人就是彼妇人。并且他们莫明其妙住进驿馆,与契丹的使者团呆在一起,本身就不大对劲。
应当好进一步断定的,带着小婢去看一看,这样才能成为证据。然而事关重大,怕小婢张扬,于是没有这样做。
这种心态很象后世的心态,人家强大,自己软弱,被人数次欺负后,只能哼哼,算作抗议,安抚一下国内百姓不满的情绪,自我安慰一下。不过宋朝要好些,至少与西夏一直打得有声有色,吐蕃二流强国,前面与西夏眉来眼去,后面生生从他们手中抢了一大片地盘。至于小越,差点连根兜掉了。
对契丹就是这种态度。没有办法,虽然人口多,有钱,但人家疆域辽阔,将士凶悍,综合实力不是宋朝第一,而是辽国。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虽看似是大案,放在两国关系上,真不算什么。
正好上早朝,诸臣要告退,程琳没有退,等其他诸臣退走,对老太太与小皇帝说出事情的真相。
老太太也有些蒙:“还真是真的?”
程琳也苦笑:“臣听说了那个契丹新君是喜欢字画,可没想到如此。不过这件事是不是他所为,不大好断定,有可能是他所授,有可能仅是下人想讨好他。不过这案子怎么办呢?”
想理清案件真相,只好到驿馆里抓人了。
这一抓后果非同小可的。
老太太想了一下,还是不能抓,这一抓太平日子有可能没有了。刚刚契丹将年号改成重熙,还让自己担心呢。
不管怎么说,确实软了。
契丹刚改年号,边吏又来告急,不好,契丹将大入侵。只有老薛这时候说了一句话,先帝与契丹约和,岁遗甚至厚,必不敢轻背约。君臣才稍安,是稍安,没有全安。
因此,老太太想省事。想了想,说道:“程府尹,这案子就销掉吧。等哀家见到契丹使者时,淡淡说一句。”
不明说,可也要说。偷了三次,也该住手了。否则你们堂堂的一个契丹国家,叼扰了一个小举子都无法安心学习,又何苦呢?就此收手吧。当然,要用委婉的语气与他们交谈,此事就当揭过。但想了想又觉得不妥,对小皇帝说道:“你召那个郑家小郎进一趟内宫,然后让他婉转的通知严家,此事就不要再追究。”
终是服软的事,官府不好公开出面说,因此让郑朗转达一下,此事也就彻底了结。
小皇帝也觉得此事太过荒唐,奶奶的,我都没有得到多少字呢,你们居然全部抄走了。倒底郑家子是你们契丹人,还是我们宋朝人?但又觉得好笑,正好呢,不知道当不当骗郑家子进宫,弄几首新词,这岂不来了理由。这一次没有违抗老太太,立刻答道;“儿臣遵命。”
又将郑朗召进了皇宫。
别的人不知道内情,只认为是两位主喜欢,这份宠,都让他们眼红,然奈何,人家的确有这份才气,并且有这份胆色,让两位主宠。想像有些偏。进了皇宫,赵祯先用委婉的语气,将事情经过说了出来。
自己是宋朝皇帝,好笑之余,觉得也很丢面子。
郑朗听后,十分愕然,这事儿……
然而想了大半天后,说:“非是契丹皇帝所为。”
“为何?”
“陛下,想一想契丹太后。”
这个皇帝更苦逼,辽圣宗的皇后同样无子,据传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后,长相美艳,但没有儿子,丈夫只好幸临他女了。一个宫女,萧耨斤,很奇怪的宫女,她的祖先是辽国第一太后述律平的弟弟阿古只,这样的出身丝毫不亚于辽圣宗的皇后菩萨哥。但到了皇宫后居然只成了一名小小的宫女。更奇怪的是她面色黜黑,看人时目光凶狠,一看就是一个丑主与狠主,就不知道当时辽圣宗如何选择的,这样一个普通的宫女,还是丑女凶女,居然让他临幸了,不但临幸了,还临幸了多次。
萧耨斤生下儿子后,菩萨哥真成了菩萨,没有象刘娥这样做,而是默认了这种关系,并且给了她一定地位。白眼狼来啦!多次陷害菩萨哥,没有成功,于是培养自己的势力。辽圣宗一死,伪遗诏,封自己为太后。接着诬陷菩萨哥与其弟谋反,逼死了菩萨哥。对此,辽国小皇帝十分不满意,母子关系矛盾很紧张。
后面还发生了种种大事,不过眼下仅于此。
反正这个小皇帝日子更难过,所以郑朗有些一说。
不是辽国小皇帝所为,也是他手下人所为了,郑朗想了一下,忽然面露喜色,道:“恭贺陛下。”
小皇帝说得莫明其妙,这个案子不管怎么说,也是宋朝一个小小的羞辱,何来恭贺之言?
第一百四十七章 狼变羊
“陛下,事一说,话就长,能不能赐臣一个座,来杯茶?”
这就是有功名的好处,从臣民改成了臣。当然,好处还有更多。
小皇帝一乐,郑朗越有胆色,态度越从容,他越开心,这才是未来栋梁之材的气度。魏晋那些风流人物,有郑家子的才气么?就是有,有他的法度么?很喜欢,吩咐道:“来人,赐郑解元茶水。”
让郑朗坐下来,郑朗说道:“臣从先澶渊之盟说起,自从太宗高梁河之战大败后,我朝对契丹十分惧怕。但是不是如此呢?臣就拿澶渊之盟之前各战做一些比较。契丹出动了多少军队,二十多万,威虏军有多少军队,一两万,但交战后结果,契丹丢下了几千尸体外,惨痛撤去。”
这事儿小皇帝也知道,赞道:“魏能、张凝壮哉!”
“是啊,两位勇将,臣很仰慕。然后到北平寨,结果呢,让田敏杀得人滚马翻,杀一点将辽国太后与皇帝格杀。接着又到了保州,又让杨六郎手下小校孙密率十名斥候,击毙了数百人,吓退整整一个前锋大军。再到寒光岭,又让高将军击毙了一万多人。”说到这里,郑州朗一声叹息,高梁河之战机不对,刚灭汉朝,将士厌战,又没有准备好,配合不当,撤退时宋朝第一“良将”曹彬贪生怕死,不顾十几万大军,仓惶渡河先逃,三军失去主帅,才导致惨败的。
宋军与契丹战斗力那有那么大的实力悬殊?
没有深讲,继续说道:“这时先帝出现了失误,战场战机瞬息万变,可先帝却授了阵图,十几万大军在哪里摆阵呢。”
又是做举子的好处,可以象其他大臣一样,只要说得有理,尽管往皇帝脸中喷口水,没事!
小皇帝脸一红,确实是一个大失误。
“不过也无事,先帝驾临澶州城下,三军震奋!李继隆与石保吉两员勇将率领着一群几乎从未上过战场的士兵,于澶州城下,再败契丹大军,将契丹主帅萧挞凛杀得败逃十几里跑。陛下,我宋军是不是很弱?”
“不是。”听到这些事,小皇帝脸上终于出现光彩。
“接着又让我弩兵手张紻用床子弩生生将萧挞凛击毙。先帝驾临澶州城后,李继隆将军再帅数千步兵与契丹数千骑军短兵交接。结果呢?当场将对方数千骑兵斩杀一半,剩下的所谓战无不胜的契丹勇士们,不顾契丹太后与皇帝会不会发怒,当了兔子,逃回了大营。不仅如此,我朝大军四面八方围击上来。其实那时候先帝不与契丹议和,契丹多半也有求和的意思了。说不定若寇相公所言,会取得一场更大的大捷,但也不好说,有四种可能。”
“那四种可能?”
当年寇准是不同意议和的,也不知道契丹主帅被击毙的事。和也议了,此事仅是争议,也就算了。既然郑朗提了起来,小皇帝好奇的问了一问。
“当年契丹主帅被毙,数次交战皆不利,契丹二十几万军队,经我军数场激战后,仅剩下十几万军队。继续交战,此十几万军队必亡无疑,包括契丹太后与皇帝,无一能幸免。”反正是憾事了,与宋太宗伐辽一样,那时候天时地利人和反过来皆有利于宋朝,并且契丹深入太深了,想撤都无法撤回去。不过郑朗很客观的做了分析,继续说道:“最好的结果,在澶州城下,将契丹大军全部歼灭,随后契丹群龙无首,我朝乘机拿下幽云十六州,借助我朝的强大的国力,将古长城修筑起来,一劳永逸。其次是契丹会立即扶持一个新帝,将各部安抚下去,那么能不能拿下幽云十六州,是未知之数。但澶州大捷是有了。第三种可能是澶州城下没有围住,让契丹人渡过黄河,他们全是骑兵,一旦逼急了,危害程度远比黄巢还要厉害。契丹元气大伤,我朝元气同样大伤。前三种可能性皆有。后一种可能性很小,那就是契丹渡过黄河,正好京城空虚,连同京城被他们攻破,焚于一旦,我朝元气伤得更厉害,而契丹又及时扶持新帝,那么双方只好比拼恢复的速度。契丹恢复速度若比我朝快,又要雪此仇恨,我朝危矣。”
这个说法很公正的。
小皇帝连连点头。
究竟那一种,仅是假设,只有老天爷才能知道了。
“我朝多少有些惧怕契丹,可契丹人当真对我朝不忌惮?再来说今年发生的事,契丹太后与契丹皇帝的矛盾,陛下应当也听说了。并且契丹这位太后真的很不好,她宠的不是契丹皇帝,而是其皇弟,陛下,这一回你知道了为什么契丹前面派了奉先军节度使萧式与少府监张推保来贺太后正旦,接着又派了上将军萧察与安东节度使夏亨谧来贺的原因吧?无他,此时无论是契丹太后或者太后派大臣,或者皇帝派大臣,皆不想我朝乘机与契丹开战。”
“原来如此,你为什么不早说?”小皇帝差一点跳起来。
这简直是醍醐灌顶啊。可怜满朝臣子,再到边防诸将,都成了什么啦,一个改元就吓成这样子!
过程郑朗不知,他只是根据历史知识,从大局上分析两国的动态以及君臣心理,奇怪的问道:“陛下,怎么啦?”
“别说了,你快快长大吧。”小皇帝直摇头,这么多大臣居然让一个小孩子比下去了,心中感慨万千。
“这个得慢慢长,急也没有用,不急也没有用。”
“是……”冷笑话让小皇帝哭笑不得:“不过,这倒是……”
“别。”郑朗及时阻止,虽然小皇帝不是好战分子,可此时也不能开战,别以为人家母子不和,后来宋朝就在这上面,吃了西夏人的大亏。怕小皇帝真的会冲动,毕竟他现在还很年轻,气盛的毛病总有一些的。说道:“宋朝危机不在契丹,契丹人只要拿了钱,基本不想侵犯我朝了。危机而在西方。”
“西方?”
“这几年我朝最大的失误就是眼睁睁的看着党项人壮大起来。党项人好运气,李元昊好运气。”
“如何说?”小皇帝让郑朗没头没脑一句话说愣住了。
“他们运气好在从我朝夺走了灵州,正好遇到了契丹人入侵,两国皆伤,让他们顺利将灵州侵占下来。又好运气,得到了李元与吴昊这两个叛徒!”郑朗几乎带着咬牙切齿的口吻说的,夏辣与王钦若、吕夷简还有可争议的,但这两个汉奸才是真正的民族败类,没有这两个汉奸的出谋划策,就没有了宋朝最痛的伤。
小皇帝苦想了半天,终于想了出来:“是有这两个汉人在党项为臣。”
“陛下,不可小视了这两个汉人,这些年党项的种种扩张,正是他们出的计策。然而运气不仅于此,正好我朝曹玮将军大败吐蕃李立遵,使亲我朝的唃厮罗上台,成了吐蕃的赞普。党项想要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