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于长春-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身实行,现在才算得到了。”再次叩拜以首触地,起身辞别而去。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丁己而欲之(1),异于
己而不欲音,以出乎众为心也(2)。夫以出乎众为心者,局尝出乎众哉(3)!因
众以宁所闻(4),不如众技众矣(5)。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下见


其患者也(6)。此以人之国侥幸也(7),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入之国
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8)。悲夫,有土者之
不知也(9)。夫有土者,有大物也(10)。有人物者,不可以物(11);物而不物,
故能物物(12)。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13),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
游乎九州(14),独往独来,是谓独有(15)。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大人之教(16), 
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17)。处乎无响,
行乎无方(18)。挈汝适复之挠挠(19),以游无端,出入无旁(20),与日无始(21); 
颂论形躯(22),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23)。无己,恶乎得有有(24)!睹有者(25), 
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26)。

'注释'

(1)欲:喜爱也。
(2)出乎众:高出众人之上,出人头上。
(3)曷:何。此句意思为:既然高出众人之上,又喜欢人之同已,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既与人
同,也就与人无异,何能超出呢。
(4)宁:安。
(5)技:技艺。意为一个人的技艺比不上众人所掌握的技艺多。
(6)揽,引取也。患:害。
(7)侥幸:把获得成功避免失败的希望寄托在偶然性和碰运气上面。
(8)此句意思为:论存入之国,则不得一个,论亡入之国则万个有余。极言治天下之不可行也。
(9)有土者:指占有国土之诸侯、天子。
(10)大物:占有广大土地,故称大物。
(11)不可以物:庄子认为,有土者自以为有,则生私欲骄矜之心,而为物所役使。应不以有土
为意,有土如同无土,有国如同无国,任性无为,才能为万物之主宰。
(12)此句意思为:我能役物而不为物役,故而能役使一切物。
(13)物物者之非物:与《知北游》:“物物者非物”义同而所指有别。《知北游》篇所讲为宇
宙生成问题,本篇所讲为统治木,意即支配,主宰万物者,一定不是物自身,而是超出万物之上的东
西,这种东西既不是具体物,也不是人,因为按古人观念,人也是万物之一。那么它是什么呢?即下
面所讲之“独有”,也就是独立自存的绝对体,即大道,它支配一切。人能无己无待,与天合一,也
就成为万物主宰。
(14)六合:上下与四方,古人甲以表示较大的空间范围。九州:传说中我国上古之行政区划,
说法有多种。《尚书·禹贡》认为,大禹治水后,将全国划分成九州,即冀、■、青、徐、扬、荆、
豫、梁、雍州。后代又有所改变。此处泛指古人观念中的整个世界。
(15)独有:指堕肢体,黜聪明,玄同大道,绝对逍遥之人。
(16)大人:与大道合一,能出入六台,游乎九州的圣人。
(17)为天下配:尽己所知予以应对。配,应对。
(18)无方:没有预定方向。
(19)挈(qiè),提携。适复:经历。挠挠:纷乱,比喻纷乱错综的社会生活。
(20)无旁:无所依傍。
(21)与日无始:与日推移,无始无终。
(22)颂:与诵通,颂沦即讲论、谈论之意。
(23)无己:与天地万物玄同合一,没有物我对立,将我消融于天地万物中。即如《齐物论》所
说:“大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意识境界。

(24)有有:有对象世界的存在。既然无己,没有物我对立,我即融于物中,对象世界即我,即
己,无己也就无对象世界。
(25)睹:见。
(26)睹无者,推行无为而治,任物自性生化,不加干扰,如广成子、黄帝之类。他们不扰乱物
性,所以是天地万物之友。
'译文'

世俗的人,都喜欢别人见解与自己相同而讨厌别人见解与自己不同。与
己相同的就喜爱他,与己不同的就不喜爱,这是由于人都有高出众人之上的
心理。有这样出人头地心理的人,何尝能真正出人头地啊!他们的见解要靠
众人认同方得心安,还承认个人技艺不如众人技艺多,怎能出众呢。而那些
打算为人治理国家的人,只是引取三代治国有利的方面而没有见到其有害的
方面。这是把为人治国之成功寄托在碰运气图侥幸上面,有几个靠碰运气图
侥幸治国而不使人之国沦亡的呢!这样作能使国家件存的,不得万分之一,
而使国家沦亡的。则是沦亡一万多次也不会有一次幸免。可悲呀!占有土地之
诸侯太不明智了。凡拥有国土者,就是有大物。有大物的人,不可自以为有
而生私欲骄矜之心;应当役使物而不为物所役使,惟有这样才能主宰万物。
明白主宰万物者不是物自身,岂止可以治理天下百姓而已啊!这佯的人可以
随意在天地四方往来出入,在九州漫游,能独往独来,称之为独有。独有的
人,是最珍贵的。大人的教化,就象形体对于影子、声音对于回声那样。有
人提问就有回答,尽其所知,应对天下人之问。居处无声响,行动无预定方
向。提携众人经历错综纷乱的社会生活,漫游于无边际空间,往来出入无所
依傍,与日推移无有终始,讲论形体,合于与万物大同。与物大同也就无己。
既然无己,哪里得有对象世界。有见于对象世界的人,是昔日之君子;有见
于无的人,是天地万物的朋友。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1);卑而不可不因者(2),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

(3),事也;粗而不可不陈者(4),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5),义也;亲而不可
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6),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7),德也;一而
不可不易者(8),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9),天也。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
于德而不累(10),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11),薄于义而不积(12),应于
礼而不讳(13),接于事而不辞(14),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15),因于物
而不去(16)。物者莫足为也(17),而不可不为。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
于道者,无自而可(18);不明于道者,悲夫!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
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19),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注释'

(1)任:用,此句指物虽轻贱,人不可不用来为己造福。
(2)因:顺,即顺民之性。
(3)匿:细微。
(4)陈:陈述。
(5)居:执守。意为外在行为规范,与人疏远,又不可不执守。
(6)节:礼节仪式。积:积累。

(7)中:顺。顺其性又加以提高,即为德。
(8)易:变易。指道之本体是恒定统一的,但功能作用又是不断更新变化的。
(9)儿句意思为:天道是神妙莫测的,但它的功能作为不能不显示出来。
(10)累:劳累。庄子认为:任自性而成德,不须操心费力去追求。
(11)会:相合。恃:依靠。
(12)薄:迫近,接近。不积:不有意积累。
(13)应:相应合。讳:同违,回避之意。
(14)辞:推辞。
(15)轻:轻意滥甲民力。
(16)因:循也。指循物之性加以利用而不抛弃它。
(17)莫足为也:物性不同,功用多种多样。如蜣螂转九,蜘蛛结网,出于天然。庄子认为,性
中有的,不学而能,性中没有,下可强为。
(18)无自而可:不通达大道,不管从哪里都行不通。
(19)有为而累吉:有意作为而又操心费力的,就是人为。
'译文'

轻贱而又不可不加以利用的,就是物;地位低下而又不能不顺从其性的,
就是民;微细而又不能不去作的,就是事;粗疏而义不能不加陈述的,就是
法;疏远而又不能不执守的,就是义;亲爱亲人而不可不推而广之的,就是
仁;奉行礼节仪式而不可不加以积累的,就是礼;顺性而又不可不加以提高
的,就是德;恒常统一而又不可不随时更新变化的,就是道;神妙莫测而又
不能不显示作为的,就是天。所以圣人观察天道顺乎自然而不协助,任性成
德而不费力追求,出处进退合乎道而不须有意谋划,与仁相合不以此自恃,
与义迫近而不有意积累,与礼应合而不有意回避,与世事接触而不推辞,与
法齐一而不乱行,依赖于民而不轻易使用民力,顺物性加以利用而不抛弃。
对于物不可违性强为,又不可不为。不明达天道之人,多么可悲呀!什么是
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力而劳累的,是入道。处
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问相去甚
远,不可以不明察。


天地

'题解'

《天地》以篇首二字名篇。本篇与《天道》、《天运》为一组,主旨在发挥无为而
治的政治理想。篇幅较长,内容也较庞杂。表述方式有议论、有对话、有寓言故事,丰富
多彩,层出不穷,又能大体围绕中心。一般分为十五段。

一段,提出天德是无为,远古之君顺应天德,无欲无为而万物自化。为全文的总纲。
二段,无为应当“刳心”,清除有意的思虑、追求。提出无为与社会生活结合的十个方面
及要达到的最高目标。三段,讲述“王德之人”,也就是与道合一的君主所表现出的神妙
莫测和无穷功能。四段为寓言故事,以黄帝丢失玄珠而象罔独能找到,寓意屏除智巧聪明,
无心乃能得道。五段,许由告知尧,聪明睿知,反映敏捷,有超人之才的啮缺,如果让他
治理天下,会带来极大危险。说明治是乱之先导,只有无为可以配天为君。六段,华封人
提出圣人因任自然,与天为一,超越有无,悠游无迹。七段,伯成子高批评禹治天下,行
赏罚,后世之乱从此开始,极言有为之害。八段,描述宇奋生成的基本线索,认为人的形
神德性来自虚无之天道,所以要返于虚无,达于玄德。为无为而治提供哲理的液据。九段,
孔子与老聃对话,提出技艺智巧只能“劳形怵心”,“忘己”才能“入于天”。十段,将
闾葂与季彻对话,提出想通过有力政治达到,‘帝王之德”,如同螳臂当车一样不能胜任,
而使自己处于危境。圣人治天下在于灭去“贼心”,达到“独志”,一切皆出于自性。十
一段,通过汉阴丈人的言行和孔子的评论,否定一切物质文明和科技进步,认为机械会助
长“机心”,破坏“全德”。主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优游世俗生活的浑炖氏之道。
十二段,谆芒与苑风对话,通过介绍圣治、德人、神人,描述无为而治由低向高发展的不
同情景。十三段,门无鬼与赤张满稽对话,描述“至德之世”,“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有仁、义、忠、信之实,而茫然不知的原初淳朴状态,十四段,讲述世人迷惑于有为之见,
终生不觉悟。无为之道不被理解,作者也只能放弃不加推究,任其自然吧。最后一段,指
出声色嗅味取舍,从外面和里面摧残人的自然本性,杨墨之徒不知,反以为得道愚蠢之极。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1);万物虽多,其治一也(2);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3),故曰,玄古之君天下(4),无为也,天德而已矣(5)。以

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6),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7),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

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8)。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

上治人者(9),事也;能有所艺者(10),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11),义兼

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12),无欲而天下足,无为

而万物化工(13),渊静而百姓定(14)。《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15),无心

得而鬼神服。”

'注释'

(1)均:均等、相同之意。其化均:天地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均等的。
(2)其治一也:治之义指循性自得,不靠外力强制,与一般意义的治不同。意力万物虽然众多,
但循性自得,自足其性这一性质是一样的。
(3)原:本也。原于德:以德为本。德即自性与道的合一,以德为本,对万物不加干预,则万物
无不任性自足。成千天:天即自然。君无为,使民物自生自成,自足其性,则是成于天也。
(4)玄古;远古。指三皇以前行无为而治的至德之世。
(5)天德:自然之德。
(6)言:名称。前篇《在宥》最后一段讲,道有天道和人道,天道是主。人道是从,天道无为而

尊,人道有为而累。以天道来看待君,君就应当行无为而治,君无为也就名实相合而归于正。

(7)分:名分、职分。君臣各有不同的名分和职责,二者各自循名责实,尽其职分而下相乱,则
君臣之义分明。
(8)泛观:博观一切事物。万物之应备:能博观万物,按物性加以裁制利用,则万物可供应用者
无不齐备。
(9)上治人者:居上位统治人民的人。
(10)艺:技艺,指有某种专长、特长。
(11)兼:统属、支配之意。技兼干事:完成一件事需多种有专长之人,这些人要服从统一筹划
安排。在各个环节上为统一事业尽力,而不能各行其是,任意妄为,就是技兼于事。事兼于义,行事要
合义,受义支配。
(12)畜:养也,亦即治理、管理之意。
(13)万物化,万物循其本性,自行生化。
(14)渊静:与《在右》篇“渊默而雷声”之“渊默”义同,形容得道之君主深沉静默的仪态。
(15)《记》一种古代传记之书,具体所指无考。一,指大道。毕:完成。
'译文'

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
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
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
已。用道来看待名称,则天下君主行无为之道而归于正;用道来观察名分,
则君臣各按其名分尽职责,则君臣之义大明;用道来观察才能,则天下之官
皆得其人而事治;用道来博观万物,则物尽其用而供应齐备。所以贯通天地
的,是德;通行于万物的,是道;居上位统治人民的是使臣民治事台宜;能
力有所专精的,是技艺,技艺应当统属于事,行事要受义支配,义统属于德,
德应合于道,道合于自然,所以古代统治天下的君主,自己没有私欲而使天
下人富足,行无为而治,任万物循性自行生化,深沉静默而百姓安定。《记》
这本古书说:。“通达大道则使万事成功,心无贪欲则鬼神敬服。”

(2) 
夫子曰:“大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1)!君子不可以不刽心焉
。无为为之之谓天(3),无为言之之谓德(4),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
谓大(5),行不崖异之谓宽(6),有万不同之谓富(7)。故执德之谓纪(8),德成之
谓立,循于道之谓备(9),不以物挫志之谓完(10)。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
其事心之大也了(11),沛乎其为万物逝也(12)。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
不利货财,不近富贵(13);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
以为己私分(14),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15)。显则明,万物一府(13),死生同状。”

'注释'

(1)洋洋乎:广漠无涯的样子。
(2)刳(kū)心:刻为挖空之意,如割木为舟。割心不是把心挖掉,而是把心智,也就是有意的
思虑清除干净,保持心之虚静。
(3)无为力之:任物循性自化,不加外力干预。
(4)无为言之,即不言之言,用沉默无言显示物之真实本性,即是德。
(5)不同同之:能透过事物千差万别的外在形式看到它们本质的玄同齐一。这就是大,大即道也。
(6)崖异:偏执怪异,不随俗。宽:宽容。

(7)有万不同:拥有千差万别之物。
(8)执:持守,纪:纲纪,持守德性就是把握了道之纲纪。
(9)循:遵循,备:完备。
(10)挫,扰乱之意。完:道德完美。把外界之毁誉、荣辱、是非、得夫混同如一,一样看待,
下因这些扰乱心志的宁静,就是道德完美。
(11)韬:包容蕴藏。
(12)沛乎:流动无滞碍,为:与。逝:往,指万物运动变化之趋势、趋向。
(13)不利货财:不贪求货物钱财。
(14)拘:揽取。私分:犹私有也。
(15)为己处显:自以为处在显要出众地位。
(16)万物一府:混同物我,万物齐一的一种意识境界。
'译文'

先生说:“道是覆盖和承载万物的,辽阔广大而无边际。君子不可不虚
静其心去效法它。任物循性自化,不加外力干扰就是天,用静默无言以显示
物性的本来状态就是德,对民物普施慈爱和恩惠就是仁,能透过事物千差万
别的外在形式看到它们的玄同齐一就是大,行事不偏执怪异就是宽容,拥有
千差万别之物就是富有。所以说持守德性就是把握了纲纪,道德修养完成就
是自立,遵循大道去作就能完备,不被外物扰乱心意的虚静就是道德完美。
君子明白上述十个方面,就是包容万事心量广大之人,自如无碍地与运动变
化的万物合一。如果能这样,就可任黄金藏在深山里,宝珠藏在深渊中,不
贪求货物钱财,不喜保守富贵;不因长寿而乐,不因夭折而哀,不因通达而
觉得光荣,不因穷困而觉得耻辱;不收取世上全部利益为己私有,不因作天
下之王而自以为处在显赫地位。不自以为显赫而彰明,万物与我齐一,死生
本无两样。”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1),谬乎其清也(2)。金石不得无以鸣。故
金石有声,不考不鸣(3)。万物孰能定之(4)!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5), 
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6),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7)。故形非道不生,
生非德不明(8)。存形穷生,立德明道(9),非王德者邪!荡荡乎(10)!忽然出,
勃然动(11),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12),听乎无声。冥冥
之中,独见晓焉(13),无声之中,独闻和焉(14)。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15),神
之又神而能精焉(16);故其与万物接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