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化茧-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世家也看明白了现在这世道,他们可是真的在跟天争命,争的就是一个不受皇权束缚高人一等的命,但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争了这个命对他人有什么影响,因为他们已经无暇考虑这些了,只能牢牢地向上看着,不争的话那他们算什么?怎么对的起先人?这是他们的心声。

    当他们看到曹家能够将皇帝玩弄于股掌,还能这么玩后,他们也兴奋地眼冒绿光舔着干裂地嘴唇,脖子伸得老长,真是太对胃口了,好样的,曹丕快把他拉下来吧。

    但司马懿却极度冷静,他知道这庄家位置轮到司马家还不是时候,司马家还不够强大,周围的人最重要的是曹丕也看着他呢。

    于是他装成了一副绝对地忠臣的样子,全力辅佐曹丕,曹丕也投桃报李将他封了候,再看到他老老实实的在那屯田一副与世无争地样子后,他满意地将目光投入到野心当中去了。

    其他世家马上劝谏曹丕把汉献帝赶下台。

    看着群臣兴奋地样子,曹丕也不是无能之辈,即使脑袋热的发亮,他还是清醒地知道不能光顾着自己,世家这群家伙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要是没把他们照顾好,这位置还真不一定坐得实在坐得安心呐。

    于是干脆给世家排了个名,一方面承认他们让他们支持自己,另一方面也是把世家问题摆在台面上看得清,不至于哪天被他们给阴了。

    他的儿子曹叡还很聪明,很对的起他的名字,平衡玩的溜爽,还晓得扶曹家的人和司马家对抗,但死的时候糊涂了一把,死前托孤给愚蠢的曹爽。

    但曹丕真的料不到他有两个糊涂孙子曹芳曹髦。

    他们真的就天真地认为这君权就是天生的,别人就应该捧着自己了。

    曹芳看见曹爽专横跋扈,狠得牙痒痒,司马懿将曹爽铲除前也不早早扶持一个家族和司马家对抗,最起码也要扶持一个人和曹爽对抗啊。结果把曹髦给坑了。

    这两位根本就没有领会到他爷爷的苦心,是要他们警惕世家做大,做好平衡,别玩泼了把自己玩进去了。

    结果曹丕的子孙真的就把自己玩进去了,曹芳将曹仁的子孙曹爽集团就这么给铲了,司马家做大。曹髦闹着要铲除司马昭,越铲越大,最后把自己给铲了。

    不过也是,不能指望曹芳曹髦有多大能耐,世家们都清醒机灵着呢,没有政治上的大智慧这个平衡还真不一定玩的转。更何况他们碰到了司马懿?

    大家不能指望曹丕的子孙都有政治上的大智慧不是,那样曹家不就成一门妖孽了么?

    从曹丕开始,曹魏其实就已经开始走起了下坡路,这是天生天然,纯野生的。

    曹丕开始称帝的正式准备了。

    他这是不得不作死,这是老天在要曹魏作死,要不然不作死就真的做不成庄家了。

    无辜地汉献帝看着已无人可靠,大势已去,顺应天命地牵着一头羊放羊去也,算是保住了一条性命,有了一条好的归宿,虽然凄凉。

    而曹丕一开始登位称帝篡汉动作后,他就感觉不对劲了,怎么各种祥瑞都出现了?四方四大奇兽都出现了?各地泉水发甜?

    于是他断然拒绝,半真半假地赶快下令:“当年周文王已占有天下三分之二,还向商朝称臣,得到孔子的赞叹,周公实际上已经行使了君主的职权,完成使命后还是归还给成王,我的德行远远不如这两位圣人,像许芝这些话,我怎么敢听呢?这些话使我心里害怕,手发抖,字都写不成了,意思表达不清,我要辅佐汉室治理天下,功成后交还政权,辞职还乡。”

    可是大臣们丝毫不理会曹丕的态度,曹丕越是“谦虚”,大臣们越是起劲地劝进,他们劝进的表章连篇累牍,措辞越来越肉麻。

    曹丕的一番以小博大地政治闹剧是越做越真,最后得偿所愿地登基为帝。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篡汉,曹魏集团正式成立。

    孙权身边虽然没有刘伯温,但他深谙低调之道,高筑墙,广屯粮,缓称王。赶紧上表称臣,捧曹丕的脚。

    曹丕嘿嘿冷笑后,加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荆州牧。孙权见蜀汉防备甚强,带着军队转了一圈,也就跟曹丕说了一声,装聋作哑起来。

    曹丕见北地胡人治元多叛乱这才让曹仁收兵。

    接着曹丕巩固权位,先后封夏侯惇曹仁为大将军四处讨伐边远地区的叛乱。

    平定叛乱,后方安稳后,223年,他开始拿东吴开刀,第二次他亲提十万大军南征,准备夺回淮南,曹真,曹休等几路大破孙盛,吕范,火烧诸葛瑾。几条战线告急或溃败,仅有朱然打了个小胜仗,就剩下孙权一面紧守寿春,一面赶紧派使臣向南阳求援。

    就在孙权快扛不住,曹丕胜利在即时,曹丕水土不服生了疫病。孙权赶紧趁机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这才退兵。

    这一年,曹仁,曹彰,贾诩先后过世。

    自220年夏侯惇过世。222年被送回的张辽也过世了。

    于禁在荆州无颜从军致仕,做了田舍翁。218年合淝还没丢之前,乐进早早就过世了。

    曹魏五子良将仅剩徐晃和张郃。

    以为吴国是软柿子的曹丕在和东吴打了一仗后,发现这个对手不可小瞧虽然没兵没大将但有股子锐气,加上刘备在旁边,他还是谨慎地保持着鼎立的态势,收兵回军。

    接着蜀汉发生了一件大事让他眼睛一亮,猛地站了起来,“病”一下就好了。

    ;

第三十一章 蜀汉改革() 
时间进入224年,本来应该忧郁后悔,着急得病而死的刘备。这会却活的好好的。

    也许是看到了什么,也许是知道了天命,也许是顿悟了人生还是什么的。

    刘备现在就像一个好好先生,尤其是看到老臣子们看到他发怒后都不得安宁,上上下下鸡飞狗跳的后,他就很少表露不满的表情出来了,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好,不错,不错。”或者微笑着点点头。

    224年,驻守成都的诸葛亮发一来了一封表章,建议刘备称帝。

    为什么早不称晚不称偏偏这个时候建议称?这是一个信号,对外人来说,这是刘备不服曹魏而采取的抗争。对知道内情的人来说,这实际上就是诸葛亮基本同意了廖化提出的人才改革计划。

    诸葛亮考虑的是很多的,首先,廖化这么多年各地办学堂,蜀汉民众的识字普及越来越广,越来越深,蜀汉土地范围内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堂都有很正面的议论,没有出现他所担忧的情况,这说明普及教育是绝对可行的。

    其次,就是曹丕弄出的九品中正制加上廖化有意无意地暗示,让这个多智近妖的家伙很快意识到了世家的强大和畸形,还有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世家对于国家和百姓是没有什么有益的用处的,反而是趴在国家和百姓身上吸血的寄生虫。

    最后,作为政客让他清醒地就是,他发现要是廖化的计划能够实现,那么世家这个貌似强大的怪物简直不堪一击,以廖化的强势性格,他是绝对要推行下去的,虽然廖化平时一副很温和的样子。

    那么与其跟着世家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为什么不做一个弄潮儿呢?而且这与自己的理想完全不违背。

    在必输的情况下,聪明的诸葛亮很快做出了选择,但是,同时他心中也下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他要做一个限制廖化将权力中央集中到皇权手中后无法节制情况的控制者。

    他深深地明白,皇权太强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某些时候不是一件好事。汉室的衰亡就是很好的例子,皇帝一昏庸起来整个国家都得陪着陪葬。

    于是诸葛亮还写了一封信暗斥廖化不要做权力地走狗,一心迎奉上意,否则他们之间就当作不认识对方吧。

    廖化嘴角一歪,回了一封信,改编了文天祥的那首著名的诗:“回想四年前从合淝回师,路过庐陵郡遂兴县惶恐滩,江水湍急,望之令人惶恐。遂近日有感:辛苦遭逢起一荆,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滩头叹惶恐,修武县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诸葛亮接到信后一看,顿时愣在那里了。他何时看过这样的东西,灵魂层面传来的刺激让他一噤,又看了一遍,继续愣在了那里。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回想我早年从荆州入仕历经辛苦,如今战火停歇熬过了四个年头了。国家危在旦夕恰如风中飘荡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路过惶恐滩头让我至今依然惶恐,汉献帝还在修武县悲叹孤苦伶仃。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可是读起来为什么让人是那么的热血沸腾呢?难道是他写出了我的心声?为何会这般地默契?真乃我之挚友也!

    诸葛亮兴奋地叫人赶快过来临摹廖化的诗放大,用木板木条装裱起来,他没想到他这兴奋地一时举动开了装裱的先河,后世文人争相效仿。

    随着廖化的诗被挂上诸葛亮的卧室,蜀汉改革拉开序幕,中华大地为之震惊。

    首先是刘备祭天登台。一系列仪程走过后,刘备坐在成都大殿上,命内侍宣读廖化草写的官员改革制书。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奸臣窃器,萌生国难,寡人承袭大统,宵衣旰食,不敢忘也,遂鼎革旧习,卒除旧弊,正当其时也。。。。。。”

    众官员张大着嘴巴看着内侍嘴巴张合,头脑一片空白,新奇地诏书和以往完全不同,接着就是官员官职的罗列清晰明了,一忘即可知道其职能和影响,但这意味深长的官职命名他们还来不及回味,下一个官职就承接而来,又生怕听漏了一个字,没有领会到而错失机会,在接下来的分官中失去自己的利益。

    退朝后,官员们争先恐后地向内侍索要诏书抄写,好慢慢琢磨。

    接着不到一个月,新的抡才大典又出台了,科举制度的颁布实施让朝堂一片哗然。

    因为蜀汉世家基本没有,有的也是治学持家,耕读传家为主的诗香门第,还有各地豪强,所以当蜀汉人听到无论出身,只要能通过考试就能参政当官后,蜀汉举国沸腾起来。

    廖化和诸葛亮庞统拉着习马庞黄等家族的族老连续三个月商议出了论才取士的考试题目范围,考试科目,参考书籍和考试程序。

    诸葛亮从礼部大量抽调人手开始着手主持布置,廖化提了很多防止作弊的方案,庞统建造选址同时在各地造势,徐庶定制条例方案计划然后集中讨论。

    公元224年十月,秋收,科举第一次考试开始正式开始实行。

    很多边远地区还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不了解这件事的重大影响,不是很积极,当县衙禁闭衙门暂停办公,仅仅只有九名从县里第一个吃螃蟹地穷书生报名,进入衙门开始考试后,乡老豪强们闻到了一股很不同寻常地气息,他们偷偷派家中子弟跑来观望,看看官府在搞什么名堂。

    结果三个月后,过了乡试可以做官的第一批才俊,有的一部分自觉知识不够还得学习,以备以后接着考试同时为入官场做准备,选择上任后。情况发生了剧烈地变化。

    当乡老豪强们突然发现以前乡里的那个穷小子居然穿着县尉服跑到自己家里来代表官府商议乡里税收后,当百姓们发现隔壁的那个穷的全家只穿一条裤子的,只有那个穷汉能穿着衣服出门的家伙居然坐在县衙里和县令平起平坐后,当集市上疯传李家的少主没有考上,李家的族长将他鞭打了个半死后。

    人们顿时发现周围的世界变了,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通天大道,而且这个大道触手可及,只要努力。

    蜀汉各地开始风起云涌,学堂里报名地人流涌动,蜂拥直上。

    当诸葛亮巡视各地人才安顿情况,看到百姓们飞快地接受,乡里基层没有人闹事而是让他们的子弟闭门读书后,他暗中长舒了一口气,然后就是对廖化心服口服。

    ;

第三十二章 新年新气象() 
225年春,农历腊月二十九,除夕。

    天下“太平”,魏蜀吴三国难得停战近两年,各国努力积蓄力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仿佛回到了盛世。

    中华大地过年这个节日由来历史悠久,有人说是为了“打怪兽”,有人说是为了庆丰收,期盼来年风调雨顺。

    不过自汉朝汉武帝开始,汉武帝命天文官制定了一部“太初历”,规定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即正月为一年的开始,从那时起,过年的时间才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天。

    汉朝百姓们的新年很简单,祭祀完风神雨神后全家团圆,聚集一起吃饭。正月初一这天为鸡日,也就是吉日,百姓们为辟邪是要在门口杀一只鸡的,寓意去邪后将吉祥留下。

    群臣这天朝拜贺喜,君臣同乐,喝“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一直到初五,也就是“破五”,这个时候是要开始春耕了,商人们这天也开业,这个习俗活动俗称“送穷”

    自黄巾起义以来,多少年了百姓们饭都吃不上,哪还什么吃鸡喝酒?这两年天下平静,百姓日子马上好过起来,有些战争波及不大的地方,过年时候的人气甚至都有些火热。

    比如曹魏的都城邺城。

    自曹操去世后,曹丕在邺城称帝就没挪过窝,群臣心领神会,不断上表请求迁都,将都城许昌迁至邺城,已应对孙刘两家的不断进逼。

    曹丕“坚决”反对,群臣都已经知道这家伙是什么德行,所以毫不在乎他的反对,最后曹丕“不得已”在曹操的灵前哭述了一番,最后将都城迁到了邺城。

    这是迁都邺城后的第一个新年,曹丕为显示魏国的新气象和自己的政绩所以组织了很多活动,整个邺城热闹的很,他在群臣朝拜会上还赋诗一首,将气氛弄得热热闹闹的。

    百姓们生活勉强过得去,前几年曹丕到处平叛,收了不少税,今年没有加征税赋,百姓算是踹了口气。

    初一晚上,曹丕被闹哄哄地群臣灌得伶仃大醉,曹丕拉着大臣太尉钟繇就不放,非要一起聊聊天,两人被架回住处后,靠在榻上,仔细看去两人哪有什么醉意。

    “太尉,您对刘备弄地那个什么应科举制怎么看?”曹丕看着钟繇严肃道。

    他什么态度都没有表明,就是想听听这个老牌世家对科举这件事情的看法。他不相信这些老狐狸看不出科举对世家的重要影响。

    曹丕揣着明白却装着糊涂将大臣们骗了过去,群臣们都不知道,其实在他内心深处,他是十分羡慕刘备的,羡慕他管辖的地盘居然没有这些能够制肘自己权力地世家,尤其是刘备根据廖化的提议弄了个什么科举之后,他是感觉到了这其中深深的寒意。

    难怪老父生前说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刘备呢,还真是不能小觑啊!

    刘备天然地拥有非常好的条件,现在他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了世家这个潜在的问题,推行科举制将危险化解于无形,这以后刘备势力范围内估计是没有世家地生存余地了。

    刘备可以集中力量一条心地对付自己或者孙权,然而自己要对蜀汉用兵,还得考虑什么哪家要打压,哪家要扶起,各方面适合的将领还得考虑能力行不行,这还只是选将方面,更别提什么后勤供应和地方地安靖了。

    哦,对他杨家有利地,杨家就配合,对杨家不利地,那就要看看,再商议商议,拉上几个关系好的或者利益攸关地家族一起在朝堂上讨论讨论,最后想法子把事给搅糊喽?

    曹丕其实是很有些焦头烂额的,上次打孙权,他都不敢将军权下放,牢牢地抓在曹家的曹真曹休手中。

    魏军看似强大,可是隐患多多。

    最后淮南一战,即使夺下淮南也没啥好处,补给线拉长给国家北方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又没什么意义不说,还得防备南阳的刘备随时会出兵。

    打这一仗的目的其实是出了口气的同时,向天下证明他曹丕对淮南是重视的,给内部一个交代,给各方面各世家一个交代。

    目的达到了,那么他在前线一听到南阳有动作后,他不“生病”还在淮南待着干什么?

    所以现在曹丕就想看看这些世家们都看到有人挖他们的根基地时候,他们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更深地用意就是看看这中间有没有什么利可图。

    这钟繇也是个老狐狸,他摸不清楚曹丕心里想的什么,但他问的这个问题直点自己愤怒害怕地地方,他又怎么不能引起警惕呢。

    他生怕曹丕在魏国也学刘备来一个科举制,学他老爸曹操来个唯才是举,那大家就别玩了。

    所以钟繇答道:“刘备真是胡闹!真是闻所未闻,高祖皇帝在世时,选才任人不论德行,选任地有才能地人都不一定能担当重任,最后事实上证明有些人果然都是些奇淫技巧之徒,于国于民毫无用处,反而引起了不良地风气,更何况他刘备?难道他刘备比得上高祖皇帝?所以陛下千万不可学他,所谓纲常有序,怎可随意打破?这刘备简直是在作死!”

    曹丕点了点头道:“太尉说的有道理,那看来刘备是在作法自毙(典故:商鞅实行户籍连坐制度最后出逃秦国时,旅店见他没有户籍不让他留宿反而举报了他,商鞅被抓后死在了他的政策之下。),没什么好担心的,那寡人也就放心了。”

    这曹丕也是焉坏,不是左倾就是右倾,一会要学刘备的一副样子,一会又一副摒弃刘备,不在乎刘备任其发展的样子。

    他就是为了引出这个老家伙的明确态度,要是能打仗那就更好了,涉及到生死地利益,他不信这些世家会不冲在前头。

    这些世家冲在前头,那这局面就混了,魏国政局全局就盘活了。

    刘备!我曹丕还真是感谢你呀!新年真的新气象呢!

    曹丕府中下人开始放爆竹,竹板丢进火堆里哔啵声传的老远,本来就喝了酒的钟繇老大人这会额头上汗出如浆。

第三十三章 用间() 
钟繇早年举孝廉,汉灵帝时任尚书郎后因病辞职,又被三府征召任黄门侍郎,李傕郭汜霍乱关中时,他和尚书郎韩斌助汉献帝出逃,之后一直在汉献帝身边,可谓根正苗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