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牛古董商-第4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赵匡胤的《咏初日》竟然是因为唐豆而作,杨一眼没好气的赏了唐豆一拐棍:“臭小子,让你去求证一番,你反倒又胡乱搀和进去,我看你真是闲的。”

    秦彦培似有所思的喝了一口茶,沉吟道:“怪不得我总觉得赵匡胤这首《咏初日》题得有些怪异呢,原来如此,如此就完全解释得通了。”

    周老点头应和道:“是年赵匡胤不过才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就算他拒绝京娘示爱,理应也不会题写出隐含帝王之志的诗词。现在有豆子搀和进去,赵匡胤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代开国之君,那么他写出这首《咏初日》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杨一眼皱着眉头望着秦彦培和周老问道:“你们的意思是豆子在影响历史?那么为什么咱们现实的世界并没有被豆子影响到?”

    周老苦笑着望着杨一眼说道:“难道豆子对现实社会造成的影响还小么?”

    咯噔,杨一眼闭上了嘴,三位老爷子都闭上了嘴,目光紧紧地盯在了唐豆脸上,陷入沉思之中。

    面对三位老爷子的注视,唐豆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是我在影响历史?……

第994章 追寻轩辕剑

    三位老爷子带队到利物浦去了,去跟那位收藏有赵京娘抄摹赵匡胤《咏初日》的藏家协商转让事宜,同行的除了钱芊芊之外还有徐乐乐以及追讨协会的另一名成员,秦杰也跟着一起去了,主要是为了照顾三位老爷子,毕竟三位老爷子的年纪已经大了,没有家人跟在身旁也不放心。

    本来这次的利物浦之行是不必三位老爷子亲自出马的,不过这次的追讨行动是海外流失文物追讨协会成立之后正式运作的第一个案子,三位老爷子非常重视,决定亲自出马,争取来一个开门红。

    唐豆本来是准备跟着同行的,三位老爷子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奔波,他哪放心?

    不过三位老爷子却没有批准他同行,去一趟利物浦而已,而且只是为了追回一幅《咏初日》,实在不值得浪费唐豆宝贵的时间,有这个功夫,这小子可以从古代搞回来一箩筐这种东西,当然,这不完全是价值论的事情,但是也跟价值论不无关系,而且此行钱慈航也亲自插手了,他们过去不过就是从那位藏家手中以一种友好的方式将东西拿回来而已,说白了,走的就是一个形式,而这个形式作为海外流失文物追讨协会的开门第一炮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唐豆说不过三位老爷子,只能放任三位老爷子去了,有秦杰跟着唐豆也可以放一些心,不过他还是安排做事细心的冯子豪跟着一起同行,帮着秦杰一起照料一下三位老爷子。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现在交通这么方便,利物浦虽然与中国相隔千山万水,可是坐飞机也不过是十七个小时的行程罢了。

    再者说了,万一有什么意外,唐豆也可以瞬间穿越到达三位老爷子身边。

    天地之大,对唐豆来说不过是瞬息而至罢了。

    三位老爷子走了,金陵古玩协会方面组织了一个重要活动,金陵古玩协会理事长李光复亲自打电话邀请唐杞、唐豆这两位金陵古玩协会的理事参加,唐豆一般不会去参加这种活动,推脱有事婉拒了李光复的邀请。

    李光复本来也没有奢望唐豆这位大名人能够亲自参加这次活动,不过是礼节上的邀请罢了,不过在他的盛意拳拳之下,唐杞答应返回金陵参加这个活动。

    林静茹老大不乐意的跟随着唐杞一起登上飞机返回金陵,对她来说,她更愿意陪在儿子和孙子身边。

    不过唐杞却不然,在望京山庄待着,他每天都跟坐在针毡上一般,坐立不安。

    在三位老爷子面前他根本就插不上几句话,说句不好听的话,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的境界跟三位老爷子差的太远,根本就说不到一块去,别的不说,就拿他最擅长的制作赝品来说,他那三脚猫的功夫连给杨一眼提鞋的资格都没有,那还能找到什么共同语言?

    再者说了,自从首长前来参加了唐豆的安居宴之后,唐杞早就已经恨不得马上返回金陵去跟老街坊们显摆此事了,如果不是林静茹强拗着要多陪孙子几天,他恐怕早就回金陵去了,如今有了金陵古玩协会这么一个借口,他也就有了更充分的理由。

    送走三位老爷子,再送走老爸老妈,诺大的望京山庄只剩下了唐豆一家三口和郭强等人,瞬间清静了下来。

    三位老爷子是走了,可是却给唐豆安排了一大堆工作,排在第一位的赫然就是轩辕夏禹剑。

    三位老爷子对轩辕剑一直是念念不忘,在传说中,这件上古神兵可是黄帝所用的,这个传承比之九鼎还要久远。

    其实对唐豆来说,追寻轩辕剑的下落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根据传说,轩辕剑曾传给了大禹,凭唐豆跟大禹的关系,唐豆就算直接跟大禹讨要,恐怕大禹都能给他。

    轩辕剑,传说中的神兵,据传说是一把圣道之剑,由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据说此剑内蕴藏无穷之力,可开天辟地、斩妖除魔。

    对于这种传说唐豆自然是不信,这世上有什么剑可以开天辟地,这世上又哪来的什么妖魔,传说,不过是后人们的夸大美好罢了,因此,唐豆对于追寻轩辕剑的事情也一直没有太放在心上,在他心中,轩辕剑本来就是虚构出来的神器,就算当年的黄帝真的有一把名字叫做轩辕剑的宝剑,那也不可能是拥有无上神力的宝剑。

    不过三位老爷子既然对轩辕剑一直念念不忘,那怎么也要给三位老爷子一个说法才行,之于这个说法将来会不会演变成对轩辕剑的正式解释,那就是三位老爷子的事情了,但是可以想象的到,像这种没有任何依据的说法,最终只会变成一家之词,就算老爷子们在考古界和古玩行中拥有无人可以比拟的声望也是不行。

    争论,最终亡于证据,没有证据一切都是空谈,就算唐豆把轩辕剑拿回来,三位老爷子恐怕也要头疼如何向世人证实这就是真正的轩辕剑。

    就跟唐豆拿回来的和氏璧一样,迄今为止和氏璧依旧被三位老爷子贴身存放着,还没有找的妥善的办法令其正大光明的出现在世人面前。

    当初杨一眼可是夸下了海口,说由他来想办法令和氏璧出世,可是和氏璧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杨一眼自己推敲了无数种方式,最终还是感觉有些欠缺。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和氏璧放进秦始皇的棺椁之中,这样就绝不会有人怀疑和氏璧的真伪。

    可是,秦陵挖掘却是一个千古难题,一直是考古界的争议焦点,是否真正开挖秦皇陵都是一个未知数,把和氏璧放进秦始皇的棺椁对唐豆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把和氏璧放进去之后,那和氏璧可就要跟着秦始皇一起永久的沉睡在骊山之下了。

第995章 大禹铸鼎

    轩辕剑的事情唐豆总要给三位老爷子一个交代,哪怕这个交代最终只能被禁锢在他们一家人这个小圈子里,总也是一个交代。

    唐豆收拾好自己,准备穿越到大禹那儿去求证一下轩辕剑的事情,唐豆跟杨灯把自己要去做什么交代了一番,正准备要走,这时杨灯拉住了唐豆,眼望着唐豆问道:“豆子,你是不是好久没到阿房宫去了?”

    阿房宫?

    唐豆咧了一下嘴,他不知道杨灯为何要问此事,忍不住轻轻咳嗽了两声:“那啥,是好久没去了,等回头我抽个时间去一趟。”

    说罢,唐豆飞快的逃走了。

    皓儿,我是不是该先去看看皓儿?

    看着唐豆逃走,杨灯又气又笑的轻轻跺了一下小脚:“这个坏蛋,做贼心虚。”

    说着话,杨灯伸手扭住了小豆子的小鼻子,皱着鼻子凶巴巴的教训道:“小坏蛋,你长大了可不能跟你爸爸一样变成一个花心大萝卜。”

    小豆子撇着嘴抓着杨灯的手指,一脸的抱怨,就跟听懂了杨灯的话一样。

    杨灯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她狠狠的扭了一把小豆子的小脸,娇笑道:“你爸爸是个大坏蛋,你是个小坏蛋,答应妈妈,等将来小豆子要给老妈带回来好多好多媳妇,生好多好多小小豆子。”

    小豆子嘎嘎笑着抱住了杨灯的脖子,狠狠在杨灯脸上亲了一口,弄了杨灯一脸口水。

    杨灯醉心的跟小豆子嬉闹在了一起,当老妈的人呀,永远希望自己老公身边只有自己一个女人,而自己儿子身边却有数不清的女人……

    唐豆穿越到空中别墅,按着小心肝站在那儿喘息了半天。

    贼还没有做成,心虚倒是真的。

    唐豆琢磨着杨灯为何会突然提醒他好久没去阿房宫了,难道是杨灯猜出了点什么?

    心虚了半天,唐豆更不敢去见皓月公主,他干脆直接换好衣服噔的一下穿越到了公元前大禹时期的穷桑。

    穷桑作为夏朝的都城,却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繁华。

    唐豆眼前的穷桑不过就是一个稍大一些的村落罢了,比较起来,甚至连唐豆曾经到过的桑林村也是不如。

    想想也是,这时的人口才有多少?

    据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记载:“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是以其时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二十四顷,定垦者九百三十万六千二十四顷,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

    整个华夏人口不过一千三百五十五万人,也就是现代一个超大型城市的人口数量,再散居九州,一地能有多少人?

    而且此时尚处于部落时期,很多部落还处于游牧状态,居无定所,能够落地定居的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唐豆所知的穷桑人口不过上千而已,可是此时,穷桑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唐豆深感意外,举步走进了穷桑,抓住一个路人开口问道:“这位小哥,请问这里为何会这么热闹?”

    那人看了唐豆一眼,显然面生,不过此时的人生性纯朴,根本不疑有他,那人冲着唐豆笑道:“一听你就是远道而来的,你还不知道吧,禹王纳九牧之金铸造九鼎,各地能工巧匠纷纷赶来相助,迄今已经有二十二天了。”

    大禹在铸九鼎?

    唐豆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想那人问明铸鼎之处,谢过之后直奔铸鼎之处而去。

    穷桑之外三里之遥,营造起了一处硕大的工坊,工坊内外人来人往更是热闹。

    唐豆大步走向工坊,远远看到一排打着赤膊的大汉正汗流浃背的站在熔炉前排着队,用手中的长柄石瓮从熔炉中提取铜水。

    排头的一个大汉从熔炉里舀起满满一石瓮的铜水,转身正看到不远处正笑吟吟望着此处的唐豆,心中一惊,石瓮中的铜水泼洒出来一半,幸亏没有伤到旁人。

    那大汉急忙将手中的长柄交给身后一人,大步流星的跑向唐豆,还未到近前,大汉已经是热泪盈眶,屈身向唐豆下拜:“禹拜见亚父……”

    唐豆吓了一跳,仔细端详了那大汉一眼,急忙迎上那大汉双手架住他的胳膊不令他下拜,自己险些出了一头瀑布汗。

    他何德何能,敢承受禹帝一拜?

    以唐豆现在融合了戒指的体魄,他若不想让大禹下拜,大禹又如何能拜得下去。

    唐豆汗颜的双手架住大禹,笑呵呵的开口说道:“禹,一别三十年,你比以前可是变化了许多,我险些没有认出你来。”

    此次穿越与上次见到大禹已经时隔三十年,眼前的大禹已经不是那个青涩少年,颌下也蓄起了长长的胡须,面庞也变成了古铜色,若不是他开口称呼唐豆为亚父,唐豆还真不敢相认,此事仔细辨别,才从大禹的眉眼之间分辨出一些当初那青涩少年的痕迹。

    大禹仰望着唐豆崇拜道:“一别三十年,亚父比三十年前更胜风采,似乎显得更加年轻了许多。”

    唐豆呵呵干笑了两声,上次见你时才刚刚二十岁,再年轻许多岂不是成了孩子?

    大禹还是坚持要拜唐豆,唐豆拉下脸不爽的说道:“禹,你若是坚持要拜我,那我转身就要走了。”

    大禹吓了一跳,急忙站直了身子,冲着唐豆赫颜说道:“亚父云游而来,岂能转瞬即去,禹不拜了就是。”

    唐豆呵呵一笑,轻轻拍了拍大禹的胳膊:“这就对了,我听说你正在铸九鼎,怎么样,还顺利吧?”

    唐豆可是知道九鼎之大,以这个时期的工艺来铸造九鼎,那根本就是一个浩瀚的大工程,没见眼前这个工坊最少都有四五百工匠么。

    听到唐豆提到九鼎,大禹赫颜说道:“亚父,可能是我太过苛求,铸鼎至今已经废弃了数次。”

    “哦?什么情况,说来听听。”唐豆拉着大禹问道。

    远处的工匠们在大禹刚才奔向唐豆时就已经向他们留意了,当他们看到大禹竟然要拜一个唐豆时,登时惊落了一地的眼珠子,竟然连铸鼎也停了下来。

第996章 九鼎原来是……

    铸这么大的一座鼎,对这个年代匠人们的铸造工艺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而最大的难题自然就是铜溶液的恒温问题。

    有匠人提议将九鼎分成九个部分来分别铸造,然后再将九个部分铸造在一起。

    这个办法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最稳妥的办法,不过这个办法却被大禹给否了,否决的理由很简单,九州是一个整体,不容分割。

    既然大禹执意要整体铸造,那么恒温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熔炉跟铸鼎相聚过远,铜溶液从熔炉搬移到铸鼎就要面临着铜溶液冷却而无法浇铸的难题,可是,如果熔炉距离铸鼎过进,那么匠人们就要处在高温的环境之中,而这种高温则是人体所无法忍受的。

    不过匠人们对铸造九鼎的热情很高,匠人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助大禹铸成此鼎,今天虽然是用新方法铸鼎的第一天,可是已经有十几名匠人在高温下体力不支晕倒了。

    唐豆听完之后,急忙冲着大禹吩咐道:“禹,你先让大家停下来,我去想想办法。”

    大禹知道唐豆的本事,急忙吩咐工匠们暂停铸鼎。

    为免惊世骇俗,唐豆钻进大禹暂住的小屋里,瞬间穿越回了空中别墅。

    唐豆对铸鼎的知识并不了解,可是架不住现代科技的发达,他打开电脑搜索了一下最大的鼎,忍不住苦笑着摇了摇头。

    近几年来,国人铸造的大鼎一个比一个大,先是铸造出了高6。6米,直径4。83米的‘炎黄鼎’,后又铸造出了高9。9米,重56吨,铭铸有一万余个不同时期不同书体寿字的‘万寿鼎’,近年来竟然又铸造了一座高25。26米,直径20。43米的‘方圆金鼎’。

    且不论国人铸造这些大鼎的意义何在,不过这对唐豆查找铸造大鼎的工艺提供了方便,经过搜索,他找到了某厂在铸造万寿鼎时所采用的详细工艺流程,他详细研究了一会儿,心中已然是豁然贯通。

    自从唐豆跟随杨一眼学习羊仿以来,他自己本身已经可以被列入顶级工匠的行列,虽然羊仿精于陶瓷字画,可是触类旁通,对于铸鼎中所遇到的收缩失衡、爆裂等技术难题,他只需要看一下成功案例的解决方法就已经了然于胸了。

    不过唐豆还需要购买一些东西,不过自己突然出现在金陵不太合适,他穿越到某个生疏的地方找到一家专卖店购买了一些物品,寻了个没人的所在穿越回来,背着个大背包再次穿越回了大禹小屋。

    唐豆背着大背包从大禹小屋中出来,正坐在树下听大禹说着些什么的工匠们见到唐豆走出来,均都慌忙匍匐在地向唐豆叩拜。

    唐豆不知大禹跟这些工匠们说了些什么,急忙放下背包搀扶这些工匠们,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大禹将治水的功劳全都归结到了他这位亚父头上。

    大禹因治水有功才被推举继承了舜帝,而在大禹口中,他治水的方法全赖唐豆这位亚父的指点,而自己不过是出力而已,百姓们又如何不对唐豆感恩戴德?

    自古水患猛于虎,在各种天灾**中,除了战争之外,恐怕就数水患对百姓造成的伤害为最了,就算天崩地裂(地震)对百姓所造成的伤害也不及水患,历来洪水暴发,动辄就是上万人的伤亡,万顷良田成为一片汪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面对工匠们的好一番感恩,唐豆急忙岔开话题,将话题引领到铸造九鼎的事情上来。

    唐豆用一根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的向工匠们解说了半天,工匠们终于领会贯通了唐豆所说的铸造工艺,惊为天人。

    不过唐豆自己的心里却犯起了嘀咕,如果三位老爷子得知九鼎竟然是用自己传授的现代工艺铸成的,自己会不会被三位老爷子暴打一顿?

    可是,如果自己不传授给大禹和这些工匠们现代工艺,九鼎铸成还不知要死伤多少工匠,唐豆既然来了,他就不忍让这种事情在自己眼前发生。

    唐豆站起身,打开背包将背包内的隔热石棉服头盔等物拿出来交给大禹,演示了一遍如何穿戴这些装备,有名工匠穿戴上全套装备,特意跑到熔炉前试验了一下,跑回来兴奋的告诉大家,穿上这些奇怪的衣服站在灼热的熔炉前竟然只感觉到温暖而已。

    唐豆带来的石棉服虽然不多,却是能让工匠们免除冒着生命危险熔炼铜水的危险,工作也变得不再那么辛苦了。

    工匠们对唐豆感恩戴德,大禹笑着吩咐工匠们按照唐豆刚才解说的铸鼎工艺重新部署,工匠们欢呼着去了。

    重新部署非一日就能完成的,大禹邀请唐豆返回穷桑住处,吩咐妻子女娇杀猪宰羊招待唐豆。

    女娇是涂山氏的女儿,仪容秀美,温柔娴雅,虽年过四旬却犹如少女一般,她也曾听闻大禹有一位神奇的亚父,就连舜帝也对大禹的亚父推崇备至,如今女娇见大禹的亚父竟然是一个俊朗飘逸的青年,惊得差点连眼珠子都瞪了出来。

    如此年轻,恐怕还不及自己儿子的年龄大,怎么可能是大禹的亚父?

    大禹自然看出妻子的惊疑,他知道唐豆是来自于未来,可是此刻却无暇将此匪夷所思的事情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