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有毒-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想到最终会是这种结果,这位是和其它朝官不同,好歹别人还自己昏庸,这位居然连昏庸都给省了,直接听女人的,真是没指望了。

    “你个杀才,大人问你话呢!”苗魁并不觉得驸马有什么不对,主要是他已经看习惯了,见怪不怪。反倒是刘松的表现让他很是恼怒,一个罪将,居然还敢用沉默对抗,太可恶了。

    “如果不想吃皮肉苦,本官问什么就如实回话,否则我不光宰了你,连你手下那几百人一并全宰了!不信是吧?你可以问问施铜,通川堡可还有一兵一卒存活。廖春和你一样倒卖兵甲,已经被我就地正法,尸身就挂在通川堡门口吹风呢。你要是想见见你那位同僚,本官可以满足你。”

    苗魁这一脚正踹在刘松脸上,满嘴都是血。但洪涛没有呵斥苗魁,更没向刘松表示同情,还变本加厉的威胁着。

    “狗官!我和你拼了!”刘松突然从地上蹦了起来,一头就撞向了洪涛。

    “拉住即可,不要为难他。去端碗水来给他漱漱,别这么血乎淋拉的,本官即便是用刑,也从来不见血,那样太野蛮了。说吧,你炼铁的矿石从何而来,回答完本官的问题,本官才能判断你是否该伏法,是不是这个理儿?”可惜的是他的速度远没有黄蜂快,更没吓到洪涛。

    “浩门河上游有铁矿、铅矿,我用粮食与牧人交换。”刘松毕竟年岁还是大了,精力和火气都不如小伙子,经过这顿折腾之后神情有些萎靡,也不再抗拒。

    “……可有石炭?”洪涛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继续问,但趁人不备冲身边的莲儿使了个眼色。

    莲儿立刻会意,又冲另一边的紫菊眨了眨眼,紫菊也好像明白了什么转身走向远处的箱车,很快又和周一日返回,后者手里还拿着一个小本子,一边走一边奋笔疾书。

    “未发现石炭,末将属下会烧木炭,供炼铁炉之用。”这个回答不出洪涛预料,他在半山腰用望远镜观察时就发现河谷中有一大片林地被砍光了。把宗城是用石块垒砌,不会用这么多木头。

    “……”这时富姬从远处骑马跑了过来,下马之后直奔洪涛,伏在耳边好一顿悄悄话。

    “给刘指挥松绑吧……刘松,此罪先记在本官这里,朝廷正在用人之际,本官此次赴任湟州就是为了对付夏人。我观你精于练兵理政,可愿随本官为朝廷出力、为陛下解忧?”

    富姬在刘松被送来之后不久就离开了,她是去审问刘松下面的厢军将领,问过几个人之后,再把结果汇报给驸马。

    洪涛大概听了听,主要内容能对上,这就初步印证了刘松所言非虚,同时也就证明了这个人可用。

    他能在一无资金、二无政策、三无人才的情况下白手起家把这座堡垒经营得五脏俱全,再说不是人才就有些不公平了。

232 火浣布() 
至于说他那些犯法行为洪涛给忽略了,这真不能怪刘松,得怪大舅哥领导的大宋政府。假如自己处在刘松的位置上,搞不好比他弄的还花哨。说起来他不仅无罪还有功呢,兢兢业业为朝廷经营寨堡,没像廖春那样只为私欲,不容易啊。

    “末将、末将……”这个转变有点大,刘松以为听错了,结结巴巴不知所措。

    “施铜,你来和刘指挥讲清楚,本官说话他还不太相信。天色不早了,我们先去山坡扎营。”洪涛也不想去和刘松多解释什么,自己还不太了解古人的思维模式。

    既然施铜和他是旧相识,这次又能劝他投降,想来交情还是挺深的,让他去说效果能好很多,也说的清楚。

    午饭之前,洪涛终于有了入湟州的第二个大收获。不知道施铜和他说了什么,这位老将好像看到了希望,表示愿意追随帅司左右,还得出生入死。

    “放心,跟着我一般不会有太多要生要死的机会,本官最不愿意冒险。来吧,先用过午饭,然后带我去看看把宗城的详情。不过为了安全起见,还得麻烦老将军去和你的副将说一声,让他先带禁军入城。我这个人比较谨慎,既然有了通川堡在前就不得不防。”

    这次洪涛并没有再耍什么手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实打实说了出来。刘松这样的老将经历过生死、又镇守一方八年之久,很多事儿直来直去要比绕圈子更好接受。

    “大人思绪缜密,本该如此,我这就去安排。”果不其然,刘松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假如自己跟着的是一位大大咧咧办事不靠谱的主帅,反倒该发愁了。

    就算如此,洪涛依旧没有选择入城居住,在营地里吃过饭之后才带着一队禁军由刘松做陪,向把宗城走去。

    这座城堡修建的比较有特色,充分利用了这里的地势,借助浩门河边的一座小土岗为基,就地取材,外墙全部由大石头垒砌,不算太高,只有三米多,但对付牧民足够了。

    可能是为了让主帅放心,城堡内的厢役全都不拿兵器、不穿甲胄在城外列队相迎,附近的牧民也被临时驱离,连吊桥的绳索都给砍断了,安全工作做的很到位。

    洪涛进城之后并没去刘松的指挥使衙门,而是率先去看看了城西侧的炼铁炉。这个铁炉很原始,个头也很小,且无法真正炼铁水,只能把铁矿石加热到海绵体状态,然后通过不断敲打去除杂质。

    这样弄出来的有可能是生铁、有可能是低温钢、也有可能是熟铁。到底会是什么无法控制,完全得看铁矿石的品质。

    “矿石品质不错,待本官调查完毕,如果数量足够,会在这里建造更大的炼铁炉。不要再去砍树烧炭了,不久之后会有更合适炼铁的燃料运抵。”

    铁矿石的品质洪涛也见到了,还不错,有点像磁铁矿,但更亮一些,具体含有什么成分无法搞清,应该是一种复合铁矿。

    这种矿石影响不影响熔炼纯度,光靠看是看不出来的,还得通过实验才知道。而且刘松也没去过铁矿石的产地,更搞不清产量,对这个问题没有发言权。

    “咦……这炉子外面包裹的是何物?”就在要离开炼铁作坊时,洪涛突然发现这里的炼铁炉外面包裹这一层脏兮兮的织物。

    没错,就是织物,上手一摸比普通布稍微硬一些,但绝对是人工织造的。为什么要在炼铁炉外面包裹布料呢?这让洪涛有点纳闷。难道说此地布匹已经多的没地方扔了,专门要裹在炼铁炉外面烧着玩?

    “此物叫火浣棉,是本地蕃人织造的,遇火而不燃,末将用来为炼铁炉保温。”刘松看来也是个事必躬亲的主儿,即便不太懂技术细节,但炼铁作坊这边的事儿大部分都门清。

    “火浣棉……黄蜂,把短刀给我!”世界上有不怕火烧的布料吗?具洪涛所知是有的,但那是后世的高科技产品,这时候肯定造不出来。

    可刘松总不会睁着眼说瞎话,炼铁炉外面的包裹着的也确实是布料,看样子已经用很久了,确实也没被烧毁,只是有些脏。

    “不会吧,宋人已经知道利用石棉啦!刘指挥,这种布料是从哪个部落换来的,可曾知晓?”用短刀切下一小段布料,拿到阳光下用手指这么一捻,洪涛就知道是什么玩意了。

    石棉!这是一种天然矿产,可以用在冶炼、建筑、军事等很多方面,最简单的就是把石棉纤维掺入沥青制造油毡,用于建筑物或者船只防水。

    但这种矿一般没人会关注,更没啥存在感,说实话,洪涛也不曾想到。可没想到居然在这里偶然发现了石棉矿,必须算意外的惊喜。

    “大人如看得上,末将还有些存货……”刘松以为洪涛只是好奇不怕火烧的布料,并没往石棉矿的方向想。

    “布我要,那个部落从何处找来的石棉本官更要知晓。这样吧,你让人在集市上放出消息,就说大人我要需要编制这种布的原料,谁提供线索奖金沙一袋。你恐怕还不知道,有了这种石棉,以后将士们的军帐就不会漏雨,还能造出比蜡烛明亮百倍的油灯,值不值一袋黄金?”来的容易去的快,有了从通川堡抢来的一箱金沙,洪涛出价的时候都显得特别豪迈。

    “恕末将愚钝,居然守着此等宝物要饭,这、这……”刘松是头一次听到洪涛指点江山,都被说傻了。一想起自己为了点军费就去触犯刑律,身边却放着如此珍贵的东西不认识,差点就仰天长叹。

    “也没那么容易,先去把这些事情安排妥当,然后到营地汇合,明日我们就启程去湟州。到了那里再仔细琢磨我们手中有什么、缺什么。”

    洪涛其实也就是那么一说,不管做油毡还是汽灯,都需要对石油或者煤焦油进行分馏,还得有玻璃。这几样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造出来的,现在说还为时过早。

233 糊涂官() 
一连端了两座寨堡洪涛已经有点烦了,要是这么一路走一路锄奸铲恶得什么时候才能走到湟州。这属于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于大局没什么帮助。俗话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到了湟州全面统筹。

    既然有刘松跟随,那和安陇寨、通湟寨的交涉就由他代劳了。至于说这两个寨堡有没有问题,以后再说。等自己上任之后有的是办法整顿他们,一纸公文就可以把守将叫到湟州去,何必非以身试险呢。

    三天之后湟州城到了,奔波了一个多月也终于看见正经城池了。洪涛没再选择在城外扎营,这可是一州治所,就像是后世的地级市,要是还能把市长兼武装部部长搞没了,那大宋趁早赶紧完蛋吧。

    不过也别指望湟州城能像开封城那么繁华,甚至连长安城都不要比。它唯一比长安城高级的,就是一圈石头城墙,这还不是因为不想弄夯土的,而是此地弄土比凿石头难,周围都是大石头山,只要有人手就有石料。

    也不是说没土,其实自打过了通湟寨之后山势就低了不少,河谷盆地一个连着一个。虽然依旧还是沟壑纵横,但相对而言这里已经算是群山中的平原了。

    地理位置合适、农牧业相对发达,又是州府治所,湟州城附近人口密度略有增加,汉人和蕃人比例差不多各半。

    但就单民族而言汉族依旧是最多的,因为蕃人里还分成了吐蕃、羌人、吐浑等大族,这些大族里还分成若干小族,成分非常复杂,溪罗撒的唃廝罗族其实就是吐蕃族里的一个分支。

    羌人还分成了夏人、西羌、西凉羌什么的,吐浑则是古代吐谷浑国的后裔,属于鲜卑族的一支。他们的皇族有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姓氏,慕容!没错,就是老金小说里的姑苏慕容,他们是一脉相承。

    说的这么热闹,湟州城的人口有多少呢?造册的有一千一百零三户,连老带幼不足六千人,另外还有三千禁军驻扎。

    人口少、基础设施差,洪涛都能克服,可是当他进了湟州城、见到此地最大军政长官之后才发现,合算自己是个光杆司令,一个属官都没有。

    想干点什么,都要指望当地的州兵马钤辖司和禁军指挥使帮忙,他们要是跟自己调皮扯淡,虽然最终也得听命,可效率就有很大折扣了。

    “大人自是有属官的,州府亦应大人主理,全州各县皆是大人属官。”幸亏带来了刘松,否则洪涛就丢大人了,这个经略安抚使和他理解的军区司令根本不是一个意思。

    以前洪涛以为经略安抚使只是个军事为主、民事为辅的中央特派员,从官凭和皇帝给的中旨上看好像也是这个意思,但坏就坏在好像这个词上了。

    古人遣词造句每个字、每个词都是有准确含义,且在不同语境下含义有所不同。换句话讲,古人的文字比后世准确且复杂,这也是为何古人光读书认字还不足以当官,必须要特别专业去学好多年的原因。

    认字、写字、读懂字是一门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就会像洪涛一样,字认识不少,但读不明白政府公文,很容易产生误会。

    为什么那么多大儒都要专门对经史典籍进行注解呢?也是这个原因。他们不是再臭显摆,而是想告诉大家古人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避免发生误解

    其实假如换个人拿到官凭和中旨之后,肯定会去找人问问清楚。可到了洪涛这儿压根儿就没当什么大事儿,只让莲儿简单的给念了念,觉得自己听明白之后,就把注意力挪到了怎么打仗上,一门心思的琢磨着该如何对付西夏铁骑。

    黑了心的想在军事上压制敌人,官凭和中旨上明明写着‘知湟州事’,他却理解为能过问当地政事,还觉得这个权利挺好,想问就问、不想问就不问,美滋滋悠哉哉。

    但这短短四个字,在宋朝的官方文件里却不是他以为的意思。知湟州事,准确的含义就是:兼任湟州知府!

    知府知府、知州知州,前面的知就是任的意思。如果本身还有更大的职权就是兼任,没有更大的职务就是专职!

    当然了,就算他全都理解错了也不会影响上任。除了官凭之外,朝廷还会有正式公文发往当地备案。只是这样一来洪涛就有些措手不及,原本没准备去当一州的父母官啊。

    “先不急去与属官见面,你们几个给本官讲讲,这个经略安抚使到底需要做什么?”

    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这次洪涛不敢马虎了,更不怕丢人,揪着刘松、苗魁,外加施铜、蒋二郎他们几个往府衙门口一蹲,先扫扫盲吧,免得以后再弄个措手不及。

    安抚使这个职务唐代就有,比如说狄仁杰就曾任河北道安抚使,那时候叫安抚大使,属于一种临时性质的巡视官职,把该看的、该办的事儿弄完就取消编制。

    宋朝的经略安抚使就是从唐制继承来的,只不过功能上有了些许变化,职权上也扩大了不少。如果非要比较的话,有点像是唐制中的节度使。

    但北宋赵家深知节度使军政大权在握,一旦出问题那就会给国家带来无尽的苦难。但在边境地区,尤其是需要打仗的地区,负责地方政事的州府和统辖本地军事的都总管有时候并不能协调统一,很影响战区内部团结。

    于是就把节度使这个职权稍微改了改,变成一种临时委派、事后立刻离职的官职,取名为经略安抚使。

    北宋的安抚使有很多,但只要加上经略这两个字的前缀,就必须是面向西夏用兵的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沿边安抚使,它的职能与经略安抚使一模一样,只是去的地方不一样,不在西夏边境,而是北宋与辽国的边境。

    纯粹的安抚使只能位于内地各路,它的职权范围就小了很多,军事方面几乎没什么权利,更像是中央巡视组,只问民生、刑律,顺便考察地方官员是否称职、功过几何。

    但具体到洪涛这里就又有点不同了。不管是安抚使还是经略安抚使,通常都是以路为辖区,也就是说这种官职最低的就是高官。

    秦凤路本身就有经略安抚使,又在湟州另设湟州经略安抚使,还不互相统属,实在比较特殊。

    “湟州经略安抚使一人,以驸马都尉王诜充之,掌一州军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诉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其法。若事难专决,则具可否具奏;即干机速,边防及士卒抵罪者,听以便宜裁断。帅臣任湟州,职在绥御戎夷,职在经略安抚使兼一州总管以统治军旅,有属官典领要密文书,奏达机事。终湟一州,则使事至于安抚而已,其属勾当公事、主管机宜文字、准备将领、准备差使,自行选用后,奏达备案。”

    相比官凭,朝廷下发的公文好像更详细点。当洪涛从湟州府衙主簿手中拿到这份委任状之后,立马和身边几个臭皮匠仔细研究了起来,一个字都不敢错过。

    “大人此经略堪比旧唐节度使,足以证陛下之宠信。”洪涛手下这些人估计也看不懂公文,都闷着头不吭气,最终还是黄怀安第一个发表了看法,内官也是官,在这方面更有经验。

234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恐怕是他见过和听说过最牛逼哄哄的经略安抚使委任状,皇帝和朝廷基本上就是把湟州全交给这位年轻的驸马统领了,连属官的任命都不过问。想用谁用谁,只要事后给朝廷发个人名,那边就会正式承认,哪怕是个放牛的牧人也无所谓。

    另外这位驸马还是本州的军事最高长官,因为文书上明明白白讲了,兼一州总管统治军旅。

    这可比其它经略安抚使又进了一步,他们在军事上有领导权,但没有直接用兵权,有事情还得通过本路的马步军都总管、马步军都钤辖才能具体实施。

    但驸马不用再走这个流程,他本身就兼任一州的军区司令,不仅有募兵权、练兵全,还有统兵权。只要一拍脑门想打谁打谁、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没一个人能制衡。

    至于说兼任一州民事、诉讼、监作、税收什么的,和前两项比起来已经不算太重要了。没看公文里还有一句:终湟一州,则使事至于安抚而已!

    皇帝说了,湟州所有的事情到经略安抚使这儿就算到头了,连越级上告都别想。谁敢告谁就是违法,恐怕唐朝的节度使也没有此等殊荣。

    “再名贵的狗圈也是狗圈,看着好看而已。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做好了算陛下慧眼识人,做不好就是本官罔顾皇恩、罪不可恕!”洪涛这次真听明白了,和身边的人不一样,他丝毫也不觉得欣喜,反倒有些沉重。

    公文上说的真好听,如果把湟州改成京兆府,洪涛必须向大舅哥千恩万谢这份信任,可在湟州这片地方,给再大的权利也是镜花水月。想作威作福、贪污腐化都没条件,总不能去克扣禁军军饷、截留当地税收吧。

    这样做马上就会被朝廷发现,然后再来一纸公文,立马就能让自己从将军变奴隶。而且连兵都不用调,湟州驻扎的禁军就可以把自己捆成粽子。实在不成还有秦凤路其它州县的军队呢,这里是战区,啥都缺,唯独不缺军队。

    叛逃?皇帝和朝臣根本不担心这件事儿。自己是外戚,很难让别人相信会反叛,另外自己的妻子、孩子也在皇帝的手中攥着,如果弃她们于不顾,自己的名声就算臭到家了。

    古人的道德底线还是比较高的,不仅仅是宋人,游牧民族也算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