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球长-第3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杀人全家,这就是人性啊。

    麦田的手都在颤抖,那点酒也拿不稳,他有心说点什么,但是只看那大汉疲惫的身子,还有推着煎饼果子小车赶下一场的背影,唾骂人家是与民争利的奸商,就有些过分。

    “这帝都,我看不过是外表花团锦簇,内里却是不尊圣教,不学文章,满城都是铜臭气味,道德沦丧,安能长久,我看,我等不如回乡等待时机,要么不如去南京就是。”

    此时的南京,在许多保守文人眼里,几乎有抗战时候的延安那样的举世灯塔的象征,毕竟北方的铜臭气和各种离经叛道瞎子都看得出来,女人抛头露面做买卖都是轻的,要知道,帝都是保障婚姻自由的,理论上,只要逃亡到帝都,一对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是可以受到法律保护的。

    在新时空的后世,还真出现了许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大体都是千金富家小姐,与某位各种职业的帅男相爱,但被封建保守的家长所阻拦,两人因此冲破重重阻碍,历尽千难万险,到达了心目中的天堂,帝都。

    这套故事被翻过来调过去的拍摄,无非是换个元素,职业,富家公子和妓女组合也偶尔有之,占据了苦情戏中的半壁江山,可谓是源远流长。

    还有各种事情,许多真正迂腐老迈的老人物,基本上全都南下或者回乡去了。

    但谁都不傻,此时的江南,稍微有些名望,或者与崇祯血脉接近的王爷们,全都一个个低头不敢说话,比死亡威胁更可怕的是,死了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面。

    “别说了,你我都是没本事的人,入不得人家的法眼,一个不通文墨的力工,就可以赚取如此多的金银,那以后谁还肯饱读诗书,谁还肯教化万民,那我中华……我中华……”

    “对,应该上书,对这种投机取巧,勒索百姓的刁民,收取赋税,不能让他们如此招摇,不然的话,我中华……”

    “原本我天朝,哪怕一个农夫,稍有一些薄产,也会送儿子如私塾读书,求取上进,不然就无可求生,生不如死,但是,如果卖卖煎饼就可以比县令的俸禄都高,那还用谁会苦读诗书啊。”

    “对,问题所在就是如此!”

    文明需要捍卫者,也就是如果这个文明受到了威胁后,反抗的最激烈的人,将自身利益捆绑起来,才是问题。

    科举制度就是“聪明”的将文明与政权捆绑衔接起来,一旦文明受到伤害,那么连带着,那些既得利益的儒生也都完蛋,正如此时此刻,打着废黜八股,重建新式科举的号召下,什么秀才举人也别说了,人家不承认你的学历!

    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学历就是他们的一切,虽然如果有实际利益在,谁也不会当真。

    当然了,长老们釜底抽薪的手段让人敬畏,正如原本跪满地的东林才子一发现满清收税是动真格的,不是几个秀才哭庙就可以阻拦的,立志抗清者数不胜数。

    在向他们加税之前,德国人民永远都是忠诚的。

    希特勒虽然阴险,但这句话说的接近政治之三味。

    帝都这地方,按照某些人的话讲,到处都是钱,只看你捡不捡,此时如同后世2008年时代的四万亿注水拉动内需的情况,如果可以抓住机会,买上十套房子上岸,那就不愁什么了。

    不过,要求这些书生们去搬砖,有些难为他们了,他们的马斯洛需求层次比屁民高的多,正如那个卖煎饼果子的汉子,本身就是从饥饿中走出来,一旦发现每天干活可以得到这么多钱,那当真是管不住自己的拼命干活了。

    幼年在生理上需求差一些的人,尤其是食物和水这样基本保障缺乏的人,长大了以后,反而会更加渴求。

    而读书人们,基本上都是富户出身,走的是追求家族安全上的需求,乃至于精神上的需求,至于人生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追求,那更是只有少部分人才追求的。

    一句话,人家拉不下这个脸。

    帝都是一座冒险家的乐园,没有文化的苦力可以依靠拼命工作,赚取不低于县官的收入,商人们在各处挑选新奇的产品,运回家去赚取巨额利润,甚至南北的贸易路线也已经打通。

    而无数富商跑来撺掇,无数背叛与被背叛上演,多少人都来走动门路,希望在这次改朝换代中,最低限度也要保住家族财富,当然,如果可以赚取一份开国功臣的财富就太好了。

    甚至无数碰运气的洋鬼子,也跑了过来,当然了,他们本身就是自家的卢瑟出身,在帝都也就能混口吃的。

    当然,这里也需要一些所谓的读书人,但长老会需要的旧式读书人,第一个标准是忠诚,盲从服从听从。

    这里面有个悖论,越是饱读诗书,学习成绩好的读书人,越是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深信不疑,乃至于任何与他们所知不同的东西都视为忤逆,反而是那些**丝童生,有自知之明的,还知道变通。

    无论是考不中的黄巢,还是基本上不行的洪秀全,其文化水平,按照当时的标准却是不行,但是考试我不行,造反你不行啊。

    所以,长老们所使用的文化人,除了恩科招收的人,作为事务官进行培训以外,其他的倒是喜欢使用老童生,或者之前放弃科举后,用自己的文字本事做事的人,起码许多精通八股的老先生就在太阳报和帝国日报取得了工作机会,至于许多商人子弟也得到了录用机会,反而是许多将自己的文章诗文送上门,渴望学习那些打脸小白们,用诗词打动大人物的举动确实不少。

    但是,对长老们是无效的,如果他们有写出落花不是无情物,或者人生若只如初见,还会另眼看待,让你过来,问问兄弟你是哪个年代穿越过来的,需要什么样的工作啊,赏你一份差使做。

    至于什么幕僚帝王师,自然是没有的。

    不过,麦田三人,居然发现了新大陆。

    那是一辆马车,速度不快,在夜幕下慢慢走着,后面远远的跟着几个汉子,不敢接近,却又不甘心离开。

    这个情景很奇特,由于是傍晚,所以马车走的并不快,这显然是马车主人的吩咐。

第661章 黄道周() 
    朱慈烺当然得下令车速不敢过快。

    作为前朝太子,他战战兢兢地度过了过去几年的岁月,一晃父皇的忌日又快到了。

    不过,在这个共和历的第二年,他先是与之前有婚约的女子完婚,尔后又得到了允许,在城外一处宅子里居住。

    搬家有些麻烦,弟弟妹妹的东西多,而空间有限,有些忠诚的老太监愿意跟随,那些怪叔叔们……非歧义,你不得不承认长老们的各种行为很怪异。

    不过,带着点获得自由的心情,搬家还是很愉快的,新婚的生活虽然简单,倒也甜蜜。

    宁家虽然太子妃的美梦做不成了,但是此时已经骑虎难下,事实上,能在这个改朝换代的时刻逃脱破家灭门的死亡威胁,已经是天幸了。

    当然了,对于朱慈烺的小日子还是可以的,比起历史上的遭遇,此时兄弟姐妹团聚一家,每日温饱不虞,甚至玩的还很开心,这还有什么索求呢,时间久了,他也发现了,那些文臣的忠心,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荣华富贵方面,在他面前呼喊的,要么是为了已经被取消的各种特权与财富,要么干脆就是他们家人犯罪后想要个特权之类的。

    太子为臣做主之类的屁话不少,但朱慈烺又不是笨蛋。

    崇祯这人的性格有些问题,起码在执政前期,犯下的错误不少,但到了后期,倒是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抓的很紧,几本不同来源的史书,都对朱慈烺的白皙而美,善应对,书法工整记录的不少,而崇祯吸取了前几位皇帝受教育程度差,而鸡毛鸭血的缺点,对这个儿子的教育绝对是耳提面命级别的。

    不过,宫外的世界,确实很……可怕,朱慈烺也偶尔在某些长老的撺掇下,出来看看,人头涌涌,而声音吵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情,不再是那些太监,只有低着头不语,沉默听话。

    慢慢习惯后,平民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他现在算是有两份俸禄的人,一份是故宫博物院的工资,作为真真正正经历过宫廷生活的人,朱慈烺值得这个价钱,而另一部分是十三陵给予的补贴。

    当然了,朱慈烺被允许带走一部分自己的随身物品,这些东西本身也算是文物的一部分,不过仔细思考一下,不让人家带走,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啊。

    当然了,朱慈烺的个人保护工作还是长老们负责起来的,他的人身自由还是有保障的,只要不离开帝都,就可以随意行走。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朱慈烺的身份极度敏感,如果有野心家害了他,最后的账不就算在长老们身上了吗。

    不过,还是有群人,一直在跟随在后。

    朱慈烺的小宅子虽然不是占地广大的十王府,不过本质上还是不差的,马车可以直接开进去,当然了,朱慈烺一直吩咐,不必太快,以他的身份如果撞到人可不是小事。

    当然了,在即将回到家门的时候,门外一直等待着一群人就扑了过来。

    马车不得不停下,因为这些人,朱慈烺还真认识。

    “拜见殿下。”

    一群老头子带头,不少人纷纷跪地,道路自然阻塞住了。

    朱慈烺起码也有几年时间没有见过如此多的人对自己行跪拜礼,“无需多礼,各位老大人难道是在此久候了吗。”

    两年来在帝都,长老们早已用最坚定的心取消的跪礼,普通百姓见官,稍稍鞠躬致意就可以了,朱慈烺也习惯了如此。

    那当头的老头此时跪在地上,微微抬头,说道:“老臣老迈无用,今日方才进京,得见太子,也是死而无憾了。”

    朱慈烺听着这个死字,就不太高兴,两年来他也接见了不少外臣,基本上都说话谨慎的很,一开始是帝都里留存的前明大臣,这些人既然没有殉国,自然是投靠了李自成,之后算是一路小跑进了长老们的控制下,后来,就是其余的各地名流啦什么的。

    后来渐渐的,就是来自南方的各处大臣,藩王派来的人,最后,不少藩王也大着胆子跑了过来,甚至朱慈烺的大婚婚礼几乎成了一场藩王的聚会。

    “哦,前朝的事情已经是往事,不必再多说什么了。”

    “老臣黄道周,前来拜见太子,太子身边就只有这么几个人扈从,实在是被虐待轻视,让人不得不恼火啊。”

    朱慈烺一笑,说道:“帝都几次严打,作奸犯科者基本上都去澳洲了,现在说不上夜不闭户,但路不拾遗是当得的,我就是自己走在街头也无人将我如何。”

    黄道周感觉气血上涌,说道:“那体面呢,您是堂堂太子,江南还有万千子民,这次老臣来帝都,就是为了商讨如何迎回太子,回南京去的!”

    朱慈烺摇摇头,说道:“江南的事情就不要说了,我在帝都很好。”

    黄道周脾气硬,曾经在崇祯面前怒怼跟女真人议和的大臣,此时却是站了起来,拉扯着准备下车的朱慈烺,说道:“难道太子纵情于奢靡,忘记了祖宗的基业了吗。”

    朱慈烺说道:“我在这帝都,乃是为了百姓!”

    黄道周说道:“现在天下无主,江南之地,时不时就有那居心叵测之徒起事作乱,唯有太子到了南京,才能安定人心啊。”

    朱慈烺笑了笑,说道:“我倒是觉得,那乱子与我无关,倒是南方众臣的所为,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黄道周瞪大眼睛,说道:“太子何出此言,两年来大明皇帝宾天,但依然维持着皇统不倒,亿万子民期盼太子,何出此言!”他忽然看了看远处的吴梅村,吼道:“吴伟业,都是你教的太子,如此不顾大义不是!”

    吴梅村被扯到此处,本身就脸色不好。

    被忽悠来了北方,生活上倒也适宜,后来在帝都混日子,现在他也是堂堂正正的官员,甚至已经内定为下一次科举……哦不,是公务员考试的考官之一,当然与朱慈烺的交往依然保持着,不过,他对于帝都的各种新生事物感兴趣的很,事实上,此时是作为广电的属官进行学习,吴梅村着迷乃至于沉迷于电影的世界,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进行电影创作。

    我们的吴梅村同志不止是会写冲冠一怒为红颜,他的剧本和音乐都不错,事实上诗词本身就是与音乐挂钩的东西嘛。

    他作为江南人,被急火火跑来帝都的黄道周抓壮丁来了此处,本就觉得郁闷,说道:“老大人切莫如此说,太子是明白事理的人,不肯南下,也有他的道理。”

    朱慈烺倒也不生气,说道:“几位大人请进来吧,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黄道周看了看给朱慈烺驾车的人,穿着作训服,明显是帝都官方的人。

    不过这人自己收拾车子,自去休息,在朱慈烺家门口虽然也有人,不过却不是站岗放哨,而纯粹是看门人而已。

    进了院子,有人殷勤接待,服饰却宛若旧时宫廷,让黄道周看得眼热,他是个守礼或者说装逼的人,既然朱慈烺不在,自然不敢上门去,在外面等了许久,此时见到这小别墅内来来往往都是大明衣冠,自然心情激动。

    一路南来,越是接近帝都,感觉越是不对劲,原来那个保守风气的帝都真不知道到了哪里了,尤其是在天津下船后,坐着那个可怕的铁路,被人搀扶着一路而行,但黄道周还顶得住,不过,满大街的大姑娘走街串巷做买卖的做事情的,他就受不了了。

    蛮夷。

    这是黄道周对帝都的最新评价。

    他之所以敢于北上,是因为前些天的朱慈烺大婚婚礼上,宾客云集,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大明宗室跑来捧场,事后这些人也都拿到了一笔遣散银子,以示可以做太平百姓,无论如何总比被做掉强,事实上,这钱还是朱慈烺为亲戚们争取的,毕竟长老们一口气将人家的故宫拿下,里面的许多文物,理论上都是属于朱慈烺从父皇那继承的私人物品啊。

    而这些这个王那个王的,居然可以在如同狼穴的地方好生走出来,按照黄道周的说法:“贼子沽名钓誉,收买人心。”

    但是这也是个机会,如果可以的话,黄道周下定决心,北上来帝都,想的自然是将太子接走。

    两年来,江南的局势安稳下来,但是暗流不断,正如他自己所说,没有皇帝,但官僚们继续接上,事实上也稳定了局势,税还是继续收。

    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政权合法性,法统,才是一群成熟的政治家追求的根本。

    正如我们所说,大明朝是一个小农经济为主题,官僚资本膨胀的社会,而官员的主要来源,科举制度,需要的是分级考试,确定核心,而现在,缺乏主心骨的他们,连个科举都难以举行。

    没有科举,你怎么聚拢人心?大家以前同样是一个省份,凭什么我们湖南汉子就要去你们南京考试啊,你们南京多了……好吧,比我们多了个皇宫,是陪都。

    黄道周想说自己的话,不过,朱慈烺却看着门口的一堆东西,说道:“这是什么?”

    那太监走过来,小声说了什么,他恍然大悟,回过头说道:“几位大人,就在客厅少歇,我有家事要去一下。”

    黄道周谦虚行礼,还有其余的老头子,目送朱慈烺回到了楼上。

    这一楼客厅的装饰倒也没有太离经叛道,新婚的痕迹依然存在,黄道周虽然焦急,却也是别无他法,只是左看看右看看,给其他人打气,一起想办法将太子带回南京去。

    好在自然有太监走过来服侍上茶,倒也没有太尴尬,不过十几个老头子,自然坐不满,有些人直接坐在地上,围着那茶几。

    过了许久,朱慈烺才慢慢下来,看了几位老大人依然神情淡定,站起来迎接自己,说道:“劳累几位了,今日如果不是有大事,也不会冷落几位,只是小妹的婚事也快了,我去说说话。”

    黄道周倒也没有太起什么反应,这本身就是太子的私事。

    虽然按照什么老规矩,死了父亲的官员必须丁忧三年,吃不得喝不得,更是玩不得,但是这个规矩肯定不能对着皇帝太子去使,皇帝家族讲究的是血脉继承,事实上,好几位皇帝都是在即位的元年就火急火燎的大婚,既是宣告已经成年的标志,也是赶紧剩下龙种,以保证皇室有了继承人,不必爆发内战,万里血泊只为了争夺一张破椅子的权力。

    还有这公主,人家小姑娘16了,如果守孝三年,变成了19的大龄剩女,你负责啊。

    黄道周马上说道:“只不知道驸马是……”

    他有些生怕听到一个帝女被霸占的故事。

    “还是父皇选定的人,太仆公公子周显,周显的年岁也不小了,今天终于派人送上吉礼,要找时间和我商议一下何时嫁妹,他们好准备一下,我也得准备一下,倒是李大哥说的,会替我出嫁妆。”

    黄道周有些警觉的问道:“李大哥是何人?”

    “是一位长老。”

    黄道周说道:“太子怎么能要贼寇的银钱呢!老朽此来没有带多少盘缠,不过愿意全数都交给太子,太子可不能为一点小恩小惠就中了贼子的毒计啊。”

    朱慈烺虽然有些惊异,不过也没什么,只是说道:“黄大人,不是你想的那样的,至于嫁妆,也算是朋友的赠予,倒也不妨事。”

    “太子难道就为这么一点锦衣玉食,就忘记了,南方还有你的亿兆子民,还有南京宫室吗。”

    朱慈烺摇摇头,说道:“我在帝都待着,正是为了他们好,现在南方那边,可以说几近失控,朝廷都没有了,可是辽饷依然在收取,甚至变本加厉,因为收到的钱,可以全数归贪官污吏所有,而百姓受了冤屈,更多的是求告无门,可以说,过去二年,江南的百姓的日子不是更好,而是更坏了。”

第662章 淡定的朱慈烺() 
    黄道周急了,说道:“江南各地地方官的事情,我也了然,那不是为了防备乱贼南下吗,江南久不经战阵,军武废弛,若无强兵,怎么能抵抗蛮夷呢。”

    朱慈烺顿了顿,说道:“这些天,我开始读一些,那些长老给我读的书,两相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