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了江南士族的阻挠,朝廷顺利的将花魁赌局的收益揽入怀中。
……
紫禁城暖阁!
朱皇帝万年阴沉的老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一千万的收益,让紧张的财政收入缓了一口气,也让他真正的体验了一回款爷的感觉。
话说几十年来,户部和内库的积余从来就没有突破过三百万。
如今已经有一千万的以上了。
这可是张太岳时代以后从来就没有过的事情。
“陛下,浙直总督黄宽紧急上奏!”
一旁的王伦拿出了一本奏章放在了龙案上。
“倭寇袭击沿海!”
朱皇帝看了一眼,心中猛的一沉,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
他原本还奇怪为什么江南士族不跟他死磕了,原来是倭寇来了。
这可是心腹大患啊!
想到这里,朱皇帝的眉头皱了起来。
话说自大明朝以来,倭寇之乱就袭扰着沿海,朝廷虽然一直也发兵治理,但是从来就没有根绝过倭寇之乱。
嘉靖时期达到了顶峰,为此朝廷不得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清除倭乱,但收益甚小。
这时一代名将戚继光横空出世,他通过变革兵制,建立了一支由当地人组成的戚家军,这才将东南沿海倭寇一扫而光。
此后又算是平静了几十年,虽然偶尔也有些作乱,但是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混乱。
如今倭寇又要卷土从来了吗?
朱皇帝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蒙古人的入侵刚刚平定下去,这东南的倭寇又来生事,这还让不让大明朝消停了?
军情紧急,这件事万万不能拖。
想到这里,朱皇帝立即道:“立即命内阁首辅高明、次辅李忠有、兵部尚书陈友量来见朕。”
王伦应了一声,立即让人去请这三位辅臣。
“锦衣卫那边有什么消息?”
朱皇帝又低声向一旁的李颂石问道。
李颂石脸色微微有些尴尬,这段时间锦衣卫一直忙着收剿花魁的赌资,哪里顾得上海上的情况?
“回禀陛下,正在调查当中。”
朱皇帝哼了一声,明显的有些不高兴了。
厂卫作为皇帝的耳目,关键时候居然没有任何动静,这让
朱皇帝大为的不爽,不过他也没有说什么,毕竟这段时间南直隶的厂卫都在为这场赌局忙活着。
少倾!
三名高官走了进来,正是内阁首辅高明、次辅李忠有和兵部尚书陈友量。
“臣高明、李忠有、陈友量,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人规规矩矩的磕了个头。
平身!
朱皇帝一挥手,道:“浙直总督黄宽的六百里加急军情,你们看过了吧。”
三人点了点头。
地方官奏往朝廷的奏疏分为两种,一种走的是通政司,另一种是加急,走的是驿站急递。
八百里加急,从南京到京师也就是三天的时间。
但这并不是最快的,但是厂卫还拥有飞鸽传书的渠道。从南京到北京中途几个点接力,只需一天一夜的时间。
倭寇很多年没有闹事了,上次东南沿海爆发大规模的倭乱还是在李忠有的任期之内。
“陛下,倭寇为非作歹,祸乱我海岸,臣请陛下早日发兵,解救沿海民众与倒悬。”
兵部尚书陈友量当先说道。
这一次夜叉部的反水,截断了江南士族的财路,让他们不得不在南直隶割肉求全。
江南士族无力对付夜叉部,只得动用手中的权利,请求朝廷出面围剿夜叉部。
作为江南系的陈友量,自然是要为江南士族说话的。
高明咳嗽了一声,道:“老臣认为出兵的事先不忙,倭寇在早些年间就被李大人击溃了,怎么还敢来我海疆作乱?还是先调查一番,确定了倭寇的身份来历和规模再说。”
虽然他已经被朱皇帝架空了权利,但是对于江南的事情还是十分清楚的。
一直跟江南士族来往过密的夜叉部海盗忽然反水了,扣押沿海大族的走私船只,断掉他们的财路。这才引发了江南士族的全力反弹。
高明对江南士族把持的走私盈利早就垂涎三尺了,这会儿双方狗咬狗,他也了的看热闹。
朱皇帝的目光落到了李忠有的身上。
“李爱卿,你怎么说?”
上次倭寇之乱也是李忠有平定的,他对李忠有的意见还是有几分期待的。
李忠有心中闪过一阵苦笑。
对于夜叉部和江南士族的关系,他是十分的清楚的。
长久以来,夜叉部就是江南士族的海上保镖和运输大队长,双方互利互惠,江南士族为夜叉部提供粮食和物质,夜叉部帮助江南士族走私。
合作的时间久了自然会激发矛盾,几年前夜叉部的海无炎也曾闹过罢工,扣押了走私船,封锁了海路。
当时江南士族把持着朝政,很快动用了国家的这个大机器,派遣了水路两军前来围剿夜叉部,其中带兵的就是李忠有。
李忠有也是通过这一战,一跃成为了浙直总督,进入了封疆大吏的序列。
他对夜叉部的策略也很简单,一方面是打,一方面是拉。清除夜叉部在沿海的据点,断掉他们的补给线,另一方面坚壁清野派出水师去袭扰乱。
夜叉部很快就陷入了粮食物质紧缺的地步。
不得已才再次接受了江南士族的苛刻条件。
通过这一次对抗,海无炎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所以终其一生都没有再挑起战事。
所以在李忠有的任期里,双方保持了相对的平静,也没有出现任何的纷争。
世人都认为是李忠有的功劳,其实李忠有心里清楚,夜叉部只是缺少足够的物质来支撑战争而已。
(本章完)
第880章 我不同意()
李忠有深知和平是短暂的,双反最根本的冲突是分配不公,江南士族凭借着朝廷的力量霸占了绝对部分的利润,分给夜叉部的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这固然是江南士族的强势,另一方面也有控制夜叉部做大的意思。
因为自开国以来,大明朝的水师已经是一年不如一年了,根本不是夜叉部的对手。
一旦夜叉部拥有了足够的物质,他们肯定会再次挑起战争的。
所以,李忠有在任期内一直强硬的摧毁夜叉部在大陆的秘密据点,严控岸边的粮食流到夜叉部的手中。
没有了粮食和物质,夜叉部就没有力量跟大陆对抗。
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忠有调走了以后,新任的黄宽并没有李忠有的战略眼光,所以在一些问题上疏忽了。
曾经的李忠有也写信提醒过黄宽,但是后者也并没有当回事。
白莲教的姬如雪也就是趁着这个机会跟东海夜叉部建立秘密的走私渠道,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输送到了夜叉部。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将近一年的时间,夜叉部已经储存了相当量的物质和粮食,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跟江南士族和朝廷开战。
要想彻底的剿灭夜叉部,需要一支庞大的水师,以大明朝现在的实力根本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
没有水师,军队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
李忠有的脸色闪过一阵忧虑,比起夜叉部来,更让他担忧的是江南士族。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走私的利益早就渗透了的整个江南士族,他们能够保持如何庞大的规模和向心力,都离不开走私渠道的输血。
换句话说,江南士族正是靠着这条财路将大小士绅团结起来的。
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一旦走私渠道被封了,江南士族这个庞大的组织恐怕就要分崩离析。
更令李忠有心寒的是,这个夜叉部早不反晚不反,偏偏在江南士族跟朝廷较劲的关键时机,一夜之间反水,撕毁合约,扣押走私船只,断掉江南士族的财路。
打蛇打七寸,一举拿住了要害。
这要说是偶然的,李忠有是万万不会相信的。
仔细想来,江南的事情处处透漏着一种古怪,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而且看朱皇帝的表现,这只手并不像是朝廷伸出去的。
究竟是谁呢?
李忠有后背冒汗了。
身为江南一系高层的他深知走私利润对江南士族的重要性,一旦没有了走私渠道的输血,江南士族这么一个庞大的利益体,恐怕连半年都支撑不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奢华生活的士族们,肯定不会回过头来去过苦日子。
这样一来,江南士族内部就会产生分裂。
由利而生,又由利而散,这也是缘发。
说只要夜叉部能够支撑半年,江南士族就会分崩离析。
李忠有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一旦江南士族分崩离析了,朝廷肯定会趁虚而入,江南士族受到了朝廷的压制,他们自然不会有事,这些压制和盘剥最终还是落到当地百姓的头上。
如果朝廷搞不定江南士族,这次变革就会彻底的破产,大明朝终究还是会岌岌可危。
李忠有夹在中间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十分的尴尬。
一方面他不希望大明朝这座大厦轰然倒塌,另一方面他也不愿意让江南的百姓受苦。
维持朝廷和江南士族的现状是最佳的选择,但是……
他苦笑了一下,这个矛盾终究会爆发出来的。无论是他的恩师张凤府,还是他李忠有,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让这个矛盾延迟爆发而已。
只可惜现在他已经是无能为力了。
“臣以为还是先采取安抚的策略,能够和平的解决海疆问题是我大明朝之幸。”
李中有还是准备努力维持一下现状。
能够说服夜叉部继续跟江南士族合作是最好,这样以来江南士族又能够维持一段时间,李忠有大可以在这段时间想想办法。
不可!
陈友量立即打断李忠有的话。
“李大人,此言差矣!救兵如救火,如今江南沿海饱受倭患,百姓们深受屠戮。我等身为朝廷大臣,有怎么能坐视倭寇屠杀我大明朝的百姓?”
他躬身道:“臣推荐浙直总督黄宽统调三省军马和两省水师全权处理此事。黄大人文武双全,处事稳重,一定会一劳永逸的解决倭患的问题的。”
李忠有双目闪过了一阵怒火。
他怎么说也是当朝次辅,地位要在六部尚书之上,这个陈友量居然敢当面斥责与他,可见江南士族已经不再把他看作是共同阵营了。
更令李忠有气愤的是,这个陈友量虽然是兵部尚书,但却没打过一场仗,连沿海的水师的具体情况都不清楚,居然还打算以武力清剿夜叉部?
嘉靖年间的时候,朝廷水师还能够左右沿海的局势。如今的朝廷水师也只是充充样子而已,跟夜叉部万人千船根本没得比。
“陛下,北方战事刚刚结束,朝廷正是修养之际,不宜动刀兵。再说,如果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沿海匪患的问题,朝廷又何乐而不为?”
李忠有力谏道。
朱皇帝顿时有些沉吟了。
刚得了一千多万的银两,让捉襟见肘的他有了点底气,就算是要打仗的话,朝廷也能够拿得出钱。
对于倭寇,大明朝从来就没有姑息过。
这一次刚得了一大笔钱,朱皇帝也能挺得起腰杆了。
原本朱皇帝还打算再次让李忠有挂帅担任江南剿倭总制的。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李忠有是主和的。
这让朱皇帝有些大惑不解。
按理说李忠有也是江南系的官员,倭寇侵扰大明海岸,他应当支持出兵围剿才是,为什么反对呢?
事态反常必有妖。
朱皇帝是政斗的老手了,立即捕捉到了这个不正常的地方。
他的双目瞬间眯了起来。
“高爱卿,这件事你怎么看?”
朱皇帝把皮球丢到高明的手中。
补上昨天的!~
(本章完)
第881章 神秘的大先生()
高明心中早就乐开花了。
他虽然是首辅,但实际上已经被朱皇帝架空了,这个首辅的位置也就是名誉而已,恐怕用不了多久就光荣的退休了。
朱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也不会去分辨,最多也就是在任期内想办法多捞点钱。
所以,对朝政的事情基本上是漠不关心。
不过今天的事情当真有些搞笑,同为江南士族高官的李忠有居然跟兵部尚书陈友量咬了起来。
这当真是大快人心。
当年高明代表的北方系跟张凤府代表的江南系明争暗斗了十几年,双反也没少掐架。
如今老对手遭殃,他这个敌人自然高兴。
更让他高兴的是,江南士族主动的将一个能够成为张凤府第二的李忠有排斥在外。
李忠有的能耐,高明领教过,那可是第二个张凤府。
这种人才居然不能被江南士族所用,他们恐怕也是离败亡不远了。
有眼无珠鼠目寸光!
高明眯起了眼睛。
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他早就不报希望了,不过能够在退幕之前看到自己最大的对手轰然倒塌也是一件美事。
“陛下!”
高明斯条慢理道:“李阁老之言老成谋国,老臣赞同!”
既然江南士族排斥李忠有,那他也不介意踩上一脚。
李忠有愣了一下,哭笑不得的看着高明。
他知道这老家伙是趁火打劫。
如果身为北方系的高明公然支持李忠有的话,江南士族更加的不会信任他了。
果然,陈友量双目闪过一阵愤怒,道:“李阁老,你也是江南人,江南百姓此刻正处在倭寇的屠刀之下,你……你居心何忍?”
接着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陛下,为了大明朝海疆的安稳,为了江南沿海的百姓,还请陛下速做决定。”
起来吧!
朱皇帝脸色好看了许多。
虽然不清楚李忠有跟江南士族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是双方交恶对朱皇帝对朝廷还是利好的。
毕竟李忠有也是个人才。
“传旨,令浙直总督黄宽为前方剿匪总制,以南直隶巡抚文谦之和浙江巡抚苏修为后勤,全力将这股海盗驱除出境。”
朱皇帝信手一挥。
虽然他并不精于军事,但也知道水师不必以前,不过将岸上的海盗驱逐还是可以做到的。
谢主隆恩!
兵部尚书陈友量再次跪倒在地,由衷的说道。
李忠有的心猛的一沉。
如果黄宽真的跟夜叉部开战了,那最后一分希望也被葬送了。
这一次的夜叉部肯定是有备而来的。
陛下!
李忠有还想说什么,朱皇帝转身就离开了,根本没有给他机会。
“李忠有!”
陈友量冷冷道:“你我相交二十年,今日才看清你的为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说着拂袖而走。
“陈尚书,这件事不能莽撞啊!”
李忠有上前了几步,想跟他解释几句,却不料陈友量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李忠有一颗心顿时凉了。
别人不清楚,他这个曾经的浙直总督却是十分的明白。
夜叉部发难肯定不是偶然,背后一定有人支持,只要他们能够支持半年以上,江南士族就会分崩离析。
和谈的话或许还有一条活路,一旦动起刀兵,最先倒下的肯定是江南士族。
不行!
李忠有不能就这么算了,他打算去求见皇帝,无论如何也要努力促成和谈。
当李忠有正想向暖阁走去的时候,高明略显佝偻的身子挡在了他的面前。
“李大人,既然人家不领情,你又何必非要拿热脸去贴冷屁股?”
高明笑眯眯的问道。
江南士族排斥李忠有,让他十分的高兴。
“高阁老!”
李忠有微微有些怒气,道:“江南沿海的事情皇上不清楚,莫非你也不清楚吗?这仗只要持续半年,江南就会成乱成一片,难道你就眼睁睁的看着江南的百姓遭殃吗?”
他对高明的趁火打劫有些不满了。
知道!
高明很光棍的说道:“莫非,你以为皇上他就不清楚吗?”
他神秘一笑,接着道:“你清楚,我清楚,皇上也清楚,唯一不清楚的就是江南的那些人了。嘿嘿,这些年,他们强势惯了,根本不可能认识到现在的险境。有句话说的好,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李大人是聪明人,为什么非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说着负手离开了。
皇上!
李忠有身子一颤。
他这才明白,江南士族的困境,皇帝肯定是知道的,不仅如此,他也推波助澜成全了江南士族。
诚如高明所说,江南士族几十年了强势惯了,哪里意识到现在的险境?
如果他们坚持用军事手段的话,最先倒下的肯定是江南士族。
怎么办?
李忠有有些束手无策了。
莫非,江南士族的好日子到头了吗?
……
江南士族最终还是动用自己的能量说服朝廷开展军事手段对付夜叉部。
他们根本就没有跟夜叉部和谈的诚意。
高明猜测的不错。
江南士族强势了几十年了,哪里会跟一群海盗谈判?
他们压根从心里就没瞧得起这些海盗。
前段时间,夜叉女王海拉拉就想跟沿海走私大族谈判,打算提高待遇。
但是被沿海走私大族一口回绝了,另外还设下了圈套,险些葬送了海拉拉。
这一次,海拉拉听从苏则的指示,一夜间封锁了海疆,扣押了海船,引起了江南士族的怒火。
在他们的眼中夜叉部充其量也就是个长工,给他们多少都是施舍。
如今,这个长工居然敢造反,当真是岂有此理!
江南士族第一印象就是动手!
以前夜叉部也曾经闹过事,但却被他们用武力的手段制服了。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现在的夜叉部不是以前的夜叉部了,现在的江南士族也不是以前的江南士族了。
这一战是江南士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