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马王爷-第4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剩下的谢夫人比较含蓄,她的意思也很明白:只要不牵涉到黔州刺史的名誉,把吕氏按个宫人来处置,她没意见。

    褚遂良老谋深算,在三个年轻人不多的话语中体察到,这事麻烦了!

    这只是她们这些晚辈的意思,但没见面、甚至对此事一无所知的黔州刺史高审行是什么态度?这可不在太子与他的预料之中啊!

    他委婉地打探缘由,但这三人谁都不深说。

    不过褚大人窥到,崔嫣不时地面色发红,不知是害羞还是气忿。那么,黔州和永宁坊,看来不像他想的那样和睦了。

    他想起在营州时,高峻令人狂扇马洇大嘴巴的事情,褚遂良还想再试探一下:

    “但黔州的审行兄是什么意思呢?即使不声张地处置了吕氏,也是对审行兄的面子不利的。如果玉如和高峻在府上,他们会怎么说?”

    见三人不言语,褚大人再道,“老夫知道原来那个曲客马洇与审行兄是不错的,目下他已被江安王李元祥看中、到王府去出任正七品上阶的骑曹参军了,料想他与审行兄一定有联系。”

    三位女子明显的有些吃惊,随后,又是崔嫣无所谓地道,“他攀了高枝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在黔州他就是被大人踢去崖州的!”

    于是褚遂良发现,一直以来,自己对于马洇与黔州有着良好关系的猜测,居然又有些不大对路了。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连太子李治、褚遂良都大感意外。

    江安王李元祥亲自跑过来求太子李治,被他看好的骑曹参军马洇,痛哭着数说黔州刺史高审行对他的知遇之恩,不忍心见高刺史的如夫人在长安有什么差池。

    李元祥都让马洇感动了,这是一个多么知恩图报的人呀。

    反过来,永宁坊的少夫人们到褚大人的府上来过一次之后,便再也没有露过面。显然她们的态度摆在那里,却不想将自己置于前台来。

    而兴禄坊也知道了这件事,他们所做的,便是将褚大人请到了兴禄坊去盛宴招待、叙叙旧,同时表明他们的态度。

    高府老大、滑州刺史、驸马都尉高履行私下里对褚大人说,此事全赖褚大人周圆,最好能止则止。

    但高审行那里,高履行拍着胸脯子保证,随后一定给黔州去信,令五弟严加申斥吕氏,反省驭内不严之失,即便回黔州后,高审行将吕氏休掉也没什么不可以。

    此事大出褚遂良的意料,原来好像没有什么台阶可下,但不几天的功夫,江安王府、兴禄坊都把梯子伸过来了。

    这个吕氏到底什么货色?!

    马洇隐瞒了什么?

    如果他真的隐瞒了同高审行的过节,那么马洇与吕氏是什么关系?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他褚遂良最好给太子殿下出个恰当的主意,既能达到初衷,又能照顾各方各面、自己又不致引火烧身?

    苦思了许久之后,褚大人才理清了思路:

    太子殿下的态度最重要,他其实只想在内常侍的笔录中记上一笔“逾制”,给卜正之辞打个注解。至于吕氏后来如何,太子并不关心。她的性命看起来还不如永宁坊的一位如夫人的意见重要。

    江安王府不能惹,面子要给。但李元祥只是为一个小小的马洇而出面,马洇的身份、以及他同高审行的纠葛不清楚,兴许只要不将吕氏杖毙也就成了。

    这不是问题,因为太子从未想过杖毙她。

    兴禄坊与永宁坊地意思大同小异:在不令高审行难堪的前提下,兴禄坊不在乎吕氏被不被休、出不出门。

    而永宁坊的年轻人们不但不关心吕氏出不出门,连她死不死都无所谓。

    褚遂良长长地出了口气,这种事也就是他,再换个人非绕迷糊了不可。

    不过在褚大人这里,永宁坊的位置还要排在兴禄坊的前面,那樊莺、谢金莲、崔嫣等人的意见、是不是就是高峻和柳玉如的意见?

    褚大人搞不明白,高峻和柳玉如刚刚离开,跟高府有关的事怎么就这样棘手呢?他又犯了好一阵寻思,最后去见太子。

    吕氏,在万民参与的长安马事大赛上逾制穿越禁宫,马走捷径,有失体面,影响极坏,脸都丢到众多的外方使节那去了,本该按制杖毙。

    但太子殿下念及高刺史率黔州军民抗旱劳苦,不追究他的责任。只是建议刺史将人领回、痛责,但死罪饶过了。

第1053章 福王的狗() 
太子李治对此事的处置雷声大雨点小,为照顾长安两座高府的颜面,这个意见也没有过分声张,只以太子私札的形式传送黔州。

    不过,小范围内该知道这件事的都知道了。

    高审行虽然面子上有些不好看,但谁让他管不住吕氏,让她跑到长安来丢人?

    那么该尝的苦滋味,他一定要尝一尝。

    杨立贞数次被李治喝斥,太子真真假假地告诫她不宜过多打听朝堂之事。

    但奇怪的是,朝堂上只该被少数人知道的事情偏偏总能让她知道。这都是因为她有个义姐的缘故。

    听到对吕氏的处置结果时,杨立贞总觉不大满意。

    因为吕氏只是离着她这个宫人远一些了,别的方面没什么改变,今后吕氏仍然可能多嘴多舌地坏她的好事。

    总算令她感到出了一口恶气的,是黔州刺史高审行为此丢了脸,他的脸居然因为吕氏,被太子殿下打得“啪啪”的。

    不过,杨立贞对她的这位义姐武媚娘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她可真不简单!

    因为她的坠马,太子殿下罢掉一位从九品的主乘,连眼都不眨一下。

    杨立贞刚刚从这件事情中看出些门道,来自黔州正四品刺史的侧室又犯到了她这位义姐的手里。

    而造成这件事的诱因,很可能便是自己随口给吕氏编造的一句瞎话。

    杨立贞对武媚娘说:吕氏曾经显摆,持有银质号牌的人里面,没几个有资格排在她姓吕的前边。

    杨立贞相信,吕氏栽的这个跟头一定是人为设计出来的。

    不过她根本就不敢说出口,只是偶尔想一想此事,杨立贞便情不自禁地打个哆嗦。

    杨立贞有时悲观地想,她与义姐武媚娘之间,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泉州到长安二千八百八十里,海溢发生后,京师仅过八天便得知了灾情,刺史赵嘉对基本灾情的掌握还是很麻利的。

    事发当天傍晚,泉州晋江、南安、莆田三县的县令便各自汇总了本县的伤亡、大致财产损失,火速向泉州刺史府禀报。

    晋江、南安、莆田都筑有临海围堰,在瞬间而至的滔天大浪冲击下,三县各有数里的围堰垮塌了,别看垮堰的里数不多,但冲垮的可都是地势低洼处的高坝。

    海溢的冲击力和破坏力自古未有,大水无孔不入,所过之处击倒民房、溺毙人畜,浸淫了乡间所有的粮囤和柴草。

    而乡间冲毁的大都是那些贫苦人家不怎么坚固的房屋。

    各县的县仓也都浸水了,天亮后泉州地面一片狼藉,衰号遍野。

    赵嘉一面发动各级官役救治伤者、掩埋死尸,一面要求三县寻找高旷之处晒粮、晒草。

    灾民们总得吃饭,差一顿也不成啊。

    但偏偏天色阴沉,连个日头也没有。赵嘉当即命令,开泉州仓,就在四城门内垒起大灶十几座,煮稀粥、做蒸饼,免费供应。

    头一天,他只来得及安排这些事,但泉州共有四县,还差一县没有消息。

    与上边提到的三县不同的是,高华县不是在陆路上,而是在大海里。

    泉州正东,乘船海行一日可至高华屿,这座方圆十二三里的海中小岛自设一县,即高华县。

    赵嘉刺史担心,地势不高的高华县一定也受灾了。

    他火速派泉州长史赵昌贞带人、驾船过海去高华县了解情况。

    赵长史带了几名随行官员、驾舟在海上行了一日到高华县,才知道那里的情况更为严重。因为海溢的头一泼巨浪,便先将这里荡平了。

    县属的唯一一座木制小码头当时就不见了,而为数不多的船只都挣断了缆绳被大浪冲走。

    目前全县仅能见到船只,有一艘——就是赵长史驾来的这艘。

    房子一间好的没有,六百口县民有两成失踪、三成带伤。赵长史抵达前,高华县令急火攻心,加之已饿了两天,早已经有气无力了。

    第三天,泉州海溢的灾情才弄清楚。

    而传递灾情的奏报,在路上只跑了不足五天!赵嘉猜测长安一定会火速派大员下来主持赈灾,不过再火速,路程在那儿摆着呢,目前看还要靠自救。

    他先搜集能用的船只往高华屿运送粮食、运回伤号,再把数名医者和帐篷送上岛去。

    而后发动各县征集民役重建。

    第一步需要对海溢造成的粮田积淤进行疏浚。此时大田中正是稻米挂苞、打浆时分,每一天的时间都关系着泉州当季的产量。

    但大水造成多半的作物倒伏,加之潮水咸卤,禾苗多死。此时的赵刺史也只是死马当活马来医了。

    当然还有更急迫的事要做,比如发动人力重起倒塌的民屋,让乡民们有个遮风挡雨的处所。此外道路需要修整,以便运送砖木、加固围堰

    不然,谁知道还有没有下一次海溢?

    而陆上三县、海中一县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粮食问题。

    一连几天不见阳光,泉州仓粮食存量日渐减少,而八月的此地气候闷湿,不但做饭的柴不见干,各县的粮食也大多发霉了。

    半月后,各县均出现大批病患,症状是呕吐、腹泻、先是周身浮肿、再是消瘦无力。

    赵嘉刺史带着属下奔走各处,很快察知此次大面积的病情,是因为人们吃了发霉的粮食、以及饱受湿气侵袭的缘故。

    此次的役情,使可动用的抗灾民役数量急剧减少,许多地方的疏浚、重建工程都处于半停顿状态。

    赵刺史年近六旬,半生兢兢业业,政务清明,出任泉州后,也是将这里治理得政通人和,从未给朝延惹过什么麻烦。

    想不到这一次海溢便让他左支右绌,形容枯槁,感觉到生无可恋了。

    他写了公文,派人到最近的福州求援:求医、求药、求粮、求钱。哪怕等灾情过后,泉州如数奉还也是可以的。

    赵刺史知道,那里虽然也被海溢所波及,但因地势及距离的关系,海溢对福州的影响却小得很。

    但福州都督、福王李元婴居然连封信都不回,赵嘉连问也不敢问了。

    福州乃是一座中都督府,都督是正三品,按理说只比泉州这座上州的刺史赵嘉高了一阶。

    但李元婴正是高祖皇帝与一位柳姓宝林所生的最小的儿子,人家是一位亲王,赵嘉哪敢多说?

    两旬后,由两百里外的建州驶来的三艘快船,沿着武夷山崇山峻岭中奔流而出的晋江河抵达了泉州,送来建州无偿筹集的赈济粮三千斤。

    建州刺史王茸得到泉州灾情的时间,比长安还要晚了十多天,这是紧追慢赶地才送来了这么多。

    不过建州虽属上州,但地处深山,矿多田寡,王茸刺史在随船送给赵嘉的亲笔信中说,晋江河面也行不得再大的船只,再说他能拿出来的只有这么多。

    赵大人万勿嫌弃。弟,王茸。

    赵嘉快六十的一位从三品的刺史,身材挺拔、面容整肃,喜诗、写得一手好字,一向注重在人前的仪容。

    但此时,胡子拦茬的赵嘉,官袍皱巴着、靴子上沾着泥,他在冒着血泡的手中拿着建州来信,不顾众多属下在场,忍不住嚎啕大哭,“愧对黎民,愧对陛下”。

    不过,哪怕是蒸饼取消,只供应稀粥,总算有了建州来的助济,他又能维持几天了。

    刺史的言行令人动容,许多虚弱不堪的民役自发走上工地,而泉州各地的寺院僧侣自发集齐,赶来相援。

    各处的寺院大多建于山间、取意干爽静幽,因而在海溢中没什么损失。

    凯元寺、紫泽观、镜山寺、弥陀寺、碧霄寺的年轻僧众,共二百六十人挑担下山,送来自种的新鲜蔬菜、粮食,物品送到后人也不走,就留在各处工地上干活儿、扶助贫弱。

    海溢发生的一个月头上,来自黔州的七万缗钱也送到了。

    赵嘉欣喜万分,不知道几千里之遥的黔州高刺史,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钱送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他掰着手指头算日子,按着路程算,再有个十天半月,长安的来人总该到了。

    好些日子之前,他就接到快驿传信,说新任的兵部尚书高大人,携夫人正在赶来泉州的路上。只是时至今日,高大人还是未到。

    但总是个希望所在,一想到他身上的担子总有个轻松些的时候,赵嘉觉得自己还能再支撑几天。

    但他刚作此想,就出大事了。

    晋江县出了人命!有两名当地的民役失足落入晋江河,被江水淹没,人没有救上来。

    大灾之中死个把人本不足为奇,要命的是,这件人命案子与福王李元婴有牵连。案子一出,立刻引发民情激愤,大有按捺不住的势头。

    县内事发地附近的民众手持着工地上的锹镐、扁担、钉耙、锒头,村妇们手握着锅铲、铁勺将肇事者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住,死者家属的哭叫、现场狗的狂叫、人的怒吼和谩骂声不绝。

    晋江县刘县令从工地上火速赶到,带着衙役捕快在现场控制局势,但再有一颗火星子,大火便燃起来了。

    他派人飞报刺史大人,赵刺史闻讯,把一切都放下赶往事发地点。

    泉州刺史府地处晋江河的北岸,赵大人要就近赶往晋江县,只有坐船摆渡过去。

    他与手下匆匆过了江,再骑上马、踏着泥泞的道路沿岸往上游走。

    十里外的华洲村原有一座过江木桥,两岸把桥桩固定、各自半伸到江里去,桥面的中间挑起一块十五步宽的活板,一端有木轴,过人时活板放下,过船时活板挑起来。

    问题是在海溢时,桥上的活板被水冲毁了,这座连接着此地南北官道的唯一一座木桥,在江面的中央有十五步宽的断口,人、马不能通过了。

    晋江县的刘县令按刺史吩咐,此时正组织疏浚稻田,而且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马上便要完工了。

    下一步,刘县令自然会将精力转移到修路上来。

    但恰在这天,从南边官道上来了一拉溜四辆大车,车上载着巨大的木笼,笼内再细分着三层、每层隔着一间间的独立木格,每只木格中拴着一条凶猛的恶犬,每车足有二三十条之多。

    这是一支由福州大都督、福王李元婴的一位王官——法曹参军陈蕃率领的车队,他于两月前受李元婴差遣,率着二十几名都督府的护卫,到岭南各地选购奇种斗犬。

    举世升平,战事久远,长安与洛阳两地首先兴起的民间娱乐,自是非斗犬莫数。

    长安东市、洛阳北市专辟有斗犬坊,上至富户达官、王子王孙,下至平头百姓、街痞无赖,都有人趋之若鹜。

    犬主们带着自己的斗犬入场,彼此相端着寻找斗家,现场约战,旁边则有猜胜者押甲、押乙,一场斗下来动辄便是几百钱、上千两银子的输赢。

    而一头好犬,说不定能为主人赢得万贯家财。

    眼下又实行一种新的玩法,叫作“咬猪”。庄家负责准备体型强壮的猪,而犬主们则三五家合伙,各出一百大钱摊给庄家买猪的钱。然后放出各自的猛犬一拥而上与猪嘶咬。

    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猪咬死了,那么摊钱的几位犬主杀猪分肉、庄家退钱。不但猪肉白送,还要按犬主及周围押胜的人所下赌注,按倍来偿付。

    反之,庄家与押猪胜的人就赢了。

    因而眼下的两京,谁都知道好狗贵过牛。

    一头细健牛不过四千二百文大钱,而一头好的斗犬,少则炒到了几十、几百两银子,多的就需要用金子来计价了。

    眼下两京斗狗正酣,好狗紧俏,福王这是看准了行市,急等着运这些狗到长安和洛阳去,好大赚一笔。

    他给福王府的法曹参军陈蕃下达了死令,最晚十月上旬,要给他将这些狗送到长安和洛阳去。

    因为十月,连河里的螃蟹都满黄了,何况那些打下收成、收了地租的人?他们的怀中,此时也一定揣了不少的黄白之物!

    陈蕃一路上紧赶慢赶,算着日子还能赶得上交差。

    只是车队一入泉州晋江县地界,道路便泥泞不堪,有的地方连条道都找不见,车轱辘转上两圈儿立刻就让乌泥塞死了,不得不随时让人清理才能前行。

    好容易蹭到了华洲村北的桥边,木桥却不能通行!

    憋了一肚子火气的法曹参军、正七品上阶的陈蕃陈大人,立刻叫手下唤来了晋江县的刘县令,不大痛快地对刘县令说:

    “这是怎么回事?!敢误了福王的这些狗赶路,兄弟舍出挨罚也没什么,但刘大人你还想不想干了?!”

    上县晋江的县令是从六品上阶,按理还大了陈法曹一阶,但刘县令就是不敢发作。

    他好言劝解道,“实在是腾不出手呀,修这桥没有两天根本完不了,那就要耽误陈大人赶路了。要不下官建议陈大人取道晋江下游,从那里摆渡过河。”

    陈蕃没说话,但他那些抠了一路车轱辘的手下不干了,

    “刘大人你逗谁呢?且不说从这里走到渡口要再花多少气力,你看看这些狗、这些整只的笼子,是能搬到船上去的东西吗?”

    刘县令低声下气地道,“下官倒可以助些人力装船。”

    陈蕃道,“刘大人你莫讲了,反正这里是官道,官道都不通,你抗的是哪门子灾?一座桥居然把你难成了这样子!难怪一场小浪就让你现了原形!”

    他威胁说,福王有最后的期限,敢耽误了,他会朝泉州刺史府说话。

    刘县令拧不过,也不敢麻烦刺史大人,只想赶紧地将这些瘟神打发走,于是就近叫了些人,修桥。

    但匠人要现找、木要现伐、斧锯现拿,一操办起来时间就有些耽误,临近正午时,桥没修好,车上的狗骚动起来,该喂了。

第1054章 僵持不下() 
为了保证这些斗犬的野性,陈蕃一路上都是喂它们吃生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