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裕冷笑道:“可你们仍然是给秦国灭了,这跟你说的不符合。”
慕容南摇了摇头:“那是后话了。后来我们大燕内部出了乱子,主公被逼投奔敌国,长城倾倒,这才会给秦国占了便宜,不然若是我们大燕内部君臣一心,又岂会给苻坚王猛这两个奸贼灭国呢?”
刘裕点了点头:“好了,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是说,如果有多家势力实力相当,难分高下,或者说没有哪一家能有把握一统天下之时,就只能退而分享权力,立一个共主,以避免世家间的公开争斗,是吗?”
第三百六十二章 冉魏败亡根源探()
慕容南点了点头:“是的,你们汉人跟我们草原不一样,我们没有你们这种大一统的概念,各个部落是独立的,即使出了大单于,大可汗,也不可能插手部落内部的事情,最多是金箭调兵。但你们汉人喜欢搞天子这套,所以即使是个傀儡,也要有个名义共主的,不然的话,那个皇位,人人都会有想法,就会征战不休,天下大乱了。”
刘裕想到刚才桓玄说的话,叹了口气:“所以象谢相公这样,奉立天子,又作主为他选了皇后,这样等于虚君实权了,自己可以在幕后行天子之事,这就是桓家不服气的原因吧。”
慕容南微微一笑:“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桓家独占荆州,形同自立,不尊朝廷号令,谢相公也管不到他们啊。桓家的不服气,是没有道理的,无非是自已有野心,要为此找一个借口罢了。我虽然是鲜卑人,但来中原几年的时间,也知道不少事情,在我看来,谢相公是把国家置于家族之上的,而桓家,则是正好相反。”
刘裕点了点头,笑道:“我读书少,见识不如你慕容兄,让你见笑了。不过,桓温当年没有杀谢相公和王尚书,还是把权力还给了朝廷,还给了高门世家,这又是何原因呢?”
慕容南摇了摇头:“不,他可不是因为好心,而是判断了自己的力量后,觉得不足以强行称帝,所以才会退回荆州,交出权力。”
刘裕摆了摆手:“不是吧,当年的桓温,可是兵力控制了京城建康,连京口也是在他的弟弟桓冲手中,而王坦之和谢安当时手上无一兵一卒,我是看不出有什么能反抗的能力。”
慕容南收起了笑容,正色道:“刘裕啊,你毕竟没有治过国,不知这种平天下之事。不过这也难怪,你是军人,不是文臣。在战场上要打赢战斗容易,但打赢之后呢?那些地方,你如何控制?”
刘裕的心中一动,这个问题他基本上没有考虑过,就是上次君川之战,打完之后也就收兵回营了,那些占领的地区如何管理,还真不知道,他看着慕容南,说道:“那以你们慕容氏当年入主中原的经验来说,如何控制呢?”
慕容南看着刘裕,平静地说道:“刘裕,你可知道,为什么冉闵当年起兵夺位,建立了帝国,强盛之时,兵力有三十多万,即使是石赵帝国全盛之时,也不过如此,可为什么就给我们慕容家一击而灭了呢?”
刘裕笑道:“你是想说你们慕容家的甲骑俱装,天下无敌,连号称再世项羽的冉闵,也无法抵挡吗?”
慕容南摇了摇头:“不,冉闵的铁甲步兵,在我看来并不在你们北府兵之下,而且他征战多年,深通兵法,部下又多精兵锐卒,即使是我们的甲骑俱装,正面冲击也没占什么便宜!”
刘裕轻轻地“哦”了一声,让这个倔强而骄傲的鲜卑人承认没打过敌军,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但这也证明了冉闵的步兵战斗力之强悍,他看着慕容南,继续说道:“那是因为你们偷袭了冉闵,以十万铁骑打他一万人,占了绝对的优势,是吗?”
慕容南叹了口气:“廉台之战之前,我们也是跟他这样十打一,但十战十败,数量并不是决定性的优势,你自己这回打君川之战,都是兵力绝对劣势,不也是以少胜多吗?”
刘裕点了点头:“那你们是断了冉闵的粮道,让他缺粮而败?”
慕容南摇了摇头,说道:“不,冉闵其实从邺城出来时,已经断粮很多天了,城中早就开始杀食石赵时的宫女,那场面,是惨不忍睹,刘裕,你知道冉闵带一万精兵出城,是干什么的呢?”
刘裕叹了口气,一想到那段惨烈黑暗的历史,他的心就一阵阵地刺痛:“我听田洛将军说过,他是因为城中缺粮,带兵出来想要去抢那些四处的坞堡存粮,以解粮荒。”
慕容南点了点头,正色道:“是的,就是这样,永嘉之乱后,晋朝的各地政权崩溃,北方很多民众结坞自保,在山中屯田,外修寨墙,相当于山寨一样,只不过他们能在山寨里屯田,这种坞堡多则几万户,少则几百户,星罗棋布,可以说,他们才是真正控制北方的人。”
刘裕点了点头:“我们大晋在南方也是这样,不过不是坞堡主们控制乡间农村,而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在乡间搞各个庄园,靠了他们的佃户和隐户来耕作。”
慕容南笑道:“所以,谁控制了坞堡,谁就控制了北方,谁控制了庄园,谁就控制了南方。石赵期间,不愿意南下的北方坞堡主们,多半是在名义上效忠石赵帝国,给他们提供一些贡赋和丁壮,但不会让石赵的羯胡人直接来堡中管理。而石赵帝国军队数量不足,难以控制各地的坞堡,所以就维持这种名义上的关系,他们只能控制到州县府城,却管不到乡间坞堡,可以说,这是石赵的羯胡和中下层的汉人小地主们的一种妥协。”
刘裕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冉闵登基建国,却因为无治国之才,控制不了这些坞堡主,所以才会失败?”
慕容南点了点头:“是的,你看到的是最后冉闵廉台战败,兵败身死,可你不知道的,是这些坞堡主们积极给我军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无论是军粮,民夫还是情报。他们都是当地人,对本地的情况极为熟悉,冉闵虽是汉人,但几乎是在敌境作战,而我们大燕虽然是异族,却得到了本地人的支持,所以才能最后选择了最合适的地形,在冉闵最疲惫的时候跟他决战,一战定天下!”
刘裕长叹一声,他很想说这些坞堡主是无耻的汉奸,卖国贼,但是理智告诉他,冉闵对待自己的本族同胞,甚至不如残忍的羯胡人,这才把本应属于自己的民众推向了敌人一边,最后的败亡,又岂非自做自受呢?
第三百六十三章 得人心者得天下()
慕容南看着刘裕,轻轻地叹了口气:“虽说自古以来,弱肉强食,普通人只会屈服于强大的武力,但是如果这个强大的武力不能保证民众的基本生存,那也是无法维持的,冉闵本身不过是一个有野心的屠夫,并无治国之才,谁支持他当皇帝他就用谁,谁妨碍他当皇帝他就杀谁,这点上,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没有区别。”
刘裕叹了口气,正色道:“是啊,他下达了杀胡人可封官的那个命令之后,靠着汉人帮他屠杀了几十万的羯胡人,成功地登基为帝,但在登基之后又给自己的儿子封了个大单于,让他去统领投降的胡人兵将,只是因为这些胡人有战斗力,能帮上他。对于大晋,他一开始兵力雄厚时那是不屑一顾,到后面快要灭亡时却是乞求援助,我以前读书少的时候以为他是我们汉人英雄,民族救星,但后来读多了史书才知道,此人之恶,胜过羯赵,灭亡是必然的事。”
慕容南笑道:“就是这么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何冉闵作为汉人,反而给本族的同胞抛弃?就是因为他不能让人活下去,不能组织民众生产,民以食为天,没吃没喝就会饿死,谁能这时候给他口饭吃,他们就会拥护谁。”
“我们慕容家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南下的时候不仅是带了大军,更带了在辽东储备多年的粮草,牛羊,可以说近乎是举族南下,来的时候就没考虑再回去了。你说,这样千年不遇的机会给我们抓住了,而北方的人民当时视我们为救星,我们消灭了冉闵之后,还可能继续以晋朝臣子的身份向东晋屈服吗?”
刘裕咬了咬牙:“冉闵无道,但不代表我们大晋也会这样,当时我们大晋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先后由殷浩和桓温两次北伐,就是为了救北方百姓于水火。怎么能说我们不做事呢?”
慕容南哈哈一笑:“得了,刘裕,我可不是我的那些连汉语都说不好的手下,你们的这些历史,我可是知道得清清楚楚,能阻止你们东晋北伐的,可不是我们北方胡骑,而是你们自己人!”
刘裕叹了口气,痛苦地闭上了眼睛,耳边却传来慕容南那冰冷的声音:“殷浩北伐是因为要抢在桓温之前北伐,以免他的这个少年好友靠北伐建功,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势力和名望,最后行篡逆之事。因为事发仓促,多年来建康一带的朝廷没有强大的进攻兵力,所以殷浩无兵可用,只能用羌人姚襄的异族兵马打先锋,但又因为他和他手下的傲慢,逼反了姚襄,导致最好的机会错过。”
“等到殷浩下台之时,桓温独掌大权,再次北伐,但这时候我们大燕已经稳定了北方,北方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感激我们的活命之恩,真心效顺,所以桓温打到黄河之后,就再也无力前进。”
“再加上你们东晋内部争权夺利,建康城中的高门世家又暗自掣肘桓温,虽然我不知道他们具体做了些什么,但听吴王说,当年跟他对垒的桓温,正面相持并不吃亏,最后是因为粮尽才被迫撤退,给了他千里追击的机会。事后桓温把这个责任推到了前任寿春守将,豫州刺史袁真的身上,一怒将之消灭,但袁真绝没有这个胆子和动机做这种事,能让桓温兵粮出问题的,只有你们的高门世家了。”
刘裕双眼圆睁,厉声道:“够了,这不过是你的猜测,毫无实据,就算我们大晋是这样,你们燕国慕容氏又好到哪里了?把国之栋梁,长城一样的慕容垂给逼到敌国,最后给灭国,我看你们在这种内耗上比我们更厉害吧。”
慕容南紧紧地咬着嘴唇,刚才嘲讽刘裕时那脸上的得意之色,已经丝毫不剩,他叹了口气,说道:“咱们也不用五十步笑百步了,我想说的,只是告诉你,北方人心所向,当冉闵不能让北方人活下来时,他们自然会反他,十几年后我们大燕内乱,也让民众生存不易时,他们就会倒向秦国。所以说,要想平定天下,光靠打仗胜利还不行,重要的是战后是不是能稳定地保证民生,这,就是你们汉人所说的平天下!”
刘裕点了点头:“你这话说的没错,打天下易,平天下难。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一生几乎不败,只输了最后的垓下一战,就是因为他残暴不仁,专行杀戮,民众恨之入骨,都心向汉王刘邦,所以刘邦屡战屡败但能迅速地恢复实力,最后胜利。我现在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当年桓温虽然看起来军力强大,甚至可以轻松地杀掉王坦之和谢家,但他毕竟势力只限在荆州一地,在三吴地区和两淮,还有岭南与蜀地毫无根基,如果他要篡位登基,这些地方必然会造反。”
慕容南微微一笑:“你是聪明人,这个道理不用我说,一点就透。要想控制这么大的地盘,这么多的人口,他起码还得有几十万的军队才行,就算有这么多的军队,那他的军粮消耗又是巨大的数字,东晋百年以来,虽然历来是最强大的世家主政,然后轮流交替执政,但毕竟有皇帝这个共主在,一旦你扔掉了皇帝这个共主,那所有的世家都会联合反对桓温,他们看起来手里没有军队,但是吴地和两淮尽是他们这些世家门阀的庄园与田地,随时可以把佃户庄客组织起来打仗。”
“谢安和王坦之就算给诛杀,但王谢这些家族有几十上百的分家遍布大江南北,甚至他们还可以引北方的胡人军队南下。桓温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一旦胡人介入,那很可能是大家一起抱团完蛋,谁都是失败者。”
刘裕长舒了一口气:“原来当年桓温没有强行登基的真相在这里。受教了。慕容南,我想问你一句,如果你是我,你会支持桓家,还是投入谢家这种高门?”
第三百六十四章 英雄豪杰终自立()
慕容南笑着摇了摇头,顺便晃动着他的手指:“刘裕啊,你终于还是忍不住说出来了,我就知道,桓玄不会放弃这样跟你单独相处的机会的,他还是直接当面招募你了啊。只可惜他大概不知道,自己来晚一步了。”
刘裕正色道:“不说桓玄,只说我刚才问你的问题,如果你在我这个立场之上,你是会跟着谢家,还是会跟着桓玄?”
慕容南一动不动地盯着刘裕:“刘裕,你的信念难道动摇了吗?你已经和王妙音是这样的关系了,还有转换门庭的余地?”
刘裕摇了摇头,正色道:“妙音是妙音,谢家是谢家,这是两回事,我只问你,如果去除妙音这个因素,去除玄帅对我的恩情,只让你在桓家和谢家这两家中间选,你选谁?”
慕容南叹了口气:“刘裕,你是英雄,甚至可能会是称霸天下的王者,问这样的问题,不觉得太愚蠢了吗?如果是英雄,不会庇护在任何人的羽翼之下,也不可能向任何人称臣,最多只是一时借用别人的势,等到自己有能力自立的时候,是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掌握的!”
刘裕的眼中冷芒一闪:“就象你们慕容家这样,弱小时打着晋臣的旗号,招纳北方的流人,士族为已所用,等强大的时候就自立登基?”
慕容南点了点头:“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哪个不是这样?刘裕,谢家和桓家都是想着自己家族的利益,你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工具,或者说是棋子,当你不危及他们的根本利益时,他们会给你想要的,保护你,让你发展,但一旦你的力量超过了他们的控制范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把你除掉!”
刘裕咽了一泡口水:“也许桓家会这样,但我不相信谢相公,玄帅也会如此!”
慕容南的眼中闪过一丝冷意:“谢家能从一个次等世家一跃而成顶尖豪门,靠的绝不是心慈手软,刘裕,有些话我不想跟你说,但你应该自己心里有数。当年王坦之和谢安是何等关系?自幼同学,长大同僚,儿女姻亲,又在反对桓温篡位的过程中生死与共,可谓是刎颈之交,过命兄弟,那关系,只会比你跟刘敬宣他们的更铁,更牢固!”
“可后来呢?到了王坦之死后,谢家一家独大之时,谢安对于王家的子弟,还不是极力地排挤?虽然说王国宝这个家伙不是东西,但象王忱这样的才学之人,也不得重用,总说王谢齐名,但现在却是谢家独大,这才会让王国宝转而倒向了皇帝,你说谢家对于同为高门世家的王家都是如此地翻脸绝情,更不用说对于你这个上门女婿了。”
刘裕很想开口反驳些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的眼中光芒闪闪,手也在微微地发抖,谢安那些和蔼可亲的脸,在他面前突然浮上了一丝阴云。
慕容南勾了勾嘴角,继续说道:“再说桓家,当年荆州可是落在庾家的手里,庾亮,庾翼,庾冰这三兄弟都有大才,于国亦有大功,在王敦之乱给平定,陶侃又死去之后,荆州一直控制在庾家手中,一时间,庾家女儿贵为皇后,家族内占相位,外据强藩,可谓风头一时无二,即使是王家谢家加起来,都远远不及。”
“可是庾家却是念着旧情,也为了制衡当时的太原王氏与琅玡王氏的需要,而提拔了桓温,可以说,对他有知遇之恩,桓温在庾家的荆州慢慢发展壮大,最后因为庾氏三杰先后故去,而掌握了荆州大权。按说他应该对老上级,老恩公知恩图报,但是桓温为了能永掌荆州,对昔日的恩人庾家是痛下狠手,一两年内就把庾家在荆州的子侄全部找借口或贬或杀,彻底驱逐出了荆州,从而把这上游强藩据为已有。刘裕,有桓温这个例子在先,谢家会不防你吗?”
刘裕叹了口气:“我不是桓温,没他这样的野心。”
慕容南摇了摇头:“人是会变的,就象我们的祖先,当年在塞外放羊的时候,哪会想到有一天能君临天下,入主中原呢?而你,一旦接触了越来越高,越来越大的权力之后,你就会渐渐地从他们这些世家大族手中的工具,变成威胁到他们地位的敌人。到那个时候,也许就是你必须要作出选择的时候了!”
刘裕叹了口气,摇头道:“我希望这个选择永远也不要做,我这个人有恩报恩,如果真的要跟恩公起冲突,我宁可退隐林泉,做个庶民。”
慕容南笑道:“那么,你就不想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了吗?这点庶民可做不到。”
刘裕咬了咬牙:“所以现在我还得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慕容南,我不说以后的事,我只说现在,你觉得现在的话,桓家还是谢家能帮我多一些?”
慕容南微微一愣,摇头道:“你这是说什么疯话呢,你现在就是谢家的一员,北府军的将校,哪可能再有投奔桓家?如果你真的这样做,只怕任何人都会视你为叛徒,就是桓家,也不会接收的。”
刘裕摇了摇头:“现在当然不用考虑这个问题,我是说以后。或者说我讲得明白一点,我说的是北伐。”
慕容南喃喃地说道:“北伐?你这是什么意思?不是说好了,如果打败秦国,北方是由我们慕容家和姚家起兵吗?”
刘裕正色道:“你们是在陇右和幽云起兵,那中原,河北,关中,齐鲁,并州这些大晋故地,还是要出兵收复的。你说,如果我们这次胜了,谢相公和玄帅会继续大军北伐吗?或者说荆州的桓家,会不会北伐?”
慕容南看着刘裕,正色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刚才桓玄是不是跟你说,谢家只想保家族地位,不会大举北伐,而桓家为了篡权夺位,必须要北伐建立不世功勋,所以你心动了,想在打完这仗后,有机会投入桓家军,北伐建功?”
第三百六十五章 桓氏北伐真目的()
刘裕摇了摇头:“不,你说错了,我的意思是,如果谢家有意北伐,我当然还是为谢家效力,但如果谢家真的如桓玄所说的那样,只图自保,不思进取,那我也不可能让恢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