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克谦上前见礼,然后便听苏承羽对他反复讲述,好半天才搞明白,“殿下所说的这‘招标’,倒是和‘唱卖’有些类似。只是唱卖乃买家抬价,由卖家决定卖给谁。而招标正好相反,是卖家压价,由殿下决定买谁的。”

    “基本上是这个意思,不过招标价格都是保密的,不会公开唱价。所有出价、货物品阶都写在纸上,装于盒内。开标时自然由价低质高者中标。”

    王知县对这个绝妙的办法赞叹不已,“如此卖家自会尽量将开价压到最低,以便能胜过其他对手。”他又犹豫道,“只是,若这些商贾相互通气……”

    苏承羽微笑道:“无妨。商人逐利,谁和别人通气,就等着被出卖吧。这些商圈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人自然能想到这一点。”他继续道,“此次主要是采买军服、皮靴、军官佩刀、训练用木铳这几样,所有东西都要定制。除了佩刀要两百把,其他东西都要三千件,分三批交货。”

    王知县点头记下,正要离开,却又被苏承羽叫住了。

    “还有一事,”苏承羽取出昨晚让洪思帮他拟好的募兵告示交给王克谦,“我龙威新军需要募一营士卒,还需王大人费心。”

    王克谦有些为难道:“不瞒殿下,愿意当兵的人早就被杨部堂募去了,恐怕……”这个杨部堂便是主持赣南一切军务的兵部尚书杨廷麟。

    “尽人事安天命。”苏承羽微笑道,“能募到多少兵是多少,王大人去做便是。”

    王克谦不再多说,即刻按苏承羽所吩咐的在龙南各处张贴招标事宜,甚至旁边的金南、定南两县都发了些告示。至于募兵,便还是走了正规流程,文书一路下发到各乡寨里长手中。

    在余新的大队人马开到龙南之前要尽量完成所有前期准备,苏承羽一件件思索着,当真是千头万绪,一时恨不得多生出十双手来。

    当晚,苏承羽写了份长长的奏章,将近来所筹划的练军、强军事宜请示隆武。写完之后用火漆封好。驿站他是肯定信不过的,估计进了福京这奏章就会落入郑芝龙手里。

    他让石霖挑选绝对可靠的侍卫,骑双马将奏章送往天兴府。

    又一天之后,乔千带着招来四十多名工匠返回军营工地。罗县丞见来了这么多工匠,立刻向苏承羽保证,只要建筑材料充足,至多四十天就能建好所有营房。

    感谢竹篱大人的推荐,顿时能量槽全满!

    感谢飞&影同学、逍遥王爷同学为我投的推荐票。认真合十拜谢!

    (本章完)

第28章 百炼钢() 
到了招标的当日,一大早便有商户赶到军营驻地。

    三千件军装、皮靴之类虽也算大买卖,但在商业发达的明末,尤其是富庶的江南地区,倒也不算罕见。

    不过这军方的生意,只要搭上了线,打仗死人、募新兵往复不断,以后肯定还有源源不断的订货。是以这几家商贾都尤为上心。

    待天色大亮,苏承羽让人就在军营门口摆了桌椅,开始公开招标。

    军装的竞标者最多,共有五家。

    他们的标书装在木盒里,排在苏承羽面前。很快结果便出来了,赣州府甄家中标,三千套军服包括军帽,搭送同样数量的袜子,一共2000两白银。

    苏承羽立刻宣读结果,然后与甄家的管事签下契约。

    军装的样式是早就知会过商户的,其实就是苏承羽山寨了后世的德国军装,颜色改为军绿色,三层厚棉布。不过扣子由于成本的原因只能使用木质。至于军帽,主体仍采用明军传统的宽边帽,但取消了顶部的缨簇,加硬帽檐并改为墨绿色。

    得益于明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发达的海外贸易,这些商家经常接国外的订单,对定制各式“奇装异服”熟门熟路,是以价格也不至于高到哪去。不过由于苏承羽对第一批一千套军装的交货期限给得太短,这才使价钱稍贵了些,否则1800两就能买到。

    接着是皮靴的竞标,四家竞争者中中标的是薛记皮货行。

    三千双皮靴合计5500两之多,当然,价格较高的主要原因还是前一千双要得太急。此外还有绑鞋带的设计也让商家有些挠头,导致成本升高。

    靴子参考了后世人民军队的零二式军靴外观,皮面牛筋底,双层缝合线。当然,由于工艺尤其是抛光水平有限,很难做到和零二式完全相似,但整体风格绝对比明代的皮靴气派多了。

    训练用的木铳只有两家投标,最后仍由赣州府甄家中标。这东西倒是不贵,杨木加工成鸟铳的外形,再带一个粗铁打制的铁刺,三千支仅需400两。

    苏承羽本以为整个竞标过程就会这样顺利结束,不料最后竞标军官佩刀时却出现了意外。

    脱颖而出的有两家。

    龙南商户何记报出的价格是卅炼钢刀二百把450两,赣州府甄家报价是百炼精钢二百把1000两。

    “我何记报价最低,这买卖当由我何记做了!”何记掌柜理所当然道。

    甄家的管事是个老头,站起身来先咳嗽几声,才慢条斯理道:“何掌柜此言差矣。这位大人,”他望向苏承羽,却不知其身份,只当是名军官,“早已有言在先,质优价低者中标。你用卅炼钢和我百炼钢比,价虽低,但质更低。”

    “纵然你用料好些,但这价也未免太高了。”何掌柜立刻针锋相对。

    “高吗?”甄家管事仍是云淡风轻的样子,“每练十斤钢材,卅炼可得四斤多,百炼仅得不足两斤。我的刀都是反复萃取的钢之精华所制,五两,一点都不高。”

    苏承羽闻言不禁面露微笑,什么“钢之精华”?不就是因为锻打得次数太多,造成大量表层铁氧化脱落,这才导致了十斤只能炼出两斤。主要还是炼钢工艺太简陋。

    他在研究所的时候要常和各类钢铁材料打交道,对于炼钢知识还是比较熟悉的。所谓炼钢,其实就是两点:一、将铁里面的硫、磷等杂质剔除。二、在铁里面混合浓度不等的碳。碳加得多便是坚硬易碎的高碳钢,加得少就是柔软可延展的低碳钢。

    但是由于古人的技术限制,无法将铁彻底液化,至多能烧成半融的“铁糊”,就像块炽红的面团。所以他们只能将含碳量高的生铁和含碳低的熟铁一起烧成铁糊,然后反复捶打,使二者混合均匀,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含碳量。此外捶打的过程还会使铁糊内部接触到空气,使所含的硫、磷等杂质被氧化。

    于是捶打的次数越多,杂质被氧化的几率就越大,同时能使碳更均匀地分布到整块钢材之中,这就是古人推崇“百炼”的原因。但产量低、氧化损耗大等缺点就无可避免,所以说百炼钢这名字听着拉风,其实只是一种很落后的炼钢工艺罢了。

    这些问题直到十八世纪,人类能制造出1600度的高温,将铁完全液化之后才彻底得到解决。

    一旁甄家管事继续道:“说来我这还有千炼钢刀,更要十二两一柄,以何掌柜的意思,岂不是更贵得离谱?”他微笑摇头,“但我甄家千炼钢刀向来供不应求,明年的货都已被人订去,就是因为物有所值。”

    说完,他平静地望向苏承羽。

    而那何记的掌柜张了张嘴,终是没想到反驳的话来。

    他们都没想到的是,此刻苏承羽的脑子里只有刚才甄家管事那句“千炼钢刀更要十二两一柄”。

    一柄一米来长的高碳钢刀竟能卖到十二两银子!苏承羽眼前瞬间出现了成堆的白银。

    打仗对经济的依赖他比谁都清楚,所以到达龙南之后他曾考虑过多种赚钱的方案,主要是这个时代的大明所无法自产的东西,例如制造水泥、玻璃、带避震的马车等等。

    只是每一种方案都有让他不满意的地方:水泥生产速度太慢,玻璃对配色经验要求太高,马车短时间内不容易见到效益。

    但今天甄家管事的一席话瞬间为他指明了方向——炼钢才是最优选择!用这个时代的材料和工艺很快就能建起一座炼钢炉来,不管是平炉还是转炉,那炼出来的钢材质量绝对秒杀什么百炼钢几个来回。

    最重要的是,他可以一炉一炉不停出钢,产量是以吨做单位计的。

    比起百炼钢需要反复敲打七八天甚至半个月才能得到几斤钢,那生产效率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届时不说一柄刀十二两——而且他有信心造出比什么千炼钢质量更好的钢材——就算一柄刀只卖五六两,他估计一个月也能卖个十多万两。

    当然,钢刀市场肯定也没这么大的需求量。但是只要有好钢,就等于拿到了这个时代的聚宝盆?——钢盔、铠甲、火炮、各种机械,甚至农具都能大赚一把。

    正当苏承羽在心中筹划他的炼钢厂时,就听到何掌柜和甄家管事同时道:“请大人公布由谁中标。”

    新人不易,手持钢刀跪求各种票!

    (本章完)

第29章 缺银子的无奈() 
苏承羽略一思索,既然决定要自己炼钢,那么就没必要在钢刀上花费太多。

    于是他宣布佩刀品质要求卅炼钢就行,让两家重新投标。

    甄家管事面露微笑,显得胸有成竹。龙南的铁器制造业无论规模还是成本,他甄家都稳坐头一把交椅。即使在整个赣州,甄家的铁器坊也是数一数二的。

    果然,再次开标的结果,龙南何记报价440两,而甄家给出价格只要410两。

    所有招标项目结束,各商户自是忙着回去备货。招标这种新奇的交易方式让他们甚为赞赏,成交速度快,免去了繁琐的人情世故,价格虽然略低了点,但平时谈一桩买卖的时间,换做招标的话能搞定十桩不止。

    其实苏承羽此次独自招标购买军需品也是无奈之举,他当然知道小规模采购会导致价格提高。

    但他这些军装、军靴之类的外形特殊,无法随大明普通军用物资一同采买。其次大明兵部、工部贪污腐败的恶名远播,走官方采购渠道的话这质量他实在不放心。

    苏承有他自己的打算,等以后队伍规模扩大,自己有了足够的影响力,招标成本会进一步降低。他甚至计划将来把招标机制推广到官方,估计大明的战争成本能减少三四成,军需品的质量也能更有保证。

    他在军营里例行巡视一圈之后,便将旁的事情暂放一边,开始全心投入他的炼钢大业。其实军营建设方面,随着陈雄飞等人对他的规划逐渐熟悉,基本已能接手了施工指挥工作了。

    苏承羽先做了个建设炼钢厂的初步方案。计划规模控制在每炉两吨左右,等工艺成熟之后再建更大规模的。

    至于具体使用什么炼钢技术,他起初最中意的是平炉法炼钢。坩埚炼钢产量太低,而且不容易练低碳钢。转炉对设备加工能力要求太高,此外对鼓风的要求也很难达到,还有就是转炉对铁料要求严苛。

    综合起来平炉法在各方面都更合适一些。虽然储热、导热系统建设起来有些麻烦,但都是依靠投入人力就能解决的。此外平炉不挑食,生铁、废钢都能作为原料。

    于是苏承羽便着手在纸上列出平炉炼钢的主要组成部分:库房、高炉、熔炼室、熔池、熔炉、鼓风系统、沉渣室、蓄热室等等,甚至为了保证作为燃料的煤气供应,他还打算单独搞一个煤气发生炉。

    他拿起刚写好的设施清单,立刻便皱起了眉头——即便不算人工支出,仅是搞定这些设备的修建就肯定花费不菲。

    他忙将手头的资金核算了一遍,带来龙南的银子共七千两,在清流县混乱中还遗失了一部分,加上近几日建设军营的花费,如今只剩下不到六千两了。

    赣州那八千两“劳军款”已经启程,应该会在近日运抵龙南。也就是说,他现在手里有一万四千两可以支配。

    但是扣除购买军装、皮靴等物的首批货款近三千两,以及预留部队伙食费用和军饷之后,能用来建设炼钢厂的银子至多也就八千两。

    这点钱想要搞一座平炉炼钢厂是肯定不够的,苏承羽粗算也得四五万两投入才行。他下意识地就想去贷一笔款……

    “银行真的是个好东西,可惜没有啊。”他长叹一声,只能重新面对现实,想要低投入,快速产出,选择就只有一个——坩埚炼钢。

    他重新拿过一张纸,列出坩埚炼钢的设备:库房、坩埚、地炉、鼓风机,完毕。总支出大概也就三四千两。

    改为坩埚炼钢,苏承羽也不得不将目标产量降低到每炉一吨以内了。

    定下了方案之后,具体的问题也就跟着来了,坩埚、地炉的尺寸,鼓风设备的风量,炼炉需要多少人,铸造锻造工序需要多少人,甚至生产什么产品都得预先规划好。

    他只觉得一阵头大,看看手里的这些问题,似乎寻找工匠的事能交给别人解决。

    于是他叫来乔千和洪思,让他们带人在龙南各处寻找铁场、炼铁作坊之类。也不说挖人了,就直接把铺子整个盘下来,如果有规模较大的再回来通知苏承羽,由他出面亲自去谈。

    待两人离开,苏承羽又想起另一些必需品——耐火材料。他只得再派人去采购耐火砖、高岭土、石墨等材料,并且特别嘱咐,如果龙南买不到就去赣州,总之必须尽快购齐。

    待吩咐完这些事项,苏承羽总算能静下心来提笔计算锅、炉的参数了。

    按照每炉接近一吨的出钢量,坩埚的尺寸定为直径半米,高七十公分的柱状,底部是半球形,此外还有个带观察孔的盖子。地炉用耐火砖铺垫,尺寸只需比坩埚略大个几十公分,再加上鼓风口和烟囱就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麻烦,到次日清晨,他总算是将所有部件的设计图纸绘制完成。只是具体是否合适还得等实际投产之后才能知道。

    不过即使这次设计得不是那么完善也没关系,就当是给以后积攒经验了,毕竟只是个一吨的小炉子而已。

    至于炉料配比、鼓风量等等,他眼下连计算都不知道要怎么入手,只能在具体生产的过程中慢慢测试了。

    古代的工业生产就是一种靠反复尝试积累经验,最后达到目标的过程。苏承羽心中自嘲,自己来到明代没多久,就不得不开始学习古人的生产模式了。

    他放下笔正打算睡一会,就听到侍卫禀报,乔千回来了。

    乔千进军帐行礼之后,便兴奋道:“爷,真是瞌睡来枕头,东里仁堡有人要卖一处铁场。”

    苏承羽立刻睡意全无,吩咐备马赶往东里仁。

    这是一处在这个时代规模不算小的铁场,占地十多亩,就建在一条宽阔的河边上。

    沿河还建了座水排,使用水流力带动石碾来粉碎矿石。

    苏承羽远远就看到铁场里两丈多高的炼铁高炉。虽然是土制高炉,但看其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高大的炉顶正在飘着黑烟。

    听伙计说来了位军爷,坊主忙赶了过来,离得老远就大礼参拜。

    苏承羽一见来人立刻乐了,这不是昨天来投标的何掌柜吗?

    (本章完)

第30章 建厂() 
何掌柜行了礼从地上爬起来,抬头也认出苏承羽来,疑惑道:“军爷此来是买刀吗?”

    “听说你这铁场要卖。”苏承羽扫视一周,问道。

    “唉,”何掌柜长叹一声,“我也不瞒军爷。这龙南的铁器生意从万历年间起就一直是我们何家、孔家、白家,三家在做。几年前赣州甄家来了,仗着财力雄厚,先后挤垮了孔、白两家。我这里生意也是一日不如一日,早就想卖掉算了。昨日若能做了军爷的买卖或许还能再坚持一阵。谁知……”

    这些事情在龙南随便就能打听得到,他干脆自己说出来,倒显得真诚。

    苏承羽四下查看一番,东西确实都还能用,不过距离他的要求就相去甚远了。工匠们有一搭没一搭地敲打着手里的活,高炉那边更是坐了一地的人在闲聊,显然生意非常冷清。

    其实苏承羽对这些设备以及现有的生意都无所谓,他更看中的是铁场这上百名工匠,以及现有的矿石、煤炭购买渠道。

    “您看这铁炉,每日可出铁近两千斤。这水排……”何掌柜在一旁殷勤介绍着。

    待查看了铁场整体的情况,苏承羽直截了当道:“这铁场我有意盘下来,你开个价吧。”

    何掌柜见他不像开玩笑的样子,心中权衡一番,最后报出七千两的价格。

    两人又讨价还价一番,最终敲定六千五百两盘下铁场,银子在两个月内分两次付清。

    何掌柜没料到能这么利索卖掉铁场,心里也是甚为欢喜,其实生意不好只是他卖掉铁场的原因之一。赣州的战事日趋激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波及到龙南,听说那些建虏杀人不眨眼……

    等到了签契交接的时候苏承羽又愣住了,这个时代的什么房契、地契、雇工契约他全都看不懂。而乔千对清点设备、算账之类又是一窍不通。

    无奈之下,苏承羽只能又返回军营,想找个懂行的来。

    不料他问了一圈,他手下这些个识字的竟无一懂得经商算账一道。

    正当苏承羽寻思是否要雇个账房先生时,乔千在他耳旁犹豫道:“爷,小的倒是知道有个人是此中好手,只是……”

    “谁?快说。”

    “婵依。”乔千看苏承羽没有异样之色,这才继续道,“她家以前是南阳兴长斋的,她熟谙商圈。据说王妃的私账都是交给她做的。”

    苏承羽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女子必须待在家里的封建观念,有婵依这个能信得过的人帮着盘账那是最好不过。

    他当下转去王知县为他准备的驿馆,由于军营不得出入女性,所以婵依一直住在这里。

    自从到了龙南,婵依便一直闷在驿馆里,正无聊得要死,听说要她去帮忙算账盘店,立刻便换身男装,乐得笑靥如花,风一般地跳上了马车。

    路上,苏承羽才知道,这小丫头以前还真是个好手,自幼随父母经商,耳濡目染对经商之道甚为了解。后来她家定居南阳开店,却遭遇李自成乱军,家人尽皆被害,否则她现在本应是兴长斋的大小姐。

    等返回铁场,她仅用了一个下午,便在乔千和几名侍卫的协助下将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