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球长-第6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舍不得杀啊。

    统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也彻底解决了唤起了李向前的一大心病。

    这心病很简单,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在利润方面,要尽可能的把人口往海外驱逐,或者说引诱,我们的政体其实脆弱的很啊,完全是依靠科学的力量,以及那些黄金在死撑。” 富品中文

    

第517章 投降的郑芝龙() 
后世的时候,当东印度公司成为了沪市股票的大盘股的时候,郑家后人依然在中华国的航运业有些活动能力,但与那庞然大物一般的东印度公司不能相提并论,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怨念。

    看不清楚未来的局势,是非常正常的。

    到底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代表着人类未来?

    到底是电动车还是汽油车?

    而对于长老会来说,未来的科技发展,乃至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会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改革,都心中有数儿。

    但让他们看不清的,恰恰就是这最难的东西。

    人心。

    人心很容易操弄,人心无法操弄。

    夏允彝的惊慌可以理解,但在未来,长老会手里有甲骨,有兵马俑,有云梦秦简,有清华简,有无数可以以科学的手段科考挖掘的现代化考古发现。

    而夏允彝们,不得不经历一次次的精神洗礼和打击了。

    与郑芝龙投降降表同时到达帝都的,是郑芝龙如何将田川氏以及家产子女弄去日本的小动作的第一手资料,郑芝龙呈交给帝都的降书内容以及部将的名单交到了长老会的手中,梁存厚召开了一次长老碰头会,再一次商定了最后的“福建解决方案”,便马上通报下去,宣布了福建易帜,天下太平的大事情。

    同时按照谈判交接的条件,所有郑军就地接受长老军的整编,包括郑家的水军以及商船船队以及水手们,也都在泉州和漳州等地沿海港口驻泊,等候接受整编。

    而郑芝龙在接到了长老会的所谓承诺之后,得知了他被封为靖海侯这个结果非常满意,其实他还真不了解长老会封爵制度,他还是在维持着长老到底是几品官的疑问,对他封爵,也就是好似历史上我大清诱捕郑芝龙的时候,哪怕很有钱,但郑芝龙的格局摆在这里,一个海盗头子,哪怕再努力,眼界和格局有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没成想长老会居然如此大方,一下便封他了个侯爵,这让他非常满意,也觉得很有面子。

    包括他的那些弟弟以及族亲,也都各有封赏,尽量使得他们企业化,哪怕最后顶不住,起码在这方面,长老会是说话算数的,没有对他们过分的刻薄,给予一点开办各类海运商业公司的机会。

    至于郑军接受整编,他们也没什么话可说的,事实上大部分郑军水军已经进了长老会的俘虏营,很可能会就地遣散,这一点没什么可担心的。

    但是对于郑家水师的整编,郑家却是有一点想法的,毕竟这个时代军船、海盗船和民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包括西方的帆船,也一样是既可以运货也可以进行海上交战之用,虽然被残酷打击,但那也只是主力军,郑家麾下海运大大小小拥有各种船只两千多条,其中超出四百料以上的大福船和二号福船以及海沧船、白艚船、乌艚船、广船、快船五六百条,其余的还有小一些的近海用的四百料一下的小型海船还有一千余条。

    而水师之中的水手也有近过万人,这些人平时可以操舟行商,战时随时都抄家伙上阵就是水兵,这些船只和水手具体该怎么划分,虽然乖乖交出政权和军权,但既然许诺了,也要多争取一下以后安身立命的本钱不是,便成了关键的问题。

    在这件事上,其实双方之前也是有过商议的,当时长老会的提出,可以给郑家2成的东印度公司的股份,郑家以所有四百料以上的海船入股,作为他们今后行商之用,当然了,得了股份就不要在搞什么海盗和军队了,而那些郑家水卒,则按照他们的意愿决定去留,愿意留在郑家手下继续做事的人,可以留下,愿意加入长老会海军的,则可以接受整编。

    郑芝龙事实上依然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一个提升自己社会阶级的机会,把自家的地位从帝都政协变成了福建本地区的政协,这样的骚操作也是极品了。

    毕竟现在郑家投顺有点晚,作为惩罚,原来的长老会提出的条件便不能继续执行了,按照梁存厚的指示,新式海船,给予郑家的订单,把原来的额度上大刀一挥裁去一半,原来二百条,现在只给郑家订购一百条,而人员方面也仅仅允许郑家保留三千人,其余的全部交由帝都方面,遣散或者来进行甄选之后另行安置。

    郑芝龙等人对于长老会提出的新方案颇为不满,但是现如今他们也没有继续反抗的余地,只能听命于安排。

    另外梁存厚招郑芝龙以及郑家上下受封之人赴帝都,让他们接接受一下现代化生活的熏陶,以示恩典。

    对此郑家上下颇为担心,有心想要不去,但是这个时候郑军上下军心已散,无论是多少年的老水手,在见到自家的船,各种多少里,就被人家击沉,都放弃了任何反抗的欲望。

    在长老会的兵锋之下,郑芝龙有心想要不去帝都,直接躲到内陆去,但是唐王的失踪,让他也非常害怕,哪怕是内陆,难道就绝对安全了?但是这个时候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来拒绝,否则的话摆明了就是对抗帝都,不尊新朝,那么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郑家上下无法预料。

    于是无奈之下,郑芝龙只得服从命令,表示会尽快赴帝都接受任命,但是在他们家族内部商议之后,郑芝龙还是学会了中国历史上无数老油条的绝技,装病吗,以之前的战事受惊为理由,留在泉州坐镇,以防郑家上下赴帝都一旦有所变故,他们总算是留下一个后手,做点布置。

    田川七左卫门和日本这个点,长老会自然知之甚祥,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对于日本的渗透,甚至比其他地方来的更快。

    就在郑芝龙受命前往帝都的时候,各方对郑军的接管也随即展开,一批批郑军奉命放下了武器,被暂时圈管起来,然后分批进行分流遣散,其实这些人的生活水平也就那样,混个温饱,收入的大头,还是变成了郑家的几百万金银了。为此长老会拨发出了两百万元作为遣散费用,并且在台湾和其他地方安排土地给他们,令其回乡耕作。

    对于郑家水师方面,长老会采取人船分离的办法,暂时令郑家水师兵将全部登岸,离开他们的船只,这些海船,长老会当然毫无兴趣,但是改造成运输船还是可以的,一些不堪作为战船使用的船只,一部分直接拆除,其余可用的船只则卖给浙江、福建、南直隶沿海商贾,作为今后通海行商之用。

    郑家看准这个机会,又通过出钱赎买的办法,从中买回了一批原属于他们的船只,当然了,武器是不能有的了,也不需要,郑家依然在中日贸易航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随着长老会在技术上的指点,日本也可以找到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不过长老会也履行了当初的条件,对于原属于郑家的财产给予了保护,没有让人侵犯郑家的财产和家族成员,这一点让郑家多少放心了许多。

    其实长老会内部在郑芝龙宣布投降之后,对于如何处置郑芝龙其实是有很大的争论的,许多人提出来即便是郑芝龙投降,但是此人也不足为信,即便是不杀,起码也要将其编管在某座城市里进行监视,一旦发现郑家再有反心,便立杀无赦。

    当然了,大多数人认为,朝廷要讲信义,不能对郑芝龙太过分,采取怀柔手段,逐步的分化郑家集团,使之今后逐步安分下来。

    所谓大国,就是说杀人全家,那就就必须把全家包括小猫小狗杀个干干净净,不然谁也瞧不起你。

    对这样的争论,梁存厚听罢之后一笑置之,在他看来,郑家上下此次投降,虽然有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但本质上只是在思维和制度上,他们不契合长老会推行的社会改造计划,现在郑家上下也都基本上看到了长老会的厉害,继续与我们为敌,他们今后将会在大陆上再无立锥之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用什么阴谋的手段来逼迫郑家就范,难道真的举家跑路日本?

    而且原来的郑军之中,并非是人人都是郑家的铁杆拥趸者,所谓十八芝,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临时性的商会公司,长老会和郑家之间,他们是可以分辨出孰强孰弱的,其中绝大部分人是受到裹挟逼迫,抑或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在郑军之中做事,现如今郑家请降,整个军心便彻底散了,郑家即便是还拥有一批死忠,但是数量却也有限,已经不足以成为问题了。

    而且目前收集到的情报分析,郑家虽然生意做的非常大,而且家财也富可敌国,(敌大明朝的国)但是郑家主要的基业,却基本上还在泉州、漳州等地的陆上,海上也仅仅是以厦门岛和金门岛以及澎湖为他们的基地。

    长老会的海军在经过了五年的积累后,实力迅速壮大,这一次郑家投顺后,虽然郑家可以合法的留用百条海船,但是其余的郑家水师战船却绝大多数交出来处理,此消彼长之下,郑家的海上力量一下便蒸发了七八成之多,郑家即便是想要再在海上无法无天,把持海上贸易通道,那么在长老会面前,很快便可以让他们郑家灰飞烟灭。

    而且,郑家真正的实力,依靠着福建本地穷困的老百姓走投无路只能到海上做炮灰混饭吃的来源,已经不复存在,在福建开始宣传移民政策后,福建海外移民的传统开启。

    长老会的移民政策很简单,哪怕是中国本土移民,也要彼此夹杂掺和,不能形成一家独大。

    所以郑家经此一次折腾之后,便已经无法再对中国局势有什么影响力了,乖乖做个富商也不错,而且梁存厚对于郑家这个大海商,也没有想过要将他们就此彻底赶尽杀绝,中国眼下需要这样的海上贸易的先锋,只要保证他们郑家的利益,那么郑家没理由继续作乱下去,没人想做一个小人,来干这种令人齿冷的事情。

    比起历史上被诱捕以后,关在笼子里运到帝都,之后被干脆利落的咔嚓掉的经验,郑芝龙在磨蹭了一个多月后,一行人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被招入到了帝都。

    梁存厚在旧城区的接待厅里,也终于第一次见到了这个纵横大海十几年的海上枭雄,让他惊讶的是郑芝龙的年轻,这个中国历史上名动天下的海上枭雄,这个时候居然只有四十多岁,虽然身材不高,但是却长得是相当的英俊,甚至保养的也相当好。

    郑芝龙一进入大殿,便立即带着几个弟弟和族亲跪下,还想口呼万岁,自陈投顺来迟,请梁存厚恕罪。

    拒绝了这个毫无意识的马屁,哈哈一笑道:“来了就好,终归却并未酿成大错,自不会再怪罪于你等!现如今你等能毅然迷途知返,实乃福建百姓之幸,我中华之幸!来,坐吧。”

    郑芝龙也没有想到梁存厚这个帝都的“新皇”会如此年轻,其实梁存厚可比郑芝龙大多了,奈何保养得当,看起来也就三四十岁而已,甚至于比他还要年轻一些,举手投足之间,无形之中散发着一种成熟,似乎对一切都淡定的很。

    虽然梁存厚话中略微带出了一丝对他现在才来投顺有点不满的味道,但是总体上看得出,梁存厚却还是对他能归顺这件事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了,绘里香和郑森的作用也是不小,而现在,让他坐下后,选嘘寒问暖,问他到了北方,气候和饮食还满意吗,有没有什么需要尽管说,这就说明梁存厚并没有太多要置他们于死地的念头,这才多少让郑芝龙安心了一些。

    接下来就谈到了郑芝龙的“工作”安排,其实这人虽然在历史上死的有些可笑,但在航运上,以及在日本的人脉上还是可以借用一下的。

    本章完

第518章 长老们的底气() 
长老会最大的底气,绝非先进的科技,那是底牌。

    也更不是什么提前知道的诗词歌赋,历史走向,那只是道具而已,历史走向会改写,诗词歌赋其实不值钱。

    他们最大的底气在于,不求人。

    长老会对于这个世界的既得利益者,无所求。

    他们不需要这些既得利益者的金钱,因为长老们名下就有世界上最大的金矿。

    他们不需要这些既得利益者的歌功颂德,因为他们就是新时空最强大的鼓动者。

    他们不需要这些既得利益者奉献上家族中的美人儿,因为他们就是寻找调教美人儿的专家。

    他们不需要妥协和让步,只需要等待时机,平推过去就是了。

    但长老们对于民间有所求。

    普通百姓家庭出身的孩子,组成了长老会军队的核心部门。

    这些壮男壮女组成了核心的劳动部门,更别说,这些男男女女拥有的聪明才智,迟早会成为长老会征服世界的臂膀。

    当然了,长老会的另一个刚需,对于物质与精神文明文化产品的保护,还是非常重视的。

    这就是一个延续多年的计划,就好像制度建立起来后,一般劳动力只有普通颜色的牌子,而有点手艺的人,也就是收编后可以作为手艺人开始为长老会创造财富的人,而越珍惜,越是长老会不会的东西,等级越高,比如后世失传的剪纸技术,长老会的人不懂,因此直接牛气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当铺做事的伙计,发给绿色的牌子!送移民点待分配。珠宝店的经年老师傅,擅长雕工,发给蓝色精良级待遇牌,全家送天津卫手工艺人才中心。买卖调教瘦马的王干娘,发给橙色待遇牌,要保证营养与待遇,下一班运输船到位,安排单独舱室,运往帝都听用了。

    不过对于这件事,只要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之后,长老会甚至不再像以前那样着急了,不需要亲自动手,在世人看到了长老们喜欢这些杂学之后,自然而然的便会有人开始拍马屁,并且逐渐的形成了社会共识,再加上他们通过努力,已经在帝都架构起来一个比较接近于现代的教育体系,长久下去之后,中华国便能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属于中国人的工业体系,使得中国人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了,这种保护工作也不是无脑的保护,那些封建糟粕之类的玩意儿长老们是看不上的,但是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长老会也还需要利用现有人才,去摸索未来出现的东西,比如相声。

    虽然前期有不少能工巧匠和手艺人都拿了帝都的补贴开始美滋滋的过日子,各地戏班子搞出来的新剧目也很有看点,而且下一步长老会还会逐步的搞出相声、小品、歌剧、魔术之类的形式,但是单有这些东西还远远不够。

    中国传统戏剧重神韵而不重身段,如果真的按照目前的情况下走下去,欧洲贵族再也不可能奢侈的开始那些宫廷艺术的话,起码芭蕾舞是不会再有了,欧洲贵妇包养有才华的男人,从而硬生生养活起来一个戏剧体系,可以说,才有了包括电影在内的思想体系。

    别的不说,长老们虽然也有芭蕾舞各大舞团的精彩视频,但本身对此理解不足,他们可以说光看大长腿了,对此只能慢慢摸索。

    艺术方面,慢慢摸索总会摸索出来,而各种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基本上稳定了北方之后,利用抽出来的富余资源,除了忙于筹建帝都大学、帝都博物馆、帝都图书馆外,忙中偷闲还养了一个艺术团之外,搜集整理民间许多行业的技术,编制成一套详实全面的各种工艺和手艺的大百科全书,书名就暂时定为《中国文化与手工艺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几千年来,各朝各代无数代各种行业的工匠,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出了很多工艺和产品,但是中国工匠们的习惯却很不好,工匠们吝惜自家的手艺,往往是摸索出一些高超的工艺手段之后,却敝帚自珍不肯外泄,还创造出什么传男不传女之类的旧习,尽可能的将所创制出的手艺封固于工匠世家之中,可是这样的做法,却导致了许多优秀的工艺无法有效的传承下去,一旦一个工匠家族出现重大的变故,许多非常好的工艺手段便就此泯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当然了,我们亲爱的君王也喜欢用完了就杀人,也是问题之一。

    这对于古代中国的发展也产生出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甚至于许多原来中国人创造出的手艺,艺术,历史上传到了外国,但是在创制他们的中国,却逐步的消失了。

    很直接的一个例子,比如说在刀剑工艺上,中国唐代之前便创造出了闻名遐迩的横刀、陌刀,这些铸造刀剑的工艺,在历经几百年的朝代更迭到了这个时代之后,便已经逐渐的没落,到了这个时代,在刀剑的铸造工艺上,甚至于已经落后于东瀛小国日本。

    而唐代刀剑的铸造工艺却传到了日本,日本工匠通过不断的学习吸收和发展之后,在横刀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性能优越的日本刀,现如今日本的刀剑质量已经超出了中国工匠所铸刀剑的质量,使得现如今刀剑成了日本人出口中国的一种重要商品,也使得大明朝不得掉过来头仿制日本刀的式样和工艺来满足军队装备的需要。

    当然了,大明朝时代的军事装备发展,日本刀只是一个陪衬。

    所以说梁存厚对这样的事情颇为痛心疾首,旧时空的时候,一切早已毁灭,没机会没力量也就罢了,现如今他在帝都,掌握如此多的资源,有权力,也有这样的实力,自然不愿意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了。

    于是他牵头之下,许多长老集思广益,到全国各地宣传、寻访各种产业的高明工匠,对其加以保护之外,还通过政令的手段,将这些工匠世家传承下来的工艺手法搜集整理起来,分门别类的归纳成书,将这些难得的手艺保存下来,并且今后传承下去。

    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虽然非常难得,但是只要是看过的人,都可以明白其中虽然记载了很多行业的技术,但是这本书却还远称不上详实,许多工艺手段不过只是笼统的对一些工艺进行了记载,也更无法体现出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