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琳渼点头接过他手中厚厚的线装册子,又闻曾樱接道:“云南战事初结,浙北大军仍在剿虏,故而这两处的数字统上来的最晚,而且可能还有疏漏。”
他指向那亩册示意道:“浙中南收上来的可耕荒田主要是鲁王原本的封地,以及抄没投虏犯官土地,还有为兵灾所害的百姓留下的无主地。共有耕地四万倾,但有过半的县还未完成丈量。”
朱琳渼点了点头,浙江中南部共有八十万倾左右的耕地,如今统计丈量了不到一半,便已归拢出四万倾的无主地,这数量已经不少了。
曾樱继续道:“云南统上来的官田多在丽江及阿迷一带,共有六千余倾。
“江西有殿下您所献的赣州封地及永宁王、益王进投土地,加上兵灾造成的无主地,共十万三千倾。
“广东原丁魁楚圈占土地及旱灾、瘟疫所生无主地”
朱琳渼耐心听完,最终合计得出户部在各地共收上来无主地加上原有官田,一共达到三十二万倾之多。为丈量这些土地,杨廷麟及各地方官员也是花费了极多精力。
不过就曾樱描述的情况看,应该还有很多地方都还没丈量清楚。要知道,泰征朝实控的江南六省光在大明会典上登记造册的耕地就有二百四十多万倾,算上瞒报之类,实际数字应该比这至少还要再增加一百万倾以上。
而连年征战之后,浙江、江西、福京等地因人口死亡出现大量无主地,加上没收投虏官员以及朱琳渼自己和几位亲王献出的土地,至少应该有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才对。
是以这三十二万倾应当还差得远。朱琳渼先收起亩册,又吩咐曾樱道:“统计无主地和官田事关重大,你回去告诉杨阁部,要他继续细查无主地,胆敢有人私吞侵占的,着各地衙门严办。
“此外,通令各地方官员,最晚至今年底,必须上报辖区无主地详细数字。朝廷之后会从中挑选一些地方重新丈量,若数字和地方所报相差太大,则地方官吏一律考绩为‘不称’。”
不称便是最差的一级考评了。
“还有,要严查借机侵占百姓田产的情况,如有犯者,一律以贪污重罪论处。这个我会让锦衣卫配合警务司和刑部一并进行,户部自己也要时刻盯着点儿。”
曾樱忙揖道:“下官谨记。”
土地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产,尤其在明代这样的农业社会,称土地为生命也不为过。但经过大明二百多年的土地兼并历程,尤其是明末士绅阶层明目张胆地为自己圈地,土地基本上都集中在了少数官宦地主的手中,而拥有土地的自耕农越来越少。
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便只能成为大地主的佃户,忍受盘剥。此外,地主士绅阶层仗着自己拥有大量土地资源,从而极大地控制了底层社会。
当时朝廷的政令经常到了乡村一级便走不下去了,各村镇真正掌权的是大宗族大地主。究其原因,便是控制了土地的人拥有了底层话语权。时间久了,依附他们为生的百姓便只能任由他们摆布,便是朝廷的政令都无法企及。
后世很多的历史分析朱琳渼都看过,自然知道土地兼并的危害,如果不能自上而下解决土地分配问题,那么注定会有李自成之流,聚众自下而上用暴力重新分配土地。
想要大明社会稳定,想要国祚长久,土地分配都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
至于解决方案也是现成的,那就是新中国成功示范过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国家控制土地,只分配耕种权,不撒手所有权。如此一来,士绅地主阶层就很难通过资本或强权兼并土地。
而且有了国家制定的承包田的缴纳收成比例,也等于为全国的地主阶层划了一条线,他们想要收更多的租,一定会导致佃户转去种承包田。
本章完
{老铁请记住 新八一中文网 }
第四百六十二章 硫化橡胶()
而眼下正有一个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契机。战火致使很多土地变为无主田,大量投虏犯官名下的土地也都被收为官田,加上朱琳渼带头号召宗亲献出土地,所聚集的地图数量已非常可观。
等清量田亩的工作完成,相信官田的数量已能令大多数赤贫的百姓勉强维生。同时江北由于建虏的破坏,土地归属情况更是几乎全部打乱,待消灭了虏官之后,甚至能够收上来过半的土地为官田。
有这一大批土地在手,定能有效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从而令底层人民生活稳定。
当然,朱琳渼也知道,以明末的社会情况,想要完全照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肯定是不可能的。
首先以明代的官僚思维,官吏们定会竭尽所能将官田转为自己的私产,就如明代的卫所屯田那样,最后全部成了军官的地。
其次百姓对这种“田不属于我自己”的情况肯定会抱有疑虑,一旦有了积蓄,他们仍会尽量自己购地。而大量土地收为官田的情况下,会造成可购买土地稀缺,以至于地价暴涨的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农民对朝廷政策的不信任,害怕有一天承包田被无故收回。
最后,因承包责任制削弱了士绅地主的统治力,他们必会想方设法对承包田的农民不利,势单力孤的农民很可能被威逼退掉承包田。
所以,朱琳渼经过反复谋划,最终决定将所谓的官田改为“皇庄”,土地挂靠在天子名下。
也不提“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词,只说是为天子种地。“承包田”的一应规章制度皆以圣旨的形式颁布。
最后则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提出口号——交足天子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有了天子金口玉言,可以最大限度地打消底层农民的顾虑,安心种“承包田”。而那些想打官田主意的官吏们,借他们胆子也不敢对皇庄下手。
至于地主士绅要欺负承包田的农民,处理这些事情的很可能是宫中派去的太监。这些人对付士绅之流,那可有的是办法,看当年的魏忠贤把东林党官员搞得多惨就知道。
朱琳渼趁这几日的空闲,又将“承包皇庄”制仔细梳理了一遍,就等各地无主地之类的数据汇总上来。
他正琢磨着从何处启动“土改”为宜,徐尔路又来了,身后还带了好几个人。
“不必多礼。”朱琳渼将三人扶起,问徐尔路道,“为远怎专程赶来绍兴,可是有什么重要的事?”
“回殿下,您先前吩咐只待弗朗基人将那个什么‘橡胶’运抵,便即刻通知您。宋先生让我带了样品来给殿下过目。”徐尔路又向身后几人示意,“这是宋先生依殿下吩咐,特从福京实验室里选出擅于化学实验之人。”
他又专门挑出其中一人,“他名叫姚启圣,实验室里属他技艺最为精湛。”
“姚启圣?”朱琳渼一愣,这不会就是历史上那个力主迁界禁海,困死政经的清福建总督吧?此人倒是颇有谋虑,只是历史上他尚年轻时南明几乎已亡,故而只得仕清。
朱琳渼又问了姚启圣几句,根据其所说的自身情况看,九成就是那个“福建总督”。
不过姚启圣现在才二十多岁,又已投身大明,当没有理由再去为建虏效力了。而且就眼下来看,他竟然选择致力于化学。
朱琳渼忽而想起看过的电视剧,姚启圣年轻时圣贤书读得并不好,历史上他直到近四十岁方才中举。看来这一世他是找到了自己的所长,干脆弃文学理了。
徐尔路又指向他带来的另一人,“殿下,这是马塞多钟表坊最顶尖的工匠,名为文新平,擅制各种精巧器具。殿下所创的镗床、钻机之类,他都能独力造出。”
朱琳渼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实验所用器材都带了吗?”
“回殿下。”姚启圣拱手道,“学生将半个实验室都装车带了了。”
“好。”朱琳渼满意道。有了这几个人,便能开始硫化橡胶的试制工作了。
橡胶可是工业化当中极为重要的原料。即使在当下,也能用来制造车轮、雨衣、密封圈等制品,甚至可作为高科技产品出口海外。
橡胶这东西其实早就在欧洲有一定的应用,但仅限于原始橡胶。但直接从橡胶树上采来的胶受热变软,遇冷变硬、发脆,很那成型,又容易磨损,所以使用规模极小。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有美国人发明了硫化橡胶技术,稳定耐用的橡胶才真正广为应用。
其实硫化技术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朝橡胶中加硫磺,而后辅以加热。不过就是这一点儿小窍门,人类却用了几百年才终于发现。
不过朱琳渼也仅仅知道橡胶加硫可以极大改善性能,但具体加多少量,如何添加,加了硫之后怎样加热,温度控制,硫化时间等等,这些他却根本不记得了。
但他相信,当初古德伊尔无意中将硫加入橡胶中都能得到合格的硫化橡胶,那就说明整个工艺过程应该不复杂。
于是他在离开福京前吩咐宋应星找来熟悉化学实验的学生来进行硫化橡胶的试制。宋应星办格致学已有一年时间,这期间培养了不少有基础的学生,而实验室也是从赣州就已建立。
如今这批学生已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了。
朱琳渼又让徐尔路将带来的橡胶及实验器材就搬去鲁王府的东院,就地开始为姚启圣等人讲述橡胶硫化的过程,让他们反复测试添加硫磺的比例、温度以及时间之类。
而文新平则按照他的要求,带着几名工匠打造模具,只等合格的硫化橡胶一造出来,立刻便可以用来加工实用的器具。
他们最先制作的便是小臂粗细的圆环状模具,暂时只有朱琳渼知道,这是佛朗机炮的密封圈。
朱琳渼正带众人在东院忙活,就见石霖走了过来,对他禀道:“大人,有一故人就见。”
“故人?”朱琳渼疑惑道,“谁啊?”
石霖将一根羽毛交在他手中,“他没说姓名,只说您看到这个自然便知。”
第四百六十三章 “王妃”来了!()
第466章 “王妃”来了! 第1/1页
朱琳渼接过那根红绿白相间的羽毛扫了一眼,心中登时既惊又喜,是她来了?!
院中姚启圣指着盛了一半生胶的密封坩埚,“殿下,学生思量着,若用硫磺烟气替代粉末,是否会混合得更均”转身间,却见朱琳渼头也不回地朝鲁王府北门跑去。
一名身着素色长衫,头戴纶巾,手持折扇的翩翩公子,在几名随从的簇拥下,正候在王府门前。
那公子的肤色有些发暗,似是在脸上涂了一层东西,但那盈盈身姿以及琼鼻妙目,朱琳渼一眼便认了出来。
他快走上前去,脸上尽是幸福笑意,对翩翩公子柔声道:“你怎么来了?”
那公子看了眼一旁的侍卫,刚要施礼。朱琳渼忙将他托住,向院内示意道:“先进来说话。”
又走出一段,石霖见二人关系如此亲厚,不禁好奇道:“大人,这位公子是谁,属下怎的不认识?”
那公子忙向这边揖手,声音却有些奇怪,“学生木青,受木靖木同知所托,有要事禀于殿下”
朱琳渼笑着轻拍了他一下,“石霖是我亲卫,就不用瞒他了。对了,你伤势怎么样了?”
“木公子”低头笑道:“谢殿下垂问。伤口已经痊愈,不然爹连门都不让我出”
石霖一旁愣了愣,迟疑道:“公子姓木你是木同知的什么人?我怎觉得你有些面熟。”
朱琳渼和“木公子”对视一眼,皆是开怀而笑。朱琳渼指着他,对石霖道:“她正是木同知的胞妹。这是芷晴”
“芷木姑娘?!”石霖这才终于认了出来,其实倒也不是说木芷晴化装技术有多么精妙,只是他始终没敢朝这边想,又没有认真打量一位男子的心思,这才没能发现破绽。
而朱琳渼早在接到羽毛时便猜到是他朝思暮想的芷晴来了——那正是他在云南时送给她的鹦鹉的羽毛。这种稀有的利未亚鹦鹉可不是随便能见到的。
“属下该死!”石霖当即尴尬搓手道,“竟是王妃来了,瞧我这瞎眼睛”
木芷晴闻言立刻双颊飞红,只转过头去装作没有听到。
朱琳渼吩咐石霖道:“你自知道她身份便好。既然芷晴着男装出来,在人前你就还叫她木公子即可。”
他又对木芷晴关切道:“便是伤好了也要多将养些日子,怎么大老远跑到绍兴来了?”
她眼睫如蝶翼轻扇,“芷晴自幼生活在偏远之地,担心对皇家规仪不熟,便求爹爹让我来学习礼仪”
朱琳渼却坏笑着望着她,故意道:“学礼仪?那当去天兴府啊,绍兴这边好像没有礼部的人吧?”
木芷晴闻言饶是脸上涂着颜粉,亦是透出鲜红,瞥见石霖没注意这边,声如蚊蚋道:“就、就是想你了还不行”
“行,当然行!”朱琳渼顺势将她龋璋愕男∈掷。牡溃捌涫滴乙埠芟肽恪K嫡娴模皇钦绞峦献抛卟豢以缇腿ピ颇狭耍幌肽憔屠戳恕!�
其实按照此时规矩,提亲之后男女双方是不能见面的。不过木家乃是纳西族,没那么多穷讲究,木芷晴便率性而为,化装跑来了浙江。木懿直到两日后才知道女儿离开了丽江,却也只是摇头笑了笑,加派些侍卫随行而已。
殿下的手是那么得温暖厚实,木芷晴直觉一颗心如小鹿乱撞一般怦怦跳个不停,脑子里更是一片空白。好半天工夫,她才想起要找些话题转移注意力,“那个我、我途中听人说殿下正在嘉兴、平湖一带指挥大军,本以为还见不到你呢。对了,殿下为何忽然回绍兴了?”
“郑芝龙大批战船已经南下。大木现下虽率水师步军在北京至辽东一线袭扰,但建虏暂时还未召回郑芝龙。
“若此期间建虏战船抵达钱塘,我北岸大军将会非常被动。”这些军国大事朱琳渼倒也不瞒她,以她的思虑缜密、足智多谋,比参谋司的大多数参谋都强,或许还能提出些有用的建议,“于是我仅留六千龙卫军守住平湖城,钱塘水师就在附近随时接应,其余人马为稳妥起见都暂时撤回了南岸。
“现在只等大木那边搅得建虏焦头烂额,多尔衮便只能令郑芝龙战船回防渤海。到那时,才是我们渡钱塘夺取浙北之机!”
木芷晴来此途中已打听了些钱塘战局的情况,点头道:“新城至杭州一线的建虏在殿下反复袭扰之下已狼狈不堪,此时就算大军暂退几日,谅他们也不敢妄动。”
“正是如此。”朱琳渼道,“福京的船厂正在加紧赶造战船,只等新船入水,便可伺机歼灭建虏水师。到那时,我军由水师掩护,沿苏松入长江,北伐南京将再无阻碍”
两人正说着,就见姚启圣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一面高喊:“殿下,殿下在哪儿?!硫、硫磺喷出来了”
石霖见状拼命给他使眼色,但后者一时没反应过来,瞥了眼木芷晴,仍自急道:“殿下,那硫磺似乎无法融入胶中,开锅之后皆从表面喷出。”
朱琳渼皱了皱眉,对木芷晴道:“我方才在带人试制橡胶。你先随石霖去休息,我去去就来。”
“我想跟你一起去。”木芷晴却显得颇有兴致,“这橡胶我从未听过,正可开开眼界。”
朱琳渼旋即想起她还跟宋应星学过西方自然科学,于是点头道:“那好,只是气味有些难闻。”
“不怕!”
姚启圣疑惑地望向木芷晴,“这位是?”
朱琳渼忙向石霖使了个眼色,后者对姚启圣道:“哦,他叫木青,是是宋夫子的弟子。”
“原来是师弟。”姚启圣向木芷晴揖了一揖,便急着赶回东院。
朱琳渼看过姚启圣记录的实验数据,又仔细检查了第一锅橡胶,就见黑色的胶块表面有大片火山状的破口,硫磺皆从中涌出,喷得坩埚上到处都是。
他忙询问姚启圣:“可有人被烫伤?”
感谢:不在,知音漫客,皇明神宗朱翊钧给我的慷慨打赏!十分感谢你们的支持,在下感激涕零合十拜谢!
本章完
记住网址:
第四百六十三章 逛街,购物()
“回殿下,我们一直按照标准实验守则行事,出锅前皆着石棉衣帽防护,未有人受伤。”
朱琳渼欣慰点头,能随时记录实验参数,又严格按照实验流程操作,说明科学的实验方法、科研规范已深入这些人心中。
只要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便是没有朱琳渼他指导,他们早晚也能依靠自己摸索推动大明的科学进步。
这短短一年时间里,仅这一项进步,就足以载入大明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册。
木芷晴见殿下投入工作中,便竖起耳朵听身旁几人讨论硫化橡胶的事情,心中不禁暗自吃惊这橡胶装在车轮上,车子行驶起来毫不颠簸;制成鞋子,即使在水塘里走,也能滴水不浸;便是随意取一块缝在鞋底,就能防滑又耐磨,一双草鞋甚至能穿个两三年没问题。
周围大量透明的玻璃器皿用各式管子连在一起,有的放在火上炙烤,有的在水里凉着。期间还有诸多她叫不上名字的带刻度的器具,应是用来测量什么。
一时间,她只觉得如同进入了蓬莱仙境。
其实这些实验器材在朱琳渼看来极为简陋。由于没有密封橡胶,加上打磨精度不够,器材之间多用油泥或蜡封,有的地方甚至是湿布裹着,一副后世的“黑作坊”既视感。
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些简陋的器具,却很可能孕育出这个世界上第一份硫化橡胶。
朱琳渼那边依据实验记录数据,“搜刮”着脑子里对橡胶的记忆。
橡胶应该是一种大分子有机物,虽然具体分子式不记得了,但绝对是大聚合物。
而硫化过程则是橡胶分子与硫发生反应,交联成为立体网状结构的过程。原先四散的橡胶分子被硫拉住,从而变得结构坚固。
也就是说,硫化橡胶中,橡胶分子与硫原子几乎是一一对应的,而前者比后者的分子量肯定要大得多。那么橡胶和硫磺的比例应该非常悬殊才对。
很可能就是之前硫磺比例过大,加热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