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在这个时代,却会被解读成爱好文学的美事,好事,这就是人啊。”李向前叹息一声,也是无法,他向来反对对这些书生太好,就是因为,你不可能用一个人就不在意的,已经拥有的东西贿赂人。
正如书剑恩仇录里,一群汉人拥戴已经是皇帝的乾隆皇帝,让他造反,继续当汉人的皇帝,人家只要脑子没有进水,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几乎很容易预想。
同样的,几乎得到一切,对一切予取予夺的儒生们,不会对于任何恩遇感恩戴德,人家早已习惯了得到一切的舒服,那些穿越众们,以为可以依靠什么重商主义啊,赎买啊,提升待遇啊,就让儒生可以坐视工业化的进程,简直可笑。
多的反而是,推进了农业进步,导致地主老爷不容易剥削农民的穿越者,居然没有第一时间被做掉,还真是岂有此理啊。
“这个案子就到此结束吧,孙之獬又不是什么重要人物,起码现在没有表达出来什么隐藏起来的东西,至于量刑,这么大了送去澳大利亚似乎也没什么用啊。”
梁存厚说道:“那就坐牢?”
“偷窃国宝,本身就该杀,要不是……哼哼。”
梁存厚说道:“你也不能这么说,咱们后世是什么情况,国宝被毁损了多少?新时空不管怎么说,永乐大典是保住了,而且各种宝贝也都在,许多原本流失损坏的好东西,比如唐伯虎啊,文徵明啊,都留下了,所以,文物的潜在珍惜度就在下降,所以,反而是我们大惊小怪了,我非常理解,这个孙之獬根本不把偷文物当做罪责的原因,大明朝的人,已经将这种行为当做福利了啊。”
李向前说道:“那就发回原籍,监视居住,同时其子孙三代不得考公务员考试,直接灭掉他就是了,按照我的理解,这在新时空,反而是很大的刑罚了吧。”
的确。
在后世的旧时空里,惩罚一个人不得进行公务员考试,本身就是小事,能被这么罚的人,基本上都是公考作弊,而有实力作弊的人,可不在乎几百万的开销,大不了去做生意啊。
但是,在新时空,这却是威力巨大的杀手锏,所谓的士农工商,意思很简单,就是身份上的高低贵贱,人上人不是瞎说的,而一下子从人上人变成了普通人,那么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他们才没心思在这些书生身上在意什么。
“下面都是什么情况。”
“有些书生很不满嘛,正在串联,要求咱们提高待遇,额,主要是举人们和秀才们,发现咱们基本上停止下发禀生的粮食,甚至也不打算认可举人的身份,事实上,这个身份已经没用了。”
依靠海外掠夺得到的黄金,以及精简机构的好处,长老们的负担成本很低,而对这些举人无所求,不必要求他们如同以往那样,作为一个地方的稳定器,看守地方,因此在构建新社会阶层的进程中,秀才,举人们,基本上都是被长老们所抛弃的。
一句话,我对你无所求,无所欲,你对我全无用处,那么你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看戏啊。
得罪既得利益者是要被挂路灯的,当然现在的帝都稳定的一逼,虽然被怨恨,但也是毫无用处的怨恨啊。
帝都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藏不住秘密。
黄道周毫无身份,再想跟在朱慈烺身后混进宫中已经不可能的,随着出入平安号已经在选址,搬离帝都,同时长老们也挨个离开,紫禁城逐渐开始了朝着故宫博物院转变。
他痒痒然回到了太子的居所外,知道朱慈烺是要等到傍晚才能回来,而心里就好像一个抓挠的小痒痒挠一样,一想到那个忤逆的孙之獬,居然向长老说什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要求把自己的头发剪成那个髡发的样子,简直就是受不了!
虽然今日的事情不成,但朝廷的事儿,历来的有人提出后,反反复复多少次,才会有所成。
也就是说,孙之獬的话,会成为一个引子,总有谄事上位者的人,渴望依靠一些无用的词句,一纸公车上书的无用话语,就可以换取无上的地位。
这种人从古至今就数不胜数,黄道周最大的恐惧就是,万一真的……
(本章完)
第667章 留发不留头()
“不行!”
黄道周咬咬牙,不能再这么等待了,留头不留发,这样的政策,也就是说,人人都如同蛮夷那样,留着短发,那就成什么世界了。
必须杀一儆百,对于这种忤逆言论,最让黄道周恐惧的是,那个面白无须,已经大逆不道的剃掉了满头头发的长老,却是毫无波澜的就这么放过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种政策,对于这些长老,不是“新鲜事”!
在帝都待了许久,黄道周也发现,底层的力工们,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吃饱喝足后,大部分人也不会随意乱跑,扰乱老爷们的眼,但是让他不能不注意到的是,当天到了帝都后,替他搬运行礼的一个力工,就是一个留着短发的人。
当时他轻轻说了一声:“鞑子?”
那汉子却是用纯熟的汉话说道:“俺是本地人。”
当时在蒙古,由于所谓的体制问题,大量的蒙古人来到大明打工,最出名的自然是袁崇焕手下的蒙古人满桂,那可是妥妥的蒙奸,当然了,以当时的情况,火器发达后,纯粹的游牧民族都纷纷扑街,倒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从利益上来说,投靠我大清的科尔沁部族才是最大的蒙奸。
黄道周开始在帝都串联,也是惊人的顺利,出现这种暗流的原因很简单,刚刚过完年。
过年是大家比拼幸福的时候,平时还能装逼打脸,但一到过年,谁家置办了多少年货,换了多少新衣,那都是一目了然的。
谁也不能说长老们对治下的公务员不好,该给的过年费,该发的东西一件不少,甚至那些还在“学习”中的恩科学员,也是按照官员的水平在发放,比起大明给的,要强了十倍。
但是,原本的地方官员送来的冰敬,碳敬没了,而各种侵占的灰色收入也被打击了一通,这就让人不满了。
如果是这样还能忍耐,翻阅古书,总能找到新朝初立的时候,励精图治,朝气蓬勃,严厉打击腐败的行为。
大明朝最开始狠不狠,朱元璋连剥皮的招数都使出来了,可然后呢,你牛,我们惹不起,到了你孙子的时候,我们就消极怠工,不工作不做事,看你哭去吧,故意放任朱棣当了皇帝,这人自然是要投桃报李,花差花差啊。
到了现在,大明朝的官员已经是制度性腐败,习惯性腐败了,连赈灾款,连发动劳工守卫城池的钱都要贪污!
事件的导火索很简单。
恩科考中的人,基本上都被安排了做底层小官,按照原本的逻辑,这些人将是新政权最忠诚的追随者,以及南方扩张的积极拥护者,很简单,只有打下南方,才能容得下他们可以去腐败腐败啊。
他们理解不了的是,在底层锻炼一番,才是未来升迁的根基。
在所有中恩科的人中,吴更田是最穷的。
本身他所拜的塾师就是个二把刀的老秀才,这个秀才还是常年的老童生,考官看他可怜,没几年奔头了,就赏给个秀才的头衔,而没几年,闯贼就闯来,大明朝完蛋,老秀才也一命呜呼了。
跟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跟了一个败犬老师,那么扑街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吴更田三十几岁,能中了秀才,却也不是自己的能力本事,那手文章本事是可以气死座师的,托了的却是来去多次的鞑子入关,屠戮百姓,也将吴更田的竞争对手杀死不少,那次小三关,也就是考秀才的考试,刚好多出一个名额,也就便宜了吴更田了。
不过,吴更田的境况并没有什么改变,大明朝的乱象,对一个又穷又没学问的老秀才兵没有多少帮助,甚至在家庭中,也无法让他挺起腰杆做人。
吴更田的老丈人是个商人,对于这个女婿由原本的希冀也变成了鄙夷,不时的要求他干脆就给自家打下手就是了。
没奈何需要老丈人的资助,吴更田只好硬着头皮来做,好在老丈人的生意不少,其中一项也勉强可以说服自己。
那就是抄书,老丈人治下也有一些禁书生意,这可是利润率最高的好东西啊。
到了新朝开启恩科的时候,吴更田跃跃欲试,想去试试看,不过老丈人本着一个商人的谨小慎微,还是阻拦了这种行为,甚至说出了,你敢去就别回来的话语。
商人也许贪婪,但太贪婪的商人很多时候活不久,反而是胆子小的,也许发不了财,但是长久一些。
吴更田还是去了,路费都是自筹,甚至住不起宽大的房子,好在长老们安排的通铺,不过伙食自理,吴更田是结结实实吃了好多天的干饼子过下来的。
生活是如此薄待,对于一个姓吴的人来说,甚至是起名字都不好起,无论是叫顺利,叫富贵,都是没有的意思啊。
好在,好像转运了。
转运的原因很简单,吴更田发现,考试内容是如此的配合自己,几年屈辱的抄书生涯,反而让他更能适应新式科举,甚至是那申论,也可以毫不费力,侃侃而谈了。
歪打正着也不是瞎说的,申论的性质更接近于那些贴近基层的人的思维,毕竟这个考试的立意更接近于实际操作。
大明朝的科举制度,虽然有带路党,复社这样操控科举的嫌疑人,但面子上还是维持的不错,起码吴更田考试成绩不行,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哪怕是通过了恩科,吴更田的名次也说不上高,大概其也就是中档一下的位置,以百分制也就是刚集合,不过也足以让他被安排了一个不错的位置,分检处。
分检处的工作是繁琐的,而且每天被各种长老盯得很紧,其实就是各种出版物的刊号申请工作,自然成了被书商们追捧的人物,尤其是最近长老们每过一个月就会对外招标一批漫画书的版权。
这些漫画书属于海量的存在,也分几个档次,有各种寓教于乐,幽默诙谐讲述做人道理的……也有纯粹打斗搞笑的七龙珠之类的热血漫,至于三大民工漫因为太过复杂,还难以营销,还是培育市场为主。
当然了,那些很有爱的“特别版”漫画,自然是由一些隐秘渠道发售,这就不足以让吴更田来掌控了。
吴更田算是一个过渡性人物,只要他每日看看那些书商的神情,在七个工作日以内发回结果,至于那些书商自己脑洞大开,联络大把书生开垦漫画这块处女地,那些东西的审核自然就需要慢慢寻找合适的制度了,当然了,吴更田现在还轮不到这样的活计,他主要是审核公考书籍就足够的被拍马屁到每日舒服无边了。
当然了,不如人意的事情也不少,虽然个人生活条件提升了一个等级,起码每日的酒肉还是可以保障的,但是岳父一家可是抖了起来。
口口声声贤婿果然如何如何,满足不了岳父一家,各种好处总是要的,但是如何在这个新设的局子里寻找贪污的方式,也很考验人,这里可是每日都有长老出出入入,要求办理长老想出的书啊。
无论是各行各业都有想要出人头地的,长老们索求的名望,简直就和呼吸一样正常。
吴更田的一位“同僚”,就是因为被同乡蛊惑,认为贪污本身就是长老默许,同朝为官,怎么会真的动手,实在不行了,还可以聚众闹事,长老还能把乡里乡亲几百口都抓起来吗。
结果,吴更田亲眼见到了什么是一位长老偶尔嘀咕的,人民民主专政铁拳的厉害,那个小官家里晃晃悠悠弄来了几百个各种人物,原以为这么多人,如果是以前,大明朝官府自然是无法动作,法不责众啊,只能任由其腐败,而无法下手。
但前后只需要十几分钟,甚至可能不到十分钟,在那个年轻的不像样的后生,一身作训服,敬礼道:“报告首长,我队完成清除逮捕工作,请指示。”
剩下的事情已经没有人注意了,吴更田也是事后才知道,凡是闹事的人,都已经不知道去向,就是不知道是送去澳洲还是更远的地方了。
因此,吴更田现在的情况,既是满意也是不满意的。
不满的是他的家人,他可是京官啊,但是连了多少代的亲戚找上门,连个好吃好喝都招待不了,给安排个好工作也安排不了。
最后,都是指指点点骂着走的,什么忘恩负义,当了大官忘本等话语。
吴更田也希望可以把亲戚们伺候好了,笑着走了,如果可以的话,他也希望将全天下的有钱人都杀死,财富夺取到自己手中,那时候,分给亲戚一点算什么?
可是他只是个小官啊。
帝都居,大不易。
吴更田的日子并不好,主要是定位问题。
古代时候,上位者的幸福生活,都是底层屁民们的血泪堆出来的,比如王子与公主的城堡,到底需要多少农夫的供养,而宝玉黛玉的优越生活背后,却是无数人的不幸福。
如果是一个后世的人进行比较的话,一个不到四十的男人,娶了一个老婆,老家的岳父经常可以送一些新鲜吃食过来帮补,可以在帝都养得起一套一百平米的四居室,虽然要月供不少,但可以吃的很滋润,本身也是体制内未来的新星,这已经是非常爽的了吧。
但是,这个时代讲究的是仆役成群,家宅连片,也就是说,在价值观上,要求有仆人伺候,有丫鬟,有……反正都要有。
这就是价值观的巨大冲突了。
上位者的烦恼从来与下位者的不同,如若可以相通,那必然是圣贤一般。
吴更田以前烦恼于被岳父歧视,现在烦恼于被家里所有人埋怨官太小,怎么当这个官儿还不能为家里争取利益,你看看那个谁家的小谁,当年在县城接了舅舅的官儿做后,后一口气就置办了百八十亩水浇田。
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婆的弟弟来了帝都,非要给吴更田做跟班,要么就是一个管事儿的,得管人,管钱。
吴更田如果有这种能力,就过了。
不过,小舅子还是得应付,于是吴更田就想了办法,介绍小舅子在帝都先住下。
这一下,就坏事了。
一开始,小舅子只是借着他的名头混吃混喝,人家看在还得仰仗吴更田进行申请,也就带着他吃一顿。
但是就跟薅羊毛不能指着一只羊薅一样,时间久了,人家也就不高兴了。
模仿了许多后世的经验,有一条就是,各项申请尤其是企业申请这一块,一旦没有成法,就会成为权力寻租的由头,于是规矩也很简单,那些书商可以得到一份回执,衙门会在七天内进行批复,哪怕不同意,也必然会有一个正当理由,也就彻底断绝了,我要研究研究,其实就是要烟酒的意思啊。
没有合适的理由,不可以拒绝的。
当然了,小舅子坑起姐夫来,那都是一套套的,没完没了的。
其实也简单,新学期开始后,一年后就又要开始进行一次科举,这次科举可不简单。
遵从宋制,但又模仿后世,先在各地进行一次贡生考试,之后再进京进行复试,比起几年前那种架子,这次的要求就高得多,给予留下的时间也多的多。
一句话,前一次恩科是安稳人心,勉强招纳一群人,而下面,就是各个单位真的需要纳新了。
因此,各种表格制作,经济运行原理,乃至于新兴农业,工业运作的初级知识,也都开始朝外释放出来。
可以说,刨开管理型岗位,许多岗位已经与后世的差不多了。
这次算是一次国家公考外加北方几省省考的结合体,一次性释放出来大概三千个岗位,招收人数在五千以上。
这就撩动人心了啊。
当然了,这种岗位不是后世那种几百人去报名那个岗位的报名方式,如果真这么来就乱了,而是按照单位体系来计算的。
(本章完)
第668章 留头不留发()
已经素了几十年的大明朝,多年来就是每三年可以考中那么两三百进士的地步,可以说,群众的饥渴程度旷古烁今。
虽然不能有直接为高官的诱惑,但是官吏一体的制度,说起来还是可以在历史上寻找到蛛丝马迹的。
因此,这次恩科,得到的关注也是实打实的,按照长老们的规划,报名区分为具体岗位,按照所属部门进行报名,当然了,初考的时候统考一样的内容,只有在进行二试的时候才会有所不同。
这样的设计下,不会造成宋明时候,官员的来源一致,监管官员,言官系统,可能就和其他人有着神秘的联系,什么师徒啊,同乡啊,同年啊,姻亲什么的。
税务系统,教育系统,监管系统,经济部门等等,都是如此,省直体系,以及事业单位,虽然称不上什么衙门,倒也是货真价实的在招人了。
这一下,可以说将全天下的人的心思都给提升起来了,比起大逆不道的不考圣贤之说,以及彻底抛弃八股文的套路,长老们给出的岗位可都是实打实的实缺,待遇可是不低,虽然监管严厉,但是谁不明白,有个编制的好处。
当然了,第一次报考,必然造成冷热不均,正如后世的上海海关,某个岗位达到了几千人争夺一个岗位,堪称可怕。
好在长老们给出了一年多时间的复习时间,以及去了解这些工作到底是干什么的,连如何升迁,最高可以到达什么位置都清清楚楚。
而这些,就需要借用各种书籍,刊物和报纸的作用了。
这也是书商们垂涎的所在,要知道,连此时的江南等地,虽然还是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但对于北方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注意的很,相信这些书卖过去后,少不得有人是要跑过去了解一下的了。
这几乎是最好的时代,起码对于书商们来说,以往的各种限制被取消,以前头顶无数的婆婆,现在只剩下帝都这么一个婆婆需要伺候好,而各种设备出现,纸浆成本降低,而许多以前不能做的,现在不能做了,所付出的代价,不过是随时在长老的领导下,引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